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第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3-3-2.遙呼上師祈請文

2017-07-26 11:07:52作者:義工群 藏密網

导语:第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3-3-2.遙呼上師祈請文

下一段偈文講的是人要樂天知命,常懷滿足,這一點很重要。理由何在?因為貪得無厭乃是一切痛苦的根本。偈文如下:

無實輪迴卻執為有實, 為衣食故捨究竟意樂,

生活資具貪得而無厭, 非真如幻之法欺自心。

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亟垂顧!

加持捨棄貪著此世心。

第一句指出輪迴的毫無意義,但我們卻視一切都似真實而不虛的一樣,心甘情願的拼命付出。第二句則說明我們無法沒有衣食而活,當然我們需要它,但這並不代表一切。所以只要足夠就可以了,而不應捨棄佛法的修行,以及想獲得解脫的純淨發心。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得到我們所需要的東西。第三行說出人往往在什麼都有之後,還想貪得更多。假設我們已有一百,便想再有一千;當我們有了一千後,又想再得到一萬,如此永遠沒有滿足之時。不滿和貪心都是導致我們產生痛苦的主要原因。正如聖密勒日巴在他的歌中所唱的,有許多人非常富有,擁有我們一般人所無法想像之多的財富和金錢,但是他們都很可憐。在開始時,他們一心只為累積財富而拼命。一旦願望達成後,他們又費盡心力的一心只想保有它。而且當然心裏並不滿足,還想得到更多。他們日夜生活在恐懼中,只因害怕失去這些財富。我們由物質的觀點來看,密勒日巴尊者很顯然的是一無所有,但他卻感到十分快樂和滿足。

[@more@]  
第四句是對這個主題的一個結論,說明眾生之所以永遠不會感到滿足,乃是由於受到虛幻無實的東西,但卻為我們認為會有結果的東西所欺騙和誘惑。因此我們祈請上師「加持捨棄貪著此世心」。

      微細身心苦惱亦不忍, 趨於惡趣仍頑強無懼,

因果不爽歷歷而現前, 不修善業徒增罪惡狀。

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亟垂顧!

加持生起信仰業力心。

雖然每個人都希望不要有痛苦的事發生,而能永遠過得快樂的生活。但很不幸的是,希望不要受苦並無法就此消除我們的痛苦。這樣的想法是無用的,因為痛苦本身並不是「因」,它反而是一個「果」的成熟。所以我們要避免的並非痛苦本身,而是造成痛苦本身的因。所謂痛苦的因即是我們的業力和煩惱習氣。基於此因,佛陀傳下了四聖諦(真諦)法,即苦、集、滅、道。第一諦法闡明人生多苦的真理,第二諦則指出苦因的形成。換句話說,只要我們的煩惱和惡業不消,那麼痛苦就永無止息之時。所以這兩句偈文道出了雖然我們無法忍受任何痛苦,但卻仍愚蠢而頑強的不顧一切造作惡業,以致投生惡趣,受到極大痛苦的情形。在我們能深切認知惡報的痛苦之前,我們依舊會不顧自己的感覺,繼續造業。因此我們祈請上師的是,加持我們生起對業力因果絕對堅定的信仰。

 瞋敵愛親之心常生起, 於取捨境迷惑似愚癡,

如法行時昏沈而無力, 非法行時聰明而機敏。

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亟垂顧!

加持摧伏煩惱與怨敵。

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之下,我們都必須以適當的法門來對治自己各種的煩惱。剛開始時,我們會對不利於我們的人起瞋心,而對我們視為親友的人生愛執。這種取捨不辨的錯誤發心、這種業力的無明惑迷,常導致我們不斷造業,而這些原因都是來自於自己的煩惱業障所致。此外,由於我們的煩惱習氣以及無明業力的關係,常在我們要累積善業時,卻又突然變得懶散而無力。舉例來說,當我們想要打坐時,偏想睡覺;當我們想要持咒或修法時,也想睡覺;而當我們聆聽上師的開示時,更是想睡覺。但在另一方面,由於煩惱的業力使然,當我們要做一件違背佛法的事時,卻又變得十分機警而能幹。因此我們祈求上師加持摧伏我們此唯一真正的敵人──我們的煩惱。

  外表儼然清淨行者相, 於自內心卻與法相違,

如毒蛇般煩惱藏於心, 遇緣即露行者之罪跡。

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亟垂顧!

