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供僧】

2017-07-26 11:07:52作者:義工群 藏密網

导语:【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供僧】

【主辦】法鼓山
【出處】https://www.ddm.org.tw/donate/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more@]
【聯絡】法鼓山基金會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公館路186號
【電話】(02)2893-9966分機6139
【網址】http://www.ddm.org.tw/

--------------------------------------------------

法鼓山簡介

--------------------------------------------------

開山因緣

一九八九年春天簡樸的農禪大殿,六十歲的聖嚴師父帶領著一千多位菩薩,持頌二十一遍大悲咒感應覓得法鼓山的故事。對您我這一代法鼓人而言,雖然是一段耳熟能詳的歷史。卻像雋永的經典傳奇,始終令人津津樂道如歷在目。

十六年前弟子們不畏艱難追隨師父,摯誠懇切起大悲心,成就了法鼓山開山啟教、弘法度眾的濫觴。當天持咒的願力迴盪至今,仍然繞樑在耳令人動容。千人虔頌神咒的因緣感應,更確證了觀世音菩薩、師父和四眾弟子間,無量劫的乘願相應。 也開展了師父以法鼓 山作為關懷教育眾生、建設人間淨土的願景基業。

十六年後法鼓山終於要在今年的十月二十一日──觀世音菩薩成道吉祥日,正式開山為廣大的眾生服務。為禮讚這樣一個令人歡欣感 動的歷史時刻、法鼓山的落成開山大典。當以更謙卑感恩的態度和發願回向的心念,來傳達法鼓山所堅持的理想和對後代子孫不變的承諾。因為法鼓山除了軟硬體建築的籌建起造,更有著法鼓人十 六年來追隨師父學習發願所啟迪的心靈成長。法鼓山的啟建工程事 實上也是法鼓山啟蒙人心的菩薩道場。所以法鼓山的落成典禮自然也是心靈淨土的啟建大典。

--------------------------------------------------

山名由來

「法鼓」二字語出《妙法蓮華經》:「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擊於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雨大法雨,度無量眾生,我等咸歸請,當演深遠音」

法鼓山以「法鼓」為名,即希望以佛法的鼓聲,如暮鼓晨鐘般使聽不懂佛法的人能聽懂,使從未見佛法的人能看見,期待人人能夠得到佛、法、僧三寶的利益,人人沐浴在慈悲與智慧的法雨中,使人間社會成為健康、和平、和諧的樂土。

--------------------------------------------------

法鼓山的共識

法鼓山的共識,涵括內容有:理念、精神、方針、方法,每一項皆有兩句話勾勒出其意義。

法鼓山的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人的品質是指品格、品德和品質,人在經過了教育的薰陶,和社會的歷練之後,人品會有所改變,即為提昇人的品質。要提昇人的品質,應先從自己開始,進而再幫助他人提昇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也要從每個人做起,在平凡和歷練中向上,除了建立自己的淨土,同時也要把人間淨土的理念,推廣到周遭環境裡的他人,讓人人皆能夠得到佛法的滋潤。

法鼓山的精神──「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

「奉獻」表示我們已擁有,且有能力成就他人。人人若能夠奉獻自己、成就別人,則人人都能更好,自己相對地也會更好,人人都能獲得利益,自己本身也能受益。

法鼓山的方針──「回歸佛陀本懷,推動世界淨化。」

佛陀本懷就是慈悲和智慧的精神,我們要學習及發揚這兩種精神。先從自己開始做起,再拓展至其他的人、其他的地方,乃至全世界。

法鼓山的方法──「提倡全面教育,落實整體關懷」

全面性的教育是指各個層面的提昇人品、關懷人間的教育,內容則包括精神層面、學問層面、生活層面、工作層面等。每個人不僅都應該是教育家,也都應該是接受教育的人。

--------------------------------------------------

法鼓山的學佛與修行

法鼓山的學佛與修行-四眾佛子共勉語

「四眾佛子共勉語」總共有二十句,茲分述如下:

信佛學法敬僧、三寶萬世明燈
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知恩報恩為先、利人便是利己
盡心盡力第一、不爭妳我多少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忙人時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
為了廣種福田、哪怕任怨任勞
佈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
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
處處觀音菩薩、聲聲阿彌陀佛

