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臨終備覽 (慧律法師)

2015-2-3 10:14 | 原作者: 小菩提

100811084043761.jpg

臨終備覽

慧律法師講述‧編撰

序文

第一章 關於死亡

第二章 靈魂是否存在

第三章 中陰身

第四章 正確臨終處理

第五章 助念

第六章 斷氣後處理原則

第七章 如何利益亡者

第八章 設置靈堂

第九章 殮、殯儀式

第十章 葬禮

第十一章 僧伽臨終及善後

第十二章 往生實例

第十三章 結語

臨終切要

附錄一 助念通告

附錄四 佛教輓幛弔唁詞



序文

養生送死,人倫綱常。世間孝子,勉力事親,晨昏定省,顯揚父母,膝下承歡,窮畢生力,孝僅一世。六道擾攘,輪迴是苦,虛生浪死,何日方休?所謂大孝,必當令親,超塵出濁,永離垢染,始乃究竟。

非唯奉親,至若己身,亦當慮及,臘月三十,忽焉將至。古人嘗云:浪花淘盡,風流人物;玉環飛燕,盡皆塵土。生者必滅,世所當然。避而不談,大繆不然。

午顏雲鬢,似花間露;富貴功名,猶水上漚。世人汲汲,但為謀生。無常倏臨,輒多束手。每囿世情,撫屍哀慟,或行諸般,不當作為,致令亡魂,墮落惡趣。死之可悲,莫此為甚!

人生久暫,難免一死。神識歸處,當於生前,預為安頓。爰集佛典、祖師大德,諄諄言教,纂輯縷陳,凡十三章,都為一冊。開宗明義,首論生死,次言靈魂(俗稱靈魂,佛曰八識),再及中陰。此中尤重,臨終處理、助念須知。吾人應知,神識升沈,繫此二端。處置得宜,蓮登九品,高預海會;處置不當,無異陷親,沈淪苦海。緣是因由,不憚其煩,詳闡細述:助念原則、注意事項、舉措施為,何者允當。標舉綱目,以資遵循,俾令亡者,神識得所,以纖毫力,獲巨椽功。乃至度亡、喪葬殯殮、僧伽善後,悉無不備,是以名之《臨終備覽》,並撮切要,以為急需。

世尊慈愍,為說淨土,令脫火宅,入清涼地。仰佛宏願,精勤不退,必當了辦,生死大事。唯願讀者,悉心披覽,以為圭臬,切實奉行,是所至禱。

高雄文殊講堂住持釋慧律
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四月一日
佛曆二五四三年四月一日
西元一九九九年四月一日

http://book.bfnn.org/books/0258.htm

第一章  關於死亡

人生自古誰無死

眾所皆知,人間有八苦,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暨五陰(指色、受、想、行、識,為類聚一切有為法之五種類別。)熾盛。人生在世,雖區區數十寒暑,但於上述諸苦之侵逼,在所難免。除未嘗歷經「死亡」之苦,餘七苦之個中況味,實不言而喻。

「生老病死」乃人生四大課題,吾人此際固尚未面臨「死亡」,然則「生者必滅;會者必離」,既有生必有死。生死乃人間常事,唯因對死亡未透徹明瞭,抱持恐懼、忌諱心態,遂起好生惡死之情。然死神之降臨,無一人能躲避;死神之肆虐,鮮有人能招架。縱心存抗拒、排斥,然「好生者焉得長生?怕死者豈能不死?」故理應於出生即預見死亡。世間最公平者唯死神。君不見,凡聖賢愚貧富妍醜壽夭皆歸一死;叱吒風雲,不可一世之王侯將相難免幻化;長壽如彫祖,雖為八百高齡亦終屬南柯。

面對死亡

●死亡印象

死人無口,死後世界究竟如何,吾人無從得知,然就臨床上已被宣佈死亡,其後又復活之實例,可略知一二。美國於七○年代初期,即有學者庫布勒‧羅絲與雷蒙‧穆迪,將瀕死體驗視為一門學問,進行研究。綜合近二百件案例,可發現有數項情況普遍出現在瀕死體驗中,按發生先後依序為:被宣佈死亡後聽到永久難忘的噪音→快速通過黑而長的隧道→發現自己脫離色身→變成旁觀者→觀察醫師對自己色身施行急救措施→其他靈魂出現→一溫煦和藹之靈魂(光之人)助其回溯一生經歷,並令其自我評估→發現自己在塵世與來世的交界處→被判定死期未到,應回到塵世去→重新與色身結合→回復意識。

幾乎所有體驗者都認為瀕死體驗乃死亡過程之一部分,自己在中途即往回走,若非如此,必然會這麼死去。

前已述及,眾生於死亡罕有正確認識,致心生恐懼。所謂「螻蟻尚且貪生」,「生存」乃生物之本能欲望,生活中固諸多不遂或生命中時值苦難,眾生仍欲求生而不欲求死。以其執著於「我」之假名,誤認有「我」及「我所有」,若死神降臨,勢必置身一全然陌生處所,一切屬我所有者,如:姓名、地位、財產、親友...等,皆不復擁有。當附屬於「我」之一切外在條件皆不存在,單獨處於一無所知之境地,惶惑恐懼、焦躁不安自是油然而生。

