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佛塔漫談百科知識之-4-佛塔-結構及演化

2017-07-26 11:07:52作者:義工群 藏密網

导语:佛塔漫談百科知識之-4-佛塔-結構及演化

1.宏佛塔的一至三層為樓閣式塔身

在中國,一般立在寺院中的塔是由複缽式發展、演變而來的。東漢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中原,佛塔的建造也開始了。我們早期的佛塔,基本上都是中國建築形式的樓閣式塔,其次有複缽式、密簷式、金剛寶座塔等等。

[@more@]

樓閣式塔的形式來源於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樓閣,這種塔在中國古塔中歷史悠久,形體最高大,保存數量也最多。早期樓閣式塔應為木結構,因為易於毀於火災,所以實物沒有能夠保存到現在。最早的樓閣式塔見於南北朝的雲岡和敦煌石窟的雕刻中。隋唐以後,多用磚石為建塔材料,出現了以磚石仿木結構的樓閣式塔。它們的特徵是:每層之間的距離較大,塔的一層相當於樓閣的一層,各層面大小與高度,自下而上逐層縮小,整體輪廓為錐形。樓閣式塔的平面,唐代為方形,宋、遼、金時代為八角形,宋代還出現過六角形。明、清時代仍採用八角形和六角形。塔的結構,唐代為單層塔壁,中空,內部呈筒狀,設木樓梯、樓板。宋、遼、金各代均在塔的中心砌“磚柱”。柱與塔壁之間為登臨的樓梯間或塔內走廓。底部設簡單台基,宋以前多不用基座。塔身每層都砌出柱、額、門窗。唐代用方柱和八角柱。遼、宋多用圓柱,欄額之上用普柏枋。各層簷下都用磚或石製成斗拱,式樣與當時的木結構相似。木結構樓閣各層有平座及欄杆,但磚石樓閣式塔,南北朝至唐代多不用平座,宋、遼、金始用平座。

早期著名的樓閣式塔如西安大小雁塔、杭州六和塔、銀川海寶塔、四川滬州報恩塔、河南衛輝市鎮國塔等等。下麵僅舉幾例:

1)銀川海寶塔,又名赫寶塔、黑寶塔。相傳為西元五世紀初夏國王赫連勃重修。今存之塔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建。塔身為磚砌樓閣式建築,塔身為方形,九層十一級,高53.9米。塔室為方開,門向東,內有四道拱券道通向四面。空間以樓板鋪隔,有木梯可盤旋而登至頂層。極目遠眺,巍巍賀蘭山,綿綿黃河水,塞上江南景色盡收眼底。1963年董必武登此塔,並為其賦詩曰:“銀川郊外赫連塔,高勢孤危欲出雲。直以方形風格異,只緣本色火磚分。”

2)河南衛輝市鎮國塔,又名靈莊塔,由明代衛輝府知府周思宸于萬曆十三年(1585年)修建,是豫北唯一的佛道合一的樓閣式塔。塔為七級六角形磚塔,高33米,形體成錐狀,外部每層簷下施磚雕仿木結構的額楊、斗拱、四層迭澀磚層、俯蓮砌出腰簷。第一層南北各辟一券門,供遊人上下,門楣上各鑲嵌石碣一方,南門書“靈莊塔”,北門書“護國保民”,均為篆書。其餘四面各鑲無字石碣一方。從第二層至第七層每面各辟一望窗。塔內由下而上設塔心室、穹窿頂,門均北向。其餘設佛龕。繞塔心室砌螺旋式臺階,可登至塔頂,塔頂內部用青磚砌青“八卦圖”。外部用孔雀蘭琉璃瓦覆蓋,施六脊,鎮獸為麒麟,造型優美,栩栩如生。

3)中國現存最大的木塔是佛宮寺釋迦塔。因為塔在山西應縣,所以通稱為應縣木塔。此木塔建於遼代清寧二年(1056年),距今天已有九百多年了。木塔位於佛宮寺中軸線的中部,塔的後面是大殿,構成了以塔為中心的寺院佈局。木塔總高度是67.31米,其中塔刹高達10米。塔的底層平面是八角形,直徑30.27米,是古塔中直徑最大的。塔建在一個外包磚石的夯土高臺上,檯子高4米多,分上、下兩層,下層方形上層是八角形。在高臺上建木結構塔身。塔的第一層南面開塔門,進門迎面有一尊高約10米的釋迦像,頂部是精美的藻井。門洞兩壁,門額和內槽壁上都繪製了壁畫。


