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之二

2017-07-26 11:07:52作者:義工群 藏密網

导语:《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之二

(二)正文[@more@]

五蘊皆空(應觀五蘊性空),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段話,是關於如何修持般若的回答。

“五蘊皆空”,應當將五蘊觀為空性。這段話跟前面有一點重複。

而接下來的四句話,就是整個心經,乃至整個般若的核心,所以我們有所側重地講解一下

 

色即是空

 

1、總說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雖然這句話很多人都會背,有些人常常把它掛在嘴上,有些人甚至把它作為座右銘,除了佛學以外,在有些物理學的書籍,哲學的論著當中,也時常會引用這句話。當然,他們不是在解釋這句話,而是將其作為一種類似比喻的佐證而已。儘管這句話已經被傳頌得家喻戶曉,但真正懂得、瞭解這四句話的人卻是鳳毛麟角,至於證悟其義的人,就更是寥寥無幾了。

這段話的藏漢版本,無論是在文字上,還是內容上,都是非常精確、非常貼近的。意思是說,色法即是空性,空性即是色法,除了空性以外沒有什麼色法,除了色法以外也沒有什麼空性。

《心經》當中最關鍵的核心就是這個,下面我稍微詳細地介紹一下這段文字的內容。

在藏文當中,這段話被稱為(抱歉,此為藏文,無法顯示)。翻譯成漢文,也即“四合空性”。這四句話中的每一句話,表示一種空性。“合”字,也即組合、結合、合併的意思。“四合空性”,就表示四種空性組合起來,就形成了非常完整的空性,這就是“四合空性觀”。

2、何謂色蘊

要理解上述四句話,首先應當知道什麼是“色”,這是很重要的,但是今天時間有限,所以只能簡單地作一介紹。如果你們想知道其中的細節,就要去看小乘的《俱舍論》,或《大乘阿毗達摩集論》。這兩部論典的主要內容,是講物質、精神,以及除了物質精神以外客觀存在的,我們無法看見、不能觸及的東西。兩部論典以十分精確的描述,將這些內容講得非常透徹,對所有的物質、精神等等,都做了很詳細的分類,作為學佛的人,就是應該從《大乘阿毗達摩經》,或《大乘阿毗達摩集論》開始學。我們不能單憑一句空性,就妄想一蹴而就地解決所有問題。雖然一切萬法都離不開空性,但從凡夫的角度,或者從名言諦來說,每個物質都有自己的本質和特點,所以還是要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簡而言之,“色即是空”裏面的“色”字,會在《俱舍論》中的兩個地方出現:第一個,是出現在五蘊的分類當中;第二個,是出現在十二處或十八界的分類當中。而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則是對所有事物的分類方法。兩個地方的“色”字所代表的含義,是有所區別的。

比如說,十二處或十八界當中所說的“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物質形狀及顏色等等。這裏所說的眼睛,既包括人的肉眼,也包括天人的天眼等等。此處“色”字所指的範圍就比較狹窄,其他像耳朵聽到的聲音,鼻子聞到的氣味,舌頭嘗到的味道,身體接觸的感覺等等,都不包含於該範疇之內。

五蘊當中所說的“色”,則有十幾種分類:

首先,是眼、耳、鼻、舌、身五根。五根的有些概念與現代醫學所講的差不多。比如說,現代醫學認為,我們的眼睛裏面有瞳孔、晶狀體、視網膜等等之類的特殊組織結構;耳朵也是由外耳的鼓膜、中耳的錐骨、鐙骨和鑽骨以及內耳的神經纖維等等所組成,這些在佛教裏面就被稱為眼根、耳根等等。佛教也認為,因為眼睛裏有了這些特殊的組織結構,所以才能看到各種東西,而身體的其他部分,比如手、腳等等卻沒有這些組織,所以就不能看到這些現象。其他耳、鼻、舌、身等感官,也可依此類推。

其次,是五根所感受的對境。如眼睛所看到的紅、黃等顏色,長、方等形狀;耳朵所聽到的悅耳、嘈雜的聲音;鼻子所聞到的香、臭等氣味;舌頭所嘗到的甜、苦等味道;身體所感受的粗糙、柔軟的物體等等,以上五境,與前面所說的五根,就形成了五對色法,佛教稱之為“十色”。

