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泰國南藏佛陀語錄】(三)

2017-07-26 11:07:52作者:義工群 藏密網

导语:【泰國南藏佛陀語錄】(三)

泰國-臥佛寺-大臥佛

人受他人惠,而不知其恩,則將來有難,必無人扶助。
施食如施力,施布如施色,施乘如施樂,施燈如施眼。
賢者阻賊偷,而喜供沙門,賢者更喜樂,沙門常受供。
不因生而賤,不因生而勝,賤因自己業,最勝亦自業。 [@more@]

---------------------------------------------------------------

【泰國南藏佛陀語錄】(泰國佛教考試用書)

---------------------------------------------------------------

編者:泰國僧王金剛智

目錄:

第一卷

第一  人 品…………………………………………… 3
第二  不放逸品………………………………………… 11
第三  業 品…………………………………………… 14
第四  煩惱品…………………………………………… 21
第五  忿怒品…………………………………………… 27
第六  安忍品…………………………………………… 36
第七  心 品…………………………………………… 39
第八  勝利品…………………………………………… 43
第九  布施品…………………………………………… 47
第十  苦行品…………………………………………… 51
第十一 法 品…………………………………………… 54
第十二 雜 品…………………………………………… 60
第十三 慧 品(般若品)…………………………… 80
第十四 放逸品…………………………………………… 86
第十五 罪業品…………………………………………… 89
第十六 人 品…………………………………………… 93
第十七 福 品……………………………………………112
第十八 死 品……………………………………………114
第十九 友 品……………………………………………117
第二十 乞求品……………………………………………121
第二一 國王品……………………………………………123
第二二 言語品……………………………………………125
第二三 勤 品……………………………………………129
第二四 怨結品……………………………………………133
第二五 真實品……………………………………………135
第二六 智 品……………………………………………137
第二七 信 品……………………………………………139
第二八 知足品……………………………………………141
第二九 沙門品……………………………………………143
第三十 和敬品……………………………………………146
第三一 戒 品……………………………………………147
第三二 樂 品……………………………………………150
第三三 結交品……………………………………………153

第二卷

第一  我 品……………………………………………161
第二  不放逸品…………………………………………163
第三  業 品……………………………………………164
第四  煩惱品……………………………………………167
第五  安忍品……………………………………………170
第六  心 品……………………………………………172
第七  布施品……………………………………………176
第八  法 品……………………………………………178
第九  雜 品……………………………………………182
第十  慧 品……………………………………………187
第十一 放逸品……………………………………………190
第十二 惡 品……………………………………………191
第十三 人 品……………………………………………194
第十四 福 品……………………………………………210
第十五 死 品……………………………………………212
第十六 言語品……………………………………………215
第十七 精勤品……………………………………………218
第十八 篤信品……………………………………………220
第十九 戒 品……………………………………………222
第二十 結交品……………………………………………226

第三卷

第一  自己品……………………………………………230
第二  不放逸品…………………………………………231
第三  業 品……………………………………………233
第四  煩惱品……………………………………………235
第五  安忍品……………………………………………242
第六  心 品……………………………………………243
第七  布施品……………………………………………246
第八  法 品……………………………………………248
第九  雜 品……………………………………………257
第十  慧 品……………………………………………268
第十一 人 品……………………………………………270
第十二 死 品……………………………………………284
第十三 語 品……………………………………………285
第十四 精進品……………………………………………287
第十五 和敬品……………………………………………289
第十六 戒 品……………………………………………290
第十七 結交品……………………………………………292

全文: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newrain/books/buddha-lan/buddha-lan.htm

---------------------------------------------------------------

泰國南藏《佛陀語錄》,原為泰僧皇 公摩婆耶波折羅禪那親王御選。訓誨初度比丘,後用為丙級法士考題,續增編甲級及乙級。

佛曆二四五四年(西元一九一○年),甲級法士及九級巴利文學位通述比丘,逐句依經解釋,並為分品,深合初學佛子之參讀。

南藏、北藏,義理頗有差別,對於名詞之解釋尤甚,今則依據原文譯述,亦略有增刪之處,並分為三卷,第一卷為丙級,第二卷為乙級,第三卷為甲級。

第一卷為求便利初學,用通俗文字演述,第二及第三卷則據佛學名詞,而大略為註釋,事屬試行弘揚。乞願讀者大德隨時指正,至為感禱。

黃仁堪 識

佛曆二五一七年(西元一九七一年)十月十九日

---------------------------------------------------------------

編者說明:

本書為泰國僧皇波折羅禪那(金剛智,Somdetch Phra Maha SamanaChao Krom Phraya Vajirananavarorasa 1859-1920)所編,由泰國普門報恩寺圖書館發行。

原書每個法句的部分皆附泰文,本書則略去。在重新打字校正時,改正原書的明顯錯字。若遇上不符合一般中文用字習慣之處,但尚可瞭解,則保留下來。若實在難以通達的用字,且亦將使讀者費疑猜則給予改正。

又原書每個文句幾乎都以句點"。"作為結尾,較不合乎今人閱讀習慣,故重新標點,若有不適當之處,歡迎來函指正,以作再版時更正。

本書由閻學新居士發心打字,再由打字行排版,又經嘉義新雨同修細校正,一併誌謝。善哉。

嘉義新雨道場  敬啟

1997年11月

---------------------------------------------------------------

歸依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我歸依佛  我歸依法  我歸依僧

我再歸依佛 我再歸依法 我再歸依僧

我三歸依佛 我三歸依法 我三歸依僧

---------------------------------------------------------------

【第三卷選錄:業品、布施品、人品】

---------------------------------------------------------------

第三  業品

---------------------------------------------------------------

一○、勤而不放逸,有慧能明見,處事能整齊,是可辦王事。

註:人能勤勞作事,又能不放逸,有慧解,又能明見事理,處理事件,合理整齊,則此人往辦王事,即任官職,必能勝任有成。

---------------------------

一一、人若有作惡,不應常樂作,因積惡太多,必引來苦惱。

註:人若有作惡,則亦不應時常作,或喜樂作之,蓋常作、樂作,則諸惡業日積日多,必成大惡,引來大苦惱也。

---------------------------

一二、人受他人惠,而不知其恩,則將來有難,必無人扶助。

註:人受他人之扶助,而不知他人之恩惠,反以為乃自己有勢、有學識,故他人必尊敬扶助,不知恩、不報恩、不懇謝,則將來有危難,需人扶助之時,必無人扶助之者。

---------------------------

一三、眾生怕被刑,亦皆怕死亡,若推己及人,不殺不教殺。

註:眾生皆怕刑害,自己亦怕刑害;眾生皆怕死,自己亦怕死。人若能以此心,念自己之怕,而想及他人之怕,則自己必不殺害他人,亦不教令人殺害他人。

---------------------------------------------------------------

第七 布施品

---------------------------------------------------------------

五二、不施不應施,而施於應施,此人遭危難,必有好友助。

註:布施,應選擇受施之人,及所施之物,否則,有時反為害人,故對於不應受施之人;則不布施,對於應受施者,則布施之。若能如是合理選擇布施,則將來若遭遇危險困難時,必有救助之朋友也。

