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9388|回復: 2

何謂原生家庭的影響?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4-10-11 11: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73561168gd0d0d916d163&690.jpg


何謂原生家庭的影響?


基本上 ,人一生有两個家庭:一個是自己出生、成長的家庭,另一個是進入婚姻生活所建立的家,也就是自己“當家”的家。你自己「當家」的家,叫做「再生家庭」,原生家庭就是指個人從小成長的家。•      

何謂原生家庭的影我們以三個方向來談複製過程(copy processes),呈現出我們被原生家庭的影響:

一、再現(reenacting):我們長大後所表現的行為,正像以前那個親密關係人所對待我們的行為。

二、重複(recapitulating):長大後,我們允許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就像過去那個親密關係人所對待我們的方式.

三、內化(introjecting):由於小時候受虐所造成的低自尊,內化而形成日後的性格特質。譬如小時候覺得〝被打,是因為我不乖〞,及長內化後,總覺得自己事事不如人,缺乏信心,討好別人。

原生家庭塑造人的個性,影響人格成長、管理情緒的能力,更為個人成長後人際互動的模式定型。在人際互動中,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裡不知不覺中學到的一些行為,因為耳濡目染,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很多時候在不知不覺中,就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

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影響,當然不是只有負面的,我們可能展現父母的優良教養與德性,重複一如親密關係人,曾對我們的鼓勵與溫暖的對待方式,也因內化,增強了我們的自我形象與自尊,因此原生家庭對我們影響的正、反向與否,關鍵是在我們的〝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

由於每個人在與原生家庭的互動中,同時會有兩股自然的力量:一體性(togetherness與家人有所聯結)與個別化(individuality與家人分離獨立),良好的自我分化,即意謂此兩股力量的均衡,使我們在與原生家庭的親密關係中,能同時保有連結感與自主性,而不致於藉著過度的黏膩來獲得安全感,或因害怕失去自主性而過於疏離。夫妻雙方與原生家庭的分化程度,尤其關係著婚姻的品質。

原生家庭養成的一些習慣、期望或所謂的「隱形規則」,也常常造成親密關係中的衝突。在原生家庭成長時所經歷的強烈情緒經驗,會在成長後的成人世界,尤其與當前生命中最重的一些人(例如配偶或子女)相處時,重複浮現(觸碰到內在的情緒按鈕)而這樣的反應行為也稱為移情作用。

當你從小沒有解決的需求,當你將來進入親密關係,你會加倍討回我們都不知道為什麼我會有那麼強烈的情緒很多時候,你從小經歷過的一些非常強烈的感覺,通常會對你的生命造成決定性的影響或是一個強烈的經驗感受,一個影響一生的決定One Feeling , One Decision小時候經歷過的一些非常強烈、痛苦的經驗感受,往往使當事人在不知不覺中做了影響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的重要決定。

這些潛意識中產生的「隱形的內在誓言」,常在當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際關係上造成決定性的影響。這個影響一生的決定,並不見得一定是壞的。它曾在你人生中間某一階段保護了你,對你有幫助。只是到後來,當你的環境改變時,過去保護你的行為在新的環境裡,反而變成了一個阻礙。

對大多數人而言,在他們心理情結中有某些特別敏感、一觸即發、人際殺傷力特強的超級按鈕,就稱為核心情結(core concerns)。核心情結極易在日常生活中毫無防備、意想不到的時刻,被我們生命中最親近的人(通常是配偶)引爆。(core concerns)。

個案小故事

許多夫妻會爲雙方用錢的方式而爭吵。例如,當一個丈夫從小家貧,而妻子卻成長於豐裕的家庭,兩人在自組家庭,婚後經濟尚未穩定時,很自然地就會爲金錢而産生衝突。此時如果丈夫對妻子用錢的習慣不滿,對她說﹕「你打長途電話時,能不能請在晚一點、電話收費較便宜時再打﹖」或是「你買衣服時,能不能在減價時才買﹖」當他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對妻子某些行爲的不滿時,是「抱怨」,或是如果一個妻子在短短幾分鍾之內對先生說﹕你怎麽忘了幫我寄信﹖你今天去接小寶爲什麽會遲到﹖回到家來就一直看你的足球,爲什麽不到廚房幫我一些忙﹖……」實證研究中發現,像這樣「連環炮」一般的「抱怨」,會使對方覺得一無是處,這一長串的「抱怨」雖是針對伴侶的行爲,但它的累積效果,可以像「評擊」一般有殺傷力,讓配偶覺得受到「人身攻擊」。若想減少這些行爲的破壞性,最好的辦法,就是平日多彼此讚美,多互相「存款」,多學習第一人稱的溝通。

