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第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3-2-2.根大手印-道大手印

2017-07-26 11:07:52作者:義工群 藏密網

导语:第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3-2-2.根大手印-道大手印

我很高興與大家再次見面。我將就無比達波噶舉傳承的見、修、行再繼續作開示。

當世尊第三次轉法輪時,他曾將一些最究竟無上的教法概述在《三摩地王經》中,如此使得他最有名的追隨者之一的岡波巴,才能將殊勝深奧的大手印教法保存下來。《三摩地王經》最主要講的內容是大手印。此經涵括了噶當巴的法教、勝義與世俗二諦菩提心,以及大手印等。我們也可以說此經乃為世尊最無上的願心。大手印依根、道、果而教,換句話說,也就是見、修、行。

[@more@]

前面我已依蔣貢康楚羅卓他耶的證道歌說明了大手印見。我詳細的說明了兩種層面的知見,在繼續進入道大手印的討論之前,我想約略再溫習一遍。

根大手印有兩個層面,它是空性,也是光明的。心的究竟本質完全離於任何因緣條件、離於斷常二邊、離於一切淨垢。我們由於不識此性,以致執著於二元對立的想法,而陷於惑迷之中。

一開始我們是如何陷於惑迷之境的?由於對自己心性上錯誤的認知、由於認為自我真實存在、由於不識心的光明性,以致我們不斷的認為外在現象是真實而存在的,一切外境也真有這麼回事。由於不識心的空與明,我們才會生起分別對立之想;由於不識自心的究竟本質,我們才會生起惑迷,不停在輪迴中徘徊。在二元分別的想法上,我們認定輪迴與涅槃是分開存在的兩樣東西,同時執著在有無與斷常的觀念上。此種二元見將我們拋入完全的惑迷和分裂之中。由於我們還未能了悟根大手印,也就是我們的自心本性,因此,我們只能依於法道而修以實證見地。

道大手印在羅卓他耶的證道歌中如是被描述著:

論及道大手印時 心與諸法即大印

俱生心智是法身 俱生顯相法身光

心的本質缺乏實體,空無外相,也就是法身之所指。然而,它具有清晰而光明的顯化能力,稱為「法身光」。這正像太陽與陽光一樣。陽光雖由太陽放射而出,但與太陽是一體無分的。同理,法身有化現一切的能力,此稱為「大手印光明」。我要再說一遍,空性指的是在實相上,它並無任何實體存在,然而它的光明或明性,也就是「法身光」卻可化現一切。

只要我們存著二元見和分別心,每次當我們聽到「心」的這個字眼時,便會自然認為它就在我們身內某個特別的地方。西方人認為心就在我們的心臟之內,而東方人則認為它存在我們的腦中。這種執著是自然產生的,而這兩種想法都認為心真實存在某個地方。當我們覺受到外在現象時,都認為它與心是不同的兩樣東西。因此,我們便在外境的對象物和內在的心識之間起分別:我們沒有把現象諸法和心當成是一個整體的東西來看。

當我們把外在的東西和內在的體驗覺受分開時,我們不僅執著心為實存之物,同時感覺外在的一切也都真實而存在。我們相信一切外境的存在,同時產生認為外境應對我們一切苦樂受負責的想法。我們不了解一切我們所覺受到的體瞼和東西,都是來自於自心的造作,以致生起現象諸法本身可以獨立存在的錯誤想法。我們要知道一切都是本然如是,而它們只不過是我們心的一個投影而已。
一切東西的究竟本質都是空性。現象諸法看似真實而存在,但只有在因緣聚合的情況下,它的存在才成立。沒有一樣東西能獨立而存,唯有依於因緣而生滅,無一例外。

若要修習道大手印,我們首先必須明白法身即是心的空性層面,而一切我們所能覺受到的表象事物都是心的光明層面,它與法身無二分別。道大手印的實證顯示出我們的心和所覺受的對象是一體不可分割的。

