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2849|回復: 1

菩提心的修法(格西 洛桑嘉措)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4-7-5 12: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菩提心的修法


格西 洛桑嘉措開示於大覺寺

編輯組現場記錄

菩提心分頓、利兩種修法            

菩提心的修法分頓根和利根兩種,現在我以利根菩提心的修行方法來向大家講解。

以修學次第來講,利根者修菩提心,先要瞭解並領會空性之後再修學菩提心,學六度四攝。頓根者則先修悲心,再進一步讓自己發起菩提心,再去瞭解空性,領會空性,進而通達空性。

以傳承來講,利根者菩提心的傳承,主要是從印度的龍樹菩薩流傳下來的;頓根菩提心的修行次第,則是從印度無著大論師所流傳下來的。平時修行,可以將兩種方法配合修持。

假如自已是利根者,能夠領會空性,透過瞭解空性,進一步發起大悲心,再發菩提心,這樣會更殊勝一些。

龍樹菩薩在自己所造的論中說:「我和世間人,若願得菩提,正因菩提心,堅固如須彌,悲心遍虛空,還有空見慧。」要證得無上菩提,就要讓自己自性上的菩提心,堅固得像一座山王一樣的不動搖。要修這種堅固如山王的菩提心,首先要讓自己具有大悲心,而在生起大悲心之前,必須先瞭解空性,並且通達空性。

菩提心、大悲心、通達空性的智慧,就是龍樹菩薩在此處所講的三法。這三個主題含蓋了菩薩修學的一切次第,因此我們要先瞭解並且領會、通達空性。

六道輪迴之根源              

所謂的「空性」是什麼呢?人為什麼會一直在六道中輪迴呢?煩惱是輪迴六道的主因,而煩惱的根源在於我執和無明。換句話說,人因為無明和我執,產生煩惱,才流轉於六道之中。人有了無明和我執,不管造作什麼業,都會在三界中輪迴而無法解脫。假如不能瞭解這個扼要,不但自己不能得到解脫,也無法如實的幫助他人得到解脫!所以我們要瞭解我執,要知道為什麼我執會生起煩惱,讓自己在生死輪迴中受苦。

自他對立                    

眾生因顛倒識而有我執,顛倒識則因我們面對外在事物或自己內心時,都會以一種實在的執著,以為他們是有自性,是一種獨立存在的個體,與其他東西無關,而造作種種的業。以「自、他」為譬喻,人總認為自己與他人毫無關係,是對立的。自己坐在這一邊,而「他」是與自己毫無關係,面對自己,坐在另外一邊。人往往執著於這種自他對立的感覺,這種執著就是一種顛倒識。事實上,它是這樣存在的嗎?我們不需要觀待其他的人嗎?自他都不需要相互觀待嗎?

自他相互觀待               

事實上,所有的一切全是因緣相互觀待之下而存在的。用再簡單一點的譬喻,我們以東山與西山或此山與彼山為例來加以說明:我們常常感覺到此山一定都在這邊,彼山一定是和此山對立, 在此山的對面,和此山毫無關係。有了這種感覺之後,就會執著這種感覺。

假如這裡有座山,這座山上的人一定會用手指著對面的山說:「那是彼山!」並且把自己所在的山稱為此山。同樣的,我們也會執著自己所在的這座山為此山,執著對面的山為彼山。這種感覺是很自然且不需要靠任何理由的。因此我們所看到和所感覺到的此山和彼山之間的關係是對立的,相互之間沒有什麼聯繫,也沒有相互觀待,我們都是這樣的感覺,並且加以執著!

事實上兩山之間是相互觀待,相互聯繫的。沒有此山怎有彼山?有了此山才能安立那是彼山!假如這兩座山就如我們所感覺到的,是毫無關係的,此山在這邊,此山不需要去觀待另外一座山時,請問:「對面那座山上的人會怎麼想?他們也會覺得自己所站的地方就是此山,而我們所站的山,對他們而言就是彼山了!」我們如何安立同樣的一座山,既是此山又是彼山呢?總而言之,

所謂的此山和彼山,必須靠另外一個法,此山要靠彼山才能安立它是此山,彼山也要靠此山來安立,才能顯出它就是彼山!