另外,大乘佛教認為,有一種非常細微的色法,是只有我們的意識才能感覺到,其他任何器官都無法領略的,但它也屬於物質。這個概念,與現代物理學所說的“場”比較接近。

所謂的“場”,也可以是“能量”、“波”等等,雖然形式不同,但都是眼、耳、鼻、舌、身所不能直接感受的東西。雖然通過儀器可以測量,但即使通過電子顯微鏡,也看不到它的顏色、形狀等等,因而也屬於《大乘阿毗達摩》裏面所講的看不見的色法。

還有一種色法,是通過修行所看到的現象。比如說,通過長期修不淨觀、白骨觀,最後就能直接將所有人的身體看成骷髏等等。在那個時候,人的骨頭真的是看得到的啊!這不是心裏觀想的,而是眼睛真真切切地看到的;另外還有一些修法,是將整個世界都觀想成紅色的、黃色的等等,通過修持以後,世界在這些修行者眼裏就真的成了紅色或者黃色;在有些氣脈明點的修法當中,修行人會看到一些有顏色、有形狀的特殊物質;包括有些小乘修行人在禪定當中,也可以把眼前的物質看成水,並且可以在這樣的“水”中游泳;可以把牆看成虛空,然後穿牆而過;也可以把虛空看成地面,然後坐在虛空當中,或者把所有的物質變成風、變成火等等,雖然這些境界不符合常人所看到的事實,但他們所見到的就是這樣。這些有悖於常規的現象,也屬於色法的範疇。

此處所說的“色”,是指五蘊當中的第一個——色蘊。

一言以蔽之,所謂的“色”,就是具有質礙或可以變化的任何一個東西。哪怕是極不起眼的一根針尖或另外某個物質,都稱為色法。

堅硬的物質手可以觸摸、可以打擊,因而屬於色法;聲波可以振動耳鼓膜,因而也屬於色法;另外很多看不見的東西,也可以障礙其他物質,不管它本身是粗是細、是強是弱,通通都稱為色法。色法的特徵,就是這樣界定的。如果詳細分類,則可分為上述十一種。

我們現在所說的光粒子(佛教很早以前,就已經將把光稱為是粒子了)、電磁波、真空當中的能量——零點能,全部都包含在色蘊當中。因為它們是可以相互干涉、相互起作用的,所以都稱為色法。

色法的概念就簡單講到這裏,這樣講只是為了讓大家大概地知道一些色法的概念,否則就會把色法的內涵搞混淆,不知道什麼是“色”。總而言之,色法不僅僅是肉眼所見的粗大物質,即使看不見的東西,也可以稱為色法。

3、如何是空

“色”怎麼就是“空”呢?

我們的眼睛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東西,紅、綠、白等顏色,長、方、圓等形狀……,從凡夫五種感官的角度來說,這些都是存在的。現在我們要爭論,或者要探討的,不是眼睛能否看到,耳朵能否聽見等等,在這一點上,沒有什麼值得爭議的,這是大家所公認的概念,只要有眼睛、有耳朵的人,都肯定能夠看到、聽到。問題就在於,雖然我們看見了,但眼睛所見是否真實?眼睛所見的各種東西,實際上是否存在呢?這就是我們要研討的問題了。

有人會提出:明明我現在已經清清楚楚地看到了這個東西,為什麼還要去觀察、去探討它是否存在呢?看得見、摸得著,就證明已經存在了,又何必去想這些不著邊際的問題呢?純屬多餘!

(1)感知不可靠

其實,這並不是多此一舉。我們看見了,並不代表它一定存在。所謂“看得見、摸得著”,就可以全盤接受的觀念,是漏洞百出、不堪一擊的。只需利用我們自己現有的證據,就可以將我們的這些陳腐觀念擊得粉碎。

證據一、親生經歷

我們在夢中所夢到的景象,在夢中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這能代表這些夢境都是真實存在的嗎?

證據二、古老的比喻

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印度有很多本領高強的魔術幻化師。他們的技藝之精湛,即使是如今名揚全球的魔術師——大衛與其相比,也望塵莫及。

當時,有一個叫跋陀羅的著名魔術師。因為技藝精湛、幻術多變,很多王臣、百姓、婆羅門都對他崇拜得五體投地,他也自視甚高。

當他看到包括國王在內的很多人都對釋迦牟尼佛推崇備至、畢恭畢敬的時候,心裏大為失落,便心生一計:別人都說佛陀是全知,我倒要試探一下,用我高明的幻術,在垃圾堆上幻化出供養物來為他供齋。如果他不答應應供,就說明他真的是全知;如果他應允了,就證明他沒有神通,不是全知,戲弄一下他想必也無妨。若能在佛陀應供的時候,把幻變的清淨美妙的東西——包括香噴噴的食物、頂上的寶蓋、華麗的宮殿等等全部還原,變為垃圾、廢物等骯髒噁心的東西,當場給佛陀一個難堪,向世人證明佛陀沒有神通、沒有威力,趕不上我的禪定之力、神變之功,就能降低佛陀的威望,抬高我的身價,那是多麼好的事啊!

