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第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3-11-1.顯密之異同與時輪灌頂開示

2017-07-26 11:07:52作者:義工群 藏密網

导语:第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3-11-1.顯密之異同與時輪灌頂開示

時間/1990年
地點/加拿大多倫多時輪金剛灌頂大法會

經教

一般來說,佛陀的法教依經教(顯教)和密續(金剛乘)的傳承,而區分為兩類,其間的分別在於經教以培養成佛的種子為要,而密乘則直接以證果為道而修。
  
經教包涵了兩個主要的道乘(車乘),即屬於聲聞、緣覺道的小乘,以及屬於菩薩道的大乘。這些證覺的法門都依於戒、定、慧等三學而修。但另外,我們也可以就見地、修行、行止等三方面來說明這些法門的架構。

[@more@]  
這兩種法門,或曰道乘,均認為眾生之所以有缺失,其主要的根源乃由於無明的關係。無明造成我們今日的狀況。其見地指出人無一真實的我體(人無我),而一切事物亦不具單獨存在的體性(法無我)。至於修行方面,它主要是在培養開展三項重點之上:

  ○1藉由「止」修,產生定力。

  ○2藉由「觀」修,生起無盡智慧。

  ○3在大乘方面更要修習培養證覺的心(菩提心)。
  
而在實修以上三項時,它所表現在一個人之行止上的,便是不傷害或捨棄眾生,同時修行六波羅蜜,也就是布施、持戒、忍辱(寬容)、精進、禪定(定力)和無上智(智慧)。藉由這些方面的修行,我們才能消除無明的種子,而證悟成佛。這是經教最主要的修行方法。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常覺得自己是某樣「東西」,並稱這個我們自以為是的「東西」為「自我」。由經教的觀點來說,我們所感受到的自我,其實僅是一種心續的組成而已,是我們所造作出來的一樣東西。更確切的來說,我們執著於一種事實上並不存在的自我感覺,我們感覺自己是「某樣東西」。但在經過一陣子,在我們把這種感覺當真後,便會產生「我究竟是什麼東西」的疑問出來。
  
通常當我們看到東西時,都會聯想到它的形狀、構成、顏色、特性和外觀等。但當我們仔細審視我們所自認為的這個「自我」時,卻找不到任何形狀、顏色、組成和外觀。以理性來分析自我的不存在,並不困難。但這樣做,對我們幫助並不大,它依舊無法改變我們對自己,以及對現象界的習氣和看法。我們在把自己定位為「我」後,所有旁邊其他的人、事便成為「他(或它)」,而使自己陷入一種根深蒂固的二元對立習氣之中。
  
我們的問題並不在於了解無我的意義是什麼,而是在於如何利用無我的見地,消除我執的習氣。這才是修行的目的所在。在修行中有一句話:「獲得證悟或進入悟境」,這才是我們真正所要做的。我們必須實證無我後,才能真正消除我執的習氣。倘若我們依聲聞、緣覺道而修的話,便要將心住於無念之中,藉著定力,慢慢培養內觀,直悟無我。若依大乘的菩薩道而修的話,方法則包括培養證覺的心,梵文稱為菩提心,尤其在慈悲心的發露上,至為重要。此外,它還包涵了修心的法門,例如:「修心七要」,以及稱為「自他交換──施受法」的禪修技巧。在此方法中,我們將一般對自我的看重,轉移至對他人的關切。這是一個消除我執極為有力的方法。這些法門最主要都是在於消除我們的執著。當執著消除後,我們才能從一般日常生活的痛苦和不滿中解脫。這是對於經教修行法門一個簡短摘要的說明。

密乘(金剛乘)

