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四法印的見解與修法(二)-有漏皆苦-3-(三)端正思想,消除極端-慈誠羅珠堪布

2017-07-26 11:07:52作者:義工群 藏密網

导语:四法印的見解與修法(二)-有漏皆苦-3-(三)端正思想,消除極端-慈誠羅珠堪布

(三)端正思想,消除極端

有些人在修輪回痛苦的時候,會出一些問題。我遇到過這種陷入極端的人,他們在沒有觀修輪回痛苦的時候,對生活、工作、世間法充滿了信心,感覺一切都是美好的,但在觀修輪回痛苦以後,就萬念俱灰,覺得什麼都沒有意義,做任何事都十分消極,打不起精神,甚至悲觀到認為活著都沒有任何意義了。

[@more@]

這種悲觀、消極的態度是不是出離心呢?不是出離心,這些都是錯誤的想法。

就像菩提心不是單純的慈悲心,而是在慈悲心的基礎上,有一個發誓為度化眾生而成佛的決心和勇氣,才能稱之為菩提心一樣,出離心除了深知輪回痛苦之外,還必須要有一個條件,就是尋求解脫。

在觀修輪回痛苦之後,我們就會知道,輪回充滿了痛苦,不是苦苦,就是變苦、行苦,世間人一心追求嚮往的功名利祿等等,都是臨時性的誘惑,一點都靠不住。對於僅僅把物質享受作為生存的唯一追求的人來說,在觀修輪回痛苦以後,就應當絕望、懊喪、痛苦;然而,作為修行人,在深深體會到這一切的時候,就要更進一步地想到,難道除了名利之外,就沒有其他更有價值、更值得追求的目標了嗎?難道除了爭名奪利之外,就沒有其他可以做的事情了嗎?名利沒有意義,並不代表整個人生都沒有意義,除了升官發財之外,我們還有更遠大、更有價值的,在釋迦牟尼佛沒有告訴我們以前,我們根本不知道的目標,那就是走解脫道,尋求解脫。

在整個六道輪回當中,不要說是地獄眾生,即便是天人,也沒有辦法跨入解脫道。要奠定解脫道的基礎,只有從人道做起。雖然天人也可以修行,但他們修行的基礎,卻是前世在人間打好的。只有在人道打好修行基礎之後,天人才能在這一生繼續前世的修行;如果前世在人間沒有打好基礎,天人也沒有機會修行。

雖然從禪定的角度來說,色界和無色界的天人有很強的能力,但這種禪定只是平靜而已,其中並沒有證悟的智慧,所以跟解脫沒有什麼關係。

只有人類,才是三界六道中最有機會獲得解脫的,生而為人是十分有意義的,我們應當珍惜自己的人身。只有這樣,才能樹立起完整、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以前我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是顛倒的——將重要的東西棄置不顧,對毫無價值的東西趨之若鶩。通過這樣的思維,就能扭轉我們的觀念,挽救我們的人生。

正因為如此,所以,《普賢上師言教》當中才會在剛講完輪回痛苦等外加行之後,立刻就宣講解脫的功德。這種順序的安排,就是為了避免大家在反復思維無常、痛苦之後,因為傷心失望而失去勇氣,就是要鼓勵大家:以前我們為毫無價值的名利投入了畢生的精力,整天都在為個人的錢財打算,為自身的功名著想,把物質享受作為唯一的寄託,但無論怎樣努力,都是靠不住的。

比如說,即使能成為有錢人,又有什麼意義呢?很多有錢人早上起來以後,先美容兩個小時,之後健身兩個小時;健身完畢,又去針灸一個小時;吃飯之後剩下的時間,就是應酬。既便花了大量的時間用於健身美容,但最後還是會衰老、會生病。

在不知道這些道理的時候,我們整天都在追求物質享受,將物質財富作為唯一的寄託,絞盡腦汁地積累財富,一旦感覺到這一切都沒有意義的時候,心情會一下子跌入深谷,變得沮喪無比,覺得生活毫無意義。如果只是寄希望於物質財富,感到失望是沒有錯的,這種生活方式就是沒有意義,但還有一條解脫道,它會讓我們產生勇氣,並深深地意識到:將所有的精力投入到物質生活當中是錯誤的,我原來的生活都是無聊透頂的,我不能這樣活,從現在起,我要追求解脫。

