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7751|回復: 12

死亡學的應用~談臨終病患的心理歷程與臨終關懷制度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7-26 20: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30726021726945.jpg


死亡學的應用~談臨終病患的心理歷程與臨終關懷制度

上學期修習了由黃國彥老師教授的「死亡學」,課程中透過討論、報告及影片賞析等 多種方式,帶領我們認識六○年代戰後美國新興的學科,更了解各宗教對於「死亡」 的看法及主張。課中清楚的介紹了「死亡學」研究的發展與應用,例如自一九七○年 代跚始,美國醫學界推行之重視病患權益與尊嚴的「臨終關懷」(Hospice Care)理念 亦是包含在「死亡學」的研究範圍內。接下來,除了介紹臨終病患的心理歷程外,並 針對「臨終關懷制度」的源起、工作內容、機構組織…等加以介紹,讓我們對於「死 亡學」有較真實的體認,更讓我們了解心理學的另一片發展空間。

如何面對臨終病患?

一、臨終病患的心理歷程

自古以來,中國即將「生、老、病、死」視為人生的重要大事,對於「死亡」常視之 畏途,而能避則避的心態使得人們對於「死亡的意義」不甚清楚,對於臨終病患感受 的忽略使得人們常無法了解臨終病患的心理改變歷程。

美國死亡學的開拓者庫布勒‧羅絲(Elizabeth Kubler-Ross)是著名的精神醫學專家, 她在一九六九年出版《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書中將病人面對死亡 的心理歷程加以整理、分析,歸納成幾個連續階段,這死亡歷程的藍圖是她透過研究 兩百多宗以上的案例,和病患作長時間的面談,以親身瞭解他們最切身的焦墦及期望 。庫布勒‧羅絲的所提的這五個死亡歷程階段是:

Ⅰ、否認(denial):

被診斷出患有末期病症的患者,幾乎有四分之一的人拒絕接受 任何治療、拒絕接受將死的事實,而又有一定比例的人根本一跚始就拒絕聽到這個 結果;另一方面,病患也可能會對宣判他死刑的醫生或照顧他的護理人員採取敵視 的態度。大體來說,否認的程度因適應的情況而有所不同,往往依病患的需求而作 改變。但值得一提的是,「否認」並非是不好的,因為這種意識正是存在於淚實與 理想兩個極端間,充當著暫時的緩衝器,拖延著認知的時間,允許潛意識有足夠的
時間作準備。

Ⅱ、憤怒(anger):

庫布勒‧羅絲所提的「憤怒」是有其特殊的標準的,這種憤怒 是指失去理性、不適當的反應,可能是針對任何人、在任何時間爆發,比正常的憤 怒持久。這種反應也是一種逃避機制,亦是代表病患終於肯去正視這個事實。

Ⅲ、討價還價(bargain):

在平時生活中,常會為了一些東西和他人討價還價,為得 只是希望買到比較值得的物品或是花較少的錢;但對於臨終病患來說,這次所討價還 價的是自己的生命,為是只是希望能多活一些日子,或是能完成一些事情。「討價還 價」階段發生的時間通常比「憤怒」階段來的短,這個時期並不容易辨認,在這個時 期的病患本身並不自覺,但我們可以從一些言語、行為上看出來。

Ⅳ、沮喪抑躡(depression):

沮喪並不表示病患已經放棄。這個階段的病患會表現出 奇的客氣,令人難以親近,他喜歡孤獨勝過有人作陪。就心理學上來分析,沮喪是來 自於一種損失的經驗,而死亡就是一種最大的損失。

Ⅴ、接受(acceptance):

在垂死的病患中,半數會公開認知自己的死亡並接受,另外 四分之一則餘怨未消地談論死亡,還有四分之一則完全否認,隻字未提。在這個階段 的病患對於週遭的日常瑣事、世局大事、或其他人乃至家庭的關心會明顯的減低,他 不再在急著想知道每日的檢查結果,會要求獨處、縮短會客時間,甚至會拒絕見所愛 的人,他會說出自認為是訣別的話,希望就此了斷。

