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結夏安居─資訊彙編】

2017-07-26 11:07:52作者:義工群 藏密網

导语:【結夏安居─資訊彙編】

一、【結夏安居─雜阿含經─相關經典匯編】
二、【結夏安居─佛光大辭典相關名相釋文】
三、【結夏安居─星雲大師文集佛光教科書】 

[@more@]

------------------------------------------------------------

一、【結夏安居─雜阿含經─相關經典匯編】

------------------------------------------------------------

經典匯編中.....

 

 


本文出處:佛光大藏經-阿含藏線上簡易查詢
http://etext.fgs.org.tw/etext6/search-2.htm

------------------------------------------------------------

------------------------------------------------------------

二、【結夏安居─佛光大辭典相關名相釋文】

------------------------------------------------------------

【安居─結夏─坐臘─結制】
【戒臘─法臘─臘滿─臘佛】
【解夏─僧自恣日─盂蘭盆】

------------------------------

【安居─結夏─坐臘─結制】

------------------------------

結夏安居

梵語 vārsika 或 varsa,巴利語 vassa。意譯為雨期。為修行制度之一。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結夏、坐臘、一夏九旬、九旬禁足、結制安居、結制。印度夏季之雨期達三月之久。此三個月間,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處以致力修行,稱為安居。此係唯恐雨季期間外出,踩殺地面之蟲類及草樹之新芽,招引世譏,故聚集修行,避免外出。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卷四,解釋安居之字義,即形心攝靜為安,要期在住為居。

安居之制始行於印度古代婆羅門教,後為佛教所採用。於長阿含卷二遊行經、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九等中,記載釋尊與弟子安居修行之事蹟。僧伽羅剎所集經卷下等,則列舉出釋尊於四十五年間坐夏之地名。關於釋尊在成道後與弟子第一次舉行安居之地點,諸經典所說不一,然一般多以鹿野苑為第一次安居之所在。又據善見律毘婆沙卷三載,阿育王之子摩哂陀與諸比丘在錫蘭(今斯里蘭卡)支帝耶山(巴 Cetiyagiri)之迦那迦室(巴 Kantaka)坐夏三個月。至今錫蘭等南方佛教諸國仍依照律之規定而行安居之制。

據十誦律卷二十四所舉,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等出家五眾應行安居,優婆塞、優婆夷在家二眾則可不行安居。又出家五眾中,比丘與沙彌一起安居修行,比丘尼與沙彌尼、式叉摩尼一起安居修行。於巴利律藏大品入雨安居犍度(Vassupanāyika-kkhandhaka)等中,規定比丘等若不行安居,則墮惡作(巴 dukkata,突吉羅)之罪。

關於安居之場所,四分律卷三十七安居犍度舉出樹下、小屋、山窟、樹空、船上、聚落等處,或依牧牛者、壓油人、斫材人等安居。五分律卷十九安居法則禁止於無救護處、塚間、空樹、皮覆屋、露地處安居。又於安居前,須先修治房舍,並將房舍、資具等物公平分配予大眾。至於分配日期,據摩訶僧祇律卷二十七床褥法條所舉,若安居之處所較近時,可於四月十五日分配;若安居之處所較遠,或安居之人數過多,而須移至別處安居時,則可提早於四月十三日分配。又入安居時,須對所依之人(有德之比丘)表白結制安居之旨意,方可入安居,稱為對首安居;若無所依之人時,則於心中自表結制安居之旨意,以入安居,稱為心念安居。

於安居期間禁止外出遊行,違反此規定者得惡作之罪。然據四分律卷三十七所舉,若能即日歸回者,可准許外出;或有特殊事宜,獲得僧伽之認可,以七日、十五日等為期限者,亦可准許外出,此種方法稱為七日法、受日法。此外,若有違規外出者,即得惡作之罪,稱為破安居、破夏,將失去接受安居施物分配之資格。然若因避離猛獸、毒蛇、火難、水難、王難、賊難、食料難、女人、親族等障難,或為調解破僧等事而離開安居之場所,則不獲罪。

