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4311|回復: 6

索達吉堪布: 知恩報恩 孝養父母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12-18 18: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freeimage-3391524.jpg 索達吉堪布: 知恩報恩 孝養父母

藏傳淨土法 第六十五課~六十七顆

第六十五課

現在我們正在講懺悔支,前面已經講完了懺悔一般身語意之惡業,今天開始講懺悔嚴重身語意之惡業。

辛二(懺悔嚴重身語意之惡業)分五:一、懺悔五無間罪;二、懺悔近無間罪;三、懺悔舍法罪;四、懺悔誹謗菩薩罪;五、懺悔惡見罪。

壬一、懺悔五無間罪:

殺師父母阿羅漢,噁心損害佛身體,髮露懺悔無間罪。

對於殺害上師阿闍黎、殺父、殺母、殺阿羅漢、以噁心損害佛身這五種無間罪,在阿彌陀佛及其眷屬面前髮露懺悔。

何謂“無間罪”?按大多數經論的說法,有些人造了特別嚴重的罪業,死後不經過中陰而直接墮入地獄,這樣的罪業就稱為無間罪。在《大乘義章》中,對“無間”有四個方面的解釋:

一、趣果無間。舍此身已,次身即受。

二、受苦無間。造五逆罪者,一劫之中于阿鼻地獄受苦,日日夜夜無有間斷。

三、壽命無間。造五逆罪後,於地獄中,一劫之中壽命無有間斷。

四、身形無間。阿鼻地獄縱廣八萬四千由旬,一人入中身亦遍滿,一切人入身亦遍滿,不相障礙。

按照共通的說法,五無間罪是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噁心出佛身血以及破和合僧,不包括殺害上師、阿闍黎,但是此處按照《祖法金藏論》中的說法,所謂五無間罪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殺害上師阿闍黎等具有法眼的諸智者、噁心出佛身血,造了這些罪後,死後不經中陰而直墮地獄。也就是說,按照這部論典的觀點,對於殺害父母親,殺害給自己傳授聲聞乘法、菩薩乘法、密乘法的上師阿闍黎,殺害聲聞、緣覺阿羅漢,以及以噁心損害佛陀的色身,不管是自己造、唆使他人造還是隨喜他人造這五種罪業,死後都將不經他世而立即墮入無間地獄。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一定親自去殺父、殺母、殺阿闍黎,也不一定叫他人做,但是有時候會隨喜他人造這些惡業。比如自己和某人關係不好,當他造了這些惡業後,自己也許會產生隨喜心:太好了,他造了這麼嚴重的罪業,一定會遭受報應的。這樣的隨喜心非常可怕,大家千萬不要產生此種心態。

五無間罪的過患極為嚴重,因此我們應該在阿彌陀佛及其眷屬面前髮露懺悔這五種無間罪。懺悔罪業的方式比較多,除了在阿彌陀佛面前懺悔之外,還可以安住在空性的境界中懺悔,依靠密宗的不共修法懺悔,念誦金剛薩埵心咒、百字明等咒語懺悔,念誦《普賢行願品》等大乘經典懺悔。《普賢行願品》中說:“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以前法王如意寶宣講《普賢行願品》的功德時引用過這個教證。對欲求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來說,五無間罪是最大的障礙,這些障礙可以通過念《普賢行願品》來懺除。學院的道友每次聽完法後都要念誦《普賢行願品》。希望以菩提學會為主的各地佛友們平時也儘量念誦。雖然我們的肉眼看不到念《普賢行願品》的功德,我們的分別念也無法思議這種功德,但是根據佛陀和祖師大德的無欺金剛語,這些功德是真實存在的,大家應該對此深信不疑。如果實在沒有念《普賢行願品》的能力和因緣(如有些人不識字),也應該通過念百字明等其他方式來懺悔。

佛陀曾經說,無論何人,只要誠心懺悔,相續中的罪業一定會清淨。所以,那些想清淨罪業的人應該精進懺悔,如果自己的對治力比較強,則即便一次懺悔也可清淨數萬劫的罪業。《金光經》裏說:“何人千劫中,若造嚴重罪,一次極力懺,諸罪得清淨。”這個教證說得非常清楚,何人在千劫中造下彌天大罪,如果能以猛厲的心態髮露懺悔,則一次懺悔也可以清淨這些深重的罪業。

在座的各位道友雖然即生中不一定造過五無間罪,但不敢說多生累劫以來沒造過這些罪業,而且在即生中也可能對上師、父母、佛像不恭敬,或者曾經譭謗過聖者、僧眾,為了清淨這些罪業,一定要以強烈的追悔心進行懺悔。今後,當我們遇到上師、佛像等殊勝的對境時,應該生起強烈的慚愧心,認識到自己以前做的事太可怕、太可恥了,之後以強烈的悔心念誦懺悔文,這樣就能清淨罪業。

就我個人而言,有時候確實覺得自己罪業特別深重,每天不管再怎麼忙,只要一有時間就不停地念《三十五佛懺悔文》。我是這樣想的,在自己的相續中,肯定有能想得起來的以及想不起來的許多罪業,這些罪業肯定會遮障自己的光明心性,所以懺悔對自己非常有必要。古代的大德也說,本來罪業沒有功德,然而通過懺悔能夠清淨就是它的功德,因此大家一定要勵力懺悔。

下面我們對各種無間罪稍作解釋。

破和合僧:破壞僧眾和合會中斷法輪,這樣會損害佛法。

出佛身血:佛陀是三界的皈依處,損傷佛身就損害了法身的所依——殊勝色身之中的化身,這樣會損害佛陀。如今釋迦牟尼佛已經示現圓寂,我們不可能直接損害佛身,但如果對佛像不恭敬或者詆毀也會造下嚴重的罪業。

殺阿羅漢:阿羅漢是斷盡三界煩惱的殊勝僧眾,如果殺害阿羅漢就是損害僧眾。

由於會對三寶造成損害,因此上述三種罪業都屬於無間罪。

佛陀在世時,提婆達多曾造下上述的無間罪。像提婆達多一樣,我們這些人從無始以來也可能造過此類無間罪,所以也需要髮露懺悔。如今我們得到了暇滿人身,有了懺悔惡業的機會,此時應該精進懺悔,如果現在不抓緊懺悔,任罪業滯留在相續中,將來有沒有機會懺悔是很難說的。現在大城市裏的很多人說沒時間修法,其實他們並不是沒時間,而是因為太散亂了。為什麼這些人把時間浪費在無有實義的世間瑣事上而不能用於修行呢?我認為這是因為他們對今生看得太重,而對來世太不重視。大家應該清楚,在今天和明天之中,如果一個人對明天特別看重,他肯定會放下今天的事情,會為明天的事作準備;同樣,在今生和來世之中,如果一個人對來世特別重視,那不管他再怎麼忙,都能抽出一部分時間用在修行上。因此,希望那些特別散亂的人要有所反省。現在很多人自稱是佛教徒,可是我看他們的行為,好像連來世都不承認。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他們真的承認來世,不可能每天在放逸和散亂中混日子,最起碼也會考慮:自己來世會轉生到什麼地方?現在要不要對修法發起精進?

殺害上師:

對一個人來說,為自己傳授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的堪布、阿闍黎等上師的恩德勝過佛陀,不用說是殺害上師,就是侮辱上師或者一刹那間對上師生起邪見、噁心也將墮入地獄。

為什麼上師的恩德勝過佛陀呢?因為佛陀雖然在世間宣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可是我們生在末法時代,沒有親見如來尊顏的緣分,現在依靠善知識的慈悲攝受,我們才有了聽聞佛法的機會,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上師對我們的恩德已經超過了佛陀。《竅訣寶藏海》中記載,在釋迦牟尼佛時代有一位菩薩尊者,他在五比丘中一位叫大德的比丘面前得過法,有一次他見到大德比丘和佛陀在一起,他首先頂禮了大德比丘,然後才頂禮釋迦牟尼佛。表面上看,他的行為似乎不合理,可是佛陀卻讚歎他:你做得對,你應該先頂禮得法的上師,然後再頂禮我。

因此,不管是給自己傳授一般法的上師還是傳授高深大法的上師,只要這些法對自己的相續有利,我們就要恭敬他們。如果我們對上師有恭敬心,那麼依靠上師、諸佛菩薩的加持和無欺的法性緣起力,自然而然會得到共同和不共同的成就,否則,我們不可能得到任何佛法的利益。帝洛巴尊者說過:如果一個人對上師沒有至誠的恭敬心,他的相續中絕不可能產生任何世間和出世間的功德。在現實中,我們看到有些人對所有有法恩的上師都不屑一顧,這樣的人很難得到傳承上師的加持。

如果一個人不恭敬上師,甚至僅僅生起“我已勝過上師”的分別念,罪過也相當嚴重。現在有些人有這樣的想法:雖然在修行的境界上自己不如上師,但是在某些世間法方面,自己已經超過了上師。他們認為自己的口才比上師好,或者自己的相貌比上師莊嚴,或者自己的福報比上師大。其實,產生此類的分別念是不應理的,以後會招致不良的後果。還有些人認為,上師和弟子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從世間的角度看,這種想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從佛教的角度來看,這完全是不合理的。下面我們看一些對上師不恭敬而招致現報的公案。

