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彌勒菩薩所問經要義

2011-11-4 22:24 | 發佈者: edupro

淨空法師於達拉斯宣講


黃念老的《大乘無量壽經解》,引《大寶積經》中彌勒菩薩對釋迦牟尼佛說,「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功德利益,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這十種心非常重要,即是發菩提心的具體落實。於是我就將《大寶積經》的這段經文查出。全經共有兩卷,經文很長,我仔細看了兩遍,覺得非常重要,世尊將現代學佛的四眾弟子在日常生活中所犯的毛病,一一指出,的確是現代修學救命的一部經典。

學佛犯了嚴重的過失,自己不曉得,還以為將來一定能往生。若臨命終時,業障現前,問題就非常嚴重。上次講述《金剛經》,多半偏重在理論與原則上;而這部經的好處則是全落實在細行上,於日常生活中的細節都為我們指明。為什麼宣講這部經,我深深感覺是三寶的加持。

《大寶積經》在大乘佛法是一部大經,全經共一百二十卷,這是第九十一卷「發勝志樂會」,第二十五會。《無量壽經》的五種原譯本,其中唐譯本就出自《大寶積經》第五會。宋朝王龍舒居士會集《無量壽經》時,只有此本沒見到,所以他的會集只依據四種原譯本,很遺憾的是未見寶積經。我們很有福報,經典齊全,甚至會集節校等九種版本,都可以讀到。今天,我利用此次短暫的聚會,將這部經的內容作重點的報告,此經對現代修學人關係重大。經文一開端,說明當年世尊的常隨弟子們所作示現。

『是時眾中,多有菩薩。業障深重,諸根暗鈍。善法微少,好於憒鬧。談說世事,耽樂睡眠。多諸戲論,廣營眾務。種種貪著,為所不應。妄失正念,修習邪慧。下劣精勤,行迷惑行。』

讀此一段經文,想想自己,以及四周的同修,是不是如佛所說,犯了這些毛病。他們皆是受了菩薩戒的菩薩,「業障深重,諸根暗鈍」。這句是總說,所說的皆是原則,細說的還在下面經文。「善法微少,好於憒鬧」,善根少,喜歡憒鬧。「憒」是糊里糊塗,「鬧」是熱鬧。喜歡談論世事,迷於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之中。

「多諸戲論」,凡是無益於道心的言論,都稱作戲論。「廣營眾務」,廣是繁多,營是經營,喜歡經營一些世法。譬如建道場、做法會,都稱作廣營眾務。「種種貪著」,染著境緣,增長貪嗔癡慢。「為所不應」,佛在經中教導我們不應該做的事卻天天去做。

「妄失正念,修習邪慧」,佛是覺悟;他們是迷而不覺,世智辯聰,與佛不相應、與法不相應。 《金剛經》講得好,「離相離念」,「三心不可得」,「諸法緣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諸法實相。他們誤以為眾生與諸法都是實在的,這是錯誤知見,這就不相應,屬於邪慧。

「下劣精勤」,他們在生活中,似乎也很精進、很勤奮,可是所做的都是迷惑行。「後五百歲」是世尊滅度兩千五百年以後,正是指我們這個時代。所以,我們讀到這部經,確實感到寒毛直豎。佛若不提醒,總以為自己修行得還不錯;展開此經對照自己的心行,才知道毛病百出。

彌勒菩薩見到會中這麼多業障深重的初學菩薩,非常感慨的說,這些菩薩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皆已退轉。佛門有句話說,「初發心者,成佛有餘」。初發心的人非常勇猛,真有道心。同修們發心皈依、發心受在家五戒、菩薩戒。初發心出家,那時心是真誠的,真的是成佛有餘。若能保持不退轉,那還得了!可惜保持不久,所以又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化雲煙」。加速度地退轉了!有幾人能保持不退轉?這是佛門四眾弟子修行的現象,彌勒菩薩見了,生起大慈悲心。

