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第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3-3-1.遙呼上師祈請文

2017-07-26 11:07:52作者:義工群 藏密網

导语:第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3-3-1.遙呼上師祈請文

第一世蔣貢康楚羅卓他耶 撰寫

第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 釋義

(呼求部份略……)

前行開示

轉心向法四念處之一──輪迴過患

第二部份屬於呼求的祈請文,是我們今天所要開示的主題。它以「嗟呼」(藏文「皆瑪」)為開頭,這是一個代表悲切和慈悲的用語。接著偈文如下:

同我一般惡業有情眾, 無始以來長轉輪迴中,

尚需歷盡無邊之痛苦, 剎那厭離亦未曾生起,

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亟垂顧!

加持生起甚深之出離。

[@more@]

我們若想學佛法,首先,而且是絕對必要的就是,視輪迴為一不具結果和價值的東西。我們若不了解輪迴的無意義性,便沒有理由要修行,這樣的修行一點也不具意義。反之,若真能了解輪迴的虛幻和無價值性,我們便能生起清淨的發心。而這就是在金剛總持祈請文中所說道的:「出離乃修行之足」的道理所在。

清淨的修行要立基於出離之上。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出離的意思就是想辦法逃離輪迴,但這是不對的。出離的真實意義,乃是視輪迴為一不具價值和重要的東西,但你不能以為只要逃避它就可以了。我們必須看待輪迴如水車轉動一樣,一個痛苦接著另外一個。雖然我們並不想受苦,但由於我們誤認為輪迴中有某種我們可以依賴的東西,使得我們繼續不斷陷於痛苦之中。為了想得到我們所自認為的快樂,我們不斷的造作惡業,並且持續增強自己的煩惱障礙,導致更多痛苦的產生。所以這就是在第二部份一開始的祈請中,我們要先祈求出離的原因。而在前行法的四加行中,首先我們要觀修的便是「轉心向法四念處」,它也就是我們通稱的四共加行。此觀處可助我們生起出離心。出離包括消除認為輪迴具有價值的錯誤觀念,並把心轉入了解它的不具任何可靠實性。所以這並不是表示我們要逃離它,而是我們必須去了解它的虛幻無實之性。倘若我們對轉心向法或出離,無法真正實踐的話,那麼我們的修行便會成為所謂的「精神物質化」,也就是我們完全只是在一種虛表上的作法而己。如此,它不僅無法成為消除輪迴無明和痛苦的良方,還反會帶給我們更多的惑迷和不幸。

一般我們在生活上所了解的相對體驗並非是真實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斷除它。解脫包括斷除我們一般對表象事物的體驗和覺受。但以這樣的方法來看待事情時,有些人便會認為消除惑迷,便是表示把一切的表象事物摧毀。然後一旦屬於表象的東西都消失後,我們便能體悟到某種東西、某種清淨、某種像彩虹或光境般等的東西。不過事實並非如此。就如帝洛巴對那洛巴所說的:「並非表象之物對你造成束縛,你所受縛的是自己對它的執著。「這表示我們所覺受到的客體本身並不會帶給我們問題,問題出在我們對客體執為具體實有的錯誤觀念上。因此,必須要改變的是我們的心態,而非客體本身。事實上,一般相對的表象顯現以及我們對它的覺受並沒有停止之時,而且它也沒有要停止的跡象。舉例來說,當我們想到這裏的桌子時,客體本身一點也沒有要我們認同它是一張「桌子」,或造成我們生起任何反應的想法。相反的,這些都是來自我們自己本身,來自我們心裏的東西,它才是我們所要改變的。客體本身再怎麼說,都不需要摧毀或改變。所以佛陀從未說我們要阻止表象事物的顯現,或停止自己對它的覺受。事實上,經典上說,正觀或是實相的真正本質,指的是相對與絕對真理的合一。但這兩種東西常被我們從知性上的觀點加以分別而顯得相互牴觸。

我們繼續以桌子為例。我們執為「桌子」的客體本身,包含了相對與究竟實相的層面,而這兩者之間並無相互矛盾之處。桌子的表象顯示出有一樣像「桌子」這樣的東西存在。它的存在基本上以一種顯現的方式呈現而出,因此我們並不需要去毀掉它,然後以一種新的空無的空性去證明它。當桌子呈現出來時,我們所賦予它的假名本身是空的。物質性的東西是由許多簡單隨意聚集的小分子所組合而成的,稱為「因緣和合」。也就是一切呈現出來的東西都是由許多因緣所湊合而成的,因此它缺乏真實存在的體性。由於缺乏真實存在的體性,所以我們無法說一切現象是存在或不存在。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必去否定它。所以在我們所覺受到的一切相對體驗與其本質乃屬虛幻無實之間,並無相互矛盾之處。