以上庫柏勒‧蘿斯提的五個死亡歷程,由於內容敘述詳盡,所以受到多數人的信任與 採用;有些其他的死亡歷程和庫柏勒‧蘿斯的理論相似,有些卻相反,甚至艾佛瑞‧ 魏士曼(Avery D. Weisman)認為,人們的死亡歷程並沒有一定的程序,只是隨機排 定的。在各家理論紛爭時,我們所要認清這些藍圖的提出,主要是為了幫助臨終者與 家屬瞭解在這趟神秘的旅途中,可能會發生什麼事,盡可能的幫助患者在旅途終點來 臨時能走得更順利。或許釣z論彼此間會有矛盾,但卻無所謂的何者為真,孰者為非 ,因為,死亡就像爬一座高山,有許h不同的途徑可以到達山頂,而我們所觀察到的路 徑也只是從某一個角度、或是由某一個部分得知。因此,我們在選擇參考何種理論時 ,應該觀察自己真實的狀況再作選擇,並儘量善用其中任何有用的方法。

二、伴他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

當醫生診斷病患得的是不治之症時,這對病患及家屬來說都是一大震憾,若把事實告 訴病患,怕他受不了這種打擊;若將病情隱瞞、強顏歡笑,往往是紙包不住火,反而 途增照顧者的負擔。因此,週遭的親朋好友或醫護人員可視病患的需要與其個性,選 擇一個適當的時機及方法和他談論「死亡」,這才是明智之舉。

在伴隨的過程中我們對病患應保持積極無條件的關懷、採用同理且真誠的方式來面對 病患,避免其感到孤單、無助,只要能力所及的工作就讓他自己完成,增加他的信心 ,並加強和家屬間的接觸、互動,有時還可以使他們分擔一些家庭的責任,增加其歸 屬感。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要讓臨終病患瞭解他有那些權利,例如:他可以選擇採行 何種醫療方式、選擇醫生、決定自己是否在緊急時刻使用維生系統或是緊急救護,甚 至選擇死亡的地點、埋葬地點及自己墳墓的設計…等,這些措施都是希望病患能夠「 死得其所」。

但何謂「死得其所」呢?「死得其所」的意義可說是:「每個人在可以選擇的情況下 ,選擇一種自己所願意的死亡方式」;艾弗瑞‧魏士曼曾對「死得其所」下個定義: 「在矛盾減至最低、與自我理想相容、維持有意義的關係和未來可以實淚的情況下死 去」。或許o樣的理想有些人可以辨得到,有些人不能辨到,但至少讓病患想過及計 劃過的行為就代表了面對這似乎無法抵抗的被動事實時,所能表淚的正面行動。

三、如何照顧臨終的兒童

「死亡」對於成人與兒童來說都是生命中最痛苦的事實、一種驚嚇的經驗,尤其對兒 童來說,更需要給予足夠的安慰和支持。在談論如何輔導臨終兒童之前,我們應先瞭 解兒童如何來看待「死亡」這大事。

一個成熟死亡概念的形成是需要經過一段緩慢的發展過程。若以年齡為向度來看,我 們可知兒童對於死亡概念的差異:

年齡 對死亡概念

1.初生到兩歲 初生的嬰兒沒有能力去概念化思考,但對於分離與失落會有所反應,因為他們已
經發展出“分離”及“回來”的意識。

2.二歲到三歲 此階段的幼兒關心他們自己以及週遭的世界。但他只活在淚在,不太瞭解時間的
概念。當因病被限制活動時,他也無法瞭解其原因或是考慮到死亡,反而只是會
很生氣而已。

3.三歲到五歲 這個時期的兒童沒有死亡最終性的概念,死亡只是被視為是一種分離、一種逐漸和暫時的經驗。這個時期的兒童經常會將死亡擬人化,他們想像死亡是一個天使、魔鬼、鬼魂或死神(death-man)。學齡前的兒童經常會對死亡有罪惡感,他會認為如果他生病,那是因為他有不好的行為而被懲罰,這樣的想法是造成這時期兒童焦慮的主要原因。

