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摘自《法露》雜誌-入悲智之門-上-堪布卡塔仁波切

2017-07-26 11:07:52作者:義工群 藏密網

导语:摘自《法露》雜誌-入悲智之門-上-堪布卡塔仁波切

何謂佛法?簡述之,佛法的目的在於培養內在的智慧,其教義則根據內在的本性而有各種了悟智慧的方便法門。佛法的真正主旨是:本心不需要外在環境就能體會自然的純真、歡喜、安祥與清明。

佛陀所開示的法依藏文是“卻”字,意指“糾正錯誤”。“卻”的目的在於幫助我們改正自己的某些缺點。雖然每個人都有達到內在清明的潛能,但一般的人仍是摻合著這種無限的潛能以及無始以來的業力與無明。譬如說,每個人都本具慈悲心,而且如果有好環境造就的話,也就容易行善,但若有相對於那種善行的惡劣環境現前時,同樣地也很容易受其影響而行惡。因此問題就在我們不知該如何持之以恆的培養慈悲心——即是無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化,我們該如何保持那份慈悲心。

[@more@]

一、心之本性

我們可以用小小的試驗,就很容易看出心性是否真的要依靠外在環境。有個很恰當的例子,那就是躺在熱沙上行日光浴以及在太陽下備受烘烤。客觀來說,在那種地方行日光浴似乎很不愉悅,但是這個作日光浴的人反而覺得受陽光烘烤是件相當快樂的事。在此情況下,這種痛苦就不算是痛苦,因為他的心充滿歡喜。但是如果他是因工作而被迫曝曬在室外的太陽下,那麼這同樣的日曬可能就變成難以忍受的痛苦。

同樣地,若我們每個人反省自己的生活,便能明白自己的快樂往往和我們外在的環境無關。有時候即使我們做得很累,但內心卻十分愉快,然而其他時候,即使萬事順遂,我們仍不滿足,會覺得不安和煩躁,並有某物壓在自己身上的一絲折磨感,但是如果我們好好去想這件事,其實自己的焦慮不安並沒有很明顯的理由。於是我們可以很清楚看出,並非因外在環境如何能迎合我們的需求或期盼,就能決定給我們多少快樂。

很我人在聽到有關佛教的事後,不免會懷疑佛法對現代生活是否能發生作用。或許在遙遠的國度如西藏,佛教對這些僅有極少資源的人可能很有用,但對生活在現代、進步時代中的人而言,我們已擁有太多的東西,還需要什麼呢?然而,問題就在雖然我們生活於這樣的時代,仍然無法跟上時間的腳步。如果我們能更仔細反省,便會明白事實上自己只不過是出於一種想獲得更幸福、快樂與安祥的心而汲汲這種無盡的追求。我們非常渴求得到這些東西,但若我們深入探討,或許能夠明白這個真象:我們因欲求快樂而使自己忙得團團轉,事實上只是帶來更多的不滿足、挫敗和痛苦。我們所做的某些事可能會帶來短暫的解放或舒適,但其實這種滿足是短暫的,因為無常亦是一種煩惱的問題。我們必須面對痛苦,不僅是面對現有的痛苦,還有未來的痛苦。當我們更仔細地看清楚這件事時,便會開始明白自己的生活方式可能需要某些整頓。倘若我們能調服自己的心,就可以依賴這顆心,如此在我們生活的品質上便會有很大轉變。

事實上,我們必須去體悟。這種體悟不是從外可求的,俗世間的任何有形東西皆無法產生一顆祥和、慈悲的心。若我們仍繼續依靠外在事物以充實或豐富自己的內心,那麼我們永遠也無法到達那種境界。以前沒有人依靠外象而成功的,未來亦然。如果我們花一點點時間想一下,便很容易明白這點,外在事物或許能給我們短暫的解放,但是我們的生命很寶貴,而且具有無限的潛力。我們不能一直依靠這種無常的解決方式,我們必須在自己的本心上,自己內在潛能上下工夫,如此便能不靠外在環境而培養出祥和,豐富之心境。

