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岡波巴四法概說-中-堪布卡塔仁波切講授

2017-07-26 11:07:52作者:義工群 藏密網

导语:岡波巴四法概說-中-堪布卡塔仁波切講授

岡波巴四法概說-中

堪布卡塔仁波切講授
地點:紐約 法拉盛 少林寺
中譯:窮達  
整理:福德海雙月刊編譯小組

第二個叫“法入道”(願法循道)。祈請、祈求法入道。這個法是什麼,前面已經講了,就是要修法,修善法,也就是積資糧,除障礙。令積資、除障這個法進入真正的修行的道路上――就是入道。前面講過兩種法,其一是世間修善法,積資除障,結果會令你獲得一個世間的好果報。第二種是,你自己想從輪迴中逃脫出去,通過聲聞緣覺的道就可做到了。但問題是還沒有證得佛果,所以在“心入法”時,第二種情形雖然能逃脫輪迴,但仍沒有證得佛果。針對這個不足,我們需要“法入道”的話,要生起菩提心。菩提心生起了已後,才能叫“法入道”。菩提心就是要在自己的相續,或者說內心裏面增長自利利他的功德。這個功德在你發過菩提心後,才能漸漸往上增長的。以前的業使你是一個輪迴的眾生,但因為發了菩提心,使得你究竟會成佛,會得到佛的果位。這完全是依靠菩提心的力量。現在的諸佛,未來的諸佛,所有大菩薩,都是由於修持菩提心而獲得了菩提。 “法入道”的要點就在發菩提心上。所以第二個要點“法入道”就是發菩提心。

[@more@]

菩提心到底是指什麼呢?菩提心有兩種。一種是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也就是我們初學佛法的人所修持的發心。首先要有一種清淨的動機,再就是為利益一切眾生來修法。這就是世俗義上的菩提心。另一種叫勝義菩提心。前面講所有眾生心相續中本來具有佛性,或說如來藏,或如來種子。我們眾生本具佛的所有的功德,完整地具備,這就是我們本來的狀態。這就是勝義菩提心。修這兩種菩提心是有次第的。先修世俗菩提心,發起善的清淨的動機,逐漸地就會證得或顯現修行者各自的心相續中的功德,等你完全真實地顯現、悟到佛性的時候,這時你的菩提心就是勝義菩提心了。在佛法中,有“大手印”,有“大圓滿”等,種種不同的法門。這些在字面上,名稱上看似有區別,但其真正含義是完全一致的。何為不同?就是各自的法脈、傳承有所不同。各自的善知識講授時所用的辭彙,方法和風格有所不同。他們所用的方便不一樣,但目的是一致的。如何顯現自己本來具有的如來功德,在這點上是一樣的。實際上,顯現自己本來具有的功德的方法就是菩提心,一切功德都是依靠發菩提心而證得的,這是一樣的。我們知道,輪迴之中是沒有什麼快樂可言的,不停地變動,所有的事情都是無常的,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很多的痛苦。一切的眾生都想離苦得樂。我們應如何發菩提心呢?在這個時候,不能只想自己的這些苦樂和自己的願望,要想到所有的眾生,他們都想離苦得樂。為其他的所有眾生,為讓他們離苦得樂,特別是解脫輪迴,獲得安樂的佛果,讓他們明白或證悟心的實相、本來智慧的層面,為了這樣一個目的,然後你去修法,要有一個好的動機、心願,這就是菩提心。