以前,涅嘉那革瑪繞僅僅認為自己的智慧較上師略勝一籌,即生便遭到七次危及生命的違緣。

大成就者黑行曾與一個弟子一同渡海,那位弟子心想:從出世間的功德而言,上師確實很殊勝,但是從資具方面來說,我要富有一些(可能上師的船票是他提供的)。他剛剛產生這樣的分別念,航船便立即沉入海中。在萬分恐怖中,他立即祈禱上師。上師解除了他的違緣,並且告訴他:“因為你生起了傲慢心,所以得到這樣的報應。實際上,我是沒有致力於尋求受用,如果我也將精力放在這上面,肯定會超過你的。”

我遇到的有些人和這個弟子有類似的想法,一個道友曾經說:“我的法師很窮,沒錢看病,這次我要帶他到一個地方好好看病,否則這樣拖下去很可憐。”雖然他沒有直接說自己已經勝過法師,但從他的語言可以推知他心裏有一些不好的想法。

以前印度有一位會飛的瑜伽士,他的上師沒有獲得神通。一次,這位瑜伽士想:我已經超過上師了,應該在上師面前示現神變。於是他從上師頭頂上飛過,結果當下摔落在地上。從此以後,他再也飛不起來了。

現在漢地的很多居士也是如此,他們覺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平時的許多言行對上師都帶有輕視、侮辱的意味,這樣很不合理。這些人應該多學習佛法,如果能不斷地學習,自己的言行就會逐漸如法,就能避免很多罪業。作為一個凡夫人,有時候內心難免會產生對上師不恭敬的惡分別念,一旦產生這樣的分別念時要立即覺察,並以正念來壓制邪念:噢,我產生了這樣的分別念,不對不對,我的上師肯定是有福報的,只不過他不願意搞這些,如果他搞財富,那肯定會遠遠超過我的,嗡班匝爾薩埵吽……大家需要這樣時時刻刻對治自己的煩惱。

此外,以前有一位舍事者身份的上師,他有一個眷屬和財富十分廣大的弟子。一次,這位弟子正在稠人廣眾中傳法,他的上師以乞丐的形象來到現場並向他頂禮。他明明看見了上師,但因為有這麼多人對自己恭敬,所以不方便在大庭廣眾中給上師還禮。眾人散去之後,他才迎接上師並頂禮其足。上師問:“剛才我頂禮時,你為什麼不起身?”他緊張地妄言道:“上師,實在對不起,我沒有看見您。”話音剛落,他的雙眼便落到了地上。在感受極度痛苦時,他向上師懺悔。上師作了加持後,他的眼睛才恢復正常。他之所以立即感受果報,就是因為上師是非常嚴厲的對境。

一般來講,上師來的時候,弟子不能坐著,一定要站起來迎接。世間也有這樣的傳統,在學校,當老師來的時候,學生要站起來表示恭敬,在單位,當領導來的時候,員工要站起來表示尊重。但是在某些地方,當上師來的時候,弟子卻坐著不動,這是很不如法的。表面上看來,人和人似乎應該是平等的,但從現實中的很多緣起來講,人和人應該有地位高低的差別,所以弟子應該對上師恭敬。

有些人是這樣的,如果名聲、地位出眾的上師來的時候,他會站起來迎接並恭敬頂禮;如果是一般的上師來,即便自己以前在他面前得過很多法,他也根本不站起來迎接,更不會恭敬頂禮,甚至上師來時還裝作不知道。其實,對上師不能以名聲和地位的大小來區別對待,應該對凡是有法恩的人一律恭敬。有些道友覺得:我對大活佛、大法王恭敬是可以的,可是憑什麼要我對班上的法師和輔導員恭敬?我和他們相比,不管在智慧、體力各方面都是一樣的。這些人的想法是不懂佛法的表現。實際上,對法師的恭敬並不是對個人的恭敬,而是對佛法的恭敬,如果你對法師恭敬,佛法的加持就很容易融入自相續,這是一種無欺的緣起。

 樓主| 發表於 2011-12-18 18:44 | 顯示全部樓層


在恭敬上師方面,不必說要恭敬廣泛授予密宗的灌頂、傳承和教言的上師,甚至對僅僅從字面上講解、賜予四句顯宗法要、賜予淺顯格言的上師都應該恭敬,也就是說,凡是對我們的相續帶來利益的上師都值得恭敬,這樣做有極大的功德。

相反,如果自己不恭敬上師,那麼過患也是相當大的。續部中說:“聞一偈頌者,若不當作師,百世轉為狗,成為具痣者。”意思是,如果在某人那裏聽受過一個偈頌,如果不把他當作上師來恭敬,則以後會於一百世中轉生為狗,以後即便得到人身,也會變成身體有惡痣者或者肢體殘缺者。麥彭仁波切在《君規教言論》中也說:“佛說如若不恭敬,僅賜一句法上師,百世連續轉為狗,複轉生於劣種中。”意思是,佛在經典中說,如果不恭敬僅僅賜予自己一句佛法的上師,則將連續於一百世轉生為狗,之後會轉生於屠夫、妓女等下賤種姓。

依止上師、堪布、阿闍黎以後,無論他是好是壞,都不能違背其教言,續部中說:“依止上師後,無論其好否,豈能違教言,彼若失此印,墮金剛地獄。”因此,我們首先應該觀察某人具不具足上師的法相,反復觀察之後方可依止。依止的界限就是在他面前聽法,在這以後就不能再觀察了,那時無論上師是好是壞,都不能違背他的教言,否則會失毀師徒之間的“印章”,以後必將墮入地獄。現在很多人剛開始不觀察,只要遇到一個出家人就大興供養,然後在他面前聽法,但過了一段時間就開始向上師算賬,說上師貪心重、行為不如法、戒律不清淨、財務方面有問題等。然後他又尋找另一位上師,並說:“我把從前的上師舍了,以後唯一依止您老人家。”這樣的依止方式是不對的。

《事師五十頌》中說:“勿令阿闍黎,少分生煩惱,無智相違背,定入阿鼻獄。”因此,依止一位上師之後,最好不要尋找他的過失,也不要誹謗他,否則後果是非常可怕的。即便你看到他有過失,也應該儘量觀清淨心。藏地的措智讓珠大師有一部觀清淨心的教言,教言中說:“我們應該觀清淨心,尤其要將有法恩的上師觀為真正的佛菩薩,即使他們在自己面前顯現不如法的行為,也不要談論他的過失。”其實,就算自己的上師是再壞的人——戒律不清淨、誓言不清淨、幹盡世間的壞事,你依然可以將他觀想為有功德的人。你可以這樣想:以前印度的一些成就者也示現各種禁行,上師也是這樣,為了度化眾生才這樣示現的。

依止上師後,對上師的少許教言都不能違背,否則也是有果報的。據說惹瓊巴之所以還俗,就是因為違背了米拉日巴尊者的一個教言。另外,以前益西江措大師在離開上師時,他的上師對他說:“你不要磕離別頭,以後我們還會見面。”他離開上師的住所後,回想起上師的恩德,內心產生了無法言表的恭敬心,就遠遠地朝上師的房子磕了幾十個頭才離開。沒想到這小小的違背師言的行為,竟然造成了終身的遺憾,後來他再也沒有見到上師。現在有些道友到上師那裏去,有些人說回去時不要磕頭,有些人說應該磕頭,所以不知道該不該磕頭。從剛才這個公案看,離開上師時最好不要磕頭。

續部中又說:“縱然無功德,依師若捨棄,侮辱諸上師,誹謗三世佛,其罪說不盡。”即便一個人沒有任何超勝的功德和境界,完全是一個凡夫人,在依止他之後也不能捨棄他,也不能誹謗他,如果誹謗他就相當於誹謗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諸佛,這個罪業是無法言說的。

有些人有這樣的想法:我與某上師關係不好,不如我把他捨棄了,依止另一位上師。這樣的想法是不可能成功的。我遇到過很多佛教徒,只要他和自己的上師有嚴重的矛盾,不管他的上師是好是壞,我都不願意和這個人接觸,也不願意攝受他。這樣的人確實是無法度化的,佛經和續部裏講得很清楚,如果和一位上師發生了嚴重的矛盾,就等於和一切上師發生矛盾,所以我肯定沒辦法度化這樣的人。

現在很多人不懂如何依止上師,這些人應該好好學習《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如意寶藏論》、《事師五十頌》等論典,這些論典裏講到了依止上師的基本方法,很多人都需要瞭解這些道理。如果不瞭解這些道理,雖然有些人是虔誠的佛教徒,可是以一些不如法的行為也會毀壞自己的很多善根。在座的有些人如果以前依止過其他上師,後來和他們發生了矛盾,現在一定要好好髮露懺悔。關於懺悔的方法,在《三戒論》的講義中說,如果上師還在世,應該在他們面前懺悔,如果上師不在世,可以在他們的照片面前懺悔。總之,很多顯密的經論都宣說了違背師教的嚴重過患,因此大家要特別注意這個問題。一般來說,很多人不一定真的會殺害上師,可是他們的身語意卻經常違背上師的教言,希望這些人今後儘量懺悔此類罪業,並對一切有法恩的上師恭敬依止。

在當今時代,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不如法的現象。有的人以前在某個班級的法師面前得過法,現在自己不在那個班裏了,所以他就無所謂了——因為只有現在的法師才是我的上師,過去的法師不是我的上師了,所以我沒必要尊重他。有些人以前在某位不太出名的法師面前得過法,後來他有能力攝受弟子時,連那位法師的名字都不願意提起,因為他覺得提那位法師的名字會讓自己沒面子。其實,如果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完全沒必要隱瞞自己的上師,在任何場合都可以公開說自己從某上師處得過教言,在向別人開示佛法時,自己可以坦白地說:“我曾經在某法師那裏聽受過佛法,今天我就以他的教言來向大家開顯佛法的深義……”