「自。他」也是一樣的,「自己要靠他人」,「才能安立自己」,「他也是要靠自己」,「才能安立他的存在」。問題是,我們都執著,執著自己為我,以自我為中心的去看待別人,把別人看成一個與我無關的他人!這些都是自己的顛倒執著而產生的。世間沒有一個實在,能夠自主、有自性的我或他存在,所以是無自性,這就是空性。因此自他也需要相互觀待才能安立。

一般人都很尊重自己,看重自己而忽視他人,不關心他人。因為有這種感覺,感覺自己和他人之間毫無關係!他是他,我是我,其間沒有什麼關係存在。有了這種感覺存在,才會產生重視自 己,忽視他人的心態。在這種概念和基礎之下,得到快樂時,就認為這些快樂是自己努力所致,遇到不順心或痛苦的時候,就會怪罪他人,認為這些痛苦都是他人帶來的。

不管我們得到什麼樣的法或快樂,都是靠很多的因緣而有的。以今天在這裡講法為例,這是靠許多的因緣聚合而有 – 有人請法,加上諸位來聽法。有了這些因緣,法會才得以進行。

不但法如此,在行住坐臥、在我們的穿衣飲食當中,都要靠很多人,才會有這些事情發生,並沒有辦法靠自己感覺中「這個獨立的我」,或靠「不觀待別人的我」而有。因此,我們應該經常思惟這種自他之間的關係是相互觀待的。有他人才有我,靠我才能安立他人,自他之間的關係是密切的。透過這樣思惟,就能減輕這種「我是獨立存在」的思想和執著。

在金剛經中也講到「菩薩摩訶薩不可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若有我相,有薩補時特伽羅相,就不是菩薩」。不可以執著一種獨立的、自主的、有自性的我存在,而是如幻如夢。

一切的我及補特伽羅都是在相互觀待中而產生。因此,我們要靠種種的理由去思惟其間的關係是相互觀待、相互依靠,然後才能安立自他的。

靠種種理由思惟之後,才能進一步體會到自他都是種種因緣和合而有,我們將這些現象安立一個「我」(自)和「他」的假名,這只是一個安立的假名,並不是另外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我(一個有自性的我)或他存在!

聽到這裡,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從出生懂事開始,我們所看到的一切,自自然然地,就在心中產生這是自己,那是他人的念頭?」這是無始以來的無明所致,這種無明的力量實在太強, 使我們見到事物時,就自然而然地產生自他的關係存在。總而言之,出現這種自他的感覺,正是無始以來承襲了無明顛倒的習氣,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不需要觀待其他的法。講到自己的時候,就認為自己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講到他人時,就覺得那是一個與自己毫無關連的個體!這是執著和無明才有的區分。

世間一切煩惱和痛苦的根源,在於人執著於一個能夠自主的我及自主的他所致,因為無明使我們造作種種令人煩惱的業,靠著業及煩惱的力量,讓我們在三界中輪迴,無法得到解脫!

由這樣來體會,便知道自己從無始以來因為顛倒識,靠這種顛倒識使自己在輪迥之中受苦!現在若不去對治顛倒識,不讓自己醒悟過來,就會讓我們在生死輪迴中受苦!因為有了這種顛倒識,就會讓我們在生死苦海中不斷輪迥。

大悲心之湧現               

如以上所談,對治我執之後,修無我的智慧,得到無我的智慧後,以此去對治我執,最後才能進入究竟的涅槃或得到解脫!使自己體會什麼是無我,領會無我,透過無我,進一步去觀察自己週圍的一切眾生,他們也因為有這種的顛倒識,才使他們受到無邊的痛苦。不僅是週圍的人,連地獄眾生,甚至非想非非想的眾生也因為有這種顛倒的我執,造作業而受無邊的痛苦。如此不斷觀察,就能瞭解、體會身邊的眾生及地獄、非想非非想的眾生都和自己一樣,都因為無明而產生顛倒的我執,和自己一樣的受諸苦惱。能夠這樣觀察,就能源源不斷地湧出悲心,就能悲憫這一切眾生,就會產生想救度他們的心。

譬如一個曾在監獄受過苦的人,出獄後看到好朋友被關在監獄時,就會生起強大的悲憫心。同樣的,當我們看到屠夫圈養了許多羊,準備日後羊長大了殺來賣錢,那些被圈養在羊欄裡的羊, 並不知道將來長大了長肥了,就是被殺的時候,而我們知道屠夫的企圖,自然就悲憫這些羊。因為我們瞭解羊將來一定會受屠夫殺害之苦,如果不知道這些羊將來必受屠夫殺害,就無從生起悲憫之心。如同這個簡單的例子一樣,為什麼我們不能對所有眾生產生強烈的悲心呢?這是因為自己沒有真正如實的去瞭解輪迥的痛苦,既然不瞭解輪迴所受的痛苦,對他人受到輸迥之苦時,你就不會在乎。由此看來,自己必須知道在輪迥中,若做了惡業,就必須承受痛苦,唯有清楚的瞭解之後,才有辦法去悲憫他人,才會發願去救度他人。

