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十二緣起支-生命輪迴的次序-四、三個階段及兩重因果-4-慈誠羅珠堪布

2017-07-26 11:07:52作者:義工群 藏密網

导语:十二緣起支-生命輪迴的次序-四、三個階段及兩重因果-4-慈誠羅珠堪布

四、三個階段及兩重因果

實際上,在十二緣起支當中有兩重因果,但是劃分時,並不是將十二緣起分成前後兩世,而是分成了三個階段。

在兩重因果中,第一重因果叫作“能引”和“所引”。為什麼叫作“能引”和“所引”呢?所謂“引”,是指引來了後世的五蘊,也就是,若沒有前面的因緣,後面的因緣就不會產生,後面的緣起支是由它們引來的,所以叫做“能引”。“所引”是指被“能引”所引來的那些因緣,所以叫做“所引”。

[@more@]

第二重因果是“能成”和“所成”。即如果沒有這些因,則後世的五蘊是不可能成立的,因為有這些因,所以就有這些果,因叫作“能成”,果叫作“所成”。

佛所講的十二緣起支的分別方法,考慮得非常周到縝密,有充分的證據和特殊的意義。在這裡我們只是大概地講一講,為什麼要分三個階段?前一世為什麼只有兩個緣起支,而沒有其它的?後一世為什麼也只有兩個緣起支,沒有其它的?實際上,這十二個緣起支在每一世中都有。為什麼要這樣區分呢?這些都是有意義的。

第一個階段:前世。有了無明,就產生了人我執;因為有了人我執,就希望自己能夠快樂;為了得到快樂,就需要很多能夠產生快樂的事物;在去爭取這些事物的過程中,就會傷害到其他的人,所以會造業,可能造善業,也可能造惡業。這樣就產生了第二個行緣起支。行就是善惡的業。

剛才我們講到,屬於現世階段的有識、名色、觸等八個緣起支,其實前世也有這八支,但前世階段為什麼不講這些呢?因為,這八支並不很重要,主要的是無明支和行支。八支中的愛支、取支、有支實際上就是無明支和行支,只是名字不一樣而已;其它的識支、名色支等五支,都不是很關鍵的問題。今天我們會做這樣的一個人,不是因為前世有了識、名色、入、觸、受,而完全是因為前世有無明,又因無明而造業的緣故。正是因為這兩個緣起,所以才有了今生一大堆的痛苦。這就是為什麼前世階段沒有提及其它的,只講了這兩個緣起支的原因。

後世我們轉世時,也有識、名色、入、觸、受等八支,為什麼後世只說生支、老死支,也不說這些呢?因為老和死就是生支的過患。我們生下來之後有什麼過患呢?有老和死的過患。正是為了讓我們瞭解下一世投生的過患,所以只說老死。

第二個階段:現世。現世的第一支是識支。中陰身的心識融入父母受精卵的時候,第一剎那的意識(神識)叫作識緣起支,它只有一剎那,沒有第二、第三剎那,第二、第三、第四剎那就屬於名色支了。

另外一種說法是,如果建立阿賴耶識,那麼,識緣起支就是阿賴耶識。但不建立阿賴耶識的小乘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識就是心識。無論是心識也好,阿賴耶識也好,投胎第一剎那的心就叫作識。

第二支是名色,是從住胎的第二刹那開始算起的。在受精卵逐漸演變形成人體的過程初期,只有胎形,尚未形成真正的身體,只可以稱作人體的一種因而已,這就叫作色支(物質)。那名是什麼呢?在《俱舍論》裡講,名就是在住胎初期和意識相關的受、想、行(精神)。所有的意識也好,眼識等前五識也好,都不離開受、想、行,這些就叫作名。為什麼叫作名呢?譬如說,人的名字也好,物質的名字也好,都沒有像物質一樣的阻礙,一個事物可以有三、四個名字,它們相互之間是毫無質礙的。同樣的,受、想、行也是沒有阻礙(非物質)的,它們是心識的一個過程,所以叫作名。