就我個人來說,凡是給自己傳授一個教言以上的法師,甚至對自己作輔導的法師,我對他們都特別恭敬,也一直感念他們的恩德。希望道友們也恭敬自己的傳法上師,感念傳法上師的恩德。

殺害父母:

歷史上有許多殺害父母的事例,如曾有一個施主的兒子殺了自己的母親,往昔未生怨王也殺害了自己的父親。現在也有很多人殺害自己的父母。

父母雙親在今生對自己恩重如山,自己的善妙身體也是以他們的因緣而形成的,因此父母是非常嚴厲的對境。對於出家人來說,父母等同于堪布、阿闍黎,如果未經父母允許則不可以出家,如果未經父母開許就出家,傳戒的上師會犯一個輕罪。(當然,所有的人都要父母同意後才出家是不現實的,這樣的話,有些人也許永遠出不了家,尤其是你們漢族人,真正得到父母同意而出家的人非常少。)因此,若殺害父母則罪過無邊。

我們看一則因殺害母親而感受業果的公案。以前舍衛國有一個小駝背,由於前世的惡業,他自從出生以來就經常得不到飲食,後來他逐漸對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產生了信心,便祈求父母同意自己出家。父母想到家裏太窮,實在養不起他,便同意小駝背出家。出家以後,因為前世的業力,小駝背還是經常吃不飽。當僧眾一起接受供齋時,經常是別的比丘已經用完齋飯了,他還得不到食物——有時是因為剛輪到他,齋飯就沒有了,有時是因為施主供養到他突然有事出去,回來時就從下面的比丘開始供養。世尊為此專門制定了“上面的比丘未得食前,下面的比丘不能受食”的戒律。儘管如此,小駝背比丘還是經常吃不到飯,到城中化緣也經常是空缽而返。

有兩天,他去打掃世尊的內殿,結果吃得很好,身體也健壯起來,他趁機勇猛精進修行,很快就獲得了阿羅漢果位。於是他想天天去打掃殿堂,以便生活好一點。第一天,當他去打掃時,一位比丘已經把殿堂打掃乾淨了,他只好到城中化緣,可是卻一無所得。第二天,他早早去打掃殿堂,誰知殿堂又被打掃乾淨了,結果當天又沒吃到飯。第三天,阿難介紹了一位施主給他供齋,可是那位施主臨時有事出門,匆忙之中忘記告訴家人供齋之事,小駝背比丘到施主家化緣時誰也不理他,結果他只得空缽而歸。第四天,阿難到城中化到兩缽飯,自己吃了一缽,另一缽準備帶給小駝背比丘,可是途中來了一群餓狗把缽裏的飯搶完了。到了第五天,目犍連聽說小駝背已經四天沒吃飯了,就到城中化了兩缽飯,自己吃了一缽,一缽準備帶回來。可是途中又突然飛來一群烏鴉,把缽裏的飯搶得精光。第六天,舍利子化到兩缽飯,自己吃了一缽,帶著另一缽飯回來,但一群非人卻搶走了飯,結果小駝背比丘又沒吃到飯。第七天,舍利子又化了兩缽飯,自己吃了一缽,另一缽飯帶給小駝背比丘,可他剛一伸手,大地突然裂開,缽盂一直墜到金剛大地。舍利子尊者以神變把缽盂從金剛大地拿回來,小駝背取了一口食物,剛送到嘴邊卻被風吹散了。舍利子說:“看來他沒有進食的緣分了,給他喝一些水吧。”尊者給他取來一缽水,但眾多非人卻向水中灑塵,結果水變成了灰湯。小駝背阿羅漢知道這是自己的業力,喝了一口灰湯後因饑餓而示現圓寂。

本來目犍連和舍利子是佛陀座下神通和智慧第一的大弟子,可是當小駝背比丘的業力現前時,他們也愛莫能助,可見因果實在太可怕了。現在有些人罹患嚴重的疾病,無論怎麼打針、吃藥都無法康復,也許這就是他們前世對嚴厲的對境造了惡業,所以即生中以一些暫時的手段根本起不到作用。當年我學了《百業經》中的這個公案後,對因果不虛產生了強烈的信心,當時法王如意寶講得非常精彩,而且這個公案本身也特別震撼人心,所以一想到小駝背的處境,我就深深地體會道:連阿羅漢都要感受這樣可怕的果報,甚至目犍連、舍利子那樣的聖者都沒辦法救助,業力真是太不可思議了!現在世間也有很多可憐的眾生,其他人怎麼幫他們也沒有用,這就是前世的業力所致吧。今後如果大家遇到痛苦和困難,始終無法遣除時,也要想到:這就是自己前世的業力現前,我一定要好好懺悔。

小駝背比丘前世造了什麼業,今生雖然獲得阿羅漢果卻要感受如此果報呢?原來,很久以前有母子二人相依為命。一次兒子外出時,母親對許多比丘供養了齋食。兒子回來後得知此事,因為他是一個吝嗇之徒,所以對這件事忍無可忍。他將母親關在一間空屋裏作為懲罰,七天之中置之不理。母親饑餓難忍,有氣無力地說:“兒子啊!給我一點吃的吧?”兒子氣急敗壞地說:“你將自己的那份食物給了比丘,現在還給你什麼?你吃灰吧。”他給了母親一碗撒了灰的水,母親喝了一口灰湯後就因饑餓而死了。以此惡業,他連續不斷地墮入惡趣感受痛苦,並在許多世中因饑餓而死,最後獲得阿羅漢果位時也要遭受如此果報,而且臨終時還要喝灰湯。

大家想一想,小駝背比丘是獲得阿羅漢果位的聖者,最後也因饑餓而示現圓寂,而且以前他給母親喝灰湯,後來自己也要喝灰湯,這種因緣確實非常奇妙。所以,如果對父母不恭敬、虐待,來世一定會親身感受相應的果報。現在世間有很多慘烈的遭遇,有的人發生車禍,有的人長期怪病纏身,有的人身上突然出現惡性腫瘤、毒瘡,還有的人因各種飛來橫禍而慘死,這很可能就是以前傷害過父母等眾生,所以現在必須以親身感受痛苦來償還業債。大家一定要對這樣的因果之理產生堅定的信心。現在很多佛教徒對業因果的道理沒有什麼感覺,包括一些剃了光頭的出家人也是如此,這是一種非常不好的現象。我們應該對業因果有真切的感受,一想到業力的強大,內心就要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恐怖感,這樣的感覺是對佛法有信心的表現。總之,學習這些道理之後,大家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行為,應該經常發願:今後即便遇到生命危險,也絕不傷害任何眾生的一根汗毛!

 樓主| 發表於 2011-12-18 18:45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六十六課

下麵繼續講藏傳淨土法。希望在座的每一位道友認真學習並且精進修持淨土法。生命是無常的,不管年輕人還是老年人,誰也無法確定大限何時來臨。如果我們有把握今後幾十年不死,現在安閒而住也是可以的,可是死主大軍突然間就會出現,對大多數人來說,那時解脫的最勝方便就是淨土法門,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為往生淨土做好準備。

歷代的高僧大德和傳承上師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往生淨土的珍貴教言,如果我們沒有從這些教言中得到真實的利益,與解脫輪回的良機擦肩而過,那就太可惜了,因此大家一定要精進。我們學院對淨土法非常重視,老年班的道友因為時間不多了,所以我們要求他們暫時放下其他修法,一定要先念完六百萬遍“南無阿彌陀佛”;年輕的道友還會在世間住一段時間,所以他們以聞思為主,但我們也要求他們經常祈禱阿彌陀佛、發願往生淨土。

要真正往生極樂世界,首先必須清淨相續中的深重罪業。現在我們正在講懺悔殺害父母的罪業,有些人不一定殺害父母,但是他們不孝順、不恭敬父母,甚至侮辱、虐待父母,這種惡行也是往生極樂世界的障礙。這是由於父母是嚴厲的對境,對他們有不如法行為過患極大,就像一個人得罪了大領導肯定不會有好結果一樣。因此,如果自己曾對父母造過罪業,一定要好好髮露懺悔。道友們在閉關或實修的時候應該把這些罪業一一觀想出來,然後將其作為所緣境進行懺悔。

在傳講淨土法的過程中,我們引用了大量的公案。有些人可能認為:現在每堂課都講故事,這些故事我也會講,講這些到底有什麼必要啊?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表面上看來,這些公案是一些簡單的故事,但實際上,這些公案生動、形象地闡述了與往生淨土有關的積資淨障之理。因此,希望大家認真學習這些公案。在學習的過程中還要注意一個問題——學習這些公案不是為了向外看別人的過失,而是為了向內尋找自己的缺點,所以,每個人都應該用這些法鏡來返觀自照。

下面我們繼續宣講正論。昨天講了殺害父母的過失,今天講各類不恭敬父母的過失。

和殺害父母一樣,毆打父母也有嚴重的罪過,如果不加以懺悔,以後也將感受苦果。各位佛友回憶一下:從小到大,自己有沒有打過父母?如果打過,有沒有作過懺悔?希望那些打過父母的人好好懺悔,如果父母還健在,應該在他們面前懺悔,如果父母已經不在了,可以在諸佛菩薩面前懺悔。下麵看一則因毆打母親而感受果報的公案。

