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30669|回復: 13

[經論匯編] 釋迦牟尼佛—佛傳典籍資訊彙編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5-5 20: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印度菩提迦耶─大菩提寺─釋迦牟尼佛聖像1.jpg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界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大智度論.卷四》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復然,世間所有我盡觀,一切更無如佛者。《佛本行集經》

-----------------------------------------------------

【釋迦牟尼佛—佛傳典籍資訊彙編】

-----------------------------------------------------

一、【釋迦牟尼佛—生平簡介】
二、【釋迦牟尼佛—佛傳典籍】
三、【釋迦牟尼佛—相關佛傳】
四、【釋迦牟尼佛—各版藏經】
五、【釋迦牟尼佛—五百大願】
六、【釋迦牟尼佛—聖號功德】
七、【釋迦牟尼佛—相關咒語】
八、【釋迦牟尼佛—讚頌文集】
九、【釋迦牟尼佛—聖像法照】
十、【釋迦牟尼佛—動畫影片】
十一、【釋迦牟尼佛—佛曲音樂】
十二、【漢傳佛誕節—慶祝影片】
十三、【南傳衛塞節藏傳薩噶月】

-----------------------------------------------------

編註:2012.05.05 更新
 樓主| 發表於 2012-5-5 20:52 | 顯示全部樓層

印度菩提迦耶─大菩提寺─釋迦牟尼佛聖像5.jpg
-----------------------------------------------------

一、【釋迦牟尼佛—生平簡介】

-----------------------------------------------------

釋迦

梵名 Śākya。意譯作能仁。釋迦牟尼所屬種族之名稱,為佛陀五姓之一。又為釋迦牟尼之簡稱。釋迦族為古印度民族之一,屬武士階級,為雅利安民族中日種系(梵 Sūryavajśa)甘蔗王(梵 Iksvāku)之後裔。佛陀出身於此族,因而稱為釋迦牟尼(梵 Śākya-muni,即釋迦族之聖者)。p6823

-----------------------------------------------------

釋迦發心

《大智度論》卷四、《俱舍論》卷十八等載,三大阿僧祇劫前,有佛名釋迦牟尼,世尊為菩薩時,逢此佛而發心,且願如其作佛,此即最初之發心。今如願為釋迦牟尼,其行化一同彼佛。

又依《法華經》卷三化城喻品載,過去久遠劫,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於未出家時,有十六王子,後均出家為沙彌,聽聞《法華經》,遂皆成佛;其第十王子即後之釋迦如來。《法華經》化城喻品(大九‧二五上):「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淨修梵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此時已非初發心。

又依《悲華經》卷二、卷三之說,往昔刪提嵐國無諍念王時,寶海梵志有一子出家成道,稱為寶藏如來,其時寶海梵志勸王及王之千子與其他眾多弟子發心,王等隨之願求清淨佛國,其一千弟子與五侍者願求濁惡世界,梵志最後亦發五百大願,願求濁惡世界,即後來之釋迦如來,是為賢劫佛中之第四佛。p6832

-----------------------------------------------------

釋迦牟尼

梵名 Śākya-muni,巴利名 Sakya-muni。意即釋迦族出身之聖人。又作釋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釋迦牟曩、釋迦文。略稱釋迦、牟尼、文尼。意譯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滿、度沃焦,或梵漢並譯,稱為釋迦寂靜。又稱釋迦牟尼世尊、釋尊。即佛教教祖。其稱號之原由,見於《佛本行集經》卷二十觀諸異道品、《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二十、《阿毘曇八犍度論》卷三十等。

釋尊為北印度迦毘羅衛城(梵 Kapila-vastu)淨飯王(梵 Śuddhodana)之太子。該城在今尼泊爾南部提羅里克(Tilori-Kot)附近,拉布提河(Rapti)東北。國土面積約三二○方里,為憍薩羅國(梵 Kosalā)之屬國。其時北印度實行貴族共和制度,該處分成十個小城邦,由十城中選出最有勢力之城主為領導者,淨飯王即當時共和國之領袖。母摩耶夫人(梵 Māyā)為鄰國居利族天臂城(梵 Devadaha)主之女。