「評擊」、「輕視」與「否定」往往導致「防衛」與「反擊」。當一個人覺得被傷害、被侮辱時,最自然的反應,就是一面替自己辯護,一面攻擊對方,希望對方知難而退,不再繼續使你難受。然而,實證研究卻清楚指出,「防衛」與「反擊」只會造成惡性循環﹔婚姻中許多問题常是由原生家庭衍生而來的。過去的心理創傷,在與親密的人互動關係中最常浮現;以前没有得到的滿足,現在要加倍得到。比如小時候曾被父親虐待,對下一代可能會產生兩種極端的傾向:一種是重複模式,不自覺地成為打孩子的人;另一種責可能是過度溺愛、完全不管教孩子。

如果一個人不了解自己內在的情緒狀態,他就沒辦法和別人建立很深刻的心連心有意義的關係,你每次情緒激動時,其實就是一個最好的機會了解的機會。

http://light168222.blogspot.tw/2012/09/blog-post_7914.html

 樓主| 發表於 2014-10-11 11:58 | 顯示全部樓層

薩提亞如何看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

 許多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早期生活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個人的生活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決定個人的一生幸福。

  原生家庭在早期生活經歷中占主要位置。原生家庭指個人出生、成長的家庭,一般由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員組成,通常父母(尤其是父母關係)對個人的影響最大、最長久。下面我舉2個事例具體說明原生家庭是如何對個人產生影響的。

  例一

  父親是個商人,勤快、節儉、善良、寬容,凡事讓著母親,父親常說母親給自己生了3個兒子,力了大功。母親比父親小十歲,母親愛整潔、細心、精幹。他們的兒子常記得別人對自己的好處,和周圍人相處融洽,對家人很尊重,特別是對妻子體貼入微。對孩子有耐心,不會亂發脾氣及打罵孩子,凡事願意自己悄悄地做,不願指派別人幹,人際關係好。

  例二

  父親是舊軍隊的軍醫,母親是家庭婦女。父親是個大男子主義,對老婆、孩子經常訓斥甚至打罵,大家都很怕他。他們的大女兒在家裏也常訓斥、打罵弟弟妹妹,成年後對孩子常發脾氣,經常命令孩子做事;家裏的事必須按她的意思辦,聽到反對的話就大動肝火,刻意樹立自己在家中的權威。不尊重別人,辦事武斷,與家人關係較緊張。

  從上面的例子中,不難看出孩子的身上都受到了父母的重大影響,並給他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為人們在未成年前,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必須依賴別人,認知發展也不完善,處於生存的本能,都會主動適應周圍的環境,熟悉和模仿父母的生活和認知模式,久而久之就把早期父母的生活模式無意識到帶到了自己成年後的生活中,並且自己還覺得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沒有深入的發掘,大多數人尚不能意識原生家庭對自己產生哪些好的影響和不良影響。

  家庭中父母的關係會對個人產生巨大的影響。最近的一項研究也證明了這個觀點,根據調查研究的結果顯示:父母經常吵架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大於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比例分別是33%、31%。原因是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孩子長期目睹父母爭吵,父母間相互敵意、貶低對方,都會使孩子產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懷疑、困惑等消極情緒,以後很可能造成孩子人際關係障礙,難以與別人建立信任關係,影響孩子的一生幸福。

  為人父母者要牢記,千萬不要把自己原生家庭中的問題帶到現在的家庭,否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幸福。那麼怎樣的原生家庭會給我們的孩子帶來好的影響呢?我認為,原生家庭應該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

  一、尊重和信任。家庭成員之間(特別是夫妻之間、與孩子之間)是互相尊重、信任的關係。家庭中不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大家都有發言權,大家都尊重和認同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任何人無權決定別人應該做什麼,大家要彼此信任,有問題當面提出,不要互相猜疑。家庭中不刻意樹立某個人的權威,每個家庭成員都有尊嚴,也會自覺維護別人的自尊。

  二、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其中有兩個含義:一是個人要為自己做的事負責,不推卸、逃避責任,敢於自己承擔責任。二是不為別人做的事情承擔責任,尤其是為配偶和子女。這樣做表面上看似不通人情,實際上對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大有益處,會促進配偶和子女的獨立城長和自我完善。

  三、寬容的心態。寬容是種美德。世間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得到不同的觀念,更何況是在家庭中,家裏是情多理少的地方,所以說如果不是什麼原則性、大是大非的問題(這些問題並非太多),就沒有必要非要掙出孰是孰非。聽說,有的夫妻為擠牙膏是從上面擠還是從下面擠吵得不亦樂乎。聽者可笑吧,可您想過沒有,有多少夫妻吵架不是因為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呢!日積月累,許多小事就逐步發展成為夫妻關係緊張的死結,嚴重影響到婚姻的品質。