從前有一位名叫匝哦的商主,他的很多兒子都夭折了,一次他家又生了一個兒子,為了遣除兒子的壽障,商主給他取名為匝哦之女,後來這個孩子確實活了下來。一次商主去大海中取寶,不幸船毀人亡。按照印度的傳統,一個人應從事符合自己種姓的行業,這個孩子長大後問母親:“我的父親是什麼種姓?”由於擔心他到大海取寶,母親便騙他說:“你的父親是賣糧食的種姓。”於是他去賣糧食,將每天賺得的四元錢供養母親。後來賣糧食的同行對他說:“你不是賣糧食的種姓,你不能在這裏賣糧食。”他又問母親:“我的父親到底是什麼種姓?”母親告訴他是賣香的種姓。於是他又去賣香,將每天賺得的八元錢供養母親。後來賣香的人又禁止他賣香。他又去問母親,母親說父親是賣衣服的種姓。他又去賣衣服,將每天賺得的十六元錢供養母親。賣衣服的人又不讓他賣衣服。母親又說父親是賣珍寶的種姓。於是他又去賣珍寶,將每天賺得的三十二元錢供養母親。最後當地的商人告訴他說:“你是到大海取寶的商主種姓,你應該從事符合自己種姓的行業。”他回家質問母親:“我的父親明明是到大海取寶的商主種姓,你為什麼騙我?我要到大海中取寶。”母親說:“雖然你是商主種姓,但你的父親和祖輩都是因為去大海取寶而喪命的,如果你去也是死路一條,你千萬不要去取寶,還是在本地經營買賣吧。”但他執意不聽。臨行的時候,母親一邊哭一邊拽著他的腳。他氣憤地說:“我要去大海取寶,你竟然這樣不吉利地哭。”他一邊說一邊用腳狠狠踢母親的頭,之後就一走了之。

由於他的業力現前,取寶的船隻在海上毀壞了。其他的商人都被淹死了,只有他抓到一塊木板而倖免於難。之後,他獨自一人四處漂泊。因為供養母親的功德,他在數千年中享受天人的安樂:首先在一個名叫歡喜的城市受到四個天女的恭敬承事,然後在更為莊嚴的具喜城市受到八個天女的恭敬承事,之後在比具喜城市更為圓滿的香醉城市受到十六個天女的恭敬承事,最後在高聳入雲的梵師城堡受到三十二個天女的恭敬承事。在享受了多年的安樂之後,匝哦之女被業風所吹,逐漸來到南方的一座鐵城。他走進城中一個三層門的鐵室內,看見一個人頭上旋轉著巨大的燃火鐵輪,腦漿膿血四處飛濺。他問那人:“你造了什麼業落到這種下場?”那人說:“我因為以前損害過自己的母親,所以感得這樣的果報。”匝哦之女想起自己也曾經損害過母親,他剛剛產生此念,便從空中傳出聲音:“願束縛者得解脫,願解脫者受束縛。”頃刻之間,燃火鐵輪便落到他頭上,他也如同那個人一樣腦漿飛濺,感受了難以忍受的劇烈痛苦。在這個時候,他想到:在輪回中還有許多像我一樣用腳踢母親的頭而感受這種痛苦的眾生,願這些眾生的痛苦都成熟在我的身上,由我一人來代受!他剛剛產生這樣的念頭,鐵輪便騰空而起,當下他就從痛苦中解脫出來。這個公案裏的匝哦之女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世。看了佛陀在因地的遭遇,大家應該知道毆打父母的過失有多麼嚴重了吧。

實際上,父母是極為嚴厲的對境,只要對他們稍作饒益或損害就會感召巨大的果報。《雜寶藏經》中說:“于父母所,少作供養,獲福無量,少作不順,獲罪無量。”因此,如果自己曾經恭敬承事過父母,將來會獲得無量的安樂,反之,如果自己對他們不孝順,也會感受無邊的痛苦。《正法念處經》亦雲:“供養父母,能生梵福。以福德故,後得涅槃。”學過《俱舍論》的人都知道,轉生梵天界需要巨大的福德,而這樣的福德通過孝養父母就能產生,因此大家應該恭敬、孝順父母。其實,以愛心適當地和父母溝通、遣除他們的一些痛苦,這對我們來說並不是很困難,可是由於很多人從小沒有孝順父母的理念,所以在生活中沒有做到這些。

前一段時間,我要求外面的佛友學習《弟子規》,剛開始有些人不太理解,有人問我:“為什麼您要講《弟子規》?這是我們漢族的一個傳統論典,您就是不講我們也懂。”可是學習之後,很多人都開始流淚,他們覺得父母對自己恩德確實很大,可是自己不但沒有孝順他們,反而讓他們受了很多苦,現在雖然想回報父母的恩德,可是他們已經不在人世了。最近有很多人向我表達了他們內心的遺憾和悔恨。

佛教徒非常需要瞭解這方面的道理,否則,如果嘴上說要往生極樂世界,但捫心自問時才發現,不要說積累往生極樂世界所需的無量善法,自己連孝敬父母這一點都沒有做到,反而造了許多不孝敬父母的惡業,這怎麼可能往生淨土呢?所以,希望佛友們今後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

據我所知,現在很多年輕人對父母一點孝心都沒有,隨隨便便就動手毆打父母。有一個新聞裏說,一個年輕人喝醉酒以後狠狠地打他的父親,父親被打得遍體鱗傷,後來這個兒子被逮捕了,公安人員問他為什麼打父親,他竟然說:“因為我爸不聽話。”身為子女,說出這樣的話實在顛倒!

上面講了毆打父母的過患,不僅如此,甚至僅僅生起毆打父母之心也需要感受果報。在座的有些人也許沒有真正打過父母,但有時候很想抄起棍棒打父母。其實這些打過父母或者想打父母的人應該舉個手,我估計在場的人裏肯定有這種人。我今天備課的時候都在想:我有沒有打過父母呢?應該沒有打過。有沒有生過打父母的心呢?記得不是太清楚,應該是沒有生過。下麵看一則聖者感受果報的公案。

以前,大阿羅漢目犍連被裸體外道徒數數毆打,身體被摧殘得成了葦草一樣,尊者因此而趨入涅槃。本來目犍連是釋迦牟尼佛座下神通第一的弟子,他僅以一個腳趾便可動搖天界的尊勝宮,可是由於往昔的業力現前,當時他連想都沒想到示現神通,更不要說真正示現神通了,結果他像普通人一樣被毆打致死。目犍連前世到底造了什麼業,即生中要遭受如此果報呢?在很久以前,一對婆羅門夫婦有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娶了一個媳婦,那個媳婦挑撥兒子跟父母之間的關係,致使兒子對自己的父母變得冷漠無情起來。一次,他看見父母坐在一起,生氣地罵道:“真該將你們的身體打得像葦草一樣!”因為生起了這樣的噁心,他在五百世中被人打死,在獲得阿羅漢果位時也要感受這樣的餘業。

即便是佛陀座下神通第一的弟子,也因為對父母產生毆打之心而感受果報,可見產生如此噁心的果報有多麼嚴重。因此大家應該反省,如果自己以前產生過此類惡念,一定要趕緊懺悔。如果我們能懺悔,這樣的罪業當然也可以清淨,甚至真正殺害父母的罪業也有清淨的機會。如果沒有懺悔,以此惡業將來必定會在惡趣長劫感受痛苦。《地藏菩薩本願經》雲:“若有眾生不孝父母或至殺害,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樓主| 發表於 2011-12-18 18:46 | 顯示全部樓層
由於受現代教育的影響,現在很多人根本沒把父母當作嚴厲的對境,覺得父母只是一般的老人,甚至有些人對父母連基本的感情都沒有,更談不上有尊重之心。我在報上看過一篇文章,文中說:現在漢地大城市7%的孩子害怕父母,13%的孩子討厭父母,50%以上的孩子憎恨父母,換句話說,現在70%以上的孩子對父母的態度是負面的,對父母有正面態度的孩子連30%都不到。各位道友都想往生淨土,請大家想一想:你對自己的父母是什麼態度?如果你對父母的心態都是負面的,而且還緣他們造了很多惡業,這些罪業沒有懺悔清淨以前能往生極樂世界嗎?

不孝父母的過患極其嚴重,有些人即生就會現前果報,有些人即生雖然沒有現前果報,但後世必定會墮入地獄感受痛苦。佛經中說:“不孝之罪,現報如是,後入地獄,受苦無量。”《雜寶藏經》中記載:有一個人用手打了母親一下,當天他就被強盜砍斷一隻手;還有一個人正要殺害母親時,忽然天降霹靂將他劈死。現在也有這樣的事,有些不孝之子遇到車禍等飛來橫禍而暴死。還有些不孝順的人覺得:自己是個好人,為什麼很多事情都不順呢?其實你不一定是好人,你認真觀察自己,不要說其他的不善業,單單不孝敬父母的罪業你造過多少?有這樣的罪業,做事能順利嗎?