第三世大寶法王讓炯多傑曾在「大手印祈請文」中解釋了心的自性:
一切諸法均僅為心的造作

心的本質乃是空性

一切由空性中無礙化現

願此體悟能證悟成果

一切內外現象的心法和色法均只是心的造作,而心的本質則是空性和光明。空並非一定指斷滅或空無,相反的,它代表著一種一切均能從中顯化而出的無窮力量和潛能。修習道大手印的目的是要了悟心本身即是大手印,而一切化現則由心的明性而出。我要再說一遍,心和現象諸法是合一不可分的。由於持有無間口傳傳承之上師的加持,我們才能證悟法身,並且了解它是無法僅經由知識上的了解而獲得的。

尊聖上師加持力 與己宿業齊聚時

如遇舊識悟本性

上師是誰?尊聖的上師指的是一位持有從金剛總持以降至今,不曾間斷之口傳傳承者。如此的老師才是一位真正具格的上師。他不僅持有從金剛總持以降的口傳傳承,而且自身也有能力將此傳承傳與弟子,以促使他們的心性圓熟。另外,他也具有能將自己所證得的智慧引介或傳與弟子的能力。

精神導師或師父,和根本上師之間有所不同。師父是指一位我們從其處學法的人──雖然我們不一定都懂。師父可以教導我們正確良善的心態和觀念,因此我們有許多師父。上師的意義則更廣泛。他可以實際上為我們啟發自心本性,也就是大手印。藉由上師的加持和啟發,以及多生與他所結的緣,我們便能自然毫不費力的了悟大手印。我們要知道開啟真實的心性只有一次,而且只有我們的根本上師可以為我們揭示它。如此一位具格的師父便是我們的根本上師。

我們之能認知大手印,也就是明心見性並不只單依上師的加持而已。與一位真正的上師之間的業緣也是很重要的。然後藉由他的啟發,我們才能「如遇舊識悟本性」。藉由與上師多生多劫來的因緣,以及他的加持力,我們才能認識並且了悟自己的究竟自性。而此自性無始以來即於我們自身之內,非屬新增之物。所以這種體悟被比喻為「遇舊識」,表示它並非是一樣新的東西。

此時言語不需多 然初機者需具備

我們無法僅憑口說便能獲證大手印之果。若想獲得上師的加持,我們必須增強自己與上師之間的善緣。只有在上師為我們指出自己的本來面貌時,我們才有可能實證大手印。

「然初機者需具備」──一位初機者必須要培養菩提心,也就是証覺之慈悲心。此外,他還要修習「修心七要」、四共加行和四加行,以累積功德。在「大手印祈請文」中,讓炯多傑寫道:

轉心向道為根基 虔誠則為修之首

在前面的偈文中,初機者另有數項要避免或捨棄的是期盼和恐懼。

為了獲得無上正觀,我們必須精進止觀之禪修。做為一位初機者,我們首先要修「止」,以為慧觀的實證打下基礎。「奢摩他」意為「止修」,藏文是「息內」。「息」為「穩靜」,而「內」則是「住於」之意。我們的心本然清淨,但由於受制於諸種煩惱的干擾,以致心無法體驗到它的真實體性,也就是一種穩靜輕安的狀態。「息內」的修行主要是要讓心淨化,回到它自然安詳的狀態。這種自然寧靜的心一定要變得很穩固才行,而我們唯有藉由「止」修的法門,才能止息一切煩惱,停止所有情緒上的干擾。

若想培養心的定力,有兩項因素我們必須注意到。首先身體的坐姿要正確,其次是維持沈穩的心。

心與身相連,並依於它而運作。因此我們的坐姿一定要正確。我們的祖師教導我們打坐時,背脊要挺直,這樣內在的氣脈才會筆直不彎。當氣脈走直時,我們身體裏面的氣也才能暢行無阻。當氣,或者說能量的運行順暢時,我們的心也才能變得穩定安靜。所以這點正證明了姿勢的重要。

