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第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3-9-5.戒定慧與四無量-戒學

2017-07-26 11:07:52作者:義工群 藏密網

导语:第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3-9-5.戒定慧與四無量-戒學

  
任何時候在學習佛法時,我們都必須生起純淨的發心,希望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專注的領受教法。

  諸位一定聽過無數次有關受法時,要生起純淨發心的重要性。若以一個容器來做比喻的話,那麼當我們在學習佛法時,要避免三種缺失。第一種缺失就像一個倒放的容器,裝不下任何東西。這是由於散漫不專所致,所以我們要對佛法有興趣,並且在學習的過程中,充滿歡喜心。第二種缺失就像一個底部有破洞的容器一樣,任何倒進去的東西都會由破洞中流出。這是由於容易忘失的毛病所致,而容易忘失的原因,則在於對佛陀教誨的興趣和誠心均不足。我們應該記住一切法均由佛陀所傳下,故應以清淨、信任和渴求等三種的心態,專心聆聽。倘若我們能以虔誠和恭敬的心來受法的話,便能避免第二種缺失。第三種缺失就像一個完好的容器,既無破洞,亦無倒置,但裏面卻裝著毒藥。因此,只要我們倒進東西,它便會跟著受到污染。所以同理,當我們在受法時,也要避免這種不純淨的心態。

[@more@]  
我們已開示過智慧和禪修等二學,現在我們繼續來講戒律。過去有許多大師曾說過,清淨智慧的基礎乃建構在戒律之上。一切我們所祈望開展的智慧和功德,其基礎乃是戒律。戒律就像任何建築的基礎一樣,非常明確。它具有極大的作用;它是我們一種精神生活、明覺和智慧的力量,同時它也與我們的身、口、意有關。
  
為何我們的身、口、意等戒是證得遍知的基礎呢?當我們不察主客對立之執著,而生起怨親好惡之念時,便代表缺乏戒律,並將持續不斷造業。一個人若不持戒的話,便會由於煩惱的衝擊而完全被擊敗。這並不表示他沒有佛性,但由於受制於煩惱,以致行為失誤,使得清淨的佛性被遮掩住。此稱為「煩惱障」。這是導致一個人無法獲得證悟的原因所在。
  
舉例來說,佛在初轉法輪時,傳下了四聖諦法。第一是苦諦。佛說我們一定要了解痛苦的真理。其次是集諦和滅諦,我們必須捨離一切痛苦的成因,而苦因則來自於我們的煩惱業障。因此,我們一定要消除它。
  
佛法也談到了我們的心毒。由於我們無法了悟自心本性,而執著於一個主客實有,且對立的造作概念,因此產生了第一個心毒──癡(無明)。它代表我們不識自心的空性與光明。基於對主客體的執著,跟著我們又產生了貪欲與瞋恨等的心毒。我們對親近的人生起貪愛的心,而對厭惡的人則生起敵對的心。貪、瞋、癡等三毒讓我們不停造業,其中包括了身口意等的惡業。
  
總之,我們的生活完全受制於三毒,而另有許多心毒也都由此三毒而來。由於受到三毒控制之故,我們再次造了更多身口意的惡業。而它不可避免的,又成為我們痛苦之因。業力的形成是透過我們的心、身體和言語所造作出來的。
  
我們的心由於受到煩惱的驅使和控制,因此變得晦暗不明。當惡念生起時,我們的身體跟著行動,而且口出惡言,許多習氣就此形成,並且沈澱儲存在我們的根本意識中,等待因緣適合,再次現起。習氣反覆不停的強化我們的惡業,直到因緣成熟,再次開花結果。而這也是我們一直充滿惑迷,在輪迴中不停流轉的原因。那麼「惑迷」又是什麼呢?我們在累世中形成許多習氣,並存儲在根本意識中。這些習氣造成我們的煩惱和惑迷,遮障我們的心性,導致我們持續造業,而再度增強這些習氣。
  
但我們確實可以將這些令我們在輪迴中不斷流轉的習氣消除的。方法何在?首先我們要了知痛苦的解脫乃建立在習氣的淨除之上。因此,只要我們停止造業,同時培養良好而正面的習性,便絕對可以消除我們不好的習氣。
  
持戒可讓我們時時對因果業力的法則保持高度的警惕之心,並且正確的行做一切事。我們常受制於煩惱業障而不知,但覺性若生起,我們便能避免隨波逐流而造業,並且努力做一切有益之事。
  
我們或許會認為只有出家,或只有受過戒的人才需持戒,但事實並非如此。持戒代表培養我們的覺性以停止造惡,同時積極行身、口、意之善。它亦可對治造成我們煩惱的五毒。
  
我要說的就是,戒律乃為一切修行的基礎。諸位不要認為我們持戒是為了達成個人的某種目的。如果一個人可以持續保持在覺醒狀態,不受制於煩惱的話,那麼他就不必持戒了。但這是很難的。諸位都知道我們的行為不能有任何差錯,但每次外境現前時,我們便失去了警覺。因此,這正是佛陀說明持戒非常重要的道理所在。受具足戒的比丘和比丘尼也有貪、瞋、癡等的煩惱。雖然他們無法馬上就生起覺性,但至少也會隨時記住:「我受了戒,並且穿上了僧服。」這樣的提醒也有幫助。出家眾不喜歡別人因為他們穿著僧服,便以異樣眼光相待。我有時走在外面受到別人的注視時,也會覺得不舒服。他們不懂為何我們要穿僧服受戒,但我自己感覺持戒的價值很高。持戒真正的意義即是要培養有益於我們的覺性。
  
我之所以一再強調的原因是因為了解這一點很重要。學子曾要求我開示如何轉識成智。有些人聽到這種事情時,覺得持戒並不重要,因為我們的業障很容易轉化,但事實並非如此。若想轉化業障,我們首先必須要能控制自己才行。

  有些談到以煩惱為覺道的開示可能會誤導我們。它並非指為了證悟,我們可以隨意而行或造業。相反的,它表示我們必須隨時控制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心若淨化,便可以不再受制於煩惱障。而行者雖無法馬上消除一切煩惱,但也可以慢慢止息它,直到能控制自己的心。同時藉由了悟一切惱障的本質,也就是空性,我們也可以轉化自己的煩惱。一個人不管有沒有受戒,持戒均代表捨棄惡行,且隨時注意自己的身、口、意業。此意為我們不僅要在佛堂中打坐時,保持清醒;我們更要在每日生活中遭遇到種種難以忍受的惡劣情況下,保持覺性不變。
  
我們首先要有正見、正修行,並且持戒,然後在逆境困難中以慈心和悲心相待,這就是菩薩行。圓滿的菩薩行在度眾過程遭到困難和挫折時,絕不會氣餒退轉。而菩薩度眾的力量也絕不會受到所需時間長短的影響。縱使需要花上好幾劫的時間,他也永遠不會放棄要利益他人的清淨發心。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4 13:27 , Processed in 0.033240 second(s), 15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