除了不能對父母產生毆打之心,也不能侮辱父母或者從他們身體上跨過。以前有一個叫仁慈供施的商主,因為他從母親頭上跨過,結果即生就墮入孤獨地獄,頭上轉著兵器鐵輪,感受了難以忍受的痛苦。現在很多人對父母一點都不尊重,在他們身上或者衣服上隨便踐踏,這種行為非常不好。這些人一定要痛改前非,應該像恭敬上師那樣在父母足下頂禮,並且親自承事他們——“媽媽,您坐好,我給您洗腳。”現在有沒有這樣的孝子啊?可能很少吧。有的人看見父母就恨之入骨,好像見到多生累世的怨敵一樣,一刹那也不願在父母的房間裏呆。有的人一提起父母,從他的表情就看得出,他對父母還是很有意見的。還有的人和父母在一起時成天吵架,從來就沒有和睦相處過。以前有一個道友在兩母子家住了七天,他說七天裏那對母子吵了八次。

此外,指使父母做事情也將感受不悅意的果報。以前,釋迦美女耶輸陀羅懷孕長達六年之久,生產時也感受了難以忍受的痛苦。這是什麼因緣所致呢?在很久以前,有母女二人帶著一桶優酪乳趕路,女兒不願意背優酪乳,於是她欺騙母親說:“阿媽,你背著桶先走吧,我要去方便一下。”在遙遠的路途中,她一直讓母親背著奶桶。因為這個業的等流果報,後來她需要感受如此果報。

現在子女指使父母做事的現象非常普遍。很多人把父親當作傭人,把母親當作保姆,成天讓父母買菜、打掃衛生、照顧孩子。他們對父母如此不孝,可是對自己的孩子卻像小皇帝、小公主那樣溺愛。現在的很多年輕人都是獨生子,從小被父母慣壞了,覺得父母為自己操勞是理所應當的,甚至父母已經是白髮蒼蒼、滿面皺紋了,還讓他們為自己幹這幹那。有的年輕人不想做飯,就說一些好聽的話:“媽,我特別愛吃你做的飯,你給我做一頓飯吧。”很多人都是如此,明明是自己能做的事,卻想方設法推給父母做,這是非常不合理的。在座的道友如果以前有這種行為,一定要好好懺悔。

父母對子女有深恩厚德,若要用供養財物、辛勤勞作等世間手段報答他們的恩德,則即便將父母扛在雙肩上百年之中轉繞四大部洲,或者以遍滿大地的七寶供養父母,都無法回報他們的大恩大德。《佛說父母恩難報經》中說:“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餔長養,隨時將育,四大得成。右肩負父,左肩負母,經歷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無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猶不足報父母恩。”《法苑珠林》中引用了很多經典的教證說明父母對子女的恩德,大家可以參閱。

我們如何才能報答父母的恩德呢?如果讓父母信仰佛法、受持戒律、生起智慧或者趨入佛門(出家),才可以報答父母的恩德。《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經》中說:“若其父母無信心者令住正信,若無戒者令住禁戒,若性慳者令行惠施,無智慧者令起智慧。子能如是于父母處善巧勸喻令安住者方曰報恩。”

在世間,如果有人給父母買一套房子、辦一份養老保險或者供養很多錢財,人們都會認為這是一個孝順的孩子。從世間的角度看,這樣孝養父母當然是在回報父母的恩德,可是從佛教的角度看,僅此根本不足以回報父母的恩德。《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中說:“非飲食及寶,能報父母恩。引導向正法,便為供二親。”所以我們應以出世間的方式報答父母的恩德。不過,有些人的父母剛強難化,本來子女想引導他們學佛,可是他們反而砸佛像、燒經書,對這樣的父母暫時就只能以世間的方式報恩了。當然,做子女的還是不要放棄這樣的父母,應該想方設法逐漸度化他們。有些佛友的父母剛開始對佛教特別反感,通過子女的長期努力,後來雖然對佛教沒有歡喜心,但也不像從前那樣反對了,有些人的父母變化更大,後來能夠念佛,有的甚至還出家了。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大孝,真正的孝子就應該讓父母趨入正法。

相反,如果以狩獵、盜竊所得的財物或者信財、亡財等邪財奉養父母,非但不能回報父母的恩德,反而會讓他們積累墮入地獄之業。現在有不少人為了養活父母,以各種非法的手段聚斂錢財,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在害父母。

在這裏有一個問題:對出家人來說,除了信眾供養的信財、亡財以外沒有其他收入,那他們能不能幫助父母呢?對此,《毗尼母經》中說:“若父母貧苦,應先授三歸五戒十善,然後施與。”《花鬘論》中說:“父母老貧病,乞食半相供,由斯有大恩,是故應贍養。”根據這些教證,出家人對年邁貧病的父母可以予以適當的幫助。當然,最好是先讓父母受三皈五戒,然後再供養他們,這樣也算把信眾供養的錢財轉施給內道的居士,這就沒有過失了。如果自己的父母既沒有皈依也沒有受戒,甚至還反對佛教,供養他們可能有一定的過失。

現在有些出家人對信士供養的錢財不太注意,自己想怎麼用就怎麼用,這種行為是不如法的。因果是非常可怕的,學習因果方面的經論後就會知道,如果不好好取捨因果,以一件很小的事也會感召無量的痛苦。所以希望有些出家人注意自己的行為。

如果是修行比較好的人,對很小的事也會特別小心。以前我們寺院有一個叫紮西的老堪布,他特別害怕因果,從來不讓別人對他作承事,甚至幫他掃地、打水都不願意。據說曾經有人悄悄供養他一捆木柴,他發現後立即把那捆木柴送了回去。鄔金丹增諾若大師的傳記中記載,大師一生過著極為平凡的生活,五十八歲以前一直是自己燒茶做飯,隨身不帶任何侍者。與這些修行人相比,不學佛的世間人就完全不同了,為了即生的安樂,有多少人恭敬承事自己都無所謂。其實,在這個無有定準的輪回中,今生你是高傲的主人,來世也許就成了卑下的僕人,這種事情是很正常的。因此,希望道友們謹小慎微,恒處卑位。

另外,子女對破戒的父母也應恭敬承事。一般來說,破戒者不應該受到恭敬,尤其是守持清淨戒律的出家人更不需要恭敬破戒者,但父母是嚴厲的對境,從這個角度來說,即便父母是破戒者也值得恭敬承事。不僅如此,上師也是嚴厲的對境,所以對破戒的上師也要恭敬承事。

以前有一位施主,他的兒子是通曉三藏的比丘。後來那位施主也出家了,他每天辛辛苦苦地為僧眾做事。一次他對兒子說:“我累得精疲力竭了,你應該恭敬承事我。”兒子說:“世尊曾經說過:‘獅子一樣的人不能承事狐狸一樣的人。’”父親說:“兒子,誰是獅子,誰又是狐狸呀?”兒子說:“爸爸,我具足戒律猶如獅子一般,你是破戒之人就像狐狸一樣。”父親說:“兒子啊,像狐狸一樣的我能生出獅子一般的你嗎?”正在這個時候,世尊說:“父母是利益的恩田,無論何時理應恭敬、令生歡喜。何人若令父母歡喜、供養撫恤父母,將受到如梵天、阿闍黎般的供養。”(以前我講了父母的恩德後,據說我們學院的幾個老菩薩特別傲慢,他們天天讓子女伺候自己,還振振有辭地對子女說:“堪布在課上不是講了嗎,我就是你的恩田,你應該好好為我服務!”有些老菩薩也不能太傲慢了。)

只能是遙佛陀在經中說:“智者以飲食,衣物及臥具,孝敬父母親,今世無災難,後世趨善趣,獲得諸安樂。”如果能以飲食、衣服、臥具等孝養父母,即生中將無病無災,諸事順利,長命百歲。這是一種無欺的緣起。現在有些人因為不懂這些緣起,對父母、上師等尊貴的對境做了很多不如法的事,結果在生活中遇到很多挫折。如果這些人能對父母、上師恭敬承事,不僅不會遭受各種違緣,而且今生吉祥順利、美名流布,來世將轉生善趣,享受無量安樂。如《雜阿含經》中說:“如汝于父母,恭敬修供養,現世名稱流,命終生天上。”作為一個佛教徒,一定要懂得這些道理,否則,如果連做人的基礎都不具備,要即生成就、往生淨土就遠的夢想了。

對年輕人來說,孝敬父母、長者就是在積累福德,淩辱父母、長者就是在耗盡福德,所以有智慧的人應該孝敬父母和長者。我們看一則孝敬長者的榜樣:很久以前,在一個森林中生活著羊角鳥、山兔、猴子、大象四隻動物,它們和睦相處,過著快樂的生活。一天,四隻動物商議道:“我們應該恭敬年長者。”為了分出誰長誰幼,它們便以一棵烈卓達樹為參照物進行比較。大象首先發言道:“我小時候就見過這棵樹,當時它和我現在的身體一樣高。”猴子接著說:“我小的時候,這棵樹和我現在一樣高。”山兔說:“我小的時候,這棵樹只有兩片嫩葉,我還舔過兩片葉子上的露水。”羊角鳥最後說:“我以前吃過一棵樹的果實,在這裏撒下不淨糞,後來從糞中長出了這棵樹。”四隻動物遂排出了長幼順序:最小的是大象,之後是猴子,再後是山兔,年齡最大的是羊角鳥。自此以後,四隻動物無論做什麼事都按照長幼順序次第相偕。每當途經艱險難行之處,大象身上蹲立猴子,猴子肩扛山兔,山兔頭頂羊角鳥。後來四隻動物又發誓共同持戒行善,在它們的帶動下,整個森林中的動物逐漸也都持戒行善,之後整個國家乃至南瞻部洲的人也都開始持戒行善。這四隻動物就是“和氣四瑞”。當時的羊角鳥就是後來的釋迦牟尼佛,山兔是舍利子,猴子是目犍連,大象是阿難。我們應該像公案中的動物那樣恭敬老者。

