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3155|回復: 6

涅盤法會中的法王教言---摘自入行論講記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1-11 09: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jmpcfw01.jpg


涅盤法會中的法王教言---摘自入行論講記

第一天

以前上師如意寶講過:“大家應該有一個心願,就是一心一意地修持菩提心,應想到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唯一就是修持菩提心。”當然,修其他密法或念咒語,這些都是可以的,但最根本、最基礎的就是菩提心,否則,無始以來所造的罪業很難遣除。

上師如意寶曾經講過:“不管是磕頭、念咒還是頂禮,我們做任何一件善事,都比不上發菩提心。如果沒有菩提心,即使念咒有多少萬、多少億,修了多少遍加行,參禪的境界有多高,這些功德實際上都不大,也許只能成為人天福報之因。”行善法有沒有菩提心的攝持差別如此之大,因此,在這個世間上,菩提心的功德最大,而且懺悔罪業的力量也最強。〖所以我們一定要發起菩提心。〗

以前上師如意寶講《入菩薩行論》時說過:“如果我們以前犯過戒、造過五無間罪、誹謗過三寶,依靠菩提心的力量,必定不會墮入惡趣,即便是暫時墮入了,也會如籃球拍地般非常短暫,到了地獄馬上就能獲得解脫。”

有一次學院舉行大辯論,上師如意寶講了一些要點,其中一點就是:相續中如果具有菩提心,就根本不會墮入惡趣。當時所有的喇嘛以各種銳利的理證對此駁斥,後來法王依靠顯宗、密宗的很多教證理證力折群雄。
所以,我們在臨死的時候,如果相續中的菩提心沒有毀壞,絕對不會墮入惡趣。《華嚴經》中也有明顯的比喻:有了明燈,千年的黑暗會在一刹那間被全部驅除;有了龍王頂上的如意寶,所有的違緣、障礙、危害能被遣蕩無餘。同樣,一個人相續中如果有了菩提心,就像明燈和如意寶一樣,能將墮入惡趣的一切罪障徹底斷除。

以前上師如意寶講過:如果相續中生起了“寧死也不退轉”的行菩提心,即使只念一遍觀音心咒“嗡嘛呢叭咪吽”,這個功德在你成佛之前也會越來越增多。但如果沒有菩提心的攝持,不管你念了多少咒語、做了多少善事、行持了什麼樣的佈施,這個功德的量是有限的,到了一定時候就會用完。

菩提心是如此的珍貴,我非常希望大家這次能夠精進修持,否則,菩提心是不可能平白無故就生起來的。
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講過,由於我們從來沒有串習過,所以剛開始修菩提心的時候,如果要緣無邊的眾生,這是相當困難的。但心畢竟是有為法,如果經常串習的話,久而久之它就會變得堪能,逐漸也就被調整過來了。所以,只要你們堅持不懈地修持,自相續中一定會生起世俗菩提心的。

當年,上師如意寶講《入菩薩行論》的時候,也說過:我們修菩提心的時候,首先要有一種改造的心,經常提醒“我要修菩提心,我要修菩提心”,因為凡夫人以前想的只是“我”,從來沒有想過“他”,這種心很不容易轉過來,所以最初一定要有一種改造的心來強迫它,讓它想“我要修菩提心,我要修利他的心……”,到了一定的時候變成自然了,即使沒有想“我是大乘佛教徒,我一定要利益眾生”,也會自然而然出現這樣的心態。

從《釋尊廣傳》中可以看得出來:菩薩在生生世世中,哪怕是遇到了生命危險,也不會退失菩提心。以前的米拉日巴尊者、虛雲老和尚,他們在修行的時候也不是沒有違緣,但是遇到這些痛苦時,反能將其轉為修行的助緣,就像我們上師如意寶,在當年歷史環境極其惡劣的情況下,自己的善心始終都沒有改變。所以,對這些菩薩們而言,就算遇到了再大的痛苦,自相續中的善法也會越來越增長。

我們平時見到鮮花都可以供養,比如說杜鵑花、梅花、木蘭花,還有藏地的大願花、怙主花,見到這些花之後,一定要想:這麼好看的花,一定要供養諸佛菩薩。以前上師如意寶在夏天時,經常到外面的花園或鮮花遍地的草原上去,念誦儀軌供養諸佛菩薩。我們也要養成這種習慣,平時不管是在屋子裏,還是去花園散步,見到這些美麗的花,馬上就觀想“供養諸佛菩薩”。

藏地的很多湖泊都有天鵝,如堪布根華所說,它們有各種各樣的顏色,銀白色的白天鵝、珊瑚般的紅天鵝、純金般的黃天鵝、藍寶石般的綠天鵝……上師如意寶說:我們學院附近的小河裏,夏天時也經常會來一群黃色的天鵝。在修意供的時候,我們應當這樣想:寧靜的湖面上悠遊著不同顏色的天鵝,它們發出動聽的吟鳴聲,令見聞此情此景的人悅意歡喜,這些美好的事物全部供養十方諸佛菩薩。

在上師面前供養三門一定要謹慎。有些新來的人或剛學佛的人,開始時有非常強烈的信心,在很多上師面前都供養身口意。以前上師如意寶說過:“那些新來的人說身口意全部供養,但過了一段時間,身口意全部都不見了,身體已經跑回去了。按道理來講,這個身體不是他自己的,應該是屬於我的,如果再帶回去的話,會不會犯盜戒?(眾笑)”

藏地的很多老修行人,每次見到漫山遍野的鮮花,口裏就開始念:“供養三寶!供養三寶!”上師如意寶以前在講《入行論》的時候,也再三地強調:“到了夏天,藏地有那麼多野花、那麼多非常漂亮的花,如果沒有供養的話非常可惜,所以我們到草地上的時候,一定要念花供儀軌。”

皈依是什麼意思?以前上師如意寶說,就是投靠依止的意思。就像一個人從一個部落投靠另一個部落,他會在首領面前發誓:“從今後我的一切交付予你,全部由你來支配安排。”如果他口裏這樣說,心裏也這樣想的話,那他以後就是這個部落的人了。同樣,皈依就是我以前沒發過這樣的誓言,但現在要在佛陀面前發誓“從此以後我是你的眷屬”,這種誓言就是皈依佛;發誓生生世世修持佛陀的甘露妙法,這就是皈依法;發誓從此以後以大小乘的僧眾為助伴,這就是皈依僧。

有些人說:“我心地善良、不害三寶就可以了,這就是皈依,那些儀式完全是多餘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以前上師如意寶曾再三講過,所謂的皈依儀式,就是修行人在三寶和上師面前發下誓言:即使遇到生命危險也不捨棄三寶。大乘行人則應該想:我為了利益一切眾生,即使遇到生命危險也不捨棄三寶。世間上當總統還是做其他的事,也需要在自己的對境面前發誓,這種儀式非常重要,所以我們也應該在三寶面前發誓,有了這種誓言以後,自相續中才有了皈依的戒體。