只有清凈的動機就可以了嗎?還是不夠的。還需要求受菩薩戒,菩薩戒是需要求的。如果你所處的地方或環境有很好的善緣的話,是可以的。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善緣、沒有善知識,或者說找不到一個求菩薩戒的地方的話,那麼你可以在佛像、佛堂等等一些殊勝的所依面前求菩薩戒。但如果你所在地方有善知識可以求菩薩戒的話,那還是應該到善知識座前求得菩薩戒。我們知道所有三界輪迴裏面的眾生由於造了種種不同的惡業,在輪迴裏面備受痛苦。眾生的處境雖然顯現種種不同的情況,但是本性都是痛苦的。對一切眾生起慈悲心,讓他們的處境得到改善。我們這樣去著想的話,就是菩提心。需要知道,所有的眾生都曾經做過自己的父母,在這個認識上,我們才能夠升起要利益所有眾生的菩提心。我們從小都經過父母精心的撫育,才一點一點地成長起來。同樣,所有的眾生都曾經養育過我們,他們對我們都有無盡的恩德。由於他們不認識因果善惡的原理,所以他們沒有自由地在輪迴裏遊蕩,他們都承受了許多的痛苦。我現在獲得了寶貴的人身,而且由於自己先前的福德資糧,值遇了佛法,喜歡佛法,對佛法升起了信心,還很幸運地遇到了善知識,由於種種的善緣和好的業,使得可以去修法。這樣,我不應該只為自己的解脫著想,而要為所有的眾生,因為他們對我有無盡的恩德,如父母一樣,所以一定要安置這些眾生於佛的果位上。這樣去想的話,懷有這樣的心的話,就是願菩提心。你有發願,所以叫“願菩提心”。

前面是願菩提心,有了這個願望以後,要做成就菩提的事,即第二步,行菩提心。在願菩提心時有一個發願,有一個好的動機。也就是說你的身語意所造的一切善業,是為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成就佛果。如欲實現這個願望就要付出實際的行動,做到這點,就是行菩提心。這也就是我們真正要做的事,在大乘佛法裏面有六波羅密多,也就是佈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智慧。如果我們認為這六度每一項都是一個獨立內容,這樣想的話,是不完全對的。雖然它的每一項是這麼提出來的,但其義理是互攝的,是一個聯結在一起的整體。如果沒有理解到這一點的話,那還是沒有理解六度的真正的含義。這裏我們舉佈施為例子,供養諸佛菩薩,及在一些其他需要幫助的地方做佈施,就是上供下施。首先你要發菩提心,就是希望安置所有的眾生於佛果上。在這個動機之上,你做供養也好,佈施也好,這就是佈施本身的內容。在做供養的時候,把供養的東西用乾淨的、十分清凈的心和十分清凈的儀式來做,用一種特別好的舉動或好的姿態來做,這就是你的持戒。這樣做的時候你是心不散逸的,你的心完全在這,而且無論各種干擾,各種不利的因素,你能夠平和下來,能夠在做佈施供養上把心定下來,不受干擾,這就是忍辱。如果你做供養佈施的時候,為了圓滿你的發願,也就是為一切眾生獲得佛果,為這個因緣我做這個供養佈施,為了成就這個行動本身,你用心去做,這就是精進。發願為所有的眾生的前提下,你以自始至終的過程中,心不散逸,一心地、專心地做佈施供養,這也是禪定的過程。最後,一種無緣之心,即為了讓所有的眾生獲得佛果,但是在當下沒有特別的所緣,在這樣狀態下做供養佈施,就是智慧。也就是說,供養者自己以及供養東西或供養品、佈施品,還有供養的對象,三寶也好,被佈施的其他人也好,這三者都是如夢如幻,不計為一種實質性的存在,這就是無緣。在三輪體空的境界中做佈施,這就上升到智慧的層面上。所以這是智慧的供養。這樣的一個行為,本身看上去只是佈施似的,實際上這裏面含包了所有六度,是互相聯繫的,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的話,六度都包含在裏面。另外對於自己的身語意的一切善業,最後要以一種歡喜心來迴向所有眾生證得佛果。總之,最初發心也好,中間佈施也好,最後迴向也好,所有的要點,最重要的就是你要為了所有的眾生證得佛果。為了這個目的你在做,這樣,六度才能夠圓滿,真正做到行菩提心。所以行菩提心是六度互攝的。這裏面的要點是自始自終都要有菩提心願。