我們之中可能有許多人知道在密乘的修行中,單單氣脈就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已詳細說過許多次,那就是心性本身並無實體,它完全依於我們體內氣能的運行而起用。氣有四大元素,即風、水、地和火等。在本文中,「氣」並非指經由科學證明,而存在的外在空氣,它只是一個密法用詞的表義翻譯而已。心住於氣中,因此我們的身子一定要直,心才會安靜穩定。當我們在無明狀中時,心中隱匿了許多例如像我慢、瞋嫉等種種的心毒。依於內氣而運作的煩惱習氣是非常熾盛的,這是由於氣行不平衡的緣故。因此,我們若想要平衡身體裏面的氣行,同時要不斷消除煩惱習氣的話,那麼當我們在打坐禪定時,身體一定要坐得很直才行。

我們的身體裏面有三條主要的氣脈,即中脈(烏瑪)、右脈(柔瑪)和左脈(羌瑪)。中脈是智慧脈,而左右脈則是業脈。

正確的禪姿有五個重點。首先我們要把背打直,讓左右二脈的氣能順行進入中脈,也就是智慧脈。此舉可讓我們的心沈穩安定。當氣暢行匯入中脈時,我們便能淨化一切不淨和染垢、止息煩惱,而毫不費力的證悟到自然的平衡和安寧。

我們現在了解到一個正確姿勢的重要性了吧!而且知道不這樣做是沒有辦法打坐的。一旦我們獲得定力,且在下座後也依然能融入禪修中時,便可以不必再專注於坐姿上面。可是為了要穩固這種悟力,我們還是需要按部就班修行。

藉由「止」修,行者可獲得九種不同程度的定力。禪修的法門中有許多善巧方便,例如,觀注於一個普通的對境物,或是一尊佛像,或是自己的出入息等。但若要在大手印的修行中培養專一的能力,我們並不需要專注在一樣東西,或將心住於自己的出入息之上。在密法的修行中,我們可以觀想各種本尊以培養定力。在大手印中,「止」修的方法有些不同。第三世大寶法王曾就這個主題唱出一首金剛歌:

大印即由一切概念物中解脫

無有一物需專注

我前面曾詳細說過大手印乃離於一切心的造作巧飾──它完全離於心的想像之外。由一切心的對境中解脫,在證道歌中也有所描述:

應棄迎拒已與未 當下剎那此個心

即是無作本來貌

當我們禪修時,必須完全忘掉過去的一切回憶,並停止未來的種種計畫。也就是說,我們不要跟在浮起的念頭後面跑。事實上,過去的回憶只不過是我們對周遭之種種體驗的一種執著罷了。除了現前當下以外,我們還能對過去做什麼?我們總相信過去,但並沒有跡象顯示念頭是過去的。在大手印的修行中,老捨不下自己過去的一切是不對的,同樣若對未來有這樣的想法也一樣是個錯誤。計畫東、計畫西只會增加我們更多惑迷罷了。在大手印的修行中,我們要將心住於當下、住於清淨無染的本性中,對過去和未來不生衝突和對立。

自心本性是「毫不造作的」。甚至我們也無法在此刻或現在找到住於當下,或類似這樣講法的存在性。每一刻、每一剎那都有新的念頭上來又消失,我們無法指出哪一個特別的時刻就是所謂的「現在」。「現在」只是我們所執著的一個標記、假名而已;念頭本身生起又消失,當我們在說「現在」時,它已經成為過去了。我們應該定心而住,不隨著過去、現在、未來等念頭的生滅起舞,而住於不亂不迷的當下。

禪定莫造作思痕

在真正的禪修中是沒有禪修的。倘若我們藉用對境物修專注,它一定得要是一個可視、可感受到形體,不論好或壞、正面或負面的東西。但大手印是離於任何分別的。雖然經典教導我們無一物可觀修,也沒有禪修此事,但我們還是要藉由修行開展出覺觀的力量──離於任何分別對立的明覺。

心具有自知自明的能力,所以我們的祖師如是教導:

水未攪動時

我們見到了它的清澈

心未使力時

我們看到了它的光明

想藉用力量造作光明就像攪混了一池清水一樣,反而妨礙了我們體悟到自在的寧靜和光明。沒有任何使力或造作的心,才能讓我們真正體悟到「當下」,也就是法爾如是,完全離於任何紛擾和不安等。

「大手印離於任何概念」的描述,可能會誤導我們相信它指的是心完全處於一片空白的狀態中。「當下」意為離於任何擾動、離於任何動因的一種清明的覺觀。

剎那亦不落思痕 無漫無修無作訣

不落於紛擾,也不強勉自己,我們將心住於自然而無造作之境中,但非模糊不清,而是非常清晰,正是:

朗耀悠然與清明

由於意識清晰無擾,我們才能將心住於其自然清新的狀態中。無修可以讓我們體驗到一種寬鬆自在的無作感覺,讓我們體悟到光明。簡而言之,將心住於大手印,意即將心住於其真實本來的面貌中,也就是心的一種清新鮮明,或一種當下剎那的狀態,完全離於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想法和概念。

在道大手印中,我提到了兩件事,即奢摩他(止)和毘缽舍那(觀)。心若沒有獲得寂止是不可能生起慧觀的。舉例而言,若我們繼續不停攪動污水的話,污濁便會持續晦障水原本的清澈。水本來就是非常清澈的,只因為攪動而阻礙了我們,讓它無法沈澱下來,顯出它的清澈原貌。我要舉的第二個例子是蠟燭的火焰。火的本質是光明而溫暖的。倘若有一陣風擾亂了火焰,它便無法照耀得很明亮。但當風停止時,火焰本然的光明便又會再次照亮一切地方。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心本來也是光明無晦的,但由於受到煩惱和種種心的造作干擾,以致我們無法認知它。因此,首先我們要淨化一切煩惱業障,才能獲得究竟證悟的光明。

我剛剛已向諸位說明了保持一個正確姿勢的重要性,同時心要持續放鬆,不要有任何心理上的使力或造作,尤其在打坐時。只要能拿捏住這兩種因素,心自然會達到沈穩而安靜的狀態。

在打坐時要如何對待自己的心呢?我們要將它維持在一種無散漫、無修行、無造作的境界中。不散漫,我們的心才能住於鮮明的覺性中;無修行,我們的心才能住於寬緩的自在中;不造作,我們的心才能住於朗耀的光明中,無有任何投影。我們不要隨著過去或未來的念頭而轉,也不要執著於現在。不受限或制約於諸如此類的念頭,我們才能將心住於它本來自然的原貌中。

三門解脫虛空中 明明了了善觀照

鬆緊適度寬坦住

三解脫門為○1心之本質為空○2心無實質之因。既無實質之因,故亦不起用○3其果亦無可期。三門好比虛空或空間,既無形狀,亦無一可測之組成結構。同理,心性以此三門為喻,既無法測量,亦不得稱重。簡而言之,心的本性為空,它無實質之因,故果亦無以為盼──此乃「三解脫門」。

當我們說心性為空,無具體之因,果亦不需期待時,那麼是否表示我們乾脆就此放棄或捨掉一切?不,我們必須要專注,保持明覺。專一是修行的關鍵所在。沒有定力和專一,我們無法警覺到各種的煩擾和惱障,以致不停在輪迴中流轉。我們一定要培養專注不亂的心,才能意識到各種煩擾,如此我們的生活才會圓滿。但是我們不應催促自己,悠然的保持專一即可,不需強迫自己。在開始時,專一是一種普通而簡單的覺知,清楚的注視著生起的煩擾即可。但當行者深入修行後,專一會增長成為一種自明的明覺,而後終能住其本來自然的面貌中。這時由於明覺已經展現出來,因此我們便不必再培養專一。在止修中,最後過多的使力與不及的緩滯,都會自然平衡過來。

三粗細等念盡止 心住自然無整中

由於煩惱力量的關係而生起了微細、可辨,以及粗顯等三種的念頭,而此唯有藉著「心住自然無整中」,才能將其止息。

由於煩惱業力所生起之念是為微細、可辨或粗顯的,完全依於個人的情緒而定。強烈的念頭是屬於粗顯的,而煩惱業亦可生起微細的念頭。當我們在止修中將其止息時,便能住於自然本來的明覺之中。

