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2749|回復: 0

怎樣閱讀才能提高兒童的思維能力和心理行為能力?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11-14 14: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xinsrc_492100614083950017756.jpg

怎樣閱讀才能提高兒童的思維能力和心理行為能力?part2

       天道閱讀還是人道閱讀----書籍與兒童心理和個性行為的養成

                                       今日學堂校長  張健柏


為什麼“少不讀西遊,女不讀紅樓”?天道與人道的差別

您希望孩子長大後是心境沉穩安詳,個性寧靜致遠嗎?

還是希望孩子情感豐富熱烈,生活多姿多彩,花樣翻新?

“教育”為什麼不能順著人的性子走?率性而為,“順其自然”不行嗎?

“少讀西遊,女讀紅樓”的結果是什麼?您願意接受嗎?

  

一:天道與人道,順其自然與體驗人生。您希望孩子的教育引導向何種方向?

  

   【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而奉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就是說:天道是追求平衡及和諧穩定的,認為“有餘”和“不足”都是病態,都一樣會造成不良結果。所以要“損有餘以奉不足”。而人恰恰相反,專門讓“不足”的更加缺乏,讓“有餘”的更加多餘,所以說人的習性就是放縱和沉淪的,“比而不周”的,專門自討苦吃的。這在閱讀與人類的心理個性上表現尤其明顯。

    道家的修行原則說:順則成人,逆則成仙。意思就是順著人的習性走,就是“人之道”,就會越來越愚癡,越來越痛苦和糾纏,越來越沉淪。只有“逆”著人的習性走,才是符合“天道”的。才是解脫和自由及智慧之路。

   教育的含義,顯然不是要順人性逐流而下,而是要提高人性品質。所以往往要與日常的習性行為相反才行。隨波逐流,是人自動就會的本能,不需要花功夫去“教育”。比如,孩子們從來不需要教他們遊戲就自動會玩,喜歡玩。吃喝玩樂,人也不需學習自動就會“享受”,都不要費勁去“教育”和提高。

    您說:這教育多累呀,還要逆行。幹嘛不能順著人的性子走呀?率性而為,順其自然不好嗎?

    嘿嘿,你“順著走”才累呢,而且會“累的要死”。

    而逆習性而行的提高之路,看起來累,其實是很輕鬆自在的路,是幸福和快樂的路。而且,逆習性而行,正好是“順其自然”的。“順其自然”的含義,不是要你順著自己的脾性走,那是“順其人道”,不是“順其自然”。“自然”指的是天道自然,是指“順道而行”。【老子】的這句話,經常被人瞎用,為自己的錯誤行為,和不願思考和負責的行為作辯護。實在冤枉。

    “人道的閱讀”相當於上一篇文章中說的“娛樂性閱讀”,順從你的心理需要,只求當下快意,不顧長期後果,往往導致更大的自我傷害。提供人道閱讀的作品,就像是古代的奸臣和珅,總是設法討你歡心,但是他顯然另有目的和打算。最終的結果一定是損害自己。

    “天道的閱讀”相當於上一篇文章中的“提高性閱讀”,專門補你的不足,幫你改掉毛病。雖然讀起來有點不夠“快樂和享受”,但是能夠提供你長期的受益。他像是古代的忠臣智者,直言不諱,可能句句刺心,但是如果能夠吸收和改變,卻可以受益無窮。



    如果您還是不明白這兩種閱讀將導致何種不同的心理和行為,我們就再表達得具體一點:

您希望自己和孩子擁有什麼樣的心理和品質個性?如果一時想不清楚,就做選擇題吧:



您希望孩子長大後是心境沉穩安詳,個性寧靜致遠嗎?

還是希望孩子情感豐富熱烈,生活多姿多彩,花樣翻新?

第一種孩子,是諸葛亮在【教子書】中對子女的要求和他一貫追求的人生理想。可能會被您評價為“沉悶”,其實他只是不喜歡去玩弄情緒罷了,這種人對別人的情緒其實瞭若指掌。諸葛亮可是學道的出身,深諳此中奧秘。您不會瞧不起他的智慧吧?這種心理和個性的要求,就是“順其自然”的天道。這種對子女的教育要求和安排,難道不值得我們這些家長們學習?