還有些罪業,雖然自己沒有親自造,但是卻指使別人去造的殺生、偷盜等等,其實這與自己造是一樣的。以前上師如意寶說,在“文革”期間有一些比較愚笨但又虔誠的佛教徒,他們自己害怕殺生,便叫別人去殺犛牛,實際上,這樣的過失就更大了,為什麼呢?如果是自己去殺,那只有自己一個人墮惡趣,不會連累其他人;但若讓別人去殺的話,兩個人都會墮入惡趣的。

面對死亡時,最好的藥就是佛教的甘露妙藥,這對死者很穩妥,不管老年人還是年輕人,都會有一種安全感,覺得即便暫時離開了人間,也不是什麼都沒有了,臨終時應該好好發願、祈禱三寶,自己的來世要利益眾生。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講過:“當我們最痛苦、最困難的時候,千萬不能忘記三寶,寧可捨棄自己的生命,生生世世也不捨棄三寶。”平時應該發這種殊勝的誓言。

法王如意寶教言---摘自<入行論講記>

http://www.bodhiinstitute.org/forums/index.php?topic=39841.0

 樓主| 發表於 2013-1-11 09:38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二天

上師如意寶也曾說:“佛陀的功德是圓滿的,沒有任何事情不能做到,但關鍵在於我們的信心,有了信心的話,絕對能遣除一切痛苦。”

懺悔確實是很重要的,它的功德也非常大,佛在《無盡智慧經》中說:“懺悔是積累資糧的一種方便法。”律藏中也說:“通過懺悔,可使自相續中的罪業減少,功德增上。”上師如意寶在《忠言心之明點》中說:“我們相續中的如來藏明鏡,若被兩種障礙的灰塵遮障,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影像就不會現前。”可見,我們相續中的罪業沒有清淨之前,修什麼法也不會得到感應的。

以前法王如意寶在講這些竅訣時說:懺悔時一定要髮露,也就是對所造的罪業不隱藏起來,在上師、佛菩薩等所依對境面前,必須具備兩種心態,一是後悔心,二是以後不再造的決心,有了這兩種心的話,不管造過什麼罪業,也會得以清淨的。《金光明經》雲:“千劫所造無邊罪,一次作懺亦清淨。”意思就是說,我們在一千個劫中所造的這些罪業,通過一次懺悔也會得以清淨的。

《地藏十輪經》中言:“有兩種人沒有所犯的罪,一種是從來也不造惡業的人,另一種人雖然造過惡業,但以慚愧之心已經髮露懺悔了,這兩種人都可以叫勇健得清淨者 。”以前法王如意寶也講過:“沒有犯過罪的人,稱為樹立佛幢者;造惡業但又懺悔了的人,稱為摧毀魔幢者,此二者均可以說是行持佛法的人。”

我們都知道,死主會突然降臨的,法王如意寶在《忠言心之明點》中說:“死主大敵如暴雷,誰也不知何時到。”所以,死神就像打雷一樣,什麼時候到來,誰也無法了知。

有些人將觀世音菩薩作為本尊,有些人將文殊菩薩作為本尊,1987年法王如意寶朝拜五臺山之後,要求全學院的弟子主修文殊本尊,念一億遍文殊心咒。所以,我們每個人最好有一位自己的本尊,這既可由上師認定,也可憑自己的信心選擇,若能一輩子持誦本尊心咒,那麼在臨終時、中陰時,或墮入三惡趣受苦時,本尊都會以不同的形象來救度你的。無始以來我們在輪回中無依無靠,如果認定了本尊,一遇到痛苦和違緣時,馬上就祈禱本尊,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選擇本尊有相當大的利益。

平時不管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在工作中或者事業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違緣,當這些出現時,一定要採用噶當派將違緣轉為道用的殊勝教法,這也是全知麥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寶的傳統。以前上師如意寶如果感覺不太順利,好像會出現違緣的時候,就念一些斷法的偈頌或修持般若法門,將自己的身體受用全部佈施給眾生,讓眾生隨便受用,這樣以後,違緣馬上就煙消雲散、消於法界了。

法王如意寶也講過,如果一個人相續中真的生起了菩提心,那他始終都會想把自己所擁有的財產、善根、身體等全部佈施給眾生,這樣一來,人天等一切有情都會生起極大的歡喜心。因為世界中有了一個菩薩,就會增添一分美好,人和非人自然而然也會消失他們的嗔恨心。有些大德們的教言中說:假如一個人生起了菩提心,眾生哪怕聽到他的聲音、看到他的樣子,享受到他的任意一分,也會獲得無上善根,播下解脫的種子。

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講過:“如果不懂竅訣,對治煩惱非常困難;如果懂了竅訣,對治煩惱易如反掌。”我們也可以看到,無論是佛陀也好,阿難、舍利子等小乘阿羅漢也好,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等大乘菩薩也好,印藏漢三地公認的大成就者、瑜伽士也好,他們都是通過智慧的力量,斷除了相續中的自相煩惱,最後獲得了聖者果位。所以只要用智慧來破析煩惱,任何煩惱都不堪一擊,就像紙老虎一樣。

上師如意寶在接近圓寂的時候講過:“不要損害眾生,一定要調伏自己的心,不要擾亂別人的心。”這就是我們上師的遺囑,作為一個修行人,千萬不能擾亂別人的心,這是非常關鍵的事情。

以前上師如意寶在講《文殊大圓滿》時說過:“我們的回向就是願眾生獲得佛果,這是最究竟的目標,在此之前讓眾生獲得各自所求,只是暫時的回向。諸佛菩薩的回向都可包括在《普賢行願品》的十大願當中,這十大願歸納起來,就是願佛法興盛、眾生獲得快樂。此乃回向的所有內容。”

師如意寶也經常在課堂上說:“我們所做的善根一定要回向,否則一刹那的嗔念就會毀壞所有的善根。如果立即回向於菩提,乃至獲得佛果之前,這些善根永遠也不會耗盡,並且蒸蒸日上、不斷增長。”這就是我們傳承上師的教言,因此大家行持任何善法時,一定要記得回向!

真正發了菩提心的高僧大德,在他們的發願文中經常可以看到這些內容。上師如意寶1987年去五臺山,在六月初四——釋迦牟尼佛轉法輪日的那天,他老人家發願:“從現在起乃至生生世世,不偏袒任何有情,無論是對我起信心,還是起憎恨心,願他們都獲得利益而往生極樂世界。”我們每個人也應該這樣發願。

菩提金剛對上師如意寶的授記中也說過:凡與他老人家結緣的人,均能往生極樂世界。作為後學者,我們心裏也要有這種願望,凡是與我結緣的眾生,哪怕是用嗔恨心或不恭敬的心來對待我,暫時可能他會感受一些痛苦,但最究竟來講,因為跟我結上了緣,願他能得到真正的解脫。這樣的發願,對每個修學大乘佛法的人來講至關重要!

