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7638|回復: 0

斯里蘭卡佛教簡介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12-16 12: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斯里蘭卡佛教-丹布拉石窟寺-02.jpg
斯里蘭卡-丹布拉石窟寺

提要:錫蘭自佛教入傳至今兩千多年中,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建築、雕刻、繪畫、文學、音樂等各方面,皆深受佛教影響。一九四八年獨立以來,更以佛教為國教,以傳統佛教之代言人自居,致力於種種弘揚佛法之事業;因知錫蘭之佛教仍不斷朝著現代化、組織化等方向進展。

-------------------------------------------------------------------------

【斯里蘭卡佛教簡介】

-------------------------------------------------------------------------
斯里蘭卡佛教-05.jpg

一、斯里蘭卡佛教

斯里蘭卡,古稱「師子國」、「錫蘭」,該國佛教是在印度第三次經典結集後(西元前三世紀),由阿育王派遣其子摩哂陀所傳入,當時的國王天愛帝須為摩哂陀建大寺,並於此寺舉行錫蘭第一次三藏結集(註2),此寺乃成為錫蘭上座部(赤銅牒部)佛教的起源。爾後,摩哂陀的妹妹僧伽蜜多也前來建立比丘尼僧團,使得錫蘭擁有完整的僧伽組織。

西元前後,佛教分化為兩派:一是大寺派,仍為上座部佛教的根據地;一是無畏山寺派,則以大、小乘兼弘,聲譽逐日提高,而後由之分化出一部為逝多林派(註3),三派之間以無畏山寺派為盛。五世紀時,覺音論師在大寺完成三藏的巴利文翻譯(註4),並完成一部佛教百科全書《清淨道論》,而奠定大寺派的復興與教學基礎。與之同時,《島史》、《大史》(註5)也相繼編著問世,是為錫蘭佛教興盛時期。

十一世紀南印度侏羅人入侵,佛教也遭到嚴重迫害。十二世紀時,波羅羯磨跋怙一世在位,力振佛教,結集上座部三藏,因此確立大寺派為錫蘭佛教的正統傳承(註6)。

十三至十七世紀,錫蘭為葡萄牙、荷蘭等國侵佔,佛教再度受挫,直至十八世紀才由泰國長老優波離等人復興。目前斯里蘭卡的主要佛教團體有「摩訶菩提學會」、「世界佛教徒友誼會」、「青年佛教會」、「斯里蘭卡佛教聯盟」等,其中前二者致力於國際弘法上的卓越貢獻,使斯里蘭卡成為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代表。

佛教一直是斯里蘭卡的傳統宗教,早期將佛陀成道處的菩提樹分枝移植於此,並迎請佛牙前來供奉,至今仍是斯里蘭卡人的驕傲。佛教對該國的影響,是遍及整個文化,從語言、文字、教育、政治、建築到生活,無不關聯。而緬甸、高棉、泰國、寮國的佛教也受其影響,這些國家至今仍然是上座部佛教興盛的地方。

(註2)摩哂陀將所攜來的上座部巴利三藏譯成錫蘭文,使佛教順利傳播。
(註3)西元三○九年,無畏山寺派因引用方等部言說,造成鬱悉利耶帝須的不滿,遂帶比丘三百人至逝多林寺住,形成逝多林派,造成錫蘭佛教的第二次分裂。
(註4)西元五世紀時,來自北印度的覺音論師,將大寺上座部所傳譯成錫蘭文的三藏再重新譯成巴利文,並完成《清淨道論》,成為後世研究南傳巴利藏的重要依據。
(註5)《島史》為錫蘭現存最古編年史的史詩,係用巴利語記述,全書共二十二章,記載佛陀的生涯及其至錫蘭弘法的事蹟,與佛典三次結集、部派史、阿育王的皈佛等事蹟。成書時間約在西元四、五世紀,作者非僅一人,可能為當時僧寺多人所集體創作。
[p235]
    《大史》相傳為五世紀末大名所編纂的編年史詩,凡三十七章,載錄始自錫蘭上古,迄摩訶斯那王之世,可視為錫蘭大寺派所傳的佛教史。《島史》與《大史》同為錫蘭編年史書的雙璧,而且是錫蘭佛教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文獻。
(註6)十一世紀錫蘭受南印度侏羅人的入侵,佛寺、舍利塔盡成廢墟,無畏山寺和逝多林寺也難逃厄運,波羅羯磨跋怙統一了錫蘭後,請摩訶迦葉及沙利補多底舉行聖典結集,整理和注釋上座部的三藏,確立了大寺派的正統地位。

