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3601|回復: 0

希拉榮博堪布問答篇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4-7-15 10: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f3988b9f-a264-4121-aa71-8735a831f1e4.jpg


希拉榮博堪布問答篇

上師答問

問:很多佛學著作中說“一切情器世界皆由心幻化”或者“萬法唯心”,但緣起法則說事物是因緣和合而生,這兩者是否矛盾?

答:對這個問題簡單地回答,可以夢來作比喻。夢境是心的幻化,在夢中我們見到的器情世界以及所經歷的一切,並沒有真實存在過,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然而這種虛妄的顯現也是依靠因緣才會如此這般出現在我們的夢境中。在夢中若相聚的因緣不具足,我們照樣會經受離別之苦。在夢中也有親有怨,有喜有悲,有順有逆,其間這種種變化、生滅都是因緣在生滅。可見一切都是心的幻化和緣起法則並不矛盾。如果有時間可以讀一讀麥彭仁波切的《醒夢辯論歌》,慢慢體會醒與夢並無本質的不同,二者都是心的幻化,也都是因緣的顯現。因是心,緣是心,因緣生滅是心。

問:"常有相續輪"觀點佛法是恒時存在的,又怎會有八無暇中"佛不出世"這段時期呢?望上師得空解答。 答:關於佛出世住世的問題,法身佛乃自性光明,恒時不離,但眾生能否見到殊勝化身佛,要看眾生的福報。就像月當中天時,以盆盛水置於月下,水清月現,水濁月隱,月亮一直都在,但能不能映出月亮,取決於水清不清。

問:弟子正在修內外加行,關於打坐,弟子紋絲不動地用毗盧七法坐滿次數比較困難,坐得太久會因身體不爽而影響所觀,請問打坐的姿勢是可以換的嗎? 答:弟子,打坐的姿勢可以換成單盤或一般的叉腿坐,關鍵是背要挺直。

問:人們修行時應如何循序漸進?應該經過哪幾個步驟?要點分別是什麼?

答:修行有三個要點: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慧。這個順序也正是修行的次第。

第一步要生起出離心,即厭倦輪回、希求解脫之心。許多人會想,這不是消極避世嗎?其實,怎樣是消極?如何是避世?這都值得去思考。一頭紮進名利財色中,商海情海頭出頭沒,家裏家外應接不暇,不一定就是在積極、負責地對待人生。至於避世,社會關係簡單、生活簡單算避世嗎?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呼朋喚友紮堆湊熱鬧的。文明發展到今天,人們似乎應該學會尊重多樣性,接受別人選擇與自己不同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人生各有因緣。

我們回過頭來談出離心。輪回指的是陷於煩惱之中以缺憾、局限為最大特徵的一種生存狀態。厭倦輪回,就是厭倦了缺憾、局限、煩惱的無盡迴圈、生死疲勞。然而僅有厭倦還不夠,還要希求解脫。在看到了輪回“苦”的本質後,進一步知道苦、煩惱都有其原因,通過聞思修行佛法滅除苦因,即能遠離痛苦煩惱,得到身心自在之樂。
第二步,是在出離心的基礎上生起菩提心,即為了一切眾生脫離痛苦、獲得暫時和究竟的安樂,而精進修行直至圓滿覺悟。發下這樣的誓願之後,要依佈施、持戒、忍辱等六波羅蜜去踐行誓言,上求佛果,下化眾生。

第三步是證悟空性,在菩提心的攝持下逐步圓滿聞慧、思慧、修慧。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從善護身語意、遠離十惡業開始,身體儘量避免造殺生、盜竊、邪淫的惡業,言語上儘量避免惡口(罵人,說粗話)、兩舌(挑撥離間)、妄言(說謊)、綺語(無意義的瑣談),儘量遠離貪心、害心、以及執著恒常或拔無因果等極端見解。

問:“空性”是佛教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但也是最常被人誤解的概念。您覺得人們應該怎樣理解“空性”?

答:空性是現象最本質的屬性,現像是空性的表達。正如可以從不同的側面去觀察現象,我們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去理解空性。

  我們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我”的觀念。什麼是我?你會說這個身體是我。身體由地、火、水、風這“四大”組成,也就是肌肉、骨骼、器官、毛髮、水分、呼吸、氣脈、熱量等。這其中包括有形的,也包括無形的。單個來看,我們很難說肌肉、骨骼、水分、呼吸是“我”,否則,減肥成功後,你會感覺自己不完整了,因為有一部分“我”被減掉了,而實際上,你根本不會這麼想,反而會覺得自己比以前更加完美。同樣,我們吐唾沫、呼吸的時候,也不會認為自己被吐到了地上,或者被呼出去又吸進來。可見,“我”不存在於各別的四大中。

  那麼思想、意識是不是“我”呢?思想意識只是一個個念頭,心念的相續,遷流不住。任何時候當你想捉住念頭,都處於前念已滅、後念未生的狀態,如果念頭是“我”,“我”在哪里?

