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摘自《法露》雜誌-入悲智之門-下-堪布卡塔仁波切

2017-07-26 11:07:52作者:義工群 藏密網

导语:摘自《法露》雜誌-入悲智之門-下-堪布卡塔仁波切

三、禪修

為了幫助人們更認清自己,佛陀開示各種教義和禪修的方法,並且根據每個人不同的資質而有各種層次的教法。每個人不需要去修持所有的法門;而且那也是很不可能的。每個人應該研讀與修持最適合他自己的法門,就像在服裝店裏有上百種的樣式、尺寸、顏色與質料的衣服,沒有人會試穿每一件衣服,而是選擇只適合自己,以及看起來最能襯托自己的衣服。

[@more@]

有些人被這麼多的教法嚇著了,而且因為他們無法全部加以修持,因此他們覺得無所適從,像這種挫折感是一種障礙。有些人則覺得因現代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與複雜性而無法達到圓滿的禪修,這也是一種障礙。另外還有一些人喜歡這一切的教義,每一樣都想嘗試,不只想學佛教教義(這些可能會花上幾輩子的工夫),也想學其他傳承的教義,而這也是一種障礙,叫做心靈物質論;也就是每件事都要嘗試,結果沒做成一件。人還是需要他人指引如何去追求一條真正的心靈途徑。

所有佛教的層次中最根本的是“止”,即打坐禪修。若要根除一切無明,僅有“止”是不夠的,但它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若無“止”,就不可能在層次上有效地推展。“止”是培養祥和、穩定之心的第一步。一顆搖擺不定的心是無法在此日日變化的世界中發揮具體功效,遑論去了悟更微妙、深奧層次的“法”。要馴服心是很難的,因為這是達到更深境界的基礎。所以每位元佛教上師,都會鼓勵行者禪修。

禪修並非把你自己沈浸在怪異或奇特的修行裏,而是運用簡易的法門去馴心。無論你的心是多麼難馴、不安於現狀、搖擺不定或易受外界迷惑,總有應機的禪修法門來馴服你的心。如果你能正確且持續地修持,一定可以慢慢體悟某種境界而扭轉你整個生命。


禪修是指運用契機的法門以長養一顆更慈悲、更祥和的心,也是指漸漸習慣於這種智慧的心境。一旦你有這種體悟,而且習以為常,那麼禪修便融入日常的體驗中。當然我們也不要忘失自己日常生活中一切言行的本份——諸如飲食適量、衣者合宜以及認真工作等等。但難就難在我們的一切行宜不要因挫敗、猶豫和不滿足而破壞無遺,而是要以一種愉快、欣喜和快樂的心境去實行自己的職責。這種心態有助於我們自己以及所有與我們相處的人,一旦我們持著健康、和諧的心境,我們的心就具有力量,而萬事便隨之產生很大的轉機。


我們禪修的途徑應如病人尋找良藥醫治一樣;病人並非為了成名或受他人的矚目才接受治療,治療的目的在於解脫痛苦,無論治療過程是愉快或痛苦,病人應按照醫生所開的藥方,這是因為此藥方有醫治功效。禪修的目的是想解脫無明與執著,想脫離無意義的活動以及錯誤的價值觀,這是入所有層次之佛道的奠基石。許多佛教教派之各種法門間的區別只是反映出每個人資質和秉賦的不同。

四、現代生活中的佛法

佛教教義的功效與運用,經過時間與空間的考驗而留傳下來,其教法已備受推崇,而且歷經數世紀的考驗與證明。一個人不會因屬於特定的種族、背景或時代才能從這些教義中獲益。只要我們有心去發掘自己的本心,這些教義便會融入我們的生命中,並提供方法使我們瞭解及融合人類皆具備的能力,透過各種工具和法門去發展與生俱來的智慧。這些方便法門同時能被原始部落的人以及現代忙碌中的人修持,而且一樣能起作用。無論我們身處何地,以我們人類的心性,這些教義皆能產生功效。

在這個現代世界中,每個人也相對地聰明起來,並且隨時準備採用任何可行之道。美國人民因融合物質發展與心靈智慧而傲視全球。這國家亦因此物質與科技來源而成為世界上的前瞻國家之一。這國家若能早點運用正確的指引和教示,可能早就取代其他國家了。佛法之所以在西藏盛行的理由並非因為西藏人是一支特殊、神聖的種族,他們也只是平常、普通的人而已,而且事實上若從物質觀點來看,他們的資源和科技使他們排行在整個世界的國家之末。但是佛法已深深融入西藏人民的日常生活裏,幫助他們的心靈健全發展。同樣地,佛法現在也逐漸在西方盛行起來。

釋迦牟尼佛開示教法時,是以他個人的體悟與見解為基礎而開示。經過時代的變遷,人們已瞭解無明、痛苦和不知足的真諦,所以不論你的身份為何、住在何地或何時出生,佛法無時無刻不與你本身的背景有關連。就因為這些教義在過去曾利益眾生,在今日亦然。如同水和口渴的息息相關,由於水的特性,它歷經數千年而有止渴的特性,同樣地在今日仍能止渴,而且將來也會持續下去。