現在讓我們進入以果為道的密乘修習法門。我們在密乘道中常講到轉化不淨為清淨,但我們要說明其真正的涵意,因為我想很多人對此有所誤解。
  
一切現象諸法均以某種方式呈現在我們之前,但密乘教義認為此等展現可以有所改變。不過有一點很重要,而且諸位必須了解的是,這裏所謂的改變,指的並不是我們所覺受到的客體本身。事實上,由經教和密乘的觀點來看,我們所覺受到的客體本身並無不當之處,它們既非清淨,亦非不淨;它所呈現的僅是其本然之貌。所以我們所感受到的不淨或垢染,並非來自覺受的客體本身,而是來自我們自己本身的覺受方式。由於執為有「我」,而產生了「他」的二元分別之見,導致我們認為一切客體均各自獨立,而真實恆常不變的存在。因此,當我們講到不淨時,其實所說的,就是指我們對於現象缺乏正確的理解和認知。這種覺性和正知的缺乏,才是我們所要消除的目標。諸位由此可知經教與密乘在目標上並無顯著的不同。雖然法門不同,但目的則是一樣的。兩者都認為問題出在執著──執為有「我」,以致我們將所覺受到的一切事物客體,當為實有且恆常不變的。
  
密乘的特點在於消除此種執著的法門中,有一個殊勝的方法就是開展自己對現象,以及對自身的覺受生起清淨聖潔的觀力。若我們能完全培養出這種「聖觀」的話,那麼我們對於自己和現象的執著便會減弱消失,我們對於一切現象諸法的覺受,也才能由不淨轉為清淨。
  
由於這一點很重要,所以我要再重覆說一遍。當我們談到將不淨的體驗或覺受轉為清淨時,我知道有很多人會認為密乘有某種神通咒力,只要念對時間,或念的次數夠多,便能剎那把一切改變。也就是說,有某種法術可以把我們的覺受客體,由不淨轉為清淨。這對密法是一種很嚴重的誤解,它根本並非如此運作的。
  
密乘道完全建立在經教的基礎上。依經教的觀點來說,我們會感覺生活毫無意義,也就是對周遭一切都感到不滿。而其原因並不在於受到覺受的事物本身,而是在於我們的自心、在於我們如何處理一切現象,以及如何與它產生相互作用的關係上。這才是問題的所在。現象諸法只是一種顯現,一點都沒問題。但我們將所看到、所體驗到的一切當為真實而且具體存在的模式,才是問題的根源所在。就是我們這種對覺受的執著和攀緣,被認為是一切問題的根本所在,而經教的解決之道就是消除這種執著,尤其是消除對自我的執著。
  
密乘道的重點也與經教一樣,那就是消除執著。但它不是藉用任何咒力,或某種具有法力的東西使外在的事物改變,而是藉由消除我執後,所產生的淨觀來作用的。嚴格來說,一個人若沒有穩固的經教基礎,是無法真正趨入密法的。但諸位也許會問:「是否可以僅修經教而不修密法,便能成佛?」答案是肯定的。一切開悟所必須要有的東西,都可以在經教的傳承中找到。然而,由於經教的法門著重在培養證覺的種子上,因此它是一條很長的法道。種子由發芽到真正長成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
  
密乘與經教的分別不在於做什麼,而在於用什麼方法做。除了密乘道較為直接外,它與經教在根本上完全是一致的。這樣諸位了解嗎?這一點非常重要,我要再說一遍。密法並非能藉由某種神通法力,將外在的事物改變,它是藉由消除我們對現象覺受的執著,而達成的。當執著消失後,我們會發現一切我們所認為不淨的現象,均只不過是我們自心的清淨顯現而已。
  
我要再強調一遍,密乘並不對任何東西念咒施法,或使用某些法藥或物質性的東西,造成某種改變。有很多人認為密法有很大的法力存在,因此完全不在乎自己的行為如何。他們認為只要訴諸神通,便能解決一切問題。倘若我們由於對生活感到無意義和不滿而陷入惑迷,那麼這種錯誤的覺受方式,就如同在無明中過著無明的生活一樣,根本無法帶給我們光明。它只會增長我們另外一層無明罷了,一點也無法將我們導入正確的方向。在去執斷惑上,密乘與經教的目標是一致的。
  
