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了義大手印願文—泰錫度仁波切開示

2017-07-26 11:07:52作者:義工群 藏密網

导语:了義大手印願文—泰錫度仁波切開示

了義大手印願文—泰錫度仁波切開示

不被造作精進修觀染,

不為世俗放逸之風動;

任運無整安住本然中,

願善修持心性並保任。
 
此偈的意思是,禪修或修持的時候,我們不應執著於二元,至少應盡可能的減低。當然,我們應保持明覺,確定不為世俗身、口、意的活動所動搖。尤其是我們在從事世俗的精神活動時,要注意這一點。當我們能夠保任在不變、純淨,及本初狀態時,我們才能真正禪修大手印的甚深次第。大手印的禪修,在觀心的自性。因此,我們祈願道:願我有能力修觀心的自性,並保持在這樣的禪修狀態中,這成為大手印禪修的特殊面向。

[@more@]
然而,身為一個修行者,尤其是位初修者,我們要善為運用二元,我們或許想:「我現在在禪修,我的老師教我如何修,所以,我要這樣做。」等等,這樣的念頭無可避免,但是,我們卻應盡己所能的,減少這些念頭。為了做到這一點,對於初修者而言,最重要的,是不要將自己對禪修的看法,加入修行之中。我們應該只是單純的禪修,用由傳承所領受到的方法來實修。這是第一步,避免或降低二元的介入。漸漸的,當我們能認識心的自性清明時,我們應繼續保任在這樣的非二元狀態中,二元愈少愈好。如果我們會強迫性的去想:「我必須在非二元狀態。」那麼,這本身己是二元,且比原先己經在那裏的二元要大!所以,我們應該只是坐在那裏,保持在我們內心的原始狀態「藏文:ma cho nyug ma , 音譯:「瑪秋紐瑪」,這裏「瑪秋」是「不變」、「無修」、「無整」的意思,沒有有什麼要增加的,也沒有什麼要減少的,也就是「原始」的意思。因此,我們應該只是坐著,安住於我們的究竟本然,心的原始狀態,不做任何心識或二元的活動,這是我們努力想達到的,而當我們具備這個能力的時候,我們就己經是具有相當證悟的大手印行者了。在達到目標的道路上,我們禪修時,應該將身、口、意的活動減到最低。此偈所描述的禪修次第,己離佛果的次第不遠了。若我們真正的能掌握,那麼幾乎等於證到了大手印的第一悟。

粗細妄念波濤自地息,

不動心識之流自然住;

昏沉掉舉濁染咸捨離,

願得堅固不動禪定海。
 
這偈祈願文,描述「止」的理想狀態,在這個狀態下,所有的粗、細念頭,都自然的止息,也就是它們都暫時的安定下來。當心遠離任何念頭的干擾時,它變得穩定,安住於這樣的狀態,不需做任何的思維。在這樣的情況,有兩件事可能會發生,一是掉舉「藏文:jing wa,音譯:精瓦」,指心外散的狀態,此時的心,具相的說,是落入迷亂,或思緒跳躍。第二種指心的內散狀態,又可以分為兩類:昏沉與遲鈍「藏 文:mug  pa及nyog  pa,音譯:「木巴」及「弄巴」。兩者幾乎是一樣的,只不過是遲鈍較昏沉稍微活躍一點,在昏沉的影響下,很容易就睡著了,那是真正空白的狀態,而遲鈍則是非當昏暗的狀態,可以類比為,水中被許多塵土染污,以致於無法透視。

當我們到達心不掉舉、不昏沉、不遲鈍的狀態,而且是保持在自然的、無造作的「止」,無粗、細念頭的狀態,而且是保持的完美狀態了。此時,心猶如靜止的大海,這也就是「止」修持,「止」應達到的狀態,第三世噶瑪巴因此如是祈願。

反覆審視無可見之心,

無可見義清晰如實顯;

是此非此疑義全斷除,

解脫妄謬願識本面目。
 
修習「止」的目的,不是只要紓解我們的壓力,而是要清楚的見到自心本性,心處於「止」的狀態,見到自性的機會就大大的增加; 若心不在「止」的狀態,要見到自性,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審視自心的意思是觀察它,雖然,心不能以一般視覺二元的方式來看到它,但是,當我們觀察心的時候,我們將看到、瞭解到,及感覺到,它不能以二元的方式被看到,即此,所有對於這是不是心的自性的疑惑,將全部消融。因此,我祈願:願我我能見到自己的臉,願我能清楚的認識心的自性。

到這裏,我們己經涉獵了這個祈願文的一些重要部份,我們己經學了禪修的一般意義,以及「止」和「觀」的特別意義。在此,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必須尊敬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心靈狀態,及我們現在這個層次的意識狀態。同時,我們要知道,此刻有哪些是我們可以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否則,我們的見、修、行就會彼此衝突了。因此,我們祈願,不必大費周章,就能具備禪修的能力,同時,我們也要盡己所能的,努力達到這個目標。所以強迫性的或洗腦般的,勉強自己去變成一個不是自己的人,是非常錯誤的。對於任何一位嚴謹的修行者,常覺知此點,是很重要的。對哲學家而言,不會發生問題,他們只是讀和講; 對於只是一位虔誠的信徒,也一樣不會出問題。但是,一個修行者,已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但在實踐的過程中卻不能做到,像這樣的人,內心可能會產生很大的掙扎與奮戰,以期能達到目標。然而,透過死命的努力,是不會有什麼成就的,因此,我們要先冷靜下來,要放鬆,我們必須接納我們的能力水準,及我們的短處,在這個基礎上去努力,這是我說,我們首先必須先建構自我的另一個例子。

