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3397|回復: 1

高分低能之成因探究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10-30 16: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小菩提 於 2013-10-30 16:40 編輯

nEO_IMG_IMG_9464_thumb.jpg

大學生高分低能,是學生自身的原因嗎?

逑文

  大學生高分低能,多數人認為是學生自身的問題。對此,一分為二來看,有學生自身的部分原因,但是,探究根源,個人認為,問題出在中小學教育階段上。

  就目前來說,中小學教育模式,偏重於灌輸式、填鴨式教育。老師起著主導作用,中小學生大多處於“聽喝”的地位。老師教什麼、強化什麼,學生就跟著學什麼、練習什麼。老師充當著學生的拐杖,學生仍是被動吸收者,對老師過分依賴。因此,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實際動手能力,都得不到充分的發掘與培養,這非常不利於學生的可持續性的全面發展。

  這一的問題的後果,在大學生中較為明顯。中小學教育,重分輕能,大學生中的高分低能,也就普遍存在。大學教學方式有別於中小學教育,大學老師起引導指路作用,起把學生領進門的作用,學生在學習中扮演主要角色。這時,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在綜合素質的提高、專業素養的打造方面,成為了決定因素。自學能力強的、會學善學、長於獨立思考的,其學習優勢,遠遠大於相對弱勢的學生;高等教育的實際效果,也會有著明顯的差別。善於學習的學生,其優勢在畢業後也會得以持續打造、得以充分發揮,他們在事業中也就會取得相應的成就。

       這裏,並非崇洋媚外,說一小事以佐證。一些報導說,海外的中國留學生,大多要經過一段適應期,才能跟教授學者們合拍,普遍的反映是,自身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實際動手能力,不及國外的學生。這一現象,當值得反思。追根溯源,這一問題的產生,確是中小學階段的病根。

  教育與學習,對學生而言,是個連續性的過程。小學——中學——大學——留學——社會,這一系列階段,學習內容與深度差別很大,但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實際動手能力,確是一個從弱到強循序漸進式的發展過程。這些能力的培養與提高,貫穿于從小學到大學,從學校到社會的全過程。中小學教育階段,若不在這些方面打好基礎,必會為學生的大學、留學、就業、創業留下病根。

  中小學教育模式,與大學的教育模式尚未接軌。現行的中小學教育,重分輕能、重成績輕素質,非常不利於學生的深造與長遠發展,隱性地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隱性地對學生的未來不負切實的責任。高分低能,重成績輕素質,只能害了學生,害了家長,害了社會。中小學教育,應放眼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著眼于啟發、輔導式教育,著重培養、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進而為大學階段的深入學習,為就業後的長足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再說了,學生能力提高了,分數並不是大問題。

  由上所述,妄下一斷言,中小學教育,並沒有為學生的大學生活、未來的就業創業生活打好真實的基礎,並沒有為學生的一生幸福、民族的未來做好準備;大學生的高分低能,部分是自身原因,病根卻坐在中小學教育階段上。

      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也就值得對中小學教育之法進行琢磨琢磨了。祈盼,教育大家們開動腦筋,想想辦法,走出去,請進來,多多參考借鑒國外相對先進成熟的教育方法。

  以上,純屬拙見,不知可否?

http://bbs.gxsd.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2111




 樓主| 發表於 2013-10-30 16:4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小菩提 於 2013-10-30 17:09 編輯

   
高分低能的製作過程

(原載於:http://atsunawai.blogspot.hk/2012/07/blog-post.html

每年中學會考的放榜時分,從港聞版到娛樂版總會充斥著關於數字的報導。從新移民的十優勵志故事,到janice man、阿Sa的分數揭秘,轟炸著放榜生的腦袋,刺激著父母嘮叨的本性,亦同時正當化這個教育制度的荒謬。

