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6865|回復: 3

三主要道論簡釋 (索達吉堪布)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9-27 08: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三主要道論簡釋

宗喀巴大師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釋

頂禮釋迦牟尼佛!
頂禮諸傳承上師!
頂禮顯密善說之源宗喀巴大師!

本論分三:甲一、初義;甲二、論義;甲三、末義。

甲一分四:一、論名;二、禮敬;三、立誓造論;四、勸促有緣法器者諦聽。

乙一、論名:三主要道論

所謂三主要道,即出離心、菩提心、無二慧,此三種殊勝要道不僅是佛學之根本,亦可包含佛陀教法中全部的精華教義,本論即是宣說此三種要道的一部殊勝論典。本論不僅是“菩提道次第論”的精華攝要,也是九乘法門的基礎,可以說是每一位修行人學道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殊勝法門。

乙二、禮敬: 敬禮諸至尊上師!

此為宗喀巴大師于造論之首所作的頂禮句。大師首先頂禮以根本上師仁達瓦為主的所有至尊傳承上師。

宗喀巴大師為何將諸傳承上師稱為“ 至尊”呢?至尊,也即聖尊之義。按照藏文,至尊二字可分開來講,“至”是指將一切眾生引入三乘法門;“尊”指身口意三門清淨,未被任何煩惱染汙。以此既可顯示傳承上師的斷證功德,亦可說明諸上師的利生事業十分廣大。

如此頂禮有何必要呢?首先,於造論過程中,可以遣除一切違緣、增上一切順緣;其次,由此頂禮句,可使後學者了知本論為佛教論著,龍樹菩薩雲:“若誰造何論,首具禮句者,則知為善論,隨佛言教著。”另外,以如是禮贊,亦可了知,印度與雪域諸高僧大德對自己傳承上師的敬重之心,此點尤其值得後學者仿效。

乙三、立誓造論:

我隨己力而宣說,欲解脫者之津梁,
諸佛經典精華義,一切菩薩所贊道。

我(宗喀巴大師)在這裏依隨自己的力量,盡心宣說可獲得解脫之橋樑、一切諸佛經典的精華要義,這也是諸佛菩薩所交口稱讚之道。

此處宗喀巴大師首先說明造論目的。佛陀為了調化各種根器的眾生,宣說了無量法門,但是,眾生若對八萬四千法門一一修持,於末法時期短暫的人生根本不可能做到。因此,宗喀巴大師為了引導眾生趣入勝道,在這裏將佛陀所有的經典教義,以心要竅訣的方式歸納為三點:出離心、菩提心、無二慧。

宗喀巴大師在頌詞中用了“隨己力”,意思是說,我隨自己的力量,盡心盡力地為有緣者宣說。以前上師法王如意寶說:“表面看來,宗喀巴大師不應該用‘隨己力',因為這裏只有幾個頌詞,似乎內容很簡單。但是並非如此,實際上,本論所宣說的內容非常深奧,涉及面也十分廣,因此宗喀巴大師說‘我隨力地宣說諸佛菩薩所讚歎之道',原因即是如此。”所以,宗喀巴大師在這裏為我們宣說的,不是一般的道,而是欲求真實解脫者不可缺少的最勝大道,亦是彌勒、文殊、普賢、觀音等諸大菩薩經常稱讚的殊勝道。

此頌也可以解釋為:佛陀至言心要之精華,就是出離心;諸佛菩薩稱讚之道,就是菩提心;凡是欲求解脫者所要趣向之最勝大道,就是無二正見智慧,因欲求從三有輪回中解脫者,必須要依靠無二智慧。所以宗喀巴大師說,如此殊勝的三主要道,我在這裏盡力為有緣者宣說。

乙四、勸促有緣法器者諦聽:

不貪三有之安樂,為使暇滿身具義,
勤依佛悅之正道,具緣者當喜諦聽!

不貪著輪回安樂,唯一為了使暇滿人身不空耗、有意義地度過,而精勤依靠諸佛歡喜之正道修行的具緣者,應當對本論歡喜諦聽!

聞受本論者需要具足什麼條件呢?宗喀巴大師在這裏講了三個條件,若具足此三者,即為具緣者,這些人應該以歡喜心來聽受本論。那麼,這三個條件是什麼呢?

首先,了知三有安樂的本面而斷除對它的貪著。三有輪回中不察似有的一切安樂,心裏一點也不貪著和希求,而如是作念:三有輪回的各種安樂,如同草尖露水,亦如陽焰、彩虹,均是刹那不住,無有實義之法,唯有究竟涅槃之安樂,乃恒常究竟無有變異。《積集經》中雲:“凡是貪欲輪回的眾生,常在流轉而不得解脫。”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了出家修行,捨棄轉輪王位,在尼蓮禪河畔苦行,期間每年喝一滴水食一粒米,最後於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豁 然證道成佛。作為佛陀的追隨者,理應捨棄對輪回安樂之貪著,精進修習正法。

其次,為了使暇滿難得的人身不空耗而具有實義,應該日夜精勤,努力聞思修行。我們修行人當中也有很大差別,有些人追求好吃好穿;有些人認為自己一定要從三界痛苦中出離;有些人則不僅自己要出離,所有的有情眾生都發願救度。法王如意寶著的《忠言心之明點》中說:“難得此身如曇花,超勝萬寶具大義。”我們應該了知,真正能夠使暇滿人身具有意義的,就是救度一切眾生,如果這一點做不到,至少也應該為了自己的解脫而努力,切莫使如曇花般難得的人身無義而逝。

最後,依靠佛陀所歡喜之正道精進修行。釋迦牟尼佛曾經說:“吾為汝說解脫之方便,當知解脫依賴於自己。”若想獲得真正解脫者,一定要對諸佛所宣說之聖道深信不疑,如果無有誠信而捨棄正道,即使精進修持也無法獲得解脫,如佛經中雲:“諸無正信者,白法不生起,種子為火燒,綠芽如何生?”但是,若雖入正道,卻懈怠懶散,放逸度日,則也不能了知心之本面,頌雲:“見心性本面,見諸佛難比,諸無精進者,豈不見迷亂?”因此說,依靠正道與精進修行非常重要,若具足此二者,則一切所行皆成善法。

