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四法印的見解與修法(六)-1-2、受即是空的修法-慈誠羅珠堪布

2017-07-26 11:07:52作者:義工群 藏密網

导语:四法印的見解與修法(六)-1-2、受即是空的修法-慈誠羅珠堪布

前面講了空性修法的一部分——對色蘊的剖析,下麵抉擇受、想、行、識四蘊。

2、受即是空的修法

所謂“受蘊”,是指感受的總稱,可以歸納為快樂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以及不苦不樂的無記感受三種。

[@more@]

這些感受是如何產生的呢?當眼睛看到令人賞心悅目,或者令人作嘔之物時,會將這種觀念傳遞給第六意識,意識就隨著眼睛而產生執著,貪心與嗔恨心也就因此而誕生。這裡所說的嗔恨心,是指不接受的意思,我們不一定會對所有不好的東西都生起嗔恨心,但卻會有不願接受、試圖遠離、厭惡的反感之念,這也叫作嗔恨心。

本來我們也不會把感受當成“我”,前面我們也分析了,感受不可能是“我”,如果把感受當成“我”,從理論上也站不住腳。見解我們已經知道了,今天要講的,是正式的修法。

在打坐之前的準備工作——身體的姿勢、觀想、排汙氣等等做完以後,讓心靜下來,並開始思維。

首先,是觀察受蘊,看受蘊是不是單獨、實有的一體。上面說了,通過思考我們也很容易知道,作為受蘊,它至少包括痛苦、快樂和無記的三種不同的感受,這樣就能初步瞭解到,受蘊並不是我們原來所認為的實有的一體。

再進一步,其中快樂的感受又可以分成各種各樣的快樂:當眼睛看到鮮花、唐卡之類的物品時所產生的快樂,是來自於眼根的快樂;耳朵聽到悠揚動聽的音樂時所產生的快樂,是來自於耳根的快樂……所以就有很多種快樂的感受。這樣一來,我們又可以明白很多問題,原來不但受蘊不是一體,而且作為受蘊一部分的快樂感受,也不是一個實有的整體。

通過同樣的方法,我們也可以分析痛苦的感受與無記的感受,這樣分出來的結果,都肯定是一樣的,所以,感受是可以分成無數種的。

再進一步,無論快樂的感受也好,痛苦的感受也好,其中的每一個念頭,還可以分成無數個刹那。

什麼叫做一刹那呢?佛經當中講過,先把六十張很薄的鮮花花瓣疊加在一起,然後由大力士用箭頭上插了尖銳細針的弓箭去射擊花瓣,針尖在一眨眼的瞬間就穿過了六十張花瓣。僅憑我們的肉眼,只會覺得針尖同時就穿過了六十張花瓣,無論如何也看不出針尖是井然有序地穿過花瓣的,但實際上針尖卻是一步步逐漸穿過花瓣的。其中針尖穿過一張花瓣的時間,叫做一刹那。

當然,這只是對基本時間單位的一種粗大定義,並不是最小的時間單位,在此時段概念下面,還有無數個更小的時間單位,但因為如果再往下細分,就會有無數種刹那的單位,大家就會搞糊塗,不知道什麼才是最短的時間,這樣刹那的單位也就無法確定。比如說,因為一分錢、一毛錢與一塊錢所代表的價值數目大小都不一樣,因此就不能把它們作為同一個價值概念來計數。同樣,不同層次的時間概念也不能相互混淆,所以,釋迦牟尼佛才會用針尖穿過六十張花瓣所需的時間,來界定一刹那的概念。

但這種概念還不夠細微,為什麼呢?以這本書為例,為什麼這本書會有這個厚度呢?因為它是由很多張紙疊加在一起的。同樣,即使是我們的眼睛看來已經很薄很薄的花瓣或紙張,它們的厚度也是由無數個微塵、微子或者誇克組成的。這些微粒前前後後排列在一起,才組成了一定的厚度。當針尖穿過薄薄的一張紙時,用我們的肉眼,就更不能看出針尖是依照先後秩序而穿過這些微粒的。由此也可以知道,我們的肉眼根本看不出物質的真相。

