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2342|回復: 1

內證的聖境 (岡波巴大師)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4-10-10 13: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fdsfasd.jpg



內證的聖境

  禪修中所經驗的光朗、明晰,便是“覺受”;在此覺受狀態,無所散亂,便是“安住”;透過智慧觀照,知其不成為任何的體性,便是“證悟”。

  《吉祥薈萃》第四則

  至尊岡波巴大師又曾這樣教誨說:

  有四種因由,能使寂止奢摩他{14}生起:

  一、借由上師加持之力,使之生起;

  二、借由因緣而生;

  三、借由積集資糧而生;

  四、借由淨化罪障而生。

  另外,究實論之,未被主觀更動、未被妄念污染的本元心性,本來光明、清淨,並在一切時候,都是相續不斷的。(但在證悟這個本源心性的過程中),又有兩種情況,值得注意:

  一、(真實證悟心性的) “確定賢良的境界”;

  二、(貌似證悟心性的) “並非確定賢良的境界”。

  ◆ 借由將心性證悟為猶如秋日的長空、證悟為“不二”,所以,可以上不求佛果、下不怖輪回,而且,即使別人想改變,也改變不了我們對於這種親證見解的認同,這就是(真實證悟心性的) “確定賢良的境界”;

  ◆ (貌似證悟心性的) “並非確定賢良的境界”,也有四種覺受經驗{15},即是寂止奢摩他的“樂”、“明”和“無念”。倘若“樂”、“明”、“無念”的感受狀態,時有時無,不能打成一片,以(“明”與) “無念”為因,便有返墮下地之虞,也有斷落在“色界和無色界之因”{16}的危險。

  翻譯手記:這裏似有脫字現象,加於括弧中。因為“無念”只構成生於“無色界之因”,而不構成生於“色界之因”。岡波巴大師曾在多處提到這種觀點,可參閱。

  所以,在學習識自本心的時候,最初,先要訓練心識,使之光光朗朗、明明晰晰;其次,應該鍛煉心識,使之集中而不散亂;最後,需要在(本無散亂的)心識本性上,本無散亂地契合。當我們已經對於這個“心識本性”,修習成熟的時候,也就會對於自心本性,產生定解。

  若未流於心性之外,心念還是可以一如既往地自然發散,(但是,這種心念的發散,並不能障礙心性的清淨,)這叫做“‘心念’成其為心性的助伴”。

  打個比方說,這就如同虛空一般,虛空雖然本性至極清淨,但是,也還是會有各種雲、霧、晨靄等等飄來飄去,不過,那些也只是飄過虛空的匆匆的過客罷了。

  假如不能自如地收放心念,也還是不對的,那有生在無色界的危險。

  在實修的時候,應該先以一刹那完成“生起次第”的全部觀修,在一刹那圓滿憶念生起本尊天身{17}之後,接下來,便應只是浸淫在光明的修習中了。

  另外,那禪修中所經驗的光朗、明晰,便是“覺受”;在此覺受狀態,無所散亂,便是“安住”;透過智慧觀照,知其不成為任何的體性,便是“證悟”。

  一位具有證悟的上師,在遇到一個真正能夠心舍此生的具弟子後,會先傳給他“使未成熟者賴以成熟”的四種灌頂{18};其次,就會再傳給他“使未解脫者賴以解脫”的實修方法——生起和圓滿兩種次第{19}。

  在“生起次第”階段,需要修習“如幻天身”,以及修習“脈”、“氣”;“有戲論圓滿次第”,也是如此地修習{20};而在“無戲論圓滿次第”階段,則是設法真實直觀地現見自心的空性與光明。

  通過如此地修習“生圓二次第”,將會產生各種內證的功德;但這些功德的產生,又是靠著棲心實修于蘭若靜處,才得以成辦的。

  在修持過程中,如果產生了“身安樂”,便會有“心安樂”跟著出現,(再進一步修持,)內在也會升起“五種征相”,一般說來,也會產生“八種功德”{21}。

  當“如煙”(等)的征相和利益{22}升起的時候,外氣就會斷滅而趣入中脈;

  當第二種征相升起的時候,將會感受到“明相”{23}的境界,這裏所謂的“境界”,不是說是我們看到的外在的境界,而是指內在的“自心對於心性的體驗”;

  當第三種征相升起的時候,將會在內心的境界中,現起光明和無念——那是(有為之)修的究竟,這時,心、風已進入正確的地方了{24};

  當第四種征相升起的時候,就會明曉一切法性,並將成就“四種事業”{25},這就是所謂的“見解的真義”。此時,對於心性,我們也就產生了定解。

  ◆ 這裏所謂的“明曉一切法性”,是說一切輪回、涅槃之法,我們都已透過證悟,而顯現為光明;

  ◆ 這裏所謂的“將成就四種事業”,是說假如我們希望成辦“四種事業”,這時,不必依賴繁雜的念誦等等,也可以不太費力地如願以償。

  當“風”趣入光明時,就會產生“本然之知”的征相——也就是出現身如彩虹,或者出現身如光團。假如真的產生了這些不同尋常的現象,也就是產生了“本然之知”的征相了。

  這個時候,既無“能見”(之人),也無“所見”(之物),對於這種(超越二元對立的)狀態,經中就叫它“空性”;這種狀態,又是超出三界,而且是“離心意識”的,所以,經中又叫它“無願”。

  ——岡波巴大師全集《吉祥薈萃第一輯·吉祥薈萃》第四則竟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96724

 樓主| 發表於 2014-10-10 13:33 | 顯示全部樓層

索達吉堪布微博

無論到地球的哪一個角落,看外在的世界,都不覺得十分精彩、令人迷戀。我還是喜歡參觀內心的世界,它才是最美好、最穩固的。

http://www.weibo.com/1769787285/ ... 0#_rnd1412910799468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9 13:51 , Processed in 0.025206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