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3293|回復: 2

演如法師佛法修学交流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12-21 15: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大凤素_副本_副本...jpg


演如法師佛法修学交流(一)


【问】
演如师父,为什么皈依了就会有加持力,是因为对佛的心打开了,自然就有感应,就能接收到吗?
【释演如】
三宝的慈悲,随时都会加持我们,但众生因无明覆蔽而不知敞开怀抱接纳。当我们在三宝前深深礼拜,虔诚皈依三宝的时候,正是我们心胸开放的时刻,三宝的加持自然能够被我们感应到。三宝的加持是外力,而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自力。自力即是皈依、发愿,即正念的力量。
—————————————————————————————————————————————————
【问】
受菩萨戒时的重点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在受戒,哪方面要特别重视的?
【释演如】
不论受持现在我给大家所讲的《瑜伽菩萨戒》,或是受持《梵网菩萨戒》,戒子均要发起菩提心,即发起自度度他、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心,发起救度十方三世一切有情的心。此心不发,断不得戒。此点切记在心!受戒时务必专心一意,听得清清楚楚,答得明明白白。
—————————————————————————————————————————————————
【问】
我怕自己受戒以后,不能如法持戒。既然自己做不到,还有必要受戒吗?或者等我能做是差不多了,再来受戒,可以吗?
【答】
仅从我们所讲授的《瑜伽菩萨戒》来说,如果真正发起菩提心,发起利他的心——这种发心就符合一个准菩萨戒子的标准。然后再受戒,就是如法的受戒的心态。
因为惧怕犯戒而不想受戒的想法,在学佛的居士中普遍存在。我们奉劝居士受别解脱戒和菩萨戒的理由如下:
其一,受戒功德极为殊胜的,欲成佛必先积累福、智两种资粮;受戒进而持戒是快速积累福报的方法之一(诸经中广有论述,此不赘述)。
其二,戒律中的性戒,即使不受戒,造作了也仍然有业罪。因果不爽,惟报早与报晚而已。
其三,凡夫是有惰性的,受戒如同给自己订立了行善、止恶的标准。如同刀尖上舞蹈,必会小心翼翼而收摄身心,减少放逸。
其四,欲成佛,必先受戒,这个门槛必须要跨过去,任何人不可能越墙而便登得佛法的堂奥。因为三世诸佛因地上修行,无不是从受戒起修。尤其菩萨戒更是如此——菩萨若欲成佛,唯有在利他中成就自己的广大福德资粮,菩萨戒只是将利益众生的行为规范标准化罢了。
—————————————————————————————————————————————————
【问】
我一直没有勇气太深入地学习,我真的有点担心自己学不好呢!不知为什么,越是学,发现自己的问题越多,面对自己的勇气越是低,不知是不是执着的原因?
【释演如】
学佛原本即是减负,即是减法,并非加法。
学佛须先闻思,闻思的过程必先树立正确的知见。大多数人学佛之后,越学身上的毛病越多,执著的方面越多,正是把错误的见解带到学佛(闻思)上来。正确学佛的过程,也可说是减掉错误执著的过程,如此,我们必会有更大的勇气面对世间或出世间的生活、修行。
—————————————————————————————————————————————————
【问】
出家人比世间上的人,更能看得开,很羡慕!
【释演如】
有时能,有时不能;有的人能,有的人不能。
看开,即是放下;看开,须有过程。
六祖那样的大德,是佛教历史上的少有特例之一,学不来的;更不要乱学致画虎成猫。
—————————————————————————————————————————————————
【问】:
我将近50岁,听说女人出家不能超过50岁。
【释演如】
不必急着出家,但须尽快学佛!学佛和出家,学佛更紧迫。
—————————————————————————————————————————————————
【问】
我以前一直觉得,明白道理和做到是两回事,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但又是必须的,因此我觉得实修十分重要。现在我理解:1.见解也很重要,在一个不十分正确的见解上去求证也是很危险的,是吗?2.从建立正确的见解到实证这整个过程才叫做修行,是吗?最近听了您的课,原来的一些观念被打破。谢谢!
【释演如】
这是理和事的关系。正见的树立即明理的过程,否则如盲人摸象,或执邪见,或徒耗光阴。正见已然树立,而后善巧行事,方可在不违戒律的情况下,增长善业功德。但理事又非一定彼前此后,或此前彼后的顺序。通过事上的渐修,反之可促进理上的进一步认识。两者是辩证的。
—————————————————————————————————————————————————
[暂定每周四晚上20:00在YY语音教室(YY频道号:62459775)举办佛学讲座。目前与大家一起修学的是《瑜伽菩萨戒本》。每周日晚20:00重播周四的内容。咨询QQ号:3020202030;咨询YY:35106273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811f401014g8d.html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1 15:29 | 顯示全部樓層