清楚瞭解自己在三界輪迥中所受到的苦及怎麼會受苦?苦又是如何產生?透過這種瞭解與認知,才能清楚的體會出所有眾生也和自己一樣,在受三界輪迴之苦,思惟至此,自然能夠流露出大悲心來。

何時是通達空性的智慧生起   

你必須很確定的、清楚的瞭解到所謂的自我及一切法,都是在因緣和合,在相互觀待之下才安立一個假名而產生,沒有一個法是實在、是有自性的,它們都是無自性,都是非實有的,都是如夢如幻一般的虛假!如果你能夠肯定並且確實的瞭解其間的內涵,就能通達空性。假如具有這種通達空性的智慧,則你已打開解脫(或佛果)的大門。已開的大門,你如實地往前走,這就是一條大道。

有些人在瞭解了空性,知道修行的次第之後,就很滿足的走在這條大道,去求得自己的解脫,這就進入了二乘道。另外一些人就不是這樣滿足,當他們瞭解空性,瞭解了走向解脫與佛果的次第後,他們並不急著自己得到解脫,而是去觀察,瞭解自己受輪迴之苦的情形,也去思惟他人受苦的情形,並發起大悲心,去幫助週圍的眾生,告訴他們、引導他們走向解脫的大道,進而進入大

乘道。



大悲心與悲心               

瞭解自己受輪迥苦的情形而求自己脫離此苦的求脫心,我們稱之為出離心。瞭解了空性的智慧,知道修行的次第和出離心,把這般出離心移到所有眾生的身上,讓所有眾生都能安止到解脫位的心,就是大悲心。

看到週圍的人,您有這股幫助他們出離的心,卻無視週圍小動物(如蟲蟻)的安樂,則你所生起的慈悲心並不算是「大悲心」而是「悲心」而已!

「大悲心」是不管大動物或小蟲蟻,只要是在輪迴中的眾生,都平等的生起慈悲心,希望他們都能得到究竟的快樂,這種心是任運的,並非刻意的讓它生起,這種大悲心是具量的!世人常常談到:「我對他有悲心」,我們應該觀察這種「悲心」到底是「大悲心」還是「悲心」!不要把「悲心」當成「大悲心」!

一般人之所以無法源源湧出大悲心,是因為我們所看到的「苦」只是「苦苦」而已,還未發覺「行苦」,行苦的面積涵蓋很大,唯有深切瞭解受行苦的情形之後,才能湧出「大悲心」。要想生起「大悲心」就要瞭解受行苦的情形。我們希望所有眾生都能「離苦」,這種苦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見到的苦,我們所見到的只是苦苦而已!

不但是人間眾生,其他界的眾生同樣都有行苦,欲界的天人,無色界的天人……他們同樣受著行苦的苦,假如你能夠離開行苦,在離開行苦的當下,你就得到解脫了。

我們講「大悲心」,是希望一切眾生都離開痛苦,當你有了這種「大悲心」時,你已經是一個成熟大乘種性的人了!

一般來講,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雖然有佛性,但因有種種煩惱和障礙,佛性被層層煩惱籠罩而無法發揮真正的作用。生起大悲心,就可體會到自己也具有這種佛性,別人看到了,也能體會到他自己也同樣具有這種佛性。修行大乘法從開始直至到達佛位都需要大悲心。修行大乘法開始時,需要靠大悲心來使自己進入大乘道,進入大乘道後,再生起菩提心就很容易了。要使自己生起菩提心,其不共因也是大悲心,因此大悲心是菩提心的正因。從這裡所生起的菩提心便是為了要救度一切眾生,希求自己得到佛果的心。有了菩提心還不能夠就此滿足,應該修學菩薩的所有學處。

完全捨棄自己,把自己的身口意完全貢獻給眾生,以這種力量去修學菩薩道、學六度、四攝時也不可缺少大悲心,必須以大悲心為助伴。

生起大悲心,發菩提心去修學而至佛果,都需要靠大悲心,缺少了大悲心就不會去廣大的利益眾生。佛陀成佛後,為什麼能夠利益無邊的眾生?這是因為佛具有強大的大悲心,有了這股強大的大悲心,才會不斷的利益眾生。