甲二(論義)分三:一、出離心;二、菩提心;三、無二慧見。

乙一分三:一、需發出離心之理;二、能生出離心之方便法;三、生出離心之量。

丙一、需發出離心之理:

無有清淨出離心,求有海樂無寂法,
貪執世間束縛眾,故當首先尋出離。

無有清淨出離心,唯一尋求三有苦海安樂的眾生,不能獲得寂滅之法,所以,因貪執世間而被束縛于輪回的眾生,首先應當尋求出離心。

出離心即對三界六道生起強烈的厭煩心,想要從輪回的大苦海中出離。有些人認為,人道很苦,想從中出離,然後享受天界安樂,這只是相似的出離心。因三界之中,不論生於何道,皆為苦性,彌勒菩薩雲:“五趣之中無安樂,不淨室中無妙香。”眾生由於無明習氣所感,無始以來即對三界的有漏安樂進行串習,對其產生了強烈的貪執,由此沉溺于生死大海中不得解脫。所以,修行人首先應該生起出離心,斷除對輪回安樂的貪著,才能真正走上解脫之道。

昔日,世尊的弟弟難陀因貪戀妻子而不願出家修行,後來雖由世尊引導趨入佛門,但出家後卻不修學律儀想要逃跑。於是,世尊以神通力,領著難陀去往雪山,見到一盲眼母猿,世尊問難陀:“這盲猿與你的妻子班紮日嘎哪一個美?”難陀說:“我的妻子美,此猿百千分亦不及一。”世尊說:“那我們去天界吧。”至於天界,世尊讓難陀自行前往,難陀見諸天子各住自宮,由眾多天女圍繞嬉戲,享受不可思議安樂受用,但是有一個宮殿內,雖然住了很多天女,卻無有天子,於是問天女:“這是什麼緣故?”天女說:“人間世尊的弟弟難陀,因守持淨戒,死後將轉生於天界,這就是他的宮殿。”難陀聽後非常高興,回到世尊跟前,世尊問:“諸天女與你的妻子,哪一個更美?”“諸天女更美,就像前面盲眼母猿與班紮日嘎的差別一樣。”難陀回到人間後,為了將來能夠享受天界安樂而守持清淨戒律。世尊告訴諸比丘:“難陀是為了轉生天界而出家,你們則是為了獲得涅槃而出家,你們走的是不同的路,所以不要和難陀講話,不要與他坐在同一座墊上……”諸比丘皆如教奉行,這時難陀苦惱地想:諸位比丘均已捨棄我,但阿難是我的弟弟,應該不會如此對我。於是來到阿難面前,可是阿難亦離座而去,問其原因,阿難說這是世尊的吩咐,難陀聽後非常難過。這時世尊來到難陀面前問他:“你是否想去地獄看一看?”他回答:“想去。”於是,世尊以神通引其至地獄處,難陀見有無量眾生在感受痛苦,其中有一空鍋,火焰熊熊熾燃,眾多獄卒圍繞,他問:“為什麼鍋中無有眾生?”獄卒回答:“世尊的弟弟難陀為了獲得天人安樂而守持戒律,由持戒所生善果窮盡後將會轉生於此。”難陀聽後非常害怕,從此以後徹底斷除欲享天樂之心,發起猛厲出離心,為超離三界輪回而真實守護戒律,最終證得阿羅漢果位。因此,若無有出離心,則別解脫戒的真實戒體也得不到,小乘阿羅漢果亦難證得。

丙二、能生出離心之方便:

人生難得壽無常,修此可斷今生執,
無欺業果輪回苦,修此可斷後世執。

修持人生難得與壽命無常,可以斷除對今生的貪執;修持無欺業果與輪回痛苦,即可斷除對後世的貪執。

上面已經宣說了出離心的重要性。此頌中,宗喀巴大師再為我們宣說能夠生起真實出離心的竅訣,即共同四加行——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回痛苦,無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以及華智仁波切的《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對此四加行亦作過廣說。也就是說,想要生起出離心,則必須要斷除對今生來世的一切貪執,那應該如何斷除呢?

首先,思維人身難得。具足八閒暇和十圓滿的人身極為難得,如同盲龜值軛,亦如光滑牆壁上灑豆。《前行》中從本體、比喻、特法、數目四個方面講了人身難得,對於這些內容,我們應當多多思維,時刻想到此人身極其難得,由此而精進修法。

其次,思維壽命無常。內外器情世間,甚至天主聖尊等眾之壽命都是無常的,而且死亡因緣不定,有情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間,誰也不能確定下一刻自己是否還活在世間。所以我們應該時時刻刻念死無常,以此鞭策自己精進修法。

若能對暇滿難得與壽命無常精進修習,則相續中即可斷除對於今生中的一切貪求,從而捨棄世間有漏安樂,生起大出離心。以前,一位弟子問上師阿底峽尊者:“上師圓寂後,我就去修習,可以嗎?”上師說:“觀修即可趣入正法嗎?”弟子又問:“那麼講經如何?”尊者又如前一樣回答。“我究竟應當行持何種法要最為殊勝呢?”上師回答說:“你應當依止仲敦巴尊者而行持捨棄世間之法。”又曾經在西藏 貢地方,有一位行者轉經繞塔,仲敦巴尊者見到後說:“你轉經雖然很好,但不如修持一法更好。”這位行者想到:轉經繞塔可能功德不大,但讀誦大乘經典的功德一定很大。於是開始誦經,尊者見後,又對他說:“誦經雖極妙,然不如修持一法更妙。”他想:這種功德不大,那坐禪一定是很好的。之後就開始於靜處坐禪,尊者又如前一樣對他勸言,行者已經想不到其他修法,就請問仲敦巴尊者:“我究竟應當修持何法呢?”尊者回答:“捨棄今世!捨棄今世!”需要了知,今生的瑣事只能將我們束縛於輪回之中,所以,應當精進修習人生難得、壽命無常,以此斷除對三界輪回的一切貪著,成辦究竟解脫的菩提大道。

