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1422|回復: 0

菩薩三聚淨戒的精神特質與修學次第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12-2 19: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nEO_IMG_IMG_9462_thumb.jpg


菩薩三聚淨戒的精神特質與修學次第


一、菩薩三事三戒修學與三德三身成就   

菩薩所應作事,以要言之,略有三事:     
(A)自性淨戒:謂現法無染樂住,安住其心。     
(B)淨戒勝利:謂自身無倦成熟佛法。     
(C)淨戒所作:謂能成熟一切有情。   



若要實現如其修學次第之圓滿,須有菩薩三戒作為其分別成就所依之基礎,故律宗為菩薩立有三聚淨戒,以廣攝一切戒法。它們分別是:     
(A1)攝律儀戒:一切諸惡悉皆斷捨故。初發心者是名願行。     
(B1)攝善法戒:一切諸善悉皆修行故。勝解行者,名靜慮行。     
(C1)饒益有情戒:荷負眾生遍施利益故,入大地者,名歡喜行。   

三聚淨戒總括一切戒法,總的精神是止惡、行善、利他三個方面。
其中以勤修饒益有情戒是為最要。   

菩薩修學於因位中持三聚淨戒,果位中具三德三身成就:  
   
(A2)善修攝律儀戒,律義斷惡,止息惡作,便能攝心,緣住善法,顯斷德,止惡揚善,成就法身。     
(B2)勤修攝善法戒,善巧行持六波羅蜜,定慧雙修,圓滿淨戒,顯智德,智慧如海,成就報身。     
(C2)廣修饒益有情戒,隨他心而轉菩薩,攝生成熟有情,以無染心,慈悲心現作饒益,悲智雙運,顯恩德,成就化身。  
 
歸納概言之如下表所示:   
三事
三戒
三行
三德
三身  
 
A.現法無染樂住,安住其心(自性淨戒)攝律儀戒   願行 斷德   法身
  
B.自身無倦成熟佛法(淨戒勝利)   攝善法戒 靜慮行  智德 報身
  
C.能成熟一切有情(淨戒所作)    饒益有情戒  歡喜行  恩德 化身

二、菩薩淨戒之特勝與深廣   

菩薩戒稱三聚淨戒總括一切戒法。以其各能成為菩薩所應作事,故三聚淨戒,行無不具,果無不圓,故又稱無盡戒藏,三聚互攝,諸戒融通,三聚盡攝萬行,舉一全收。三聚淨戒為戒定慧三學之行相,為圓融三學之妙行,戒即定慧,定慧即戒,此即律宗大乘之圓頓妙義宗義之所在。亦即律禪同修之妙法。律禪雙修,藏識種子,以為其共體,戒定智慧,止觀並用,圓融三學三戒,乃禪律之禪法之秘密。   

一切戒法從菩薩淨戒而生,八萬四千行門莫不周遍含攝。菩薩戒德清淨等佛性之本具,不從外得,隨受持而增明,隨緣藉而顯發。尤其菩薩戒體之殊勝,其戒體無表色,命終時亦不失去,隨人之第八識而流轉,凡受持菩薩戒者,若念念相續,不忘戒體,死後菩薩戒在第八識中仍然放光,此即“無表色”之結晶,無物而光明。
  
《攝大乘論》以四種殊勝顯示菩薩淨戒之特勝:   
一、差別殊勝(前文所述)   
二、共不共學處殊勝:一切饒益有情無罪身語意業,菩薩一切皆應現行,皆應修學,如是應知說名為共不共殊勝。   
三、廣大殊勝:“復由四眾廣大故:一由種種無量學處廣大故;二由攝受無量福德廣大故;三由攝受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意樂廣大故;四由建立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故。”   
四、甚深殊勝:“謂諸菩薩,由是品類方便善巧,行殺生等十種作業,而無有罪,生無量福,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由四殊勝,可見菩薩戒之甚深廣大。   

                       ┌──三皈  ──┐   別
  菩                       ┌───在家聲聞 ──|──五戒  ──|   解
  薩    ── 攝律儀戒───|                   └──八戒  ──|── 脫
  三 ─|                  |                   ┌──十戒  ──|   律
  聚   |                  └───出家聲聞 ──|──六法戒──|   儀
  淨   |                                       └  具足戒───┘
  戒   |── 攝善法戒──────────(定共戒)──── 靜慮律儀
       └── 饒益有情戒 ───────── (道共戒)──── 無漏律儀