 樓主| 發表於 2014-7-5 12:47 | 顯示全部樓層
大悲心、菩提心            

以植物來作譬喻:想種稻就必須撒種,菩提心如同稻苗一樣,先撒大悲心的種子,才能有菩提心的稻苗。同樣的,具有菩提心之後,要想更圓滿,就必須靠大悲心來推動。換句話說,有了大悲心的種子,菩提心才會更圓滿,更殊勝!大悲心如種子,在萌芽成為菩提心時,大悲心如同稻田中的水,能滋養菩提心的苗,使其成長茁壯乃至成佛果。若缺少了大悲心的水,佛果就不能豐滿熟透。因此大悲心在修行過程中,不管前段、中段、後段都是最重要的法。因為大悲心如此的重要,因此佛陀曾講過「某一個法在你手中,如果你能夠掌握,你就擁有所有的法,這個法便是大悲心。」

假若你擁有了大悲心,不管修任何果位,你都能任運的修得。如同你有很多錢財時,你想做任何生意都不會受到阻礙。同樣的,一個修行人若具有大悲心時,任何大乘法門都能夠無阻礙的修得。若缺少大悲心,就是再三強調要修大乘法,還是無法修好,更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大乘修行者。

大悲心和前面談的能夠使我們通達空性的智慧,要雙管齊下,互相配合,不能單修其一。能夠透澈瞭解通達空性的智慧,瞭解無我,去除我執;大悲心就能自然增長。有了這份大悲心,你就會思惟,到底要用什麼方法使眾生得到真正的安樂,要靠誰來幫助才能得到解脫呢?經過此一思惟,知道不能把這個重任交給他人時,你就有一般承擔的心產生,有了這種承擔,你就有一股增上意樂。

增上意樂是一種不共,一股只想幫助他人,替他人承擔的更大心力。透過種種理由,下定決心要使眾生離苦得樂時,你就會更進一步思惟,到底要用什麼方法才能幫助眾生?經過不斷思惟後,知道單靠自己平凡的力量是無法使所有眾生得到安樂,你深知世間只有佛陀才能讓一切眾生得到安樂,因此你會產生為了救度眾生離苦得樂,就必須先證得佛果的決心!你會急切的發願並勇往直前的向前修行,能夠這樣時時刻刻生起救度眾生之心,能夠任運這股菩提心時,你就進入了大乘的資糧道了,從此你便成了「佛子」。

佛子 – 法王的繼承者        

我們常以「王」來代表佛,如同我們尊稱一國之主為「王」一樣。佛弟子為什麼尊稱佛陀為「法王」呢?因為佛陀讓我們瞭解一切法、教導我們、開導我們修習一切法,因此我們尊稱佛陀為法王。

把佛陀尊稱為法王,假如自己也能夠發菩提心,修學大乘道位,就等於是法王的後代繼承者,因此稱為佛子。在舊社會裡,大家都很尊敬國王的兒子,因為他是未來王位的繼承者,所以每個人看到王子都很歡喜,很尊敬也很愛護他。同樣的,當你發菩提心時,佛菩薩們都會尊稱你為佛子,並且護持你,幫助你成長。並不一定是國王或大官才能當佛子,佛子也許是個乞丐。十方諸佛菩薩都很歡喜眾生發菩提心,成為佛子。不但如此,見道以上的登地聖者菩薩,也非常關心剛發菩提心的資糧道位的菩薩。甚至連我們看不到的護法菩薩,也是非常愛護這些剛發菩提心的菩薩。當你具有這種任運生起的菩提心,不管你布施出去的是多麼微小的東西,都是大乘法中的波羅蜜多。未發菩提心者,就是布施再大的東西,也無法成為大乘法。不發菩提心的人,就是他具有六通、五眼或阿羅漢,他所學的就不是大乘道了。

佛經中常講:二乘阿羅漢以幾萬劫的時間所集聚的資糧,遠不及一個菩薩發起菩提心之後,在剎那間去利益眾生的資糧。假如你有強大的菩提心,很快的,便能聚集資糧,使你在遇到魔障時,能夠快速消除,使魔障無法阻礙你的修行。

具有強大的菩提心之後,貪瞋癡慢疑的心就不易生起。從具有這種菩提心的這一剎那開始,不斷累積,而至集聚三大阿增衹劫的資糧。所以要讓自己也有具量的菩提心,要有這樣的任運為了一切眾生祈求佛果的心生起。