第二種選擇,是多數家長的願望和實際安排。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比諸葛亮更有智慧,更懂得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更懂得什麼才是人生。他們希望盡可能創造“多姿多彩”的豐富生活給孩子,希望孩子盡可能“全面地體驗人生”。這裏我用的辭彙是“好詞”,其實也可以用另外一些同樣含義的辭彙來形容這種生活,可能您就不接受了。就是“沒事找事”“反復無常”“神經質”,“失敗和痛苦”。



天道是平衡之道,是祥和寧靜的幸福之道,是智慧之路。

而人道是體驗之道,是離開本質之道,是愚癡,沉淪,衝突和痛苦之道。

您覺得我在胡說八道,小小人物,知道什麼,您很難接受這種關於人生的想法。可大人物說的話也一樣:此人乃大文豪托爾斯泰,他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所以,豐富多彩的人生,只有不幸的人生才會有。幸福都是單調的,缺乏“變化”的。

其實,幸福都是單調和無趣的,“真愛”也絕對不是轟轟烈烈的,而是平平淡淡的。只有不幸人生才是“豐富多彩”,“跌宕起伏”,“酣暢淋漓”的;只有“愛恨情仇”才是波瀾起伏,翻天倒海,痛不欲生,“要死要活”的。真愛不會有也不需要有山盟海誓,不會說海枯石爛,不會說至死方休。而僅僅是一片寧靜祥和喜悅的關係,就像真水不會有香味一樣。



所以,您還是多掂量掂量:到底還要不要“多彩人生”?您還要追求豐富體驗嗎?還是開始考慮向諸葛亮學習,追求“淡泊寧靜”的祥和智慧人生?



二:為什麼說“少不讀西遊”?閱讀是如何薰陶習性的?兒童應養成何種心理和個性品質?

我們來看人類的習性如何:兒童的心理和個性是非常活潑好動的。道家說,兒童是“純陽之體”,陽代表動,代表積極和進取。兒童行為上是天不怕地不怕,什麼都敢去嘗試一下。在思維上是海闊天空,“一切皆有可能”,沒有限制和方向的,特別愛幻想,腦子裏面什麼妖魔鬼怪都可以想像出來。騎個竹竿就當馬,拿個木片就是倚天寶劍,殺死個青蛙就當做“與怪物作戰”,可以說百無禁忌,敢作敢為。兒童很象沒有帶上金箍之前的孫悟空,法力強大,連玉皇大帝都頭痛。

    所以,兒童身上什麼心理個性是“多餘”,什麼是“不足”呢?顯然,動有餘而靜不足,“混亂”有餘而“有序”不足。“夢幻”有餘而“理性”不足。行動有餘而思考不足。按照“天道”原則,自然應該讓兒童慢慢“損有餘”而“補不足”,減掉兒童身上多餘的習性,變得平衡,才能夠真正成長起來。

    可是,【西遊記】符合這種【天道閱讀】的教育標準嗎?還是符合兒童天然慣性的“人道”作品?顯然,兒童非常喜歡西遊中的神神怪怪,喜歡大鬧天宮,喜歡挑戰權威,喜歡“蕩除妖魔”,這部作品滿足了兒童的幻想天性,所以非常受兒童喜歡。特別是拍成電視劇後,小朋友喜歡一遍一遍反復看,這就是“心理情感共振”現象:找到與自己心理節拍相合的內容,共振和強化心理和個性行為。這就是典型的“損不足以奉有餘”情形,把孩子本來不足的理性和有序變得更加缺乏,讓本來就多餘的幻想無序更加多餘,讓孩子的心智成長更加緩慢。難道這是家長想看到的“教育結果”嗎?