以前我在講《釋迦牟尼佛廣傳》時說,在經堂或房間裏懸掛“和氣四瑞”像有很大的功德,見到它無形中就會產生善念。我資助的那所智悲小學以前掛了很多世間的畫像,前一段時間我對學校的領導說:“掛很多亂七八糟的像沒有什麼意義,以後你們能不能掛一些八瑞物、八吉祥、和氣四瑞之類的像?掛這些像有很多不可思議的緣起。”道友們今後也要學習和氣四瑞,如果四個道友在一起,一個27歲、一個26歲、一個25歲、一個24歲,應該是24歲的小和尚去幹活,不要像有些世間人那樣,年輕人一動不動,老年人卻跑來跑去忙個不停。

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具有很多功德,所以年輕人不要輕視老年人,理當恭敬老年人。鄔金蓮花生大師也曾說:“勿令老者憂,當以恭敬護。”《雜寶藏經》中記載,以前印度波羅奈國有一個惡規——人到一定歲數都要被活埋,有一個孝順的大臣不忍心活埋自己的父親,他把父親藏在家中的密室裏,每天悄悄地奉養父親。有一天,一個天神出現在王宮,他對國王說:“如果你能回答我的四個問題,我就擁護你,如果你不能回答,七天之後我就殺死你。四個問題是:何物第一財?何物最為樂?何物味中勝?何物壽最長?”國王不知如何回答,便出重金在全國招募答案。大臣回家後問父親這四個問題,父親回答說:“信為第一財,正法最為樂,實語第一味,智慧命第一。”第二天,大臣將問題的答案告訴國王,國王按此回答後,天神滿意地離去了。國王問大臣:“你怎麼知道這些答案?”大臣坦白道:“大王,我違反了國法,我把父親隱藏在家中,是他回答這四個問題的。”國王聽後醒悟地說道:“今後在我國中不得殺害老人,若有不孝父母者當重治其罪。”

所以,我們不能認為老年人糊塗了,什麼都不懂,不要什麼事情都不跟他們商量。藏地有一種說法:老年人是個寶,如果某地老年人多,說明那個地方有福氣。的確如此,老年人有豐富的人生閱歷,他們思想成熟,有的老人還有佛法的修證境界。因此,我們應該恭敬老年人,要祝願老菩薩們長久住世。


 樓主| 發表於 2011-12-18 18:46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六十七課

在座的各位基本上都學過《入行論》等大乘經論,應該都知道發菩提心的重要性,但光是知道還不夠,必須在實際行動中有所體現。在每堂課之前都要提醒自己:為了度化天邊無際的眾生,讓他們獲得圓滿正等覺的佛果,現在我要聽聞大乘佛法!作為聽法者一定要有這樣的發心。雖然這只是短短幾秒鐘的作意,但如果有了這種作意,這堂課就會有非常廣大的功德;如果沒有這種作意,則不會有如是的功德。不僅是聽課,平時我們做任何一件善法都要以菩提心攝持,這樣的話,自己所做的善法就會成為成佛的正因。

在聽課時,大家還應該有強烈的歡喜心。人們常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聽聞佛法的機會的確很難得,我們看看身邊的很多人,有些人雖然也想聽聞佛法,可是因為瑣事眾多、病魔纏身等原因,很難真正有聞法的機會。就像全知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裏所講的那樣,有些人雖然表面上具足暇滿人身,但由於暫生緣無暇和斷緣心無暇而無法真正趣入佛道。而在座的各位則非常幸運,將來怎麼樣不太好說,但依靠上師三寶的加持和自己宿世的善根,至少現在有了聽聞佛法的機緣,根據經論的教證,即便聽一堂課的佛法也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因此大家理應生起歡喜心。

總之,我們做任何善法都要以菩提心和歡喜心來攝持,如果自己的心處於這種清淨的狀態,外在的繁雜環境會顯得寧靜,自相續的粗大分別念也會逐漸調柔,最終自己所作的一切善事都會吉祥圓滿。所以我們要時時刻刻觀察自心,儘量將心安住于清淨如法的狀態。當然,調伏心需要一個過程。以前我要求大家在課前課後念誦時用轉經輪,剛開始有些人每天都忘記帶轉經輪,但一段時間後就不會忘了;有些居士剛開始聽法時,連半個小時都坐不住,一直不停地換姿勢——坐著、蹲著、站著、躺著,如果讓他在其他場合坐半個小時可能一點問題都沒有,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他們聽課時也能一坐幾個小時。調伏心的過程也是一樣,最初自己的心非常不調柔,一會兒生嗔心,一會兒生貪心,一會兒生雜念,但只要堅持修下去,最終一定能調伏自心。在這方面,我也有一定的體會:通過多年的努力,現在不敢說自己有什麼修行境界,但和剛來學院時相比,現在自己的心明顯調柔多了。因此希望各位佛友堅持不懈地修持自心。

在這次傳法的過程中,我經常有這樣的想法:淨土法門對我們實在太珍貴了,在如今的五濁惡世,能值遇如是寂靜調柔的甘露妙法,的確是不幸中的萬幸!在座的很多道友可能也有同感。在這部藏傳淨土法中,以淺顯易懂的語言闡述了許多世出世間的甚深道理,只要認真學習,每個人都會得到大利益。現在有些知識份子傲慢心很重,他們認為自己學識很淵博,淨土法很簡單,裏面都是些公案,所以沒什麼可學的。我覺得這些人不能太傲慢了。從文字上看,這部法的確沒有什麼不好懂的,但是它的內容並不簡單。以這兩天的課來說,毆打父母有何果報、產生毆打父母之心有何果報、指使父母做事有何果報……這些道理你真的懂了嗎?一一分析下來,你從小到大造了多少此類惡業?所以,不管什麼人都應該虛心學習這部論典。

昨天晚上下課後,很多人在我面前懺悔,有些人說打過母親,有些人說打過父親……其實有些人打父母還是很厲害的,聽了他們的故事我都有點害怕。但我是一個普通人,在我面前懺悔不一定起作用,應該在上師三寶面前懺悔。平時應該多頂禮三寶,多念金剛薩埵心咒、百字明、《三十五佛懺悔文》等經咒,三寶的加持是不可思議的,以如法的懺悔必定能清淨相續中的罪業。通過這次的學習,我感覺有些人確實有了很大的轉變,他們認識到了不孝父母的過失,也願意髮露懺悔。從有些人懺悔的態度看,如果讓他當眾舉手髮露,可能他會舉手的(其實也應該在大眾面前髮露,如果不願意在眾人面前髮露,那就沒有必要在諸佛菩薩面前髮露了),既然這些人願意髮露懺悔,我想他們的罪業會得以清淨,他們以後也不會再造這些惡業了,這就是學習佛法的作用。

如果沒有世間的教育,人類會處於野蠻恐怖的狀態,同樣,如果沒有佛法的教育,要想清淨罪業、往生淨土、獲得暫時和究竟的安樂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希望大家好好學習佛法,依靠善知識的教言,一點一滴地積累對今生來世有利的善法資糧。

下面開始宣講正論。在世間,念念不忘父母、上師等的深恩厚德是正士的品質,因此作為一個正直的人,應該恒時憶念有養育之恩的父母、有法恩的上師,以及所有在物質和精神方面對自己有恩德的人。這樣念恩有極大的功德。佛陀在《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中說:“恭敬供養父母、和尚、阿闍黎師故得肉髻相。”當然,對他人的恭敬不能只是口頭上的恭敬,應該是發自內心的真誠恭敬。

《世間正士莊嚴》中說:“承事應敬者,尤憫無怙眾,不忘報恩德,乃是聖者行。”這裏講到了聖者的三個法相:一、承事值得恭敬者。父母、師長、德高望重者以及自己的領導都是值得恭敬者,恭敬他們對自己是有利的,所以應該恭敬承事他們。二、悲憫無依無怙者。世間有很多無有依怙的可憐者,修行人應該以不希求任何回報的發心去幫助他們。這方面的典範是特蕾莎修女,她幫助了無數貧病無怙的可憐眾生。三、不忘於己有世出世間恩德者。

《格言寶藏論》中也說:“受恩雖小亦不忘,此等即是聖者相。”聖者就是如此,即便對他有很小的恩德,他也永遠不會忘記。比如,貧窮時請他吃一頓飯,找不到路時給他指路,不理解某個教證時給他解釋一下,生病時幫他打一桶水,等等,如果對方是聖者,那他永遠也不會忘記,只要有機會就會報答恩德。

歷代傳承上師都非常重視知恩報恩。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君規教言論》中說:“知恩圖報之諸人,護法神亦恒守護。”法王如意寶也特別重視知恩報恩,在課堂上經常說:某人是很不錯的,因為他不會忘記別人的恩德;某人則很一般,以前別人對他有過恩德,後來他卻忘得一乾二淨。聽了法王的這些教言,我經常有這種感覺:上師老人家雖然是遠遠超越凡人的大聖者,在顯現上卻非常重視知恩報恩,可見知恩報恩太重要了。