打算一番之後,他便去到釋迦佛跟前,邀請釋迦佛道:“您明天中午能否屈尊到我的宮殿來應供呢?”面對他的邀請,釋迦牟尼佛一言不發,這也就表示默許了。

魔術師當即心花怒放,自以為佛陀已經中計,明天中午就可以欺負、耍弄一下佛陀了。

魔術師走後,目腱連尊者提醒佛陀道:他是著名的魔術師,精通各種幻化,他會施展法術來戲弄僧眾的。

佛陀回答說:你放心,不用怕,我會把握時機和分寸!

魔術師回去後,便在一個骯髒不堪的垃圾堆上,用魔術變幻出金碧輝煌的宮殿,令人垂涎的食物,舒適莊嚴的寶座,五彩繽紛的花園,甚至包括穿白色衣服的五百個侍者等等,隨後又用神變把幻化的東西變回去又變回來。看到自己任意變幻的高明技巧,他不由得洋洋得意起來。

但他又轉念一想:不對,包括四大天王天等在內的天人,都對釋迦牟尼佛恭敬有加,佛陀應該不是普通凡夫,這種做法恐怕有失妥當吧!

想畢,一種強烈的後悔之意便湧上心頭。他當即決定把幻變的景象恢復原狀,但令魔術師懊喪不已的是,無論他怎麼努力地使出渾身解數,卻再也無法讓自己變幻的事物消失了。

魔術師百思不得其解,以前自己的幻變總是任運自如、隨心所欲,如今卻如此力不從心,真是太奇怪了!

第二天中午,魔術師硬著頭皮趕到佛陀的住處,去完成迎請佛陀應供的承諾。

王舍城的眾多婆羅門外道等等都知道跋陀羅的詭計,便帶著看熱鬧的心態前來觀看;而眾多比丘、比丘尼也想見識一番跋陀羅想以何等伎倆來戲弄佛陀,佛陀又是如何以神通降服跋陀羅的。一時間,整個王舍城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令眾人大吃一驚的是,魔術師不但沒有戲弄佛陀,反而是恭恭敬敬地走到佛前,向佛陀懺悔道:“我本來準備用幻術來耍弄您,但我後來意識到自己錯了,當我想把幻變的東西恢復原貌時,卻怎麼也無法成功。我在此向您懺悔,請原諒我的不恭。”

釋迦牟尼佛平靜地告訴他:“沒有關係!所有眾生的受用都是自身業力的幻化,比丘、比丘尼都是佛法的幻化,我也是智慧的幻化,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也是一種幻象,諸法都是各種因緣幻化的。請用你幻化的食物、飲料供僧吧!”原來,釋迦牟尼佛已經對這些物品作了加持,使它們無中生有——由假的東西變成了真正的東西。

隨後,佛陀與眾眷屬一起享用了幻化的飲食。在大家飽餐一頓之後,佛陀又為諸眾宣說了佛法,眾人皆大歡喜。

還有一個關於這個魔術師的故事,最近不丹出的一個影片的原型,就來自於這個故事:

有一次,魔術師跟同住的另外一個朋友在喝茶聊天。他知道這個朋友非常喜歡馬,就以幻術在朋友身邊變出了一匹馬。朋友一看到馬,喜出望外,連忙跑過去,騎上駿馬便一溜煙跑開了。

跑了很久很久,連他自己都不知走了多遠以後,便來到一個從未見過的,似乎很遙遠、很偏僻的原始森林當中。周圍荒無人煙,既沒有村莊,更沒有熟識的人。不知身在何處的他在森林裏徘徊了很長時間,最後終於找到了一戶人家。

這戶人家裏沒有別人,只有一個年紀比較大的女人。除了這個女人之外,包括村莊、人等都一無所有。這個疲憊不堪的流浪者見到此情此景,知道自己已經走不出寬廣而無有盡頭的森林了,便打消了尋找出路的打算,迫不得已地留下來跟這個女人生活在一起了。

很多年過去了,他們生了兩個孩子,兩人的頭髮也開始漸漸蒼白。一次,小一點的那個孩子不小心掉進了河裏,大的孩子連忙去救,結果也失足掉了下去,最後兩個孩子雙雙被急流沖走,不幸溺水身亡。女人見此情景,不由得撕心裂肺地嚎啕大哭:“我的兩個孩子都沒有了!我也不想活了!”隨即不顧一切地跳了下去……

空寂無人的森林中又只剩下了孑然一身的男人!經過了無數的變遷,此時此刻的他已經是老態龍鍾的老人了——兩鬢蒼白、牙齒脫落、滿面皺紋……

忽然,他一下子醒了過來,發現自己又回到當初兩個人喝茶聊天的現實當中。他對此驚訝不已,連忙詢問身邊的朋友:“我經歷了那麼多的時光,怎麼又回來了呢?”