     家長只看到個“中國四大名著”的名頭,就簡單地以為讀了書就有智慧,就變聰明?真是豈有此理。稍有點教育的常識就不會這樣認為。可惜我們這個社會偏偏鼓勵這種“人之道”,大量提供孩子們這種怪力亂神的類似東西,各種虛無縹緲的“故事”,因為孩子“喜歡”,就胡編亂造許多亂七八糟的類似西遊記這種“兒童讀物”大量供應,家長們也高高興興地買回家給孩子看,讓孩子越來越找不到北。我們現在的大學生心理和行為經常像個兒童,連玩的電腦遊戲都是兒童遊戲,天天在魔界天界裏和各種怪物打打殺殺的。還有“偷菜”“開心農場”等,都是兒童期“扮家家”時期的心理行為。長得身子象成人,心理行為非常兒童化,心智不開。居然有人說這是“童心未泯”的好事?真是胡說八道。

    真正的“童心未泯”,指的是具有兒童一樣的開放和學習心態,不矯揉造作,不斷成長。我們的這些假大人除了長個子,別的心眼腦子都不長。思維和行為像是兒童一樣不成熟和非理性,思想個性卻固執僵化,對新東西拒絕排斥,缺乏學習能力,心智“老年化”現象嚴重。這是典型的教育失敗現象。

    您可能會質疑:兒童的年齡能夠吸收“理性”嗎?

    當然,我們不可能拿一本哲學書強迫孩子們看,這叫做迂腐。兒童的天性固然是“幻想加妄想”,但是兒童有一個很重要的優點:他們對世界的一切都很好奇,願意學習任何東西。所以,這個時侯拿自然百科讀物,呈現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給他們,他們也很喜歡且願意學習。這個世界本來就很豐富多彩了,難道還需要讓孩子們去學習一些腦子有病的人裝天真,在家裏胡編亂造出來的各種夢幻故事嗎?

    另外,兒童還特別喜歡模仿成人,這是孩子成長中的重要特點,正是在對成人的模仿中,他們迅速成長為一個真正的成人。因此,有意地提供孩子模仿和崇拜的成人形象和行為,也是讓孩子迅速成長的一個手段。所以,我們也可以推薦他讀一些寫得很好的人物傳記。古人“講故事”的含義,是講“過去的事情”的含義,不是“編幻想虛無的事情”出來。就是通過對於過去的歷史和人物的瞭解,來幫助孩子迅速成長起來。並不是要胡編亂造一些“兒童故事”。家長們總不至於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學習孫悟空同志,把齊天大聖當人生榜樣吧?當然,如果您受得了,我也不反對。

    您現在同意【少不讀西遊】的閱讀原則了吧?如果同意,自然你也知道為什麼兒童不宜讀各種童話和幻想故事,看一些亂七八糟的卡通片。很多“兒童毒物”市場很熱門的原因,不是因為“教育價值”而是因為“市場價值”,是因為投合了兒童天然情感共振帶來的龐大市場,比如【哈利波特】之類。他們會竭力宣傳維護這種市場的價值,把它打扮成“兒童教育”這種迷人的東西,而且他們往往掌握了話語權,代表“權威和主流”。但是家長需要足夠的理性,別人愛說什麼是別人的事,自己不要上當就行了。別幹這種“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笨事,送上門去被人宰。這是典型的愚癡加自討苦吃。

    這些“玩弄人道”的東西,偶爾讓孩子看一看,沒什麼大問題。就像是偶而吃點垃圾零食也不至於就壞了肚子,但是千萬別把垃圾食品當正餐吃,長期吃下來就是要命的問題。

    閱讀上我們還是得讓孩子去讀增長智慧的各種讀物,理性的,智慧的,平和的讀物。這方面,中國的出版市場就不能指望了,基本上沒有什麼像樣的東西。西方教育界一向重視科學教育,自然,科學,教育,這方面的書籍很多。雖然也有【哈利波特】這樣的外國版西遊記,但是主流社會特別是白領父母都會選擇以科學為主的讀物給孩子,他們兒童時期最重要的讀物就是百科全書,【哈裏波特】這些讀物就像是小零食,偶爾吃一點玩玩,絕不會天天泡在裏面。

    國內的兒童讀物,基本上都是由一批根本不懂教育只管賺錢煽情的書商亂搞一氣,沒什麼真正有水準的人在專心做兒童教育提高的讀物。所以家長只好選擇國外的作品為主了,沒有辦法!幸虧國內現在引進的這方面書籍不少,不需要去國外買原版了。