上師如意寶在講《入行論》時也說過:“所謂不放逸,就是平時自我監督、自我提醒的一種心。”比如在說話時,看看有些話能不能說;在做事時,看看有些事能不能做;在想事情時,看看有些事情能不能想。平時自己監督自己,言行舉止要特別注意、謹慎取捨,這樣的行為和心態就叫做不放逸。因此受了菩薩戒以後,如果你沒有不放逸,過兩天就可能完蛋了,菩提心就已經失去了。

上師如意寶對經常跑來跑去的人,也是非常討厭的,如果欲令上師歡喜,我們就應當一心一意地學習,一門心思專注於大乘佛法上,盡力護持自相續中的菩提心,想方設法來增上它的功德,這就是上師如意寶最歡喜的一件事。

以前上師如意寶在講這部論典時說過:“雖然各大論師的說法各不相同,但這只不過是個人的看法而已,真正業因果的深細道理,唯有遍知佛陀才能通曉。”所以,對此甚深的因果道理,凡夫人沒有必要冥思苦想,這樣深深思維實際上也找不到最究竟的答案,畢竟這麼多了不起的論師們都覺得這個問題非常深奧、難以答復,我們這樣的人想要完全明白就更加困難

法王如意寶教言---摘自<入行論講記>

 樓主| 發表於 2013-1-11 09:39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三天

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講過:“我們根本不知道哪些是凡夫、哪些是菩薩,故應以清淨心來對待一切眾生。自己要精進地行持善法,見到別人行持善法時,千萬不能製造違緣障礙,而要詳察自相續,斷除嫉妒心和嗔恨心。”這是修行過程中務必要牢記的一件大事。

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雲:“若時自在住順處,設此不能自攝持,墮落險處隨他轉,後以何因從彼出?”意思就是說,現在一切順緣全部具足,倘若不能以正知正念來攝持身心,一旦墮落到地獄、餓鬼、旁生當中,那時又將依靠什麼因緣再從彼處獲得解脫呢?以前上師如意寶教誡弟子的時候,也經常引用這個殊勝的教言。記得大經堂剛啟用的第一天,上師如意寶就對大家要求道:“我們這樣的人身來之不易,既然得到了,又具足了善知識和自身的種種因緣,倘若沒有下工夫認真修學,世間上再也沒有比這更遺憾的事了!”

現在我們轉為人身,遠離八無暇處,獲得八種閒暇,具足了十八種暇滿,這樣的人身在當今世界上非常難覓,所以你們內心應當數數歡喜。記得上師如意寶在課堂上也講過,他老人家年輕于石渠求學時,經常不由自主地想:“我現在遇到了這麼好的上師,又獲得了如是暇滿的人身,這到底是不是做夢啊?”每每想起來就特別高興,尤其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覺得這種幸福難以言表,心中情不自禁地生起極大的信心和歡喜心。

與凡夫比起來,高僧大德的行徑完全不同,以前上師如意寶經常在課堂上講:“對我而言,來世和今生比較起來,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來世的準備上。”可我們後學者是不是這樣?大家也可以總結一下。

上師如意寶說:“很多竅訣書裏講過,地獄的眾生非常痛苦,它們無法回憶起前生,也不能說話,連一刹那憶念善法的機會也沒有,在這種痛苦和折磨下,永遠都沒有修行的機會。”正如昨天月稱論師的教證一樣,現在自由自在的時候一定要想方設法保護自己,這一點每個修行人都不要放棄,否則再繼續造惡下去,真的是沒有希望了。

最近我發現有些知識份子認為《入菩薩行論》比較簡單,沒有什麼學頭;因明又特別的難懂,學不進去。就像上師如意寶以前所講的:“深奧的法覺得難懂,他修不起;簡單的法門認為太粗淺,又不願意學習。結果這種修行人在臨終時一點境界都沒有,空手去往中陰界。”其實你實在學不懂因明、中觀或其他論典不要緊,最關鍵的是什麼?就是要將《入菩薩行論》的每一字每一句,不僅能從字面上解釋,而且細細地去思維品味。

上師如意寶以前曾講過:我們修行人一方面要好好地修持空性法門,學一些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平時應該多念一些咒語,有一些簡單的修持。不要動不動就以發心為藉口,什麼善事都不做,我覺得你再怎麼忙,每天也有空閒的時候,利用那段時間完成該念的咒語、該誦的經文,每個人都應當這樣要求自己。當然,自己對自己要求嚴一點,還是比較舒服的,應該沒有什麼怨言。但如果別人天天這樣強迫你,不一定能堅持很長的時間,而且心裏也不舒服。

上師如意寶以前也講過:當我們生起煩惱的時候,儘量在剛開始的時候對治它,如果實在對治不了,則應當自己呵責自己,或用棍棒石頭狠狠地打自己,“我這個人真是很壞,聽了那麼多法、學了那麼多法,還要生這種分別念,還要生這種噁心”,自己如果對自己這樣懲罰,逐漸逐漸這種惡分別念就會減少的。

我們一定要認清煩惱的危害相當嚴重,千萬不能依止煩惱、隨順煩惱。一旦煩惱生起來了,立即要想方設法地加以制止,如果實在不能制止,上師如意寶也講過,馬上要觀想與上師無二無別的本尊,然後一直虔心祈禱,如此一來,雖然煩惱不一定會消失,但它決不會對你的修行造成大違緣,也不會對你的相續造成大危害。這是傳承上師給我們留下的教言,大家務必要牢記在心!

上師如意寶在一首道歌裏也唱道:“上半生仇恨的敵人變成了現在的密友,現在對自己非常關愛的親友,過段時間很可能成為殺害自己的仇人,所以世間上的親怨沒有任何可靠性,對此我們不應無有意義地生起貪心和嗔心。”世間當中的確是這樣,永遠都成為敵人的,不管是國家也好,人與人之間也好,一般來講是沒有的,這一點通過自己一生的經歷也可以證明。

三士道的人都不能離開菩提心。佛陀在經中說:“諸比丘,縱遇命難也不能捨棄菩提心。”上師如意寶以前也講過:“大家應該發願生生世世不捨棄三寶、不誹謗三寶;修行一定要堅定不移,不能遇到違緣困難就馬上動搖;即使遭遇生命危險也不捨棄菩提心。”一再地強調這三個教言。

上師如意寶在《忠言心之明點》裏說:人身非常難得,得了以後意義重大,超勝如意寶。不管是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全部都是依靠人身而獲得的,這一點沒有任何懷疑。以前上師在講《入菩薩行論》時說,不要說在座的出家人,哪怕是一個剛皈依佛門的在家人,想依靠人身獲得佛果也是可以的,怎麼可以呢?比如說好好聞思修行,受持皈依以上的戒律,一心念阿彌陀佛,那一定會往生極樂世界的。這只有依靠人身才能成辦,如果沒有人身,我們轉生為其他的眾生,有沒有這麼好的機會呢?絕對不會有。所以,這個方面大家應該好好考慮,得人身最好不要空耗。

上師如意寶早在六、七年前講過:“我們學院所有的四眾弟子,有關別解脫戒出離心方面,應該好好學習《花鬘論》;菩提心大乘佛法方面,一定要學習《入菩薩行論》;密宗方面,主要學習無垢光尊者的教言。”也有這樣的一種竅訣。

以前上師如意寶在課堂上多次提過,若能圓滿地學習這部《入行論釋•善說海》,其功德和利益不可估量,如果沒有這麼長的時間,僅念誦前面的幾個頌文或是後面的幾個頌文,自相續當中也會生起菩提心。所以,我們特別高興能在上師面前得受這樣的法門,這是多生累劫積累的福報,是非常不容易的!

