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5209|回復: 0

手捧金剛經,能斷一切苦 (索達吉堪布)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6-21 12: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87.gif


手捧金剛經,能斷一切苦 (索達吉堪布)


  要知道,我們痛苦的根源,唯一就是執著。哪怕它只有針尖那麼小,也會引來綿綿不斷的苦楚。每個人對於執著的東西,得到了,會患得患失;失去了,就傷心欲絕。假如沒有執著,任何痛苦皆與你無緣。

  現在有些人不管信不信佛,口頭上都會說不要執著,認為“一切皆空,不執著惡,也不執著善”,進而不辨取捨,做很多事情肆無忌憚。但實際上,他們津津樂道的“不執著”,也是一種極大的執著,而且是更為可怕的空執。佛陀曾諄諄告誡:寧可執著“有”如須彌山那麼大,也不能執著“無”如芥子那麼小。

  那麼,應當如何正確地斷除執著,才不至於誤入歧途呢?《金剛經》中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的答案。

  讀金剛經,明心見性,消災免難

  《金剛經》,又名《般若三百頌》,此經在漢地影響極廣,自大譯師鳩摩羅什翻譯出來後,修行人依靠它明心見性的公案不勝枚舉,普通人依靠它消災免難的感應也比比皆是。

  很多地方有這樣一種傳統:人死之後,若能在七七四十九天內,為亡人念滿100遍《金剛經》和1000遍《解脫經》,此人便可得到解脫。而且,在一些長壽祈福的儀式上,人們也經常念誦此經。

  有關此經的繕寫,拉薩大昭寺及內蒙古的古代文庫中,收藏了大量用黃金、白銀抄寫的版本。

  金剛經說什麼

  《金剛經》主要宣說了如何斷除執著,獲得調伏自心的境界。整部經的內容,按印度大德蓮花戒論師的觀點,可以歸納在三個問題中:

  最初如何發菩提心?

  中間如何修持六波羅蜜多(又名六度,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六種可度脫生死、獲得涅槃的大乘法門)?

  最後如何調伏自心,獲得色身、法身無別的果位?

  為什麼念誦《金剛經》的人同佛塔寺廟一樣值得恭敬

  一、《金剛經》詮釋的是般若空性,它是一切諸佛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出生處。

  二、釋迦牟尼佛在《耳飾經》中說:“末法五百世,我現文字相,觀想彼為吾,爾時當恭敬。”末法時代,佛陀以文字的形象應世,既然如此,《金剛經》肯定是釋迦牟尼佛,如果對其恭敬,必定會獲得加持。

  三、持誦《金剛經》的人,與佛身無別。

  四、持誦般若經的人,是佛所派來的使者,在做如來的事業。

  因此,噶當派的一位尊者說:“一個人的家裏若有般若經、佛塔、佛像,這就成了真正的佛堂。”

  有《金剛經》之處,諸天護法也會竭力護持。唐朝末年有個人,見一處非常廣闊清淨,遂以歡喜心在地上抄寫《金剛經》。年深日久,字跡已消失不現,但天人日夜守護該地,每當下雨雪冰雹,其他地方皆被淋濕,唯有此地是幹幹的一片,鄉民經常到這裏避雨。

  後來,一位得道的和尚入定觀察,得知曾有人在此寫過《金剛經》,故有天人保護不為雨淋,若無知踐踏經文有極大過失,於是勸鄉民不可到此躲雨。

  當然,這些功德光是口頭上講,有些人不一定相信,只有通過各種教證來說明,才會知道《金剛經》跟佛陀沒有任何差別。

  《金剛經》裏處處是寶,可隨意取

  學經典不同於學論典,論典一次只講一個問題,但經典有自己的特點,它的內容就像珍寶倉庫一樣沒有次第,有時候看到金子,有時候看到銀子,有時候看到珊瑚……各種各樣的珍寶全部堆在一起,可以隨意選取。(後來大德們在造論時,必須將其歸納總結。)同樣,佛陀在講《金剛經》時,有時候講聽聞此經的功德,有時候講恭敬此經的功德,有時候開始抉擇空性。後來弟子在結集時,完全忠於現場記錄,將佛陀和須菩提的一問一答匯錄成文,並沒有考慮順序排列。

