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第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3-2-0.大手印証道歌

2017-07-26 11:07:52作者:義工群 藏密網

导语:第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3-2-0.大手印証道歌

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 撰著
第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 釋義

第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3-2-0.根大手印-○1依法爾究竟見之釋

我將由「論及大印之根時 實相無明兩俱有」這兩句偈文開始進入開示。前文是一種類似對傳承祖師的祈請,因此我就不在此多加說明。

什麼是「大手印」?大手印乃為一解脫道,又分為經教大手印與密續大手印。其間的差別在於前者所教導我們的是將心住於自然無整狀中,全然不受外境的干擾或內心妄念的影響,類似大乘的教法。而密續大手印除了立基於經教所教導的,將心住於無緣自然之境外,它還涉及了心的大樂與光明層面。此首羅卓他耶的「證道歌」裏所闡釋的是經教大手印,它包含了根、道、果。

[@more@]

我們必須了解「實相無明兩俱有」的意思。「實相」,或依原文「如其本來之貌」之字面上的解釋便是「無飾自然之狀」。根大手印包括了心的自然無飾和無明惑迷兩種狀態。我們要來討論什麼是究竟的狀態,也就是「如其本然之貌」。

一切事物的究竟本質應是:

輪迴涅槃無偏倚

由於它與輪迴涅槃的清淨本質無別,因此,輪迴與涅槃在究竟上並非具體而真實存在。但輪迴與涅槃為何又有區別呢?這是為了在了解其差異性後,可幫助我們最終了悟到究竟真理是超越此二者的,而此區別事實上僅由相對層面呈現而出。

究竟上,涅槃是:

遠離增減二邊執

它完全離於斷常與有無。

「離增」亦指「離於誇大」。它所指的是一切心性上的矯飾造作,例如僅以知性上的理解便對空性遽下定義,導致錯誤的認為身口意之功德的累積是無意義的,因為一切都是空的。既然一切都是空的,「誇大」同時認定持守身口意的誓戒亦是無意義的。另一種「誇大」則是拒修菩提心以及六波羅蜜,例如,布施、持戒、精進等的善行。僅在腦中稍知空性的意義,便認定一切都是空的,而胡作非為是件相當缺少善巧與智慧的事。

「離減」則指「離於玷辱或毀譽」,因其完全缺少善巧與智慧,因而修行只為求得個人今生的福報而己。一個不懂修行乃是為實證了悟一切諸法空性的人,便會錯誤的想在修行中獲得此生的聲名、財富等等。我們必須捨棄這兩種極端的想法。

究竟的境界完全不依附於任何因緣條件,因此也離於恆常與斷滅。它是:

非由因生緣使滅

一切東西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然而究竟的本質並非由因或緣而起,所以它也就是所謂的完全解脫自在。

由於究竟本質並非由因而生,也非藉緣能有所改變,因此:

惑迷癡愚無貶損 證悟亦不有增譽

雖然佛陀說,無始劫以來眾生受到了無明惑迷的遮障,但其究竟自性,也就是本質依舊清淨無染。它好比一面鏡子,雖然表面沾有灰塵,但鏡子本身並無改變。同理,究竟自性並不會受到損壞,而假設有任何成就的話,它也不會影響到,因為它「本來如是」。換句話說,究竟自性永遠清淨無染,完全無關我們的惑迷,不受任何的影響。

我們由於缺乏覺知,以致無法認知每位眾生所展現出來的真實自性。我們不應認為證悟是藉由修行始能獲得的某樣外在東西,或是置於別處某個地方的某樣東西。證悟和解脫指的是將每位眾生本具之清淨無垢、如如不變的自性展現出來。當我們證悟時,便會了解它一直是與我們不曾分離,也一直是清淨的,只是我們還未將它顯發出來。證覺只是一個是否圓滿認知的問題而已。

我們在各種不同道階上的修行和進步一點也影響不了我們的究竟自性。各階段的種種體悟只是要消除我們的煩惱業障,以免阻礙了我們了悟自己真實潛能的機緣而已。我們在修行上以及智慧的開展上,有各種的煩惱和習氣,這些會阻礙我們了悟自己的究竟自性。所以我們必須利用修行消除種種障礙,以便成就。而此在淨化的過程中較易達成。我要再一次說明,證悟的各個階段指的就是淨化的過程。因此教法說,究竟的自性並不會因為證悟而有所增譽而氣揚;它從不迷惑,亦無解脫可言。