以前上師如意寶在講《入菩薩行論》的時候說過:“我們不僅要頂禮以三寶為主的對境,這裏還有很多沒有包括的對境,也值得我們恭敬頂禮,尤其是要頂禮令自己獲得菩提心或無上境界的上師,如果上師不在的話,應該對他的住房及以前住過、加持過的地方進行頂禮。”

法王如意寶也說過:“我根本上師住的地方,什麼時候看見,也都值得頂禮!”後來我們去石渠的時候,看到了華智仁波切、俄巴活佛、麥彭仁波切住過的地方,儘管那裏現在幾乎什麼都沒有,華智仁波切降生的地方只有一塊石頭,但對這些空地我們也要頂禮。為什麼呢?這裏畢竟是菩薩住過的地方,具有殊勝的加持力,與我們凡夫住的地方完全不同,而且這些菩薩也是大家公認的。就像朝印度的四大聖地一樣,雖然這裏沒有釋迦牟尼佛,有些地方基本上變成了一片荒野,但大家都知道這是佛陀住過的地方,絕對值得恭敬頂禮。

法王如意寶教言---摘自<入行論講記>

 樓主| 發表於 2013-1-11 09:3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小菩提 於 2013-1-11 09:49 編輯

第四天

法王如意寶圓寂的時候也是這樣。2004年1月7日,對我們而言,這一天非常殘忍、不堪回首,但對法王那樣生死自在的大瑜伽士來講,這是一個吉祥的日子。法王於那天的九點四十分示現圓寂,在八點鐘的時候,法王開始坐起來,將一生攜帶的《系解脫》從頭到尾念完一遍,大概在九點鐘時又坐起來,雙目直視虛空而安詳圓寂。直到現在為止,當時的醫生和很多人也認為這種現象十分不可思議。

不要說他們那樣的大成就者,就算有些普通的修行人,在死法上也與世間人完全不同。由於他們活著的時候,對死亡和來世已經有了一定準備,即使真的到了中陰界,也沒什麼可怕的,對他們來講非常正常,就像起程到另一個地方一樣,只是臨走時需要收拾一下行李,除此以外,沒什麼大不了的。

第一件事情,現在這部論典的前幾品已經講完了,還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沒有講,在這裏我提一個希望,希望大家不要中途放鬆下去。因為學習這樣一部論典非常不容易,上師如意寶以前也講過:“今生若斷了非常殊勝的大乘佛法的傳承,生生世世都會遇不到佛法,或者即使遇到了,中間也會經常出現一些違緣,令自己不能圓滿完成。”這種不好的習氣最好不要延續下去,否則對來世是個不好的開端,也是個不好的緣起。

上師如意寶1987年去五臺山,在六月初四——釋迦牟尼佛轉法輪日的那天,他老人家發願:“從現在起乃至生生世世,不偏袒任何有情,無論是對我起信心,還是起憎恨心,願他們都獲得利益而往生極樂世界。”我們每個人也應該這樣發願。在沒有發菩提心之前,我們的心態經常是為了自己、為了親戚朋友,但發了菩提心以後,自己的身口意、所作所為、言行舉止都應該是為了利益眾生。把我作為對境,不管是對我恭敬、供養、禮拜,還是用各種不恭敬的行為來對待我,都願這些行為成為他們的菩提之因。無論在什麼地方,凡有眾生看到我、聽到我的聲音,對我生起歡喜心,或者對我生起厭煩心,都願他們離苦得樂,究竟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這就是我們發願的總目標,大家一定要在實際行動中身體力行。

上師如意寶在接近圓寂的時候講過:“不要損害眾生,一定要調伏自己的心,不要擾亂別人的心。”這就是我們上師的遺囑,作為一個修行人,千萬不能擾亂別人的心,這是非常關鍵的事情。

古大德的教言開示中也是這樣講的。金厄瓦說:“身體的核心是心臟,如果沒有心臟,人就成了一堆血淋淋的肉。同樣的道理,修法的核心是上師瑜伽,若沒有上師瑜伽,所有的法只不過是一紙文字而已。”我們在修行過程中,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導,大乘境界不可能在自相續中真實地體現。所以,梅覺巴大師說:“度母是綠色也可以,觀世音菩薩是白色也可以,金剛手是黑色也可以,這些怎麼樣都可以,但我憶念上師的心,一刹那都不能離開,若能如此,我離成佛不會太遙遠。”

以前的有些大德,一提起自己的上師,就激動不已,以致無法完整地說出上師名字。他們有時候會說:“你們很偉大,能說出我上師的名字。我根本沒辦法,從來沒有完整地說出過。”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應依靠這種信心來依止,這樣相續中才會得到真實的法益。

上師如意寶接近圓寂時,說過兩句話,含義非常甚深。第一句是“信心穩固”,意思是人不要漂來漂去,不要今天是出家人、明天是在家人,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秉性一定要穩重;第二句是“勿擾他心”,不要擾亂眾生的心,“他”不僅僅是人,還包括其他動物,也就是不要故意害眾生。上師老人家最後給我們留下來的教言,只有這兩句——信心穩固、勿擾他心。

因此,我們不要擾亂其他眾生的心,平時在工作過程中,或者在任何一個環境中,儘量保護別人的心。如果自己有能力,最好讓他們的心轉到行持善法方面;如果實在沒有能力,也應遵循上師如意寶的教言,不要通過各種方法來擾亂別人的心,這就是我們的一種原則。總之,人應該有方向,就像車要有刹車一樣,在危險的時候懸崖勒馬,對惡行有一種控制力,這才是對的!

華智仁波切講過:“想得到福報,佈施是最好的竅訣;想令事業圓滿成功,讓眾生歡喜是最快的途徑。”以前上師如意寶也經常說:“如果你能利益眾生、幫助眾生,自己的事情會無勤當中獲得圓滿。”

既然只有利益眾生,才可以回報佛陀的恩德,遭受再大的傷害痛苦,我們也要安忍下來,唯一行持利他之事。現在野蠻的眾生遍天下,我們不受譭謗挖苦是不可能的,但當受到這些時,一方面要憶念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的行為,同時也要憶念傳承上師們的教言。以前上師如意寶曾說:“凡是與我結緣的眾生,無論親人還是怨敵,對我讚歎還是譭謗,我都發願讓他們暫時獲得快樂,究竟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他老人家一生的誓言。

以前上師如意寶拜見他老人家的根本上師時,也說:“我為了報答您的恩德,發願利益一切眾生!”所以,利益眾生是對上師和佛陀最好的報恩,大家在實際行動中,倘若能夠幫助眾生,就是對上師的一種報恩。有些人說:“上師您對我的恩德很大,我準備寄一點茶葉,但通過什麼方式呢?”寄茶葉倒不一定,因為上師也不是茶口袋。最重要的是什麼?如果你有一點能力,盡心盡力、無條件地幫助眾生,這樣就是報答了佛的恩德,也是報答了上師的恩德。

眾弟子的怙主上師如意寶,他老人家一生中最強調的是什麼?就是學習佛法,聞思修行,這對每個佛教徒來講至關重要。如果說“我現在已經聞思了五六年,可以了”,這是不行的。學習佛法要永無止境,活到老,就要學到老、修到老。只有這樣,佛教的見解才不會退失,幫助眾生和淨化自相續才有希望。否則,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極為堅固,惡習一旦爆發的話,很可能根本無法抵擋,做出的事情令自己後悔終生。