安居之時期,一般多以一夏九旬(即三個月)為期。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上之四,以四月十六日為安居之始日,七月十五日為終日,翌日為自恣日;摩訶僧祇律卷二十七則以七月十五日為自恣日;大唐西域記卷二、卷八所舉之安居期為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關於安居之種類有二說:一說為前安居、後安居二種,前安居始於五月十六日,後安居始於六月十六日。一說為前安居、中安居、後安居三種,前安居始於四月十六日,中安居始於四月十七日至五月十五日,後安居始於五月十六日。此外,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本引用涅槃經之說,將結制中之一日分為五分,依次敘述佛陀早起著衣、外出乞食行化,乃至為比丘眾、諸天善神說法等一日中之行止。

安居之首日,稱為結夏;圓滿結束之日,稱為解夏、過夏、夏竟、夏滿、夏解、安居竟。結夏與解夏期間,稱為半夏。據四分律卷四十三迦絺那衣犍度載,安居結束時應作自恣、解界、結界、受功德衣等四事。即於安居圓滿後,大眾反省安居中之行為,若有罪時則自宣己罪,相互懺悔,稱為自恣;自恣之日稱為自恣日、佛歡喜日。又安居結束時,應解除安居期間禁止外出於結界範圍之規定,此為解界。又安居圓滿後,比丘、比丘尼等增加法臘一歲。法臘又稱夏臘,為出家人定長幼次序之規準。

一般多於夏季舉行安居,然亦有於冬季結制安居者,稱為冬安居。我國、西域地方及日本皆有冬安居之制。據大唐西域記卷一羯霜那國載,十二月十六日為冬安居之首日,翌年之三月十五日為終日。

我國行安居之制始於姚秦時代,其時由於十誦律、廣律等之傳譯,皆詳細解說安居之作法,我國僧人乃依之而行結夏。另如出三藏記集卷三新集律來漢地四部序錄、廣弘明集卷二十四等,則載有我國僧人結安居之事蹟。我國之安居制度雖承襲於印度,然因風土民情之差異,故未全然沿用印度之作法,而有部分變通之處。如大宋僧史略卷下賜夏臘條所載,中唐至五代時,有未依安居之行儀而賜增夏臘之事。此外,安居在我國亦有隨意隨處而行之說,即認為修行隨處可行,並不限於安居期間,故於年中行事中,未將三個月之安居修行視為必行之事。如百丈清規月分須知章中,記載各月之行事,然卻無安居之事項。另據釋氏要覽卷下解夏草條載,印度比丘於自恣日時,須以茅草(即吉祥草)為僧伽之座,自亦坐於茅草上而行自恣。此種習俗傳至我國則有所改變,如宋代江南地方之僧,於解夏日時以茅草贈與檀越。

日本之安居制度行之久遠,約與灌佛會、盂蘭盆會等同時由我國傳入。於安居期間亦舉行講經,稱為夏經。平安時代安居中除講經外,尚行寫經,稱為夏書。又於夏解日將夏書收納於寺社中,稱為夏書納、夏解納。又安居期間隱居在寺社中,稱為夏籠;隱居之堂,稱為夏堂;安居中所修之念佛等,稱為夏念佛;結夏安居之僧、稱為夏僧;安居期間,避離不淨之食物,稱為夏斷。

日本之安居,係採夏、冬二期並行之制,在形式上歷來變化不少,但至今仍被隆重舉行。其中,尤以禪宗特重安居之行事,即以每年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為夏安居之時期,以十月十五日至翌年一月十五日為冬安居之時期。〔中阿含卷二十九請請經、月燈三昧經卷五、正法念經、四分律卷五十八、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卷二、景德傳燈錄卷十七曹山本寂禪師章下、嘉泰普燈錄卷十四雪庭元淨禪師章下、禪苑清規卷二、興禪護國論卷下〕(參閱「自恣」2529)p2398

-------------------------------

雨安居

又作安居、夏安居。為僧眾修行制度之一。印度夏季雨期長達三個月,此期間,僧尼禁止外出,以免踏殺草木小蟲,而聚居一處,坐禪修學,接受供養,稱為雨安居。(參閱「安居」2398)p3698

-------------------------------

安居犍度

巴利語 vassupanāyika-kkhandhaka。乃二十犍度之一。指有關安居之諸種制戒。如參加者之資格、房舍臥具等之分配、前安居與後安居之別、安居之場所、中途外出等規定,稱為安居犍度。(參閱「二十犍度」181)p2400