  四、論事不論人。就算您再寬容也會與別人發生矛盾,除非您是泥人可以隨便捏。怎麼辦?原則有二,一是不怕,不逃避,勇敢面對;二是就事論事。比如和家人在某事上有意見,那好咱們就在此時、此地解決,不要帶著個人情緒和成見,別老想以前他(她)犯過什麼錯,現在又如何如何……,因為那樣只會是激化矛盾,使衝突加劇,不利於解決問題。我認為應本著開放的態度對待周圍的人和事,才會對別人的看法不固守僵化,才能做到論事不論人。

  五、真心讚賞別人。每個人的內心都渴望被人欣賞、接納,善於稱讚、表揚別人的人,是受歡迎的人。尤其是發自真心的讚賞,在給別人帶去快樂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融洽的人際氛圍。

  六、善於表達自己。要學會清楚明晰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不要讓別人去猜測、揣摩你的意思。只有清晰地表明自己的立場,別人才有可能理解你、支持你。在家庭裏,要注重培養大家的語言表達能力,這不僅有利於家庭的人際溝通,更有助於培養家人的社會交往能力。

  七、真實的自我。其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有自知之明,瞭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二是從內心深處接納真實的、現實中的我。接受自我的人,是自信的人。不要為迎合別人而改變自己,因為那樣做的結果會壓抑自己的本性,長久下去會感到迷失自我,勢必影響心理健康。順便說一句,也不要刻意去改變別人,那是勞而無功的,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別人。

  八、每個家庭成員要樹立自我完善的觀念。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也不存在完美無缺的孩子。我們所能做的只是盡可能地、不斷地完善自我,充實自己,使自己成熟、壯大。

  我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重視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它值得我們投入一定的時間和精力認真思考自己的原生家庭到底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影響,特別是如何避免我們的孩子繼續受到不良影響的侵蝕。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僅關係到個人的生活品質,還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孩子的一生幸福,如果我們的原生家庭曾經給我們帶來了傷痛,那麼請為我們的未來—孩子們創造一個快樂、健康的原生家庭吧。

http://satir.xlzx.com/13578.html

 樓主| 發表於 2014-10-11 12:00 | 顯示全部樓層

資料來源:幸福拳家庭『夫妻、親子、尊親』


我們待人接物的方式往往受到原生家庭極大的影響,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看:

1. 你父母之間的互動模式。

在婚姻裡,你和配偶的互動模式常和小時候父母之間的互動模式雷同。
如果你的父親經常對母親大吼,而你母親經常抱怨,
除非我們在學習之後時時刻意提醒自己,否則很容易重蹈覆轍。
你的父母常爭吵,你和配偶也很可能為之爭吵,
好像在潛意識中我們希望借著重複那些事情而得到更好的結局。

2. 小時候父母對待你的態度


在成長過程中,如果父母經常對你惡言相待、傷你的心或過度嚴厲的懲罰,
長大後你可能比別人跟容易有激烈的生氣反應。
從小被過度懲罰的小孩,比較容易對人殘暴,欺壓別人;
在父母高壓政策的處罰,長大後小孩教會用強硬的手段,
不顧別人的感受,硬要達成自己所要。
若父母經常發脾氣,處罰小孩,小孩會覺得這世界很危險,
動輒得咎,若要保護自己,
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自己變的很強勢、有權威,才能在社會繼續生存。

3. 你和父母、兄弟姐妹相處的情況


如果你從小常藉發脾氣來得到你想要的,你在婚姻中重複同樣行為的可能性會很大。
在成長過程中,你和兄弟姐妹相處的情形如何?
他們是否常用刻薄的話和行為對你?
你又如何保護自己?用何種方式取得自己想要的?
如果你能檢討過去成長的行為模式,
會説明你避免在現在的親密關係中重複以前不好的行為。

4. 其他孩童時代的因素


孩童時代的特殊經歷,好比長得太高、太矮、太胖或太瘦,
經常被嘲笑,也造成日後容易過度激怒的人格傾向。
瘦小的小孩子經常要證明他縱然瘦小卻是強壯的,拿破崙就是個例子。

每個小孩人受挫折的程度也不同,心理較健全的,
受挫之後一會兒又可以開心玩耍,
但對於有些受挫力低,動不動就發脾氣的孩子,
父母必須教導他們如何瞭解自己的情緒與自我撫慰,
同時也訓練他們替別人著想,否則長大之後很不容易相處。

http://rowaming.pixnet.net/blog/ ... 7%E4%BD%A0%EF%BC%81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4 04:32 , Processed in 0.022960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