平民大眾對藝人歌手model姐仔的會考成績抱著永恆的好奇,大抵不是因為我們信任這個制度真的能辨別賢愚,而是期待聽到他們有多「低分」,繼而印證「有樣無腦」的預設形象 (stereotype),從中得到彷彿高他/ 她一等的虛擬快感。香港或許是個中毒已深的學歷社會,低學歷者不單難有出頭天,連會考低分者都帶著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原罪,活該被恥笑和鄙視,即使他們本身都微妙地抱著自悲的覺悟。可是,我們明知道在拉curve的遊戲規則下,這從來都只是場零和遊戲 (zero-sum game),這個教育制度只會不斷製造失敗者。在恥笑這些「失敗者」之前,我想最起碼需要理解分數背後的意義,否則那只是自我滿足的自戀蹩腳戲。

低分數者在普遍的認知裡,罪狀有二,一為懶 、二為蠢,或兩者「兼善」,故在以考試為「品質監控」為唯一手段的教育流程中,一旦被烙下「失敗者」之標籤,則不得翻身,注定矮人一截。但香港人卻一直忽略,甚至故意忽視了一個事實:根據陳雲所說,現在香港的考試制度偏重學科成績,因為它們是可以被量化的「數碼化的價值」(digital value),但美育、德育、體育和群育卻一直被受忽視,乃因這些是依靠感情和直覺的「摸擬價值」。如果另一個孩子沒什麼專長,讀書又不好,但他正直單純,擇善而固執,成績單能反映出來嗎?別告訴我這些東西無關重要,對你往後的一輩子來說,這種堅持比知道marking scheme重要多了,所謂的讀書其實也不過是學「如何做人」而已。香港人對任何事都抱著不可救藥的工具主義,不少人質疑現在讀大學有還有用嗎?大學生的光環早已不及從前,不等於一定升職加薪、前程錦繡,更甚者則被批評為「高分低能」。現在的教育制度每人都可以參與,有客觀的評分標準,是「公平」的競爭,但同時卻是個失效的競爭制度。

既然失效,為何還繼續?除了因為它的公平性而帶來的行政方便,亦因過去我們確實需要這種「人才」。在大量生產的時代,一個從商品到居住環境都高度標準化的社會,需要嚴守紀律又聽從指令的「人才」。加上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港英政府一向不支持訓練批判思考的人文學科,怕不利統治,這樣的考評制度剛好能消磨年輕人的時間和心力。

然而,在全球化之下,這個制度明顯已經落後而脫節了。資金、人才等等都有較大的流動自由,在這個全競爭的時代,世界走向兩極化,資本豐厚者更容易賺錢,但普通的勞動者卻生活得愈來愈艱難。君不見香港人均收入位列世界前茅,堅尼系數卻是已發展國家之最?如今這個時代,唯有「北歐型人才」可擺脫被社會遺棄的命運。所謂的「北歐型人才」,大前研一在《M型社會》說他們並非傳統會讀書的孩子,而是能以「自己的能力思考、行動」的自立型人才,因為北歐的教育從來嚴禁用「Teach」,而是用「learn」。Teach即以「有答案」為前提,由知道答案的人來教別人。丹麥的老師最欣慰的是,「全班25個學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而且它們特別注重IT教育、英語教育、領導教育、創業家教育等課程。

比起別人,香港的教育改革又走到那一步了?仍舊是那換湯不換藥的短視工具主義嗎?香港人真有趣,喜歡緊抱自工業革命就沒多改動過的老古董,比如原教旨資本主義,比如那種只能有效地淘汰,卻不能培養全方位人才的教育制度。過往資源匱乏,精英才可繼續接受教育,從而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率,帶領社會的前進,淘汰是必要的。然而今天的世界變幻莫測,絕不是靠小撮的「精英」就可應付的,正道是培養各方面的人才,多元的社會才能在這嚴峻的困境中活下去。然後,現在卻背道而馳,崇尚反智,價值一元,當中之荒誕蔚為奇觀。比如,高分低能,比如,鄙夷一個在失效制度下的失敗者,而不是鄙棄制度本身。


(photo via cc Wikimedia Commons user Tango Chan)

本文章以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s 3.0 Hong Kong 授權


作者簡介
A_tsu_na
港女一枚。Facebook Page:http://www.facebook.com/atsunahk

高分低能族溝通技巧差
http://www.edu-kingdom.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73288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7 23:53 , Processed in 0.026072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