-------------------------------

冬安居

指冬季結制之安居。又作冬會。僧侶於夏安居之外,每年自十月十五日至翌年正月十五日間,禁止外出而專事講學修養,稱為冬安居。印度原始佛教以來,即盛行雨季期間之夏安居,然於西北印度與中亞一帶,氣候較寒,冬季多雪,間有霖雨,外出困難,故仿夏安居之制而行冬安居。諸部派之小乘律對此並無記載;而經典中,最早有冬安居之記載者為大乘律梵網經卷下。我國禪林亦行冬安居,然多行於北方,南地則普遍行夏安居。日本本無冬安居之結制,自道元之後始引進冬安居之法。現在日本曹洞宗之冬安居分成冬前安居(十月十五日至一月十五日)、冬中安居(十一月十五日至二月十五日)、冬後安居(十二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又相對於夏安居之稱「雨安居」,冬安居又稱「雪安居」。〔大唐西域記卷一、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上、禪林象器箋卷四節時門〕p1550

------------------------------

【戒臘─法臘─臘滿─臘佛】

------------------------------

又作[艹/(月*曷)]。(一)指戒臘、法臘。為比丘受具足戒後之年數。比丘出家之年歲與世俗不同,係以受戒以後之夏安居數為年次,故有戒臘、夏臘、法臘、年臘等稱。禪苑清規卷十百丈規繩頌(卍續一一一‧四六五下):「凡具道眼,有可遵之德者,號曰長老;如西域道高臘長,呼須菩提等之謂。」〔玄應音義卷十四〕(參閱「法臘」3431)

(二)指臘月。歲終之義。臘,為我國古代祭祀之名。我國夙以農曆十二月為臘祭之月,故十二月習稱臘月。圓通大應國師語錄卷上(大八○‧一○六中):「逗到臘月三十日,也只是恁麽;臘盡春回,依舊如前,且道是什麽田地?」p6687

-------------------------------

戒臘

又作戒[艹/(月*曷)]、法[艹/(月*曷)]、法臘、夏[艹/(月*曷)]、坐[艹/(月*曷)]。指僧侶受具足戒以後之年數。據釋氏要覽卷下載,比丘以夏安居之最後一日(七月十五日)為受臘日,自此而有法歲,十六日則為新歲歲首。僧侶之長幼順序即依戒臘之多寡而定;受戒年數未久者,則稱淺臘。另有一說,謂法臘乃指剃度以後之年數,戒臘為受具足戒以後之年數。又依戒臘記載僧席次序之木牌,稱戒臘牌。禪家於入寮之終有寮元茶禮,若人數眾多時,即依戒臘從上位次第請眾寮點茶,此稱戒臘茶。又僧侶之生年及戒臘,合稱為年戒。〔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四、敕修百丈清規卷七、禪林象器箋簿券門、圖牌門〕(參閱「法臘」3431)p2919

-------------------------------

法臘

又作法臈、法歲、夏臘、法夏、戒臘、僧臘、坐臘、坐夏法臘。指僧侶受具足戒後夏安居之年數。叢林中,每年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舉行夏安居,並以夏安居之最末一日為一年之終,即受歲日;自十六日起則為新歲,故比丘、比丘尼受戒後,於每年夏安居結束時,即增一法歲。依法臘之多寡,立上臈、中臈、下臈之別,以定長幼順序。最上位者,稱為一臘、極臘或臘滿。禪林中,記載申請出家得度之僧籍簿,稱作戒臘簿;依戒臘指示眾僧席次之木牌,稱作戒臘牌,此戒臘次第,稱為臘次。〔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四、禪林象器箋簿券門、釋氏要覽卷下、歷代三寶紀卷十一〕p3431

-------------------------------

耆臘

謂高年之僧。僧家不言歲而言臘。臘,乃歲末之意,以之計算出家得度之年數,然在古代則以受具足戒之年為始。如謂僧臘若干,即謂為僧幾年或受戒幾年之意,故以耆臘特稱出家年歲長久而高齡之比丘(尼)。p4288