摩耶夫人將分娩之前,依習俗返娘家天臂城待產,途中於藍毘尼園(梵 Lumbinī)小憩,即於無憂樹(梵 aśoka)下產子,即是釋尊。據《修行本起經》卷上降身品載,釋尊誕生時,行七步,舉手言(大三‧四六三下):「天上天下,唯我為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另於《中阿含》卷八未曾有法經、《普曜經》卷二欲生時三十二瑞品、《異出菩薩本起經》、《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眾許摩訶帝經》卷三、《佛本行集經》卷八樹下誕生品、《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二十、《大毘婆沙論》卷七十等經典中,亦載有釋尊誕生時之種種瑞相。

太子還宮後,命名悉達多(梵 Siddhārtha,巴 Siddhattha),又作薩婆悉達(梵 Sarva-siddhārtha,巴 Sabba-siddhattha)、薩婆額他悉陀(梵 Sarvārtha-siddha)、薩婆曷刺他悉陀、悉達羅他、悉達,意譯為一切義成、一切事成、財吉、吉財、成利、驗事、驗義。摩耶夫人於分娩後七日去世,太子遂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梵 Mahāprajāpatī)撫育成人。據《佛本行集經》卷十一習學技藝品、《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三等記載,太子少時隨從婆羅門毘奢蜜多羅(梵 Viśvamitra,彩光甲)學習文藝,隨羼提提婆(梵 Ksāntideva,同神)學習武技,皆悉通曉。及長,迎娶天臂城主善覺王(梵 Suprabuddha)之女耶輸陀羅(梵 Yaśodharā)為妻,生子羅睺羅(梵 Rāhula)。

據《修行本起經》卷下遊觀品等所載,太子曾由城之四門出遊,見老、病、死、沙門等現象,深感人生之苦痛與無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於二十九歲(一說十九歲),太子夜出王宮,自脫衣冠為沙門。初訪毘舍離國(梵 Vaiśālī)跋伽婆(梵 Bhārgava)求道,復至王舍城(梵 Rajagrha)受賢者阿羅邏迦藍(梵 Ārāda-kālāma)、鬱陀迦羅摩子(梵 Udraka-rāmaputra)之教,以所學難臻解脫之境,遂至摩揭陀國(梵 Magadha)伽耶(梵 Gayā)南方之優樓頻羅村(梵 Uruvilvā)苦行林,開始六年苦行生活,有淨飯王所派五位侍者與之共修。苦修期間,太子日食一麻一麥,雖至形體枯瘦,心身衰竭,而始終未能成道,乃悟苦行非得道之因,遂出苦行林。時,共修之五侍者誤以太子退失道心,遂捨之而去。

釋迦牟尼佛苦行像.jpg

太子放棄苦行後,至尼連禪河(梵 Nairañjanā)沐浴,且接受牧女乳糜之供養。恢復體力後,至伽耶村畢鉢羅樹(梵 pippala)下,以吉祥草敷金剛座,東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靜心默照,思惟解脫之道。四十九日後,於十二月八日破曉時分,豁然大悟,時年三十五歲(一說三十歲)。由此因緣,乃稱畢鉢羅樹為菩提樹(梵 bodhivrksa)。釋尊降魔、成道之經過,載於《中阿含》卷五十六羅摩經、《修行本起經》卷下六年勤苦品及降魔品、《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佛本行集經》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五分律》卷十五等。