出處:佛光教科書:第四冊佛教史/第十七課東南亞/南亞佛教史:http://etext.fgs.org.tw/etext6/search-5.htm

-------------------------------------------------------------------------
斯里蘭卡佛像.jpg

、錫蘭佛教(斯里蘭卡)

南傳佛教  (節錄)

佛教源於印度,其後向外傳播,分成兩大主流:流傳於東南亞一帶,包括錫蘭(斯里蘭卡)、緬甸、泰國、高棉、寮國等上座部佛教,稱為南傳佛教。另一主流,經中亞傳至中國、韓國、日本,屬北傳大乘佛教。

錫蘭佛教

西元前三世紀中葉,印度阿育王之子摩哂陀長老前往錫蘭傳教,佛教迅速發展,以大寺為統一教團的中心,弘傳上座部佛教。二百年後,錫蘭佛教首度分裂為大寺派與無畏山派(註1),大寺派堅持傳統上座部佛教,無畏山寺派則兼容大乘佛教,兩派對立達千年。

西元前二十六年,大寺派羅希多等五百長老舉行佛典第四次結集,誦出上座部的三藏和義疏,並首度將錫蘭佛教口口相傳的經典,用巴利文寫在貝葉上保存。摩訶男王時代(四○三~四三一),佛音論師(覺音)至錫蘭,住大寺,以巴利文為南傳上座部的三藏作注疏,並造《清淨道論》,奠定大寺派基礎,為南傳佛教留下傳承典籍。大寺派結集了完整的巴利文三藏與佛學著作,長期流傳在錫蘭境內,後來緬甸、泰國、高棉和寮國也傳承此一系的佛學。

一○一七至一○七○年的五十餘年間,錫蘭受到異國入侵與毀滅,佛教受到極度摧殘,各大宗派皆化為灰燼,乃至傳承了一千多年的比丘尼僧團,自此不再重現。直至國王毗舍耶摩訶一世恢復國家主權,延請緬僧傳戒(一○七一),始重建僧團,然而也僅重興了上座部大寺派一系。

十二世紀復興的上座部雖盛極一時,然而錫蘭在後來的數百年間,持續內憂外患,先後被回教徒、葡萄牙人、荷蘭人入侵、佔領,並進行宗教侵略,佛教在錫蘭幾近滅絕。十八世紀時,錫蘭幾經辛苦,終於請來暹羅比丘長老傳戒復教(註2),佛教得以重興。一八一五年,錫蘭雖復淪為英國殖民地,然而經過二百年的獨立運動,終於在一九四八年宣布獨立,佛教也因而從備受壓迫中走向全面的自由發展。

目前錫蘭佛教可大分為三大派,即:暹羅派、阿摩羅普羅派、藍曼匿派(註3)。三派教理並無差別,皆為南傳上座部,只是生活習慣及社會階級觀念略有不同。每派各有戒堂,各派不能到別派去受戒。

(註1)以拘比迦羅摩訶帝須長老為首的五百比丘,因與傳統上座部的大寺僧眾戒律觀點不同,轉到「無畏山寺」而自成一派。無畏山寺逐漸發展成全錫蘭最大的寺院,與原有的大寺派分庭抗禮。無畏山寺採取與印度各教派交流的開放態度,接受大、小乘學說,時有留學生聚集於此,其發展盛況凌駕於大寺之上。

