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3571|回復: 1

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10-30 16: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小菩提 於 2013-10-30 16:20 編輯


3368129571320912600.jpg



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通常被視為一種偏重於通過考試成績來衡量學生水平的教育制度,與素質教育相對應。這種教育制度於流行於東方人地區,如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新加坡、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

這種教育方式又稱為填鴨式教育,將知識一味灌輸給學生,猶如填鴨般,即是鴨子在飼養的過程中養鴨者用含糖量高的柱狀飼料塞進鴨子嘴裡使其快速增肥。

目錄

1 起源
2 應試教育國家的表現
2.1 新加坡
2.2 香港
2.3 中國大陸
3 對應試教育的不同看法
3.1 支持
3.2 反對
3.3 默許
4 改革
5 與應試教育相關的作品
6 參考文獻
7 參見
8 外部連結

起源

中國的高考制度恢復後,許多人認為高考和中考是選拔人才的唯一方式,受這種思想的影響,產生了應試教育的風氣。

也有人認為,東亞古代的科舉制度是應試教育的前身。

應試教育國家的表現

新加坡

新加坡就讀的學生在入學後的第六,第八,第九以及第十一學年均有一次全國性的考試,其通過聯考方式,確定部分學生是否就讀於更好的學校以及是否應當分流向職業教育學校。學生為在單一指標的考試最終分數上取得高分,能且僅能通過應試方式去實現。

香港

香港學生在小學三年級、六年級及中學三年級均有一次全港性系統評估(TSA),主要評估學生在中文、英文及數學三科的基本能力水準是否達全港水準,對學生本身沒有太大的影響。

然而,有部分中學會在中三舉行淘汰試,決定學生能否或是否有能力升讀中四,不合格者要在外找尋中四學位元,有少部分學生因未能找到中四學位而轉讀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的中專教育文憑從而升讀高級文憑/文憑/基礎文憑課程。而能升讀中四的學生,會在大約1年7個月後參加香港中學會考,而會考成績決定學生能否升讀中六(一般學校收生要求為14分(30分為滿分),包括中英文成績達第二級),而能夠升讀之學生又會在大約1年5個月參加香港高級程度會考,利用其成績報考大學聯招,決定學生能否得到大學本科學位。

但是香港的三三四學制全面實施後,所有學生均有機會就讀三年制高中,香港中學會考及香港高級程度會考合二為一,學生將來會在中六應考名為香港中學文憑的公開試。由「兩試定生死」改為「一試定生死」,減輕考生壓力證據[原創研究?],同時令高中教學更普及。

中國大陸

和韓國、新加坡、港臺等地相比,應試教育在中國大陸的表現更為複雜,而且贏得了更多的支持者,首先,在小學階段期末考試是所在行政區統考,中學階段這種統考更為流行,以北京市某區為例,初一學生入學首先要進行摸底測驗,摸底測驗由區教研中心統一命題,試卷由教研中心統一組織批閱,然後,區教研中心發布全區各學校學生入學成績,這一成績將是這批學生畢業是比較的重要依據,例如:A學校入學成績為全區第五,初三畢業時成績變為全區第二則是進步了三名,如變為全區第六則為退步一名,以此類推。此後歷次期末考試都為全區統一命題、統一考試,部分科目還會統一閱卷,然後再發布每次考試全區各學校排名。中考與高考前要進行模擬考試,此外,高二年級會有畢業會考,畢業會考分為北京市命題和區裏命題兩類,其中高考科目全市統一命題考試和閱卷,非高考科目則根據各區實際進行操作。正是由於一系列考試和利用考試對學生、教師、學校進行評價,因此應試教育之風也隨之盛行,衍生出大量的分支。

應試教育的支持者聲稱,中國的應試教育是在培養優秀的學生,是在選拔人才。並且高考是目前中國最公平的選拔方式。

而應試教育的反對者極力抨擊這種說法,他們認為,中國應試教育中的許多行為都已經觸犯《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並認為這種教育風氣和教育方式是非理性的。在應試教育下,學生身心很容易受傷害,甚至出現自殺的極端情況,中國媒體在報導時往往把這些事例視為極端個體事件,但有時深入反省教育問題的評論文章也會被登載。