4.六到十二歲 這個時期的兒童在情緒上及智力上的成長都是趨於獨立的,他們也可意識到死亡是普遍和不可避免的。

兒童遇到「死亡」時,都是很注意且好奇的,他們所最關心的是自己是否也會死亡, 而不是害怕死亡,所以我們除了不要刻意使兒童避開對死亡的接獨,而更應該讓兒童 培養適當的觀念和得到對於死亡問題上的解答。

當我們面臨「臨終兒童」時,我們必須讓兒童能了解死亡為何、滿足其需要和幫助他 們接受死亡。通常一個臨終兒童的需求是:

1、知道他正面臨死亡。

2、需要做有意義的溝通、知道自己仍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3、需要維持生存的尊嚴活到最後。

4、正向情緒的接納與積極的傾聽。

5、擁有希望及歸屬感,不要有被遺棄的感覺。

對學齡的臨終兒童來說,學業的繼續及與其他的小朋友保持接觸都是很重要的。他需 要去參加有目地的活動,即使一天只有短暫的時間,因為這樣有助於維持他們的自尊 ,而且讓他確定父母、老師會認為自己是個很有價值的人,對自我肯定的增加。因此 ,週遭的人在面對臨終兒童時,應該儘可能的保持自然、同理、真誠、公開、誠實、 敏覺、認真、關照的態度,去接納、認可及肯定他們的表淚,讓這些小天使們能無憾 、快樂的振翅飛向那永恆的天堂。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2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臨終關懷制度

一、臨終關懷制度的興起與沿革

「死亡」被世人列為禁忌的話題,正如太陽一般無法直視。在每年七、八十萬的癌症 患者中,約有三分之二因病情的惡化而徘徊在死亡邊緣。傳統醫療機構的僵化、醫療 費用的昂貴、醫護人員專業訓練的不足,使得生命垂危的病患無法表達內在的感受與 需要,且家屬們在悲慟、驚怕之餘,亦無法顧及患者身、心方面的需求,使得病人在 這種痛苦、寂寞與遺憾中結束了一生,如此的臨終照顧不僅枉顧人性的尊嚴與價值, 也顯示出傳統醫療照顧的缺陷與限制。

一九五○年代西方人本主義的興起,使得一向重視精確診斷與緊急治療的醫療體制, 變得更重視人本精神。自一九七○年代跚始,美國醫學界引用了人本理論及承襲歐洲 「臨終關懷」(Hospice Care)的理念,除了仍重視延續生命的理念外,並跚始重視病 患的權益與尊嚴,發展具體的制度,並將此制度併入現行的醫療保險制度中,為垂死 病患與其家屬提供更符合人性化的支持與服務,使醫學走向科學與人性合而為一的境 界。

「臨終關懷」(Hospice Care)是一種專為垂死病患及家屬提供「緩和性」與「支持性 」醫療照顧的制度。此項體制並非創見,早在紀元前,西方哲人柏拉圖在「共和國」 一書,曾提倡成立「溫暖之家」,為貧病人士(含孤兒、老人、病患或旅行者…等) 提供短期照顧與身心撫慰。中世紀時“Hospice”意指提供朝聖者或旅人中途休息、重 新補充體力、增加信心與活力的中途驛站。直到十九世紀,荷蘭、比利時…等歐洲國 家引申其意成立特殊醫療機構,專門為協助癌症末期垂死病患順利走完人生的最後一 段路途。這種兼顧身、心、靈照顧之服務理念的誕生,為「臨終關懷制度」建立了一 個初模及開創了一條坦途。

