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彌勒菩薩所問經要義

2011-11-4 22:24 | 發佈者: edupro

淨空法師於達拉斯宣講


在中國歷史上,大家都曉得岳飛是忠臣,秦檜是大漢奸。西湖岳王墳上塑個秦檜銅像,跪在嶽飛的墳墓旁,其實這兩位都是我們的老師。岳飛教我們盡忠報國,秦檜教我們不要作奸臣,否則像他一樣的下場。一位從正面教導,一位從反面教化,皆是民族的老師,皆是善知識。明白這個道理,對岳飛尊敬,對秦檜也尊敬。他提醒多少人不可做壞事,給多少人警惕,當然是老師,我們應以清淨平等心看待。「於諸眾生不求其過。」確實是非常重要!

第二、『見諸菩薩有所違犯終不舉露。』此菩薩是指弘法利生的大德。若舉發他們的過失,必然使聽眾及跟他學的人喪失信心,果報即是前面所說一千八百萬年的地獄苦報。

第三、『於諸親友及施主家。不生執著。』正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住」就是執著,「無所住」是絕不執著,這才能在境界裏得清淨心、平等心。

第四、『永斷一切粗獷之言。』平常我們接觸大眾,言語要真誠、柔和。下文四句偈就是說明此事,『不求他過失。亦不舉人罪。離粗語慳吝。是人當解脫。』「舉」是舉發,「慳吝」是於施主家不生執著。這是佛說的第一種「四法」。彌勒菩薩問,佛說:「果能修此四法,在末法時期就能得安隱、無煩惱,而得解脫。」接著佛又說第二種四法。

第一、『不應親近懈怠之人。』親近懈怠懶散的人,一定會受影響。

第二、『捨離一切憒鬧之眾。』一定要避開熱鬧的場所。

第三、『獨處閑靜常勤精進。』

第四、『以善方便調伏其身。』

『當捨於懈怠。遠離諸憒鬧。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這一首偈是以上四句的結論。彌勒菩薩向佛請教,現代人如何安穩度過這一生,在道業上不受妨礙,佛就教他這兩種「四法」。

下文說明末法的菩薩應當修學八種法,而後佛告訴我們,弘法利生決定要以無希望心,才能得二十種利益。說完之後,又說二十種利益,共說了四十種利益。假如我們為了得如是四十種利益,以無希望心修法施利益,還是落在有希望心。現在不求世間名聞利養,獨得佛法的利益,還是錯用了心,所以依照這個方法修,還是得不到如是四十種利益。這不能怪佛說的話不靈,其實是自己錯用了心。因為看到弘法的利益有這麼多,才修無希望心,此「無希望心」就是你的希望,所以用心太難了。真實的清淨平等覺心,才是佛說的無希望心,我們不可不知此義。

經文一開端,世尊說明末法時期,出家與在家的四眾弟子,想離開煩惱消除一切業障,而得自在。佛為我們說出八個方法,就是這八句經文。

第一、『應當捨離憒鬧之處。』此是現代社會所謂的歡樂場所。「憒」是人在熱鬧中迷惑顛倒,「鬧」是熱鬧。如迷戀歌舞,卡拉OK等場所,都不是正法,常到那些地方,自己身心很難不受污染,因此佛教我們應當遠離。

第二、『住阿蘭若寂靜林中。』這是教我們應當選擇清淨的住宅區。古今社會型態、生活方式皆不一樣,住宅區一定要安靜,鄰居說話的音聲都聽不到,這是最好的。現代人居住環境,外國比中國講究。在臺灣及大陸,鄰居吵鬧,確實會受到干擾。美國的居住環境,因為地大人少,所以住宅總有空間的隔離,鄰居確實沒有音聲打擾,居住安靜。凡夫沒有定功,生活決定會受環境的影響,這是中國人常說的「風水」。風水就是指居住環境影響自己的身心。有定功的人,不受環境影響;沒有定功的人,則心隨境轉。我們的居住、工作環境,都要選擇,尤其居住要在安靜的處所。