為瞭解決應試教育所帶來的弊端,教育部提出了「教育改革」口號並開始試圖推行素質教育,但卻從未出臺相應的具體措施,在中國大陸通過考試選拔學生的情況不但沒有明顯改變,而且有越演越烈的趨勢。例如:在教育管理機構明文要求不得給學生在考試後排名之後,學校開始給各個科目的老師進行排名,並且在每週一次的教師例會上加以公佈,今天中國大陸的應試教育早已經超越了學生的範圍,成為家長、教師、學校、學生的共同行為,因而中小學生,尤其是高中學生成為中國大陸最辛苦的「職業」



對應試教育的不同看法

支持

支持者大多為學生家長以及一部分的教育學者。當然,也有人不承認應試教育為應試教育,採用模糊的概念來定義這種教育方式。

支持者認為,應試教育有以下優點:

由分數主宰前途的觀念下,一般學生都會努力學習。

避免學生去接觸一些被指為所謂「不健康」的產物。

應試教育的標準可信度高。

讓學生想法觀念變得主流,變得更聽老師的話。

可以磨練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中國自古就有「頭懸樑,錐刺股」的說法。


反對

反對人士認為應試教育危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抹煞了學生的各種能力,剝奪了學生的個性,對社會的發展也不利,會導致學生思想上的奴化。反對者在學生和教育學者中佔了很大部分。但部分反對者只是對應試教育進行表面的批評,並沒有深入分析應試教育的成因和危害。

對應試教育的批評,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侵犯學生的人權,剝奪學生的個性、思想與自由。對學生個人的外觀、飾物、興趣愛好等進行控制與幹預,對學生的隱私(如考試成績、生活習慣等等)進行洩露。

價值觀的扭曲:應試教育教給學生的是筆試上的分數比較,屬紙上談兵,欠缺知識的實行。

對學生心理造成重大損害:在應試教育制度下,考試成績成了唯一的評判個人成就的標桿。不少學生因成績差而導致自信低落,心靈扭曲。當中因學習問題造成的自殺率,較其他的教育模式為高。

學習的主體學生在應試教育體系中地位低下,幾乎沒有任何干涉教育體制的權利,導致教育體制得不到大多數學生的認可,教學內容也隨之超出學生的接受能力,違背學生的利益。

不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導致出現「高分低能」,以致被諷為「應試教育是個筐,什麼垃圾都能裝」。

破壞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危害學生的身心健康,導致休息不足,嚴重者可導致患病(包括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

應試教育的本質實為奴化教育,導致學生缺乏表達的勇氣,不敢獨立思考,已經達到了無法形容的地步。

違反「五育並重」的教育原則,不利體育、藝術能力和多元智能的培養。

許多家長為了讓子女應試,浪費大量金錢和時間上補習班,而且剝奪學生的休息和課外學習的時間。

應試教育只重視成績,忽略品德教育和價值觀的塑造。即使進行品德教育,亦遍向於「對與錯」的二元觀念。

應試教育培養的高分學生,大部分沒有個性與主見。

應試造成的壓力,令學生體能及健康惡化,這可能是近視的其中一個原因(目前中國大陸近視率為全球最高)。

「高考狀元」多半一味依「熱門專業」選填專業,導致就業後成就與其他人無異。

不少大學生學習、鑽研應試技巧,結果雖然於高考英文拿高分或通過四六級考試卻沒有真正的英語能力(例如高考英文及其他學科分數夠高可以上清華大學卻連簡單的中文數學語句都無法翻成英文,或通過六級寫出來的英文論文外國人卻無法看懂)[1]。

只知讀書,未能掌握在職的生存技巧,求職困難,未能找到與學歷相符的職業。

應試教育的盛行,令人缺乏對新社會文化的瞭解。新興文學、新科技、娛樂產業等等。因為應試教育的支持者認為這些事物都只會是影響學習的。

智育目標狹隘化。

阻礙教學方法的改進。

大量地製造應試書刊等教材,浪費經濟和天然資源。

體育考試方面,學生都是以被動式進行運動,為了應付考試,學生甚至在重度污染的環境下進行體育鍛煉(加上現在中國發展和工業上的因素)有違體育課設立的主旨。

不少學生在大型考試結束後,將課本與輔導資料拋入天空,或當作垃圾一般丟棄,甚至是燒毀來達到發洩的目的。不少中學生結束高考進入大學後「瘋玩」,以致於荒廢學業。這些都與應試教育所造成的長期壓力過大有關。