若我們以一種仁慈與開朗的心態真誠的面對自我,那我們便能自我解析,且能認真、仔細地改正自己。我們可以發掘自己的潛能,不是只把這些能力視為抽象的現象,而是實際去做。我們對事物不需起悲觀或樂觀之想,而要實實在在地。若我們能照這樣去做,便能開始體悟祥和、清明與慈悲的本心,如果我們已在體悟那種本心,那麼我們在利益眾生上就沒問題了,我們更能友善自己的家人、親戚和朋友。我們會覺得歡喜和滿足,因為我們內心有更多的空間能夠清楚、慈悲和耐心地傾聽他人。我們更能以歡喜心和耐心去為他人做些事情,不是只想表面做得很好或藉以提升自己而已。像這種轉變不只是發生在過去一些不尋常的事物上,亦非單指某些特殊不凡的人,其實我們大家都具有這種潛能。

五、長養慈悲心

佛教十分強調愛心和慈悲,這種慈悲心不是指單愛某個人的狹隘觀念(事實上那是自私的另一種形式),慈悲是指關愛整個宇宙。慈悲具有溫暖、溫柔和開朗的特性,意指不論我們和他人關係如何,當他人萬事順遂時,我們都會滿心歡喜。一旦我們真正瞭解慈悲心的真諦。並且試著運用在我們的生活上時,我們便能脫離痛苦的兩大根源:嫉妒與羡慕。如果我們嫉妒心太強,便無法忍受他人比我們更快樂或更成功的事實,我們自認應該是快樂、成功的人。像這種反應只會導致痛苦,只有在我們能真正地修持慈悲心時,才能去除自己的這種無明。

隨著慈悲的修持,我們也必須長養悲心。悲心的藏文實際含義是“高貴的心靈”。一個真正慈悲的人具有一顆含有應機特質的開朗和包容之心。若我們很有慈悲心,一旦看到他人受到任何的痛苦——無論在心靈、身體或情感上——總是希望他們能解脫這些俗世的苦痛,此外,我們真的希望他們能完全幸福、快樂。若我們能真正去培養慈悲心,它便會自動地產生,而使我們解脫痛苦的根源——即是帶給他人身體、心靈與情感之痛苦的瞋恨和憤怒。若我們真的希望他人能解脫於痛苦和無明,就不會讓他們受到一絲絲傷害。

因此佛教強調慈心與悲心,而且無論我們如何自覺無法生起慈悲心,我們仍具有此潛能。真正的慈悲心,才是對我們以及這世界實際有用的東西。這整個世界的人正深受著歧視、破壞與戰爭暴力之苦而過著永無止盡的煎熬日子,像這種苦痛是貪、瞋、癡三毒的示現。若我們想為世人的幸福著想而貢獻己力,就必須先從自己下工夫,以解脫這種無明的心。否則無論我們跑到地球的哪個角落,仍是隨身帶著貪、瞋、癡的習氣,如果我們聲名狼藉,那麼走到那種仍無法將之除去。我們不可以逃避現實,必須藉著培養內心真正的開明以及調適本心以根治瞋恨與嫉妒之心。尤其當我們覺得只有洩恨才能排解之下,更不要期盼自己能根除一切外在因素諸如受辱、忘恩負義以及其他一切情況,對治這些情況唯一的方法是長養慈悲心。我們必須先知道怎樣去做,然後深信這是唯一之途如,才能付諸實行。

我們應集中心思使自己由嫉妒與瞋恨中解脫而長養更大的慈悲心。如果我們只有嫉妒和瞋恨,內心就會變得狹窄、刻溥、缺乏正見以及有被剝奪一切的感覺。由於心的失落感,因此執著的欲望便繼續生出。反之,慈悲心亦可如此培養起來,當我們以慈悲心待人時,自己的生命也逐漸健全起來。正因我們具足慈悲心,我們所所處的世界本身即是一切善性的源頭。

世界如同一面鏡子:若我們以溫柔、仁慈、開朗與友善的態度對待他人,我們也會收到這樣的回報,但若我們以冷淡、拒絕、生氣與憤恨對待他人,同樣這些也會回報到自已身上,這就像鏡子裏的影像一樣。當我們具有一顆知足、歡喜與祥和的心,便能坦蕩蕩地表達各種事情,而且無論我們做什麼,我們會更歡喜、有效及實際地加以完成。不過,除非我們能培養出慈悲心,否則無法對他人表現出這些特性。佛法不只是抽象的哲學,它直接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無明無刻不以運作自己的本心來改正自己。當我們開始培養慈悲心時,亦是開始向超凡入聖的方向邁進的時候,具有慈悲心的人根本不需要去求他人的尊敬,因其人格自然而然會得到他人的尊敬。這種人如同一件香氣四溢的物品,即使把它包裝起來或藏起來,都不會失去它的香氣。

本文由 美國【福德海雙月刊】提供。
【福德海雙月刊相冊】
http://www.flickr.com/photos/kagyu1188/sets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5 16:52 , Processed in 0.029005 second(s), 15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