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2405|回復: 0

《怎麼樣學佛》公案教證總結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6-22 16: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DSC07620_調整大小.jpg



《怎麼樣學佛》公案教證總結

頂禮上師三寶!

對於可能出現的錯誤,末學先行懺悔,也請師兄們指出。

1. 修學佛法時,善知識必不可少。《法華經》說:“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2. 要瞭解一位善知識,必須要經過長期觀察。

《事師五十頌釋》中講過,依止上師之前,師徒間要互相觀察六年或十二年。

以前元帝忽必烈依止八思巴為上師時,就很有智慧,他觀察六年後對上師說:“我觀察您六年了,現在確信您是一位具德上師,請收我為徒吧!”八思巴回答:“你觀察了我六年,我也要觀察你六年。”

3. 在觀察善知識時,關鍵要看他能否引導眾生斷惡行善。《大般涅槃經》中雲:“善知識者,能教眾生遠離十惡,修行十善。以是義故,名善知識。”

注:《大般涅槃經》:善知識者,能教眾生遠離十惡,修行十善,以是義故,名善知識。複次,善知識者,如法而說,如說而行。雲何名為如法而說,如說而行?自不殺生,教人不殺,乃至自行正見,教人正見,若能如是,則得名為真善知識;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以是義故,名善知識;自能修行信、戒、佈施、多聞、智慧,亦能教人信、戒、佈施、多聞、智慧,複以是義,名善知識。善知識者,有善法故。何等善法?所作之事不求自樂,常為眾生而求安樂,見他有過不說其短,口常宣說純善之事,以是義故,名善知識。善男子,如空中月,從初一日至十五日漸漸增長;善知識者亦複如是,令諸學人漸遠惡法,增長善法。

4. 佛法不可能以自力來通達。《華嚴經》雲:“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

5. 大家在修行過程中,千萬不能捨棄善知識。只有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我們相續中的菩提心、大悲心、信心、智慧,才會越來越增上、越來越圓滿。

《大寶積經》說過:“能舍惡知識,親近善知識,菩提道增長,猶月漸圓滿。”

6. 大乘的發菩提心,其實不僅為藏傳佛教所重視,漢傳佛教也有許多這方面的教言。

印光大師言:“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發,如器受電,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業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也說:“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發大心,超過修行曆劫。”

7. 只要有一個廣大的誓願,力量自然也就大了。心的力量不可思議。

臺灣的證嚴法師,雖然看起來瘦瘦的,似乎只是個普通的比丘尼,你在路上碰到了都不一定跟她打招呼。但因為她的發心極為廣大,所以力量非同小可。看到“慈濟”在全球的事業,當初很多人問她靠什麼力量,她回答說:“願大力就大。”

8. 要想獲得一切佛的智慧,就要先建立宏大的誓願,速速發起度化無邊眾生的菩提心。

《華嚴經》說:“欲得一切佛,明淨智慧燈,應建弘誓願,速發菩提心。”

9. 有些學淨土宗的人,認為自己往生就可以,其他眾生都不管。有這種想法絕對無法往生。

且不說藏傳“往生四因”中必須要有菩提心,就連漢傳的弘一大師也說過:“唯求自利的人,不能往生。”

10. 如果能放下自私自利,一心一意幫助別人,勸人念佛、行善,即使自己積累的善根不多,來世也很容易往生。

宋朝的王龍舒居士在《龍舒淨土文》中,就講過這樣一則公案:唐朝有個人叫房翥,有一天忽然死去,神識到了陰曹地府。閻羅王接見他時說:“你一輩子行持的善法不是很多,但因曾勸一位老人念佛,這個老人現已往生。以此功德,你也可以往生。”房翥說:“我發願要念一萬遍《金剛經》和朝五臺山,這兩個願沒有完成,現在還不想往生。”閻羅王說:“誦經、朝山固然是好事,但總不如早日往生好。”房翥沒有回答,閻羅王只好放他回到人間。(如果是我,肯定高興壞了,馬上選擇往生。)由此可見,勸人念佛往生的功德非常大。

《勸修西方偈》說:“若能勸兩人念佛行善,超過自己精進的功德;勸十人行善,有無量的福德;勸千百人行善,是真正的菩薩;勸萬余人行善,此人即是阿彌陀佛。”(“能勸二人修,比自己精進;勸至十餘人,福德已無量;如勸百與千,名為真菩薩;又能過萬數,即是阿彌陀。”)

11. 修學佛法必須要有次第,而這個次第,就是聞、思、修。上師如意寶在《忠言心之明點》中也講得很清楚,聞思修是佛教的根本,如果沒有它,人與佛法就很難融合。

12. 聞法能夠調伏自心,而從沒聞過佛法的人,不管是說話、做事,都會與貪嗔癡比較相應,無法趨入出世間解脫。

《正法念處經》雲:“以聞法故,心得調伏。”

