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第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3-9-4.戒定慧與四無量-四無量心

2017-07-26 11:07:52作者:義工群 藏密網

导语:第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3-9-4.戒定慧與四無量-四無量心

佛法的行者必須培養菩提心,也就是證覺之心。而此可藉由四無量心的觀修,落實在正確的修行之上。四無量心的觀修對象涵括了一切眾生。
  
行者首先要培養真正的慈心,祈願一切眾生都能獲得快樂和樂因。所以我們要觀想無始劫以來,一切眾生都曾是我們最親愛的父母。我們知道自己希望獲得快樂,沒有痛苦,而別人同樣也有這樣的期盼。眾生,也就是我們的父母,由於無明之故,不知如何獲得快樂,消除痛苦,因而不斷流轉於輪迴之中。因此,我們要生起真正的慈心和愛心,祈願一切眾生都能獲得究竟快樂:「願一切眾生都能得樂及樂因」。慈心的觀想本身可讓我們消除一切惡意的心念。

[@more@]
對一切眾生的慈愛心乃是培養悲心的基礎。當我們能真正去愛顧他人時,便會特別關心他人的幸福。我們不僅希望他們能獲得快樂及樂因,亦希望他們能脫離痛苦及苦因。
  
是什麼導致我們產生痛苦的?痛苦的成因乃來自於我們執著二元概念的無明。大家都了解到眾生無始劫以來即在六道中輪迴,遭受無數身心上的痛苦。
  
痛苦可細分為三種,即苦苦(痛苦之苦)、壞苦(變易之苦)和行苦(遍一切處苦)。前二者我們較易了解,因為人既然出生了,便不免要經歷生、老、病、死等的過程。但同時我們也要了解由於我執、我慢等,所生起的一種遍一切處苦。我執會產生對五蘊的依存。一切眾生都希望能遠離逆緣,卻又常將五蘊執為自我,以致在生活上不斷遭受到痛苦。他們在追尋快樂上的理念是正確的,但由於煩惱業障的關係,導致造成更多痛苦的因產生。
  
我們知道沒有一個人希望受苦,但卻由於因果業力的牽引,而不斷遭受痛苦。因此,我們要學習了解他們的感受,並且祈願:「願一切眾生均能離苦及苦因。」
  
第二個無量心的觀修是悲心,它可讓我們進一步去幫助別人,同時減少我執和自滿。
  
在生起慈、悲等二無量心後,我們再祈求:「願一切眾生長住無苦之妙樂」。當我們希望眾生都能生活在一個快樂的環境中時,也就是第三「喜無量心」的觀修。它可能以克服我們的不願和不捨。
  
我們知道眾生之所以會感到挫折和沮喪,乃由於希望離苦得樂,以及畏懼失樂得苦的一種得失心態所致。因此,他們會趨近任何他們覺得符合自己希望的人或事,同時摒棄任何障礙,或不符自己希望的東西,以致造成一種貪愛和嫌惡的對立心態。此舉將帶來一切痛苦的根源──分別心。因此,我們要如是祈願:「願一切眾生捨怨親而住大平等」。
  
第四個無量心是一種平等無分別的觀修,對人無怨親之分。

我們對一切眾生至誠的慈、悲、喜,以及平等心等,就是所謂的四無量心。「無量」是什麼意思呢?它代表一個無可算計的容量或數目。
  
現在我們已知道要進入正確的修行之前,我們必須具備一個圓融無偏的知見,而此即是對於勝義與世俗二諦合一無分的了知。另外,在正確的修行方面,我們要知道善巧與智慧乃是合一無二的。善巧方便指的是佛陀所傳下,教導我們生起慈悲和菩提證覺之心的種種法門。但若無慈、悲、喜,以及平等心,證悟不可能是深廣而無限的。圓滿的智慧乃來自於學習正見,生起無量的心。所以這也是我們稱之為「四無量心」的道理所在。而善巧則必須與智慧結合,才能生起覺觀。
  
善巧亦指六波羅蜜(六圓滿),即布施、持戒、忍辱(包括寬容與耐心)、精進、禪定、智慧。但單獨布施並無法稱之為圓滿。所謂的圓滿,乃必須完全離於三種分別心(三輪體空),即離於對於布施之主體(施主)、布施之客體(受施者),以及所施之物的概念。修行成就者了知並無一人行布施,亦無一人受布施而獲得任何布施之物。「圓滿」即指對此之三種對象不起任何執著。了悟空性亦指了悟無二,此為一種完全自然無作,亦無分別的心。同樣的,當我們在觀修慈悲心時,不要在心裏想著:「我正在對別人修慈悲觀」。
  
我們看到在許多教法中,尤其是岡波巴大師所傳下的《解脫莊嚴寶論》,均強調了智慧與善巧的雙運修行。倘若行者僅依經典的表義而修,便有落入斷見的危險。一位佛法追隨者,在實修上必須結合善巧與智慧才能真正成就。
  
有很多人知道空性乃是佛教最主要的教義之一,但卻錯誤的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他們還要行做善業、累積功德?在佛教中,它被稱為「以空性莊嚴自己」。但由於行者尚未明白善巧與智慧必須合修(悲智雙運)的重要性,所以才有這種疑問產生。
  
另外也有人知道佛教特別強調修行善巧的重要性,但也錯誤的認為在此種情況下,為何他們還要增長智慧?若無智慧,我們便會生起種種錯誤的祈盼,導致最終產生恐懼和挫折的心理。而這也是行者尚未明白智慧與善巧必須合修的道理所在。
  
在法道上藉由悲智雙運的力量,行者可以達到兩種成就。在完全消除一切障礙後,便可以證入諸法實相,了知一切事物的本質,而達空性的了悟。此為修行的首要目標。此外,一位成就者亦能同時了知一切事物的表象顯化,而獲得自然無作,卻又能依個別根器而行的度眾能力。此時我們的內在力量已開展出來,而此則為修行的第二目標。藉由智慧的獲得和善巧的應用,我們可成就兩種圓滿化現。在了悟諸法實相,完全淨除最微細的業障後,我們可證得自利之法身。而在了悟心的光明無礙本質後,則可證得利他之色身。
  
正確的知見確實可以讓行者在法道上獲得成就,所以現在我們已知道將智見融入修行道上的重要性了。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6 07:56 , Processed in 0.036361 second(s), 15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