如果你要問佛與眾生的覺受或體驗方式有何不同的話,答案是這樣的:佛與我們一樣感受到一切普通的表象事物,但佛視其為空色不二,彷如一個虛幻的假象一樣,而我們則感受到它就像一個真實而具體存在的東西。我們執著一切事情為真有,並以我們的感覺,將其分別為覺受的主體和被覺受的客體。然而佛則不會這樣做。事實上,一切若不具空性的話,它們便無法由其中顯現而出。

要了解它與出離有何關係,可讓我們舉一個例子來做說明,譬如某些我們所擁有且極為喜愛的東西。倘若它壞掉了,或者我們不小心把它弄丟了,我們的執著和占有並不會因此消失,我們還是會再找一些其他的東西來代替滿足自己的佔有欲。因此,這是一個我們自己心態上的問題,而非外在的表象事物或客體有什麼需要改變的。而這也是佛之所以說出「一切事物乃為心的展現」的道理。

上面的偈頌文說明了輪迴本無真實的體性,所以我們應該由心底深處生起堅定的出離心。

轉心向法四念處之二──人身難得

第二段的祈請文談到了要獲得寶貴的人身非常困難,但其利益卻何其大。偈文是這樣寫的:

已得暇滿人生竟虛度, 此生無義所做常散逸,

懶於承擔大利解脫行, 無異從財寶洲空手回。

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亟垂顧!

加持成就具義之人生。

一般來說,一切六道眾生皆具佛性,但若談到要證悟成佛的話,則人道眾生的條件較具優越性。我們有兩種人身,一是所謂的普通人身,另一則是殊勝的人身。殊勝的人身指的是一個人具有八種善緣和十種福報。這些都是由於過去生,我們所累積極大的福報所成熟的善果,但我們卻極有可能將此寶貴的機緣白白浪費掉。我們可能把生命浪費在追求世俗的短暫目標上面,而非解脫。我們可能因此妄念叢生而造了許多業。事實上,我們此生在追求短暫目標上所做的一切,只會帶給我們痛苦而已,有時甚至還會賠上性命。這就是我們之所以說輪迴並不具其本質的其中一個道理所在,因為我們努力所追求的東西事實上一點也不具任何價值。

本身具備本質和意義的東西是佛法的修行。修行佛法的意義在於讓自己開悟成佛,然後才能帶領眾生到達同樣的境界。雖然我們知道這一點,然而由於自己的忙碌,導致修行不力,以致成就無期。我們常因某種懶習而藉故拖延。譬如我們會說:「喔,我明天再做吧!」然後又去忙於其他的事情等等。人擁有寶貴的生命,卻又怠惰散逸,就如進入一座寶山卻空手而回一樣。因為我們不僅擁有非常殊勝的人身,且也已遇到真正的上師,聽聞到佛法。

在這之後,祈請文繼續寫道:「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亟垂顧!加持具義之人生」。換句話說就是,請加持我善用人身,讓我以及一切眾生都能由輪迴中解脫。

轉心向法四念處之三──死亡無常

上一段的偈文教導我們人身的難得和其具義,下面則談到死亡與無常。它說道:

人生在世無人能不死, 他今一一陸續赴黃泉,

我亦不免迅速將逝去, 腐心卻做長久住世計。

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亟垂顧!

加持無暇故而減營計,

一切我們所看到,或感受到的東西均屬無常,無一能永久存留,無一是永恆且堅固的。在一切事物中,以人的生命來說,它不僅無常,且壽長亦不一定,隨時可以結束。人都會死,不要說像我們這樣的凡人,縱然是佛陀亦展現了他入滅的方式。而此點足以證明了一切組合或聚合的東西,譬如像人的身體等,究竟不免都要分離潰散的事實。事實上,任何由組合所形成的東西,早就註定它終究必毀的命運。舉目望去,我們看到了人、動物等等的東西,不斷在死亡,一個接著一個。我們應該醒悟到自己也不例外,有一天終也會過去,只是時間未知而已。通常當我們看到親人死亡時,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會死亡的事實,然後才會好好的想上幾天:「啊,有一天我也會像這樣死掉,所以最好現在就要預做準備……」等等。但等時間一過,我們又忘得一乾二淨,認為自己的壽命還長得很。我們的問題在於正如偈文中所寫的:「我亦不免迅速將逝去,腐心卻做長久住世計。」事實上,我們甚至無法肯定自己明早是否還活著,這是一個很明顯的事實。沒有一個人可以說:「在未來的某時某刻,我一定還健康的活著。」這是任何人都無法預料的,更不用講到明天早上的事。我們之中沒有一個人可以肯定的說,在下一剎那或下一秒還能活著。採取不睬或忽略的態度,以致未能認識到這一點便是偈文所用以形容我們的──腐心。