加持自己能調伏自心。

第一句指的是,也許有人外表看起來像是一個很好的佛法行者,但裏面卻像第二句所說的,並沒有真正把佛法的道理融入心中。於是他就如第三句所舉的比喻,好像是一條毒蛇一樣。當我們看到一條毒蛇時,通常它的外表看起來是既漂亮且鮮艷。但實事上,據說顏色越鮮艷的蛇,它的毒性也越高。同理,我們的外表看起來也許像是一個光鮮亮麗的行者,但我們的五毒和煩惱卻深藏內心,隨時等待爆發。第四句偈文則說,當我們遇到逆境生起煩惱時,雖然大部份時候我們都表現得還算得體,但裏面的毒性卻隨時等著突然發作。因此最後的祈求便是,希望我們能真正以佛法來調伏自心。前四句的偈文講的都是指一個人雖然有修行,但並沒有真正做到調伏自心的功夫。

      自身惡過自己不察知, 持行者相行種種非法,

煩惱不善之業常薰習, 善心一再滋生一再斫。

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亟垂顧!

加持自己照見己過失。

本段偈文的意義與上一段並無多大不同,唯一此處所強調的是,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要持續不斷觀視自心,保持覺醒,念念分明。前三句指出我們未能認知自己過失的結果。在生起煩惱,例如對我們像是家常便飯的嫉妒等,而造業時,我們的外表依舊儼然像個修行人一樣。當我們不審視自心,不持續培養善良的心態時,偶爾生起的清淨發心便不會持久,這是因為我們沒有提起覺性的關係。因此我們祈求上師加持自己能念念分明,了知自己的過失。

      逝者如斯死亡日益近, 日復一日自心益頑強,

依止上師虔誠次第減, 兄弟仁愛悲憫逐漸薄。

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亟垂顧!

加持調伏自心之難馴。

本段偈文說明了修行佛法,尤其是修行密法的重要性,以及修行不僅沒有增長,反而有慢慢退步的危險。頭二句提到了死亡以及頑劣的心,而這正是我們所要斷除的東西。當我們越接近死亡時,心必須要鍛修得越好,才能做好準備。但我們則常與此恰恰相反。在密乘的修行中,我們對上師的虔誠、聖觀,以及對兄弟姊妹的慈悲和愛心應該越加增強,而非減弱才是。但常常當我們跟著一位上師越久時,虔誠之心就越減少。當我們剛開始親近一位上師時,常會覺得受到很大的鼓舞和啟示,但等時間慢慢一過後,這種感覺就漸漸消失了。同樣的,我們也常跟一些曾與我們一起受法的人,結有很深的因緣,尤其是曾與我們一起接受過密法灌頂的人。這些人我們稱之為「金剛師兄弟」。因此,我們必須要尊敬他們,以持守自己清淨的三昧耶戒和淨觀,這點非常重要。由於我們還未降伏自心,因此當這些東西慢慢消失減弱,而導致我們對自己的金剛親人淨觀越來越薄弱時,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因此我們祈求上師加持不要讓這種事情發生。其間關鍵全在於我們的心尚未調伏,因為在此,我們的心被認為是十分頑固且蠻強的。

下一段祈請文主要是講到虔誠與慈悲的重要性,偈文如下:

雖已皈依發心與祈請, 虔敬慈悲未自心底生,

只依文字修法與行善, 行持僵化無法深心信。

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亟垂顧!

加持所作皆趨入佛法。

本偈文的重點談到虔誠和慈悲的絕對必要性。第一句講的是皈依和發菩提心。當然這兩項是一切佛法修行的根本。如果我們只當它們是文字上的東西,而對皈依的對象沒有生出真正堅定的信心,也對六道眾生沒有生起慈悲的話,那麼這一切都將只是在我們嘴巴上覆誦的一些文字而已。我之所以要提到這一點的理由,乃在於任何修行都必須要真正進入我們的識流之中,真正生起所謂的「上虔下慈」的發心,也就是對三寶虔誠,對一切眾生慈悲。如果我們無法展現出這一點的話,那麼只是藉由儀式領受皈依、發菩提心和種種其他的修行法門是不會有什麼受用的,也無法對我們的修心有任何效益產生。因此我們在此祈求,願自己所做一切的出發點都是良善的,並藉著虔誠和慈悲的培養,終能與自心相應。

在《蓮華經》中有一段經文是這樣寫的:「不具虔信者彷如丟入火中焚燒的種子,此等種子再也無法播種發芽。」同理,不具虔信者,永遠也無法生起功德。倘若我們無法生起菩提心的話,是根本無法行於法道上的。因此,真正的虔信、誓願和慈悲乃是必備之要項。

下一段的祈請文如下:

一切痛苦源於求己樂, 經云以利他心而成佛,

發殊勝心卻深藏私欲, 利他附帶成就害他行。

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亟垂顧!