第三、『於不應修而修行者。』這一句開示很重要,佛教我們不應該做的事而去做了,那就錯了,違背了佛陀的教誨。

第四、『及諸懶惰懈怠之屬。皆當遠離。』懶惰懈怠不是學來的,而是與生俱來的煩惱,一定要克服。前四項,佛教我們在生活環境上要注意的;後四項,說明真正學習如何用功夫。前者是修學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後者是佛教導我們消除業障,而得自在。

第五、『但自觀身不求他過。』這句教誨,佛在本經講了很多遍。凡是說很多遍的,就是提醒我們特別注意,可見這個毛病太深重。佛多次教我們要「觀身」,就是要觀察自己,反省檢點,不要觀察別人的過失,那與我們不相干。修行是修清淨心,時常想找別人的毛病,自己的心如何能清淨!這對自己的道業有很大障礙。「道業」是如理如法的生活方式,道就是合理合法,業就是生活。若我們的生活能如理如法,則生活多麼快樂、幸福、自在。所以,道業就是幸福快樂圓滿的生活,這個說法大家容易懂。佛教導我們的,目的是幫助我們達到圓滿的生活;佛經教我們生生世世都過得很幸福、很美滿、很自在。我們明白事實真相,才曉得佛法不能不學。

第六、『樂於恬默。』恬默是清淨,身心清淨。清淨的樂是真樂,這是一般粗心大意的人不能體會的。世間人只知道歡樂場所的快樂,其實那是刺激,不是真樂,所以歌舞過後,樂就消失了。安靜的快樂像泉水一樣,從內心發出如泉湧般的喜悅,即佛經常說的「法喜充滿」。《論語》一開端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同悅)是由內心發出的,樂是從外在的刺激而感受的。清淨之樂才是真樂,所以要能體會清淨之樂,喜歡享受清淨之樂。

第七、『勤行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行。』我們的生活行為,包括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要與智慧相應。般若波羅蜜是圓滿高度的智慧。佛與大菩薩生活在究竟圓滿智慧之中,智慧是從清淨心生出的。「樂於恬默」是定功。「禪悅」是禪定中所感受的喜悅,即是清淨心。定心中的喜悅表現在生活工作上,表現在處世待人接物上,這是高度的智慧,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第八、『若欲於彼諸眾生等。深生憐愍多所饒益。應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以上八句開示,前七句說明「自分」,就是自己本分上的事,第八句說明幫助別人。佛法是「自行化他」,自己做不到,就不能教化眾生。自己先要成就,而後生起大慈悲心,幫助一切眾生。眾生沒有智慧,不懂得享受。淨空最初接觸佛法時,方東美先生告訴我,「修學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多少學佛與出家的人說不出這句話,方先生讀經研教享受法樂,才懂得其中有真樂。世間人心不清淨,欲望很濃,貪瞋癡慢天天增長,怎知定淨安樂的樂趣,他們沒有這種常識與經驗。我們得到真實快樂,得到真正幸福,一定要告訴還不明瞭的一些眾生。這是我們應當幫助他們的,而心態上必須遵守「應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

『復次彌勒。若菩薩以無希望心行法施時。不著名聞利養果報。』菩薩心裏絕不因為弘揚佛法,利益眾生,而希望眾生對自己恭敬、供養、承事。若有此念就錯了,這是很大的過失,增長貪瞋癡慢,清淨心與定慧都沒了,所造的必是惡業。「不著名聞利養果報」,決不能將這些放在心上。『以饒益事而為上首。』弘法利生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希望眾生得到最豐饒的真實利益。「饒」是豐富的意思。除此之外,決無自利的念頭,這才是「以無希望心行法施」。

『常為眾生廣宣正法。』「常」是不間斷的。菩薩為眾生演說大乘佛法的心,確實沒有中斷。即使事上中斷,那是緣不具足,因為沒有人啟請,菩薩就不能說法。有人來請,不能推卸,以無希望心修法布施,功德利益無量無邊。