佛法修学交流【2】

   [按:今天是佛诞日,刚参加完“雪窦寺佛诞慈善一捐暨慈光之夜传灯法会”的演出,并弹古琴曲《阳关三叠》以音声供佛……佛的生日,怎样都是开心的!遂于夜半发此文与诸位交流。随喜佛诞日!愿大家常怀欢喜之心……]

【问】
法师,如果以清净心,供养寺院一粒米和一袋米,哪个功德大?
【答】
    功德是以发心的广大或狭小来判别的,因此功德平等平等。众生应常怀清净之心。
    但学佛人又常陷入唯心的怪圈:以为只须心念到,便不必作为。如此来说,当自己父母有病在床,我们只须意念想一下,就算尽孝?当我们饿的时候,一念清净,便无须进食?非也!可见,菩萨在理上明白以后,还须要事上进一步实践(强化)。
    常怀一念清净心,是智慧现前的表现,但菩萨更应生起悲心——观察有情众生的因缘,何时何地当以何法度之(包括布施、同事、利行、爱语、供养、教化、喝斥、请益、默摈、忍耐等等)。所谓悲智双运,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不可偏废任何一门。菩萨不舍众生片刻也!因此,行者应防止自我陶醉,忽视有情众生!
—————————————————————————————————————————————————
【问】
    师父,我和女朋友之间,彼此很爱对方,可是总有小矛盾,分分合合二三次。感觉双方都累了。我说爱她一辈子,她总是不认可。我该怎么办?
【答】
    一生太长,当下就好。
—————————————————————————————————————————————————
【问】
    受菩萨戒和发菩提心两者比较而言,是否受戒是手段,而发菩提心更为重要?
【答】
    所言极是。但在现实中行持时,行者也应注意:发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虽然有圣言量可以衡量,但凡夫的特点常常是师心自用。所谓常常得少为足,以偏概全。以为发起了菩提心,对事相上的持戒就会不屑一顾。而菩萨戒是将人们的身口意三业的轨则,以戒律的形式制度化,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修行(工作、生活、弘法)的指南。
    两者相比,持戒更容易量化。论及两者的关系,发菩提心是持菩萨戒的基础,而奉持菩萨戒是发菩提心的具体体现。
—————————————————————————————————————————————————
【问】
    演如法师您好有个问题向您请教,我这有些传道的,传授三宝——关;决;印。关是玄关,决是无字真经,印是手印。专拜无生老母,不知是正法不?
【答】
    您所说的专拜无生老母,是明清逐渐发展起来的民间信仰,以“无生老母,真空家乡”为八字。至清代则被社会上各种不同势力所利用,如清水教、青莲教、天理教等之起义均假借无生老母转世、降生的名义,对抗清庭。
    此属外道,凡皈依三宝之弟子,不可盲从轻信。
—————————————————————————————————————————————————
【问】
    师父,别人帮助过我,如果我总是惦记着要感恩,是不是也是一种执著?
【答】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物犹如此,何况人乎!一个知恩报恩的人,是一个有福报的人;常怀感恩,是一种善念,而非执著。
   当别人有愧于我们,念念不忘是烦恼;当别人有恩于我们,念念不忘是智慧。
—————————————————————————————————————————————————
【问】
    演如师父,您强调要发起菩提心,我觉得目前这对我而言挺难的,救度一切有情众生的心力和愿力发不起来,但我觉得平时注意时时观照自己,让自己的心多些平静,间接上也是少给这个世界再增加混乱,其实也是利益众生的,这样做可以吗?或者有什么办法能发起大的菩提心?祝您身体健康,多多休息。
【答】
    如果暂时发不起利他的心,先发起自利心和出离心,也符合佛法修学的规律——众生首先就是要发起解脱轮回、自利的心,当这样的持续稳固了之后,再进一步发起利他的心。
    当然,也有众生累劫以来,即已修学过佛法,唯因无明、贪爱致使没有解脱,此生一旦善缘成熟接触到佛法,当下就能生起自利利他的菩提心,能在自利的同时,不忘利他。
    即使暂时发不起菩提心,内心当中也要有未来一定要发起菩提心的这样的愿力。
—————————————————————————————————————————————————
【问】
    常常说清净心,什么是清净心?如何修得清净心?请师父慈悲开示!
【答】
    对佛法生起正信之心,二六时中常能警觉自心不起烦恼,具备此两种心即为常怀清净之心。
    若欲对佛法生起正信,需要依阿含经所言之四法行:“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闻慧具足方可生起智慧,而致使对佛法的信心不退、不疑,方可得坚固正信。
    若欲烦恼不起,需由闻慧基础上再得思慧和修慧,常常反观、觉照心念的生起,并辅以戒律庄严其身,以禅修巩固心念,方可得烦恼的伏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811f401014vz7.html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9 11:43 , Processed in 0.036125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