就像剛才給各位講的,這個行菩提心,就是你的實際修持,菩提之行,不論大小,它的福德是不可思議的。也就是說,有了這個菩提心然後行菩提行的話,它的果報是永遠不可窮盡的,是無盡的。不僅是無盡的,而且還會增長,輾轉增上。這個果報,即菩提行的果,直到獲得佛果為止,會不斷增上。所以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 著者)曾經開示過,具有菩提心,行菩提行的人,即便他行為散漫、放逸,他的福德是永遠不可窮盡的,而且能夠充滿虛空,能夠利益無盡的眾生。這是我們特別需要理解的。菩提心是十分珍貴的,發了菩提心,行這菩提心。當這個發心、這個動機一旦具足以後,你所做的善業,即便是一個小小的善業,它的果報實際上是不可窮盡的。這怎麼講呢?就是因為你發了菩提心,為了讓所有眾生獲得佛果,對境是十分廣大的。而且是為了讓所有眾生證得佛果,而證得這個法,所以這個發心是十分深刻的。所以是深、廣兩個方面都具足。具有這樣深廣的菩提發心,那麼它的努力一定是不會浪費的,絲毫都不會浪費,而且會增上。這樣發了心然後做過一點點善業的菩薩,他即便是睡著了,即便他的行為看上去很散漫、放逸,但是他所積累的福德資糧也是不可思議,不可窮盡的。而且由於他已經發了菩提心,行了一點點的菩提行,自然地福德就會得到增長。就像充滿整個虛空的眾生能夠得到利益一樣,就像天空中下傾盆大雨一樣,他的福德資糧就是這樣自然地十分廣大,自然地就會成熟。這福德資糧是不可思議的,是一直到成佛為止都可以享受到的。我們比較一下,前面那種有漏的善業,在這裏是顯而易見地微不足道。或者說即便種了很多的有漏善業,但是畢竟有用完的時候,有窮盡的日子。但是當具有菩提心的發心,能夠做一點善業,它的結果永不壞失,而且會增上,一直增長到成佛為止。所以有了這個菩提心以後才叫做入道,才是真正的入道。你有了菩提心,然後行菩提行,那麼你的福德是一直到成佛,獲得佛的果位、完全證得如來的功德為止,一直會增長上去的,會自然增長上去的,所以有了菩提心就是入道。

前面講了“心入法”,“法入道”。現在要講道除惑,第三點“道除惑 ”(願道淨惑)。我們知道所有的眾生從無始以來陷在輪迴裏,都有一種自我的執著,都想的是自己的利益。這才陷入輪迴。所以根本原因就是所有的眾生為自己的利益著想,想不到別人的利益,這根源,也就是我執。有這樣的執著,對於諸法實相不認識,以為一切都是那麼真實。就是由於對我的實執,所以一再地迷惑輪迴。如果你認識到了我、我的本質,認識到法的實質以後呢,也就是無我執無法執以後,才能去掉惑患。所以首先,就是要消除我執和法執,才能除去惑患。這是“道除惑”的第一個內容。

眾生在輪迴裏承受了各種的痛苦,對這些苦難的眾生我們要從修慈心、悲心開始。看到所有眾生的痛苦,你想去除這些痛苦,從這個心願來說,你發的是悲心。如果你想給予這些苦難眾生快樂的話,這個心願就是慈心了。慈悲心就是我們去修行的內容。從自己的相續,自心的相續來講,就要漸漸地減少無明,要證得佛的智慧。慈心就是給予眾生快樂的心願,這個願實際上是跟嫉妒相反的。由於自心相續當中有了嫉妒的成分,使得你自己的慈心滅掉了。那麼嫉妒是什麼,就是當其他的眾生快樂、有好的景況時,你卻產生不痛快的、不好的心,使你產生痛苦的,不喜歡的心。也就是別人好的話,你就不高興,這就是嫉妒。如果消滅了嫉妒心的話,不就是慈心了嗎?能消除嫉妒心,慈心就可以顯現了。也就是說,你這部份無知的惑患也可以消除了。所以慈心就是消滅嫉妒,除了這個惑患以後就入道了。

本文由 美國【福德海雙月刊】提供。

【福德海雙月刊相冊】
http://www.flickr.com/photos/kagyu1188/sets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5-3 14:07 , Processed in 0.040554 second(s), 15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