-------------------------------

臘滿

指年事較長、法臘最勝之僧侶。與「長老」一語同為比丘之敬稱。此外,指學道之年齡最長者,稱為臘高;即法臘、戒臘之最高者。p6688

-------------------------------

臘佛

於農曆七月十五日(夏安居最後之日),設百味飲食獻供於佛者,稱為臘佛。當日供養佛、菩薩之糕餅,即稱臘餅。(參閱「盂蘭盆」3454)p6688

-------------------------------

佛臘日

指陰曆七月十五夏安居圓滿日。臘者,歲末之義。佛家以一夏九旬安居之終為歲末,故七月十五日稱佛臘日。〔大宋僧史略卷下〕p2757

------------------------------ ------------------------------

【解夏─僧自恣日─盂蘭盆】

------------------------------

解夏

又作夏竟、夏滿、夏解。自印度以來,僧團於每年雨季時舉行夏安居;而於雨季停止後,安居亦結束,稱為解夏,意指解除夏安居之制。解夏之日,根據舊律所載,謂七月十五日;新律則謂八月十五日。此日亦稱自恣日,即於此日,眾僧群集,自行發露於安居期間所犯之過。另據四分律卷四十三迦絺那衣犍度載,安居結束之日,應作自恣、解界、結界、受功德衣等四事。(參閱「安居」2398)p5600

-------------------------------

解夏草

解夏之日,僧贈檀越之物。此日,諸比丘取生茆擬如來成道時之吉祥草,坐於此上而行解夏之法,故分贈此吉祥草,取其分享福分之意。釋氏要覽卷下(大五四‧三○四下):「今浙右僧,解夏日,以綵束苑(疑作茆)以遺檀越,謂之解夏草。今詳此草已為五分法身座故,名為吉祥草也。」p5601

-------------------------------

自恣

梵語 pravāranā,巴利語 pavāranā。音譯鉢利婆剌拏、鉢和羅。意譯滿足、喜悅、隨意事。乃隨他人之意自己舉發所犯之過錯。夏安居之竟日,清眾舉示自身於見、聞、疑等三事中所犯之罪,面對其他比丘懺悔之,懺悔清淨,自生喜悅,稱為自恣。此日即稱僧自恣日、僧受歲日。依據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上之四自恣宗要篇所載,佛制夏安居九十日,令僧眾會集一處,修道精練身心,堅持戒行,皎潔其行。然人多迷於己行,不自見所犯之過,理應仰憑清眾之慈悲,予以誨示,故於自恣日儘量揭發己罪,請大眾規誡,遂得內彰其私隱,外顯其瑕疵。經此發露懺悔,令得清淨。

摩訶僧祇律卷二十七詳載自恣之規儀。又謂夏安居於四月十六日開始者,其自恣日為七月十五日;於五月十六日開始者,自恣日為八月十五日。據十誦律卷二十三自恣犍度載,佛不許僧眾行非法別自恣、非法和合自恣、有法別自恣等,僅允許行有法和合自恣。另據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歷代三寶紀卷十一等載,佛制安居竟時為歲暮,即於自恣後增添一法歲。

此外,於僧自恣日以飯食供養十方僧眾,能得極大功德,令七世父母皆獲解脫,故古來我國與日本盛行在該日依盂蘭盆經修行盂蘭盆供。〔報恩奉盆經、新歲經、毘尼母經卷四、四分律卷三十七、卷三十八、五分律卷十九、善見律毘婆沙卷十六、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二、釋氏要覽卷下、玄應音義卷十四、翻譯名義集卷四〕p2529

-------------------------------

自恣犍度

巴利名 Pavārana-kkandhaka。二十犍度之第四。內容規定自恣之作法、非法之自恣、自恣之時間與場所、舊比丘與新比丘自恣之主從關係等。〔四分律卷三十七〕(參閱「二十犍度」181)p2529

-------------------------------

僧自恣日

即夏安居之終日(即圓滿日,七月十五日)。於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間,僧眾聚集一處安居,堅持戒律、皎潔其行,於最後一日,僧行自恣法,即請僧眾舉出各自所犯之過失,於大眾中發露懺悔而得清淨,自生喜悅,稱為自恣。又十方諸佛歡喜其安居圓滿之精進修行,故亦稱佛歡喜日、歡喜日。據盂蘭盆經載,目犍連嘗於此日供養十方眾僧,以此廣大功德,救拔其母脫離餓鬼道。後世遂有於僧自恣之日,以飯食等供養十方眾僧之舉,其功德廣大,令七世父母等皆得解脫,此即盂蘭盆之濫觴。〔摩訶僧祇律卷二十七〕(參閱「自恣」2529、「盂蘭盆」3454)p5718