釋尊成道後,於波羅奈城(梵 Bārānasī)鹿野苑(梵 Mrgadāva)首先教化共修苦行之五位侍者,此即初轉法輪。五位侍者即有名之五比丘:阿若憍陳如(梵 Ājñāta-Kaundinya)、跋提(梵 Bhadrika)、婆沙波(梵 Bāspa)、摩訶男(梵 Mahānāma)、阿說示(梵 Aśvajit)。有關釋尊初轉法輪、演說四聖諦、八正道等事跡,載於《雜阿含》卷十五轉法輪經、《五分律》卷十五、《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三十九等。

此後,釋尊自稱如來(梵 tathāgata)。如來之語義甚多,一般意指「乘如實之道,而善來此娑婆世界」。初轉法輪後,釋尊至摩揭陀國,化度拜火教之優樓頻羅迦葉(梵 Uruvilvā-kāśyapa)、那提迦葉(梵 Nadi-kāśyapa)、伽耶迦葉(梵 Gayā-kāśyapa)等三兄弟,及其弟子千人。又化度六師外道之一的詭辯派舍利弗(梵 Śāriputra)及目犍連(巴 Moggallāna),其後二人成為釋尊之兩大高足。又於王舍城得國王頻婆娑羅王(梵 Bimbisāra)之歸依,王於迦蘭陀長者(梵 Kalanda)所獻之竹園中建立精舍,供養釋尊,稱迦蘭陀竹林精舍。至此,佛教教團之進展遂呈麗日中天之勢。

此後釋尊一度返故鄉迦毘羅衛城,歸依者眾,如異母弟難陀、子羅睺羅、堂弟提婆達多、理髮匠優波離等,皆剃髮出家。又為舍衛城(梵Śrāvastī)須達多長者(梵 Sudatta)說法,長者於舍衛城太子祇多(梵 Jeta)所贈園林中建立大精舍以獻釋尊,供長期安住弘法。舍衛城國主波斯匿王(梵 Prasenajit)亦於此時歸依。及淨飯王駕崩後,釋尊再度回國。後姨母波闍波提、妃耶輸陀羅等亦剃髮出家,此為比丘尼教團之始,波闍波提則為佛教教團第一位比丘尼。此後釋尊巡歷印度各地說法布教,無論貴賤男女,悉施教化。其教法予印度文化及宗教影響甚鉅。

釋尊成道以後四十四年間夏安居之處所,於《僧伽羅剎所集經》卷下有詳細記載。依之,釋尊先後住於波羅奈國、靈鷲頂山(梵 Grdhrakūta)、摩拘羅山(梵 Makula)、三十三天、鬼神界、舍衛祇樹給孤獨園、柘梨山等地。另據《八大靈塔名號經》載,釋尊曾於雪山修苦行,後歷住毘沙林、惹里巖、大野(梵 Alāvī)、尾努聚落等。又英國學者大衛斯(T.W. Rhys Davids, 1843~1922)據錫蘭及緬甸之佛傳、巴利文法句經註(Dhammapada atthakathā)等,謂祇樹給孤獨園建立以後,釋尊曾住於毘舍離城之大林(巴 Mahā-vana)、摩拘羅山、僧迦舍(巴 Savkissa)、巴利雷雅卡(巴 Parileyyaka)、曼特剌(巴 Mantala)等地。此外,《大智度論》卷三、《分別功德論》卷二、《高僧法顯傳》等對此亦有記載。綜合以上諸說,可推知釋尊弘法之地多在王舍城與舍衛城一帶。

有關釋尊之晚年生活,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六、《義足經》卷下、《出曜經》卷十六、《毘尼母經》卷四、《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一、卷二十五、《四分律》卷四十六、《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十三、卷十四、《善見律毘婆沙》卷二等所載,彼時提婆達多欲迫釋尊讓與教團僧眾,所欲不遂,乃不斷破僧害佛;又波斯匿王之子琉璃王即位後,攻伐釋尊之故鄉迦毘羅衛城,亡釋迦族,其時大目犍連等建言釋尊施予援手,釋尊為說釋迦族之宿業。