由於在應試教育中,重大考試被稱為是「一考定終身」,機會只有一次。因而應試教育被一些人認為是一場豪賭。

近些年由於中國內地的大學擴招導致嚴重就業困難。社會上,經常出現數十人爭搶一份工作的情況,大學生起薪甚至低過農民工[2],導致「讀書無用論」再度興起。

大陸地區於2007年6月1日頒布的新版《未成年人保護法》試圖遏止應試教育,但收效甚微。


默許

默許者包括一部分的家長群體,以及一些教育界之外的社會人士。他們認同應試教育存在著弊端,但同時亦認為這種制度一時不能改變,因此只能被迫按照它的規則走。

而教育界之外的社會人士對應試教育的瞭解程度有一定的局限性。


改革

隨著社會的發展,應試教育弊端在東方人地區日益顯露,因此改革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改革的方案通常有以下幾種:

取消高考(公開試),從根本上推翻應試教育中的「人才選拔」理論,提出這種方案的人認為它是應試教育的根源,取消了它就等同取消了應試教育。
一步步地立法禁止應試教育中的一些行為,比如禁止體罰,禁止強制性的補課班以及禁止過多的作業量等等,提出這種方案的人認為無法一步到位地禁止應試教育,只能一步步來。

提高國民的科學素養,改變應試教育支持者的非理性觀念,提出這種方案的人認為應試教育的根源是國民科學素養的落後,招致了應試教育這種非理性的風氣。
東方人地區的教育部門都多次試圖進行教改來降低學生的壓力與負擔,結果多是成效不彰。中國大陸的教育部門曾經多次進行「減負」,並連年打出「素質教育」的口號,並成立教育改革小組,然而在中國的考試制度下,應試教育的減少十分有限,甚至在一些地區還有加劇趨勢。

與應試教育相關的作品

《儒林外史》(中國古典小說)
《孔乙己》(五四時代小說)
《拒絕聯考的小子》(臺灣小說)
《國四英雄傳》(台灣電影)
《小孩不笨》(新加坡電影及電視劇)
《尖子攻略》(香港電視劇)
《補習天后》(香港電視劇)
《女王的教室》(日本電視劇)
《龍櫻》,亦稱《東大特訓班》(日本漫畫、小說及電視劇)
難忘童年前編驚險魔鬼教室(網路小說)
《三重門》(韓寒寫的著名暢銷小說)
《危險心靈》(台灣小說及電視劇)
《補補補》(MC HotDog音樂專輯《哈狗幫》裏的一首歌曲)

參考文獻

應試狂拽教育跑
飽讀詩書大學生起薪不敵農民工?

參見  補習班/補校
升學主義
文理分科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入學考試
香港中學會考
香港高級程度會考
香港中學文憑
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台灣)
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台灣)
FTC Kaplan

外部連結

應試教育的「緊箍咒」還要念多久
騰訊新聞說吧 應試教育是個筐,什麼垃圾都能裝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A%94%E8%AF%95%E6%95%99%E8%82%B2


 樓主| 發表於 2013-10-30 16:20 | 顯示全部樓層

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相對於偏重考試的應試教育而言,較為注重體育、藝術能力和多元智慧的培養,而真正的素質教育,目的在於讓學生能發揮個人潛能,各展所長,並培養良好的品格,並不局限於學術上的才能。這種教育流行於歐洲北美等資本主義已開發國家。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質素、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

目錄
1 內涵
2 參考資料
3 參見
4 外部連結


內涵

中文裡的「教育」二字都是會意字,「教」字從攴(pū)從孝,攴是形部,孝是聲部。「攴」的篆體字形是用手持杖或執鞭。「育」字在甲骨文字形裏像婦女生孩子。上為「母」字及頭上的裝飾,下為倒著的「子」字。從漢字造字之初就說明瞭,教育是一種暴力強制訓導和機械灌輸,而中國古代私塾教育的教書先生配備的戒尺和教鞭,以及體罰等措施,就是這個詞的註腳。

「教育」一詞的英文字彙educate(v.)或education(n.)來源於拉丁語:ēducātiō,意思是「引出」(lead out)[1][2]。這就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價值。

從中西方對「教育」一詞的構詞和理解上的差異,我們可以看出,素質教育是歐洲文明核心價值的精髓。

參考資料

educate. Etymonline.com. Retrieved on 2011-10-21.
educate of paraphrase in Oxford Dictionary

參見

通識教育
博雅教育
外部連結[編輯]中國素質教育大討論 - 教育 - 人民網
素質教育 -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論大學的素質教育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4%A0%E8%B4%A8%E6%95%99%E8%82%B2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8 05:17 , Processed in 0.023897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