提及死亡,吾人腦海遂即浮現「上刀山、下油鍋」及種種慘不忍睹之酷刑,實則並非所有眾生畢命之期皆需歷此恐怖之境,故此種聯想亦為對死亡之錯誤觀念,下三塗者皆屬作惡多端、罪孽深重,一般非大奸大惡者並不致此。

「人死必遭審判」之觀念深植人心,亦普遍見於各宗教。如天主教、基督教謂「人死後須受上帚審判」,民間神道教則曰「人死後須受十殿閻羅審判」。又有撥無因果者則言「人死如燈滅」,無論在世為善為惡,死即一了百了。此論調以其無因果牽制,易淪於胡作非為、縱欲享樂之後果。

●佛教對死亡的看法

脫離肉體後的靈魂,就多數體驗者表示,是不具形態,僅具視點而已。日人小堤德行先生二十七歲時,因脊椎受傷併發肋膜炎,致生命垂危,以下為其脫體經驗:「我感覺頭很暈,背部似被蜘蛛網纏住且欲將我拉進地底般,雖極力抵抗,卻力不從心。此時,我感到自己突然從肉體中掙脫,只剩下如氣體般的心。家人及醫師表情凝重,有些人在哭泣,有些人對躺在病床上的我說話,說話內容我在旁聽得一清二楚。」

就醫學上而言,小堤先生已瀕臨死亡,眾人認為其已回天乏術,故在病床邊討論善後事宜。小堤先生聽了,心想:(別開玩笑了,我不是好端端的在這裡嗎?)回復意識後,告訴家人方才他們的一舉一動,證實所見確非幻象。由此可見,靈魂(神識)是確實存在的。

物理學第一法則為「能源不滅」,意指能源不會突然生成,亦不會突然消滅,故人類死亡時,生命能源並非消滅,而是改變形態,繼續存在於某處。庫布勒‧羅絲亦認為:「肉體即使死亡,靈魂仍是不滅的,只是改變存在的次元,永遠地存在著。」

佛教對死亡之看法,與科學不謀而合。佛教云死亡為「往生」,乃「捨此投彼」之意。生命係由色身及靈魂(神識)構成。物質性之色身必隨因緣而變化、死亡,精神性之靈魂(佛教謂神識)則是由原有生命形態,轉化為另一生命形態,並未死亡。佛經中以六種態度看待死亡:

一、死如出獄:「吾之大患為吾有身」,色身聚集諸苦,似牢獄繫縛吾人,死亡恰如服刑期滿,獲釋出獄。

二、死如再生:譬如從麻出油,從酪出酥」,死亡意味此期生命終結,另一期生命開始。

三、死如卒業:佛教以為人死後審判之權,既非操之於上帝、閻王,亦未操之於佛菩薩,乃係個人業力所感。生時如求學,死則按生前所造之業及念力,領取畢業證書及成績單去受生。

四、死如喬遷:色身若屋宇,經歲月之摧折乃至頹圮殘破,死亡即似自舊宅遷至新居,非但不足懼,兼且可喜。

五、死如更衣:死亡猶如褪去破舊衣衫,更換新裝。

六、死如新陳代謝:色身自出生至死亡,分秒皆在變化,細胞亦不斷新陳代謝。死亡亦如細胞之新陳代謝,舊細胞逝去,換來新細胞之生長。

一頭部受傷者,憶及其瀕死經驗:「初聞頭部轟然一聲,迅即喪失知覺,此後則生起舒適、安然自在之感。」以其神識脫離色身之桎梏,遂感受無所障礙之暢快。據調查,大多具瀕死經驗者對死亡的感覺為:美好、寧靜、光明、祥和、自由自在。由此可知,死亡不盡如固有之觀念,充滿陰森恐怖。

芬蘭籍醫學博士魯卡內‧奇魯戴,因急性腹膜炎,被送至急診病院,接受緊急手術。其時,彼因全身麻醉而失去意識,後始驚覺自己飄浮於天花板,目睹自己色身接受手術,並可知悉此刻正在進行手術之醫師心中所想。自天花板所見一切,與平日眼見事物時無異,但無法感受到「時間」,亦即全然無「時間」之概念,此可謂背離日常世界之精神性體驗,因已由三次元世界進入四次元世界。由於將存在系統由三次元世界推進至別次元,脫離色身者本質之存在,並無任何變化,在另一次元可繼續存在、思考、感覺,是以,毋需恐懼死亡。實則猶如西哲柏拉圖所言:「人類靈魂係被囚禁於名為肉體之牢獄中。」倘視靈魂為能源體,依據能源不滅法則,可導出靈魂不滅之結論。

123下一頁
發佈者: 小菩提


精進

感動

加油

鮮花

握手

路過
上一篇:西藏度亡經 下一篇:无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6 23:41 , Processed in 0.024038 second(s), 22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