  當然,每個問題都有甚深的密意,譬如對執著身體的人,佛就問“須彌山般的身體大不大”,進而將身體抉擇為空性;對世界有實執的人,佛陀問“世界是不是很廣大”,打破其實有執著。所以,這些並不是無的放矢。

  受持、讀誦並為他人廣說《金剛經》,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功德

  原因是佛陀的加持力不可思議,佛法的殊勝性不可思議。《隨念三寶經儀軌》雲:“如來功德不可思,佛法功德不可思,僧伽功德不可思,若信不可思對境,則生不可思果報。”

  以前世親菩薩念《般若經》時,屋頂常有一隻鴿子在聽。以此聞法功德,鴿子死後轉生為人,後出家成為大法師,即安慧論師。

  另據《五臺山志》記載,唐朝有個僧人叫慧潛,他為了山上能流出泉水,念了整整一萬天的《金剛經》。後來果真出現了一口泉,只要誰飲用泉水或在此沐浴,就能開啟智慧。這口泉即現在五臺山的“般若泉”。

  過去、現在、未來是一種錯覺

  無垢光尊者在《三休息》中經常講:“過去心”跟昨天的夢沒有差別。前一刹那的心,現在一絲一毫的痕跡也沒有,留下來的只是憶念,而不是過去心的本體。如果過去心的本體現在仍在,則成常有的過失。

  “現在心”也不可得。現在這顆明明清清的心,如果觀察它的顏色、住處、形狀,是根本找不到的。

  “未來心”是未生之法,根本沒有本體。如果未生之法現在可以得到,那完全不存在的法也能得到了。

  用密宗竅訣來講:過去心不可得,應該找心的來源;現在心不可得,應該找心的住處;未來心不可得,應該找心的去處。

  總而言之,這裏是以“不可得”的理由來抉擇心性。不僅心性如此,一切萬法莫不如是,因為萬法皆由心造,心不可得,萬法本性也不可得。

  以前我看到《金剛經》的這句話時,總覺得其涵義特別殊勝,跟大圓滿沒有兩樣。因此,大家也應該經常觀心,這裏面有很甚深的竅訣!

  歷史上有些人依靠這種觀察,就能認識心的本性:漢傳佛教中有一位宣鑒禪師,他從小出家,年輕時即能為人講法,尤其是對《金剛經》頗有心得,因他俗家姓周,世人稱之為“周金剛”。

  後來他自認為修有所成,精通一切法,聽說南方禪宗極其興盛,提倡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便起念想:“我的智慧首屈一指,南方一帶有魔眾傳法很厲害,還是去看一看,降妖伏魔。”於是,他挑著自己撰著的《金剛經?青龍疏鈔》南下。

  有一天,他在途中買點心,賣點心的阿婆問:“你的包袱看起來很重,裏面是些什麼?”

  “《金剛經》的疏鈔。”

  “你懂嗎?”

  “不僅懂,而且講過多年。”

  “我有一問題,若師父答得上來,點心免費供養,分文不取;若答不上來,請到別家去買吧。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知您點的是哪個心?”

  禪師一時為之語塞,只好背起行李繼續趕路,但心裏始終不忘這個疑團。

  晚上他來到龍潭禪師的寺院,拜訪了禪師之後,臨走時他看到外面太黑,就返回來要燈火。龍潭禪師點了一根蠟燭,遞給他,他伸手接時,仍在思維白天那事。正在此時,禪師“撲”地把蠟燭吹滅,當下宣鑒禪師恍然大悟。

——選取自《能斷:金剛經給你強大》

智悲佛網
http://www.zhibeifw.com/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19 16:03 , Processed in 0.019717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