無惑無脫的究竟自性如是被描述著:

無處顯有實體故 一切本然無礙現

此處指的正是我們心的究竟自性。

我們的心並沒有一個堅固的實體,它也非本來即有。心只有在惑迷以及由惑迷中解脫時才存在。心的本質由於並非具體實存,因此完全離於惑迷之境;既不受染污,故亦無需由染污中解脫。

「不具實體」並不表示心完全是一片空白的,它指的是一切事物無礙化現的光明(明性)。不實存和無惑迷的究竟自性,具有自知自明的能力,因此它:

遍滿輪涅如虛空

虛空在此僅被當為一個例子,顯示究竟本質乃無真實體性。我們無法真正指出虛空是何物或捉住它,但卻知道它無所不在,遍及一切。同理,真實的自性遍滿輪迴和涅槃,並且是:

惑迷解脫之根基 若以自性之光明

以及第八阿賴耶 此即惑與悟之本

為何究竟自性是惑迷與解脫的根本?羅卓他耶說明了惑迷與解脫的根源,乃立基於自性之光明以及阿賴耶之上。而在了解自性光明的同時,便已沒有所謂相對與絕對之分了。

根本識在相對的層面上稱為阿賴耶識。我們由於無法認知自己的本性,便產生了自他二元對立的觀念,進而造作善、惡等業,形成習氣,而進入並存儲於根本意識中。由於這些存儲的習氣,導致業果成熟,並再次增長我們身口意的惡習。我們了解阿賴耶本身並不會導致惑迷的產生,它之所以會造成問題是我們的習氣。當我們了悟習氣已淨之阿賴耶根本識的究竟本質時,此即是智慧。

心的本然狀態是離於善與惡的,因此羅卓他耶詠道:

倘欲見此中道貌 其質本空性則明

心在真實的狀態下並不會造作善惡業,善惡僅是因緣之下的產物。善行是對治惡業的良方,但在究竟上,心是超越或離於善與惡的。我們可能會在字面上誤解它的意思,我所說的是「超越」或「離於」,是指離於我們的概念、離於因緣條件,根本無法言說。空性的真正本質事實上是離於我們心性上之任何公式化的運作。倘若我們有一個空性的概念,那麼它本身絕對不是空性,因為任何念頭都只是心的巧飾而已。空性是離於任何想法和概念的,它完全是一種心的本質和自性。此種心的本質雖然無法言詮,但「其質本空性則明」。

我已向各位說明了根大手印可由心的究竟層面,也可由它的無明層面來了解。當我們由惑迷的角度來探討它時,其究竟本質依然遍滿一切。然而由於我們不識它,以致惑迷不斷生起。

我們心的究竟和相對本質是:

明空不二覺觀髓

我們心的自性本質是空性與光明二者之合一不分。心具有自觀的能力,也就是「覺觀髓」之所指。

佛陀教導我們一切外在的現象(色法)和內在的心識活動(心法)都是以心為基礎。心投射一切我們所覺受到的外在諸法和內層覺受,甚至包括究竟的證悟亦是。

我們已了解到心的本質為空,體性則是光明的,且具有自知自覺的能力。  

      它是虛空不可攫 無瑕珍貴澄水晶

自性光明燦耀燈 無法言詮瘖啞然

本來清淨任運成

如來藏,也就是成佛的種子和潛能遍滿一切眾生。但我們不應將它具象化,當成滿覆著一切的網罩一樣。「遍滿」在此以虛空,以及無所不在、不可攫捉的現象諸法為例做為說明。一切具體堅實的東西由於有障礙性,故無法遍滿一切。心的本質,也就是佛性,由於不具實體,因此以「不可攫捉」和「光明的虛空」為比喻。虛空或空間由於遍滿一切事物,不論大或小,因此它無法被歸類或掌握。就如虛空無法被攫住一樣,心的本質亦不能被找出加以檢視。

心真正的潛能和能力就像晶瑩透徹的水晶一樣,它代表了一種自知自覺的光明。而同時它也以燈為喻,指能照亮自己之意。雖然我們心的本質是空的,正如同虛空一般,而其光明則如水晶一樣,但它乃是「無法言詮」的。

當我們了悟到心的明、空本質無法言說,也無可比擬時,便好比是一個啞子,心底明白,卻無法開口。雖然它無法言詮,但卻可以經由實修證得。佛陀曾在大乘法教的《般若經》中說明此點:「證悟乃離於言語、離於思想概念、也離於一切想像之外。」心的自性縱然無法言說,但它卻是一種「晶瑩無礙智」。