    最後說幾句:【西遊記】這本書,雖然不適合兒童看,但是非常適合成人看。這不是笑話,是真的。這部書是由修道的高人寫出來的“通俗作品”,本質上是用象徵性的手法,告訴人們修道獲取智慧的次第。唐僧師徒分別代表人身上不同的特性和構成部分。小說裏涉及的場景,也並非完全是虛無縹緲,而是有所依據有所指的。這裏涉及非常高深的人類智慧和真相,就不多說了。懂行的都知道【西遊記】是一本道書,不是“兒童讀物”。

    當然,你不能因此就認定兒童讀讀西遊也不錯,實際上這些東西可能連您自己都不明白,怎麼可能讓孩子讀得懂?您沒事的時候慢慢琢磨,可能會鬧明白一些東西。兒童顯然不能多讀,特別是現在的某些“兒童版西遊記”,把其中僅存的一點智慧都丟掉,只剩下荒誕不經的故事情節,比原版更要垃圾的多。可很多父母給孩子的基本上都是這種“超級垃圾版”吧?



三:為什麼說“女不讀紅樓”?

    如果您真正瞭解“少不讀西游”的原理,要理解“女不讀紅樓”也就很簡單了。

    女性的普遍特徵(不排除一些例外的),就是情執很重。喜歡玩弄情緒,喜歡情感共振,喜歡多愁善感,熱心於糾纏複雜的人際關係。這是女性“多餘”的東西,所以天道就是要“損”,要去掉這些東西,女性最該學的,就是理性和思考。最該補的,就是祥和寧靜的心態。

    可是,去讀紅樓,女性的固有毛病不僅不“損”,反而還“益”——通過情感共振,這些要減掉的女性心理個性品質,反而越來越明顯和嚴重了。這就讀成了“人之道”---體驗之道,沉淪之道。

    喜歡讀【紅樓】的女子,大多數都是情感細膩的多愁善感型女子。她們喜歡的人物往往是黛玉。這種女子,恐怕一生註定是“杯具”了:當然,是以喜劇開頭的悲劇和“內容豐富多彩”的人生遊戲。女人們特別愛玩這種遊戲,就像男人們愛玩打仗遊戲一樣,結局反正都是“杯具”。

    黛玉這種女子,【紅樓】中明說,她是來“還淚”的,不是來“生活”的。簡單點說,就是來“玩弄感情”的,故意來“自討苦吃”,專門來找“傷心的感覺和體驗”。跟真正的生活無關。

    所以黛玉看見花開花落,也沒來由的要哭一場,玩浪漫要去“葬花”,典型的幻想移情人格。別人說句無心閒話,也偏要往心裏去,不自己去找到氣來受,就好像生活不夠精彩有趣似的。同時,如果與自己愛的人或者愛自己的人不故意找點茬子,鬧點誤會,生點氣,感情就顯得不夠熱烈。甚至與自己的身體也一定要折騰一下,如果不搞成多愁多病的樣子,也對不起自己的身體,太健康了就不好玩了。

    黛玉是典型的“小心眼”,性格又很“剛烈”,自尊心超強,心高氣傲。所以跟她在一起特別累,如果不幸喜歡上她,就更累了。你喜歡她或者她喜歡你,就是她前輩子欠了你的淚水要來還,所以無論如何都要“哭給你看”,怎麼小心伺候都不成。

    人沒有得罪她,她就找天的麻煩,花要敢落了,就要哭給天看!又有點小才華,模仿屈原【問天】,寫【葬花詞】,訴說一大堆的委屈和不滿,天底下就沒有她看得順眼的東西。簡單點說:誰喜歡黛玉,基本上都有點自虐傾向。要落到現在,這種人得趕緊去找心理醫生來治療才行,怪不得寶二爺最後要瘋。心理上與黛玉一樣,都是不正常的人。