學習這些道理以後,希望每個人在知恩報恩方面都要有所進步,否則自己的聞法就沒有多大意義了。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實際的效益,比如一個人開小賣部,每天晚上結業後盤點:今天賺了二十五元錢,在二十五元錢裏要扣除水費、電費、稅費,淨賺了十三元錢,今天還不錯;學習佛法也是同樣,雖然沒有外在、有形的收穫,但也要有內在、無形的收穫,這種收穫能給自己帶來暫時和究竟的安樂。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中說:“知恩者雖在生死,不壞善根;不知恩者善根斷滅,作諸惡業。故諸如來稱讚知恩,毀背恩者。”可見知恩報恩的確非常重要。有些道友的學識、修行已經很不錯了,可是他對自己的小學老師還念念不忘,一直想報答老師的恩德,大家應該向這樣的人學習。當然,有些人不一定能真正報恩,但最起碼心裏要知道別人的恩德。不僅心裏要念恩,有機會也要把自己的感恩之情向對方說出來。如果只是心裏念恩,口中一直不說出來,雖然自己具足了知恩的品質,但別人卻不知道你的心態,這樣也不是很好。

不僅在人類中,在動物中也有知恩報恩者。烏鴉是一種通體漆黑、相貌醜陋的飛禽,人們認為它會帶來不吉利的消息,所以都很討厭它,可是這種招人厭惡的飛禽卻擁有一種不可多得的美德——知恩報恩。當小烏鴉的父母年老體衰,不能再覓食的時候,小烏鴉就四處尋找食物,回巢後嘴對嘴地喂到父母口中,一直到老烏鴉死亡為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烏鴉反哺”。而喜鵲則跟烏鴉完全不同,喜鵲的身體花花綠綠的,穿得特別漂亮,而且它經常給人帶來好消息,所以人們都很喜歡它,可是喜鵲卻是一種忘恩負義的動物。小喜鵲長大後會把父母的羽毛一根一根地拔出來,活活害死自己的父母。作為修行人,我們應該好好考慮:自己應該向外表醜陋、內心美麗的烏鴉學習,還是向外表美麗、內心醜陋的喜鵲學習?

如果是真正知恩圖報的高尚之士,即便他轉生為旁生也不會忘記報恩。以前有一隻老鼠把食物儲藏在一位比丘的床榻下,那位比丘享用這些食物後就不需要外出化緣。世尊解釋說:“那位比丘的前世是老鼠的父親,老鼠為了孝敬父親而經常送食物給他。”(我們學院的很多道友家裏也有老鼠,但這些老鼠可能是他們前世的敵人,因為它們經常偷這些道友的東西。)

在動物界,知恩圖報的還有羊。小羊羔因為不忘記母親的恩德,每次都是跪著吃母親的奶,這就是所謂的“羊羔跪乳”。

知恩圖報的確是世間最大的善德,中國人常說:“知恩圖報,善莫大焉。”古來的高僧大德也特別讚歎知恩圖報者。請各位道友想一想:自己對父母有沒有知恩圖報之心?現在的年輕人在這方面表現得特別差,不要說報答父母的恩德,甚至連父母的恩德都不知道。當然,這也許是因為他們沒有當過父母,沒有撫養後代的經驗,所以無法體會父母對子女的恩德。世間人也常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現在很多人都沒把父母當作恩人,這些人應該想方設法對父母生起感恩之心。我看過一個光碟,有一位老師給孩子們宣講父母的恩德,他要求孩子們直接對父母表露真情:爸爸!媽媽!我從前不感念你們的恩德,現在我知道自己錯了……也許是人多時容易受到感染吧,最後很多父母和孩子抱在一起哭得不成樣子,似乎起到了很大作用。(如果方便的話,有些出家人明天也可以帶著自己的父母到經堂來,也當眾抱著父母懺悔以前的不孝。)

不要說對自己有大恩大德的父母,即便是對自己有少許恩德之人,我們也不應該忘記他們。古人說:“一飯之德必償。”如果自己貧窮的時候,別人請你吃過一頓飯,將來有條件時你一定要回請他。如果當時別人給你炒了一個菜,以後你要用兩個菜招待他。學院很多道友就是這樣,他們經常把幫過自己的人請到家中,對客人說:“以前你接濟過我,現在我特意請你吃飯,算是對你的感謝。”這也是一種知恩圖報的行為。當然,有時候看起來,這種行為好像也有一點交易的味道——因為你請我吃過一頓飯,所以我也要請你吃一頓飯,有些人的做法也比較教條。但不管怎麼樣,每個人心中都應該恒存知恩圖報之心。

現在很多人沒有知恩圖報之心,從世間來講這種人是無情無義者,從佛法來講這也是非常不合理的。如果對父母、上師等人不但不報恩,反而恩將仇報,這就是所謂的“以石擊打大恩人”。父母含辛茹苦地把自己撫養成人,上師苦口婆心地給自己傳授佛法,可是有些人不但不報恩,反而威脅、損害他們,這種忘恩負義之輩必將遭受慘痛的果報。《佛本生傳》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在因地轉生為一隻人熊時,曾經救過一個獵人的性命。然而那個獵人是個卑劣之徒,他不但沒有報答人熊的恩德,反而向其他獵人出賣了人熊,使它慘遭殺害。獵人們屠殺人熊後分熊肉,當那個獵人接受自己的那份肉時,以無欺因果之力,他的手當即就斷落在地上。《釋迦牟尼佛廣傳》裏也有一個類似的故事:往昔世尊轉生為一隻名叫日日的野獸,它搭救了一個人的性命,可是那個人後來卻出賣了日日,結果他即生中也慘遭斷臂的果報。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恩人不報恩,反而昧著良心害他們,這種忘恩負義之輩在世間是最下劣的。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君規教言論》中說:“一切忘恩負義者,即為人中最劣輩。”現在這樣的人非常多:有的人不但不孝順父母,反而虐待、毒打他們;有的上師對弟子特別好,可是弟子卻無緣無故譭謗上師;有的老闆一手栽培了一個人,可是這個人卻把老闆的錢財一卷而光。

 樓主| 發表於 2011-12-18 18:47 | 顯示全部樓層

《伊索寓言》裏有一個“農夫和蛇”的故事:在一個冬季,農夫發現了一條凍僵的蛇。農夫很可憐它,便把它放在自己懷裏。蛇得到溫暖蘇醒後卻把農夫咬死了。中學課本裏有一個《中山狼》的故事:以前趙簡子打獵時追殺一隻狼,東郭先生以好心救了那只狼,可是狼回過頭來卻要吃東郭先生。世間有很多這樣的惡人,他們從別人那裏得到了利益,可是不但不報恩,反而損害自己的恩人。佛教徒的團體中也有這樣的人,有些上師和道友對某人有很大的恩德,當他出現嚴重障礙時,上師和道友還不斷地幫助他,可是他卻一直譭謗上師和道友。如今這種現象非常普遍,這也是末法時代的惡相吧。

作為一個佛教徒,首先應該知道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然後儘量做一個好人。有些人說:“佛教不是講空性嗎?既然高低、賢劣、前後、左右都是平等一味的,為什麼還要分別好人壞人呢?”這種人的想法是對佛法一知半解的表現。佛教並非要人們像海底的石頭一樣渾渾噩噩、什麼取捨的智慧都沒有。佛教有勝義和世俗的區分,在世俗中也有好和壞的區分:好人能獲得暫時和究竟的安樂,而壞人則今生不吉祥、來世墮惡趣。

如果說得難聽一點,不知報恩的人甚至比狗還下劣。如果給狗食物,它都不會忘記報恩。在這方面我比較有經驗:如果經常給小狗喂糌粑等食物,幾年後小狗已經長大了,那時它一看到你就會搖尾巴、舔你的腳,根本不會咬你。狗本來是愚笨的旁生,人們常用“你就像狗一樣”來辱駡別人,可是狗都對喂過自己的人有感恩之心,而有些人卻不知恩圖報,這種人的確是連狗都不如。《律藏》中對這種人也有描述:“不知報恩之諸人,視其比犬更惡劣,犬亦知曉感激人,如蛇之人放毒氣。”這些不知報恩的人就像毒蛇一樣,他們不管在任何場合都不會給他人帶來吉祥和快樂,只會帶來痛苦和憎恨。

如果一個人不念上師、父母的恩德,在他面前護法神也會變成魔。蓮花生大師說:“不念父母師恩時,本尊護法現魔相。”現在有些人天天祈禱供養護法神,可是護法神不但不幫忙,反而給他製造違緣。為什麼會這樣呢?這並不是護法神不講道理,實在是因為這些人的心態、行為過於下劣了,所以才招致護法神的懲罰。《二規教言論》中也說:“父母上師長老等,利己人前不報恩,護法諸天恥笑彼,失卻助伴如僵屍。”如果在父母、上師、長老等利益過自己的人面前不報恩,反而損害他們,所有的護法神、天人、本尊、空行都會捨棄此人,由於沒有這些天尊的幫助,此人的一切所作都不會成功。