(註2)西元一七三九年,師利毗闍耶羅迦醒哈即位後,曾於一七四一年與一七四七年先後遣使至暹羅和緬甸研商傳戒事宜,並未成功。到了揭諦師利羅迦醒哈王(一七四七~一七八○)時代,終於獲得暹羅協助,派遣優波離等十名長老比丘於一七五三年至錫蘭傳戒,並修塔建寺,逐漸復興佛教。國王指派薩拉能格拉為僧王,管理僧伽事宜,成為錫蘭佛教暹羅派的始祖。

(註3)錫蘭佛教今日的派別:
(一)暹羅派:一七五三年由暹羅傳入,創始者為薩拉能格拉,其弟子帝菩多梵悉達多佛陀羅揭多寫了《大史》續編第二部,即《小史》第二部。規模最大,約有一萬三千比丘,較為保守,信徒多為上層階級人士。此派尚有諸支派,如阿斯羯利、摩爾伐多等。
(二)阿摩羅普羅派:一八○二年由緬甸傳入,創始者為摩訶格羅瓦匿納唯曼羅帝須。約有五千比丘。
(三)藍曼匿派:一八六五年由緬甸傳入,創始者為名阿般格訶梵多印陀沙婆。約有二千比丘。

出處:佛光教科書:第五冊宗派概論/第十七課南傳佛教:http://etext.fgs.org.tw/etext6/search-5.htm

-------------------------------------------------------------------------
斯里蘭卡-康提佛牙寺-02.jpg
斯里蘭卡-康提佛牙寺

、錫蘭佛教

錫蘭係位於印度半島東南海外約三十二公里之島國,梵名 Sijhala,音譯僧伽羅,意譯執師(獅)子、師子胤、師子,我國古代稱之為師子國。又稱銅掌島、楞伽島。歐洲人則稱之為錫蘭(Ceylon)。一九七二年改稱斯里蘭卡(Sri Lanka)。為南傳上座部佛教主要根據地之一,屬部派佛教上座部「分別說系」之銅牒部。

其有關佛教之巴利文文獻有:(一)島史(巴 Dīpavajsa),以詩歌體敘述佛教興起之事蹟,約編輯於三二五年至三五二年間。(二)大史(巴 Mahāvajsa),大名王(巴 Mahānāma,音譯摩訶那摩,409~431 在位)著。(三)小史(巴 Cūlavajsa),編寫至十八世紀末英人入侵為止。(四)佛音論師(巴 Buddhaghosa)於五世紀頃注釋之三藏聖典,及其所著之清淨道論(巴 Visuddhi-magga)等。

依島史及大史前篇記載,西元前五四三年頃,毘舍耶王(巴 Vijaya)建國,至西元前三世紀,天愛帝須王(巴 Devānampiyatissa, 247 B.C.~207 B.C.在位)時,印度阿育王之子摩哂陀(梵 Mahendra)率四比丘、一居士及其妹僧伽蜜多(梵 Sajghamitrā)等首次將佛教引入本島。

摩哂陀先於王城阿[少/兔]羅陀補羅(梵 Anurādhapura,巴同)之東眉沙迦山(巴 Missaka)為王說象跡喻小經(巴 Cūla-hatthipadopamā-suttanta,又稱咒羅訶象譬經),並於七日間度化八千五百人。王乃於王城之南大眉伽林營造大寺(巴 Mahā-vihāra),又於支提山(巴 Cetiya-pabbata)建六十八石窟寺,並迎請佛舍利,奉置於塔園寺(巴 Thūpārāma),王妃阿[少/兔]羅(巴 Anulā)且從僧伽蜜多出家。

