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第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3-2-1.根大手印-○2依無明相對見之釋

2017-07-26 11:07:52作者:義工群 藏密網

导语:第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3-2-1.根大手印-○2依無明相對見之釋

雖然究竟本性從無停止的遍滿一切,但我們可以從實相和無明等兩個角度來看它。我現在要從無明的層面來描述究竟自性。

中道行中無明貌 不識自性五因故

由於無明的障礙,使得我們無法認知自己的心性。是什麼使得無明障礙了我們,以致我們無法認識自己不變的自性?

除了五煩惱業外,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距離過近,就像我們的臉一樣。平常我們只能看到別人的臉,卻看不見自己的,除非我們拿鏡子來照,這就是一個過近的例子。也就是說,因為心性在我們之內的緣故。

[@more@]  
第二個讓我們無法認識自性的原因,乃是由於它過於深奧之故。法界、法爾如是、如來藏等完全離於四邊(有、無、非有亦非無、非有非非有)與八不(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這些很不容易為我們平凡的心所了解,因為究竟的心性是完全離於我們的想像之外。我們很難對它生起深信不疑的心,所以才產生了我執和二元見。這些教法極為深奧,也極不容易了解。結果呢?我們無法對它起信,而執持著一個「我」的存在。

第三個原因是究竟本性具有極大的力量。佛性從無間斷的遍滿一切,且十分深廣。它的深廣度大到超乎我們的理解之外,讓我們根本無法瞭解它,所以才會相信真有一個「它」的存在。

我們無法認識自性的第四個原因,乃是由於它全然的圓滿和清淨。圓滿指的是一切功德的化現,尤其是俱生智。這些功德極為圓滿清淨,它存在於每一位眾生之內,但我們卻沒有能力去認出它。

第五個原因完全與我們自己的散漫和不專有關。雖然我們都具究竟自性,但它卻完全為俗事所淹沒。由於這五個原因,導致我們無法明心見性。而且,

俱生無明汪洋中 我執惑迷波濤湧

執取有我主客立 攀執習氣堅牢故

業力積聚生熟果

眾生由於五因之故,未能認知自己的心性,以致俱生無明由習氣中生起。基於此因,心的本性便被假設為「己」,而其投影便稱為「他」。也就是由於未能認知自己的心性,而生起了二元見,相信有「我」,以及有「他」。在二元見的基礎上產生許多習氣,累積了許多惡業,而此更進一步引領我們造作更多惡行。

我們把我們的覺知當作是自己、自我,而把所覺知到的投影對象,當為是他或它,並認定此為真實且存在。此兩種自我──人我與法我被當為是實有的東西,而現象諸法也被定義為兩類,即被覺受者與被攀執者。

我們的心先有覺受,繼之產生攀執與不捨,而後再加以計畫構想,導致最後無有了結之時。因此羅卓他耶詠出了:

生死水車轆轆轉

自、他執著之交織,生起了諸種煩惱,再由煩惱中產生業力,而業力則使二元對立之見更加壯大。但在輪迴不斷轉動之際,每位眾生心中所具足的真實本性依舊保持清淨無染。

真實的心性永遠清淨不變,它並非是一個會隨種種影響,而搖擺的實體東西。由於我們的執著,以致永不停止的在生死輪迴中流浪徘徊。這是唯一我們陷於此惡性循環中的原因,但任何執著亦無法染污我們的真實本性。

生死水車轆轆轉 輪迴體性本無垢

顯得實相亦是空 三身湛朗惟顯現

我們所覺受到一切形式的感受,其本質均為空。現象諸法不是經由我們的感覺,才想像是空的,它本然即具空性。由於一切事物的表象顯現本質即空,因此一切事物也都具足三身──代表空性的法身、光明的報身、以及展現形相的化身,以利益一切眾生。三身不只與人的化身有關,它在根本上與此是一體不分的。事實上,三身遍滿一切。

生之本質即無生 原來無生豈有滅

離二邊執無所住

這些句子說明了三身,也就是遍滿一切之究竟自性的定義。

我們投生,而且是一般平凡的投生。但在究竟上,並沒有一樣東西曾出生過,也沒有一樣東西曾住於過去、現在,或未來等三世。因此,一切東西也都不曾斷滅或死亡過。究竟實相的本質完全離於生與滅,因此稱為「不住」。相對上來說,我們由於因緣業力的關係,所以經歷了生、住、滅的階段。也就是說,只要有出生,便有死亡。因緣際會的現象並非與生俱有;究竟的本質是離於一切因緣條件的。