假設一張紙或一片花瓣的厚度,是由一千個或者一萬個微粒組成的(當然,這只是打比方,實際上肯定不止這個數目),那麼,針尖穿過一片花瓣的時間也可以先分成一千或者一萬個等分,而這一千或者一萬分之一的瞬間又可以繼續往下分,分到最後,時間會消失無蹤,最後什麼都不會留下。

我上次也講過,如果是無限的東西,則無論怎麼分,也無法確定它的增減;但世上所有的東西,包括一張紙的厚度等等,都是有限的。既然是有限的,那麼就必然會越分越小,最後只會分到空性。

舉一反三,快樂的感受與痛苦的感受等等,也可以依照上述次第進行分解,直至最後消失於虛空當中。

每一個物質都是這樣,這是佛的邏輯,真正通達這一切的,也只有佛。除了佛陀以外,世上沒有任何其他人能夠如此透徹地洞察出萬事萬物的真相。

前面也說過,現代人認為最先進的科學之一——量子力學,已經把物質分解到很細微的地步——沒有什麼物體的性質,只是一些能量而已,但他們對能量仍然有執著,而佛陀卻把這種所謂的能量也毀壞了、打破了,打破之後,潛藏在能量背後的是什麼呢?就是虛空。構成萬事萬物的第一步是虛空,其次是能量,最後才是五根所感的這些粗大物質。

這就是我們天天念的“色即是空”,這才叫真空。雖然現在科學家也說真空,但那並不是真正的“真空”,而是由能量所構成的物質。只有佛講的空性,才是真正的空,因為在這種空性當中一無所有,包括精神、物質,以及物質與精神的運動,什麼都沒有。

從宏觀的角度而言,當我們看到一枝漂亮的花時,心裡會有一種感覺,但如果去追蹤它的來源,就會知道它只是一種現象而已,並沒有實質上的東西。同樣,如果去追蹤我們心裡的每一個念頭——舒服的、哀傷的、恐怖的……,最後都會追到同一個起點——完全消失而成為空性。

我上次講了一個印度中觀論師的比喻,我認為那個比喻是非常恰當的,你們也許還記得:

在一個湖面上,長滿了一種黃色的鮮花。從遠的地方看去,是一片明豔燦爛的花海,但如果走近去追究每一朵鮮花的根源,卻發現花根並沒有與地面連接,而是從水中長出來的。同樣,在不觀察的情況下,所有的物質世界、精神世界等等都是堅穩牢固、正常有序的,但一經觀察就會發現,所有的東西最終都會消失於虛空。我們的眼、耳、鼻、舌所感受到的現象都是虛幻的,而不是真實可靠的。不僅佛教這樣認為,包括現代科學也承認這一點。

比如,我們每天抬頭所見的太陽,並不是太陽當時的面貌,而是八分鐘以前的太陽;有些離地球很遠——幾十、幾百甚至幾千個光年的星球,在很早以前就已經爆炸,現在早已不存在了,但我們現在在地球上仍然能通過天文望遠鏡看到那些星球,這是為什麼呢?我們所見到的又是什麼呢?這是因為,雖然那些星球已經消失毀滅了,但它們在爆炸後所發出的光芒,卻要經過很長時間——幾十、幾百甚至幾千年,才能傳遞到地球上,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是很早以前出現的現象,從現在而言,只是一種並不存在的幻覺而已。

雖然這些理論前面也講了,但目前還是要通過這些理論來觀察。當我們深深地體會到無論痛苦的感覺,還是快樂的感覺,雖然在不觀察的時候似乎存在,但如果認真去觀察,就根本得不到,最後只能消失於虛空而變成空性。當這種思維達到與親眼所見的感受一樣強烈之際,就不再往下觀察,也不想其他事情,而是安住在這種體會當中,把這種空性的感覺保持下來。能保持多久就保持多久,一分鐘、兩分鐘、十分鐘都可以,時間越長越好,這就是安住。