複次,思維業果不虛。不論是善業、惡業,于未受業報之前,乃至多劫亦不會消盡,終有一日因緣成熟而感受果報。但是,奧妙深細的因果不是一般人所能抉擇,只有本師釋迦牟尼佛能夠了知,所以我們的一切所行皆應以上師、佛陀之教言作為標準,並且經常讀誦《百業經》等宣說業果之經論,即可對善惡之法詳細取捨,從而逐漸斷盡黑業過失,增上白業功德。

最後,思維輪回痛苦。一切眾生皆被業惑束縛,安住于如同火宅般的三界之中,無有少許安樂,《正法念處經》雲:“地獄有情受獄火,餓鬼感受饑餓苦,旁生感受互食苦,人間感受短命苦,非天感受爭鬥苦,天境感受放逸苦。輪回猶如針之尖,何時亦無有安樂。”因此,我們應時刻思維、觀想輪回痛苦,斷除對輪回的貪執。如果能夠對三有輪回如同膽病之人見油膩食物一樣,不生一絲希求之心,則即使不精勤防護惡業,自己的行為也會逐漸趨於善法。

這樣對業果不虛、輪回痛苦思維修習後,定能生起斷除對後世諸樂貪著之心。由於已經斷除對今生來世的一切希求,則必定可以發起真實出離心,並趨入解脫正法,法王如意寶說:“若能對人生難得、壽命無常、無欺因果以及輪回痛苦精進觀修,則在自相續中一定可以生起真實無偽的出離心。”所以,大家應該精進觀修此四加行,在相續中未生起真實定解之前,均應不懈努力,以此作為自己的究竟修法。

丙三、生出離心之量:

修後於諸輪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
日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

對於上述修法精勤觀修之後,相續中于諸輪回之安樂一刹那也不生起羡慕之心,日日夜夜唯一希求解脫,這時,說明已經生起了真實無偽的出離心。

宗喀巴大師以此頌宣說了生起真實出離心的界限。對上述四加行思維修習之後,對於三界輪回中一切興盛之世事,自心不會生起刹那的希求欲望、貪戀、羡慕,如噶當派格西朗日塘巴,時時刻刻不放逸思維人生難得、輪回皆苦等,修行一生只笑過一次,唯一晝夜不眠地精勤修持。若能如此精勤不懈地修習正法,唯一希求解脫之果,即說明已經生起了真實無偽的出離心。

以前我在看到宗喀巴大師的這部論後,也曾經對自己是否得到戒體生起懷疑,因為戒律中講:沒有出離心得不到別解脫戒的戒體。而宗喀巴大師所說的這種界限非常嚴格,對於一般人來說很難做到,如果以此來要求現在的修行人,那麼很多人的出離心確實很難生起。但是,如果大家修行的目的不是為了今生來世,不是為了自己的快樂,上師法王如意寶說:這也可以算是出離心。所以,諸位行者應當時刻觀察自相續,是否具足出離心,如果宗喀巴大師的要求做不到,那最少也應該生起不希求今生來世之心,這一點極為重要。

乙二(菩提心)分二:一、需發菩提心之理由;二、如何發菩提心。

丙一、需發菩提心之理由:

倘若於此出離心,未以菩提心攝持,
不成菩提樂因故,智者當發菩提心。

雖然相續中已經具足了出離心,但此出離心若未被菩提心攝持,也不能成為菩提安樂之因,所以,諸位智者應當發起殊勝菩提心。

我們都知道,小乘的修行是建立在出離心的基礎上,他們對整個世間不會生起一絲羡慕之心,但是這樣能不能成就佛果呢?不能。因為沒有以菩提心來攝持,所以不能成為圓滿無上菩提正果之因。這裏的“菩提”,是指果菩提,也即涅槃或佛的果位,聲緣乘以出離心攝持可以獲得聲緣阿羅漢果位,但圓滿的佛果是不能成就的。華智仁波切曾經說:“具足菩提心者,已具足成佛之根本因;若無菩提心,則一切大乘法行俱失。”所以,我們很多人不要把菩提心看得微不足道,如果沒有菩提心,即使你具足各種神通、天天面見本尊等,亦無有任何意義,或許是邪魔所顯;若具足菩提心,即使無有神通神變,未見本尊,也已經具足了圓滿無上菩提佛果之因。因此具有智慧的大乘根器者,應當發起殊勝菩提心。

我們每天上課之前,上師如意寶都會說:“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上師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就是讓大家將聽法的功德以菩提心來攝持。我們在聽課時,如果沒有菩提心攝持,只是想:以今天聽課的功德,希望我能夠從三界輪回當中解脫。這樣只能得到一個小乘果,這種聽課方法是不對的。若我們能夠在一刹那間想到:我為一切眾生聽課,我為一切眾生念經,我為一切眾生……這樣即使是做一點小事,也已經成為無上菩提之因。《入菩薩行》雲:“猶如最勝冶金料,垢身得此將轉成,無價之寶佛陀身,故應堅持菩提心。眾生導師以慧觀,徹見彼心極珍貴,諸欲出離三界者,宜善堅持菩提心。”因此,對於聞思修等一切善法,皆以殊勝菩提心攝持極為重要。

我們不要只是追求一些境界,境界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具足出離心、菩提心與無二慧。當然無二慧是斷除輪回的根本,若能生起是最好的,但如果不具足,只是出離心與菩提心也非常好,因為不論是在自己修學的過程中,還是以後攝受弟子,此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兩大竅訣。

丙二、如何發菩提心:

思為猛烈四瀑沖,難擋業索緊束縛,
困於我執鐵網內,無明黑暗所籠罩,
輾轉投生三有中,不斷感受三大苦,
成此慘狀諸慈母,是故當發殊勝心。

三界有情被猛烈的四大瀑流所衝擊,以無法阻擋的業索緊緊束縛而囚困於我執的鐵網之中,被無明的黑暗籠罩而不自在地輾轉投生於三有,不斷感受三大痛苦。思維處於此悲慘狀況的老母有情,我應當發起殊勝的菩提心。