-------------------------------

盂蘭盆

梵名 Ullambana 之音譯。為漢語系佛教地區,根據盂蘭盆經而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超度歷代宗親之儀式。又作烏藍婆拏。意譯作倒懸。又稱盂蘭盆會、盆會。乃梵語 avalambana(倒懸)之轉訛語,比喻亡者之苦,有如倒懸,痛苦之極。玄應音義卷十三、翻譯名義集卷九、釋氏要覽卷下,及盂蘭盆經略疏等均謂,「盂蘭盆」一詞,原為音譯之訛,蓋「盆」係梵語 bana 之音,而非如法苑珠林卷六十二所引大盆淨土經之言,謂「俱以七寶盆鉢施與佛及僧」之「盆鉢」,然歷代誤援其義者則不乏其例。初於唐代慧淨之盂蘭盆經贊述中,即謂置珍饈美味於盆中,以奉佛施僧而救倒懸之苦;宗密之盂蘭盆經疏卷下則謂「盂蘭」即倒懸之義,「盆」則為救護之器,故以盂蘭盆釋為「救倒懸、解痛苦」之義;此一說法,後世多採之。又據宋代遇榮之盂蘭盆經疏孝衡鈔卷上載,盂蘭盆經之經題,意譯為覺者說救倒懸器經,盆字為訛略語,舊譯盆佐那,新譯門佐羅、門佐曩,即救器。蓋「門佐曩」為梵語 muñcana 之音譯,乃巴利語 muccana 及梵語 mocana 之轉訛語,然「門佐曩」有「救護」之意而無「器皿」之意,故遇榮之說亦有訛誤。

盂蘭盆之起源極早,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的摩訶婆羅多(梵 Mahābhārata)第一大章之第十三章、第十四章,及第四十五章至第四十八章等之中,皆有關於盂蘭盆之敘述。又摩奴法典第九章、摩訶婆羅多第一大章之第七十四章等,其中皆有梵語 putra(子息)語源之說明,謂男兒必須拯救(梵 trayate)墮於地獄(pun)之父之義。因印度古來即相信無子嗣者於死後必墮入惡處,故婆羅門於二十歲修業圓滿後,遂歸家娶妻生子,以祭祀祖先之靈。

據盂蘭盆經所載,佛弟子目連以天眼通見其母墮在餓鬼道,皮骨相連,日夜苦悶相續;目連見已,以盛飯,往餉其母,然其母以惡業受報之故,飯食皆變為火炎。目連為拯救其母脫離此苦,乃向佛陀請示解救之法。佛陀遂指示目連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印度雨季期間,僧眾結夏安居三個月,此日乃安居結束之日),以百味飲食置於盂蘭盆中以供養三寶,能蒙無量功德,得救七世父母。盂蘭盆經(大一六‧七七九下):「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供養,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順慈憶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另據大盆淨土經載,瓶沙王、須達居士、末利夫人等依目連之法,造五百金盆供養佛及眾僧,以滅除七世父母之罪業。

我國最早行盂蘭盆會者傳為梁武帝,據佛祖統紀卷三十七載,大同四年(538) 武帝曾至同泰寺設盂蘭盆齋。又釋氏六帖卷四十五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普施諸寺。其後蔚成風氣,歷代帝王臣民多行此會,以報父母、祖先恩德。據法苑珠林卷六十二祭祠篇、佛祖統紀卷五十一等載,唐代諸帝如代宗、德宗等皆極重視盂蘭盆供。另據大宋僧史略卷中內道場條載,代宗將過去施盆於寺之儀式改設於宮內,供奉更莊嚴之器物。至於民間行盂蘭盆會之盛況,如日僧圓仁之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四會昌四年(844)條所載,長安諸寺在七月十五日供養,作花蠟、花餅、假花等爭奇鬥艷,並於佛殿前鋪設供養,全城士庶巡寺隨喜,競修功德。又據盂蘭盆經疏序載,僧眾亦循例於是日各出己財,造盆供養三寶。