世間有一種奇妙的緣起,如果一個人具足這種緣起,就會得到天尊的幫助,這種緣起就是知恩圖報。現在有些人由於對父母、上師始終有一顆感恩的心,所以得到天尊的護持,他的事業廣大,美名流布,一切所作都吉祥圓滿。因此大家應該常懷感恩之心。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前一段時間我對智悲小學的學生們說:“希望你們以後多唱《感恩的心》這首歌。感恩非常重要,如果你能感念別人的恩德,以後一定會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否則,即便你讀到了大學、研究生、博士後,也不一定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一個人不管身處任何團體,都需要從他人那裏得到支援和幫助,所以感念他人的恩德非常重要,這是團體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一些西方國家,人們很重視對孩子的團體教育。可是在中國,很多地方基本上沒有團體教育,父母對孩子灌輸的是“自私教育”——“你考了多少分”、“你要和同學競爭”、“你一定要得獎”……他們要求孩子只追求個人的成功,不要管其他人。由於從小串習這種自私自利的理念,孩子長大後成了一個非常自私的人,以後不管加入任何團體,都會成為一個爭鬥者、破壞者,不會對團體帶來和諧、快樂的氣氛。因此,團體教育的確非常重要。包括我們佛教徒也需要團體教育的理念。為什麼這麼說呢?遠的來說,一切眾生都具有如來藏,都是我們發願度化的對境;近而言之,我們身邊的每位道友都發了菩提心,和我們是菩提大道上永不分離的好友,所以我們對一切眾生都要團結友愛,不要像水火不相容那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下面回到主題,我們看看各類不孝父母的惡行:

在當今時代,有些卑劣之人僅僅是因為在人前顧及面子而沒有直接殺害父母,可是他們在父母尚有勞動能力期間,像對待奴隸一樣指使父母做事,造下了嚴重的惡業。其實做父母確實很不容易:一個孩子從幼稚園到大學畢業接近二十年,大學畢業後還要成家立業,然後孩子又生孩子,在此期間,很多父母一直在為子孫操勞。有時候想一想,這樣的生活確實沒有意義。昨天有一個居士對我說:“堪布,我和丈夫商量後,在一個重要的事情上達成了共識。”我問:“什麼事啊?”她說:“我們決定不要孩子,要孩子太麻煩了,一輩子都很痛苦。”我說:“對!你們的選擇很好,如果有了孩子,一輩子都是付出,不會有什麼收穫。”聽我這麼說,她特別高興:“堪布,您真的同意我們的觀點?那太好了!”

還有些兒子媳婦在父母的家業上毫無羞恥地坐享其成,自己享用的是美食暖衣,而父母則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一天好日子都過不上。等父母老得不能做事時,這些人就把父母攆到城郊或者寺院附近,使父母流浪乞討,最後凍餓而死,這些人就像無有悲心的羅刹一樣。現在此類無有悲心的子女特別多。有些子女本來很有錢,可是不願意照顧父母,硬是把他們攆到養老院,使父母在養老院度過孤獨痛苦的晚年。還有的子女虐待老人,英國慈善機構“親子熱線”宣稱,該熱線每天都能收到父母被孩子威脅、辱駡甚至毆打的求助電話,許多英國父母常年忍受子女的虐待。(由於沒有孝順父母的理念,很多西方老人生活得很不幸,現在有些西方人已經認識到儒教的孝道對人類的重大意義。)

還有些人雖然沒有把父母逐出家門,但經常以粗語惡言、殘羹剩飯虐待父母,令其備受痛苦。沒有比子女虐待父母更嚴重的罪業了。很多子女之所以如此惡劣,是因為從小缺乏良好的教育。美國前總統小布希的母親說,她的父親告訴她,做父母的要送給孩子三件最有價值的東西:一是給他最好的教育;二是樹立一個好榜樣;三是給他世上所有的愛。我認為她所說的最好的教育應該包含道德教育,如果沒有道德教育,光是強調知識和分數,這對個人、家庭和社會不可能有真正的利益。可惜的是,現在的道德教育非常缺乏,可以說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前一段時間,我參加了一個教育界人士的座談會,我對與會的教育工作者們說:“不知道你們是怎樣看待德育工作的,我認為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甚至比知識教育還重要。一個人如果沒有知識,只要有良好的德行,他在世上就會有生存的空間;如果一個人沒有德行,即便他的學問再好,對社會也只會有害處,不會有任何真實的利益。”

在座的各位道友都是學習佛法的,佛法和德育的內容是相通的,所以通過學習佛法應該能起到完善人格的作用。不過有些老年人學佛太晚了,從小到大從來沒有受過道德教育,到了晚年才接觸這些道理,也不知道能不能用得上。其實年輕時受教育的效果才是最好的。

希望大家今後在弘揚佛法的同時,也要弘揚道德教育,尤其是要弘揚孝順父母的理念。1988年,七十五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召開了第一屆諾貝爾國際論壇會,他們在會上建議: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吸取孔子的智慧。如果要“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對很多現代人來講可能會很“累”,但是也不得不回去。所以,現在的人類的確非常需要孝道,如果沒有這樣的德行,要想真正擁有幸福和快樂也有一定的困難。

有些子女應該注意到:老年人心力非常脆弱,如果天天辱駡、虐待父母,最終使他們因此而死去,這和自己親手殺害父母沒有差別。如果在老人去世後為了避免別人的譏笑而向僧眾供養跛牛、瘦羊、布匹和哈達,做一些表面的佛事,這實際上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這樣的子女今生會遭受各種不幸,死後將如墜石般直墮地獄。

我是這樣認為的,人活著的時候是最關鍵的,那時要多多行持于己有利的善法。如果生前沒有及時行善,即便你有再多家產,死後家人也不一定為你作佛事。所以各位老人要趁活著時多行持善法。對子女來說,也要趁父母在世時多盡孝心,平時要多和父母溝通,如果有些人不能天天陪伴父母,也要經常和父母通電話;否則,如果每天因為忙著掙錢而失去了對父母的關愛,那錢掙得再多又有什麼意義呢?不幸的是,現在很多中國人眼裏只有錢,對家庭和父母越來越淡漠。前一段時間,美國《世界日報》報導,一項針對二十三個國家的最新民意調查顯示,中國、韓國、日本的民眾最看重金錢,這些國家的人民普遍認為金錢最能象徵一個人的成功。這不是一個好消息。如果一個人只顧金錢,什麼道德、良心都不承認,他不可能擁有今生來世的安樂。

因此,子女要與父母和睦相處,要共同努力在家庭中營造溫馨的氛圍。作為父母不應該太多嘴,有些老年人一直沒完沒了地說這個說那個,這樣多管閒事是沒有必要的。人到了一定的歲數,應該放下一切、專心修持善法,每天拿著一個大大的轉經輪,除了念觀音心咒、阿彌陀佛名號以外什麼閒事都不管,最好能念完一億遍或兩億遍心咒或佛號。身為兒女,不應該與父母頂撞,也不要在衣食方面虐待父母。如果子女能盡心盡力孝養父母,則自己今生來世都會吉祥順利。從前,有母女倆在過一條湍急的河時遇到危險。母親心想:如果女兒能夠得救,自己被水沖走也是可以的。女兒對母親也生起了同樣的善心。結果兩人都被水沖走了。因為她們互相生起善心的緣故,死後都轉生到了梵天界。

總之,我們最好能對一切眾生懷有善心,如果沒有這樣,至少也要對自己的恩人懷有善心。《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中說:“若人有能勤修福德、常念報恩、悲湣眾生,則為菩提已在其手。”意思是,如果能勤修福德、經常念恩、悲湣眾生,對這種人來說菩提果位唾手可得。相反,如果連一顆善良的心都沒有,想現前聖者的果位是不可能的。現在有些惡人宣稱自己有高深莫測的境界,這只是欺人之談,絕對不會是事實。實際上,世間的成功者都需要具足良好的品德,更何況說出世間的成就者呢?

這堂課下來後,各位道友應該好好反省:我對父母、上師有沒有知恩圖報之心?如果沒有,一定要好好懺悔、改過自新,今後一定要對父母、上師有一顆感恩的心。這樣的感恩心對自己的身心也很有利:如果一個人心懷感恩,看到任何外境都會覺得非常美麗,自己也會非常快樂;如果總是懷有嗔心,見到任何外境都會覺得很粗糙,自己也會很痛苦。

總之,我們一定要經常祈禱上師三寶,髮露懺悔無始以來所造的以不孝父母為主的一切罪業。如果這些罪業能夠得以清淨,往生極樂世界就不會有很大的困難。尤其是我們遇到了法王如意寶的傳承,根據很多可靠的授記——凡與法王結緣者都能往生極樂世界,大家應該對自己往生淨土充滿信心。現在我們如理如法地修行,將來在清淨的狀態中離開世間,之後立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自己的遺體火化後出現很多白色、紅色、綠色的舍利,人們都爭相供養自己的舍利。那該有多好啊!

發表於 2012-1-29 12:36 | 顯示全部樓層

我們如何才能報答父母的恩德呢?如果讓父母信仰佛法、受持戒律、生起智慧或者趨入佛門(出家),才可以報答父母的恩德。在世間,如果有人給父母買一套房子、辦一份養老保險或者供養很多錢財,人們都會認為這是一個孝順的孩子。從世間的角度看,這樣孝養父母當然是在回報父母的恩德,可是從佛教的角度看,僅此根本不足以回報父母的恩德。所以,我們應以出世間的方式報答父母的恩德。

----索達吉堪布《藏傳淨土法3》


父母如果智慧低劣,老了就會覺得活著沒意思,此時,我們應給他講一些佛法的道理,讓他有正確的追求目標;即使他不願學佛,也應從精神上給予安慰。其實,人老了,子女對他的正確引導很重要,若能如此,父母的身體雖已衰敗,但心仍會處在快樂之中。

----索達吉堪布《弟子規另解》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5 13:07 , Processed in 0.076835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