世出世間聖人,常教我們要冷靜的思惟、觀察。凡是常讚歎我們的人,不見得是善知識,若聽了幾句讚歎的話,就迷惑顛倒,不知道天高地厚者往往有之。肯說我們過失的人,也不見得是惡人,因為不曉得自己的過失,有人肯為我們說出,這才是真正善知識。這個時代肯說人過失的人,愈來愈少,也許一生也遇不到。

在古代,有兩種人一定會說我們的過失,第一是父母,第二是老師。他們見到我有過失,不能不說,他們有責任。其次最親密的同學才肯說過失,否則都是謙虛、客氣。佛在前文說,不說人的過失,不要找他人的缺點,但是真正好朋友是善心勸導、幫助,希望他能覺悟,這是可以說的。說過失必須記住一個原則,決不能有第三者在場。成年人都要面子,在別人面前說他的過失會令他難堪,甚至反目成仇,這是傷害人的自尊心,說過者不可不知,所以要關起門,沒有第三者聽到,這是忠言勸告。世法、佛法都講求這種方式,因此不能在一般人面前說過失。我們唯一能檢點自己過失的方法,只有讀經。

現在很少人願意講這部經,原因是不但罵人,也罵自己。自己沒做到時,心裏很難過。現在有講經的法師,沒有講戒律的律師,因為講戒律,自己條條戒都犯,講不下去了。但是,這些戒經真的能救命,說好聽的沒有用處。一定要將自己的毛病都說出,發露懺悔,提高警覺,後不再造,對我們才有真實利益,真的消業障,真正能得福。這些微細之行,實在是「失之毫釐,差以千里」,不能不謹慎留意。下文是佛說明末法時期,修菩薩道的人之種種過失與造惡,我們應當深深的警惕。

『佛告彌勒。汝觀未來後五百歲。』「未來後五百歲」即是指現代,末法時期。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第五個五百年,稱為「後五百歲」。『有諸菩薩甚為無智。』這是指修學大乘的人,凡是受菩薩戒的都稱菩薩。現在受戒的地方很多,受了菩薩戒都是當作菩薩,然而沒有智慧。

『行法施時。若有利養生歡喜心。若無利養不生歡喜。』無論出家、在家,發心講經說法,供養很多就很高興,講得很起勁;若沒有供養,就沒有精神,臉上光彩也沒有,經也講不下去了,後面馬馬虎虎,念念就算了。我們確實遇過這些事,我初學佛時,聽法師大德講經,這種現象很平常;甚至有些法師講經前先談好價錢,一定要多少供養,討價還價。這些皆不如法,都是錯誤的,但是人人都這麼做,似乎就變成正常了。

有一年我應邀到邁阿密講經,曾居士跟我開玩笑說,「有很多仁波切來此地灌頂都定有價碼,每人灌頂一次收二十元美金。法師,您在本地辦皈依,價碼愈高,人愈多,他們認為這是真的;若不收錢,就生疑心,大概不靈,人就不來」。由此可見,現代眾生是聽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雖然風氣如此,我們仍要守住正法,不能因為他們做得不如法,我也隨緣,那就錯了;隨緣須能導入正智。

『彼諸菩薩為人說法。作如是心。』「作如是心」是存這樣的心態。『云何當令親友檀越歸屬於我。』親友就是佛法所謂的法眷屬。出家、在家的聽眾都皈依我,都作我的弟子;這不是皈依三寶,而是皈依某一位法師,這種皈依與傳戒都變質了。「檀越」是施主。希望有身分地位、有財富的人都來護持我,這種現象在現代社會上確實存在,這是造業、作惡。

『復更念言。云何當令在家出家諸菩薩等。而於我所生淨信心。恭敬供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此種四事供養現今已為黃金美鈔而取代,且多多益善。『如是菩薩。以財利故為人說法。』這些人講經弘法是為名、為財、為利。『若無利養心生疲厭。』如果沒有人恭敬供養,他就不講經說法。這一段是佛先說出總綱,後面還有很長的經文細說這些現象。這在現前社會上,幾乎處處能見到。我們講習此經,許多地方只能點到為止,自己應好好的讀誦、反省。

