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三殊勝-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3-具體修法-動機殊勝..慈誠羅珠堪布

2017-07-26 11:07:52作者:義工群 藏密網

导语:『三殊勝-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3-具體修法-動機殊勝..慈誠羅珠堪布

(二)具體修法

1、動機殊勝

行善時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因而所希求的目標(動機)也千差萬別。所有這些動機,可以歸納為三種:不善、無記和善。

[@more@]

(1)不善的動機。現在,在信佛、學佛的人當中普遍存在的行善、修法動機往往都是不善的。何為不善動機呢?凡是僅考慮今生的快樂、僅為今世生活打算的動機,如為健康、長壽、發財、避免魔障及痛苦等等而行善,都稱為不善動機。為了達到這些目的而修法,則無論所修的法有多麼高深,也只能成為世間法。這樣的修法除了能使這一生健康,長壽,發財,避免魔障、痛苦等等之外,沒有其它的善報。

例如,如果人們是為了消除這一世的病痛、魔障而修習大圓滿法,則大圓滿也是世間法。大圓滿法為何成了世間法呢?大圓滿法本身不是世間法,但因為我們的動機,是為了達到世間的目的,這就使它成為世間法了。這樣的動機就稱為不善的動機。

有人不禁會生起疑惑:這些人是在行善、修法,並非想殺人、偷盜,為何要用“不善”二字呢?那是因為,雖然僅僅為了今生的健康長壽等而修行,也有可能達到目的,但在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以後,又能怎樣呢?也許,在健康無病之時,會造更多的業,從而導致更多痛苦。這種動機本身雖然不是罪惡,但因為畢竟是有漏之法,不但無法離開痛苦,而且會引發眾多苦痛,所以,此動機稱為不善。

我們聽聞這些修法,不是為了茶餘飯後的閒聊,也不能當成一種文化、學問來研究,而是要運用於日常生活的處事待人之中。

具體如何運用呢?我們可以打一個比方,《大乘阿毗達磨論》中講過:有三個人一起吃飯,其中一人想,吃完飯後我要去偷盜、殺生……;另一人想,吃完飯後我要去放生、磕頭……;第三人只是為填飽肚子,吃飯以後沒有什麼打算。同樣是吃一頓飯,因為三個人各自的不同目的,同樣的“吃飯”,就變成了三種不同的業。其中,吃完飯後打算殺生、偷盜的人,他的“吃飯”就是造罪;吃飯是為了有體力去磕頭或做其它善事的人,他的“吃飯”就變成善業,將來肯定會獲得善果;只想填飽肚子的人,他的“吃飯”就成了既非善、亦非惡的無記業,是一種很平常的生活,也就不會有特殊的善惡果報。這三個人在吃飯時,雖然既沒有去造惡,也沒有去行善,但由於動機不同,“吃飯”的結果就有三種差別。所以,動機至關重要。

如前所講,如果目的是為了健康長壽等等,就是不善動機。因為動機是不善的,所以在此前提下所做的一切,無論是打坐、念經,都是世間法,與解脫沒有任何關係。華智仁波切講過,在不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即使閉關九年,斷絕與任何人的來往而修大圓滿,連解脫的種子都不能播下。如果在心田中竟然不曾播下解脫的種子,那成就就更談不上了。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就是這麼可怕——即使修大圓滿法都不能播下解脫的種子,修其它的法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千萬不能輕視對動機的選擇。

凡是為獲得這一世的幸福,或者為遣除這一生的痛苦而修法,這樣的動機都是不善的。雖然這樣的行善比不信佛、不行善要好得多,但卻與解脫毫無關係。因此,對於希求解脫的修行人而言,絕不能有這樣的目的。經書裡講過,這種動機是需要斷除的。所以,我們在每次行善的時候,首先要觀察自己的動機。比如,心裡突然冒出一個念頭,我要去磕頭(或我要去放生),這時就要問一問自己,我為什麼要磕頭(放生)呢?如果發現自己的動機是錯誤的,就必須及時糾正。

(2)無記的動機。無記是指沒有善惡的記錄,既非善,亦非惡。例如,一個人去放生,邀請他的朋友同往。他的朋友並不瞭解放生的功德利益,只是應邀同去放生,心裡沒有任何目的。放生結束後,受邀同去者的所做之業就稱為無記。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他不是同樣也解救了生命嗎?為何是無記呢?因為,他雖然與大家在行為上毫無二致,但是他的內心卻沒有這種概念,所以,他的所做就是無記的。類似這樣的概念,在世間也存在。例如,如果故意殺人,就犯了重罪;但如果是無意中殺了人,則所犯的罪就沒有那麼嚴重。在這一點上,世間法與佛法是一致的。