釋尊在世之最後一年,離摩揭陀國,北渡恆河,經毘舍離(梵 Vaiśālī),至波婆城(梵 Pāvā),受金工純陀(梵 Cunda)之供養,因食蘇迦拉摩達伐(巴 Sūkaramaddava,即旃檀樹茸)而罹病。臨終前於拘孫河(巴 Kakuttha)作最後之沐浴,復至拘尸那揭羅城(梵 Kuśinagara)沙羅雙樹林,頭北面西呈吉祥臥。夜半,釋尊將捨壽前,對諸弟子作最後之教誡,而後平靜入滅。

釋尊之遺骸初置於末羅族(梵 Malla,巴同)之天冠寺(梵 Makutabandhana-cetiya),施以火葬。然參與祭事之拘尸那揭羅、波婆、遮羅、羅摩伽、毘留提、迦毘羅、毘舍離、摩揭陀等八國使節,由於分配遺骨問題而起爭端。後經香姓婆羅門(巴 Dona)調停乃得定議,由八國均分遺骨,香姓婆羅門得舍利瓶,另有較遲入會之畢鉢(梵 Pipphalivana)村人僅得燋炭。各國紛紛建塔供養,此即今日十塔之由來。

釋尊入滅之年,於王舍城之七葉窟,舉行第一次經典結集。時以大迦葉(梵 Mahākāśyapa)為主要召集人,阿難(梵 Ānanda)與優波離(梵 Upāli)各依其聽聞佛說之記憶誦出經、律,復經大眾討論勘訂,而成為後世經律之準則。此後歷經變遷,釋尊之教法遂分為以巴利語為主之南傳系統,與以漢譯經典為主之北傳系統,廣傳於後世。

關於釋尊之誕生、出家、成道、初轉法輪、年壽、入滅等之確實年月,經典中有各種不同說法。

釋尊之年壽:

(一)《菩薩處胎經》卷二,三世等品,謂年壽八十四。
(二)《般泥洹經》卷下,謂年壽七十九。
(三)《金光明經》卷一壽量品、八大靈塔名號經、巴利文大般涅槃經(Mahāparinibbāna-sutta)、 緬甸所傳等,謂年壽八十。
(四)《大毘婆沙論》卷一二六,謂年壽八十餘。

釋尊誕生之年代,現代學者亦有多種推定。日本佛教學者宇井伯壽謂西元前四六六年為佛誕年;中村元依據其說,後採用新發現之希臘史料,考證後訂為西元前四六三年。

釋尊誕生之月日:

(一)《長阿含經》卷四、《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佛本行集經》卷七、《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二等,謂二月八日。
(二)《修行本起經》卷上菩薩降身品,謂四月七日,或四月八日。
(三)《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異出菩薩本起經》、《佛所行讚》卷一生品、《十二遊經》、《灌洗佛形像經》等,謂四月八日。
(四)《大唐西域記》卷六劫比羅伐窣堵國條,謂衛塞月(巴 Vesākhā)之後半八日,相當於我國農曆三月八日。
(五)上座部,謂衛塞月後半十五日,即滿月之日,相當於我國農曆三月十五日。

釋尊出家之月日:

(一)《長阿含經》卷四,謂二月八日。
(二)《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二,謂二月七日。
(三)《修行本起經》卷下出家品,謂四月七日。
(四)《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灌洗佛形像經》等,謂四月八日。
(五)巴利文《本生經》佛傳,謂阿沙荼月(巴 Āsālhā)之第十五日。

釋尊成道之月日:

(一)《長阿含經》卷四、《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二等,謂二月八日。
(二)巴利文《大史》(Mahāvajsa), 謂衛塞月滿月之日。
(三)《大唐西域記》卷八,謂衛塞月後半八日。
(四)上座部,謂衛塞月後半十五日。

釋尊初轉法輪之月日:

(一)《菩薩處胎經》卷七,謂二月八日。
(二)《大毘婆沙論》卷一八二,謂迦栗底迦月白半八日。

釋尊入滅之月日:

(一)《長阿含經》卷四,謂二月八日。
(二)《大般涅槃經》卷一、《善見律毘婆沙》卷一等,謂二月十五日。
(三)巴利文《一切善見律》(Samantapāsādikā)序、巴利文《律藏》(Vinaya-pitaka)、《大史》第三章、《大唐西域記》卷六拘尸那揭羅國條等,謂衛塞月後半十五日。
(四)《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二,謂八月八日。
(五)《大毘婆沙論》卷一九一、《大唐西域記》卷六援引說一切有部所傳,謂迦剌底迦月後半八日。
(六)《灌洗佛形像經》,謂四月八日。

又釋尊之入滅年代,眾說紛紜,日人宇井伯壽主張為西元前三八六年,中村元主張西元前三八三年,我國印順則主張為西元前三九○年。

綜上所述,釋尊降生、出家、成道等之月日可大別為三說,即:(一)二月八日,(二)四月八日,(三)二月十五日;入滅之月日亦大別為三說,即:(一)二月八日,(二)二月十五日,(三)八月八日。

此外,北周道安之《二教論》、《俱舍論寶疏》卷一等,比較印度曆與我國農曆之月分,謂印度之二月相當於我國之四月。又印度曆每月初一相當於我國農曆第十六日,月末日相當於我國次月之十五日,其前半月稱為黑分,後半月則稱為白分。(參閱「佛傳典籍」2729、「佛滅年代」2734、「曆」6227)p6824

-----------------------------------------------------
釋尊入滅2.jpg

佛滅年代

有關佛陀入滅年代之資料,自古採用「眾聖點記」之說。眾聖點記係佛陀入滅後,由傳持律藏之長老僧,於每年安居終了時記一點,以表示經過之年數。僧伽跋陀羅譯善見律毘婆沙之翌年(永明八年,490)七月半夜,安居終了記一點時,共有九七五點。後至撰述歷代三寶紀之開皇十七年(597),共計一○八二年。由此推測,佛滅年應為西元前四八六年。此係南傳舊說,現今南方上座部佛教通用之佛滅紀元,為西元前五四三年至五四四年。德人蓋格爾(W. Geiger)以為錫蘭至十一世紀中葉以前,遵行從佛滅二一九年阿育王即位一論據推出之西元前四八三年佛滅紀年,其後則用新說五四四紀年。日人宇井伯壽認為,阿育王即位灌頂之年代為西元前二七一年,基於「部執異論」一書有關佛陀入滅後一一六年阿育王即位之記述,斷定佛滅年代為西元前三八六年。其後中村元根據宇井之說,更參考新希臘史與印度史之資料,決定阿育王之即位年為西元前二六八年,由此推定佛滅年為西元前三八三年。我國印順法師以阿育王即位之年代推定釋尊入滅於西元前三九○年,而以之為佛滅紀元元年。總結而言,佛滅在西元前三八○年至三九○年之間,已為多數學者所認可。〔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出三藏記集卷十一、歷代三寶紀卷一、卷十一、佛祖統紀卷二、佛教年代考(小野玄妙)、印度哲學研究第二卷(宇井伯壽)、論佛滅的年代(印順,妙雲集下編(9))、世界佛教通史(聖嚴)〕p2734

編者附註:其他傳承說法,請參閱:十三、【南傳衛塞節與藏傳薩噶月】
http://www.edupro.org/city/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45&extra=&page=2

-----------------------------------------------------
釋迦牟尼佛說法圖.jpg

佛傳典籍

指敘述佛陀一生事蹟之經典,或研究佛陀之事蹟、精神、教說,乃至基於人類思想價值之立場給予分析、評價之論著;此外,亦包括對上述經典、論書加以分類、整理、考證、批判之著作。其中,僅就佛陀一生事蹟之經典而言,即為數極多,不僅包括歷史性之傳記資料,亦包含揉入信仰因素之傳奇故事,以及含有神話色彩之民間傳說。