後面兩行的祈請是請求上師加持我們「減營計」,也就是不要認為生命是無盡的,故請求加持讓我們能了解我們隨時會赴黃泉的事實,並認知自己已無時間可資浪費(註:此即「加持無暇故而減營計」之所指。人生短促,無暇虛擲,故應滅少世俗的計畫等)。此偈文顯示出無常觀的重要性,而這是正確的修行所必須具備的。

轉心向法四念處之四──因果業力

下一段的祈請文是這樣寫的:

心所愛悅親友紛離去, 慳吝所集財物任人享,

珍愛之身隨後亦捨棄, 中陰神識無知轉輪迴。

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亟垂顧!

加持了知一切皆枉然。

當我們死亡時,我們便與一切活著的人分開了。不論我們對自己的親人或朋友有多少執著,此時我們都得完全靠自己單獨上路。由於因緣已盡,因此他們是絕不可能來幫忙我們的。我們將生前所積聚的一切東西留了下來。「貪婪」代表我們費心累積一切自認為可能用得到,或享受得到的這種行為,與我們供養三寶或布施眾生等的行為是完全不同的。一切我們所積聚的私人東西在死亡時終將失去,留在身後供別人享用,而為我們所貪愛的身體,也會變成一具死屍留下。經典上說,我們的心識在中陰時會毫無目的的到處遊蕩,這代表我們沒有確定的目的地,自己不知道要往何處去,或要做什麼。我們只能像是沒有意志般的到處飄蕩。重點是縱然我們無法在此生中開悟成佛,也要修行佛法,這至少可讓我們在死亡時,不會感到害怕和恐懼。在臨終時不會產生痛苦的關鍵,在於放下一切執著。所以我們要祈求上師加持我們,讓我們在死亡時不會對身後所留下的一切感到不捨或留戀。

一切我們在身後所留下的遺物,將不再對我們有任何作用;我們的親人和朋友也無法幫助我們。我們此時只不過是一具死屍而已,而一切我們所累積的財富,也無法幫助我們。因為死亡後,沒有人會再收我們的錢。我們不能賄賂閻魔死神。此外,也沒有什麼東西可讓我們購買。因此我們祈求了知自己生命終了時不起執著的重要性,並能完全的真正捨下。雖然平常我們也都有修行,但在死亡時,佛法能對我們真正有所助益才是最重要的,而事實就是如此。

可怖無明暗鈍迎於前, 熾盛凶猛業風逐於後,

可憎閻羅使者扑又撻, 難忍惡道之苦需歷嚐。

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亟垂顧!

加持度脫惡趣之深淵。

若能在生前即認真思考死亡的問題,並且修行佛法,那麼當所謂的死亡真正到來時,它便不再是一個問題,因為我們反有可能在中陰狀態中得到解脫。原因何在呢?因為平常當我們在修行時,不論是直觀自心,或是觀想本尊等,修行本身多少總會讓我們執著於表象的東西。此種執著會讓我們的修行不堅固,或不清明。不過當我們死亡時,首先出現的是所謂的「淨光」。在此時,一切相對的表象顯現完全消失了,而我們根本不需要去觀心,說它是像這樣或那樣。在此階段,心性會直接在我們的面前呈現而出。所以倘若我們能認出它,便能當下獲得解脫;而倘若我們無法做到的話,便會隨著所謂的「法性中陰」進入另一階段。在此時,它會由我們無礙的心中化現出代表自性明覺的慈祥和忿怒百位本尊。再次若我們能認出其本質,並了知它即是我們自性的顯現,我們便能當下解脫。解脫在此時之所以會較為容易的原因,乃在於死亡時,一切相對的表象顯現已完全終止的關係。