朋友告訴他說:“我們只是在喝茶聊天,你看,我們剛才喝的茶還是熱的,你根本就沒有經歷那些事情!”他一下子恍然大悟:原來朋友是在跟他開玩笑,通過魔術,讓他在僅僅一杯茶的功夫,就感受到一段曲折的人生經歷,經歷了一個人生的全部磨難,而這些感受又是如此真實,如此漫長。這,就是魔術的力量。

這是佛經當中很著名的一段公案,其中的故事情節是非常精彩的。記得以前我們在看這段故事的時候,其中扣人心弦、險象環生的描述,多次讓我們拍案叫絕。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僅僅在幾分鐘的時間內,也可以在另外一個世界當中,經歷一個人幾乎整個的一生。在這艱難困苦的一生當中,遭受了數之不盡的磨難,這一切,與真實的現實生活完全沒有兩樣,但是,一旦故事的主人公醒過來,才發現原來所經歷的一切,都像夢境一樣根本不存在。

我為什麼要舉這些例子呢?這些例子可以幫助我證明,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並不一定存在;我們認為有的東西不一定有;我們認為很美的,事實上不一定很美。因為有了無明的遮障,所以我們感覺到的東西都是錯誤的。

證據三、二十世紀的新發現

關於這一點,不需要佛法的邏輯推理,僅僅借助於量子力學的理論,就足以證實我們的觀點。

量子力學的誕生,對西方已經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哲學,以及經典物理學理論來說,仿佛是經歷了一場滅頂之災。原來看起來似乎牢不可破的理論與思想大廈,忽然之間就像在基礎上投了一顆原子彈一樣轟然坍塌。事到如今,雖然經典物理學的技術還在被應用,但它的有些理論已經被徹底推翻了。

多年以來,西方哲學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一直就物質是否存在的主題爭論不休,時而唯物主義占了上風,時而唯心主義又佔領了主導地位,很多人都被搞得如墜雲端,不知道誰是誰非。量子力學的出現,讓這些爭論都變得毫無意義了。

但是,對佛教理論來說,量子力學的誕生卻是一個很好的支持和順緣。雖然佛教並不需要什麼外界的支援,它本身就有一套完整而無懈可擊的理論基礎,但現代物理學的這一新突破,又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佛教理論的顛撲不破。從這一角度來說,現代物理學實可堪稱為邁向空性殿堂的階梯。

世間的很多人都受過現代教育,都有一定的量子力學常識,如果用量子力學的概念來推導佛教理論,就比較容易被公眾所接受。比如說,雖然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看到,這個麥克風就是一個黑色的、具有一定形狀的物質,但我們都知道:在表層物質現象的下面,就是排布均勻的分子;分子再往下分,就是原子;原子再往下分,就是電子和原子核;原子核裏面,又可以分出質子和中子;然後又可以分成更小的誇克和亞誇克。在誇克的概念當中,包含了“微子”、“虛粒子”的含義,所謂“微子”,就是非常細微的一個極小單位,而“虛粒子”雖然有現象,卻沒有什麼實體;迄今為止,亞誇克下面的粒子還沒有正式發現;最後,就是最基礎的量子場。

也就是說,一切物質的基礎,就是量子場。即使是像虛粒子一樣的東西,最後也可以消失在量子場當中。

“場”是什麼東西呢?就是根本看不見、摸不著,沒有任何物質性質。在自然界,完全的真空就是沒有任何東西。在這樣的真空當中,刹那之間就可以將能量——零點能集中或者分散。集中的時候,就變成我們肉眼所見的麥克風、音箱等物質的基礎——亞原子;分散的時候,這些物質便瞬間消散無餘,變成了沒有任何有形物質的真空。也就是說,當真空當中聚積起足夠能量的時候,就形成了新的物質;當能量的密度不夠或稀疏鬆散的時候,物質的最小單位——粒子消失,就變成不存在任何物質的虛空——場。因為能量的密度不夠,所以沒有形成什麼物質;由於這些物質的所在處的密度足夠了,所以我們就能看到這些物質。