---------------------------

五三、布施不應施,不應施而施,此人遭危難,必無好友助。

註:對於不應布施之人,反布施之,又對於應布施者,又反而不布施。如是不合理之布施,則自己遭遇危險困難時,必無朋友救助也。

---------------------------

五四、施食如施力,施布如施色,施乘如施樂,施燈如施眼。

註:此乃解釋布施所得之果。謂布施飲食,則如布施力量與人;布施衣服,則如布施色身族姓與人;布施舟車交通工具,則如以福樂布施與人;布施燈燭光明,則如布施眼目與人。

---------------------------

五五、施所喜得喜,施上物得上,施妙物得妙,最勝得最勝。

註:此解釋布施所得之報應。布施自己所喜歡之物,則得所喜歡之物;布施上品之物,則得上品之物;布施妙物,則得妙物;布施最勝之物,則得最勝之物。

---------------------------------------------------------------

第十一 人品

---------------------------------------------------------------

一三六、不瞋不結瞋,不輕能自淨,具正見有慧,則知是賢者。

註:人若不瞋怒,心中亦不結執瞋恨,不輕視他人眾生,自己之身口意清淨無垢,又具正知正見,更有智慧,則此人已是賢者矣。

---------------------------

一三七、無瞋自調伏,正命及正知,解脫寂堅住,瞋殺何處生。

註:無瞋之人,是能調伏之人,有正直生活、有正知見,而得解脫煩惱,心中寂定,堅住不退。如是,則瞋怒之心,無從生起矣。

---------------------------

一三八、智者行不失,有慧戒心寂,猶如閻浮金,誰能責謗彼。

註:有智之人,其行為合理,不錯不失、有智慧、有戒行、心中寂靜。其清淨猶如閻浮金,故無人能責罵毀謗智者。

---------------------------

一三九、追求未來物,傷悲過去事,故愚人憔悴,如生蘆被斬。

註:愚人,無有智慧,時常追求所未來之物,又時常傷悲已經過去之事,故面目憔悴,猶活之蘆草被斬倒下。

---------------------------

一四○、智人不妄想,不動搖、慧護,攝根、有善友,能盡諸苦際。

註:有智之人,不妄想妄求,心念不因為境遇,而動搖不定,以慧守護其身心,又能攝護諸根,又有善友。如是,則能盡苦惱之邊際,又能斷除眾苦也。

---------------------------

一四一、愛小悅、大苦,賢者既知已,則不悅諸愛,雖是天之愛。

註:諸愛,皆有小小可喜悅之處,但內有極大苦。賢者既知諸愛是極大苦,則先不喜悅之,雖彼愛是天宮中之最極可愛。

---------------------------

一四二、不信、知涅槃,斷貪、結無隙,能捨諸一切,是名最上人。

註:人若能不信他人邪法,而知涅槃之妙樂,斷除貪結,及使貪結無隙可再生起,又能捨棄一切世間之法,則可稱此人,為最上之人。

---------------------------

一四三、調所不應調,應調而不調,棄利任意作,後必禮調者。

註:調伏自己,是最善行,但調伏所不應調伏、應調伏而不調伏,則必失去利益,而又縱情任意,將來必甚悔惱,而必禮敬能合理調伏之人。
---------------------------