早期的「臨終關懷組織」是由教會或慈善機構籌資而興建的療養院,然而當時人們對 於死亡的觀念亦是非常狹隘,以致於經費常常短缺,雖受人重視而未獲得推廣。直到 一九六七年,英國桑德絲女士(Dame Cicely Saunders)藉於在護理工作中深切體認到 瀕死病患所受身心上的煎熬、以及病患家屬對於精神支持之渴求,因此,透過慈善機 構的資助,於英國倫敦成立「聖里斯多福臨終關懷機構」(St. Christopher Hospice) ,在這裡除了為瀕死病患豎立人性服務的醫療典範,也以此概念發揮全面性與全球性 的影響。

「臨終關懷制度」雖然發軔於英國,卻在美國得以推廣。一九六○年代,美國華德女 士(Florence Wald),以位於康乃狄克吒的新港(New Haven)為實驗區域,展開對臨 終病患與家屬身、心問題的探討,研究結果顯示:臨終關懷組織所提供的團隊服務, 的確合乎人性與經濟原則;實驗區內有百分之六十一的垂死病患在寧靜與平和中結束 生命。由於研究成效的肯定,此理念獲得全美八十餘個城市的響應與支持,一九七八 年,「國家臨終關懷組織」(National Hospice Organization,簡稱N.H.O.)成立,宗旨 在:「改善與維持臨終病患及其家屬的生活品質」。一九八三年,獲得美國聯邦政府 的支持在國會中通過法案,將「臨終關懷制度」列入醫療保險項目之中。自此,「臨 終關懷組織」即在美國衛生保健部門中成為最受注目的機構之一。

「臨終關懷組織」本著人本主義的精神,積極發揮人性化的醫療服務,此全天候、全 方位的關懷醫療服務,彌補了傳統醫療機構所欠缺的,使得一個生命的「誕生」與「 結束」同樣受到重視與關懷。

臨終關懷(Hospice Care)制度的特點與內涵:

H Hospitality 親切、愛心
O Organized Care 體隊照顧
S Symptom  症狀控制
P Psychological Support 精神支持
I Individualized Care  依各別情況照顧
C Communication 溝通、互動
E Education 教育

二、臨終關懷制度的工作內容、機構組織及參與人員

「臨終關懷」亦可稱之為「安寧照顧」,其基本理念是坦然面對死亡及以同理心( Empathy)對待臨終病患。在「臨終關懷制度」中最重視的是病患個人的需求,而並 不是以醫護人員的想法,而是以病患或是家屬的希望來進行護理。「安寧照顧」的 服務項目主要有下列幾項:

1、幫助臨終病患瞭解死亡,接納死亡的事實,使自己活得更像真正的自己,達成身 、心、靈的完整醫治。
 
2、使用專業化的緩和治療(Palliative therapy)(如:藥物或復健治療)與護理活動 ,以減輕末期病患生理上的病症及症狀上所產生的 不適與疼痛。
 
3、提供末期病患家屬精神上的支持與關懷,坦然的接受一切即將面對的問題,鼓勵 病患與親友間的溝通與互動,並提供病患及家屬相關的諮商與心理輔導。
 
4、為無法住院的病患提供長期的居家照顧與定期家庭訪視。
 
5、經由行政體系與相關的機構協調,協助病患及家屬處理死亡所引起的各項問題, 如:法律、遺囑、保險、經濟與喪葬籌劃等問題。
若我們就目前的安寧照顧、安樂死與一般醫院癌症末期照顧的工作內容加以比較,我 們可以得到以下的分析: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20:55 | 顯示全部樓層
若我們就目前的安寧照顧、安樂死與一般醫院癌症末期照顧的工作內容加以比較,我 們可以得到以下的分析:

安寧照顧安樂死一般醫院癌症末期照顧
強調要活的有尊嚴強調要死得有尊嚴較不注重生命的尊嚴
兼顧生命的質與量希望停止病患的生命希望延長病患的生命
強調家屬與病患的
親情與照顧
只強調家屬或病患的個
別感受
強調醫療的重要
注重團隊照顧,對
病患及家屬提供全
人的服務,團隊人
員經過特別訓練
不注重醫療團隊照顧只注重醫護對疾病的照顧
強調「安樂活」,
因為「絕」症很難
預測其存活期,較
強調控制疼痛、及
解除不適症狀以及
心靈的支持。
強調「生命的停止」、
「一了百了」,認為生
命的延續唯有增加痛苦
而已。
強調疾病的盡力醫治,甚至
癌症未期仍住加護病房,插
管注射,以保生命延續。
使用「緩和治療」
及「支持治療」(
palliative & suppor-
tive care)
使用致死針、給予藥或
拔除維生設備
使用維持性的治癒性治療
被接受,也應該被
接受
法律、宗教、社會、倫理…
等觀念仍難接受
在可怕的而難以預測的
治癒情況下應接受,但
不可治癒情況下則浪費
醫療資源,增加痛苦,沒有
尊嚴。

歐美各地所設立的「臨終關懷制度」發展至今,因病患或家屬需求上的差異,致使 「臨終關懷演制度」演變成以下四種不同的類型: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20:56 | 顯示全部樓層
1、社區為主之服務(community-based program):

此項機構僅運用所屬之醫療小組 提供居家性質之服務,如:緩解症狀、身體照顧、家務處理、家屬支持,以及配合醫 療處方提供持續性之照顧。

2、醫院為主之服務(hospital-based program):

此項機構類似醫院的性質,當臨終 病患出現症狀或家屬難以處理之問題,可逕行入院接受整體性醫療服務。

3、醫院為主之臨終關懷(hospital-based hospicetean):

此項服務是以醫院為中心, 臨終病患除了接受常規性的醫療照顧外,同時可接受臨終關懷小組人員之諮商與額外 之身心支持。

4、獨立經營之臨終關懷(free-standing hospice):

此為獨立經營之臨終關懷機構, 同時提供住院或是居家照顧,當病患的症狀難以控制時,臨終病患與家屬可選擇住 院接受緩和性治療(palliative care);當病情穩定時,可返家接受醫護人員家庭訪 視性質的照顧。,p> 另外,有人將「臨終關懷制度」簡單的分成:「居家護理」、「院內服務」及「院 外服務」三個不同的類型。
「機構設施」與「護理人員」可分別視為「臨終關懷制度」中的軟、硬體設備,唯 有在最好的軟、硬體設備及兩者相互配合下,才能將此制度的功鉞o揮到最大效能。 由於「臨終關懷」是專業化的醫療照顧,需要各學門知識的相互整合,使得在團隊 合作與協調下發揮照顧與相互扶持的功能,其參與的成員有:醫師、護士、藥劑師 、臨床心理學家、營養師、社會工作人員、精神科醫師、神職人員、志願工作人員 …等專業人士。而在臨終關懷機構中,物理環境的設計是相當重要的,它必須能夠 兼顧到病患的「獨立性」、「隱私性」與「合群性」的需要。在目前的臨終關懷組 織的空間設計內容中包涵了:餐飲、日間活動中心、會客室及光線沔好的家庭式房 間,其中壁爐、沙發一應俱全。臥室的設計既可讓病患在此便於互動,又具有隱密 性,可以與家人聯天。此外,還有隔音設備沔好的自修室、祈禱室或佛堂,供病患 沈思與冥想,使其心靈有所個可供依靠的「心港」。如桑德絲博士所說:「建築物 的設計對一個人有很大的影響。美,可以治療一切的痛苦及傷害。」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20:57 | 顯示全部樓層
癌症末期病人的臨終照顧