加持堪能自他相換行。

本段偈文的重點在於生起利他之心的重要性。每個人都想得到快樂是事實,但痛苦卻往往在只圖自己快樂的心態上產生。因為在只求自己快樂的情況下,我們往往忽略了別人的存在和需要,也忽略了自己將會有什麼業果產生。所以從另外一方面來說,佛陀在許多經典和密續中都清楚的告訴了我們,成佛之因乃完全立基於利他之心,也就是真正發願希望能利益幫助他人的願心之上。

因此「祈求」的意義並非僅在希望求得自己的快樂,而不管他人的痛苦:「祈求」的意義乃是真心希望一切眾生都能獲得如我們所享有的快樂和樂因,而其痛苦及苦因則完全由我們個人承受。這種自他交換的修行方法在修心法門的傳承上(藏文「Lojong婁炯」)教導甚多。簡而言之,要真正生起一種真實而清淨的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僅在表面上做功夫。

下一段祈請文是有關於虔誠的重要性和生起,偈文如下

上師即佛卻執為凡夫, 開示深教恩德旋遺忘,

若己所願不遂即退心, 懷疑師行而為邪見蔽。

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亟垂顧!

加持增長虔敬勿退失。

本段偈文指出正確的依止上師,以及生起正確虔敬心的重要性。通常我們依止師父,或又稱為善知識的方式有很多種,因為我們有無數機緣可以趨入契合自己的各種不同法門。我們所依止的師父可能是一位能教導我們佛理的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僅視他為一位博學的普通師父,或我們也有可能視他為佛。在密乘的教義中,一位善知識或精神導師尤其更是特別重要。我們應該將授予我們密法的主要上師視為佛。而密乘的根本上師(藏文「札威喇嘛」)不僅只教導我們佛理而已,他必須更要能為我們揭示或直指心性,同時啟發我們,加持我們達到究竟證悟。有能力這樣做的上師正代表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本質和化現。但有時我們往往無法直接透視到這一點,以致無法以正確的心態來看待自己的上師,忘掉上師即佛,忘掉生起虔敬之心,就如偈文中所描述的情況一樣。偈文中的第一句指出上師乃是佛的真實顯現,此意為上師事實上即是一切諸佛智慧的化現,但我們卻常把他視為凡夫。

第二句指的是當我們不懂佛法,也還沒有人教導我們如何修行時,我們便一心期盼能學到這些法教。但一旦我們學到後,便往往忘掉了我們是跟誰學的。我們忘掉了以前還沒開始學法時,必須東奔西跑的到處找有心人教我們。但等學到後,往往會說出這樣的話:「是我自己學的,我根本不需要別人來教我。」講到忘記上師授與我們殊勝教法的慈悲就是第二句偈文之所指。

第三句則提到了當我們得不到我們所想要的,當上師的作法不遂我們的心意,或沒有答應我們的請求時,我們便覺得失望和怨懟。這樣是不應該的。有時上師對我們的作為表示讚賞時,我們便很高興,生起極大的虔敬心說:「我皈依了我的上師」。然而當上師指正我們,沒有按照我們的想法讓我們如願時,我們便掉頭就走。這樣完全是不對的。我們必須了解一個人在這方面的心態和虔信,完全沒有妥協的餘地,這點很重要。

下一句則提到由上面的情況所演變出來的結果。它說道:「懷疑師行而邪見蔽」。這點指的是一旦我們與自己的上師結上法緣後,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完全信賴他的為人,並相信他的一切做為均具有意義和利益。傳統上依噶舉傳承祖師的傳記來看,它提到上師若說火是水,或水是火時,我們都要相信。這一點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乃在於此種信任、此等信服,可讓我們領受到上師和傳承的加持力,而這將可帶領我們了悟到究竟自性。信服與愚信並不相同。在我們與上師結下此等大因緣之前,我們必須非常審慎而仔細的檢視他,然後才能做下一個重大的抉擇。它與我們看待一位精神導師或一般師父的方式,有所不同。我們會有許多師父或教授師,但卻只有一位能為我們指出心性,將證悟直接傳予我們的根本上師。因此,我們並不是那麼容易或快速就能做下這樣的抉擇。雖然我們有許多不同看待精神導師的方式,但若期待自己要與上師的關係能夠有結果產生的話,我們一定要視上師為佛。其重點在於完全的虔敬和淨觀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偈文最後的祈求是加持我們能「增長虔敬勿退失」。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9 14:25 , Processed in 0.047786 second(s), 15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