佛傳經典之編撰輯錄者,往往不免將自身所隸屬、傳持之教團思想特色注入著作之中,故自然形成北傳梵語系統與南傳巴利語系統互有出入之佛傳經典。

北傳佛傳之內容通常分為八大項目,稱為八相成道,即:(一)降兜率,(二)託胎,(三)降誕,(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轉法輪,(八)入涅槃。

南傳佛傳之內容則僅分四項,稱為四大佛事,即:(一)誕生,(二)成道,(三)初轉法輪,(四)入涅槃。

北傳佛傳之特點,乃詳載佛陀之本生譚、出家、成道等之事跡。以部帙最龐大之漢譯經典而言,重要的佛傳經典有:

(一)《修行本起經》二卷,東漢竺大力、康孟詳合譯。自佛陀之過去世敘述至降魔、成道。
(二)《太子瑞應本起經》二卷,三國吳之支謙譯。自釋尊於過去世蒙受定光如來授記之本生譚敘述至成道、三迦葉入門。
(三)《普曜經》八卷,西晉竺法護譯。梵本名為 Lalitavistara。自佛陀降生敘述至初轉法輪。
(四)《方廣大莊嚴經》十二卷,唐代日照譯,為普曜經之異譯本。
(五)《異出菩薩本起經》一卷,西晉聶道真譯。自布髮受記之本生譚敘述至三迦葉歸依。
(六)《中本起經》二卷,東漢曇果、康孟詳合譯。敘述佛陀轉法輪以後之事跡。
(七)《過去現在因果經》四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含有過去世之因與現在之果的意義。自過去世生為善慧仙人敘述至成道、教化大迦葉。
(八)《興起行經》二卷,東漢康孟詳譯。敘述佛陀十個本生譚。
(九)《佛本行集經》六十卷,隋代闍那崛多譯。係法藏部所傳之佛傳,內容包括佛陀之本生譚、出家、成道、教化弟子、弟子列傳等,羅列詳備。
(十)《眾許摩訶帝經》十三卷,宋代法賢譯。自佛陀誕生,敘述至釋迦族諸王子出家。
(十一)《佛所行讚》五卷,馬鳴菩薩造,北涼曇無讖譯。梵本名為 Buddha-carita。以五字一句之偈頌,自佛陀誕生敘述至八國均分舍利之事跡。
(十二)《佛本行經》七卷,劉宋寶雲譯。係佛所行讚之異譯本。
(十三)《僧伽羅剎所集經》三卷,前秦僧伽跋澄譯。敘述佛陀前世之修行,及今世之攝化度生。
(十四)《有部毘奈耶破僧事》二十卷,唐代義淨譯。卷一至卷九為眾許摩訶帝經之異譯本。
(十五)《四分律》卷三十一至卷三十五之受戒犍度,佛陀耶舍與竺佛念共譯。

南傳佛教有關佛傳之典籍,如:

(一)律藏大品(巴 Mahā-vagga)。
(二)大般涅槃經(巴 Mahāparinibbāna-sutta)。
(三)本生經佛傳(巴 Nidāna-kathā),係佛音論師所造。
(四)花鬘莊嚴事(巴 Mālā-alajkāra),原文已散佚,僅存緬甸譯本,英譯本由比根第(P. Bigandet)譯出,名為 The Life of Legend of Gaudama, the Buddha of the Burmese。

梵文佛傳有:

(一)梵文大事(梵 Mahāvastu)第二篇。
(二)孫陀羅難陀詩(Saundarananda),馬鳴菩薩造。
(三)一百五十讚(梵 Śatapañcaśatikā-stotra)。
(四)四百讚(梵 Catuhśataka-stotra),上記二書係摩咥里制吒(梵 Mātrceta)所撰。
(五)如意蔓喻(梵 Avadānakalpalatā),克仙曼德拉(梵 Ksemendra)撰。