到了癌症末期,病患會因癌細胞的擴散使得生理上有許多i的不適,這些的不適感常 會使得病患無法忍受,例如:疼痛、虛弱、噁心、嘔吐、口乾、厭食、便秘、失 眠…等。醫院中對於患者常採取「治療性」的治療,如:「放射線治療」和「化 學藥物治療」,其主要目的是希望病患能夠透過這些醫療幫助,使其生命得以延 續。而安寧照顧較之於傳統醫療處置的最大不同點,即是安寧照顧所強調的是「 緩和性治療」和「支持性治療」,而不再給予「治療性治療」。若就整個「安寧 照顧」的內容、流程,我們可以用下列的十六個項目來加以說明: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20:58 | 顯示全部樓層
項 目服 務 內 容
一、接待與初步介紹工作人員給予病患及陪伴親友親切招呼、介紹環境及照顧
團隊人員、及照顧物件的使用說明。
二、初步訪談與評估照顧人員與病患及家屬建立關係,進行初步訪談、收集病
史、及個人身、心資料等,加以了解與記錄。
三、擬定照顧方案擬定照顧方案、處理方向及初步執行可行者。
四、小組協商由小組共同討論並由主治醫師或小組領員者同意。
五、第一次的親族討論會邀請病患的重要家屬與小組成員一同開會,以了解病況、表
達期望;澄清疑惑、討論病患照顧之技巧與方法,確定較為明
確之照顧計劃方案。
六、修正治療記錄與病患本人討論計劃與溝通,再修正治療記錄。
七、治療內容1.症狀及疾病治療:緩和治療及支持治療。
2.心理治療:意義治療、諮商治療、森田治療法、宗教治療
、音樂治療、情緒治療法(懷舊治療、激怒治療法)、催眠
治療法…。
3.每日活動:
清晨:環境治療法:享受晨光、綠意、流水、游魚、微笑、
招呼、看打球…
日間:盥洗、洗頭、梳髮、洗澡、化妝、按摩、指壓、熱敷
、被動運動、畫圖、寫字、寫信、摺紙、拼圖、作模型、下
棋、橋牌、看電影、看錄影帶、聽音樂、唱卡拉OK、唱歌、
輕舞、喝茶、吃點心、散心、賞花、種花、餵魚、日光浴、
玩玩物、佈置環境、聊天、錄音、錄影、照相、打電話、小
睡、氣功運動…
晚間:親吻治療法、擁抱治療法…。
八、定期及不定期的活動食品品嚐會、食補藥膳會、早禱會、茶會、慶生會、音樂會
、郊遊及各種節慶日慶祝會。
九、病房迴診小組工作人員定期或不定期、個別或一起訪視患者及家屬,
評估及分析身、心、靈問題,討論與治療協助方案。
十、個案定期檢討會每週至少一次共同討論每個個案的照顧現況、困難及共同解
決的方案。
十一、第二次親族討論會必要時再邀請親友與小組成員討論問題及解決方案。
十二、臨終照顧依病患及家屬意願,配合宗教信仰照顧身體、心靈輔導、遺
體處理及親友哀傷輔導。
十三、喪葬協助依病患個人的宗教信念,幫助其家屬辨理喪葬事宜。
十四、喪親者輔導1.遺族電話訪談。
2.喪親家屬座談會:邀請遺族親友與成談座員感想與心得,
分享生活經驗及哀傷過程處理心得。
3.共同追思禮拜:每年一次舉辨同追思儀式及座談會。
十五、出院病患諮詢接受出院病患及家屬諮詢,提供問題解決之道。
十六、安排其他事宜安排居家護理、護理之家或日間照顧等其他照顧方式。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21:00 | 顯示全部樓層
臨終關懷制度」的落實與省思

一、「臨終關懷制度」迅速發展的因素及成果

自一九八三年,美國臨終關懷照顧獲得國會法案通過及列入醫療保險的項目後,臨終 關懷組織有如雨後春筍般的滋長。而臺灣,自一九九○年二月由馬偕醫院首先設立安 寧病房、同年十二月成立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安寧照顧基金會」,至今擁有三十多所 合約醫院的規模。臨終關懷組織如此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我們可歸納成以下三個因 素:

Ⅰ、傳統醫療保健機構的限制,無法滿足末期病患與家屬所需:傳統醫療保健機構著 重的是提供快速、有效的診斷與治療,以達到治療及延續生命的目的,醫護專業人員 在養成教育中亦強調為挽救病患的生命而努力,一旦宣佈治療無望時,彷彿「照顧」 的責任也一併隨著結束。此外,昂貴的的醫療費用、忙碌與紛亂的病房、缺乏安全感 的醫療儀器、以及缺乏彈性的病房管理,均對臨終病患和家屬造成極大的威脅與恐懼 。因此,臨終關懷組織提供有如家庭般溫暖的治療環境與身心支持,對病患及家屬來 說是極易產生認同感的。
 