《釋尊廣傳》中,佛陀曾對阿難說:“我過去行菩薩道時,恒遭詆毀,常有人以難登大雅之堂的惡語詬罵。即便後來我已成佛,仍有眾生謂我與女人行不淨行,妄圖以美女為工具譭謗我。”上師如意寶在講這段時說:“現在世間上有些高僧大德,當事業非常圓滿時,很多人的嫉妒心實在無法控制,通過各種方式來譭謗加害,這也是天經地義的,用不著大驚小怪。如果自己真正有功德,對此不會不歡喜,反而能夠轉為道用。”我們都是隨順佛陀的後學者,當年佛陀在因地時怎麼樣對眾生發菩提心,我們也應如是效仿。

在世間八法 中,就包括了對名聲的執著,這是一般人很難舍掉的。以前上師如意寶曾說:“世間上的人,要麼貪執財物很厲害,要麼貪執名聲很厲害。我現在已經到了晚年,世界上很多人都知道我,該有的名聲都有了,我一點也不希求這些,所以我修行不是為了世間八法。”有時候上師也給我們做這方面的開示,在座的老道友應該記得吧。

作為一名佛教徒,如果不想著幫助眾生,整天都是搞世間八法、宣傳自己的名聲,那是值得慚愧的。因此,大家以後一方面儘量不要自我宣傳,另一方面,名譽一旦受損時,也不要傷心難過,對別人生嗔恨心。世間上的名聞利養,跟孩童的沙屋沒什麼差別,當它倒塌時,倘若為此而哭泣,在智者的眼裏,這是一種幼稚可笑的行為。

受贊享榮耀,非福非長壽,
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樂。

其實有名聲也不見得是好事。以前上師如意寶講此頌時,引用過貢塘•丹畢准美尊者的一個教言說:“名譽的雷聲陣陣地響起,福報的雲霧漸漸地消散。”所以,福報不太大的人,名聲轟動一時之際,很可能像秋天的蒼蠅一樣,馬上就要不行了。

上師如意寶接近圓寂時,在“極樂法會”的開示裏,給我們後人留下了四點要求,這也是上師在大眾中的最後一次講話。這四點要求分別是:一、誠心祈禱阿彌陀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二、發菩提心,以慈悲心來對待眾生(所以,剛才講的以善心對眾生,也是法王的一個遺囑);三、儘量守持一分戒以上的戒律,這一分戒也主要指不殺生;四、末法時代,觀音心咒轉經輪度化眾生的緣起非常成熟,每個修行人要經常使用。

法王如意寶教言---摘自<入行論講記>

 樓主| 發表於 2013-1-11 09:40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五天

我們在座的人,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在這裏圓滿學業之後,今後的人生道路上,肯定會遇到名聞利養的種種誘惑,對此理應如何對待呢?以前上師如意寶說:“若真正對眾生和佛法有利,接受名聲和利養是可以的,但若純粹是為了個人,那擁有這些一點意思都沒有。

若過是偶發,有情性仁賢,
則嗔亦非理,如嗔煙蔽空。

上師如意寶講這一頌時說:“我們產生猛厲嗔恚時,密法的境界不一定用得上,但依靠《入行論•安忍品》的竅訣,有時候完全能對治自己的煩惱。”華智仁波切也講過:“我遇到一些逆境違緣時,很想用無上密法赤裸覺性的長矛,但還沒來得及用時,煩惱就已經斷了,在不情願的情況下,也是用上了《入行論•安忍品》的盔甲。”

設若害他人,乃愚自本性,
嗔彼則非理,如嗔燒性火。

上師如意寶說:“愚笨的人最好不要把手放到火堆裏,否則被燒傷也不能怨天尤人。因為火的本性即是燃燒,不管你的手也好、別人的手也好,接觸它肯定會燒傷的。若對火大發嗔恨,責怪它不該灼傷自己,那只會成為眾人的可笑之處。”

同理,你既然承認損害他人是凡夫愚者的本性,那他對你進行加害,則不應該生嗔恨心。因為如你所說,凡夫人的本性就是害人,這就是他的工作,那麼無論接觸到誰,他都會有意無意地加以傷害,猶如毒蛇、羅刹女和猛獸一樣,只要你去親近它,毫無疑問肯定會遭殃。既然如此,你被他損害、被他欺辱,又有什麼可抱怨的呢?

上師如意寶以前講過:“嗔恨雖然在勝義中沒有可除的,但在世俗中,遣除嗔恨就像夢幻般的軍隊,消滅夢幻般的敵人,最後獲得夢幻般的快樂。”由此可知,世俗中的一切,在聖者智慧面前全部是空性,是如幻如夢的。

貪心嗔心等過失,皆依靠因緣而生,上師如意寶也講過:“從貪心的角度而言,貪心並非以自力生起,它是依靠因緣聚合才起現的。《俱舍論》中說,悅意的對境、非理作意、相續中的習氣未斷,具足這三種因緣時,自然而然會生貪心。對怨敵生嗔也是同樣,依靠非理作意、對境現前、習氣存在,嗔恨心就會馬上出現。因此,我們不應該怪別人,這完全是因緣和合的結果。”

當今世人為了享樂不擇手段,見此惡劣行徑,法王如意寶曾在一首道歌中說:“現在的人對因果毫不重視,拼命地造惡業,難道地獄已經毀滅了嗎?”我們每個人在短暫的人生中,修行要非常圓滿,恐怕也不一定能辦到,但不管怎麼樣,自己最好不要變成佛教敗類、變成法油子,而應將所學的這些知識儘量融入實際行動中,生活清淨無染地過下去,這應該是我們修行人的願望。人生如夢,一切猶如過眼雲煙,全部都會化為烏有,假如為了虛幻的生活而大造惡業,實在是不值得。


我們作為修行人,最好不要看重虛名。人的根性不同,以前法王如意寶也講過,有些人貪財,有些人貪名,有些人貪感情,有些人貪地位……每個人的執著方向不相同,但這都是不好的。真正的修行人,當以佛教無我無私的精神來攝持,倘若做不到這一點,那在短暫的人生中,修行是不可能成功的。

。以前法王如意寶在一首道歌中也唱道:“上師,您宏大的深恩,我永遠也報之不盡,只能以利益眾生的方式來報答。”因此,想報答上師恩德的話,就應發願去利益眾生。


法王如意寶經常講:“作為大乘佛教徒,不僅要遵守大乘教義,即使小乘的沙門四法也不能違背。”

法王如意寶的《教誨甘露明點》裏面講了三個要點:一、人格賢善,心地善良,心胸寬廣,有遠見、有智慧;二、戒律清淨,不管是小乘戒、菩薩戒、密乘戒,都要護持好根本戒,莫與解脫有抵觸;三、無垢智慧,每天要憑自己的力量,對清淨的教言作聞思修行。對此大家應牢牢記住!