其後兩百年,諸王皆敬信佛教,佛教發展迅速,以大寺為統一教團之中心。木扠伽摩尼王(巴 Dutthagāmanī, 101 B.C.~77 B.C.在位)深信佛法,於大寺之西建摩利遮婆提精舍(巴 Maricavatti-vihāra,即蕃椒寺),又於大眉伽林建銅殿(巴 Lohapāsāda),於其北建金鬘大塔(巴 Suvannamālī)。西元前一世紀,婆他伽馬尼王(巴 Vattagāmani, 43 B.C.~17 B.C.在位)建無畏山寺(巴 Abhayagiri-vihāra),摩訶帝須長老(巴 Mahātissa)即遷此寺。

錫蘭佛教因而分裂為大寺派與無畏山寺派,兩派常為爭取佛教之領導權而相互傾軋。大寺派以正統自居,首先將口口相傳之經典以巴利文書寫於貝葉,以便長期保存,並開始編修島史;無畏山寺派則主張革新,指責傳統佛教已趨於腐敗,故於大乘佛教傳入(三世紀)後,成為大乘重鎮。

三世紀頃,印度大乘佛教支派方等部(梵 Vaitulyavāda,巴 Vedallavāda,又稱方廣部)傳入錫蘭,宣揚印度大乘系之性空思想,遭到大寺派之反對,終為瞿他婆耶王(梵 Gothābhaya, 309~322 在位)所平服。

四世紀中葉,無畏山寺派部分比丘因不滿本派引用方等部之言說,乃遷往南山寺(巴 Dakkhināgirivihāra),因僧眾中有一上座比丘名為「海」(巴 Sāgala),故南山寺又稱海部(巴 Sāgaliya)或南山寺派。此即錫蘭佛教第二度之分裂。

至摩訶斯那王(巴 Mahāsena, 334~362 在位)時,大乘佛教勢力頗為興盛。其前,印度正盛行無著、世親之瑜伽思想,王迎奉印度大乘系上座比丘僧友(梵 Savghamitra)住於無畏山寺。僧友因鼓動大寺派僧眾轉信大乘教說失敗,即向王建議,下令禁止百姓供養大寺派僧眾,大寺派比丘即南移至南部摩羅耶(梵 Malaya)等地方。僧友進而將大寺夷為平地。王於大寺故址附近另建一座祇園寺(巴 Jetavana-vihāra),供養海部上座比丘帝須(巴 Tissa)。然一般臣民對大寺已深具信仰,大寺僧乃聯合臣民迫使帝須還俗;祇園寺其餘之海部僧眾,則漸漸發展為一支信仰方等部之獨立宗派,稱為祇園寺派(巴 Jetavaniya)。

吉祥雲色王(巴 Siri-Meghavanna, 362~409 在位)繼摩訶斯那王登位之後,擁護大寺派,修復大寺,塑造摩哂陀金像,並每年舉行盛大紀念會。時又適逢印度羯陵伽國(梵 Kalivga)佛牙城(梵 Dantapura,巴同)王子陀多(梵 Danta-Kumāra,巴同)與王妃稀摩梨(巴 Hammālī)攜佛牙一顆至本島,供奉於阿[少/兔]羅陀補羅城之塔園寺,且每年定期在無畏山寺展出,供人膜拜。此後大寺、無畏山寺、祇園寺等三派長期鼎立。

覺音尊者將寫好的《清凈道論》交給僧團長老,斯里蘭卡阿努拉德普勒(Anuradhapura)佛寺.jpg
覺音尊者(另譯:佛音)將寫好的《清凈道論》交給僧團長老,斯里蘭卡阿努拉德普勒(Anuradhapura)佛寺的壁畫

五世紀初,即大名王時代,約於東晉義熙六年(410),法顯由印度返國途中,嘗住於無畏山寺,稱彼時三大寺有比丘一萬。其時,上座部最偉大之論師佛音亦來錫蘭傳教,住於大寺,首先完成清淨道論一書,內容分戒、定、慧三綱,多方引證早期之佛教聖典,形成佛教百科全書式之鉅著。繼而領導大寺派將錫蘭文三藏翻譯為巴利文,並以巴利文注釋之,奠定上座部大寺派興盛之基礎。繼佛音之後,佛授論師(巴 Buddhadatta)為三藏注釋作綱要,護法論師(巴 Dhammapāla)則完成佛音未完成之注釋工作。