除了保持這種狀態之外,既沒有什麼別的安住,也沒有什麼可以分別的安住者、安住處、安住境界等等。

雖然從宏觀的角度而言,一個人坐在床上打坐,應該可以有安住者、安住處、安住的境界等等的分別。在哪裡安住呢?在床上安住。誰在安住呢?心在安住。在什麼狀態中安住呢?在空性的狀態中安住。但實際上,所謂的安住並不存在什麼安住者、安住處等等。心和空性的狀態並不是兩種事物,而是不可分割的一回事。

如果沒有這種空性的體會,就根本不存在什麼安住不安住了。

由於我們的修行深度還不夠,所以這種狀態只能停頓很短的時間。當這種狀態消失的時候,我們又會產生雜念。當雜念產生的時候,我們又回過頭去觀察。就這樣周而復始地一再觀察。

剛才我們觀察了快樂的感受,接下來再觀察痛苦的感受。

當我們生病或被別人打罵的時候,就會有痛苦的感覺。那種痛苦的感覺也可以進行分解,分解的方法前面也講了:先把這種感覺分解為很多的一刹那——針尖穿過一張花瓣所需的時間。

可以肯定的是,當時間被一再細分之後,最終會一無所存而成為虛空。我們最終所需要的,也就是這種空性感受。

當然,因為我們剛剛開始起步,所以不一定能馬上進入這種狀態,也不一定每一座都修得很好。假使一兩天沒有什麼感受,都是很正常的現象,但如果長期觀察來、觀察去,一直都沒有什麼感受,那就是有問題了,那時就應該去找找問題出在哪裡。如果環境、思維方法等等都沒有問題的話,則也許是我們的方法不對,也許是因為剛剛開始觀察,人的情緒等等還沒有調整好,也許是因為自己的業障過於深重。

對治這些情況的方法,首先是念修金剛薩垛,以清淨我們的業障,然後再去思維這些內容;如果不修金剛薩垛,而直接去思維、修持上述內容的話,也可以説明我們減少罪業,不過,我們最好還是先修金剛薩垛,然後再去思維,這樣如理如法的結果,感受絕對是不一樣的。

雖然經書關於空性的修法說了一大堆,但我們最終所需要的,就是這一瞬間——無論觀察快樂的感受也好,觀察外界也好,觀察自己也好,最後能深深地體會到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都是空性,都是幻覺,這種感覺越強越好。在這個時候,我們不要去“驚動”這種感覺或者狀態,儘量讓它延續、保持。

前面也講了,在保持的時候,所有的注意力都要集中在這個狀態當中,全神貫注地專注於此,然後從側面去監督,看自己的心有沒有離開這種境界,有沒有胡思亂想,這就叫做修空性。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別的修法了。

在觀察了痛苦和快樂的兩種感受之後,再繼續觀察無記的感受。

所謂“無記的感受”,就是在平時身體健康、心情平和的狀態下所有的,既不是快樂、也不是痛苦的普通感受。觀察的方法也像前面一樣,在分解完畢之後,深深地體會到空性,並儘量保持這種狀態。

保持的時間越長越好,書上講過,一些有經驗、有成就的修行人也說過,修行修得好不好,主要在於有沒有側面的監督。因為我們現在還沒有獲得精神的自由,如果沒有這種監督,我們的心就很容易失控,想讓它專注的它不去專注,不要它思考的它偏要思考,隨隨便便地就跳出這種狀態,想別的事情去了;在有了這種監督之後,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只要一發現心走神,就立即讓它轉身,並趕回到空性的境界當中。

當空性感覺慢慢消失,其他雜念產生以後,就停下來修下一個修法。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6 11:33 , Processed in 0.045219 second(s), 15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