2.青銅峽一百零八塔

複缽式塔,又稱喇嘛塔或藏式塔,這是因為喇嘛教建塔常用這種形式。這種塔的塔身是一個半圓形的複缽,這當然是源於印度佛塔的形式。複缽上是巨大的塔刹,複缽上建一個高大的須彌座。這種塔在元代開始流行,明清時期繼續發展,這是和喇嘛教在當時盛行相聯繫的。元代設兩層須彌座,明代襲之,但比例增高,清代多數只用一層須彌座。元代比例肥短清代則較瘦高,正面增設“眼光門”,內置佛像。塔身與基座之間,元代多施蓮瓣一層,其上為小線道數層,線道內或夾以蓮珠。明代仍沿此制。清初則改為金剛三層,不用蓮瓣。塔頂最下層為塔脖子。元明較粗壯,清代較細。其上為十三天,應是相輪的變體,一般為十三層。元、明比較肥短,清代則細若鐸柄。角上為圓盤,元明銅盤垂流蘇,清代更為兩層天地盤。最上為寶珠和銅塔。清代多用日、月、火焰。著名的複缽式塔如北京妙音寺白塔、寧夏青銅峽市一百零八塔等等。這裡就一百零八塔來看看這種塔的造型與特徵:一百零八塔在寧夏青銅峽市青銅峽水庫西岸向東的山坡上,此地原本遍佈寺廟,因河水淹沒僅有塔林,以塔數而名之曰一百零八塔。此塔按幾何圖形依山勢排列成下寬上尖的等腰三角形,最高端是一座形制最大的塔,塔身如同複缽,塔頂是寶珠,底座是八角形束腰須彌座,塔林自上而按1.3.5……奇數排列成12層,每層塔前用磚砌護牆一道。塔體分為四種類型,一層塔身複缽式,二、三、四層為八角鼓腹錐頂狀,五、六層呈葫蘆狀,七一十二層呈寶瓶狀。這一百零八塔是中國古塔建築中唯一整體佈局為三角形的大型塔群。這一古塔群建築年代不詳,據最新考古成就認為,是建于西夏時期。形制與北京妙應白塔相似。綜合塔的結構,形制特徵,承佛教喇嘛塔。


3.密簷式塔――渾源縣圓覺寺塔

密簷式塔的第一層特高,以上各層驟變低矮,高度面闊亦漸縮小,且愈上收縮愈急,各層簷緊密相接,故名。整體輪廓呈炮彈形。現存最古的磚塔河南登封縣的嵩嶽寺塔即屬於密簷式塔。此塔也是中國現存古塔實物中年代最早的,該塔修建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嵩嶽寺塔是由木結構向磚石結構過渡的早期實例,非常值得重視。嵩嶽寺塔的總高度約398米,底層直徑10.6米。全塔除塔刹和基石之外,均以磚砌築。塔的下部是低平的基台,臺上建塔身,塔身平面呈十二邊形,這在全國是唯一的例子。第一層塔身特別高大,用疊澀平座將之分為上下兩段,在四個正面開了貫通上下段的塔門。下段的其餘八面都是素面平磚,沒有加以裝飾。上段是整個塔裝飾最集中的地方,分別裝飾壺門、獅子、火珠垂蓮。第一層塔身以上,疊澀出密簷十五層,每層塔簷之間距離甚短。塔刹用石雕刻而成。刹座是巨大的仰蓮瓣組成的須彌座,須彌座上承托著梭形的七重相輪組成的刹身,刹頂是一個巨型的寶珠。篙嶽塔的外形流暢、秀麗,藝術成就非常高,正是由於它的設計和施工的優秀,使得這座古塔保存至今。

金剛寶座塔,源於印度菩提伽耶的金剛寶座塔。塔的下部是一個巨大的金剛寶座,座的下部有門。寶座上建五個小塔,供奉著佛教密宗金剛界五部主佛舍利。這種塔在中國從明代以後陸續有修造,但是數量很少,全國現存十多處。著名的有北京真覺寺金剛寶座塔、內蒙呼和浩特慈燈寺金剛寶座舍利塔等等。其中內蒙慈燈寺的金剛座舍利塔,俗稱五塔寺。建于清雍正年間。塔由塔基、金剛座和頂部的五座玲瓏寶塔組成。金剛座建在塔基上,座下部是須彌座;束腰部分是磚雕獅、象、法輪、金翅鳥和金剛座柞等圖案花紋;上半部有119尊鎏金小佛;拱門上有用蒙古、藏、漢三種文字刻成的“金剛座舍利寶塔”漢白玉石匾額。門內為無梁殿,東南角有通向座上的階梯。五塔建於座上,當中塔高8.7米,為七層,四角小塔略低各為五層。塔身第一層均塑一佛、二菩薩及菩提樹、景雲圖像,第二層以上為千佛龕。建築工藝技巧精細嫺熟,寶塔顯得玲瓏秀麗。塔後照壁嵌有蒙古文天文圖石刻。

河北承德須彌福壽廟陳列著一座造型別致、工藝精湛的紫檀木座琺瑯塔,通高315釐米,重約1500公斤。塔分紫檀木雕花須彌座和琺瑯塔兩部。而琺瑯塔自下而上又分為正方形重簷、八角形重簷、圓形三重簷三層閣各異的塔身及寶瓶,金剛杵塔刹,是由大小1400餘部件組裝而成。塔層為奇數,奇數為陽數,含吉祥之意。根據佛教理論,第一層正方形重簷閣象徵“地”,第二層八角形重簷閣象徵“世間”,第三層圖形三重簷閣象徵“三界”。此塔圖案採用漢族傳統龍紋與藏傳佛教常用“輪、螺、傘、蓋、花、缸魚、長吉祥”八寶紋等相配合的藝術形式,自然生動,此塔把上述幾種中國傳統的樓閣、密簷等形式及喇嘛塔的風格融為一體,表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之精華。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8 03:07 , Processed in 0.043884 second(s), 18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