此心難以言概全 輪涅幻化一一現

此離於生、住、滅的體性,與輪迴涅槃是合一無別的。我們的心將究竟與相對加以分別,並且執著認為它們是不同的兩樣東西。但在究竟上來說,它們是無二分別的。

明此自脫無上見

此無上見指的是了知輪迴與涅槃,以及一切分別,都是來自於自心的投影而已。思想上不起分別,清晰而自然無作的了悟輪涅不二,即是自我解脫。

但在達到自我解脫的階段之前,我們仍常會對輪迴與涅槃加以分別,但這只是由思想上所構築的一種障礙而已。自脫是一種離於任何巧飾造作的境界,非常不容易達到。我們知道像這樣深奧的教法是不太容易理解的。

輪迴與涅槃無二,即是法爾如是。

悟時一切即法爾

法爾如是遍滿一切。

無破無立真如性 離此念心即究竟

若知法爾遍滿一切體驗和事物,便能任運自然的實證無上見,毫無障礙產生。以無上見住於心的本然狀態中,離於迎與拒的念頭,便能實證自心本性。

初學行者,可將心住於一對境物上,以便慢慢熟悉,進入禪修的狀況。在較高的修行層次中,我們可將心住於自然無整狀中,無任何對境物。這就是所謂的「住於大手印境」,完全離於任何念頭或概念。

對於「住於自然無作中」的教法,我們可能很容易產生誤解。有些行者以為無念指的就是心中一片空白。也有人認為它指的就是入定,完全沒有注意到時間的消逝。當住於心的自然無整狀中時,我們不會產生任何分別的念頭,只會生起自明的覺性,就像一盞燈一樣。自明的覺性永遠不會消失,也不會忘記時間的行走。

我們已經講完了由本然實相,以及無明惑迷的兩個角度來說明的根大手印。這些都是無比達波噶舉傳承之見、修、行的教示。

(英譯:下面我們要在這裹暫請堪布卡塔仁波切做一小段開示)

我們常認為某些人很無明,但卻又不十分明白它的定義,因為我們覺得其實他們並不是那麼無明。事實上,無明指的是不識一切眾生本具佛性,不知自己與他人均具有證悟成佛的種子。這種「無知」導致我們到處尋找所謂證悟的超人。而此種先入為主的想法,便像有人口袋裏裝著一顆貴重的珠寶,卻又到處尋找一樣。這個人雖然知道找尋的方法,但並無法找到那顆珠寶──因為太近了!只有當一位智者告訴他珠寶就在他的口袋時,他才會突然驚覺而找到。而之前四處亂找,所花費的精神和所吃到的苦頭都白費了。

在噶瑪噶舉的法教中說:「佛就在我們的掌中」。此意為佛性就在此地這裏,只是我們不識它。沒有人可以賜給我們證悟。但由於每一位眾生都具有佛性,因此只有在我們遇到一位真正具格的上師,為我們啟蒙或開啟自心本性,也就是成佛的種子時,我們才有可能證悟。所以由一位真正的上師為我們指出心性,以認知它是非常重要的。

一位真正的上師是位傳承持有者,他具有口傳傳承的所有資格和特質,有能力將法教傳給我們,並為我們指出佛性。真正具格的上師本身已完全了解法義,獲得證悟且具有真正的能力,同時也被允准為他的弟子揭示心性。

一個只在經典的表義上鑽營或求了解的人,是沒有能力為他人指出心性的,而且也無效果及利益可言。這樣的口傳就好比一個人,只懂幾句英文就想教人一樣。僅知道少許一些字,也不解其真正的涵意便繼續不斷對別人複誦,認為自己是在教英文。一位對佛性僅止於字義上的了解便想去教別人的人,便好像是這位不具格的英文老師一樣。我們可以看出當一位具格的上師在為我們揭示大手印,或指出心性時是多麼的具震撼力和具特殊的意義。

這樣一位真正可靠的上師才具大力,讓我們得以開悟成佛。他們為了引領別人,自己已達證悟成就。一位沒有實證法道便想指導別人的人,就如我在訪問北京時所碰的遭遇一樣。我在那裏想去參訪一座佛寺,但不知道該如何走。人都是很自負的。我邊走邊找,問了許多人。但由於人愛面子的通病,不願承認自己不知道,便對我亂指一通,害得我迷了路。到了那天傍晚,我幾乎已經走遍了整個市區,還是沒找到。最後終於碰到一位老婦人。她請我坐下,然後自己著手畫了一張地圖給我看,並且告訴我目前我所在的位置,然後再如何從那裏走到佛寺去。這樣一位真實可靠的婦人就像一位已抵達終點目的地的有經驗上師一樣。這個例子強調了一位真實可靠的上師的重要性,唯有這樣具格的上師才能為我們揭示佛性。基於這個原因,蔣貢康楚羅卓他耶寫道,一位真正的上師必須是本身已達證果的精神導師。

一旦我們遇到了自己已達成就的證悟上師時,便要遵循他的教導,一步一步朝向證悟的路行去。當我們遇到一位真正的精神導師時,會感到十分喜悅。我要再強調一遍,一位在證覺道上一路引領我們,而且具實修經驗、真實可靠的上師是非常重要的。