六至十一世紀,由於錫蘭內部之政治傾軋及塔米爾人(Tamils)之入侵,佛教一直無法振作。三大寺受到嚴重破壞。十一世紀後半毘舍耶婆訶一世(巴 Vijayabāhu I, 1059~1114 在位)曾遣使赴緬甸,請緬甸僧至錫蘭傳授戒律,重新建立僧團。其後又經數十年之擾亂,至波洛羅摩婆訶一世(巴 Parakkamabāhu I, 1153~1186 在位)始統一全島,改善僧團制度,建立堂塔僧園,並舉行一次以大迦葉(巴 Mahākassapa)為首之經典結集,對巴利文三藏之注疏再加疏解。

 
十二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葉,歷經印度婆羅門教、葡萄牙天主教、英國基督教等之入侵,佛教更形衰微。如葡人統治期間(1505~1658),毀壞寺院、迫害僧眾,以致受具足戒之比丘不超過五人。又英國統治期間(1796~1948),鼓勵人民信仰基督教,並謂佛教崇拜偶像是荒謬之表現,處處限制佛教活動,致令錫蘭多次由暹羅(泰國)、緬甸請戒師,重建僧團及傳戒。故近代之錫蘭佛教深受暹、緬二國之影響。

 
一八六六年至一八七三年間,沙彌瞿那難陀(Mrgertwvatti Gunananda)以筆舌之力反擊基督教,主張恢復佛教之光榮,全島皆為之振奮,隨即成立佛教靈智學會(Buddhist Theosophical Society)。今日著名之阿難陀學院、法王學院、摩哂陀學院亦多創於此時。一八九一年,居士達摩波羅(梵 Dharmapāla,後亦出家為僧)創立摩訶菩提會(Mahābodhi Society),訓練青年至海外弘法,並在錫蘭創辦佛教學校。

現今錫蘭佛教分為三大派:(一)暹羅派(Siam-nikāya),又稱泰國派,一七五三年由泰國傳入,屬保守派,僧數最多,信徒多為上層階級人士。其下有阿斯羯利(Asgiri-nikāya)、摩爾伐多(Malwatta-nikāya)等小派。(二)阿摩羅普羅派(Amarapura-nikāya),又稱上緬甸派,一八○二年由緬甸傳入,信徒多為中、下階級人士。其下有烏梵(Uva-nikāya)、那梵羅菴利耶(Nuwaraeliya-nikāya)等小派。(三)藍曼匿派(Rāmañña-nikāya),又稱下緬甸派,一八六五年亦由緬甸傳入,為少數之革新派。其下有阿古勒沙(Akuressa-nikāya)、菴爾羯利瓦(Elgiriva-nikāya)等小派。此三派之根本教理並無差別,均屬南傳上座部,所異者為生活習慣與修行方式。

島內佛教遺蹟頗多,古都阿[少/兔]羅陀補羅附近有無畏山寺、祇園寺、塔園寺、楞伽寺(巴 Lavkārāma)、大寺、蕃椒塔、金粉塔(Ruwanweli Dagoba)、巖石寺(巴 Gal-vihāra)、銅殿、摩哂陀墓、大菩提樹等。坎底市(Kandy)則有佛牙寺等古蹟。此外亦陸續發掘出阿難陀巨像、釋迦佛像等具有歷史價值之雕像。

