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3243|回復: 0

延參法師: 玄奘西行帶給現代人的和諧啟示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7-9 11: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小菩提 於 2012-7-9 12:07 編輯

untitled.jpg

延參法師: 玄奘西行帶給現代人的和諧啟示

   1400多年前,一個“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的出家人壯志滿腔地踏上西去的漫漫征途,當他的雙腳堅定地邁出長安時,他可曾明白前方等待他的漫天黃沙遮天蔽日,千仞雪山鳥獸無跡、滾滾江水洶湧怒吼?當他第一步跨出去時,他可曾想到他的這一步不僅跨過了百國疆土,更跨過了千年歲月?

   乾坤蕩蕩,時光悠悠,萬裏的迢迢遠端沒有膽怯,他那不惜生命捨身為法一心向西前進的無畏步伐,千年的風雨滄桑無法淹沒這種為追求心中的真理而不畏艱險萬裏求法的無我精神。真正偉大的歷史人物所展現的價值和任務,絕不是那一個時代所能夠局限的,一定可以超出那個時代和生存環境,超越時空,煥發出曆久彌新的時代價值,不同時代的人都可以得到不同精神層面的支持。玄奘西行求法,這樣一個非常遙遠的故事同樣給我們現實意義的啟示。

  西行之路是一條理想之路。

   佛教自東漢永平十年(西元67年)傳入中國,經歷東晉、西晉、南北朝、隋朝,到唐王朝一統天下,這600年的時間裏,佛教早已由統治者到貴族、知識份子慢慢向下傳播,幾乎已是家喻戶曉,經典的翻譯也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何以玄奘法師不惜冒著偷渡被殺的危險不遠萬裏西行求法?

   雖然當時中國已經有不少佛教高僧名師以及諸多佛教經典,但是,曾多方學習的玄奘法師感到各家對佛教宗旨,或者說得不明不白,或者說法不一,“先賢之所不決,今哲之所共疑”的問題就有一百多條之多,而這些問題已經不僅僅是個人的疑惑,而是佛教界面臨的急需解決的問題。於是為了到佛教的發源地去拜訪名師,求取經典,解惑釋疑,玄奘法師毅然決然地踏上了西行之路。

   玄奘西行是世界全球化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一筆,它不光是貿易的,同時也更是文化的全球化,玄奘用極其開放的胸懷吸納異域文化、傳播中華文明,造就了亞洲特別是東亞文明的一些重要的文化特質,玄奘西行的歷史意義,早已超越了時間、地理和宗教的限制,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玄奘精神不僅僅使一千三百多年前的盛唐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對如今致力於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現代化建設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西行之路其實也是一條無畏之路。

   為了追尋真理,他不惜“冒越憲章,私往天竺” (當時唐朝國力尚不強大,與西北突厥人正有爭鬥,禁止人民私自出關。),貞觀三年,他從長安出發了。這一路上孤身孑影,突破重重關隘;忍著饑寒,頂著風雪,獨自穿越上無飛鳥,下無走獸,複無水草,杳無人煙的八百里沙漠;夜臥寒冰,翻過常年積雪號稱世界屋脊的蔥嶺;鬥盜賊,雖九死其猶未悔,曆天險而志愈慷慨,遭凶賊而神彌厲勇。玄奘法師以大無畏的精神,不懼風險,面對各種挑戰,絕不退縮,甚至不惜冒著付出生命的代價,以“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的信念歷時四五年,經行數萬裏,忍受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終於抵達印度。他百折不撓,歷經九死一生,用腳步丈量了大地的存在!這種為了真理不惜一切的精神是任何時代、任何民族都應具備的。

   其實玄奘法師越過的不是哪座雪山、哪片沙漠,他是超越了自我,因為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座山,那就是我們自己。經歷四季的更替,感受人間的冷暖,體味人生的苦辣酸甜,人生需要奮鬥的情懷,生活需要堅強的心志,努力去做出最好的自己,用堅強的心去面對一切、戰勝一切,風雨中需要堅強的意志,挫敗中需要堅強的勇氣,萎靡時需要堅強的耐力,痛苦時也只流堅強的淚水,我們相信,當挫折和磨難的陰雲消散後,頭頂上會是一片蔚藍而寬廣的天空。

  幾度花開花又落,人間春去春還回,回首往事,風雨已成過去,細細咀嚼苦澀,才發現原來艱辛坎坷是人生最輝煌美麗的色彩。無論最後的結果是否達到我們的理想,就算曾經的壯志飛揚,最後終是凋零了夢想;就算曾經的豪情萬丈,最後只剩空空的行囊,但是這跌跌撞撞走來的旅途上早已是暗香浮動一路芬芳。