以前法王如意寶不管去漢地的五臺山,還是印度的金剛座,都會發願:“我要度化天邊無際的眾生!”我們學了《入行論》以後,如果還是全部圍繞著自己而發願、念經、回向,那就不是大乘佛子了。

我經常感到法王如意寶的不可思議,他老人家接近圓寂時,一直在強調:“今生和來世當中,我最重視來世;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當中,我最重視出世間法。”每當這些教言歷歷再現時,我心裏總有種不同的感覺。對於因果,大家也應該有這樣的認識。

上師如意寶在《無常道歌》中說:“眼見眾多流轉中陰身,自己決定不可常住世。”誰都不知道自己何時會死,所以不要再拖了,應該趕快修行!

上師如意寶在《快樂道歌》中說:“歲月的月光雖已漸漸隱沒,但內心中快樂的紅日正在慢慢升起,這是一生中嚮往解脫、修持佛法的結果。”瑜伽士內心的快樂,是任何快樂也無法比擬的。但如果一直有執著和掛念,始終不會獲得自在和解脫。

法王如意寶教言---摘自<入行論講記>

 樓主| 發表於 2013-1-11 09:4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小菩提 於 2013-1-11 09:50 編輯

第六天

上師如意寶在世時,給我們講過《百業經》、《賢愚經》、《白蓮花論》等許多業因果方面的教言。在宣講的過程中,上師由於有切身體會,所以經常悲淚縱橫、泣不成聲,以致所有弟子的相續中,對業因果產生了非常深的一種概念。

上師如意寶圓寂前的幾年裏,曾安排了一個四年計畫,第一年講的就是《百業經》,然後第二年講《入菩薩行論》、第三年講《大幻化網》、第四年講《上師心滴》。可見,每個修行人必須要打好因果基礎,有了這個基礎以後,行為肯定會小心翼翼,像世間人那樣隨隨便便是不可能的。

上師如意寶在這麼多年中,經常給我們講一些佛教的故事,尤其是因果方面的公案,這種培養人才的方法,我從內心裏非常讚歎。不管是研究因明也好,中觀也好,唯識也好,無論開設什麼樣的課程,都需要輔以取捨因果的學習。否則,表面上你是出家人,實際上對造惡業一點都不怕,這恐怕不是什麼好事!

上師如意寶說:“故意斷一個傳承,相當於毀壞一百座佛塔。”諸高僧大德也有這種說法。可見,這種罪業的果報相當嚴重。有些人聽聞佛法時,好像在學世間學問一樣,沒有特別恭敬地聽了幾堂課,過段時間不想聽就隨便離開,輕率地中斷傳承。如果是這樣,士用果將會招致罪業不斷增長。

怯懦舍精進,豈能除福貧?
自信複力行,障大也無礙。

上師如意寶在講本頌時也說:“我們每個人應該想:今生我遇到了大乘佛法和善知識,同時又有修行的緣分,為什麼我不能成就?為什麼我不能度化眾生?自己應該有種不共的勇氣,在這種心態下,白天不休、晚上不眠,持之以恆地精進修學,才能有成就的機會。”當然,上師並不是要我們白天一點也不休息,晚上一點也不睡覺,而是說白天不要散亂懈怠,即使難免的話,也要儘量縮短時間,晚上不要貪圖睡眠,人生本來短暫,如果一半都處於迷迷糊糊的狀態中,那不是太可惜了嗎?

上師如意寶講過:“有些人沒有任何理由,每天就覺得痛苦不堪,而有些人雖然身體不好、困難重重,但每天過得非常快樂,這都跟前世的業力有關。”所以,大家若想生生世世利益眾生、不被別人歧視,現在就要消除傲慢,不然會變得愚笨無比,醜陋如青蛙,身體也很虛弱。有些人胖得不行,像一塊肥肉一樣,眼睛都不知道在哪里,有些瘦得皮包骨頭,連挑一桶水都非常困難,這都是以前傲慢導致的。倘若沒有傲慢,人人見你就會心生歡喜。有些人經常發脾氣,抱怨很多人看他不順眼,這也是傲慢的果報,即生中要儘量地懺悔,多念金剛薩埵心咒!

無論是在家人、出家人,成佛之道在每個人的前面,只要你想獲得,就肯定有能力達到。上師如意寶在《文殊大圓滿》中也說,三乘 任何一種果位都能實現,一切掌握在自己手裏,人人都有這種緣分和權利。所以,大家應該有一種堅定的信心,相信自己絕對有能力。

上師如意寶也講過:“對聞思修行等善法的興趣,一定要越來越增上,若能認識到善法的重大意義,則會如同進餐一樣,每天都毫不間斷,將力量全部投入,精勤不息。”

上師如意寶也講過:“世間法方面,未來最好不要有很多盤算,但是在行持善法方面,對未來應該有一種安排。”

上師如意寶講過:“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先要觀察自己的心,若是無記心或噁心,就乾脆不做,若是善心就一定要做。去做的話,前前後後要考慮周到——這樣做會不會半途而廢,最後會不會成了自私自利的心。決定完以後,做的時候一定要用歡喜心。”上師每次要求大家做一些善事時,都要以歡喜心來攝持,這一點非常重要。《法華經》雲:“為一切眾生,歡喜而愛敬。”我們做事情的目的就是為眾生,在做的過程中,要有歡喜心、愛心、恭敬心,假如有了這三種心,則肯定有非常大的意義。

現在大多數人只是學佛,並不是修佛,然而,若沒有修行、只是理論上稍微懂一點,其實也起不到什麼作用。上師如意寶在《忠言心之明點》中說:“數多佛陀諸法理,唯調眾生心方便。”佛陀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歸納起來就是要調伏自己的心,而調伏心的前提必須要實修。

貪執異性對學佛有很大的影響,越執著就越痛苦,每天都是朝思暮想,一直思念著對方,哪里有時間修行佛法?印光大師曾說:“佛念若如情念,則成佛有餘。”上師如意寶也講過:“若把思念異性的心,用在憶念阿彌陀佛上面,很多人早就往生極樂世界了。”所以能不能從這種執著中拔出來,對年輕人來講是最嚴重的挑戰。

若有人毀我,讚譽何足喜?
若有人贊我,譏毀何足憂?