Ⅱ、自我意識的覺醒:人本主義的理念強調生命的存在並非只有肉體的活動,還包含 了精神與靈性等層面,病患不應該因為生命活動力的殆盡,而削減了應受到的尊重與 關懷。因此照顧病患的工作不只是在延續生命而已,並且需要兼顧生命的尊嚴與生活 的品質。此外,再加上教育對死亡後觀念的推廣,更增強許多社會大眾對「臨終照顧 」組織的接受。
 
Ⅲ、社會結構之轉變:在工業化的社會中,核心家庭的形成,沈重的生活壓力與疏離 的人際關係,使許多家屬不知如何照顧臨終親人,隨著死亡而產生的許多法律問題, 更增強家屬們在精神支持與心理輔導的需求,推動「臨終關懷」制度。

由以上三點我們不難看出,淚今「臨終關懷制度」漸受多數人接受的原因。根據國際 臨終關懷織(N.H.O.)的統計報告預測:「臨終關懷組織發展將朝向更穩定的方向邁 進,民眾對此機構的支持將與日俱增,真正達到追求與維護生命尊嚴的崇高理想。」

在國內目前有台北馬階、台大、耕莘醫院三家設有安寧病房,以及全省三十多家的安 寧照顧合約醫院。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21:03 | 顯示全部樓層
安 寧 病 房 醫 院 介 紹
壹、馬偕紀念醫院安寧病房
一、於一九九○年二月五日設立於淡水分院
二、床位數:十八床(一人房一間、二人房二間、三人房三間、四人房一間)
三、床邊設備:氧氣、抽痰設備、床、床旁桌、床旁椅、衣櫃、陪伴床、浴廁等。
四、休閒、家庭化設備:客廳、魚池、小庭院、冰箱、電視音響、卡拉OK、麻 將桌等。
五、設有居家照顧、彌留室。
貳、台大醫院緩和病房
一、於一九九五年九月一日設立
二、床位數:十七床(一人房三間、二人房四間、三人房二間)
三、床邊設備:氧氣、抽痰設備、床、床旁桌、床旁椅、衣櫃、陪伴床、浴廁、 電視(有線電視)等。
四、休閒、家庭化設備:客廳、魚池、空中花院、冰箱、電視音響、卡拉OK、 週五定期舉辨活動等。
五、設有往生室。
參、天主教耕莘醫院聖若瑟之家
一、於一九九四年三月十九日設立於新店本院
二、床位數:二十床(一人房二間、二人房九間)
三、床邊設備:氧氣、抽痰設備、床、床旁桌、床旁椅、衣櫃、陪伴床、浴廁等, 每間並有電視、冰箱。
四、休閒、家庭化設備:客廳、魚池、小庭院、冰箱、電視音響、卡拉OK、麻 將桌、並有陽光走廊、兒童遊戲區等。
五、設有往生室,病患去世之後暫留室,為了家屬有段時間表達哀慟行及實行宗 教儀式之用。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21:17 | 顯示全部樓層
若末期癌症病患想要加入安寧病房的照顧時,必須符合以下的幾點條件:

1、經由醫師認定癌症末期病患,其生存期間大概不超過六個月。
 
2、有身體疼痛、不適之症狀及心理、精神、心靈需要輔導者。
 
3、安寧照顧醫師確定不適合給予治療性治療,只適合給予緩和性或支持性治療。
 
4、病患及家屬同意接受安寧照顧,且放棄心肺甦醒術(CPR)急救。
 
5、家屬或親友願意共同參與照顧。

二、「安寧照顧」的費用給付方式

在國外,政府對於安寧照顧相當的重視。有些國家將安寧照顧納入全民健保的給付範 圍中,即使沒有全民健保的國家,也有經費的補助,譬如:香港是每個病患由政府補 助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貧民則是全部補助;新加坡補助百分之八十;日本也都有補 助,才能使得安寧照顧順利推展。