  西行之路也是一條學習之路。

  玄奘法師13歲(或說11歲)在洛陽淨土寺出家為僧。為學習佛法,他曾不辭辛苦先後到成都、荊州、相州、趙州、長安求法,他這時就表現出不畏艱險的精神。玄奘法師學習時勤讀苦誦,廢寢忘食,二十歲時就已經“究通諸部”。後來為了前往印度的戒賢法師處學習,玄奘法師開始學習梵文,為將來的學習打好語言基礎。

  玄奘法師一路走來,無時無刻不在學習,為了學習還作了認真準備。在西行途中,無論怎樣辛苦,一遇到有專長的學者,他都要停留下來,殷勤請教,有時幾個月,有時甚至一兩年之久。就這樣不斷學習,不斷充實,不斷磨練,在到達那爛陀寺時,他已經是一個有深厚根底的學人。

  到達目的地後,玄奘法師更是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艱苦的學習之中。在隨戒賢法師學習五年後,又遍遊印度南北各地,廣泛學習。由於他對印度當時的佛教學術做到了全面瞭解,備悉底蘊,對於語言工具又能充分掌握,這才使得他擔負起了溝通中印兩國學術文化的使命。他後來在我國翻譯界的空前成就,就是從這樣艱苦的學習中得來的。

  其西行之路,本身就是一條學習之路、探索之路,充分展現了“專精而不封閉,開放而有所守”的學習態度。對於現代人而言,這種廣學多聞的精神和刻苦努力孜孜不倦的學習態度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對於個人而言,學海無涯,學習應該是每個人畢生不止的追求,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素質,充實、完善自我,而不應該是僅僅把學習當做就業的一個墊腳石,也不應在學習時目光狹隘,僅僅學習某個專長,更不應該在有穩定工作後就開始養尊處優,從此放棄學習。無論是作為一種宗教還是一個民族,都應該以包容開放的心胸廣泛的接受、學習外來文化,不斷學習,不斷創新,不斷超越,在探索中與時俱進,這才是我們現代人應有的精神。

  西行之路也是一條文化之路。

  盛唐是中華古代文化全盛之頂點,也是中外文化交流最為輝煌的時期。玄奘是此時最有成就的中外文化交流之使者,他用自己的雙腳,開創出了一條從中國經西域、波斯,到印度全境的文化之路。玄奘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大使。他不僅帶回了原汁原味的佛經和因明學,使因明學成為墨子之後我國邏輯思想的又一淵源;且將《老子》等中國經典譯為梵文,傳於印度。他還促成了大唐和印度的正式建交,制糖術也是當時從印度傳到中國的。

   玄奘西行不只是宗教行為,他從印度帶回的也不只是佛經,更是一種文化的交流,他帶回大唐的是天竺文化、南亞文化及泛西臘時期的文化。西元7世紀的印度是地中海文化、希臘、羅馬文化的中轉站。因而玄奘的西行路線不僅是佛教徒捨身求法的路線,同時也是文化交流的路徑。

   玄奘西行歸來後,帶來的不只是大乘教的真經,西行也為大唐文化傳播到世界起了積極作用,不少周邊少數民族前來臣服,稱太宗為他們自己的“天可汗”,而慕名來交好的國家也是來感受唐文化。另外文化的交流其實也是互為中轉站,拜占庭文化通過印度這個中轉站傳入中國,而中國又為印度文化傳到日本、進入朝鮮半島成為中轉站。玄奘西行後,大唐也成為世界佛教文化的另一個源地,引來不少人又慕名來中國取經。因此可以說,玄奘西行是站在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前沿,有了文化的傳播,讓東西方不再隔膜。

   西行之路也是一條友誼之路。

   玄奘法師在我國與當時中央亞細亞特別是印度次大陸各國間所起的國際文化使者和友誼使者的作用,也是非常突出的。唐代是中古時期我國和亞洲國家文化交流最頻繁的時代,玄奘法師就是首先為這個時代在各國關係上開闢道路最有成績的一人。他從東到西,從北到南,穿越了當時的中亞細亞,走遍了印度次大陸的全境,親踐者一百一十國。在旅途中,他隨處采風問俗,尋師求友,參訪他們的勝地,傾聽他們的傳說。他以平等心尊重當地人民,也得到當地人民的尊重。從他身上,他們對於過去得自傳聞的、遠在東方的支那大國,得到了進一步的親切認識,彼此的感情自然就親密起來。他學習的誠懇和理解的敏銳,受到了師友們普遍的讚揚。正是這個原因,所以戒日王聽到他講述“秦王破陣樂”的來源後,才會發出甚深的讚美,決定派遣使臣,和我國締結正式的中印邦交。