經書上講,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的動機是無記的,就需要改善,而不是斷除它。因為無記與善比較接近,而不善與善卻有著天壤之別,所以前者可以改善,後者只能斷除。平時我們在修行、打坐之前,一定要認真觀察,如果發現動機是無記的,就必須改善它。因為在此前提下所作的一切,都不能成為解脫法,與解脫毫無關係。以無記動機所造的善業雖然有些世間善報,但卻很微弱。

(3)善的動機。這是三種動機中最上乘的。但是,善的動機又可分為低、中、高三種層次: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第一是下士道,這種動機是三種善的動機中層次最低的。具有這種動機的人不是考慮解脫,而僅僅是為了下一世不墮地獄、餓鬼、旁生道,希望得到人、天的果報,為了來世能得到健康、長壽,獲得有地位、有財產、有名譽的人身而去行善。這雖然是善,但仍與解脫沒有關係,所以是最低層的。

有人會想不明白,前面講追求健康、長壽的動機是不善的,而現在又講這是善的,其原因何在呢?因為,前面的動機根本沒有考慮後世,所有的目的都是為了今世,所以叫不善。而作為下士道發心的人,雖然沒有追求解脫,但是也沒有顧及今世,而是希求下一世的世間圓滿,所以叫善。

但對希求解脫的人而言,也不能以此動機來行善。現在很多居士每天都在念佛、燒香、拜佛……請你們捫心自問,自己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是否是為這一世的健康、長壽?抑或是為下一世的健康、長壽、不墮地獄?如果是這樣,則一切所作永遠跟解脫無關。在這樣的基礎上修行,即或修一百年、一千年、甚至一萬年,也絕不可能解脫。因為這些善業都不是解脫的因,此因成熟時,也不可能獲得解脫的果。以這樣的修法除了能使下一世健康、長壽、不墮地獄等等之外,沒有其它善報。

因果是有一定法則的。譬如,大米的種子長出的必然是大米,而不可能是青稞。同樣,如果所修持的不是解脫之法,又怎能得到解脫之果呢?很多人都認為:自己經常在念《金剛經》、《三十五佛懺悔文》、《普賢行願品》、《心經》……,就一定是學佛、修行的人。其實是不一定的,念這些經固然很好,佛也讚歎了念誦這些經文的功德。但是,動機是很重要的。動機不正,則一切都不正;動機若正,則做一切都是正確的。

在座的各位中,有些人學佛較早,有些人近兩年才學佛。無論時間長短,我們都要回頭看一看,學佛以來,自己行善的動機是什麼?如果是前面所講的動機,雖然會有善果,但與解脫卻沒有關係。現在如果能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們也有辦法將已做善業變為解脫法。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發起菩提心。為什麼呢?因為,雖然從刹那刹那生滅的角度來看,以前的所做所為已不存在了,但是,其種子的相續卻已經留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一旦我們能生起出離心、菩提心,阿賴耶識中的相續就可以立即轉變。以前所做的善業,也能因此而成為菩提之因。如果我們不去改善,那麼,它將永遠是世間法,永遠不能成為解脫之因,這實在太可惜了。

我們所講的不能以上述動機行善,並非是指佛法不能令人得到世間利益,也不是指絕對不能將佛法用於世間法。比如皈依,無論懷有何種動機,皈依後都可以避免人與非人的違緣,可以清淨許多罪業,也可以獲得健康長壽,這是皈依本身所具有的功德。又如,平時遇到痛苦或困難時,祈禱上師三寶是很正常的,是作為學佛人所應該作的。我們並不排斥有時為健康等而行善,也不排斥間或為長壽、發財而做適當的法事。但是,如果將所有的修法,都用在追求世間圓滿方面,那就不對了。只有解脫,才是我們修行的最終目標。

第二是中士道,即小乘聲聞、緣覺的動機,也即不是為了追求世間圓滿,不是考慮健康、長壽等而修行。因為這種發心的人,對世間圓滿以及自身五蘊(肉身等)懷有恐慌厭離之心,極其渴望能早日擺脫五蘊的束縛。所以,他的行善修法不是為了追求世間圓滿。但是,他也從未考慮過眾生的解脫。那麼,阿羅漢是否沒有慈悲心呢?不,他有慈悲心,也認為眾生非常可憐,但因為其慈悲心深度不夠,所以沒有勇氣度眾生,只是想解決自己的生、老、病、死。他們不願發菩提心,為眾生而修法。所以,這種動機是中等的。以這種修法除了能使自己獲得解脫之外,沒有其它的果報。

