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6125|回復: 1

五毒的對治(貪嗔癡慢疑)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9-25 13: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21271807760916684.jpg


五毒的對治(貪嗔癡慢疑)

      佛教中所說的五毒,是指貪、嗔、痴、慢、疑。這五種心使我們造作惡業,就像毒藥會妨礙我們修行,故稱為五毒。清除五毒心是修行人的重要工作,修大神通或各種玄妙的大法,若五毒心尚存,結果可能會變成魔通或各種惡法,因此,要修佛道必先除五毒。

一、貪著的對治:

      一為修不淨觀。比如走在路上,看到美麗女子而起希求心。此時應觀修,見自身他身,以及飛禽走獸、衣服飲食、山林樹木、國土世界悉皆不淨。當命終之後,身體漸漸地膨大,猶如吹滿風的皮囊,即「膨脹相」。後逐步現出「青瘀相」、「膿爛相」、「斷壞相」;復於這裡那裡為各野獸所食啖,名為「食殘相」;頭軀手足四散,是為「散亂相」;血液溢流滿地,是為 「血塗相」;又為諸蛆蟲散佈其上,是為「蟲聚相」;最後白骨畢現為「白骨相」。此觀發時,知如夢境般變化無常而不執著,故能破一切貪著之心。

      一為修喜捨念。比如看到商店裡漂亮的首飾或皮包,心中會想:若是我的有多好。當貪著心產生時,對治的方法是轉念。我們馬上想說:願將這一切美妙的東西,供養佛菩薩,使其歡喜。同時可以發一個善願:希望這些東西能夠利益到很多眾生,讓眾生也歡喜。這樣轉念的觀想,好處很多。不僅能減輕執著,消除宿業,而且能夠積聚廣大的福德。

二、瞋恚的對治:

      瞋恚者,應修慈悲、忍辱觀。例如國中常修理你的同學、辦公室欺負你的同事、騙你錢的金光黨等,當他們加害我們,我們應當思維對方之所以如此,應是我們過去世所造惡業之結果所致,不宜意圖報復。並將之種種,視為清除無明的逆增上緣。將障礙、折磨,都轉換為修行的方便。或可將這些障礙視為上師智慧的示現,當我們作如是修持時,惡業自然清凈,而痛苦也隨之消除。

      更進一步了知,加害者本身亦為累劫惡業所累。作此傷害,更為其來世加深惡因。當作如是的觀察,大悲心乃隨之而昇起。若反而視之為敵欲予摧毀,則徒加深煩惱。應當誠心迴向功德,願諸魔類得慈悲心並親遇善法。願他們不自損損他,願菩提心深入他們的心中。
   

三、愚癡的對治:

      愚癡為三毒中,最難破除,又為貪與瞋之根本也。愚癡人多不信解深法,心不得清淨。多與惡知識相隨,心沒懈怠,堅著五受。多行瞋恚,自高輕人。為妄想蔽覆,種種顛倒。造作罪業,長淪生死,如盲人獨行于黑夜之中,永不見日。

      愚癡者,應修因緣觀。世間一切事物,皆從內因外緣而生。如種子為因,水土時節為緣,因緣湊合,種能生芽,從芽生葉,從葉生節,從節生莖,從莖生華,從華生實。

      無種子,即不能生芽以至生實。無水土,種子亦不能生芽生實。時節未到,種子亦不能生芽以至生實。然種子決不念我能生芽,芽亦不念我從種子生,水土亦不言我能令種子生芽以至生實,時節亦不言我能令種子生芽以至生實。

      可見凡物之生,了無自性。若有自性,即不應因緣湊合而生,因緣分散而死。我身亦然,前生之業為因,父母為緣,因緣湊合即生,因緣分散即死,生死流轉,不得稍住。如是常常觀察,自能豁破愚癡,發生智慧。是為對治愚癡修因緣觀。

四、我慢的對治:

      面對稱揚讚嘆時,應思索自己若有一點點成就的話,亦均是來自三寶、師長、父母、社會。平常更應時時將自己,看作是有缺點過錯之人,心裏應當如是觀想:自己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每一天中,煩惱心皆如熊熊烈火般彌天漫地,焚燒了所有善業的妙樹,罪惡滔天的毒海洶湧澎湃,淹沒了通向解脫與佛果的大道。

      如此下劣的我,每日裏各種煩惱惡業接連地湧現,長此以往,後世必然會下墮惡趣。哪裏還有像我這樣,渾噩、庸碌、無所事事、惡貫滿盈的人呢?若能經常如此內省自己的過失,那麼自相續中的貢高我慢、驕傲自滿的情緒就會崩潰瓦解,亦不會對他人產生出輕視與怠慢。

五、疑忌的對治:

      疑即不信,蓋信有六信: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具足六信,方名具信也。若疑佛、疑法、疑僧,則修行了不得力。以念佛往生為例,如信願不足,或感邊地胎生。原因如下:

      一者不信「不思議智」:疑但念阿彌陀佛,未必得生極樂。不知不思議智有大威力,非思量所能及。一切萬法無非自力他力。自攝他攝,千變萬化,無量無邊。安得以凡夫有礙之情識,疑彼如來無礙之妙法,豈知一面之鏡,能現萬像。千年積薪,一火燒盡。故至心一念稱名,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十念必生又何足異。

      二者不信「不可稱智」:不了佛智體絕對待,離過絕非。曇鸞師曰:「不可稱智者,言佛智不可稱量,非相形待(不相對待)。何以言之?法若是有,必應有知有之智。法若是無,亦應有知無之智。諸法離於有無。故佛冥諸法,則智絕相待。以知取佛、以不知取佛、以非知非不知取佛、以非非知非非不知取佛,均非知佛。佛智離四句,即離百非,體離對待,故曰「不可稱智。」智不可稱,故念佛功德亦不可稱也。

      三者不了「大乘廣智」:疑佛不能實度一切眾生,復疑一切念佛眾生豈能皆得往生淨土。故於阿彌陀佛作有量想。對治此疑,故言「大乘廣智」。此智無法不知,無煩惱不斷,無善不備,無眾生不度也。欲明佛智,無所運載。運載一切,皆入無餘,故曰大乘。其所運載,無限無際,故名廣智。又於諸法門知之窮盡,故名大乘廣智。故能廣契群機,悉皆度脫。如來大悲大智,於諸有緣,無不運載而入涅槃。開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妙義,令諸有情以念佛入無念,因往生證無生。故能令念佛眾生皆生淨土。又世界非有邊非無邊。亦絕四句。佛令眾生離此四句,名之為度。其實非度非不度,非盡非不盡。

      四者不了「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疑佛不得一切種智。疑是故,於念佛往生法門,不能正信,乃感胎生。如是佛智,只應仰信,不可比量,故名「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如何仰信?應如《起信論》所云:「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以眾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決了。諸佛如來離於見相,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眾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無所見故,無所不見,如是對治第四疑也。


佛網Life論壇  sic6766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 ... ;ID=6181&page=5

 樓主| 發表於 2015-2-22 21:39 | 顯示全部樓層

人都是菩薩,蒙塵的菩薩,修行就是努力去除塵,去除人的貪瞋痴。

有人問 佛陀:通過修行, 最終得到了什麼?

佛陀答:什麼都沒有得到。再問: 那您還修行做什麼呢?

佛陀 微笑: 不過我可以告訴你我失去許多東西!我失去憤怒、憂慮、 悲觀和沮喪、失去焦慮不安、 失去了自私自利和貪嗔痴三毒, 失去了凡夫俗子的一切無知習氣障礙,也失去了對老和死亡的恐懼。

心地觀經八曰:「凡夫所觀菩提心相,猶如清淨圓滿月輪,於胸臆上明朗而住。(中略)端身正念結前如來金鋼縛印,冥目觀察胸中明月,作是思惟:滿月輪五十由旬,無垢淨明,內外澄澈,最極清涼。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塵翳無染,妄想不生。」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0 07:45 , Processed in 0.021976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