“四瀑”指四大瀑流。有兩種解釋方法:第一種,四瀑流指生、老、病、死,因為每一位有情都在感受生、老、病、死四大痛苦,將此四者,喻如瀑流,就如同激流之中的水生動物不得自在而受難忍痛苦;同樣,輪回苦海中,所有眾生皆被此四大瀑流之苦水衝擊,無有少許自在,感受無量痛苦,亦難以得到解脫的機會,非常可憐。第二種解釋,四瀑流指無明、見、欲、有四種,無明瀑流,即三界六道的一切眾生皆有俱生無明,如瀑流之水無有間斷;見瀑流,指末法時期的眾生充滿斷見、常見、邪見等諸多惡劣之見;欲瀑流,所有的有情皆充滿欲望,對名色財食睡不斷地希求;有瀑流,眾生以十二因緣作聯結而沉溺于輪回,如同旋火輪,始終流轉於三有苦海之中。整個三界六道的一切眾生,由於無明習氣導致,無始以來在生死輪回之大海中,感受無量難忍的痛苦,時常被四大瀑流所衝擊,無有停息之時,亦無有自由自在享受安樂的良機。

眾生對貪嗔癡等煩惱的堅固串習,不是一兩天修法即可止息的,即使佛陀顯現也不會消盡,所以這裏將業惑比喻成“繩索”,眾生就是被這種業力之索束縛於三有輪回的監獄之中;眾生相續中的俱生無明與遍計無明,以及無始以來的我法二執,則喻如堅硬的“鐵網”,難以穿破。就這樣,可憐的有情被業力的繩索束縛,關在我執的鐵網監獄之中,難以出離,就好像一個國王治罰犯人,先用繩子將其捆綁,然後丟到海中,他跟著波浪旋轉了很長時間,終於出來之後,卻又把他關在鐵鑄的監獄之中,難以逃脫。

“無明”是十二緣起的第一支,也即愚癡。這種愚癡是有情與生俱有的,當然,我執與無明可以合在一起講,也可分開來講,在這裏將此二者分開,把無明比喻成一個大“黑暗”,輪回中的眾生既沒有智慧的日光,亦無有信心的月光,整個天空與世間都非常黑暗。《華嚴經》中說:“眾生皆有佛性”,又有經中說:“眾生即迷,佛陀即覺。”眾生雖然具足佛性,但無明煩惱如同厚厚的烏雲,已將此光明的佛性遮蔽,無法明見心之本性,猶如太陽被濃厚之烏雲障蔽,因此,宗喀巴大師說:“眾生極可憐,既有生死老病等諸苦,亦有業力感受諸苦,還有無明煩惱等痛苦及我法二執諸苦。”寂天菩薩說:“自迷癡狂徒,嗚呼滿天下!”所以,由此黑暗的籠罩,眾生已經不知不覺地昏迷了,這都是我執與無明的緣故,而真正已經證悟的大菩薩看此世間,一方面發出十分稀有的感歎,一方面則將一切眾生作為生起大悲之對境。

上面已經講了發菩提心的所緣——可憐眾生,那應該如何發起菩提心呢?

無始以來的眾生不知道行持善法,在輪回的漩渦中生生死死,不停地旋轉,龍樹菩薩說:“每個眾生無始以來流轉輪回中,其生於地獄中所飲過的鐵水,若能積聚者,較四大海洋還要多;其複生於微小旁生,如螞蟻等之身肢,若能積聚者,則較須彌山還高。”在流轉過程中,恒常感受著苦苦、變苦、行苦的危害,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門》中說:“三界輪回中,皆有三大苦,眾生均遭此,痛苦受折磨。”思維這些道理,目睹眾生之苦,想到所有眾生皆做過我的父母,其時對我恩德極大、格外慈湣、情深難量,而今他們沉淪在生死苦海中,感受難忍的痛苦,如果我不救度他們,誰來救度他們呢?從而生起無量的慈悲之心,願所有眾生解脫於生死輪回,此即為願菩提心;在此願力推動下,行持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等菩薩行為來救度眾生即行菩提心。

一般在修習菩提心之前,首先修持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這是菩提心的一個重要前行,此前行修好之後,無偽的菩提心即可隨之生起,因此經常如此修習至關重要。

乙三(無二慧見)分四:一、需證無二慧見之理由;二、認識無二慧見之補特伽羅;三、認清其見是否觀察已究竟;四、旁述。

丙一、需證無二慧見之理由:

不具證悟實相慧,縱修出離菩提心,
亦不能斷三有根,故當勤證緣起法。

若不具足證悟實相的智慧,縱然修習出離心與菩提心,也不能斷除三有的根本,所以諸位智者應當精勤修行,以求證悟緣起之法。

前面已經講了出離心與菩提心,出離心屬於大小乘的共同法門,菩提心則是大乘的不共法門,此二者十分重要。若想真正修習佛法,基礎一定要打好,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中作了一個很好的比喻:“譬如冬季於冰面上建造九層高樓,在上面塗上色彩、畫出圖案,而到了夏天便會倒塌。”同樣,學佛者若不具足佛教的基礎,則其修行就會如同冰地高樓。

那麼,如果已經具足出離心與菩提心,卻沒有了達真實義的智慧,這樣能否得到解脫呢?若想獲得究竟解脫,必須要斷除煩惱障與所知障,而斷除二障則必須通達人法二無我的空性智慧。因此,只是具足出離心與菩提心並不能斷除輪回之根,一定要具足無二慧的正見,才能斷除煩惱障與所知障,其中煩惱障主要是對解脫生死輪回作障礙,而所知障則是成就佛果的主要障礙。因此小乘阿羅漢為了自己能夠超脫生死輪回,需要精勤修持人無我空性的智慧,以此斷除煩惱障而獲得阿羅漢果;修行大乘者,則更須通達法無我,以此圓滿空性智慧,徹盡二障,方能圓成正覺果位。麥彭仁波切雲:“若具足正見者,不論修何密法,念何儀軌、密咒等,悉有功德和加持,亦會直接獲得驗相。若不具正見者,於密教中修何密法,念何儀軌、心咒等,亦不會有感應,顯教中看何經論亦不得真正效益。”因此,不論是顯教還是密教,抉擇正見並且進一步證悟極為重要。