舉例說明可以幫助我們瞭解這點。想想若有一個人躺在床上,正忍受著嚴重胃潰瘍之苦,而這種病痛得使這個人從這頭輾轉翻身到另一頭,不斷地調整枕頭和變換位置,以求某種程度的舒適感。但是任何的舒適皆是短暫的,因為問題不是出於外界的床鋪或枕頭上,而是內在的問題。除非這個人接受了對治胃潰瘍的正確治療方法,否則變換位置或調整床鋪皆無法解決問題。一旦施行正確的治療法,這個人的病就好了,因為這種治療法很有效,而且因為——這點很重要——這個人還能治療。同樣地,無論我們對自己感到多沮喪或覺得自己難以達到某種境界,我們全都具有智慧的本能。事實上,每個人皆應具有豐富與和諧的心性,而且若我們要利益更多的人,就必須下工夫去培養這顆無困惑的慈悲與清明的心。

當我們具有此種清淨的心境時,我們周遭的環境是否舒適已無關緊要了。請試著回憶生命中一個特別美好的日子,萬事順遂,你的心平靜愉快。那段時間,你能甘之如飴的去做任何必須做的事,這些該做的事都很容易的完成了,而世界似乎變得有意義起來。再回想一個不如意的日子,萬事不順,無論周遭什麼好的事物在你看來卻是討厭的東西,在此情況下,沒有一樣是好的,事事都都落空。比較這兩個例子,你可以很容易看出所有的體悟皆依自己的心境而定。

二、業力與無明

這個產生思想的心或意識——不管你怎樣稱呼——總是和外在環境相互影響而產生各種情緒。然而,心的真正本性是和善、慈悲。它的基本特性是純真,但因我們沒有體認這點,所以無法將自己的生活奠基在真正本心上。由於這種無明,我們沈迷於外在世界中似乎很有前途與誘惑人的俗事裏。然而事實上,如同我先前所提,像這種世俗之事,只是反映出無常和物換星移,而且基本質無一定性。當我們任由自己的心受外在現象界的支配,便是讓自己受役於變遷與無常。像這種經驗只會產生更多的困惑、挫敗與痛苦而輪回於惡道中。在此情況下,心如同一面在強風中飄動的旗子,它不斷地擺動,無一刻暫歇。

我們的根本無明在於我們對自己有某種自信,而這其實是依賴外在世界而有的一種不可靠之自信。由於世間無常的本性,因此無論我們自信多高,仍是不斷在破滅中,結果備受痛苦與挫敗,而這種痛苦會因我們的煩惱,諸如最根本的貪、瞋、癡,而相對增加。只要我們依賴這種不可靠的自信,我們的痛苦與煩惱便會與日俱增,就像去擦拭一個有傷口的疤痕一般。

若我們能培養一種認知自己本性的意識,便更能控制這種無明的爆發。因無明不只使我們內心產生各種情緒,進而造成無意間與他人起衝突或對他人發脾氣。我們總是汲汲於想獲得一種更圓滿、祥和和慈悲的淩駕感,這種努力在人類競賽的歷史上一直持續著,而且最終的結果都一樣——徹底的失敗——因為我們無法認知自己的本性。我們的本性不一定要受業力無明的牽引,但是如果我們任由自己的本性受其牽引,那就會如以上的情況,永遠無法跳出三界火宅。

提供我們如何去對治無明煩惱以及培養自己本具潛能的最佳範例是釋迦牟尼佛本身的行誼。但千萬不要忘記他曾和我們一樣是人類,也有類似的業力與相同的潛能。他以正確的初發心以及真正地運用方便法門,終於達到正覺境界,脫解一切苦因。在他開悟後,基於他個人的體悟而把這些法門公諸於世。佛陀的教法能糾正我們的缺點以轉變我們的人生體驗。如同良藥能醫治病痛,佛法亦能轉無明的心入開悟的意識。

本文由 美國【福德海雙月刊】提供。
【福德海雙月刊相冊】
http://www.flickr.com/photos/kagyu1188/sets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9 20:28 , Processed in 0.068296 second(s), 15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