    女人的心眼本來就小一些,不夠大氣。本來就過於關注細節,不夠注意大局;本來就喜歡玩感情,不喜歡理性思考。這些都要學習天道損益,學會“平衡”才好。如果喜歡看【紅樓】,覺得黛玉的小心眼“多可愛”,“多純情”“多浪漫”,就只會學得越來越情緒化,越來越反復無常。所以,看紅樓,喜歡模仿黛玉的女子,婚姻幸福的可能性是零----即使她們很幸運地嫁了一個很不錯的老公,心中還會有一個永恆的夢中情人。如果不幸老公/有些不夠圓滿的地方,被她們挑出點毛病,就更是“情深深,雨朦朦”了。她們自然要好好地暗中“傷心失意”和“神傷夢回”,於是對理想中的“夢中情人”更加期待,不然怎對得起自己----因此,每一個這樣的浪漫女子,都活在自己撰寫的【粉樓夢】中。

    多情女子們喜歡讀言情小說,其實從心理學上來說,是在“精神出軌”,在心理上滿足自己的情感體驗需要,在閱讀言情小說的夢幻想像中與“白馬王子”互戀互惜。這種女子現實中的婚姻往往不太幸福,或者不符合她們的“愛情標準”,其實她們往往嫁的人是很務實的,缺乏情調的男人(這非常奇怪)。這就更加強化了她們到夢幻中去找“感覺”的心理動機,言情小說這個市場,就是為了滿足女性的這種心理需求而產生的。

    真正婚姻幸福的女子,根本不會去理會這些言情小說,覺得內容很可笑很無聊,像是荒謬的哄小孩的童話故事。這種虛假的情感共振,會讓女性更加遠離真實的世界,真實的生活。更加不會理解真實的人生和真實的人性。

    所以,雪芹先生才會讓黛玉未嫁而死,這最符合邏輯。他可沒辦法讓黛玉嫁人後也一樣“可愛”和“純情”同時還“幸福”,又不忍心讓她形象倒下,讓“生活潦倒不幸”來教訓她的夢幻,只好讓她早早死了(插一句嘴:瓊瑤女士比曹先生膽大妄為得多,敢把現實生活寫得比童話還童話,騙死多少無知少女,毀人慧命無數。不知她會到地獄的那一層去,按照南懷瑾半開玩笑的說法,要到18層地獄的地下室去)。

    婚姻不幸福的女子們,要在言情小說的夢幻中獲得一份安慰,大可以理解和同情和支持。但是家長們千萬要注意:您家裏情竇初開的小小女兒,千萬不要讓她看言情小說,除非您希望她這一生感情生活失敗。

    曹先生認為,真正優雅聰明的傑出女性,其實是寶釵等人。可是浪漫的“紅迷”們都不喜歡她,因為她“太會生活”了,不夠浪漫。她們更喜歡夢遊的黛玉。可是脂硯齋主人卻說寶姐姐“可妻之”,實在是因為女人對女人的深刻瞭解,才說出此話。曹先生筆下真正可愛的女子是湘雲,不造作,自然淳樸,天性直率,沒這麼多“浪漫”和“夢想”的彎彎繞,相處起來輕鬆多了。

    【紅樓】這本書,寫的是“夢”而非生活,它為喜歡“夢”的文人們提供了一個金飯碗,到今天不知養活了多少無聊的文人,功莫大焉。居然國內有這麼多人靠亂寫一點紅樓的文字,腦子裏“靈機一動”,胡編亂造一些“索隱線索”就可以混得還不錯,實在是中國的一大奇觀。可惜幾百年來不知多少青春少女和少婦們,卻被這本書迷失了本性,光學會了做夢,一輩子感情生活事業失意,許多年輕女子因看紅樓而自殺,害得此書被列為禁書。難道又是作者當初的宗旨嗎?



   【紅樓】本一夢,【好了】才是真!曹先生早就指出了這層道理!可對【紅樓】迷得“情迷意亂”的女子們怎麼偏偏就聽不進去,不願理解呢?