宋代盂蘭盆之風習依舊,然盆供之富麗莊嚴與供養佛僧之情形漸減,而形成薦亡之行事。據東京夢華錄卷八中元節條載,是日焚燒冥錢,衣服,並上演目連救母雜劇等。高承於事物紀原一書中,指責當時之盆會已失供養佛僧之意。又據南宋吳自牧之夢梁錄卷四載,僧寺於七月十五日設盂蘭盆會,集施主之財米等而為之行薦亡儀式。因知其後盂蘭盆會已成為寺院中每年重要行事之一。據敕修百丈清規卷七節臘章月分須知條及幻住庵清規載,盆會之內容僅限於諷經施食而已。明代袾宏於正訛集中,指出世人以該日施食鬼神為盂蘭盆會之非。清代儀潤欲綜合諸說,乃謂宜於白日奉蘭盆以供養三寶,而於夜間普度鬼神。然諸寺院遵行者不多,而民間一般仍多以薦亡度鬼為主。此外,在盂蘭盆會中所設之齋食供養,稱盂蘭盆齋;供佛僧之百味飲食、百種器具,稱盂蘭盆供;後世多以瓜、果、麵、餅、茶、飯等,供養餓鬼。

日本則於推古天皇十四年(606)起,諸寺於四月八日及七月十五日有設齋之行事。齊明天皇三年(657),始設盂蘭盆會,因與祖先崇拜之民俗相融,故其後即盛行於朝野,至今不輟。因供奉亡靈,故亦稱魂祭、靈祭、精靈祭、精靈會。又行盆會為除亡者之苦患,而淨土真宗亦以之為追善、追福之修法,乃稱歡喜會。

現今於七月十五日,僧院循例舉行盂蘭盆會,在諷經施食之外,並有供僧大會,近年臺灣佛教界更醞釀訂定該日為僧寶節。此日亦為民間所謂之中元節,於民間之信仰,盛傳此日地獄門大開、釋放餓鬼之說,故民間多於此日屠殺牲畜,備辦飲食,宴請諸餓鬼,亦請道士誦經超度,稱為中元普度;蓋世人多以為於此日備辦諸妙好食品宴請餓鬼,可消災免難,保佑平安順利。然以佛教戒殺之立場觀之,如此作法非但不能獲益,反造貪瞋殺業,故其意義、果報實與佛教之盂蘭盆迥異。〔慧琳音義卷三十四、釋氏通鑑卷九、盂蘭盆經折中疏(靈耀)、百丈清規證義記卷八(儀潤)、老學庵筆記卷七(陸游)、元亨釋書卷二十、卷二十二〕p3454

-------------------------------

盂蘭盆經

梵名 Ullambana-sūtra。全一卷。西晉竺法護譯。又稱盂蘭經。屬方等部經典。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內容記述佛陀之大弟子目連,因不忍其母墮餓鬼道受倒懸之苦,乃問法於佛,佛示之於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日,用百味飯食五等供養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脫離苦難。依本經之說所行之盂蘭盆會,已普遍流行於我國民間,而有益於民間之孝行。宗密之盂蘭盆經疏,即強調本經特具孝子報恩之思想,與調和中國人倫與佛教間關係之性質。

本經之同本異譯經為報恩奉盆經,譯者不詳,又稱報像功德經。又法苑珠林卷六十二所述之大盆淨土經,或亦為異本。此外,歷代三寶紀卷六、武周刊定眾經目錄卷九、開元釋教錄卷二等皆載本經之譯者為西晉竺法護;然或謂本經為偽作,指其內容與翻傳等無不有待商榷,出三藏記集卷四即記載本經譯者不詳。蓋「倒懸之苦」印度自古即信之,未可遽斷本經為偽;若自經文揣摩,並與異本相較,則經文中可能有若干釋者所附加之語句。本經之註疏頗多,較著者有吉藏之盂蘭盆經疏一卷、慧淨之盂蘭盆經贊述一卷、宗密之盂蘭盆經疏二卷、智旭之盂蘭盆經新疏一卷、元奇之盂蘭盆經略疏一卷、高辨之盂蘭盆經總釋一卷等,計六十餘種。〔開元釋教錄卷三〕p3456

佛說盂蘭盆經http://jinglu.cbeta.org/cgi-bin/jl_detail.pl?lang=&sid=zuupuo

佛說報恩奉盆經http://jinglu.cbeta.org/cgi-bin/jl_detail.pl?lang=&sid=zrqmm

-------------------------------

淨土盂蘭盆經

全一卷。又作大盆淨土經、大盆經。書中就目連救母之故事,追溯過去世之因緣,更增加國王獻金盆予佛、僧,以救七世父母等故事。本經於唐初被疑為偽經,係以盂蘭盆經為底本編造而成。開元釋教錄之著者智昇謂此經於新舊之經錄中皆未曾載錄。敦煌文獻中發現本書之完本,為伯希和(Pelliot) 第二一八五號。大正藏無收錄。〔開元釋教錄卷十八、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二十八、目連伝說と盂蘭盆(岩本裕)〕p4689