在止息一切念頭,住於完全的平衡狀態中時,我們便可進入四瑜伽中各種不同的了悟階段或品次。這些堪布卡塔仁波切剛剛都解釋過了。

四品體悟逐次生 明性之陽源源照

大印根修就此立 缺此而言高證悟

如築無基之城堡 然倘瑜執亦魔業

精勤然屬寡學者 受於福德表象欺

開啟自他惡趣端 喜悅清明無念悟

若執亦是生死因

虔誠敬信漸增固 識中骨石相遇時

勝義傳承加持受

在此,主要我們必須了解的是,當我們住於自心本性中,無任何造作巧飾時,便能在「止」修上成就。同時藉由我們心中完全的虔信,以及根本上師的加持,將會如「骨石相遇」般──也就是毫無保留的虔信,會讓我們感受到上師的加持是如此強烈,猶如石頭粉碎骨頭一般。 

在「止」修中會有三種,而在「觀」修中則會有四種缺失產生:

四歧途處不迷失 三邪見處不墮落

實證空性便能獲得殊勝的證觀,但在「觀」修中有可能會產生一些缺失。它們是迷失於概念性的空性中、迷失於道上、迷失於善法中、迷失於一切假名中。

由於不解空性的真義,因此我們便認為所謂的空性是指萬物皆空,無一存在。舉例來說,當我們把一整杯的茶喝光時,我們可能認為空性就像這個空而見底的茶杯一樣。執著於空無的想法就是「迷失於概念性的空性中」。

「迷失於道上」也與空性有關。我們在法道上學到了各種佛理和知識,但卻錯誤的自以為我們可以把一切都轉化為空,所以根本不必累積功德或淨化煩惱。我們認為到頭來反正都是空,所以可以不用修行。此為在道上所生起的缺失。

「迷失於善法中」也與法道有關。當我們對空性有極大的執著時,便深信自己一定會獲得究竟證果。對證果的貪執會阻礙我們認知善法的重要性,例如,何者該捨棄,何者該持修等。但結果我們只是固執不動的執著在空性的證果上。

「迷失於善法中」代表我們自認為僅由表義上去了解空性便已足夠。因此,空性的意義便僅止於在心造的層面上。附著假名的空性正如把一顆私人的印章蓋在此意義上一樣,這絕非是一種真實的了悟。我們只是在空性的意義上造作一番,然而並無任何實證可言。

另外,在「止」修中可能生起的三種缺失是有關喜悅、清明和無念的體悟。在「止」修的過程中,執著在喜悅、清明和無念的禪境中是錯誤的。離於煩擾的專一可令行者生起喜樂感,而一切均屬虛幻無實的了悟則可帶來明性(光明)。執著於喜悅的禪境將導致我們投生於欲界;執著於清明的體悟將導致我們投生於色界,而耽溺於無念的境界,則會使我們投生於無色界。大手印的修法必須離於以上四種迷途和三種缺失。

超越四喜離三緣

在密法的第三灌中,上師會要我們觀入大樂,也就是究竟的自性。四喜是藉用以說明大手印漸進了悟的例子。它並非是一種法道,它只是說明了究竟智的漸次了悟層次,即喜、大喜、殊喜與俱生喜。究竟智乃離於一切喜樂(大樂),因此羅卓他耶教導我們它是超越四喜的。

究竟智亦離於三種因緣條件,即喜悅、清明和無念。我們曾說過這些現象會在「止」修中生起。雖然我們在修行中會體悟到四喜和三緣,但究竟本質是超越離於這些境界的。舉例來說,在我們禪修時,我們會產生各種覺受。在我們感受到大樂或喜悅的時候,我們自然會認知。當我們感受到光明或清明時,也會意識到。通常我們的心會馬上認定:「這是喜悅,那是清明等」。但究竟上而論,我們必須超越對於四喜和三緣的推斷。