『彌勒。當知於後末世五百歲中。說法之人亦復如是。』世尊當時已預知今世眾生迷惑顛倒。『於諸一切無利養處』。此處沒有人恭敬法師,沒有人懂得儀軌,也不知道供養。『不順其心無有滋味。便生厭倦棄捨而去。』因為此地對法師沒有好處,沒有名聞利養可得,所以他不住在這個地方。『彼諸法師作如是念。我於此中說法無益。何以故。是諸人等。於我所須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不生憂念,何緣於此徒自疲勞。』

此是佛告訴彌勒菩薩,當時與會的五百菩薩中,有二十位菩薩的業障比較輕。這五百菩薩就是前文所說的,業障深重,造作罪業,不淨說法。為眾生講經說法,但心中充滿貪嗔癡,貪求名聞利養,貪圖眾生的恭敬,這是「不淨說法」。

『後五百歲還來生此。』業障輕的,在末法時期還能得人身,還能如法修行的,實在太少了,只有二十位。『聰明智慧善巧方便。心意調柔常懷慈愍。多所饒益。顏貌端嚴辯才清妙。數術工巧皆能善知。』這幾句是說業障輕微的菩薩,他們的智慧德能,「聰明智慧善巧方便」。這是真的,因為『自隱其德安住頭陀功德之行。』這正是他們聰明之處,雖有智慧,表現在外的,似乎是迷惑顛倒,裝糊塗,裝愚癡。此即大智若愚,避開許多嫉妒障礙,因此佛讚歎他們。

譬如講經弘法,只會講經,其他的都不會,人家就輕視你。輕視是好事,消災免難!恭惟你的人多了,嫉妒障礙就來了。所以,要知道隱藏自己,謙虛卑下,一生中自行化他才能減少障礙。貪圖享受是別人攻擊的目標,所以生活要清苦。

香港的聖一法師,他著有《地藏經講記》,是在九華山講的,我為他寫了一篇序文。這位法師是潮州人,住在香港的大嶼山,他是參禪的,很有道德,生活非常清苦,穿著很舊的衣裳。我在香港講經時,許多師父都勸徒弟不必要聽經,只有聖一法師,他來聽了幾次之後,勸他的信徒聽經。決不是因為他勸信徒來聽我講經,我就讚歎他。他修苦行,而且真正有道德。香港信佛的潮州人很多,布施供養的財富很多,他將這些供養收集起來,送到大陸修復寺院。聖一法師到中國大陸,普遍受到歡迎,幫助大陸復興佛法,自己卻過最清苦的生活,實在令人佩服。

聖一法師的道場在大嶼山寶蓮寺的後面,從寶蓮寺到他的寺院只有小路,一定要步行約五十分鐘,所以遊客稀少。這是正確的。他請我到道場接受他的供養,飯後邀我為大眾開示。他們都是參禪的,我是念佛的,我到他那裏不能說參禪不好,念佛才好,否則就不懂佛法,也不懂禮貌。到別人的道場,一定要懂得讚歎法師、讚歎道場、讚歎他們所修的法門。佛門有句話說,「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出家人彼此互相讚歎,佛法就興了。所以,決不能破壞別人的道場。他要我講開示,我就引《六祖壇經》為大家講。

我讚歎聖一法師、讚歎寶林道場、讚歎他們所修學的法門。這道場的確如經上說的,選擇在很安靜的環境,遊客不容易到達。其中有不少聽眾知道我修淨土,就來問我,「法師,既然禪這麼好,為什麼你不來參禪?」我說老實話,「禪是接引上上根人,我是下下根,不如你們。」我說的句句都是實話。菩薩造業最重的是「自讚毀他」,讚歎自己,誹謗別人,這是菩薩戒的重戒。

發佈者: edupro


精進

感動

加油

鮮花

握手

路過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6 05:28 , Processed in 0.021749 second(s), 15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