一四四、知內外諸法,淨不淨人法,人天所供養,越網名牟尼。

註:人若能知佛法及世間法,又知淨人法及不淨人法,則其學問知識,已甚廣大,為人及天所共供養。自己能越網,即已能越過諸一切障礙矣。

---------------------------

一四五、沙門無外道,諸行無有常,諸佛無動搖,如空中無跡。

註:外道亦有自稱為沙門者,但除佛教之沙門外,並無其他真正沙門。一切諸行,皆由因緣所成,故不能常住。諸佛已證正等正覺,故心安定,無恐怖動搖,猶如空中,無有足跡。

---------------------------

一四六、勤者名祿長,有智而妙作,審後作攝護,住法不放逸。

註:勤勉之人,其名譽祿位,必日日增長,若復有智,所作諸事,皆妙好合理,對事對物,詳審思慮而後行之,更能攝護六根,住於正法,又住於不放逸法,則此人必能成就矣。

---------------------------

一四七、悟於最上法,無求及解脫,如舊屋被焚,不因死而悲。

註:人若悟知最上之法,於世間諸法諸事物,皆無所求,已達解脫之境。如所住之舊屋,被火焚盡,另住新屋,則此人臨命終時,無有悲傷苦惱,無有戀念愛著也。

---------------------------

一四八、智者必離世,不樂住居家,猶如池上雁,能棄足之泥。

註:有智之人,知世間多苦,故必離開世間,不樂住家中,棄家而去。猶如在池上之雁鳥,不久住於池,必棄去足上之泥而去。

---------------------------

一四九、賢者說身寂、口寂及意寂,無貪具足慧,能捨名牟尼。

註:諸賢者皆同說身寂靜、口寂靜、意寂靜之人,無有貪結,又具足智慧,更能棄捨世間諸法,此人可以名為牟尼矣。牟尼,即賢者。

---------------------------

一五○、賢者說身淨、口淨及意淨,無貪具足淨,無惡稱淨人。

註:諸賢者,同聲稱身清淨之人、口清淨之人、意清淨之人,又無貪結,具足清淨,更無有惡,故可稱為清淨之人。

---------------------------

一五一、易瞋易結怨,惡意輕視人,妄想用奸計,此人是劣人。

註:人若常喜瞋怒、又易與人結怨、又以惡意輕視他人、更好妄想異想、好用奸計,如是之人,必為下劣之人。

---------------------------

一五二、王、淨行、商、庶、首陀、高低工,寂靜調伏己,皆同入涅槃。

註:無論帝王、淨行之婆羅門、商人、普通人士、賤種之首陀羅人,乃至高低級之工人等,若能使自己身心寂靜,能調伏自己,如是人等,皆能證得涅槃。

---------------------------

一五三、賢者阻賊偷,而喜供沙門,賢者更喜樂,沙門常受供。

註:賢者,常留心盜賊偷取財物,但對佛弟子沙門,則歡喜供養,而更甚深歡喜者,則因有沙門,時時來受供養。

---------------------------

一五四、勝者被結怨,敗者大苦惱,能離勝與敗,寂靜得大樂。

註:勝無論任何種勝,如戰勝、賭勝、打架勝、競賽勝、辯論勝等等,勝者皆被結成怨仇;而敗者,因敗而羞恥苦惱,謀圖報仇。故人若能離開勝敗,無敗無勝,則此人心中寂靜,得大安樂。

---------------------------

一五五、淨人、不淨人,去趣各不同,不淨墮地獄,淨者往天堂。

註:淨人與不淨人,在生存時,居住處可以相近,但死後之去處,則大大不同。不淨之人,墮落地獄,淨人則往生天堂,雙方之距離及苦樂,大大不同也。

---------------------------

一五六、賢者有正智,住戒不著愛,不作惡離愛,離苦逆慾流。

註:賢者因為有正智正見、堅住於戒行,不受用執著於愛,又不作諸惡業,更能遠離愛與苦。如是,則能逆諸慾流,不被慾流所飄去。

---------------------------

一五七、淨人施難施,作人所難作,不淨人不能,因淨法難行。

註:淨人常行布施,又施他人所難施之性命財產,又作其他諸人所難作之事。此種所施所作,不淨之人,皆不能施及不能作者,蓋淨人之法,為普通人所難依法而行之法也。

---------------------------

一五八、不因生而賤,不因生而勝,賤因自己業,最勝亦自業。

註:人人皆不因出生之種族姓氏,而成為下賤之人,亦不因出生之種族姓氏,而成為最勝之人。唯有因自己之業,即自己之行為,而變成下賤之人,亦因為自己之業,而變成最勝之人。