  “我”也不存在於身體和心念之外,沒有人會認為自己身心之外的某個人或某件物品是“我”。

  “我”是建立在身心組合體上的一個概念。既然是組合體,就是相對、依賴其組成部分而存在,沒有獨立固有的自體。又因各組成部分皆在不停的變化運動中,所以整體形成的同時自然處於解構的狀態,不具有恆常性,且當體即空。然而,人們卻堅信有自在實存的“我”,並由此生出對“我的”的執著,想方設法呵護保全。

  人如此,物、事亦如此。比如一張木桌的存在,依賴於木頭、釘子、木匠的勞動、我們的覺知和觀念等等。木頭由樹而來,樹由種子、土壤、氣候、陽光、雨露而來,種子由另一棵樹而來……僅木頭這一項,其由來就可以無窮追溯。其他各項亦複如是。可知,平常如一張木桌,也或遠或近地與整個宇宙相關。

  任何一法,都或遠或近地以一切法為緣而生住。諸法互為緣起,這是佛教的一個基本原理。懂得緣起,就不難理解空性。

  上面我試圖從一兩個比較容易理解的側面簡要地介紹了空性。我們雖然是通過言語、概念、分別心去初步地理解空性,但不要止於言思分別,這些只是路標,是指月的手指,順著它或許可以到達目的地,可以看見月亮,但是路標、手指本身並不是目的地和月亮。

  空性不僅是概念,它是人、事、物本身。不論你理解不理解空性,空性都未曾有一刻離開過我們,但空性慧,即證悟空性的智慧,是佛教中獨有的,也是我們需要通過聞思修逐步顯發出來的。

  “你見與不見,我都在那裏。”見到了,才知道一直在那裏,從未離開。沒見到,自是咫尺天涯,相逢不相識。見,要靠智慧,而智慧由戒定而來。所以,人們較為常見的一個誤解,是認為憑世間聰明,靠言思分別,可以證悟空性,而不願去老實持戒,對治煩惱。

  在空性的理解上,另一個常見的偏差是執著斷滅,認為什麼都是空的,善是空,惡是空,因果是空,修證是空,所以不用行善,不怕造惡,隨心所欲,就是最高明的境界。祖師們一再告誡:甯執實如須彌山王,不執空如芥子許,要修行者千萬警惕的正是這種對空的邪執。

  不思善,不思惡,是入定的境界,並且非初學者所能了達,而出定後,仍然要謹慎取捨善惡因果,積累福慧資糧,不可荒廢了修行。

問:修行的本質是什麼?

答:就是您前一個問題中提到的遠離痛苦煩惱。

問:痛苦煩惱的本質是什麼?什麼可以幫助我們遠離痛苦煩惱?

答:痛苦源於無明。無明指對人、事、物的錯誤認識。就人而言,認為有一個獨立、恒一存在的“我”,繼而對這個“我”生起執著,然後對“我的”生起執著。就事物而言,認為有獨立、絕對、固有存在的事物。這樣的見地之所以錯誤,是因為它與人、事、物的真實狀態相反。世間萬象皆依緣起,隨條件的聚合、變化而生成、變化、壞失,無可執持。

  見地與真相的偏離,使我們處於愚蔽、扭曲、不得自在的狀態,把原本無常的誤認為本該恒常,把無我的執為固有,因而一再地幻滅、失落,求而不得,無從安心。

  因緣和合的現象,包括我們自己和一切身外之物之事在內,都不離痛苦的本質。拿我們每個人來說,有生便有死,在生死之間有無常老病、種種缺憾,這一副身心不過是變化的相似相續,哪里有什麼是真正靠得住的?

  身心之外,如果我們認為有所得,則必定會經歷失去。有積聚,必有消散時。有愛戀,必有怨懟時。這不是說你需要刻意地以消極悲觀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而是你要看到得、聚、愛、福背後失、散、恨、禍的勢。你也許會說,何不反過來看,失去必有得到時,遇禍必有得福時。的確可以這樣看,但之後呢?還是得失得失,反復反復。留心觀察,便慢慢體會到,輪回就是這樣不由自主的無盡輪轉,周而復始的無可奈何。所以佛陀說,要完全遠離痛苦,只有出離輪回。

什麼樣的方法能幫助我們遠離痛苦煩惱?具體的方法要依各人根器而定,沒有一刀切、放之四海皆准的固定套路。就大多數人的根器而言,把貪婪、嗔恨等作為需要斷除的物件,以不淨觀等方法加以對治,是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在此基礎上,通過學習佛法,增進對空性的瞭解後,可以逐漸把貪嗔等作為淨化的物件,以觀修空性等方便法門攝持,了達煩惱的本性為空,從而息滅痛苦。

  修行最好按照次第一步一步來,除非是罕見的上根利智,否則一開始就說不用對治貪嗔癡,只要知道它們是空性的就可以,這對初學者不會有很大的幫助,反而可能誤導他們,讓人以為不用持戒、不用實修就可以解脫煩惱。

  我們總喜歡為自己的懶惰和無知找藉口,不是麼?

更多的上師答問請見
http://www.ptz.cc/page/wenda.aspx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1 00:38 , Processed in 0.022202 second(s), 21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