我國與錫蘭之交通約始於東晉時代,亦即其大名王前後。梁高僧傳卷六道融傳載,後秦姚興(394~416 在位)時,師子國有一婆羅門聞鳩摩羅什(344~413)在關中弘法,遂至長安伺機論難,時有道融者,挺身而出破斥其謬。同書卷十三慧力傳及梁書列傳第四十八載,師子國國王聞東晉孝武帝信奉佛教,特遣沙門曇摩抑進獻玉佛一尊,高約一公尺餘,經十餘年,至安帝義熙二年(406)始達我國。另據高僧法顯傳載,法顯於義熙六年到錫蘭,二年參學期間,親訪諸寺,並攜返彌沙塞律藏本、長阿含、雜阿含等經典。又宋書列傳第五十七載,劉宋文帝元嘉五年(428),師子國剎利摩訶南王,曾遣使進獻牙臺像;所記之「剎利摩訶南王」即指前記之大名王。又據開元釋教錄卷五載,劉宋時有師子國沙門僧伽跋摩來華,譯出彌沙塞律抄一卷。另於歷代三寶紀卷十一所載,蕭齊永明六年(488),曾有三藏法師(或謂即佛音論師)攜帶佛音所注釋律藏之作善見律毘婆沙至廣州,後由其弟子僧伽跋陀羅與沙門僧猗共同譯出。此外,梁書列傳第四十八亦載,梁武帝大通元年(527),師子國伽葉伽羅訶邪王曾向武帝上表,誓言弘揚三寶,度化眾生。

唐代與錫蘭之往來更見頻繁。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載,玄奘(602~664)大師雖因故未至該島國,然知其時盛行大乘及上座部佛教。據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載,武后垂拱元年(685),新羅僧慧輪與唐僧無行皆曾遊歷該島。又據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四載,印度金剛智三藏(671?~741)曾至島上參禮佛牙、佛蹟,後於開元八年(720)至洛陽,攜來師子國國王進獻之大般若經梵夾本;冊府元龜則載,阿目伽跋折羅(即不空三藏)於天寶五年(746),攜來師子國尸羅迷迦王進獻之貝葉梵字大般若經一部。然不空攜經之說恐係後人將金剛智攜經一事混訛而成者。另據明本大唐西域記僧伽羅國附記載,明永樂三年(1405),三寶太監鄭和曾至該島奪取佛牙。故知中、錫二國雖歷經各朝政治之遞嬗,仍能維繫佛法之交流不斷。

錫蘭自佛教入傳至今兩千多年中,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建築、雕刻、繪畫、文學、音樂等各方面,皆深受佛教影響。一九四八年獨立以來,更以佛教為國教,以傳統佛教之代言人自居,致力於種種弘揚佛法之事業;國內普遍設置佛教組織,全國性者如全錫蘭佛教會議(All Ceylon Buddhist Congress)、全錫蘭婦女佛教會(All Ceylon Woman's Buddhist Association)、公職人員佛教徒協會(Goverment and Local Goverment Buddhist Association)等,國際性者如世界佛教徒友誼會(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s)、摩訶菩提會等,分別進行各項佛教活動,佛教雜誌與出版社亦熱烈投入弘法行列,其中以錫蘭政府出版之英文佛教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Buddhism),尤為世人所重,迄今仍在陸續出版中。此外,又於國外設立佛教使節團,如倫敦佛教精舍(London Buddhist Vihara)、華府佛教寺院(Washington Buddhist Vihara)等,直接在當地宣教,接引外國人士皈依佛法。因知錫蘭之佛教仍不斷朝著現代化、組織化等方向進展。

聖菩提樹(Sri Maha Bodhi Tree)被尊為國寶,全天候24小時由軍方守護安全,並且只有僧.jpg
聖菩提樹(Sri Maha Bodhi Tree)被尊為國寶,全天候24小時由軍方守護安全,並且只有僧侶可為此樹澆水

目前,錫蘭有關佛教之節慶有:

(一)新年,錫蘭人之新年有陽曆一月一日、四月十三日、八月三十日等三種。其中以四月十三最重要,稱為僧迦羅底(梵 Sajkrānti),一連慶祝五天,佛教信徒至佛寺禮佛、拜塔、拜菩提樹、供僧、受持五戒及聽法,並祭拜大自在天等諸神;又以米與牛乳煮成乳飯(巴 khīrabhatta),供養僧眾。

