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五佛-一、五大與五煩惱-堪布卡塔仁波切

2017-07-26 11:07:52作者:義工群 藏密網

导语:五佛-一、五大與五煩惱-堪布卡塔仁波切

摘自《正法眼-五佛-堪布卡塔仁波切 講授

一、五大與五煩惱

五佛有時被稱為五族如來,更適當的稱呼是五佛性(Five Buddha Potentials)。我們從五大(地、水、火、風、空)來看佛性與我們的關係,因為一切存在,無論內外,皆由五大和合而成;每一事物,每一眾生,都離不開五大。

[@more@]

第一大名地,指我們的肉體及所有堅實的東西。第二大是水,我們之身含有液體,一如外在世界之有海洋。第三大是火,所指的是實際之火,也是我們的體溫。第四大是風,不僅是吹動樹木之風,也是我們呼吸之氣。列為最後的第五大是空。通常,我們認為空是天空或宇宙,但空可大可小,我們體內也有空間。不管是在我們身體之內,還是在外界現象之中,無一不是由地、水、火、風、空五大所合成的。

每一大之內,既可分又不可分。例如,談到地球,我們可以把它分為東方與西方,就此意義而言是可分的。然而,無論是從東方走,還是從西方走,結果是殊途同歸,所以又是不可分的。因此,在觀念上我們雖可將地球分區,實際上地球只有一個。同樣的,我們雖可在外表上來區分人,但整個人類,實為一體。

單獨來看,五大有別。例如,地與水不同,水與火、風、空不同。可是每一大均須靠其餘四大而存在,所以五大雖可個別加以區分,但全都是隨緣而起,相互依存的。

就個體而言,我們似乎是頗為分開的。有我的身體,有你的身體,更深一層說,有人、有哺乳動物、有鳥等之分別。從個別的觀點來看,物種之間的距離很大。但當我們著眼在眾生的煩惱時,便毫無分別可言了。不管是人還是畜生,無論男女老幼,一些眾生皆有五種煩惱:貪、瞋、癡、慢、嫉。據此而論,我們全都一樣。

沒有一個眾生的身心,不是分別由五大及五煩惱所合成的。一切眾生,人或畜生,都是如此。了知我們及一切眾生的這些基本成分,有助於我們瞭解五種佛性。若對五大及五煩惱無基本認識而談五佛,那就沒什麼意義了。

當我們對自身的五大起執著時,我們相信五大永久存在,從而產生有二元相對的思想。首先,我們變得傾向個人主義,深深感到有一存在之“我”。於是我們保護此“我”,而起分別自他之念,導致我們耽溺於五煩惱的即此我執與自他二分。由於溺於煩惱,而產生過去無盡之苦,以及現在與未來之苦。受三世無盡之苦者,即名輪回眾生。

西藏語稱“輪回”為KORWA,意即旋轉,而我們便是不停旋轉的眾生。這種無盡的旋轉,起自我們執著有“我”,相信自他二分,以及溺於煩惱。如果我們雖受過去惡業之苦而仍不覺悟的話,那麼我們便會造更多的惡業,而這些惡業將隨我們進入來生。當我們非但不能消除苦因,而且還不斷培植苦之業因時,我們便在苦中不停旋轉者,也就是輪回眾生。

談到我們在輪回中受苦,並非意味著有誰在懲罰我們。沒有高高在上者創造輪回,也沒有人要我們受苦。我們之所以受苦,只因我們執著有“我”、執著現象為實。一旦我們認清此是苦因,我們便可能克服輪回,而且確有方法可以辦到。

首先,我們要承認自己處於迷惑之中,因為承認事實是入道的第一步,亦即入道之基。但光靠知解不能解脫輪回;我們還必須將從法教學來的知解,應用到日常的修行或禪觀,才能獲得成果。許多法教都講根,道、果,換言之即是一種簡單的方法:先了解法教,再有規律的用之於日常修行,然後證果。與修行之果會面的經驗,即是五佛的經驗。

有時,我們一談到五佛就往天上看,好像是五佛在天上的某一星球,全身放光,彩虹圍繞,而我們則身居下界,與五佛分開。我們不認為自己與五佛同一,乃是因為我們陷於迷惑,以致未顯出五佛之性,其實我們與五佛並無分別。當你藉修行而消除了惑障時,你自己即是五佛,根本非二。

我們必須虔信正法,否則便不可能尊敬法師,既不尊敬法師,也就學不到什麼法了。學法不多,瞭解亦少,解脫即無可能。我們受輪回之苦已有多生,如果現在不虔信正法,那麼我們未來將受的輪回之苦,不是只有一生,而是長達好幾百萬生。

一旦你知道正法為實,便會地法師生起敬意、虔誠心及神聖感。有此敬意,加上正解,法教乃變得極有價值,而你也會承認我們皆有的迷惑。運用從法師學得的法教,能喚起你自己本具的五佛之性。五佛——覺悟的五面——與你不異。了知修行正法有此可能時,你就知道虔信正法不是浪費時間,因而感到振奮。

就器世間而言,顯然人對自己的成就有強烈的我執。我們知道現世上拼命賺錢的人很多,但是他們雖賺到了錢卻破不了我執。從未聽說有人藉著名利而成覺的。同樣的,也沒聽過誰因貪戀無度而消除了精神不安。你或許認為體驗煩惱,會消盡煩惱,其實煩惱無盡,你越親近煩惱,煩惱就越強大。因此,在祖師的傳記裏,可以看到他們找一僻靜之所,遠離紅塵,閉關修行,而得證悟。當然,我們不是每個人都須一下子就舍離俗世。我們必須先了知法教,然後知行合一、善加運用。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獲得對身心有深長意義的成果。

本文由 美國【福德海雙月刊】提供。

【福德海雙月刊相冊】
http://www.flickr.com/photos/kagyu1188/sets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0 01:53 , Processed in 0.028529 second(s), 15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