反觀國內,「安寧照顧」制度雖已推行了五年之久,但目前所能提供的病床數卻是少 之又少,服務對象也不多。至於為何會導致如此呢?原因是在於醫院醫療經費上的不 足,因為目前國內的全民健保中,是將癌症末期的病患當成是「重大疾病」來處理, 所以住院的費用比照一般病房的費用補助,而病患只要補足額外醫療器材的費用、病 房的差額(單人病房每月多繳二千五佰二十元、 雙人病房則每月多繳一千二佰二十元 ,而三人病房則不用再多繳費用)、及餐O…等即可。對於普通經濟狀況的病患來說 ,這樣的醫療費用似乎是合理、且非常適當的負擔;但對於一個醫療機構來說,如此 的醫療收支一定是賠本的,因為「安寧照顧」所要花費的人力、物力是很龐大的,這 樣的醫療補助是決對不夠的。

此外,對於經濟上確實有困難之癌症末期病患及家屬,可向合約醫院申請,經由醫院 的社工師評估後,再向「安寧照顧基金會」申請醫療費用補助。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21:19 | 顯示全部樓層
三、「臨終關懷制度」的推廣阻力
一、醫療體系的問題說明
1.傳統醫療體系的影響「臨終關懷制度」在本質上意味著是對傳統
醫療制度的一種挑戰,這種強調以「緩和性
治療」和「支持性治療」的醫療方式,極易
受到部分醫療人員的的反對與抵制。
2. 「臨終醫療網絡」的尚未建立在以往的醫療體制下,醫院和醫院間較少有
聯繫,因此,在醫療轉診及時效性上較難發
揮。在臨終照顧上亦有同樣的問題。淚在,
透過「安寧照顧基金會」的幫助,較有一個
統整的機構,但還需要更多的合約醫院來共
襄盛舉。
3. 缺乏癌症末期兒童的安寧照顧目前醫療體系中,對於癌症末期兒童的安寧
照顧還沒有一個建全的制度,只有在馬偕醫
院及耕莘醫院有這方面的實行。
二、人員、組織、訓練的問題說明
1. 少有「安寧醫療小組」的專業組織願意推廣安寧照顧的醫護人員並不多;而且
在醫院中少有組織將相關的人員集結起來。
2. 缺乏專業的教育訓練當前醫師、護士、社會工作人員、精神科醫
師、神職人員…等的養成教育中,缺乏「死
亡學」的教授與有關安寧照顧的課程,並且
缺乏團隊組織配合的精神。
3. 缺乏安寧照顧設置的標準專業醫療制度下,若沒有明確的標準來審查,
又怎麼保証安寧照顧的品質呢?美國各吒在
1982至1983年,都設訂了安寧醫院的設置標
準,合於標準者發予執照,准許其提供終關
懷的服務。
4. 安寧照顧人員的不足在歐美地區,護理人員和病患的比例是1:1;
日本法律規定,護理人員和病患的比例是1:
1.5;反觀我們醫療資源,護理人員和病患上
間的比例是1:10左右。
三、醫療補助與社會認知的問題說明
1. 社會環境中,對死亡觀念的缺乏傳統的社會中,多數人會對於「死亡」有極
大的禁忌。對於如何坦然面對死亡及提前談
論自己的死亡都是許多人的問題。所以,應
給予社會大眾有「預死」及「有尊嚴的死去
」之觀念,以免到了死亡的時候,還有所不
捨、有所遺憾。
2. 醫療補助短缺使得安寧病房的床位有限對於設立安寧照顧的醫院來說,由於其設立
費用的龐大,即使有全民健保的經費補貼,
但仍顯不足,使得醫院對於提供安寧照顧的
願意不高,造成安寧病房的床位不足。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3-19 14:56 , Processed in 0.027839 second(s), 21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