------------------------------

內容出處:佛光大辭典(第三版)線上名相簡易查詢
http://etext.fgs.org.tw/etext6/search-1.htm

------------------------------------------------------------

------------------------------------------------------------

三、【結夏安居─星雲大師文集佛光教科書】

------------------------------------------------------------

《佛光教科書》星雲 / 著

第一冊    佛法僧三寶

第十九課 結夏安居

佛陀作有系統的說法,大都在夏安居的時候,因為在夏天約九十日期間的雨季,不便到外面去乞化度生,所以就集合各方弟子於一處,講述修行法門及宇宙人生的真理。後來大乘經典的結集,大都是佛陀夏安居時所說的言教。

安居制度的制定,始行於印度古代婆羅門教,後為佛教所採用。這是由於地處亞熱帶的印度,氣候燠熱多雨,夏天的雨季長達三個月,蟲蟻繁殖迅速,草木生長繁茂,出家人為避免出外托缽行化時踩傷蟲蟻與草木之新芽,招引世人譏嫌,於是規定在雨季裡避免外出,聚居一處,安心修道,稱為「結夏安居」。在《長阿含經》卷二《遊行經》、《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九等,記載佛陀與弟子安居修行的事蹟。《僧伽羅剎所集經》卷下等,則列舉佛陀於四十五年間坐夏的地方。
[p163]

安居(1)的起止可分兩種,通常視雨季來臨的早晚而定,第一種為前安居、後安居。前安居開始於五月十六日到八月十五日;後安居開始於六月十六日到九月十五日。另一種為前安居、中安居、後安居。前安居開始於四月十六日,中安居開始於四月十七日到五月十五日,後安居開始於五月十六日。

安居時必須劃定區域以為結界,僧眾不必外出托缽,日常生活所需皆由信徒供養。若無重大事故,不可走出界外,應集中一處,精進禪坐修行。安居的地點並無一定,小屋、樹下、山窟、聚落等處皆可。據《五分律》規定,不可在無救護處、塚間、空樹、露地處等安居,恐毒蛇、虎豹之類的侵襲。

中國安居制度雖承襲於印度,但並非完全沿用,而有部分變通之處。古德按氣候及風俗民情的實際狀況而定,一般以每年的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為安居期,而此時期正值中國的夏季,故稱夏安居,又稱雨安居(2),或結夏(3)、坐夏、坐臘(4)、結制(5)等。
[p164]

中國行安居的制度是開始於姚秦時代,其時由於《十誦律》、《廣律》等的傳譯,都詳細解說安居的作法,中國僧人乃依之而行結夏。唐宋以降,安居制度逐漸成為禪宗叢林道場的清規之一。此外,叢林寺院參照「結夏」的制度,以每年十月十六日到翌年正月十五日間,也進行「冬安居」(6)。近代有些寺院道場更進一步實行「結冬參禪」、「結夏講經」的「冬參夏講」制度。

結夏安居是僧眾修行制度之一,在安居之始,得舉行一定的法會儀式,以公告安居開始。元代以來,安居儀式都在安居開始前一天舉辦,由長老大德講解各項禮儀,以令僧眾於安居期內能專心精進修道。近代安居儀式大多訂在四月十五日當天舉行,先行「受籌法」(7),其程序為:一、洒掃敷座(8);二、晨齋預白(9);三、鳴鐘集僧;四、入堂恭攝(10);五、受籌羯磨(11);六、行籌白數(12)。受籌法圓滿後,第二天為安居正式開始(四月十六日),也須舉行一定的儀式,如受籌法一樣,要洒掃敷座、鳴鐘集僧、行籌白數等,然後大眾依序入座。首先由二位上座到別屋,互為答問,敘說安居事宜,其餘人等再依序到二位上座處說安居之事;說畢返回大殿,等所有僧眾作法圓滿,共同禮佛回寮,如此安居正式開始。
[p165]