將這二十句共勉語熟讀背誦,並了解其中涵義,不但可自勉自勵,也可勉勵他人。如果每位信眾都能實踐這些理念,並廣為傳播,就是自利利它的菩薩行。

--------------------------------------------------

法鼓禪風

法鼓山的禪法,同時承繼了中國禪宗傳統—臨濟及曹洞兩宗的法脈。既兼顧現代人的需求,處理現代人遭遇的問題,也融攝佛陀本懷與漢傳佛教重要禪法、禪觀。為一既具現代觀,又實用、安全而健康,且理性與覺性兼具的禪法。

一、知見與實證並重

雖然中國禪宗講究「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但為避免墮於空談玄旨,或落入正邪不分、無所依從的困境,故法鼓山在推廣禪修的過程中,一向很重視正確知見的建立。

在禪修方法的練習上,則著重於止觀的訓練,強調放下萬緣,不做分別、不做比較的絕觀法門,最後乃至連方法也要放下,連「捨」也要捨。

循序漸進地依照禪修者不同的身心狀況,給予不同的知見和方法的引導,幫助眾生斷除煩惱。知見與實證並重,是法鼓山所提倡的禪法對現代人的重要意義與價值。

二、重般若空慧的開展

禪修須經過定的過程,但卻不以定為目標,而是以定為進入禪境的手段。所以修定不修禪易落入與外道相通的四禪八定;修禪不修定,則進入禪境的可能極為渺茫。

因此法鼓山的禪修重視般若空慧的開展,而不在於禪定境界的成就。雖重視慧悟,也未曾輕忽禪定基礎,只是兩者之間有層次之別。先以定(止)為基礎入門;後藉境鍊心,讓心雖止而更超越統一心,這才是真正開展出智慧的活潑大用。因此在法鼓山的禪修系統中,禪定是用以轉化身心,參禪則以般若空慧的開啟為目的。

三、循序漸進、老實修行

法鼓山的禪法秉持禪宗與大乘禪法「理以頓悟,事以漸修」的基本立場。禪雖為頓悟法門,但是頓悟所悟的,並不是究竟成佛的佛,而是眾生的佛性與佛因的開展,所以頓悟後仍須漸修。因此,法鼓山對悟前的漸修與悟後的修行同樣重視。

法鼓山所提倡的的禪法,重視心的覺 察與觀照,在基礎上,則從數息、隨息、念佛等方法入手,幫助禪眾將心念從散亂心的收攝,進而達到集中心、統一心的階段。而欲突破統一心達到無我的狀態時,則主要運用臨濟宗的話頭禪,及曹洞宗的默照禪,進入般若空慧相應的第一義諦。

四、入世化世的人間佛教

法鼓山教導的禪法不是避居山林的修行,而是讓人離開禪堂之後,還能時時在生活中運用的實用法門。以智慧心及慈悲心的開發為著眼,以動中的安定、靜中的清明為原則,來協助眾生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開啟無我的智慧、平等的慈悲,乃至獲得究竟無礙的解脫。

五、立足於漢傳,放眼於國際漢傳佛教的特色與成長

自宋朝之後,除了禪宗尚能具有完整的世襲法脈、制度及傳承外,其他的宗派均已漸漸式微。然因為禪宗強調「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造成普遍缺乏學問的基礎,終致形成代與代之間不僅沒有思想上的傳承,乃至連修行法門也相去甚遠。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表示,雖在思想及學術上,漢傳佛教無法再回到過去隋唐時期的盛況;但可借助日本及歐美學者,在歷史觀及思想整合的研究成果,再回過頭來檢視中國漢傳佛教的內容。更可結合南傳樸實、細膩的修持法門,以及藏傳清晰的思辯邏輯、次第分明的修學體系,變成一個新的、具有國際視野的漢傳佛教。以漢文化兼容並蓄、崇德報功的人文、人本的特質,融匯出未來的世界佛教。

--------------------------------------------------

【資訊出處─法鼓山全球資訊網】http://www.ddm.org.tw/ddm/homepage/index.aspx

--------------------------------------------------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19 22:13 , Processed in 0.027890 second(s), 15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