真正的物質基礎只不過是一個場而已,除此之外別無所有。“場”又是什麼東西呢?就是沒有物質性質的能量,從佛教《大乘阿毗達摩集論》的角度而言,是只能由意識所感受到的細微色,其他什麼都沒有。

通過這些理論,就可以讓我們知道,原來一切物質都只不過是量子場。雖然在宏觀世界當中,我們所看到的現象並不是這樣,有山、有水、有人、有太陽、有宇宙……,萬事萬物並不是一味一體的量子場,而是千差萬別、互不相干的獨立體,但實際上科學已經證明了這些結論。

同樣,雖然在宏觀世界當中,一切都是完好無損地存在著的,但是一到了微觀世界當中,就一絲一毫都不可成立。原來我們認為有的東西根本就找不到,所以,很多量子力學的科學家都認為,粒子只不過是場的局部凝聚,是時聚時散的能量集合而已,其他並沒有什麼。

愛因斯坦曾說道:“……因此,我們可以把物質看作是由極強的場所在的空間區域組成的。在這種新的物理學中所考慮的不是場和物質,因為只有場才是唯一的實在。”面對這一結論,我們的感官常識和經典物理學家只有啞口無言。

另外,即使依靠經典物理學的觀點,也可以證明這一點。比如說,我們肉眼去看這個東西,就是一個一動不動的靜止物,但是,這個物質的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事實上,它是時時刻刻都在高速運動,分分秒秒都沒有停止的物體。

但是,我們為什麼看不見這一切呢?因為我們的眼睛已經有了幻覺,這是現代物理學的說法;從佛教的術語來說,就是受到了無明的遮障。因為我們的眼睛還沒有到達這麼高的境界,還“抓” 不到,也即捕捉不到這樣的細節,這就是佛教所說的無明所導致的。

上述一切足以證明,肉眼所見的不一定存在。而肉眼看不見的,也不一定不存在,比如,我們以前通常認為,我們面前的空中什麼也沒有,但事實上在空中卻密佈著量子場、電磁波等等之類的東西。可以斷定,把肉眼所見作為證據、奉為權威的觀點早已經過時了。

本來講《心經》的時候,並不需要借助物理學的任何理論,我們有絲絲入扣的邏輯推導方式,有佛陀洞察一切的甚深智慧,但因為你們當中的很多人,都受過現代物理學的教育,大家對這些科學理論都已經很清楚了,所以,用我們自己的觀點來推翻自己的舊有觀念,就很有說服力,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每一個人在聽了以後,就無話可說,用不著激烈的爭論,便能很快隨著這個思路一步步走下去,“噢!原來肉眼所見的不一定存在,而肉眼看不見的,也不一定不存在,這一切感受,都是我的錯覺!”從而將自己的原有觀念徹底否定。

這不是用佛的邏輯、龍樹菩薩的理論來推翻我們的觀念,而是用我們自己的觀點來打破原有的固定思維,並進一步對眼、耳、鼻、舌生起懷疑,繼而引領我們走向更深、更廣的解脫之路。

雖然我們利用了量子物理的理論,來證明佛教的觀點,但量子物理並不是佛教,佛教更不是量子物理,它們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層次。打個比方來說,假如《心經》的境界有一百公尺,量子物理的境界最多只有一公尺,所以是不能同日而語的。當然,二者之間也有相同的地方,從相同之處來對比說明,大家就比較容易瞭解。

以前,我們只承認自己感觀的認識,其他的觀點都一概否認。我們那時的思維,是沒有任何邏輯、沒有任何理智,只是停留在一個非常膚淺的狀態當中的。後來受到了佛的教育,才使我們慢慢深入到空性的境界。

綜上所述,今天所講的內容包含了以下兩點:

第一、“色即是空”當中的“色”,究竟是什麼概念;

第二、我們還沒有講到色法怎麼樣空,只是借用夢境、魔術以及物理學的例子,回答了一個普遍性的疑問:“明明眼睛看得見的東西,為什麼不存在呢?”通過這些例證,大家可以清楚地知道,並非眼睛所見、耳朵所聞的東西,就一律都存在,從而打破了我們原有的自我信任。

雖然佛教徒平時也需要自信,但過分的自信——盲目地相信眼、耳、鼻、舌、身,就會使我們誤入歧途,這是萬萬不可的!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5-2 04:15 , Processed in 0.047046 second(s), 15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