密乘的法門可分為多種不同的層次,但通常它分四部,即行密、作密、瑜伽密和無上瑜伽密(註:「瑜伽」意為相應或合一,例如本尊瑜伽法便指本尊相應法)。密法之所以有層次之分有數個原因,但最主要是為了契合每個人的性向、個性和能力等。
  
一切煩惱均由無明而起,而這也是由於不了解自己的本來面目所致。我們有三種由無明而起的基本煩惱,即貪、瞋、癡。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的煩惱,因此某些法門便較著重在貪欲的對治上,而某些則注重在瞋念的消除等。下面是密法的另一種分類方式。
  
無上瑜伽部的法被認為是最高深的,它又分為三部:

  父續──著重在善巧方面,包括我們與現象諸法的相對關係。

  母續──著重在諸法實相,以及空性智慧的了悟上。

  不二續──善巧與智慧佔同等的重要性。

在佛教中,密乘可以說是非常特殊的一部份,原因有很多,主要它是最直接的解脫道之一。此外,它趨入證覺的善巧法門不僅豐富且多樣。不過僅僅說自己是個密乘行者仍是不夠的,為了能如理如法的修行密法,我們還需要接受三樣東西:

  灌頂──啟發我們證悟的過程,使其快速成熟。

  口傳──幫助我們了解,同時學習。

  指導──實修上的指導可讓我們獲得成就解脫。

本尊
  
密乘的修行中,最主要的法門之一稱為本尊法。在灌頂中,我們要觀與此法之本尊合一無別。我們與本尊的關係非常重要,而密乘最特殊的一點就是灌頂,它可為我們種下一顆證覺的種子。現在我們要清楚而正確的來了解密乘本尊的本質。倘若我們把本尊當為世間神祇,或當地的神明來看待的話,那麼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本尊不是某個地方,或區域性的神靈;本尊是由諸佛的慈悲和證覺之心所化現的,代表佛的報身。他們沒有真正的實體存在。
  
本尊還具有另外一個相當不同的特點。當一個人向當地的神明拜拜祈求時,心中常存著極大的待期或恐懼。一方面希望神明會賜予他所要的,另一方面則害怕如果他不做供養或祭拜,神明會懲罰他。這種期待和恐懼,並不存在於我們和密乘本尊的關係當中。當一個人向神明祈求時,期待和恐懼完全佔滿了他們之間的關係。但就密乘而言,與本尊相應合一的目的,就是要消除一個人的期待和恐懼,克服希望和害怕,而非增長它。因此,期待本尊會賜予我們什麼好東西,或者害怕若不做什麼,本尊便會降禍給我們等的想法,都是不正確的。
  
本尊種種的身形外相,例如,擁有不同數目的頭、顏色,以及手中所握著的法器等,都是由圓滿證悟的智慧所產生的,這些均象徵我們生活上的每一項實際體驗。每一位不同的本尊,均能以某種方式淨化我們某個生活中的體驗,如此我們才能將自己周遭的一切化為證覺的道糧,而這跟只是祭拜是非常不同的。
  
讓我們以時輪金剛為例做說明。時輪意即「時間之輪」,而此名的意義在於它說明了我們每一個生活的體驗,以及周遭的一切都與時間有某種關聯。也就是沒有一樣東西能逃出時間的掌控之外。因此,此本尊的本質完全遍滿我們週遭的一切生活當中。藉由培養開顯我們自身之內的本尊功德和力量,便能淨化我們在一切真實生活中的體驗。而導致我們對事情感到不滿或無意義,被稱為「不淨顯現」的惑迷也才能清淨。也就是說,我們才能以本來的面目來覺受現象諸法和自己。
  
所有密法都涵括了三種層次的東西,這在無上瑜伽續中說得非常清楚,它們是○1外在的宇宙現象○2內在的金剛身○3微細的本尊證悟本質。
  
藉由觀想自身為本尊,我們對外境的不淨覺受便能轉為清淨。此種轉化並不意謂我們否定了外在現象,將它堵住或摧毀,然後再新造一樣東西出來。它僅代表一種內在的轉化過程,而此種過程將我們覺得不滿、不清淨的因素消除後,我們便能體驗到一切現象諸法,實際上乃是證覺之境的展現,正如時輪金剛的化現一般。
  