   玄奘法師懷著解決教理問題的目的而遊學西方,回國後又大力傳譯論藏,所以由他帶來的佛教,理性思維的成份特別豐富,後來發展為我國佛教中哲學色彩最濃的法相宗,並由他的新羅弟子們傳入朝鮮,日本弟子們傳入日本,至今還是大乘佛教中一個重要的學派。

   玄奘法師以畢生的精力,從西方把印度大乘佛教的最高成果移植到我國,又通過翻譯和講授把它們輸送到朝鮮和日本。我們打開地圖一看,就會發現,他的耳目所經和影響所及,是何等的廣闊,幾乎包括了里海以東整個東方大陸。作為一個佛教徒,他的確為生長他的時代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

   玄奘法師在歷史上為亞洲各國人民建立起來的友誼傳統,到今天還具有重大的意義,他發揚並實踐了彼此間的平等、互助、友好、團結的精神。一千多年來,他所播下的友誼種子,深深植根於東方各個民族之中,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蘭、越南、朝鮮、日本等國的人民到現在提到玄奘,都依然有親切之感。

  西行之路也是一條奉獻之路。

  在個人的名、利、地位、享受等等面前,玄奘法師也是極可欽佩的。玄奘出國後,路過高昌,國王麴文泰一定要他留在高昌,表示願意終身供養,令一國人都為弟子,最後甚至以送他回國來威脅。在這樣重要關頭,玄奘表現了非常堅決的意志。他以絕食為抗議,水漿不入口者三日,終於使麴文泰屈服下來,和他約為兄弟,幫助他繼續西行。更重要的一次,是他在印度學成之後,力拒那爛陀僧眾及戒日王、童子王的挽留而堅持回國。他那時留居印度已逾十年,和當地的風土人民已經有了深厚的情感。他又是五印聞名的大學者,受著印度學術界的禮遇。何況旅途的艱險還歷歷在目,回國,意味著把來時的辛苦一步一步重走一遍。可是玄奘西行的目的志願,自始就是為了“歸還翻譯”。在戒賢面前,他說:“願以所聞,歸還翻譯,使有緣之徒同得聞見。”向戒日王,他說:“今果願者,皆由本土諸賢思渴誠深之所致,不敢須臾而忘……若留玄奘,則令彼無量行人失知法之利。”面對著盛情的挽留,享受著無上尊榮的玄奘法師漠視榮華富貴,漠視如潮的讚歎膜拜,堅決地以一個偷渡者的身份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帶回到自己的祖國。一時一刻,不敢忘記自己對祖國的責任,這是何等動人的奉獻精神!

  當太宗兩度勸其棄道輔政,玄奘法師均以“願守戒緇門,闡揚遺法”而固辭之,之後以十九年的辛勤勞動,為我國留下了一份巨大的文化遺產――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佛教經典的譯本。

  《大唐西域記》十二卷,內載西域、印度、錫蘭等138國之歷史、地理、宗教、神話傳說、風土人情等,親踐者110國,傳聞者28國。該書在佛教史學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亞、南亞之史地、文化上,乃至於中西交通史料上,均富有極高之價值,至為珍貴,故亦甚為歐美、日本學者重視。玄奘在這方面的功績,就不僅限於中國而是具有世界意義的了。

  西元664年,這位僧人以畢生的精力奉獻給後世1335卷譯經和一部《大唐西域記》揮別塵世,玄奘歷盡千辛萬苦赴西域取經的精神,為後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是始終堅持在陣地上的武士,他是堅韌不拔精神的典範。

  時至今日,玄奘法師這位舉世聞名的哲學家、旅行家、翻譯家、佛學大師、中外交通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他西行取經,捨身求法的獻身精神,孜孜不倦、執著求知的學習精神,百折不撓、勵志奮進的進取精神,不慕榮利,心歸大唐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等,早已融進中華民族意識形態中,成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玄奘法師是民族的脊樑,是文化的先鋒,是文明的使者,他將大唐風範一路揮灑,又帶來了豐富多彩的世界文明,給我們帶來包容和分享的風,平等和自由的風,他用十七年的艱難旅程打開了文化溝通和交流的一扇窗;他用他對世界各族人民的熱情,用自己淵博的學識,讓世界不再有距離,讓文化不再陌生,讓人們不再有隔閡。時隔千年,讓我們以玄奘法師為楷模,高舉和諧的旗幟,迎接未來的新世界,讓世界吹一股暖風、一股和風;高舉文化的旗幟,打開新文化的方向,共同走進一個文化繁榮的新時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bfd0b90100izxn.html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5-2 20:42 , Processed in 0.026558 second(s), 21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