(二)衛塞日(巴 Vesākhapūjā),為錫蘭最偉大之節慶。於五月月圓日慶祝佛陀之誕生、正覺、涅槃。人民往佛寺禮敬、供養三寶,持戒聽法;政府則禁止殺生、賣酒,間或釋放囚犯。

(三)佛牙節,佛牙本置於塔園寺,然至十六世紀初,西人勢力伸入錫蘭後,錫蘭王朝即遷都至中部山地之坎底,佛牙亦移至此,新建佛牙寺供養,並訂每年八月一日起,舉行隆重之佛牙遊行祭典,故又稱坎底遊行盛會(Kandian Perahera),為馳名世界之重要節慶。

(四)莊嚴寺(巴 Kalyānīvihāra)佛舍利遊行盛會,本寺距可倫坡約八公里,據傳佛陀曾駐錫於此,盛會自二月十三日起,一連舉行數天。

(五)摩哂陀紀念日,錫蘭曆七月十五日,係以昔時摩哂陀至錫蘭傳教之首日為節日。

(六)摩醯耶伽那塔(巴 Mahiyavganacetiya)紀念日,此古塔距坎底約八十公里,據傳佛陀亦曾在此駐錫,故每年錫蘭曆九月,即有紀念遊行。

(七)僧伽蜜多上座尼紀念日。

至於日常之佛教儀式,部分依經律而行,部分則依風俗而行。一般儀式有:

(一)佛日,每月有四日,類似我國之齋戒日,信徒於此日即入佛寺禮佛;僧人為信眾說三皈五戒等,皆以巴利文念誦。
(二)說法,傳統之方式為人民自建說法堂,請僧人說法;佛寺則於日落後以擊鐘為信號,即開始說法。較隆重之說法儀式則由三位法師日夜輪流說法。
(三)敬佛,以食品供養佛陀。
(四)施僧(巴 Savghadāna),供養僧人。
(五)念誦守護經,信徒請僧人念誦三寶經(巴 Ratanasutta)、五蘊護經(巴 Khandha Paritta)等守護經,以消災祈福。

〔宋書太祖本紀第五、比丘尼傳卷二僧果傳、梁高僧傳卷三求那跋摩傳、佛祖統紀卷三十六、大唐西域記卷八、南傳佛教史(淨海)、世界佛教的現狀(李添春)、E. Tennent: An Account of the Island of Ceylon; H. Parker : Ancient Ceylon〕(參閱「佛音」2643、「阿[少/兔]羅陀補羅」3659)p6327

出處:佛光大辭典第三版名相釋文http://etext.fgs.org.tw/etext6/search-1.htm

-------------------------------------------------------------------------
斯里蘭卡-神聖足印山-亞當聖山.jpg
斯里蘭卡-神聖足印山-亞當聖山

相傳釋迦牟尼佛曾經來過這裡,禪坐並留下足印,所以斯里蘭卡人也稱這座山為「Sri Pada」(神聖足印山)。 每一個斯里蘭卡人,一生當中至少都要到亞當山朝聖一次,這是他們一生當中唯一不變的使命。

四、斯里蘭卡佛教相關介紹

斯里蘭卡佛教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AF%E9%87%8C%E8%98%AD%E5%8D%A1%E4%BD%9B%E6%95%99
斯里蘭卡朝聖記http://www.hwayue.org.tw/web_stories/pilgrimage_story_02.htm
斯里蘭卡佛教藝術http://mingkok.buddhistdoor.com/cht/news/44
浮光掠影─蘭卡滄桑http://www.buddhistdoor.com/buddhistart/Polonnaruwa_1.html
南傳佛教─覺音論師的偉業http://www.edupro.org/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7588&forum=80

-------------------------------------------------------------------------
斯里蘭卡-神聖足印山-亞當聖山-佛陀留下腳印之處.jpg
亞當聖山-佛陀留下腳印之處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16 12:23 , Processed in 0.026186 second(s), 23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