《中觀根本慧論》中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因緣,亦即緣起,我們有時將名言中萬法的顯現稱為緣起;有時將勝義中的萬法皆空也稱為緣起。此處的緣起,是指證悟遠離四邊八戲的無二智慧,此乃真正的緣起。所以宗喀巴大師說:雖然具足出離心與菩提心,但仍不足夠,還需要緣起性空的正見智慧,這才是我們這裏真正要抉擇的殊勝法要,也是趣向佛陀正覺果位的唯一途徑。那麼,此無二慧的正見,應依何種方法通達呢?在顯宗,首先依教理進行聞思,於此過程中遣除自己所有的疑惑,相續中生起堅固定解,之後依此見解修行,即可很快通達萬法之真實義;密宗則依靠上師的加持與竅訣即可迅速通達萬法實相,不過,這種方法若非真正利根者很難做到,因其不具足聞思智慧,也不精通教義正理,若受外境影響,極易退失,所以應當按次第如理如法地修行。

丙二、認識無二慧見之補特伽羅:

誰見輪涅一切法,永無欺惑之因果,
滅除一切所緣境,此人踏上佛喜道。

如果誰見到輪涅諸法在名言中是無欺因果之顯現,而勝義中滅除一切能緣所緣境,則此人已經踏上了諸佛所歡喜之道。

有些人認為,證悟空性時就是空空一片,連世俗中的因果輪回也不存在;有些人則實執很重,認為一切萬法不僅有,而且都是實實在在的,否則將如同空中懸桶,無有所依。這些人以堅固的執著蒙蔽了自己的慧眼,已經離諸佛所歡喜之道越來越遠。那麼,何者才能夠真正使諸佛生起歡喜呢?

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說:“徹底了悟實空後,空性顯現緣起性,現空何者皆不執,”在學道修行過程中,如果誰已經現見了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法皆是緣起,在正顯之時即是本來無實之空性,那麼此人已經趨入諸佛歡喜之道。也就是說,名言中因果輪回等法無欺存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在二取未消融於法界之前,此善惡因果毫許也不虛妄,《澄清寶珠論》中說:“乃至能取所取未消於法界之前,諸眾生之此等顯現續不可滅盡,並有利有害故。”但從入根本慧定的角度而言,諸法本體空性,一切山河大地、有情萬法皆融入法界,遠離一切戲論。因此,如果能夠通達名言中諸法如夢如幻,勝義中不見任何自相之法,一切能緣所緣皆為無有,則此人已經通達萬法的究竟本性。

或者從破二邊的角度來講,名言中萬法顯現,是“永無欺惑之因果”,故非無;勝義中諸法自性本空,已經“滅除一切所緣境”,故非有。《定解寶燈論》雲:“非有非無大圓滿,遠離一切四邊戲。”如果能夠對此真實通達,則此人已經通達正法。

丙三(認清其見是否觀察已究竟)分二:一、說未究竟之見量;二、宣說已究竟之見量。

丁一、說未究竟之見量:

何時分別各執著,無欺緣起之顯現,
遠離所許之空性,爾時未證佛密意。

無論何時,只要對無欺緣起之顯現,以及遠離一切所許的空性分開執著,則此時還未通達佛之究竟密意。

對此處觀察究竟與不究竟見的問題上,各大宗派有很大辯論。格魯派認為,宗喀巴大師所抉擇的無遮單空是最究竟的見解;而薩迦派與甯瑪巴則認為,宗喀巴大師只是為了方便引導某些眾生,而宣說了無遮單空,是暫時建立的一個不究竟觀點,所以並非大師最究竟的自宗。在《定解寶燈論》中針對格魯派作了很多辯駁,那麼,是不是宗喀巴大師真的具有這些過失呢?實際上,宗喀巴大師是真正文殊菩薩的化現,而且宣說他最究竟觀點的論著也很多,在其早期所作的《現觀莊嚴論善說•金鬘疏》、《甘露妙藥論》、給仁達瓦上師的信以及本論等諸多論典中所表述的觀點,與寧瑪派所許大中觀的觀點完全一致。所以,應當了知,表面看來好像直接、間接地在破斥宗喀巴大師的觀點, 但真正破除的對象,是後學者對宗喀巴大師觀點的不正確理解,是針對格魯派弟子將單空執為了義的角度而作的分析,全知麥彭仁波切也指出:以宗喀巴大師的此種觀點,可以明確看出,大師已經慈悲地為初學者指出了修習單空的重要性。因此,甯瑪派對宗喀巴大師無有少許懷疑,一刹那亦未想到其未證悟或未通達中觀見,但在顯現上,大師後期的一些中觀著作中,將自己的中觀見解釋為無遮,安立了自己暫時的觀點,而寧瑪派也僅是針對此觀點進行了遮破分析,使後學者了知究竟見與暫時中觀見之異同,由此而作詳細取捨,這也必定相合宗喀巴大師之密意。

那麼,宗喀巴大師認為未究竟見的界限如何呢?名言中,一切萬法依靠緣起而無欺顯現、真實不虛;勝義中萬法是空性的本體、遠離一切所許,此二者誰見為相違,也即執著空時不現、現時不空,現空二者成為矛盾,乃至有此執著之間,此人即尚未通達佛的真實密意。所以,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單空並不是宗喀巴大師的最究竟觀點,只是在個別眾生面前暫時安立而已。

我們一般人都認為,“有”與“無”二者是矛盾的,有時即不是無,無時即不成為有。同樣,萬法顯現時就不是空性,空時就不是顯現,在凡夫的分別意識中,由於無始以來的串習,有無二者顯然是矛盾的。但是,換一個角度分析,比如我昨晚的夢中,現見山河大地、藍天白雲,它們真實不虛地在夢中存在,而早上醒來,山河大地、藍天白雲全都消失得無影無蹤,那我早上醒來之後的“無”與昨晚夢中的“有”是否矛盾呢?不矛盾,在夢中,我說“有”,而醒來之後又說“無”,誰能說我的觀點相違呢?同樣,顯現與空性即是如此。我們在座的人實際都是在做夢,你們在夢中聽法,而我在夢中為你們講法,然後我們在夢中精勤地修積善法,如果善法資糧不圓滿,就一直在做夢,總是醒不過來,而一旦有一天醒來時,就會知道,原來夢中的山河大地確實是沒有的,但是也不能否定夢中所積累的善法因緣,因為沒有修積善法,就還是在夢中醒不過來。