悟由三階之士道

我們可以依個別根器所能達到之三種階段的了悟,來解釋「士道」這個字。佛陀由於其弟子具不同的性向和能力,所以傳下了三乘以及不同層次的佛法。這三種層次是漸進的,但有一種直接的證果稱為「卓嘉瓦──拔躍」。也就是當一個人證悟菩薩初地時,他便能自動登上菩薩三地。這在學校中也常發生,孩子由於成績優異而跳級就讀。最高的層次稱為「俱時生起」。當上師向我們指出心性的同時,我們便在當下獲得了悟。但前面我說過,我們所能成就或到達的階段,還是要依個人的根器而定。

三階之士道所談的是有關個人的根器,與一個人的自性毫無關係。倘若我們認為由於每個人的佛性有別,所以在能力上有低等、中等或優秀的分別時,我們便誤解了這個法。佛性乃為一切眾生無分別的圓滿具足,但為何有些人的能力較佳?這與他們煩惱的多寡、淨化的程度和業力等,都有關係。

從究竟上來看,一切眾生都平等的具足佛性,但若談到證悟,則要依三士道以及其所代表業障的多寡和程度而定。

三大之意所不及

「三大」指的是修行道上的聞、思、修,它可引領我們達到開悟的境界。但究竟的自性本身是無法為此三者可觸及的,它超越了一切。般若波羅蜜多是無法言說,離於想像和文字的;它是在談到空性時所使用的詞句。「不及」也就是無法觸及,意為離於聞、思、修之意。我們不要把它解讀為此「三大」是不需要的。在成佛的道上,這些才是最基本的,不過究竟的證果是無法言述、無法觸及的。

「究竟」指的是無法用任何普通語言所能描述的究竟智。它離於想像、離於任何在修行中所生起的體悟。所以究竟智是:

此為無染自生性

它也是:

猶如無雲晴空中

藍色、無雲的天空遍滿一切虛空,它毫無障礙的充滿於輪涅之間。無雲晴空只是一個藉以做為比喻的例子,因為:

自性光明不可言 無念智慧難喻論

究竟智是:

赤裸無整平常心

當心住於無念的鮮明狀態中時,即是「赤裸無整平常心」。所以我們一定要培養將自心住於無可觸及、無所依緣、自然赤裸無飾的狀態中,無任何虛假詭辯。

主觀自慢皆斷離 法身如如了然見

清楚了然的看見法身指的是「毘缽舍那──觀」,也就是特殊的內觀。藏文的「觀」稱為「喇痛Lhagthong」,意為看見以前所未曾看見的。我要再說一次,「毗缽舍那」意為特殊的內觀。它並非指某個人的眼力比較銳利,它是指我們看到了以前所未曾看到的。

由於時間有限,因此我無法逐句講。但我希望諸位能了解一個重點就是,我們必須要藉著將心住於自性之中,而開展出特別的內觀。當我們住心時,要離於任何造作或依緣的念頭。我們必須慢慢培養自然住心的能力,不隨著過去、現在或未來的念頭轉。而當我們能住於當下時,便能生起無上清明的內觀,它是一種離於任何凡俗想像的體悟。

六塵顯如水中月 朗朗然照智慧境

所生諸法本來貌 所顯諸相大印性

大樂法身即法界

安住奢摩他寂止 毘缽舍那觀隱義

動靜一切皆了然 互不分離雙運行

離於妄惑之斷除 亦踰治法之引用

任運達此必有時

已達證悟之境時 二六時中皆住定

若離得失二邊檻 修行本身亦不存

思緒猶存初機者 禪修之重不可無

修行之中體悟生 彼乃妙觀莊嚴飾

當行者精勤修行時,便能證悟大手印之四瑜伽。之前,堪布卡塔仁波切曾在這方面做過一簡短的開示。但由於此證道歌的基礎是在於四瑜伽之上,因此我也會概略的再說明一下。

道大手印是:

此道細分四瑜伽 專一意指識心性

又分三品上中下 清明喜悅交融見

自在住於三摩地 無斷體悟是明性

在「止」修中,我們要修行專一。當我們能一心不亂的住於自然平穩的狀態中,也就是離於任何煩擾時,此等特別內觀的智慧便會開始展現,而此即是喜悅和清明。由於「止」修的圓滿,我們才能穩靜的住於喜悅和清明之中。

在專一的階段中,心可認知自己,並一窺此平常心,也就是智慧心。心可依行者住心的能力而決定認知自性時,所能維持之時間的長短。初機者總認為自己在禪修,但卻常使力造作,導致其修行變成有條件的情況,而行者也因此而起分別。這種巧飾會阻礙我們的心去真正的認知它自己。圓滿的止修代表心已完全止息,足夠去認知它自己,足夠去一窺此平常心。專一是完全沒有依附於任何因緣條件的。

離戲悟心實無根 分為上中下三品

了悟生住滅本空 離於空相兩執根

一切諸法融貫通

第二的離戲瑜伽則能將心專一的住其自然本來之貌中,而住心的時間也會慢慢增長。在沒有任何心性造作的修行中,我們便能確實的了知心和外相是一體不分的,譬如鏡子與其鏡中之影是不分的一樣。我們之前也說過,法身與其所放射出的光,也就是它的表象顯現,是無差的;光是法身的光明。我們常用自己的心對所執著的表象東西起分別,但在離戲瑜伽中,我們了悟到外境只不過是我們自心的一個投影罷了。既是如此,無二的了悟便會由此生起。

簡而言之,離戲意為心與外境,也就是主客體之間並沒有分別。一切現象和覺受全然皆由於心的投影所致,事實上,它們是一體無分的。在實證了無二之後,我們再繼續往上修第三瑜伽,稱為「一味」。

心物相合即一味 分為上中下三品

輪涅諸法化等味 心物猶如水注水

一味中顯諸種智

在此階段中,我們專一的體悟到輪涅的一味。平常我們都將輪迴執為是一種人人都想解脫的痛苦境界,而涅槃則是一種大家都想達到的安樂境界。但當我們在修一味瑜伽而住於純一之中,並離於任何心智上的審視時,我們便能了悟到輪迴與涅槃,實際上是合一無二的。

      念心消盡是無修 也分上中下三品

所修能修體當空 無明習氣漸逝遠

母子光明相融會 法界智慧遍虛空

在最後的無修瑜伽中,行者生起了修行,以及究竟證果的無分別光明。也就是行者在禪修以及下座後的日常生活當中,都能隨時觀照心的光明。它是修行與證果,也就是心之明性的不斷展現。這些是大手印的四瑜伽,每一瑜伽又分為上、中、下三品,總數為十二。照字義上來說,我們大手印有「四、三,以及總數十二之瑜伽」。

總之三摩地禪中 專一隨心止念住

領會平常心之性 離戲意指悟無根

藉由正觀破邊執 此即一味真實義

超越修與無修辯 習氣斷盡謂無修

倘若我們把十二瑜伽與道地(五道與十地)之間的關係做一比較的話,它們是這樣的:

‧專一瑜伽之上中下三品,等於五道中第一的加行道與第二的資糧道。

‧離戲瑜伽之上中下三品,等於五道中第三的見道,也是菩薩地之第一地。

‧一味瑜伽之上中下三品,以及無修瑜伽之中下二品,等於五道中第四的修道,以及第二至第十的菩薩地。

‧無修瑜伽之上品,等於五道中第五之無學道,以及證悟的佛地。

以此始起瑜行者 那洛梅紀諸大士

迄自貝汪尊勝師 噶舉傳承之金鬘

已抵無修法身剎 任運消除二障黯

二慧大力廣為拓 開啟利他遍空藏

皈依之心了無惑 噶舉傳承師傳徒

非僅文字更了義 低劣凡庸如我者


唯秉尊之傳承徽 祈速引入無修剎

盡除無餘我念心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3-29 23:16 , Processed in 0.073656 second(s), 15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