審視對境無境唯見心,

審視自心無心體性空;

審視二者二執自解脫,

心之體性明光願證知。
 
此偈的意義如下,當我們看外在事物時,我們了知它們是自心的化現; 當我們向內審視自心時,我們看到心非實存,心不以二元實質獨立存在。當我們審視內外兩者時,二元頓時崩解。用這樣的方法,我們審視自心,和與自心相關連的所有事物。這也是大手印法教所描的「明光」或「光明」藏文:o sel  wa,音譯:「歐色瓦」,它是心的特性,是心存在的方式。意思是說任何我們知覺到的外物,以及能知外物的主體,都是亙相依存的,不多不少,正是因緣相倚而化現。心的本質是清明,不是像光源一樣的照明,而是明白的明,這就是「明光」的定義。見到自心即是明。某人或許失明,或居於完全黑暗之中,但當此人的心是清明的時候,一切事物都變得清楚。對於心而言,沒有所謂的暗和亮這回事,明與暗的自性,同樣都是相對層次的。而明的定義是「歐色瓦」,這不是說,心是某類的電燈泡。因此,我們祈願能見到或了知此「明光」。

遠離作意即是大手印,

遠離二邊即是大中觀;

含攝一切即是大圓滿,

知一全解願具決定信。
 
這個祈願文,包含了大手印、中觀、大圓滿的定義。在大手印的體系裏,說明心是超越思維與概念的。思維與概念是心的一種相對上的化現,當心未了悟前,它們就仍會顯現。但是,心的本身,在任何時刻,都不受此限。心的真實自性,是超越任何極端的。這些極端在中觀體系裏,談得很仔細,被分類成四個一組等等,簡而言之,大手印及中觀都指稱心是超越任何限制的,覆次,佛陀所教的任何大手印、中觀,及其他教法,都是在講心的自性,因為,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在大圓滿「藏文:dzog  pachen  po,音譯:「卓巴千波」的系統裏,也是這樣講述的。如果我們瞭解這一點,則一切都成就了。精確的知道一件事,就可以展開了知一切事物的知識與智慧。因此我們祈願我們能有此了悟。

相續不斷大樂離貪欲,

不為障蓋明光離執相;

自然成就無念離心識,

願此覺受無間離精勤。
 
此偈意思是這樣的:當「止」和「明」出現,常會伴隨著大樂,但卻對它們一點也不執著。同時,會有一種明光的覺受,它一點也不模糊,在那之中,是沒有主體與客體之別的。見到心的自性,是見到心的清明,這種樂、明覺受的產生,是無需作意或努力的,我們祈願能有這樣的覺受。雖然,當覺受產生,我們會以為自己已經證悟,因為那是多麼令人興奮的覺受!但是,在興奮生起的那一刻,也同時生起了一切其他的事物,這些是心應該要避免的,如此,才能獲得真正的覺受。執著於樂受「藏文:shen  pa,音譯:「仙巴」,執外境為實有「藏文:tsen  dzin,音譯:「森勁」,概念的心「藏文:lo,音譯:「漏」,作意「藏文:be  tsol」,音譯:「百錯」及其他種種,都會阻礙我們見到心的自性,真正的覺受,就會因之而消失,我們又回到了原點,因此,我們祈願,真正的覺受能產生,且免於種種阻礙與干擾。

貪善覺受執著自解脫,

迷妄惡念自淨心性界;

平常心住離取捨得失,

真實法性離戲願證知。
 
此偈敘述真正的證悟,成就了道。有兩種障礙,會阻斷證悟,一是執著於禪修的覺受,期待禪修有好覺受。因此,我們祈願這個障礙,能自然解脫,也就是說,無需努力,就能免於此障礙------亦不可能以作意而移去此障礙。另一種障礙則是負面的思緒,此指二元的限制,二元的本質就是負向的,因為它是證悟的障礙,因此,我們必須使自己免於二元的限制,就是了知這顆凡心,意思是說,我們的佛性,一直在那兒,而現在,它與我們在一起了。證悟的定義是完全的了知,潛能完全釋放,是究竟的自由與解脫。因此,我們祈願能獲致真正的了悟,和真正的成就。我們必須稱它為成就,因為,此刻我們的心是這樣運作的---------我們有個目標要達成。然而,當一個人成佛時,他不會想:「現在,我完成了!」這不像某人得了一個金質獎章,高興的又跳、又哭。證得佛果,不似達到了某個目標,不過眼前,我們以這樣的方式來表達,因為我們都還有一個建構的「我」。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6 10:24 , Processed in 0.046953 second(s), 15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