現在有很多修行人,雖然從見解上已經了知萬法空性的道理,但貪嗔癡的煩惱還是存在,這就需要我們精進修行,就好像眼翳者見到的海螺是黃色,雖然醫生已經告訴他實際海螺是白色的,但乃至病未痊癒之間,無論如何也見不到海螺的本來面目。因此,只有精勤地聞思修行,依靠它的力量,才能斷除無始以來的貪嗔癡等煩惱病,才能真正了知佛的究竟密意。

丁二、說已究竟之見量:

一旦無有輪番時,現見無欺之緣起,
斷除一切執著相,爾時見解即圓滿。

一旦顯現與空性在同一時間內,無需輪番而現量得見,且已斷除一切執著,此時的見解即已究竟圓滿。

“輪番”,也即交替、輪流。在凡夫面前,現與空無法同時存在,只有輪番的過程;一旦通過上師的加持和聞思修等資糧的圓滿,現與空可以同時現見,而不需要輪番之時,即是已經真正通達了現空無別的境界。在這裏已經講了宗喀巴大師的究竟見解,也就是現與空皆不執著,此二者無二無別,現就是空,空就是現,如《心經》中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觀點與大中觀、大圓滿、大手印等,雖然名字不同,但實際意義無有差別,《定解寶燈論》中說:“一旦無有輪番修,獲得雙運智慧時,……遠離戲論大中觀,以及俱生大手印,具有此等不同名,皆是離心智慧故,餘分別念不可思。”此時已經證悟大空離戲之殊勝智慧,對於顯現空性二者皆不執著,轉生輪回之種子也悉皆滅盡,如《四百論》雲:“見境無我時,諸有種皆滅。”因此,從最究竟的見解而言,薩迦、格魯、寧瑪、禪宗等各大宗派,實際上根本無有相違之處,因為諸大宗派為相應不同眾生的根基,暫時安立不同的方便與修道,但最終所抉擇的均為明空無別之境界。

在解釋此頌時,格魯派有些後學論師,如格西希繞蔣措,他將“斷除一切執著相”解釋為:滅盡一切外境顯現之實執。也就是說顯現的法沒有破,只是破其上面的實有,而此顯現與破除實有後留下的空性在同一法上存在。這種解釋方法顯然是不對的,《定解寶燈論》中雲:“柱與成實柱二者,一體一遮另亦破,他體雖破非柱實,柱體不空堪觀察。”如果按照你們的觀點,那麼,柱子上的實有與柱子二者,是一體還是異體?若承許為一體,則在遮破實有的同時,柱子也已經遮破;若承許是異體,則雖然已經破除了顯現法柱子的實有,但柱子已經成為勝義中亦不空的堪忍法,這顯然與中觀自續派、應成派抉擇勝義的理論相違,而且與宗喀巴大師究竟所要抉擇的觀點明顯不符。

丙四、旁述:

了知以現除有邊,以空遣除無有邊,
緣起性空顯現理,不為邊執見所奪。

若已了知以顯現破除有邊,以空性破除無邊的性空顯現之理,則自己的見解始終不會被各種邊執見所強奪。

宗喀巴大師于此處以旁述方式破除有無二邊。

一般情況下,按照外道與內道小乘所承許,瓶子因為有顯現,所以是有,以此破除無邊;石女兒未顯現的緣故,所以是無,以此破除有邊。但在這個頌詞中,宗喀巴大師運用了一個非常殊勝的觀察方法,也就是說,為什麼不是有?因為顯現的緣故,所以非有;為什麼不是無?因為空性的緣故,所以非無。

此頌詞的涵義非常深,平時我們均是以“有”破無,以“無”破有,而在這裏,宗喀巴大師運用逆向思維為我們宣說了緣起性空的道理,大家應該認真分析。以前,上師法王如意寶也曾給格魯派的幾位大格西解釋過這個頌詞,也就是說,這裏的顯現並非是相似的顯現,而是大顯現;空性也並非相似空性,而是大空性,此顯現與空性無二無別。這樣一來,此頌也就不是十分難懂了,那應該如何解釋呢?“以現除有邊”,“現”即現空無別之中的顯現,因此“現”即是空,由於以空可以破除有邊,故以現也可以破除有邊,因為此二者無有差別;“以空遣除無有邊”,“空”即現空無別中的空,是故“空”即是現,因為以顯現可以破無邊,所以空性也可以破除無邊。

正如宗喀巴大師所說,一旦我們已經真實了達現即是空、空即是現,並非口中所說,而是真實安住于此光明與空性無離無合的境界之中;而在名言中,誠信因果,對自己的行為作微細的取捨,此時,不論是外道的常見、斷見,還是內道有部、經部、唯識以及中觀自續派的種種細微執著,任何邊執見也不會使自己的見解動搖,即使一百位大班智達前來辯駁,此見亦如同須彌山王一般穩固,不為所動。

甲三、末義:

如是三主要道論,自己如實通達時,
當依靜處而精進,速修永久之佛果。

此三主要道論中所講內容,若自己已經如理如實地通達,即應當依止寂靜處精進修持,以求獲得究竟解脫之佛果。

以上已經通過心要竅訣的方式宣說了三主要道,但亦並非除此三要道以外無有其他道,如聽課、講經、念經、頂禮、佈施、持戒等,均為成佛之因,而其中最主要的三大扼要,即是出離心、菩提心與無二慧。

宗喀巴大師在給仁達瓦上師的信上也講到:初學者如果沒有出離心、菩提心與無二慧時,切莫追求一些高深法要,應先於此三者下苦功。所以我們在修行時,首先觀察自己是否具足出離心,若不具足,應先以執著的方式尋求生起出離心,此心逐漸穩固後,則會自然生起,無需勤作;之後,再尋求能夠生起菩提心的方便,比如經常閱讀講述菩提心的論著,思維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依止具有真實菩提心的善知識;殊勝菩提心生起並穩固後,則應多聞思中觀正理,於善知識面前尋求中觀方面的竅訣,以期通達最重要之正見,之後才可以尋求甚深法要而進行修持。