安居期中,如遇下列情形,始可遷移,否則犯戒。即:一、起火燃燒;二、毒蛇騷擾;三、水淹;四、國土不准處;五、盜賊;六、眷屬騷擾處;七、有女難處等。

安居圓滿則稱為解夏(13)、解制或安居竟。據《四分律》卷四十三〈迦絺那犍度〉載,安居結束時應作自恣。即安居九十日的最後一晚,大家仍齊聚一堂,檢討各人在三個月期間,言行有無違反戒律,也可互相指出對方的錯失。若有犯戒者,則要當眾懺悔,這一天就稱為僧自恣日(14)或佛歡喜日(15)。
[p166]

佛世時,弟子略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常隨弟子,或因本身還無法獨立,必須時常跟隨佛陀學習;二是菩薩弟子,自己修學有成,能夠住持一方,弘揚佛法,但仍須不斷上求佛道,因此需要參加夏安居,隨佛陀共住三個月,聽聞佛陀說法,與同參道侶互相切磋,交換修行心得。在這段期間,嚴禁無故外出,以防離心散亂。因此,夏安居是一種自修自度的觀照工夫,也是養深積厚,自我沈潛的修行。

中國古代的叢林律寺,一向注重安居生活。尤其在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以前,禪僧大多居住在律院中,禪門三百六十五天每天坐禪,因此可以說天天都是安居。乃至今日,一般佛教學院的生活,每日閱藏讀經、禪修念佛,實質上也就是一種的安居修行生活。

------------------------------

【注釋】

(1)據《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卷四載:「形心攝靜」為安,是指將身心收攝於靜的境界;「要期在住」為居,是指將身心安於一處。
[p167]
(2)安居的時期,剛好是印度的雨季,故安居又稱為雨安居。到目前為止,南亞、東南亞各國的佛教,仍然稱之為雨安居。
(3)夏安居的開始階段,為結夏,時間在每年陰曆四月十五日。
(4)又作法歲、夏臘、戒臘等。指僧侶經過一個夏安居,出家就算又多了一歲,亦即以安居來算法臘。
(5)即團結起來共同奉行佛陀所定的制度之意。
(6)漢化佛教仿照雨安居的辦法,每年從陰曆十月十六日到翌年正月十五日,在叢林中也結制安居,叫做「冬安居」。冬安居在體制、形式上與夏安居相同,安居期間除病喪外,僧人一律不准離寺外出,同時不招待外地的雲遊僧。但冬安居的修行內容、方式,與夏安居不同,各有特色。
(7)「籌」,梵語音譯為「舍羅」,是指以木製成的計數器物。行受籌法即指集合大眾,清點人數。
(8)於大殿或戒場內,洒掃潔淨,依照上、中、下座與東、西兩序排列座次。
(9)早齋或午齋結束後,由維那師向大眾宣布翌日安居事宜。
(10)大眾齊集,禮佛梵唱等,然後入序就座。
[p168]
(11)指僧眾依照僧律進行受籌之事,一般由擔任羯磨師的上座主持。
(12)指由維那師行籌、收籌、上座清點,統計人數。
(13)為夏安居結束,圓滿解除之意。一般在陰曆七月十五日。
(14)即夏安居之圓滿日,僧眾舉出各自言行所犯的錯失,於大眾中懺悔而得清淨,自生喜悅,稱為自恣。
(15)結夏安居圓滿,僧眾精進修行有成,十方諸佛心生歡喜,稱為佛歡喜日。

------------------------------

【習題】

一、安居又名什麼?起源為何?
二、簡述安居的種類。
三、簡述「冬安居」的由來。
四、略述安居的儀式。
五、安居結束後應作那四事?
六、何謂「僧自恣日」?
[p169]

------------------------------

本文出處:星雲大師文集 - 佛光教科書線上簡易查詢
http://etext.fgs.org.tw/etext6/search-5-detail.asp?DINDEX=3438&DTITLE=33-0119

------------------------------------------------------------

-------------------------------------------------------------

【100年度全國供佛齋僧一覽表】
http://www.edupro.org/eduplog/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742&blogId=29

【2011年全球供佛齋僧一覽表】
http://www.edupro.org/eduplog/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753&blogId=29

--------------------------------------------------------------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5-2 01:30 , Processed in 0.047326 second(s), 15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