在死亡時,由於我們不淨的覺受所視為的五蘊,在此時會轉化成為代表其淨相面的五佛,而我們現在所視為的五大,也會轉化成為代表其淨相面的五佛母。此外,八識將化現為八大菩薩等等。在生前我們要觀修這些本尊,但那必須是經過一種觀想的過程。不過在死亡後,這些本尊會真實而直接的在我們面前顯現。倘若我們在中陰時無法認出他們的話,那麼就會如在偈文中所寫道的,在死亡時無法認知淨光的顯現。由於我們沒有目標,沒有任何東西可資憑藉,所以感覺好像籠罩在一種「無明暗鈍」之中。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就此自由自在的到處遊蕩,因為我們還是要受到過去生所累積之善惡業的驅使,就像颶風襲捲我們一樣,我們一點也莫可奈何。此外倘若我們沒有認出慈祥和忿怒本尊即是我們自性明覺的顯現,我們便會將忿怒本尊視為要來扑撻我們、殺害我們的惡魔鬼怪。我們急忙想要逃避,心裏感到痛苦極了。在此情況下,心中因而生起種種煩惱,導致投生惡趣。因此我們祈求上師不要讓這種情況發生,加持我們「度脫惡趣之深淵」。

呼求

下面的祈請文以一般的開示做為開頭,譬如類似我們批評別人,或別人批評我們,以及我們的反應等。偈文是這樣寫的:

己惡如山但於心中藏, 他惡如芥竟毀謗宣揚,

無啥功德卻自驕賢善, 假行者名而只行非法。

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亟垂顧!

加持平息私心驕慢。

首先它談到了每一個人都有缺失,但我們卻習於把它隱藏起來。我們不喜歡受人批評,也不喜歡將自己的缺點曝露出來。縱使有人客客氣氣的指出我們的缺點時,也會讓我們感到十分不快,更不用說有人毫不客氣的指出我們的不是,而讓我們簡直要氣瘋掉一樣。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又常自以為糾正別人、看著別人,找出他們一絲絲的缺點,然後故意加以揭露指給別人看是我們的責任。雖然也許我們沒有理由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但我們卻常自命非凡,自負甚高──縱使我們一點長才也沒有。而最糟糕的事莫過於我們雖不怎麼修行,卻常自喜於擁有「修行人」或「行者」的頭街。事實上,最不好的事是欺騙別人,道說自己的修行很高。以佛法的觀點來看,再也沒有比這種行為更為糟糕的事了。因此在這段的祈求中,最主要的是祈求上師加持消除我們的我慢,因為它是這一切的根本。例如,不堪受指正、過分在意別人的缺失或欺瞞等。

下一段的偈文是這樣的:

固有禍根我執魔心住, 一切心念煩惱增長因,

一切行為皆不具善果, 於解脫道絲毫不趨進。

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亟垂顧!

加持斷除我執之根柢。

這段的重點在於斷除所謂的「我執」。我執是我們在輪迴中一切惑迷的根本。依佛法的觀點來看,它又分為兩種,即「人我」與「法我」。人我的存在建構於將一個非「我」或「我自己」的東西,執為是「我」或「我的」。習慣上,這種情形在經典中被解釋,為我們將五蘊執為「自我」。因此在將五蘊認知為「自我」的基礎上,我們便把自己所感受或體驗到的一切當為是本來真實存在,並執著於法我。就「人我」這方面來說,它指的是一種「我」的觀念,而就「法我」這方面來說,它指的是一種「我的」的想法。因此就是這個「我」的念頭感覺到了「我的桌子、我的世界、我的房間」等的東西。

基本上,對法(一切現象、生命、物體等)的執著又分為被覺受的客體,和扮演覺受者的主體,也就是覺受客體的東西。我們將此視為兩樣不同東西的想法便稱為「二元分別見」。它會導致我們生起三根本煩惱,也就是「三毒」。真正的情形是,在人我的基礎上,一切有別於「自我」的東西便稱為「他」或「它」。結果我們便對自我和屬於自我的一切生起貪戀,而對非屬於自我或威脅到自我的東西生起瞋念。此點導致了我們產生希望和恐懼的心理。而跟著這些一起出現的貪欲、瞋念和無明癡迷便稱為三根本煩惱。然後再由此生起我慢驕恣和嫉妒猜疑等無數各種不同的惱障。在這些煩惱的基礎上,一切我們的所做所為均僅會帶給自己痛苦而已,而這些染污的業力,也會保留儲存在我們所謂的「根本識」中。由業所形成的習氣和印記,造成我們不斷在輪迴中流轉的根源,就像磨坊中的水車不斷輪轉一樣。這就是「業」的意義所在。「業」是由於過去的一切作為所成熟的果。由於這一切的根本原因都是來自於我們錯誤的執有一個「我」的存在,因此我們一定要將此錯誤的觀念根絕斬除。