此時又可能會出現另一種極端,就是有些人會在一時衝動的情況下,不計後果地辭去工作、拆散家庭而出家。

當然,如果真能這樣堅持下去,那肯定是很好的,作為家人也應當理解,而不應該想不通。比如說,如果一家人有七位,大家在一起都相親相愛、和睦融洽,但在其中的某一位離開人世的時候,其他的人也不能一起走。既然早晚都要分手,那麼,如果其中某個家庭成員選擇了提前為後世作打算的出家之路,作為親人也應當為他祝福,而不應從中阻撓,強迫別人依照自己的人生觀來生活。

身為拋棄世事而出家的人,就更應當好好把握這一來之不易的機會,專心專意地修行。

但有些人卻不是這樣,在一兩年,甚至短暫的幾個月當中,他們就後悔不迭,希望回到原來的生活當中,但是,到了那個時候,工作沒有了,家庭離散了,他們已經沒有任何退路。至於當初迫不及待的修行,也不見得有什麼進展。

這兩種極端,就是因為缺乏系統的教育,沒有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所導致的。

作為佛教徒,應當穩重、本分,不能像世間某些迷信的人一樣,整天神神道道,說一些神通、靈光之類的事情,否則,就會給佛法和自己的修行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

對很多在家人來說,雖然修行很重要,但同時也需要生存,僅僅知道輪回痛苦並不意味著從此以後可以不吃飯、不穿衣。作為在家人,就要想辦法養活自己,如果不能生存,修行也無從談起,所以,生存的方法還是需要的,工作也是必要的。至於如何安排工作和修行的比例,那就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了。

雖然這些不是具體的修法,但也是修行前期必須瞭解的內容。特別是對漢地居士而言,懂得這一點更有一定的必要。

有些人因為佛教宣講“輪回是苦”,就認為佛教是消極的悲觀主義。這完全是一種誤會,佛教不是消極的,而是非常積極向上的,只是佛教的積極方向與奮鬥目標和世間人有所不同而已。世間人是為了金錢而努力,修行人卻只是把獲取金錢作為生存的手段,真正的目標,是為了所有生命的解脫。

解脫並不是一種神話,而是客觀實在的,把普通凡夫的分別念提升為佛智的目標。為了達到這個遠大光明的目標,修行人可以放棄世間的功名富貴。他們的眼光是長遠的,他們的態度是積極的;世俗人卻與之相反,朝不慮夕、目光如豆,只看到今生的短暫時光,而缺乏應有的遠見,所以才會費盡心機地為今生而拼搏。

另外,佛教更不是悲觀的。所謂的“悲觀”是指什麼呢?是心如死灰、萬念俱滅的心態。如果以這個標準來劃分,世俗人才是真正的悲觀。不管年輕的時候在生活上、事業上如何春風得意、躊躇滿志,到年老的時候,因往日的美好年華已經流逝,看到自己韶華不再、日漸體衰的現狀,每個世間人都會悵然若失、自暴自棄;特別是在臨死的時候,因為恐懼死亡、貪戀今生,幾乎每個世人都會哀傷悲泣甚至痛哭流涕,這不是悲觀又是什麼呢?

真正的佛教徒雖然視金錢、名利為糞土,但這並不意味著悲觀,因為他們知道,肉體的衰老和喪失,並不會阻礙精神的提升,智慧和悲心是永遠如影隨形而不會丟失的,無論年老也好、死亡也罷,都沒有任何差別。在遠方等待他們的,是光明的前程,大樂的境界,所以他們不但不悲觀,而且樂觀並充滿了信心。因為有了這樣的目標,才能衣帶漸寬終不悔,才能孜孜不倦地將所有精力投入其中。輪回痛苦並不可怕,更不必為此而悲觀失望,通過努力,我們完全可以擺脫輪回的束縛,獲得絕對的快樂與幸福。

現在真正願意開動腦筋,去親自學習、研究佛經的人較少,大多數人只是道聼塗説,一聽到佛教說人生無常、輪回是苦的詞句,就把佛教界定為悲觀消極的人生觀,這完全是一種誤解。