宗喀巴大師在此處已經為我們明示修行所需之次第,初學者按此次第行持尤其重要,在未打好基礎之前,萬萬不可盲目尋求高見解、深法要,否則毫無意義,如同冰上高樓。若此基礎已經穩固,則自然會對世間瑣事以及三界輪回產生厭離;目睹痛苦眾生時,相續中自然會生起大悲心,為使眾生離苦得樂而發起願行菩提心;之後無二慧的正見也會於無勤之中生起。此三主要道均是心上之法,釋迦牟尼佛宣講八萬四千法門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調伏我們的心,而修行是相合於心的,因此我們應以正道修行,努力調伏自心。

宗喀巴大師還勸誡我們,雖然已經了達此三主要道,但仍須去往靜處精勤修行,麥彭仁波切也說過:印藏諸多大德,均是通過長期苦修後才證悟的;現在末法時期,諸多愚者既不勤修苦行,也不具足聞思智慧,一刹那就證悟了,對此應該生起大懷疑。所以初學者依止靜處修行十分重要,因初期證悟的境界非常不穩固,易受外界影響,智悲光尊者說:初期修學者,所證見之境界不穩固,如同雲中之太陽,易被烏雲所遮蓋。由於無始以來串習的貪嗔煩惱非常嚴重,初學者若與世間人交往時間過長,通過聞思修所生起的少許證相會漸漸消失。因此,我們應當追隨古今高僧大德的足跡,迅速捨棄世間雜亂瑣事,依止寂靜處修持妙法至為重要。

此乃多聞比丘羅桑劄巴 (宗喀巴) 對侄兒查闊之教言。

這是宗喀巴大師對查闊的殊勝教言,也為諸位道友宣講了最好的修行竅訣,希望大家精進修持。

以此善根回向一切眾生,願彼等暫得人天安樂,究竟獲得無上佛果。願吉祥!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sanzhuyaodljs.php

三主要道論--宗喀巴大師說學佛的要點
http://www.edupro.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56



布達拉宮X-06.jpg
 樓主| 發表於 2015-1-20 20:51 | 顯示全部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5-4-17 11:17 | 顯示全部樓層
[youtube]HlI6HdkXAps[/youtube]