或許有人會認為:我是學大乘的、學淨土的、學禪宗的、學密乘的,不是小乘修行人,小乘的法沒有什麼可修的,大乘的法才殊勝,密乘的法才了不起,並因此而沾沾自喜。但是,請大家仔細地觀察一下自己的發心,也許我們會自慚形穢地發現,自己連小乘的修行人都不如。

佛教的一切分支都歸納於大乘和小乘當中,沒有其他的第三乘。要作小乘的修行人,第一個條件就是必須要有堅定不移的出離心——非常討厭世間圓滿,並不遺餘力地希求解脫。我們做到了嗎?如果沒有,就算不上是小乘的修行人。

而大乘的修行人,又必須具備百折不撓的菩提心,能無自私、無條件地付出,我們能作到嗎?如果不能,則也算不上是大乘的修行人。

如果我們既不是大乘的修行人,也不是小乘的修行人,那麼,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我們就根本不是佛教的修行人。那麼,我們是什麼呢?只是信仰佛教,信仰釋迦牟尼佛,平時念念咒、做做善事,比不信佛的人稍強一籌的人而已。雖然我們聽了很多法,灌了很多頂,拜見了很多高僧大德,卻與解脫了無關係。當我們反觀自省時,如果發現自己竟然不是佛教修行人,那是非常可怕的。

今天所講的三個要點(或三個殊勝),很多人以前也聽聞過,但僅僅聽聞是不夠的,關鍵問題在於能否做到。若不能做到,我認為就沒有必要聽更多的法,先把聽到的法落實到行為上,做到一個,再聽下一個。就像在走路時,如果能先看清眼前的十幾米路,就可以穩穩當當地往前行進。如果始終寸步未行,那麼,即使前面一百公里、一千公里的路況你都能了然於心,也是於事無補的。

所以,要做一名真正的佛教徒沒有那麼容易,但大家也不用因此而灰心失望。出離心、菩提心,是否只有神仙或天堂裡的帝釋、梵天才能做到呢?事實並非如此。發起出離心、菩提心,完全是人,而且是像我們這些末法時代的凡夫俗子所能夠做到的。如果出離心和菩提心,是佛或者登地菩薩的專利,凡夫根本無法辦到,則即使知道自己不是修行人也無濟於事。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這些發心都是普通人力所能及的。所以,我們既不用太氣餒,也不能太傲慢,而是要如實地衡量自己,對自己有一個正確評價,並時刻激勵自己:“我必須努力改善、不斷進步,決不再做名義上的修行人!”當我們知道自己什麼也不是,並有了壓力之後,才會努力去改善。只有踏踏實實地付諸於行動,我們才會成功。

不重視這些問題,是會走錯路的。我想,有些人根本沒有必要去聽大圓滿等高深之法。是否聽聞這些法沒有利益呢?不是,這樣做也可以在心田裡播下一些好的種子,也有聞法的功德,但除此之外,再沒有其它好處。所以我認為,在基礎不具備的情況下,倉促地去聽這些法,並沒有很大意義。當務之急,是調整動機。

當然,是否具有出離心、菩提心,只有自己心裡明白。除非有他心通,否則,其他人即使通過算命、打卦,也是不可能瞭解的。所以,我們必須成為在監督自己方面不講情面的糾察員。

第三是上士道,也就是大乘菩薩的發心,這是善的動機中難度最大的。以我的一己之見來看,能走上上士道的人很少很少。凡夫從無始至今,都對自己珍愛有加,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自己打算,很少考慮別人。即使考慮,也是有條件的,從不會無條件地為他人著想。所以,想成就世間的事業並不是很難,而要生起無偽的菩提心,卻並非易事。可是,一旦缺少這些根本,一切修行都不能成功。

因此,無論發菩提心如何艱難,我們也要向這個方面努力,要挑戰自我,挑戰自私心,並堅持不懈地與它作鬥爭。如果肯下功夫,我們最終必定是會勝利的。

以前因缺乏智慧,所有人都毫不顧忌地愛自己,為自己打算。但是,我們的自私心不但沒有理由、沒有根據,並且是我們獲得最終安樂的大敵。關於這一點,在我們以前所學的世間文化裡從沒有提及,雖然有些人說過一些類似的話,但深度卻遠遠不夠。只有佛將這些真理告訴了我們,在依靠佛陀教言進行觀察抉擇之後,我們就會明白,以前為了自己所作的一切是何等錯誤!就能由此而發起菩提心。由此可見,菩提心是最關鍵的,也是善的動機中最殊勝的。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5-4 04:33 , Processed in 0.036272 second(s), 18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