    多情女子不僅不能讀【紅樓】,實際上也不能讀各種言情小說,理由同上,讀多了自苦苦人!我看到有些女子,人到中年,依然沉迷於讀各種情感故事,實在可歎可悲。這就是“率性而為”,“成人”,且“成小女人”之道,成為喜歡浪漫幻想,喜歡情感遊戲的女子。我勸男生們見了這種女子繞著走,千萬別為她們的多情而留連。因為她們的多情不是為了你,而是為了自己心中的情夢。這種女子嫁人之後,身邊的丈夫無論怎樣,都是她們對於“冷酷的現實”妥協的無奈結果,因為“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似乎整個世界都在與她作對,誰好像都對不起她,娶她愛她的人就更對不起她了。她就是一個可憐可悲,可歎又無助的多情弱女子。即使如此,“堅強的她”依然會在心中保留一份美好的感情,依然對“愛”有強烈的嚮往,可不是為了你,而是為了她永遠的夢中情人。所以,這種女子,男生們要不要見面躲著走?您惹的起這種“多情女子”嗎?反正我惹不起!我蠻怕她們的。



    至於【男不讀水滸】,就因為男性本來就比較好鬥,喜歡拉幫結派,講義氣,派座次,比高低。這些東西,看了【水滸傳】之後就更加強化了,對於智慧的增長和生活的幸福都不利,對國家社會的穩定也很不利,所以最好男生免讀。據說【水滸傳】電視劇播出期間,街頭打鬥的比例上升不少。血氣方剛的男生們,唱著“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的歌詞大打出手。您覺得古人的“不讀”智慧還是很有遠見的吧?

    所以,我建議國人如果一定要讀【四大名著】的話,最好讓這些好打架的男生去讀【紅樓】,學習體驗感情的細膩。建議多愁善感的女子們去讀【水滸】,生點豪氣。這應該比較符合“天道”,可惜我知道不會有人聽我的,算我說廢話。沒幾個人願意尊天道而行的。

    女人們如果一定要讀【紅樓】也可以,我建議比較豪爽大方,偏於理性,做事風風火火,甚至有點粗枝大葉的女子去讀【紅樓】比較好,可以調整一下心理和個性,讓她們更有女人味一些。不過據我所知:這種女子根本讀不進去【紅樓】。她們說:什麼名著,婆婆媽媽的,一地雞毛,一點看頭都沒有。是這樣吧?女士們?



   【老不讀三國】更好理解了。我一直推薦大學生們好好【讀三國】,裏面包含了很多人生智慧以及戰術戰略,對於這些不會做事的年輕人來說,可以讓他們瞭解真實的社會,不要去做夢和幻想,同時也瞭解人性和人心,社會的複雜。這本書也是韓國,日本企業家案頭的必讀書,是他們運作企業的好幫手。這本書,會讓人變得精明能幹,競爭力過人。這是很多中青年人極為缺乏的東西,所以通過【三國】來補上,很符合天道,很好。

    不過,如果人已經老了,退出了人生的戰場,就沒有必要如此“精明過人”,老人的生活還是祥和一點好,慈愛一點好,“糊塗”一點好。太精明了,自己和後輩們都不好玩。所以當然要“老不讀三國”了,去讀【西遊】吧,樂一樂,說不定還看出修道的法門來呢。



四:習性的順逆:陰陽互補和諧,還是持續分離?閱讀的情感共振現象。



    我們國家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憤青”“憤中”“憤老”?我們國人為什麼這麼喜歡“感動中國”,我們國家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無厘頭事件?我們國人為什麼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我們國家為什麼培養不出大人才(錢學森之問)?我們國家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浪費和低效率現象?原因很簡單:我們的教育違背了天道!

    據心理學原則,我們人類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情感共振”。這種共振,固然有優點的強化價值,更多的是缺點的強化。統治者喜歡利用這種人性的弱點來奴役大眾,如希特勒就是操縱大眾情緒,激發強烈情感反應的專家。商人也喜歡利用人性的這個弱點來操縱您的錢包,不良宗教的教主們也喜歡利用和煽動人性中恐懼和愛戀,貪婪等情緒來奴役信徒。因此,真正關心人類生活品質提高的教育家和智慧大師們,都要求去除情緒,扶持理性的光輝。