 樓主| 發表於 2015-4-28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ལམ་གཙོའི་རྩ་བ་བཞུགས་སོ། །
三主要道頌
རྗེ་བཙུན་བླ་མ་རྣམས་ལ་ཕྱག་འཚལ་ལོ།།
頂 禮 至 尊 一 切 上 師
རྒྱལ་བའི་གསུང་རབ་ཀུན་གྱི་སྙིང་པོའི་དོན།།
一 切 佛 經 心 要 義
རྒྱལ་སྲས་དམ་པ་རྣམས་ཀྱིས་བསྔགས་པའི་ལམ།།
是 諸 菩 薩 所 贊 道
སྐལ་ལྡན་ཐར་འདོད་རྣམས་ཀྱི་འཇུག་ངོགས་དེ།།
有 緣 求 解 脫 津 樑
ཇི་ལྟར་ནུས་བཞིན་བདག་གིས་བཤད་པར་བྱ།།
我 今 隨 力 而 宣 說
གང་དག་སྲིད་པའི་བདེ་ལ་མ་ཆགས་ཤིང་།།
於三 有 樂 不 貪 着
དལ་འབྱོར་དོན་ཡོད་བྱ་ཕྱིར་བརྩོན་པ་ཡིས།།
爲 暇 滿 義 而 精 進
རྒྱལ་བ་དགྱེས་པའི་ལམ་ལ་ཡིད་རྟོན་པའི།།
志依 勝 者 所 喜 道
སྐལ་ལྡན་དེ་དག་དང་བའི་ཡིད་ཀྱིས་ཉོན།།
諸 有 緣 者 淨 意 聽
རྣམ་དག་ངེས་འབྱུང་མེད་པར་སྲིད་མཚོ་ཡི།།
無出 離 心 無 息 滅
བདེ་འབྲས་དོན་གཉེར་ཞི་བའི་ཐབས་མེད་ལ།།
希 求 有 海 樂 果 法
སྲིད་ལ་བརྐམ་པ་ཡིས་ཀྱང་ལུས་ཅན་རྣམས།།
由 貪 有 樂 縛 衆 生
ཀུན་ནས་འཆིང་ཕྱིར་ཐོག་མར་ངེས་འབྱུང་བཙལ།།
故 先 尋 求 出 離 心
དལ་འབྱོར་རྙེད་དཀའ་ཚེ་ལ་ལོང་མེད་པ།།
業 果 不 虛 輪 回 苦
ཡིད་ལ་གོམས་པས་ཚེ་འདིའི་སྣང་ཤས་ལྡོག།
勤 思 消 除 後 世 貪
ལས་འབྲས་མི་བསླུ་འཁོར་བའི་སྔུག་བསྔལ་རྣམས།།
暇 滿 難 得 壽 無 常
ཡང་ཡང་བསམ་པས་ཕྱི་མའི་སྣང་ཤས་ལྡོག།
串 習 能 除 此 生 欲
དེ་ལྟར་གོམས་པས་འཁོར་བའི་ཕུན་ཚོགས་ལ།།
修已 於 輪 回 盛 事
ཡིད་སྨོན་སྐད་ཅིག་ཙམ་ཡང་མི་སྐྱེ་ཞིང་།།
不 生 剎 那 之 希 望
ཉིན་མཚན་ཀུན་ཏུ་ཐར་པ་དོན་གཉེར་བློ།།
晝 夜 唯 求 解 脫 心
བྱུང་ན་དེ་ཚེ་ངེས་འབྱུང་སྐྱེས་པ་ལགས།།
起 時 是 生 出 離 心
ངེས་འབྱུང་དེ་ཡང་རྣམ་དག་སེམས་བསྐྱེད་ཀྱིས།།
若無 菩 提 心 攝 持
ཟིན་པ་མེད་ན་བླ་མེད་བྱང་ཆུབ་ཀྱི།།
出 離 不 成 無 上 覺
ཕུན་ཚོགས་བདེ་བའི་རྒྱུ་རུ་མི་འགྱུར་བས།།
圓 滿 安 樂 之 因 故
བློ་ལྡན་རྣམས་ཀྱིས་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བསྐྱེད།།
智 者 應 發 菩 提 心
ཤུགས་དྲག་ཆུ་བོ་བཞི་ཡི་རྒྱུན་གྱིས་ཁྱེར།།
四瀑 流 衝 難 阻 止
བཟློག་དཀའ་ལས་ཀྱི་འཆིང་བ་དམ་པོས་བསྡམས།།
業 力 繩 索 緊 密 系
བདག་འཛིན་ལྕགས་ཀྱི་དྲ་བའི་སྦུབས་སུ་ཚུད།།
投入 我 執 鐵 籠 中
མ་རིག་མུན་པའི་སྨག་ཆེན་ཀུན་ནས་འཐིབས།།
無 明 黑 暗 籠 罩 之
མུ་མེད་སྲིད་པར་སྐྱེ་ཞིང་སྐྱེ་བ་རུ།།
無 邊 有 中 生 又 生
སྡུག་བསྔལ་གསུམ་གྱིས་རྒྱུན་ཆད་མེད་པར་མནར།།
三 苦 逼 迫 常 無 斷
གནས་སྐབས་འདི་འདྲར་གྱུར་བའི་མ་རྣམས་ཀྱི།།
諸 母 情 狀 與 處 境
ངང་ཚུལ་བསམས་ནས་སེམས་མཆོག་བསྐྱེད་པར་མཛོད།།
思 已 發 起 殊 勝 心
གནས་ལུགས་རྟོགས་པའི་ཤེས་རབ་མི་ལྡན་ན།།
不具 通 達 真 理 慧
ངེས་འབྱུང་བྱང་ཆུབ་སེམས་ལ་གོམས་བྱས་ཀྱང་།།
雖 修 出 離 菩 提 心
སྲིད་པའི་རྩ་བ་བཅད་པར་མི་ནུས་པས།།
不能 斷 除 有 根 故
དེ་ཕྱིར་རྟེན་འབྲེལ་རྟོགས་པའི་ཐབས་ལ་འབད།།
應 勤 通 達 緣 起 法
གང་ཞིག་འཁོར་འདས་ཆོས་རྣམས་ཐམས་ཅད་ཀྱི།།
能 見 輪 涅 一 切 法
རྒྱུ་འབྲས་ནམ་ཡང་བསླུ་བ་མེད་མཐོང་ཞིང་། །
從 因 生 果 皆 不 虛
དམིགས་པའི་གཏད་སོ་གང་ཡིན་ཀུན་ཞིག་པ། །
且能 破 諸 所 執 境
དེ་ནི་སངས་རྒྱས་དགྱེས་པའི་ལམ་ལ་ཞུགས། །
彼 入 佛 陀 所 喜 道
སྣང་བ་རྟེན་འབྲེལ་བསླུ་བ་མེད་པ་དང་། །
現 相 緣 起 不 虛 妄
སྟོང་པ་ཁས་ལེན་བྲལ་བའི་གོ་བ་གཉིས། །
離 執 空 性 二 了 解
ཇི་སྲིད་སོ་སོར་སྣང་བ་དེ་སྲིད་དུ། །
何 時 見 爲 相 違 者
ད་དུང་ཐུབ་པའི་དགོངས་པ་རྟོགས་པ་མེད། །
尚 未 通 達 佛 密 意
ནམ་ཞིག་རེས་འཇོག་མེད་པར་ཅིག་ཅར་དུ། །
不 復 輪 替 而 同 時
རྟེན་འབྲེལ་མི་བསླུར་མཐོང་བ་ཙམ་ཉིད་ནས། །
甫 見 不 欺 緣 起 已
ངེས་ཤེས་ཡུལ་གྱི་འཛིན་སྟངས་ཀུན་ཞི་ན། །
普 滅 實 執 所 執 境
དེ་ཚེ་ལྟ་བའི་དཔྱད་པ་རྫོགས་པ་ལགས། །
彼 時 見觀 察 圓 滿
གཞན་ཡང་སྣང་བས་ཡོད་མཐའ་སེལ་བ་དང་། །
又由 現 相 除 有 邊
སྟོང་པས་མེད་མཐའ་སེལ་ཞིང་སྟོང་པ་ཉིད། །
及 由 空 性 除 無 邊
རྒྱུ་དང་འབྲས་བུར་འཆར་བའི་ཚུལ་ཤེས་ན། །
若知 空 性 現 因 果
མཐར་འཛིན་ལྟ་བས་འཕྲོག་པར་མི་འགྱུར་རོ། །
不 爲 邊執 見 所 奪
དེ་ལྟར་ལམ་གྱི་གཙོ་བོ་རྣམ་གསུམ་གྱི། །
如是 三 主 道 諸 要
གནད་རྣམས་རང་གིས་ཇི་བཞིན་རྟོགས་པའི་ཚེ། །
子 能 如 實 通 達 時
དབེན་པ་བསྟེན་ཏེ་བརྩོན་འགྲུས་སྟོབས་བསྐྱེད་ནས། །
當 依 靜 處 起 精 進
གཏན་གྱི་འདུན་མ་མྱུར་དུ་སྒྲུབས་ཤིག་བུ། །
速 疾 成 辦 究 意 願
ཞེས་པ་འདི་ནི་མང་ཏུ་ཐོས་པའི་དགེ་སློང་བློ་བཟང་གྲགས་པའི་དཔལ་གྱིས་
此是多聞比丘洛桑札巴貝 (善慧名稱吉祥)
ཚ་ཁོ་དབོན་པོ་ངག་དབང་གྲགས་པ་ལ་གདམས་པའོ།། །།
爲親侄擦廓阿旺札巴(語自在稱)所作的教誡。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3-29 04:45 , Processed in 0.027746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