---------------------------

一五九、證羅漢道已,不怖無貪惱,斷去後有趣,此身是後身。

註:人既證得阿羅漢道,則心中無有恐怖,無貪心、無煩惱,已斷去來生之色身,不必再生,故目前之肉身,乃是最後之肉身也。

---------------------------

一六○、不貪不欺偽,不愛不輕視,不求超世間,應如犀獨遊。

註:人若能斷貪斷欺偽、斷愛著、斷輕視他人之心,又無所求,已超越世間,在世間之上,則有如犀牛獨遊各處。

---------------------------

一六一、不應身口意,造作諸惡業,有慧斷諸愛,不受無益苦。

註:人人不應以身以口以意,於諸世間,造作惡業,應作有慧解之人,能斷一切諸愛著之心,不行無利益之苦行,不受無益之苦。

---------------------------

一六二、尊敬佛經教,不行醉迷路,減憂、脫輪迴,盡一切苦際。

註:人人應當尊敬佛所開示教誨,不行醉人胡亂之路、不行迷惑之路,減去悲傷憂慮之念、盡力脫去輪迴。如是,則能滅去一切苦,消滅盡苦之邊際。

---------------------------

一六三、離慢、能堅住,善心、脫一切,處野、不放逸,則能越死城。

註:人若捨離驕慢之心,能堅住佛法,無所佈畏,心心住於善念,又能解脫世間一切諸法,單獨處於山林大野之中,念念不放逸,此人必能超越生死之城。

---------------------------

一六四、人不應妄語,不修飾膚顏,自知有慢心,遠離暴躁行。

註:人人不應妄語,因人人皆不喜聞妄語,又不可修顏面皮膚等外表,使其美麗,又應自知有驕慢之心,必須除去,更必遠離暴躁粗野之行為。

---------------------------

一六五、人被慢所誘,於行起悲傷,財及財衰毀,不能得禪定。

註:人人多被心中之驕慢自大所引誘,而不自知,又往昔時諸「行」,助造作行為,悲傷悼念,更被財產或財產之損失所踐毀,此皆因愛惜財產之故。若有此念頭,則不得禪定之樂也。

---------------------------

一六六、諦實法不害,守護制心者,若有慧無垢,是則為長老。

註:人若存心真實不妄,住於佛法,不傷害眾生,攝護身口意,又能制伏妄心,是則可名為有慧者、無垢穢者,堪為長老,即堪為有德有年齡之長輩人也。

---------------------------

一六七、知老死是苦,知苦人所依,以正智觀察,則不喜樂之。

註:人若能了知衰老與死亡,是人生之大苦,又知苦,為一般人類所依住,更以正智觀察,則能從此不再喜樂世間矣。

---------------------------

一六八、斷貪瞋執慢,如芥子墮去,如是乃可名,清淨婆羅門。

註:婆羅門,每自誇為婆羅門種姓,故佛乃為偈曰:人若能斷去貪慾、瞋怒、執著、驕慢,則此人即是清淨婆羅門,非因父母為婆羅門,兒子即婆羅門也。

---------------------------

一六九、無著無所疑,趣不死之益,如是乃可名,清淨婆羅門。

註:若人無著無礙,又無所疑,一直趣向不死之道,以求其益,則此人可名為清淨婆羅門。

---------------------------

一七○、不攝愛有貪,著愛被慾蓋,隨慾流而去,心輪迴生死。

註:人若不攝守愛慾,而且不放棄貪慾,又執著於愛慾,此種人已經為慾所蓋住,必隨慾念之流而去,終於受生死輪迴,無有終止之日。

---------------------------

一七一、愚人少智慧,劣念被痴蓋,如是之愚人,被魔所縛住。

註:愚人,已經是愚。所以缺智少慧,有所意念亦皆下劣,又被痴所蓋,如此愚人,終必被魔所縛住,不能自主也。

---------------------------

一七二、智人具戒行,以慧而樂寂,則已能斷惡,不必信他人。

註:有智之人,若能修持具足戒律,以慧解之心,而樂於寂靜,則其福德之份甚高,已能斷一切惡行,對其他外道邪教不信仰矣。

---------------------------

一七三、智人求禪定,離愛而樂寂,諸天亦歡喜,此悟解智人。

註:有智之人,力求禪定,遠離愛慾,而喜樂於寂靜。若如是,則諸天眾,亦歡喜讚歎,此位已經悟解佛陀教理而有智之人。

---------------------------

一七四、脫貪瞋無明,則已堅固住,索縛已斷去,無有所著礙。

註:若人能脫去貪心、瞋心及無明之心,則已能堅固住於佛法之中,一切世間之繩索,皆已斷去,不能束縛,於世間任何地方,皆無著無礙矣。

---------------------------

一七五、護心聽勝教,已斷一切漏,見涅槃之法,寂無漏極滅。

註:人若攝護其心,聽聞信受,最勝之教,即佛之教,則此人可名為能斷去一切煩惱之人,能見涅槃之道,能證得寂靜,無有煩惱,達最極之滅,即證涅槃也。

---------------------------

一七六、防護、知、六根,遊方、住法、直,柔、越漏、離苦,不著所見聞。

註:人若能時常防護及覺知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之活動,能出外遊方,訪師學道,住於佛法,有正直之心,行為柔和,能超越諸煩惱,棄捨世間諸苦,對於世間所見聞,亦不執著,則此人必證道矣。