把握人身修行                 

一般人常覺得要生起這樣的菩提心實在太難,而灰心的認為自己沒有辦法生起這種菩提心。其實人人都可以發菩提心,只是你不做而已!只要你做了,你就有能力讓自己發起菩提心。依止善 知識、請大乘經論,這些因緣都聚合了,你現在不發菩提心,不修菩提心,還要等到什麼時候才修呢?人身難得今已得,因緣難逢今已逢,這麼好的因緣不加以把握勤修,心裡只想著「等下一世再開始修!」有這種想法的人,其希望也將越渺小!因此我們應該讓自己在這一生就生起菩提心,也應該常常發願,不管今天做了多少善事,希望靠著這股善的力量去利益眾生。

現代的科技雖然進步,世間的享受也越來越充足。問題是,你有沒有想過,如何才能達到究竟的平安和快樂呢?世間沒有這種究竟的快樂,世人都在三苦中過活,不僅自己受這種苦,連週圍的人甚至地獄眾生乃至非想非非想的眾生都在輪迴當中,受這種痛苦!因此我們應該遠離這些痛苦!

悲憫代替瞋恨

人在三界裡就像活在一個大監獄中。瞭解了這一點以後,就必須想辦法使自己脫離這個大監獄,並救度大監獄中受苦的人出離。

當一個人來傷害你的時候,你不可以責怪他,要諒解他因為無明和我執的推動,使他做出一些不應該做的事情來,因此應該悲憫他,不應該生起瞋恨心。對於這點,聖天菩薩有一個很好的譬喻,他說:「醫生看到病人受魔附身,在那裡瘋顛,毆打所有的人或推醫生一把時,醫生是不會生氣的。」因為醫生知道對方是因病而推人,因魔附身而打人,醫生明白這並非病人本意,而是背後有一股力量在推動著他,醫生會因此而更加憐憫他,幫助他。

三界中的眾生也是如此,煩惱附著在眾生的內心,眾生在煩惱推動之下做出一些不該做的事。人在三界中輪迴,是因為自己沒有降服內心的煩惱,並不是外面的人使我們輪迴受苦。如果沒有辦法從心上斷除這些煩惱,自然沒有辦法得到究竟的快樂!

現今的社會,經常發生爭吵、打架、殺人等事情,因此許多公共場所常須借助治安人員或便衣警察來保護,這全是人自己製造出來,是煩惱未加調伏而有!這種煩惱要靠自己把內心的大魔調伏,若這些煩惱的大魔不除,單靠外在的警官是無法使我們得到永遠的安寧,更何況治安人員也有他們的煩惱大魔呢!

佛陀成道後,以慈母救子的這份大悲心教我們如何調伏心中的煩惱。瞭解了這一點之後,受到傷害時,就不要加以責備,要諒解他因為無明及我執而造作,我們應該修悲憫之心。

一般而言,小至蚊蟲螞蟻,整天都在尋求快樂,但仍無法得到究竟的快樂,這是因為它們為煩惱的大魔附身所致,經常透過這種思惟讓自己生起大悲心,觀想一切眾生曾經做過自己的母親,

進一步的念恩報恩,悅意慈心、悲心、增上意樂,進而發菩提心,於此同時,每天早晨起床在佛前發願,願自己為了能夠救度一切眾生而早日證得佛果!把自己一天中所做的善事也回向給菩提,回向自己早日證得佛果。發願配合回向,持之以恆,總有一天我們會生起大悲心和菩提心!

下定決心去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認為自己現在沒有能力利益眾生,沒有能力為眾生承擔的,就應該發願自己儘快有這種能力!今天所學到的善法,也應該與朋友分享,讓他們也得到法喜。不但對人如此,即便是路邊的小蟲子,也應該把它們安置到安全的地方,然後發願使它們得到永遠的安樂。

所有功德回向菩提           

從早晨的皈依、持咒開始,到當天所做的善事,都要回向給自己證得佛果和發菩提心。靠著這股力量,就能使自己具有大悲心和菩提心!

開示者簡介:

格西 – 洛桑嘉措,是達賴喇嘛創辦的「辯經院」校長,七月間應加州佛友邀請至加州洛杉磯,密集授課兩個星期。格西 – 洛桑嘉措,早年在西藏「哲蚌寺」修學,得「格西」學位後,赴印度擔任辯經院校長之職二十餘年之久,教育僧材無數。

http://www.bauswj.org/wp/featured/9020/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7 11:50 , Processed in 0.024255 second(s), 16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