『此諸菩薩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我們要特別留意這句話,此即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若非成熟,不可能發心皈依、受戒,不可能發心剃度出家。這確實是善根福德因緣俱會。『皆已退轉』,業障深重,內有煩惱,外有惡緣,使我們的道心像閃電一樣,亮一下就沒有了。雖然只閃亮這麼一剎那,已非常難得。無量劫來都在黑暗裏,忽然有一道閃光,就很不容易了。彌勒菩薩發起慈悲心,要幫助這些菩薩,也就是幫助我們這樣初學的人。

他很慈悲的問大眾,「你們為什麼退轉?為什麼不能精進?」這些菩薩們也都很誠實,對彌勒菩薩說,「我們現在對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的確沒有增長,只有退轉,因為我們的心常有疑惑。」他們於無上菩提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沒有透徹瞭解,所以常懷疑自己該不該學佛,該不該作佛;於六道、十法界的事實真相也常生疑惑。佛說我們今天所作所為是墮落,我們到底是不是墮落?因為這個緣故,善法生起時也常被這些疑惑障礙了,所以修學佛法不能精進,唯有退轉。

彌勒菩薩非常高明,並不直接教導他們,而向他們建議,「我們可以一同到佛那裏,佛是一切智,佛的智慧德能是圓滿的。佛成就無障礙!我們去見佛,佛一定有方法教導我們斷疑生信」。這些菩薩眾中有六十位,人數並不多,他們就跟彌勒菩薩一起去見佛,見佛時自然就生起慚愧心,表現非常悲痛。此時,佛首先勸他們不要悲傷,說明世出世間法都不離因果,因果非常複雜。

『汝於往昔造作惡業。』這句是總說,你們在往昔造作的惡業無量無邊。佛將它歸納為四樁事,『於諸眾生以暢悅心。瞋罵、毀辱、障惱、損害』。「暢悅心」是自己痛快,罵人罵得很痛快,造業造得很痛快。「瞋罵」是以瞋恚之心罵詈一切眾生,對自己看不慣的、不順己意的,就動瞋恚。「毀辱」是毀謗、侮辱。「障惱」是障礙、惱害。這些都是對於善法,看到眾生做好事,嫉妒心就生起,想方設法破壞他、障礙他,不讓他成就,讓他生煩惱。這就是對於眾生種種的損害。

『隨自分別』。「隨」是隨著自己的意思。自以為這樣做是對的,其實皆是利己損人,造作種種惡業。不知道真實法中「無我」,而將此身當作「我」,凡是與我身不利的,都要排斥、障礙、損害它。

『不能了知業報差別。』不知道因果報應的道理與事實。我們在般若經上得到一個總結論,「諸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的轉變與相續是不空的。「諸法」是世法與佛法。佛家常講:「眾生畏果,菩薩畏因」,眾生任意的造作,果報現前時才知道害怕,然已無濟於事了。菩薩畏因,菩薩覺了,不怕果報;果報現前,只好承受。因為菩薩明瞭惡報之可怕,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十分小心謹慎,不造惡業,不惱害眾生。佛提醒他們過去世的業因果報,今天雖然行菩薩道,欲求得無上菩提圓滿道分,實在太難了!若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退成佛,這是非常難得的勝緣,卻退轉了,真是太可惜。

『是故汝等。今為業障之所纏縛。於諸善法不能修行。』你們知道這是善法,可是欲塵境界一現前,自己作不了主,還是造業。有時造作之後後悔,就是一點善根發現,諺語說「良心發現」。這一點良心很可貴,此即是善根。有些人造作惡業之後,不曉得自己做錯了,還以為是做對了,這就是愚闇到了極處,確實佛菩薩也無法救他。世尊如此提示,這些菩薩們也非常難得,他們真正懺悔,向佛陀致敬,求佛詳細說明自己的業障。

唯有佛陀有智慧、有能力、有神通,知道一切眾生,生生世世所作所為。一般人不知道來生與過去生的事。阿羅漢只能知道五百世,超過五百世,就沒有能力知道。遇到佛,機會太難得了,求佛說明。自己明白這些事,真正求懺悔,從今以後不敢再造。一個人在佛前發願,真的求懺悔,知道過失,以後不再造了,這是佛的好學生。中國古聖先賢常講,「浪子回頭金不換」。人不怕有過失,怕的是不能改過,「知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些人願意改過自新,佛當然歡喜為他們說明。佛為他們說的這些話,我們聽了仔細思惟、反省,自己有沒有犯這些過失。如果有,也要學這些菩薩,發願從今而後更不再造。