證悟的功德與力量是無窮的。這個想法可能一開始會讓我們感到很興奮,不過隨後可能就會變得十分洩氣。在遇到具格的上師後,我們不應期待自己馬上就會有什麼成果出現。有很多學子一聽到開悟便覺得很興奮,然後發現過了一夜後,依舊如故。我們應該知道,縱使我們有一位非常特別的上師,但若想要馬上就能開悟是不可能的。同理,當我們播下一顆種子後,我們要很有耐心,直到種子發芽成長。假設我們在植物長成前就將它拔起的話,便會妨礙它的成長,乃致開花結果。所以假使我們對自身的開悟抱著期待的話,便只有壞處,而無好處。

我們應對自己的上師保持信心,心無期盼,努力精進修行。只需要一刻如理如法的修行,便會讓我們獲益無窮,帶領我們更趨近證果。我們一步一步的做上師所交待給我們的功課。所以一旦在我們遇到自己的上師後,若能精勤修行的話,便能在一生之間即在清淨無瑕、殊勝、具大力的大手印之道上證悟成就。

一位遵循佛陀法教的好弟子必須要願意,而且勤勉的依其上師所囑而力行。他必須要對培養開展自己內在的證覺種子有信心和毅力。如能依這些先決條件而修,那麼即生證悟成就便絕對不是一個夢。焦慮不安和性急不耐,會使得我們在種植種子使它成長開花結果的過程,無法付出應有的細心照顧。種植時,若土地、陽光和濕度都良好的話,那麼它一定會長得很好,發育得十分成熟。同理,若我們能努力精進,具有信心,並且穩紮穩打,不期待什麼的話,那麼要獲得證悟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在西藏我們有一句諺語,不過要翻成英文有點困難。它說:「堅持不懈的啞吧,心中沒有希求或遲疑,努力奮鬥而達到自己的目標」。當我們啟程前往開悟成佛的精神之旅時,也應該要像這樣才對。我們一定要找到一位真正的上師,自己也要做一位真正的學子,常保持虔誠和信心。

種植東西前,我們一定要先做一番準備的功夫,首先要將土挖鬆。同樣的道理,若想修殊勝的大手印,我們必須先藉著「止」修來培養自己的心。一個小時或一個月的「止」修是不夠的,因為只有當心完全止息時,我們才能進入大手印的修行。

把土挖鬆後,我們要小心正確的把種子播灑下去,然後常常為它澆水,它才能長大。同理,單單「止」修是不足以讓我們達到目標的,為了在我們自身之內顯發大手印,也為了明心見性,我們還需要常常以慈悲的心,滋潤所有的一切眾生。

種子在整好的土地上加上水份就可以成長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它還需要另外一個條件配合,才能完全成長,那就是陽光。植物要長大,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同理,我們也需要有利的條件,才能達成開悟。要獲得開悟,我們所必備的第三個條件就是智慧。當定力、慈悲和智慧展現出來時,一切完好的條件才都齊全。

很奇怪的是,總有一些學子進步得要比其他的快。有人可能會下結論認為上師有分別心,故意把他拋在後面。但一位行者是否進步完全要依自己努力的情形而定,關鍵並非在上師身上。每位學子都同樣在上師的座下受教,但其所能了解或所能吸收的能力,則完全要看個人本身的準備功夫做到什麼程度而定。

智慧有二種,「自然智」是一種讓我們很容易就能抓到教法的表義和內義的能力,而「信念智」雖沒那麼銳利,但就帶領我們達到開悟這事,一樣具大力和效益。舉例來說,有人為我們指出一條路,而既然我們的眼睛並非看不見,那麼我們以「自然智」便能馬上找到路。但盲者便必須要靠人引導,告訴他方向。而藉著對自己精神導師穩重的誠心和信心,他也一樣可以走到目的地。

植物除了好的土壞、水份和陽光才能長得茁壯外,它還需要另外一樣東西,那就是空氣。同理,若我們缺乏精勤和熱誠的話,我們真正的潛能也無法在我們身內展現出來。

在一切條件都具足後,包括修止、觀、慈悲、智慧和精進,我們便能很快的累積身口意的功德,增長悟力。一旦所有的條件都具齊後,具格的上師便能引領我們快速開悟,而且一定可以辦得到。在平常的修行中,我們還需要堅忍的毅力,同時要遵循上師的指導,不忘自己做為一位學子的責任。

佛陀從不停止教導我們要為一切無餘眾生的福祉而努力。在進入法道之始,我們還無法能真正幫助他人。一開始我們可以先學習幫助自己,而非馬上即全力把精神放在他人的利益之上,但同時我們也必須要了解無私的意義。我們修行,並時時提醒自己要平等無私,了解我們之所以希望獲得證覺,乃是因為以此便能真正饒益他人。