13. 作為智者,乃至命終之前,也要聽受佛法。

《正法念處經》雲:“是故智者,乃至失命,常應聽法。”

薩迦班智達也說:“即使明早要死亡,亦應學習諸知識,今生雖不成智者,來世如自取儲存。”

14. 聽法非常重要,它可以讓我們通達佛法、不造惡業、捨棄無義之事,乃至獲得涅槃。

《大寶積經》雲:“多聞解了法,多聞不造惡,多聞舍無義,多聞得涅槃。”

15. 如理思維相當重要,沒有它就無法脫離愚癡,有了它則可以息滅廣大煩惱。

《大寶積經》中曾說過:“不如理思維,愚癡無解脫……若如理思維,息廣大煩惱。”

16. 如理思維功德非常大。

《佛說寶雨經》雲:“如理思維故,即為供養一切如來。”

17. 我們理論上再精通、嘴巴上講得再漂亮,但內在沒有修證的話,還是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華嚴經》雲:“譬如貧窮人,日夜數他寶,自無半錢分,多聞亦如是。”
《華嚴經》雲:“譬如有良醫,具知諸方藥,自疾不能救,多聞亦如是。”
《華嚴經》雲:“譬如聾聵人,善奏諸音聲,悅彼不自聞,多聞亦如是。”

18. 修行才是最重要的。我們作為修行人,應該成為法的主人。

在佛陀時代,曾有兩個比丘,一個聽聞佛法後就去實修,結果證得阿羅漢果;而另一個只注重聞思,不重視修行,一直在字面上耽著,時間久了,他成了有名的三藏法師,座下有五百名弟子。
有一次,三藏法師想用些難題難住那位阿羅漢,從而抬高自己的身份,當眾羞辱他不懂佛法。佛陀了知他的用心後,不忍他如此造業,便前往二比丘住的地方,一再讚歎那位阿羅漢的功德。當時,三藏法師的弟子們很不平,議論佛陀為何讚歎那個什麼都不懂的長老,卻對熟讀經典的三藏法師不贊一詞。
佛陀知道他們的心思後,便開示道:“在我的教法中,你們的法師猶如被雇來看管牛的人,而這位阿羅漢長老,猶如獨自擁有牛的主人一般。”弟子們聞後恍然大悟,原來只說不修是不行的。

19. 在修持佛法時,一定要有方便方法。

《華嚴經》:“以一方便,入一切佛法。”

20. 禪宗開悟的方便。

以前有位弟子向趙州禪師求法:“我非常困惑,請您給我指點開悟之道。”禪師問他:“你米粥喝了嗎?”他說:“喝了。”“那就去洗碗吧。”聽到這句話,弟子當下開悟了。

一個弟子問百丈禪師:“您能教我如何修行嗎?”禪師回答:“餓了,就吃飯;累了,就休息,不需要文字和語言。”弟子依此慢慢思維修行,結果就開悟了。

21. 密宗開悟的方便。

第四世多竹欽在12歲時,上師命令他喝酒。他剛開始不敢喝,後來想到上師跟佛沒什麼差別,就一口氣把酒喝了,以此瞬間證悟了心性。

有一個獵人叫達吉,他經常牽著國王的獵狗在森林裏打獵,獵殺了難以計數的鹿子、獐子等野獸。他自認為是打獵高手,常在欽則益西多吉面前誇耀,尊者也饒有興趣地聽著。有一次他獵殺了一隻鹿,又來到尊者面前炫耀。尊者見狀,脫下鞋子,抓住他的胸口,用鞋在他臉上狠狠地扇了五下。當時他就昏厥在地,醒過來之後,上師的一切證悟已完全融入其心,他成了一名具證的大成就者。

22. 竅訣還是要靠智慧來掌握。

《法王經》中說:“若有慧者,則方便解;若無慧者,則方便縛。”

以前藏傳佛教中有個人,一直懇求上師給他講最甚深的竅訣。後來上師跟他說:“我也會死!你也會死!”——假如是有邪見的人聽了,肯定不屑一顧:“這個我早就懂,算什麼竅訣?”但那個弟子對此真的生起了信心,想到自己總有一天會死亡,於是精進修持善法,最後已經開悟了。

23. 作為普通修行人,有生之年還是要聞思修行,只有這樣,才不會浪費自己的一生。

《諸法集要經》雲:“若人舍善法,今生則虛過。”

http://www.bodhiinstitute.org/forums/index.php?topic=45864.msg237401;topicseen#msg237401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5-9 07:39 , Processed in 0.025834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