佛告訴他們,『汝曾往昔於俱留孫如來法中。』「俱留孫」是釋迦佛的前一尊佛。他們曾經在俱留孫如來法會之中,『出家為道。』真的是善根很深厚,可是出家修行,『自恃多聞,修持淨戒』。「多聞」是聽經聞法的時間很長,大小乘佛法皆通達,自以為很了不起,又能「修持淨戒」,多聞是慧解,淨戒是梵行,真的是福慧雙修。這樣的出家人非常希有難得,會有什麼過失?

『常懷驕慢傲逸之心。』這就是他們的習氣病根;自以為了不起,目中無人。一個人沒有學問、沒有德行時,為人還很謙虛,樣樣不如人,謙虛卑下。經讀多了,學問增長,如從前李老師所說,學問大了,眼睛慢慢長到頭頂上,看不見人了,甚至對父母也不敬。父母是種田的,沒念過書,自己大學畢業了,就瞧不起父母;自己得博士學位,老師沒有得博士,連老師也瞧不起。真有這樣的人!

出家造作的惡,自己不知道,經讀得再多,種類、遍數再多,並沒能體會入心。古人常講,「學問深時意氣平」。愈是有學問的人愈謙虛、愈卑下。《論語》中,孔夫子從未對任何人表示自己很有學問、有德行,未曾表示傲慢的態度,對於童子也很有禮貌。釋迦牟尼佛對待任何人都恭敬、謙虛,連傲慢的念頭也沒有。

多聞、持戒,都是表面工作,沒有實際體會,四眾同修犯此毛病不輕。我們念佛、誦經,自以為將來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與事實往往有相當的距離。以上是第一類過失。

『又行頭陀,少欲知足。』這是一類修苦行的苦行僧。「頭陀」是苦行。這很難得,如住茅篷、住山,與外界社會很少接觸,算得上是真修行。『於是功德復生執著。』以為自己有道行、有功德,執著在此。幾個人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而不執著?說實在話,如果沒有這些功德利益,他就不肯修了。一定要懂得,「執著」就壞了,得不到真實功德,只能得一點世間有漏的福報。功德變成福報,而福報相當麻煩。

多聞是修慧,持戒是修福。他真的在修慧、修福,但是有傲慢心,而且放逸。這種嫉妒傲慢,將來生到阿修羅、羅剎、鬼道享福。修羅道就是這類業因而生的。阿修羅福報很大,瞋恚、嫉妒心更增長,造業就更重,死後墮落地獄。這是佛家講的「三世怨」,第一世修行,修福修慧,第二世享福造惡,第三世墮落。人天福報尚且墮落,何況修羅、羅剎,墮落魔道。我們好心來學佛,最後學成了魔,冤枉不冤枉!佛與魔的區別,佛心清淨、慈悲,魔心傲慢、嫉妒。兩者都是多聞,都是持戒,都是修苦行,都是少欲知足,果報一是成佛,一是成魔。失之毫釐,差以千里。以上是第二類過失。

佛講這兩類過失,都是原則。事例太多了,不勝枚舉,希望我們能舉一反三,聞一知十,細細觀察自己到底錯在那裏。佛舉例說:

『爾時有二說法比丘。』當時,有二位出家人發心講經說法,『多諸親友名聞利養。』因為聽經的人多,也就是法眷屬多,擁護供養的人也多了。『汝於是人以慳嫉心。』你對於這二位法師起了嫉妒心,這是從慳貪而生的。『妄言誹謗行婬欲事。』你在外惡意的誹謗他,說他破戒,離間聞法的大眾。因為你的破壞,造謠生事,惡意誹謗,『是時法師親友眷屬。由汝離間說其重過。皆令疑惑不生信受。』這是將眾生聞法的機緣破壞了,罪過很重。

12345下一頁
發佈者: edupro


精進

感動

加油

鮮花

握手

路過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0 13:42 , Processed in 0.019207 second(s), 15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