在密乘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特質,即「淨觀」和「虔誠」。淨觀指的是不斷努力培養對現象諸法本來面目的清淨體驗和覺受。我們目前對一切的覺受都是有染垢的,此來自我們的不淨觀。而其中的無明惑迷、執著、二元分別見等,是讓我們產生此等不淨覺受的主因。藉由修行,我們才能消除自身的惑迷和執著,並以現象諸法之本來面目來覺受它,也就是淨觀。因此,「淨觀」指的是在我們自身之內不斷開展的一個歷練成果。
  
在培養淨觀的過程中,它會啟發我們努力精進修行,而此精進更來自對珍貴教法和法門的虔誠,尤其是灌頂。藉由此種儀式,我們在心性上的了悟必然會成熟,而生起一種非常深沈的虔敬。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功德和力量。

灌頂

 「灌頂」這個名詞使用的範圍很廣泛。但大部份灌頂指的是一種「許可的加持」,或是「藉由啟發獲得許可」。在這些儀武中,主法者會將本尊的身、口、意引介我們認識或了解,藉以啟發我們自心的了悟。它同時也象徵給予我們許可,修持此位本尊的法門。
  
本尊的灌頂又可分為四個層次:

○1寶瓶灌(身灌)──此灌授予行者許可自觀為本尊身。

○2祕密灌(語灌)──它與本尊語有關。在接受此灌後,行者便能持誦本尊咒。

○3智慧灌(意灌)──此與本尊之意相對。

○4文字灌──此灌啟發我們對諸法實相的了悟。

一個真正的灌頂必須涵括以上四個階段的灌頂。

在正式接受灌頂前,我們要先做前行準備。因此,灌頂法會的第一部份便包括弟子向上師請求授與灌頂。上師正式接受請求後,接著下來便要修各項的前行法,以便將上述四灌的種子播下。

前行階段包括首先對整個灌頂的說明。其次,對灌頂生起純淨的發心。純淨的發心代表再次皈依三寶,同時生起菩提心,也就是證悟的心,希望為了能饒益一切有情,而來接受灌頂,並發願開悟成就。因此,清淨的發心,指的便是皈依和發菩提心。
  
接著上師藉由修法將我們周遭環境的不淨和障礙清除,使我們法會所在的場所轉化為清淨之地,以利傳法灌頂。接著上師再修法開啟我們本有的俱生智,以便播下種子,讓我們將來能直悟心性。讓我再以一個例子來做說明,將它解釋得更為清楚些。假設我們有一個由金子和寶石所做成的寶瓶,但上面沾滿了灰塵,以致無法顯現其貴重性。當別人從外表看它時,根本看不出它的材質,以及它的高價值性。但一旦我們把覆蓋在瓶上的灰塵清除後,便能了解它的瑰麗非凡,價值不貲了。在把灰塵清除後,我們還要將它擦亮,弄得非常乾淨,連一些最微細的污點都不留下。在燈光下,它果然便看起來閃閃發光了。

同理,一切眾生均具佛性,也就是成佛的種子,就像珍貴的寶瓶一樣,但它暫時受到了煩惱惡業等的染污。因此,灌頂的作用也在於清除這些垢染,讓我們得以看清它本來的面目。所以來自時輪金剛或其他本尊,以及傳法上師的啟發,就像寶瓶最後終能閃耀發光一樣。這就是灌頂在密乘中非常重要的原因。
  
當我們接受灌頂時,要能全心融入非常重要,而最佳的方法就是清楚的了解每一個細節。不過由於語言上的問題和時間上的不足,所以這點較為困難。因此,在每一個階段,我都會把灌頂的重點說明一下。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19 21:23 , Processed in 0.030075 second(s), 15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