    在中國的歷史上,無論儒家還是佛道,三家都致力於消除人類的情感共振,提升智慧。儒家的最高教育原則叫做“中庸”,不過不欠。道家的教育原則叫做“陰陽和合”的“太極”平衡統一狀態。佛家稱為“正覺正道”,從八個方面來說明人生要領(八正道),一樣是要求思想情緒不要偏離,不過也無不及。同時要求“覺知力”,不要用情緒遮罩了自己的理性和智慧。儒佛道三家,在這裏的教育原則居然是高度的一致,都是要求人不起情緒,心境平和穩定。毫無疑問:這是理性而幸福的快樂人生唯一出路。

    而且,這三家的代表人物,大師級的修行者,全都是心境祥和寧靜的,理性的。歷史上,他們的代表人物,都要請進宮廷,協助管理國家的。不是為了迷信,而恰恰是為了理性。

    可歎的是:我們現在的國家教育,文化,媒體,其原則全部是與此相反的。都是要設法“激發革命豪情”的,你本來生活好好的,滿安詳幸福的,可沒有情緒,他都會想法把你逗引出來情緒。前兩天看了一下春節聯合晚會,不覺歎氣!整個一愚民文化。節目從頭到尾,就是反復的玩弄情緒,玩弄情感,設法讓觀眾“感動”。設法把觀眾本來沒有的情緒和情感也“激發”起來,煽動起來,主持人統統假裝“感動得不行”的樣,“激動得不行”的樣,虛偽到讓人想吐。

    基本上,看這些類似電視節目太多的人,就像吃了春藥的病人一樣,恍恍惚惚的,只知道“今兒個高興,真高興”,卻不知道高興個啥,為啥高興。國人普遍失去理性的判斷和冷靜思考的能力,與這個國家普及“人道教育”之功不可沒。怪不得說中國的教育已成為全世界的笑話。

    相反,國外如美國的電視節目,有很多是讓你思考的。比如前段時間一個朋友看了美國一個真人秀節目,看起來很搞笑,就是“換妻”,讓一個極端浪漫的城市女子與一個非常務實的農村主婦角色互換,到另一家去當主婦一個月。很誇張的題材。

    如果是中國的媒體人員,可能就是拍一大堆搞笑的東西,但別人不是。美國的媒體人員更注重讓觀眾思考和反省,而不是告訴觀眾答案。固然這種事情很搞笑,但是編排人員是要通過這種很誇張很滑稽的場面,讓參與者和觀眾都認真地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價值觀,試圖理解和接受完全不同的價值觀,以及思考:這種對立的價值觀是否有融合的可能?他們設計的程式就是迫使兩個家庭去“理解對方”的價值觀,也就是說,編劇起碼是具有二元思維的人。有興趣者可參考:另類角色互換-美國生活隨筆一文(本文可點擊進入)。這種本來就不太正經的節目,他們都做得如此認真和有思考,如果是一些很嚴肅的題材,拍出來簡直就是科學家哲學家一級的。比如國外拍的麥田圈紀錄片,非常的嚴謹和有深度。國內同時也搞了一個所謂的麥田圈科教片,完全就是無厘頭的搞笑文化,毫無思想內涵,主持人和參與者水準低劣之極。

    我們國家的媒體,會把本來很嚴肅很重要,需要認真思考的事情,變成一個簡單的弱智搞笑節目秀,證明媒體人員的文化素質極其低劣。不過喜歡看他們低劣表演的人,只能證明他們的文化素質更低劣。被笨蛋牽著鼻子走只能證明自己更笨蛋,更愚蠢!為什麼美國沒有這種弱智媒體人員?因為敢這樣亂做的話,節目就沒人看,還可能因為無厘頭亂主持亂說話,被觀眾投訴為誤導大眾,所以只好認真做節目,因為別人的國民素質高。

    為了保護孩子,我們家是沒有電視的,今年看春晚,是在電腦上接寬頻看了一下,發現的確很弱智和無聊。這種“教育”要把國家和大眾引向何方呢?

    各位看官也多想想:您自己要“天道”的教育,還是“人道”的遊戲呢?那一種教育方式,更符合您的價值觀和追求呢?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利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7cd6a10100gzgj.html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5-5 13:07 , Processed in 0.038192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