在「修心七要」中,我們讀到了首先我們必須學習,然後再培養力量真正生起菩提心。這是一件我們一定要做的事,如此我們才能持久不斷的致力於利益他人。

對於初學者而言,證覺唯一的發心是希望能饒益有情,這樣的動機才是正確無誤的。若想獲得私人的財富、聲名等是不會有用的。如此的修行由於目標和方向的錯誤,所以絕對無法帶領我們達到證悟成佛的目的。

我們有許多人由於發心不對,因此到目前為止雖然已修行多年,但仍未見有何結果出現。我們可以用一個例子來做說明:雖然我們拿著弓箭,但卻對準錯的方向,也就是距離太近了。因此當我們射出去時,由於距離不夠遠,箭因此卡在弓的弦上不動。同理,我們可能已經修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但卻忘了把自己的弓和箭對準方向──我們不了解所修為何,以及實證佛法的目的何在。因此我們一定要先清楚自己為何要修行,以及應該要如何修行才對。

有證據顯示我們自身之內會顯發極大的力量,因此正確的修行佛法是極為重要的。四瑜伽是一個明顯的證明,顯示我們具足所有的能力。但我們不應對四瑜伽產生錯誤的解讀,認為當我們更為淨化時,是因為它改變了我們的本質;真實的心性是永遠不會變的。我們若能真正的修大手印的四瑜伽,便絕對可以依循法道得到證果。

剛入佛門的學子首先需要一位具格的上師教導他如何進行「止」修的功夫,之後他就必須專一的修下去。這個修行稱之為「專一」的原因乃在於我們必須心無旁騖,專心的修行。它是大手印四瑜伽中的第一個,每一個瑜伽又分為上、中、下三階。我在此僅做一個一般性的說明。

在專一修行培養出定力後,我們可以藉由修行的功德和力量獲得內觀的能力,使得心能不亂而專注,同時對於自己內在的進步也會生起信心。第二個瑜伽稱為「離戲」。在此階段我們體驗到純一的本性,心離於任何一切的巧飾造作。例如,有時朋友或親戚也許會責罵我們不該隨便出去旅遊。但離戲的體悟會帶給我們不動和穩健的心,就好像一個人親嘗蜂蜜一樣。沒有人可以說服你,告訴你那個味道是苦的,因為你自己本身已經親自嘗過了。一旦你嘗過了蜂蜜的滋味後,便不會再在乎錯誤的勸告,因為你知道蜂蜜絕對是甜的,一點不假。同理,離戲的體悟會讓我們產生堅定的信念。

當大手印的功德和特質在我們的身上展現出來時,慈悲的力量便會自然生起。為什麼?因為我們所獲得的體悟,會讓我們看到眾生實際上是多麼的迷惑、染污和無明。我們對此的了解自然會讓我們對這些如同被烏雲遮住般,極為煩惱和惑迷的眾生產生同情憐憫、慈悲和愛心。雲越厚,雨就會下得越大。同理,當我們的內證越高,內觀越深時,便越能生起真正的慈悲。

第三個瑜伽基於無緣的實相體悟──已無任何煩惱或執著,故稱為「一味」。以世界上許多河流來說,每一條河流都有一個名稱以資辨別。每當我們叫某某河流的名字時,便表示這條河流的存在。但在所有河流都匯流歸入大海後,這其間它便不再有任何分別了。同理,我們常將自己身邊裏外的一切東西加以分別歸類,貼上標籤,付予假名。但在「一味」的階段中,我們的心便能不再依附於任何因緣條件,或對任何東西加以分別了。

第四個瑜伽只是個名稱而已。我們修行的目的是要消除一切煩惱和習氣,以了悟一切我們自身本具的圓滿功德。第四個瑜伽指出一切證悟功德的豐饒,也就是大手印之果。我們可以拿生病時服藥來做比喻。一旦病好後,我們便不必再吃藥了。它也像打開一盞燈驅除黑暗一樣。當太陽出來,陽光遍灑大地,到處都有光明時,我們便不必再開燈了。因此基於這個原因,第四個瑜伽便被稱為「無修」,也就是已達證悟的果大手印,而任何修行均已屬多餘。

對初學者談「無修」的階段,主要是要讓大家了解其最終的目標。例如,我們依小孩的程度來教導他,但同理,我們也教導「無修」以說明修行的成果。

正如種子由下種開始,需要許多條件的配合才能長成大樹一樣,修行也需要很多因緣的聚合──法道、上師、教示、自己的精勤和熱誠等。

以上我僅就遵循一位真正具格上師的重要性、一位精勤學子的責任和四瑜伽等相關方面的主題做一個簡短的開示。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8 05:38 , Processed in 0.033301 second(s), 18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