作為佛教徒,首先要做到的,是看破金錢、名利等等。“看破”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要知道這些都是過眼雲煙,其中沒有什麼好的東西。當然,即使今天知道了,我們也不一定能馬上放棄,佛沒有這樣要求我們,即使要求了,我們也做不到,但不能放棄並不代表輪回不是痛苦的,也並不表示將來我們不能放棄。

雖然我們從理論上知道了這些道理,但做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在修行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還是會執著世間的盛衰榮辱,還是會在乎物質世界的感受,只有通過修行,才能淡化乃至徹底斷除這些執著,這是毫無疑問的。

有些人會說,既然你講得那麼頭頭是道,你自己的境界又如何呢?當然,我沒有什麼修行,只是鸚鵡學舌、照本宣科,像捎口信一樣把佛的思想傳遞給你們。即便我沒有什麼境界,也並不意味著你們不需要修行,雖然我修得不好,但我的上師修得好,釋迦牟尼佛修得好,我只是起了一種媒介的作用,把他們的教言傳播給大家而已。

大家都知道,釋迦牟尼佛既沒有出生在西藏,也沒有降生於漢地,而且如今已經圓寂了,但佛法卻幾乎傳遍了全世界,佛法的慧命也從來沒有間斷,佛法的慧炬仍然在一代代地傳遞著。如果沒有人去傳播這些教法,就不會有人知道藏文《大藏經》——《甘珠兒》與《丹珠兒》當中的真正內涵,佛法也不能延續下去。

比如說,佛陀三轉法輪,針對不同根基,宣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從表面上看來,其中也有一些先後矛盾、互相衝突的地方,但我們卻從前輩那裡知道了佛的真正密意,知道了佛要表達的究竟觀點,也就可以為你們指明這一點,使你們能夠避免走彎路。

正因為修行不夠,我們才要學習,才要修行,如果一開始就修得很好,那又有什麼必要去聽聞佛法,又有什麼必要為其宣說佛法呢?大可不必。

之前的修行好不好並不重要,關鍵是在將來——怎麼樣去改變自己的觀點,在觀點改變以後,又怎麼樣去行動。

前幾天我讓你們寫紙條,講述自己的修行情況,並不是要你們描述什麼很高的境界,比如說自己修到了一地還是二地,加行道還是資糧道等等,而是想知道你們每天做了些什麼,在修行方面究竟投入了多少精力,有哪些人修完了加行,這樣我就可以根據你們的情況安排以後的講課內容。

如果大家既沒有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也不重視出離心和菩提心的修法,我就不會考慮給你們講其他的修法,而只能再三地講出離心和菩提心等基礎修法;如果其中的一些人既有了一定的出離心,也具備了相應的菩提心,我就可以考慮適當地講一些初步的空性修法。

不過,據我推測,可能大多數人在出離心和菩提心方面還是有點問題吧!

另外,對根本沒有修行的人來說,這種做法也許會變成一種壓力,因為在平時沒有自我審視、自我總結的時候,就容易自我感覺良好,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一旦反觀自檢,知道自己什麼都沒有學、什麼都沒有修以後,就會感到後悔、遺憾,這種壓力也就會成為一種動力,可以促進、激勵我們去修行。這就是我讓你們寫紙條的用意所在。

你們要寫自己的真實情況,修了就說修了,沒有修就說沒有修。我也不會把紙條拿來當眾宣佈,誰誰誰在這三年當中一座都沒有修,某某某每天堅持夜不倒單地精勤修持……

我已經講了好幾年了,如果我講的修法你們一點都不修的話,就太可惜了。不是我講的內容可惜,而是你們珍貴的生命、時間、機會被白白浪費,無端錯過很可惜。

我曾經也講過,在沒有出離心的時候,除了平時的日常固定念誦以外,應當把其餘的時間都用來專心致志地修出離心;在有了出離心而沒有菩提心的時候,就應該放下一切,一門心思地修菩提心。

有漏皆苦的理論不需要講得太廣,《普賢上師言教》裡面已經講得很清楚,所以今天就到此為止。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6 12:30 , Processed in 0.047356 second(s), 18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