真實的心性具有開展「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的能力。前者乃是了知一切事物之本然實貌,後者則是了知一切事物之表象所顯。了悟「如其如是」與「如其所顯」兩種智慧即是了悟如來藏,也就是心的究竟自性本質、佛性、證悟的心、般若波羅蜜多、智慧波羅蜜、俱生智和法身等一切之同義字。

無法以喻意傳之 任諸言詞難詮釋

此即法界不思議

證覺代表斷除一切惑障,顯發一切功德。在消除一切煩惱後,一位悟者會顯現出代表法身的三十二種圓滿之相,以及代表三十二種化身的圓滿功德。此六十四種功德無法以言語詮說,但被描述即為法界。

若要進入此勝道 首當斷除一切疑

稱為「法界」的這個本質,並非藉由培養或開展而出,它從無始以來即每位眾生本然具足。同時,心的本質從未曾有任何一絲疑惑。雖然心性具足力量,且從不猶疑,但有時卻會產生分別。疑惑本身就是一種分別。我們必須將正知融入修行,才能了悟真正的心性是不起任何判別或分別的。

我們要如何才能有效益的在生活中,將知見與修行融合為一?首先我們必須要獲得清楚的知見,才能正確的進入修行。我們不應認為只有在知識上了解自性本來清淨而且真實,便已足夠,因為我們還必須知道,我們的心性是如何受到遮障的,如此才能如理如法的修行。否則,

未具正見而修行 如眼盲者踱荒野

道無定法難取點

倘若你是一位盲者站在一片荒原當中,你希望到某個地方去,但卻無法辨清方向。因此任憑怎樣走,方向都是錯的。一個人在修行上若沒有正見的話,就會產生類似這樣的問題。

以正見修行「便像大鵬縱虛空 無疑無懼亦不怯」。大鵬鳥是一種神鳥,一旦牠展翅而飛時,能否到達目的地便已不是問題。同理,心中存著正見時,我們便知道如何修行,而不覺得畏懼或遲疑,對於所修的一切充滿信心。若對自己所做的不明白的話,終有一天我們一定會對修行生起疑問。縱然我們是個虔誠的行者,但若無正見的話,便仍有落入懷疑修行所為何來之危險當中,或對自己缺乏信心而產生洩氣的心理。

我希望就正確的知見這方面與大家分享一個故事。在西藏有一位非常虔誠和精進的密乘行者。他選擇了一位個人的本尊每日認真勤修。但由於不具正見,因此對本尊不甚了解,而錯認其真有一個實體存在。他帶著這個錯誤的觀念,精進而虔誠的不斷修行。然後他感覺有幾次本尊在他面前現身,讓他得以看見。他繼續修行,並執此外相的顯現為真實之物。如此一來,他的心非但沒有更加平靜下來,反而我執更為膨脹,煩惱習氣更為增長。他繼續攀執在此外相上,而讓自己在下知不覺中變成為一位惡魔的樣子。有一天當他從鏡中看到自己面目可憎的樣子時,嚇了一跳,才知道自己修錯,於是急忙跑去找一位大師。大師告訴他,他的修行方法在實際上並無錯誤,只除了一項,那就是他將本尊認為真實而具體存在是不對的。大師告訴他以空性見繼續修這個法,不要把本尊當成是一種實有的東西。之後,他終於把已成負面的結果轉化過來。

這個故事正反映出,在我們修行之前一定要獲得正知的重要性。我們還有許多其他類似的故事,說明了缺乏正見所導致的修行結果。我們平常也有可能遇到這種情形,所以一定要改正。

但我們也不要陷入認為唯有知見最重要,只需學習,根本不必實修的想法之中。因為,

倘無修行唯知解 猶如慳吝困富人

無法證果利自他

在一開始時,我就已告訴諸位,正確的知見可幫助我們修行,反之亦然。我們必須知道如何好好運用正見和修行,而非偏向於任何一邊。

見修雙行殊勝宗

密乘噶舉傳承的宗派是結合了「見」和「修」的修行法門,因為偉大的岡波巴祖師將噶當巴的教法,以及大手印的實修傳承加以融合為一。有些傳承只著重在知見的學習上。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19 23:30 , Processed in 0.033665 second(s), 20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