別人的讚歎,並不會讓你變好;別人的挖苦,也不會讓你變壞,到底有什麼可執著的呢?原來有本書裏說:“如果你是獅子,別人罵你是狗,你不會真的變成狗,故不用為此而生嗔;如果你是狗,別人讚歎你是獅子,你也不會真的變成獅子,故不用為此而生喜。”這些道理真的很深。以前上師如意寶說:“在我的一生中,有時會聽到別人讚歎,有時會聽到別人譭謗,這個時候,我就在心裏默念這個偈頌,還是起到很大的作用。”

佛陀在《別解脫經》中說:“多聞于林中,居至老安樂。”我們先應依止善知識廣聞博學,等自己老了以後,再去寂靜的山林中修行。上師如意寶經常引用這個教證,再三地告誡我們:年輕時就去閉關的話,不一定會成功,最好先用長時間來聞思佛理,對佛法的道理精通之後,相續中有了穩固的定解,再到清淨的森林中去修行。

《金剛薩埵威猛三調伏續》中雲:“若持誦此心咒十萬遍,則破根本誓言亦得清淨。”法王如意寶在解釋這個教證時說:“以前念誦十萬遍的話,現在是末法時代,必須要乘以四倍,即念誦四十萬遍。”

法王如意寶常說:“凡是我的傳承弟子,應該過知足少欲的生活,這樣心裏會很快樂,有沒有財產都可以。人生是無常的,什麼事情都要經歷,如果你最大的快樂可以享受,最大的痛苦能夠面對,這就是人生的一大快樂。”

利益眾生有直接、間接兩種方式,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講過:“若有能力直接利益眾生,當然是最好不過的,如果實在沒有能力,自己發願生生世世中直接或間接幫助眾生,也是非常有必要。”每個人應該在上師三寶面前經常發這個願,發了願以後,這種願力不可思議,即便自己死了,來世也有幫助眾生的機會。

法王如意寶教言---摘自<入行論講記>

 樓主| 發表於 2013-1-11 09:41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七天

上師如意寶再三地講過,作為一個修行人,最好是從小就不造任何惡業,但這在末法時代非常困難。

在修行的道路上,危害最大的就是親友。藏地有些大德說:“外面的魔並不可怕,家裏的親人才可怕。”上師如意寶在講《入行論》時也說過:“人與非人的外在襲擊,可以通過念咒語、依止正知正念來遣除,然而親朋好友的軟言慰語,很多人都無力抵擋。”

若想變成上等修行人,追尋印藏大德們的足跡,就要斷絕世間的一切牽連。反之,如果想利益他們,就要與之保持聯繫。上師如意寶講過:“你有能力弘法利生時,若以修行為藉口,什麼事情都不管,每天都是閉目打坐,這是不合理的。你一個人呆在山洞裏,任何眾生也見不到你,見不到的話,就聽不到佛法,這與大乘的精神相背離。所以,自己該怎麼做,要根據自己的境界、定力和因緣作決定。”

上師如意寶經常說:“在座的金剛道友不要互相有矛盾,大家在上師身邊求法,只是暫時住一段時間,應該珍惜彼此的緣分。但也沒有必要過於貪執,眾生的業力各自不同,緣合則聚、緣滅則散,所以與人交往要有一種分寸,這樣才能掌握自己的行為。”

現在大家遇到這麼好的機會,希望你們像盲人抓住大象的尾巴一樣,千萬不要放棄。修行法中有這樣的教言,上師如意寶也經常講,比如一個盲人好不容易找到大象,如果丟失了,在茫茫的世間中,再找到也很困難。同樣,我們現在好不容易因緣聚合,遇到了這麼殊勝的佛法,假如對佛法不希求、生邪見、隨便捨棄,那是極為可惜的。

強烈的願望很重要。法王如意寶曾說:“念佛的時候,應該像年輕人談戀愛一直想著對方一樣,要一直想著往生極樂世界、想著淨土的功德。若有這樣的願望,決定會往生的。”現在很多出家人、在家人口裏經常念佛,但心裏並沒有強烈的願望,如此不一定能夠往生。所以,有往生的願望非常重要。

沒有“我”的哭聲真的很稀有。以前上課時,法王如意寶經常為了眾生而流淚,講釋迦牟尼佛傳記時因信心而流淚,有時候講到一個可憐的眾生,也會為他而痛哭。這種現象在大菩薩身上是有,而根本看不到他為了自己的家庭不好、身體不好叫苦連天。所以我們的眼淚要分析,看是我執的眼淚,還是利他的眼淚?如果是利他的眼淚,那麼這個很珍貴,應該撿起來放在盒子裏保存;如果是我執的眼淚,要扔在什麼地方,你們自己選擇。

上師如意寶也講過,寂天菩薩《入行論》中自他交換的修法,是文殊菩薩親自傳下來的,這樣的教言在印度聖地也非常非常難得,幸運的是,我們現在遇到了這麼殊勝的秘密訣,應該從中獲得一些利益。

吾當離安樂,甘代他人苦。

上師如意寶講這個頌詞時說,假如有能力,就應真實代受別人的痛苦;沒有能力的話,心裏觀想代受無量眾生的痛苦,功德和利益也不可言說。如果經常想:“我什麼時候才能代受眾生的痛苦啊?雖然我現在的自私自利特別強,還不能真實代受,但請諸佛菩薩加持,我一定要去慢慢串習。”有了這樣的發心,即便是在凡夫位,心力強大的人也能代受眾生之苦。

即使別人的過錯很大,自己也要代受,而自己有一點小小的過失,應該盡心盡力在眾人面前髮露懺悔。上師如意寶講過,髮露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懺悔低劣的行為,如殺生、邪淫等,覺得自己做錯了,在別人面前髮露懺悔;還有一種是,自己造惡業之後,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在眾人面前炫耀自己在戰場上怎麼樣殺人,當時如何如何厲害。這樣的髮露沒有功德,只有過失。

許多人都想保護自己,不願遭受畏懼痛苦,如果真的這樣想,最好的辦法就是去愛護他人。像愛護眼目般愛自己誰都會,但這是凡夫人錯誤的想法,假如真想保護自己,就應該盡心盡力地利益他人。上師如意寶也說過:“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

作為大乘修行人,一定要學會知足少欲。上師如意寶的《忠言心之明點》和許多聖者的教言中都有這樣的教誡:修道的過程中,對財物和人首先要看破,不敢說完全斷掉貪執,至少也不要欲望太大了。《法華經》雲:“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一個人若能少欲知足,行持普賢菩薩廣大如海的六度萬行輕而易舉,無有任何困難。

上師如意寶在生前時,經常在大眾面前說:“世間道對我來講不重要,我唯一希求解脫道,有生之年以講經說法為主。就像霍西的堪布曲恰,他從小就開始講經說法,一直到最後離開人間,也從來沒有停止過。那麼我也如是發願。”當時上師一再這樣強調,他老人家也的確是一生中為了眾生付出一切,以講經說法來利益眾生的。

觀音法門的功德相當大,以前學院每次遇到違緣,或者個人遇到一些困難時,上師如意寶就在課堂上要求大家一起念誦觀音心咒或觀音名號,念誦之後,違緣當下會消失無餘。這並不是一種傳說,實際上此類教證也不勝枚舉,從傳承上師的行為上觀察,觀音法門確實與我們非常相應。

上師如意寶在世時,對供燈也極為重視,別人供養他老人家的財產,全部作為普賢雲供的基金,請僧眾們每天供3000盞燈,多年來一直如此,至今法王圓寂接近四年了,從來也沒有間斷過。法王在講《賢愚經》時說,他的根本上師托嘎如意寶,一輩子對兩種善根最重視,一是印觀音經旗,二是供燈。托嘎如意寶每天要供500盞燈,別人對他的供養,基本上不作其他功德,都是用來供燈。同樣,法王老人家一生中除了放生以外,對修寺院、建學校等其他功德也不太重視,最重視的就是供燈。

上師如意寶有許多徵象往生到了極樂世界,依靠上師的加持和我們自己的發願,再加上阿彌陀佛的不共願力,各種因緣一具足,只要有顆想往生的心,就一定能夠往生。所以大家在念誦過程中,一定要有強烈的願望,不要三心二意。假如表面上跟僧眾一起念佛,但從來沒有想過要往生,這樣不是很好,一定要改正過來!