---------------------------

一七七、忿、吝、穢、慳、慢,無慚亦無愧,當知如是人,是下劣之人。

註:人若遇事忿怒、吝惜不施、所需皆是污穢事物、慳惜己財、憍慢自誇、無慚恥、無愧悔,則此人,乃下劣之人無疑矣。

---------------------------

一七八、不因財而學,不因失財怒,不因貪而憂,不執著於味。

註:此偈乃稱讚賢人。努力求學,並非欲得財利,亦不因失去財利而忿怒,更不因心中有貪求之念而憂慮,又不執著於一切味,如是則可稱為賢人矣。

---------------------------

一七九、不執盛衰事,不因境動搖,寂、離惱、無苦,無求、越生老。

註:若人不重視世間盛衰之事,盛則隨盛,衰則隨衰,又不因境況之好壞而心志動搖,如是則可稱此人為寂靜之人。無有煩惱、無有苦,於諸世間,亦無所求,必能超越生及衰老之苦矣。

---------------------------

一八○、清涼無依著,不執著諸愛,是名婆羅門,寂滅時時樂。

註:人若心中清涼、無所依著,又不執著世間諸愛,是則可名清淨婆羅門,已能寂滅煩惱,時時大樂。

---------------------------

一八一、無我「名色」執,不因「名我」悲,如是之諸人,可稱為比丘。

註:此偈為佛對比丘而說,謂比丘,若能不執著我所有之名、我所有之色身,對於實在是「無」之名及色,亦不因之而起悲傷之心,如是則已入無我之境,可稱為比丘矣。

---------------------------

一八二、若能斷諸著,無有不安心,心中能寂靜,是寂者大樂。

註:人人若能對於世間諸法,不生執著之心,心中安靜,無不安之念,則此人已能寂靜,是寂者人,有大樂之生活。

---------------------------

一八三、斷愛超諸定,非想非非想,最勝禪解脫,永不再退失。

註:人若能斷除一切諸愛,依非想非非想處定,求最勝禪定之解脫,則此人必能住於非想非非想處定中,永不退失。

---------------------------

一八四、無貪瞋之心,具慈不傷害,無有受嫌責,必達最勝處。

註:人若無貪心、無瞋心,又具足無量之慈心,不傷害一切眾生,亦不受人責嫌,如是之人必達到最勝之處所。

---------------------------

一八五、知見二邊已,不著中、自慢,此是大丈夫,因能捨世慾。

註:人若知苦與樂二邊之因及果,亦不著中而自憍慢,此人則是人中大丈夫,因已能捨棄世間諸慾念之故也。

---------------------------

一八六、執著「我所」人,不離貪慳惜,聖人見樂法,故能斷「我所」。

註:人若執著「我所」,認為此財是我所有、此屋是我所有,則永遠不能遠離貪心、慳心,以及悔惜之心,但聖人能見斷「我所」之樂,故能斷執著「我所」也。

---------------------------

一八七、有子因子悲,有牛因牛悲,有著即有悲,無著即無悲。

註:有子之人,有時因子之事而悲,有牛之人,有時因牛而悲。人若有依著,則亦因此依著而悲,若無依著,則亦無悲矣。

---------------------------------------------------------------

【泰國南藏佛陀語錄】(下載)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newrain/books/buddha-lan/buddha-lan.htm

---------------------------------------------------------------

泰國臥佛寺:它是曼谷歷史最悠久和最大的寺廟,擁有泰國最大的臥佛和最多的佛像和佛塔。臥佛寺內的臥佛全長46米,足掌長度5米,寬1.5米,兩腳掌相疊,各裝飾有珍珠母貝殼鑲嵌而成的108個吉祥圖案。

---------------------------------------------------------------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5-1 15:43 , Processed in 0.043358 second(s), 15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