佛教中講的人住胎的五個階段,在《俱舍論》乃至大圓滿的續部裡都提到過。尤其是在大圓滿的續部裡,連這五個階段的細節都講得非常清楚。這些經論雖然沒有用“細胞”這個名詞,實際上卻講到了細胞組合又分裂、分裂又組合的詳細而複雜的過程。這種講法令學醫的人感到非常驚訝,因為這和現代醫學的說法相當吻合。其中從投胎的第二剎那起,直至尚未形成眼根、耳根等六根之前的這個住胎階段就叫作名色支,在此期間有一段漫長的過程。

第三支是入支,也可以說處支,在十二緣起支中用“入”字。入是指眼根、耳根、鼻根等五根剛剛開始形成,雖然逐漸在發育成熟,但是眼睛還看不到東西,耳朵還聽不到聲音,……,六根尚無法接觸到六塵的階段,這個過程叫作入支。

第四支是觸,就是接觸(聚合),是指眼根、耳根、鼻根等五根都已經成熟,不僅是成熟,而且能夠接觸到外境的階段。為什麼叫作觸呢?例如,在這一階段中,在具備了三種緣:第一是耳根;第二是聲音;第三是耳識,並且在這三者結合以後,耳朵就可以聽到外面或母胎內的聲音,而且能夠辨別聲音的大小。能夠辨別外境的這種能力就叫作觸,這也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

第五支是受。在有了接觸以後,就有了痛苦、快樂的感受,這些苦樂感受就叫作受支。受是指從能夠辨別苦樂感受的因開始,逐漸成長,直到造業之前的這一階段。小孩子雖然也會造業,但大體而言,像成人那樣為了自己的生存而去造業的情形,在孩提時代還是比較少的。這一期間有十幾年,這一過程叫作受緣起支。

前面提到了兩重因果,以上講的七個緣起支就是其中的一重:無明和行叫作“能引”,它會引起現世的識、名色、入、觸、受。什麼是“所引”呢?所引就是識、名色、入、觸、受,它是由前世的無明和行蘊引起的。這就是第一重因果。

然後就是愛支,愛就是喜愛世間圓滿的貪欲心,在佛經中十二緣起支上用的就是“愛”這個字,意思就是貪欲。

愛之後就是取,取是什麼意思呢?取就是為了自己的生存、生活而去做很多營生的事情,它也屬於業。因為這樣做又會造業,又在準備下一世再回來的因素。現在社會上大多數的成年人天天都在做的,就叫作取。譬如做生意,在做生意的過程中,會騙錢、打妄語、參與競爭,在競爭的時候,有意無意之間又會造成很多傷害,做這些就是在造業。

接著就是有支,有可以作兩種解釋:一是輪回;一是輪回的因,此處解釋為輪回的因。輪回的因和行支是一樣的,只是用詞不同而已,實際上是一回事。行支是上一世造的業,同時又是這一世的因;有是這一世造的業,同時又是下一世的因。有支就是善、惡的業。

因為有了愛(貪欲)以後,就會有取和有,也就是去造業。若是這樣,下一世再來輪回的因就已經非常完整了:第一個是愛,第二個是取,第三個是有。如此一來,我們下一世肯定要輪回了。因為,因已經全部具備,怎麼可能沒有果呢?肯定是有果的。這三支是指從能夠造作非梵行,到生命結束之間的過程。以上所講的,是這一世的八個緣起支。

第三個階段:來世。然後是下一世的生。生是什麼呢?生就是前面講的識,也就是投胎的第一剎那,這兩個是一樣的,只是用詞不同而已。

接下來是老死,前面所講的從名色到受之間的全過程都包含在老和死裡。

以上這些就叫作十二緣起支。其中現世的愛、取、有這三個緣起支叫作“能成”,而後世的生和老死叫作“所成”,這就是第二重因果。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0 23:38 , Processed in 0.028864 second(s), 15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