基於此因,偈文的第一行講到了我執正如惡魔一樣,將成為我們永遠無法彌補的損失和禍首。它是一切煩惱的根源,以及造成惡業習氣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希望獲得解脫的人便一定要修行佛法,而佛法的修行則一定要在我們日常生活上的一切行、住、坐、臥等行儀中實踐。當我們聽到我執時,有很多人會認為它指的是我們對某種真實存在的東西起執著,就像我們對某個活生生就在我們眼前的東西,生起貪戀一樣。但事實並非如此。它指的正是將「非自我」誤當為「自我」,將事實上並不存在的東西,當為真實存在的一種習氣。不過從究竟的觀點來看,我們並沒有什麼需要捨棄的,就像丟掉某個東西一樣。在了悟無我與無私上面,我們並不真的須要捨掉什麼,反而我們要做的,只是去認識真實的情況是怎麼回事而已。倘若有一個「我」可以捨棄,倘若有一個「我」真實存在可以驅除的話,那麼事情就好辦多了。我們只要把它找出來除掉就行了。但唯一消除我執的方法只能藉用止念、專注等修行的法門,以及菩提慈悲心的培養來做。尤其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在一切日常生活的起居中,隨時保持覺醒,念念分明。除了這些外,再也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斷除我執的習氣。而除了這些習氣和錯誤的觀念外,再也沒有什麼東西需要捨棄的了。舉例來說,有很多人藉由哲理上的思考,在理論上了解自我的不存在性。這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因為它不具任何形狀、顏色、方位等可以證明它存在的事實。因此我們只要利用諸多推理中的一項便可以證明這一點。但雖然我們可以接受自我並不存在的論點,不過這與實際上的證悟無我,仍有很大的差距。所以這一點我們只能藉由實修來了悟,才能斷除人我與法我(法執),而非只是在概念上的認知而已。

上一段的祈請文與我執的斷除有關,接著下一段的祈請文是這樣的:

些許毀譽即生憂喜心, 些許惡言即失忍辱甲,

見無助者不生慈悲心, 臨布施境卻為慳吝縛。

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亟垂顧!

加持心續得與法合一。

本段偈文指出修行中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做為,我們所學習到的佛法,必須真正融入心中,按字面上來說,即是「心續」。如果學習佛法僅停留在字義或教理上的理解,那麼這將一點助益也談不上。所以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把佛法的教義融入心中才行。舉例而言,在講到佛法時,我們常談到一切的不二性,例如輪迴、涅槃與一切等,都是合一無二的。但雖然是這麼說,我們卻沒有真正依此而修。正如偈文中的第一句所說的,通常當有人對我們美言幾句,或高捧我們時,我們便覺得很高興;而當有人批評或毀謗我們時,我們便感到很生氣。在這兩種情況中,這與別人對我們的讚賞或批評是否恰當,並無關係,有關係的是我們不當的反應。舉例來說,倘若有一個人對我們提出指正時,他可能是出於誠心而說出的忠言。所以這是一個我們並沒有把珍貴的教理實踐在生活中的例子。偈文中的第二行談到,我們在面對別人對我們的惡言和稍許不快的言語中,很快就失掉了自己的包容心。雖然我們在一切佛法中都談到了寬容和耐性,同時上師也不斷教導我們觀修和培養耐心的重要性,但我們卻是連些許惡言都無法容忍。

下一行所反映的是我們不知是否真有慈悲心。雖然上師教導我們,而且我們也相信應對一切眾生生起大悲心,尤其對那些正在受苦的眾生。但當我們看到一個人或一隻動物,很明顯的正處於悲慘無助的狀況中時,我們不僅常無法生起真正的慈悲心,且往往更以一種施恩的可憐眼光看輕它們。我們甚至會將它合理化的解釋為:「這完全是他們一種業果的顯現,所以這是他們的問題,與我無關。」

下一偈是就上述的幾點特別提出一項來講,若引用在我們常談到的布施,那麼那是最恰當的一個例子。當我們碰到一個人只需要我們一點點的布施,便能度過難關時,譬如給一點小錢吃飯等,我們就是會拼命找藉口,不願助一臂之力。當我們看到一些非常貪窮的人時,首先我們會感到某種程度的嫌惡,私下希望他們不要碰到我們,因為我們認為他們不乾淨。雖然我們不時將布施掛在嘴邊,但真正可以讓我們修行布施的機緣來到時,我們卻又一再找尋藉口,例如:「我現在沒有零錢」,或者「如果我這次給他,以後可得每天都要給了!」等等的想法。這表示我們所學到的佛法仍僅止於虛表上的東西而已。如果我們是這種做法的話,那麼佛法只是某種我們相信,但並沒有努力去實踐的一樣東西。所以我們祈請上師加持,讓我們的心可以真正與聖法融而為一。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5-10 18:45 , Processed in 0.035298 second(s), 15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