                                     
三,三戒修持之根本要義   

《菩提正道菩薩戒論》所云:
“云何善護律儀戒?此有十支:
一者,不願過去諸欲;
二者,不樂未來諸欲;
三者,不耽現在諸欲望;
四者,樂遠離處;
五者,言論尋思悉皆清淨;
六者,不自輕蔑;
七者,柔和;
八者,堪忍;
九者,不放逸行;
十者,軌則淨命並皆具定。”   

以律儀戒為自己度度他的根本淨戒,以此淨戒為基因,才能成就菩薩一切戒。如《菩薩地.戒品》云:“攝善法戒者:謂諸菩薩受律儀戒後,所有一切為大菩提,由身語意識集諸善,總說名為攝善法戒。”   
所有能引攝(生)護持,增長如是等諸善法的淨戒,是名菩薩攝善法戒。
略復有八種:一者,生起三慧;二者,積集福田資糧;三者,隨喜功德與有德者;四者,安忍;五者,回向發願;六者,供養三寶;七者,不放逸;八者,修習資糧道中諸善。
善修“攝善法戒”,有二種各五品:五波羅蜜漸次和慧波羅蜜漸次,共十品,必當善巧行持六波羅蜜,方能圓滿淨戒。   

於攝善法戒,則應於六心觀察勤習;此六心是:一、輕蔑心;二、懈怠俱行心;三、有覆蔽心;四、勤勞倦心;五、病隨行心;六、障隨行心。   
其中前三種心不應生起,若已生起,當求止息,不應存在,不然即名有罪。後三種心等,善巧方便,開許無罪。   

三戒之中,饒益有情戒是為最要,善行饒益有情戒有十一種淨戒:一者、於苦惱為助伴,令其開解;二者,於昧理者,為作饒益;三者,於有恩所,為作饒益;四者,於諸怖害能為救護;五者,於他憂惱令其開解;六者,於缺資為作饒益;七者,於求依止為作饒益;八者,隨有情心為作饒益;九者,於正行者為做饒益;十者,於倒行者為作饒益;十一者、為欲饒益諸有情故,以神通力而作調伏。

於行饒益有情戒中,當觀六處:“若諸菩薩,於作有情利益戒中,勤修習時,當正觀察六處攝行,所謂自、他、財衰、財盛、法衰、法盛,是名六處。”於如是事,若不修行,名為有罪;若正修行,是名無罪。   

四、菩薩淨戒以修學菩提心為本   
《大目經疏》謂:“菩提心,名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菩提心亦即學佛,以信心契於真道正覺之心而徹悟萬法之實相。學佛者,受菩薩戒,第一就須具這種菩薩種性。即誓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而無我無人,即發菩提心。

據龍猛菩薩的《菩提心論》上說,菩提心的行相可分三門,其內容包括:
行願心,勝義心,三摩地心,行願心即慈悲心,我當利益安樂無餘有情界,觀十方含識猶如己身;勝必即智慧甚深般若心;觀一切法無自性;三摩地心即安定境地心;法爾應住,住於寂滅平等究竟共實之智,照見本心,湛然清淨,大空明覺。   

菩薩淨戒以修學菩提心為根本,一切戒條,均依此菩提心而立。   

戒學-行願心(廣大無量)-大悲-饒益有情戒-觀音-方便般若   
慧學-勝義心(深悟法妙)-大智-攝律儀戒--文殊-觀照般若   
定學-三摩地心(甚深禪定)-大定-攝善法戒-普賢-實相般若   

菩提心與戒定慧三學,菩薩三聚淨戒的關係由上表剖析,洞然明白。學佛修學戒定慧,若立於大乘,則必須時時以不忘菩提心,不退菩提心。菩提心存則菩薩戒存,三學才能圓滿;菩提心失,菩薩戒失,三學也不會成就。菩薩戒重入定修觀,照見本性,空明覺了,利樂一切,從我法三空而言,大乘菩提心更進於小乘。故行人既應五戒與菩提心並重,又更應發廣大無量菩提心,才能破盡我執,拔除惑本,獲得廣大心量,趨於平等境域,從觀照上於實相上證得般若。


「此生幸得暇滿船,自他須渡生死海,故於晝夜不空過,聞思修是佛子行。」

http://blog.cnyes.com/My/dj23456/article260401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5-4 23:08 , Processed in 0.026051 second(s), 21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