以前不管是學院總的修行違緣,還是個人的一些違緣,上師如意寶都要求大家念觀音心咒、觀音名號,很多的違緣也以此消於法界。所以大家在修行、生活的過程中,遇到一些恐怖違緣時,一定要祈禱觀世音菩薩。還有釋迦牟尼佛的名號,念誦也有非常大的功德,《勝幢經》中說:“諸比丘,汝等若住樹下、山洞、蘭若……若時心生怖畏,當憶念佛陀名號,即可遣除一切違緣。”有些學佛的人經常出現違緣,這時候念“南無釋迦牟尼佛”或者“南無觀世音菩薩”,真的功德非常大。

就像法王如意寶在《無常道歌》中所說,整個世間的器情萬法是刹那壞滅的,沒有一個常有的東西。在瑜伽現量面前,這些都是可以看得見的。

因此,我經常要求大家祈禱佛陀,佛陀與我們之間,是依靠傳承上師來連接的。在所有的傳承上師中,我自己認為應該多祈禱法王如意寶。法王的名稱中就有“如意寶”,他老人家也說過:“誰叫我如意寶的話,我能對他起到如意寶的作用。”所以,若常祈禱法王如意寶,一定會獲得智慧和悲心。

作為一個大乘佛教徒,一定要處理好人際關係。法王如意寶曾講過一個殊勝教言,這個教言分為三點:一、對上等者要恭敬有加;二、對中等者要和睦相處;三、對下等者要慈悲愛護。具體而言,無論在什麼場合,對需要恭敬的人,不能隨隨便便得罪;對與自己地位、學識等同的人,應該和睦相處,不能像牛角裝在口袋裏一樣,擾亂別人的心;對下等者不能欺負,也不能有傲慢心,應當以慈悲心來愛護他,這是做人的一個標準。

《犍椎經》中雲:“為示講法時,擊鼓敲犍椎,聞聲獲解脫,何況去聽聞?”法王如意寶特別喜歡用這個教證,意思是說,為通知大家佛法開示而擊鼓、打犍椎或吹海螺,聽到這個聲音的眾生也會獲得解脫,前往到那裏去聽受的就更不用說了。所以,以前上師如意寶傳佛法時,每次都要求大聲吹海螺,因為誰聽到海螺的聲音,就可以種下解脫的善根,再也不用轉生惡趣。

法王如意寶曾講過,我們剛開始聞思時,對“我”的執著非常強烈,但聞思到了一定時候,儘管還有一些執著,但它的力量不會像以前那麼強了。這就如同春天的風,雖然在刮,但不像冬天那樣刺骨,同樣,我執逐漸減少時,煩惱就不會來損惱你了。龍猛菩薩說過:“我法有與無,是事終不成,無我諸煩惱,有無亦不成。”人我的有與無都不成立,既然沒有人我,貪、嗔、癡、恐怖、畏懼等煩惱的有與無也不存在。然而輪回中的可憐眾生,以執著“我”的緣故,對自己的感受特別在乎,從來到這個世界直至離開,一直在避苦求樂的心態中患得患失,一時不停地在奔波。現在我們通過中觀的分析方法,明白了受無自性的道理,分別妄念應該會自然消失的。

法王如意寶經常引用一個教證說:“何人生起一善心,即是如來之證法;何人言說一偈頌,即是如來之教法。”生起一刹那的悲心、慈心、菩提心,這種善心就是證法;給人宣說一個偈頌或自己聽受一個偈頌,這就是所謂的教法。

以前上師如意寶常說,用整個世間的金銀財寶來供養諸佛的功德非常大,但是一稱“南無火如來”的名號,遠遠超過它的功德。

要想認識心的本性,可以通過中觀的觀察方式(如《智慧品》),也可以依靠密法的竅訣。上師如意寶以前講過,中觀所用的是顯宗的方法,而在密宗中,依靠善知識指點,憑自己的信心即可了達心的本來面目。這兩種不同的竅訣,所達到的目標完全一致,只不過密宗的竅訣比較方便,利根者只要具足信心,依靠上師殊勝的指點,不需苦行便可當下頓悟。

上師如意寶一輩子對大乘般若法門尤為重視,當時讓學院的老年人,什麼做不了也不要緊,但每天務必要聽一堂課,念《普賢行願品》來回向,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若能如此,得人身也是有意義的。上師的這些金剛語,恐怕很多老弟子也都記憶猶新吧。

文殊菩薩的行為就是利益眾生,上師如意寶講《普賢行願品》時說過,我們平常念誦的“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主要是講文殊菩薩的修行無有量,不止是幫助一個眾生、修一個法門,由於發心無量之故,他所獲得的功德無量,依靠無量功德和無量神通,饒益的眾生也無量。我們也應該發這種願,不要只停留在幫一個人、做一件事上面,否則這種心態非常狹隘。

上師如意寶在每次傳法的開頭,都先頂禮文殊本尊,念一遍前偈與此偈來發願,以確定自己傳法的方向和目標。其實上師如意寶跟文殊菩薩一味一體,發願對境的眾生都無量無邊,利益眾生的修行和行為也無量無邊,示現的神通不可思議。

法王如意寶講過,只有信心強烈、清淨心特別好的人,才適合依止多位上師,就像阿底峽尊者那樣,一輩子依止150多位上師;格魯派的夏東格西在有些教言中,也用阿底峽尊者的比喻說明了這個道理,兩位高僧大德的觀點都不謀而合。噶當派的教言中也記載:有一次,袞巴仁欽和博朵瓦尊者討論說:“仲敦巴尊者一輩子依止過5位上師,而桑普瓦格西依止的上師非常多,到底該依止多好還是依止少好?”他們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通過修行法門令自相續得以清淨,不管是看見誰,皆觀為本尊和上師,這樣的人可依止多位上師;沒有以修行法門淨化自相續,邪見比較重、成見比較厲害的人,依止的上師越少越好。

法王如意寶在印度金剛座的發願文——《願海精髓》中講了:“未來九百九十六尊佛來到人間時,願我成為他們的承侍者 。”我們也要這樣發願。即生能成就是最好的,不能的話,未來還有很多佛出世,賢劫就有九百多尊佛,人壽八萬歲時彌勒佛也會出世,願我們和其他眾生都能遇到這些佛。

法王如意寶曾給學院規定了三條根本紀律——清淨戒律、和合僧眾、聞思修行,一切紀律均可涵攝其中。

因此,大家要經常提醒自己:只要虛空無盡、眾生無盡,我的發願也無盡。法王如意寶發的就是這個願,經常都會重複這兩個偈頌。

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大恩大德,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正因為如此,法王如意寶當年傳講《白蓮花論》時,常常老淚縱橫、泣不成聲,說佛陀為了我們眾生佈施過那麼多次頭目腦髓,作為一個後學者,如果不報答佛的恩德,甚至沒有感恩之情,這是非常不合理的。因此,我們每個人在修道的過程中,一定要對佛陀和上師感恩戴德,否則就成了忘恩負義者!

智悲講堂
2012年12月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6 15:55 , Processed in 0.028665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