西藏文方面有:

(一)善逝教法史(藏 Bde-gśegs-gstan-pahi chos-byuv),即布頓佛教史。
(二)白琉璃除銷(藏 Vai-dū-rya dkar-pohi gyah-sel)。
(三)如意寶樹(藏 Dpag-bsam Ijon-bzav)。
(四)道順傳燈史傳( 藏 Lam-rim rgyud-pahi bla-mahirnam-thar vag-pa)。
(五)轉正法輪(藏 Dam-pahi chos-kyihkor-los bsgyur-ba)等。

我國所編纂之佛傳著作有:

(一)《釋迦譜》五卷,梁代僧祐撰。
(二)《經律異相》卷四,梁代寶唱等撰。
(三)《歷代三寶紀》卷一,隋代費長房撰。
(四)《釋迦氏譜》一卷,道宣撰。
(五)《法苑珠林》卷八至卷十一,道世撰。
(六)《釋迦如來成道記》一卷,王勃撰,由比爾(Samuel Beal)英譯,收入所著 Catena of Buddhist Scriptures from the Chinese 之中。上記係唐代之著作。
(七)《釋迦如來成道記註》二卷,道誠注。
(八)《景德傳燈錄》卷一,道原纂。
(九)《傳法正宗記》卷一,契嵩編。
(十)《釋門正統》卷一,宗鑑集。
(十一)《佛祖統紀》卷一至卷四,志盤撰。
(十二)《釋氏通鑑》卷一,本覺編集。
(十三)《五燈會元》卷一,普濟集。上記係宋代之著作。
(十四)《宗門統要續集》卷一,清茂集。
(十五)《佛祖歷代通載》卷四,念常集。
(十六)《釋氏稽古略》卷一,覺岸編集。
(十七)《釋氏資鑑》卷一,熙仲集。
(十八)《釋迦如來行蹟》二卷。上記係元代之著作。
(十九)《釋迦如來應化錄》六卷,寶成編集。
(廿)《五燈嚴統》卷一,通容集。
(廿一)《佛祖綱目》卷一,朱時恩著。上記係明代之著作。
(廿二)《宗統編年》卷一、卷二,清代紀蔭編纂。

我國近年有關佛傳之研究論著,如:

(一)《佛傳研究的文獻資料》,載於寶覺同學復刊號第一期。
(二)《釋迦一代教化時地考》,呂澂撰,載於東方雜誌第二十一卷第二十二期。
(三)《釋迦牟尼之年代》,尹贊勳譯,載於哲學雜誌第一期。
(四)《佛陀及其教法》,普信生撰,載於南瀛佛教第八卷第四期。
(五)《釋迦牟尼的教育》,太虛撰,載於海潮音第十二卷第八期。
(六)《佛傳考》,勇健譯,載於海潮音第十四卷第六期。
(七)《佛陀時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綱要》,梁啟超撰。
(八)《佛陀的根本思想》,如碧撰。
(九)《佛般涅槃年月考》,法周撰。
(十)《談佛滅年代》,呂澂撰。
(十一)《關於佛陀的誕日》,一丁撰。
(十二)《佛陀年代論》,李世傑撰。
(十三)《略論佛祖紀年與衛塞節》,王仲厚撰。上記之論著載於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十四)《釋迦牟尼佛傳》,星雲著。
(十五)《釋迦牟尼新傳》,鈕先銘著。

日本有關佛傳之著作或研究,較早期有:

(一)三寶繪詞卷一。
(二)今昔物語卷一。
(三)佛法由來集。
(四)釋迦一代傳記八卷,玄貞撰。

近代以來,日本之佛學研究風氣甚熾,學者輩出,研究成果豐碩,有關佛陀傳記及研究之著作不勝枚舉,如:

(一)釋迦牟尼傳,井上哲次郎著。
(二)釋尊の研究,羽溪了諦著。
(三)西藏傳印度佛教歷史上卷,河口慧海著。
(四)佛陀傳,長井真琴著。
(五)釋尊の人と思想,增谷文雄、中村元編。
(六)梵文佛傳文學の研究,木村泰賢、平等通昭著。
(七)梵文佛所行讚の研究,平等通昭著。
(八)佛陀の生涯(梵詩日譯),平等通昭譯。
(九)釋尊の新研究,飯塚哲英著。
(十)釋尊研究叢書七卷,山邊習學著。
(十一)考證釋尊傳,立花俊道著。
(十二)佛傳考,高楠順次郎著。
(十三)佛陀の生涯と思想,增谷文雄著。
(十四)釋迦實傳記,伊藤俊道著。
(十五)釋尊の生涯ゴ|タマ‧ブッダ,載於中村元選集卷十一。
(十六)人間釋尊,江部鴨村著。
(十七)佛身三十二相說教,菅瀨徹照著。
(十八)釋迦論,高橋五郎著。
(十九)釋迦年代考,桑原隲造述。
(廿)佛傳關係史料,板原闡教編。
(廿一)佛傳集成,常盤大定著。
(廿二)佛傳に關する諸經の大略,本多日生著,收於大藏經要義卷七。
(廿三)佛陀の死(巴利經典日譯),平等通昭著。
(廿四)佛陀と龍樹,峰島旭雄譯。
(廿五)佛陀の教說,渡邊楳雄著。
(廿六)佛陀の研究,福田寬著。
(廿七)文學上より觀たる釋尊,相馬御風著。
(廿八)釋迦基督其の他,曉烏敏著,收於曉烏敏全集第二部卷五。
(廿九)釋迦とイエス,古川碓悟著。
(卅)釋尊のことば|生きる倫理,中村元著。
(卅一)釋尊の生涯とその思想,增永靈鳳著。
(卅二)釋尊佛教論集,古川碓悟著。
(卅三)蒙漢合璧釋尊聖傳,佐藤富江著。
(卅四)布施太子の入山,倉田百三著。
(卅五)佛所行讚の佛傳と史的地位,平等通昭著。
(卅六)社會學上より觀たる釋尊,遠藤隆吉著。
(卅七)心理學上より觀たる釋尊,福來友吉著。
(卅八)印度哲學より觀たる釋尊,武田豐四郎著。
(卅九)釋尊の求道の動機に對する一面觀,木村泰賢著。
(四十)經典に現はれたる讚佛偈,本多日生著。
(四一)美術的遺物に現はれたる釋尊の紀傳及び文學,小野玄妙著。
(四二)武人より觀たる釋尊,堀內文次郎著。
(四三)釋尊の出世と現代,椎尾辨匡著。
(四四)釋尊と日本文明,高楠順次郎著。
(四五)聖者出現の意義,紀平正美著。
(四六)現代の思想界と釋尊,前田慧雲著。
(四七)現代に釋尊出現せば,谷本富著。
(四八)大聖世尊,加藤咄堂著。
(四九)釋尊出世の本懷,掘尾貫務著。

近代歐美學者亦有若干佛傳研究論著,如:

(一)佛陀傳論(Essai sur la légendedu Buddha),法國學者斯納爾(Émile Senart, 1847~1928)著,書中主張歷來各種有關佛陀之故事,既含有傳說之成分,亦有真實之成分。
(二)佛陀,其生平、教義,及僧團(Buddha, Sein Leben, seine Lehre, seine Gemeinde,英譯名為 Buddha; His Life, His Doctrine, His Order),德國學者奧登柏格(Hermann Oldenberg, 1854~1920)著,關於佛陀之傳說部分多未採用。
(三)佛傳(La vie du Bouddha,英譯名為 Life of the Buddha),法國學者弗修爾(Alfred Foucher, 1865~1952)著,謂斯那爾所述之佛陀欠缺生平具體事跡,奧登柏格所述之佛陀則過分寫實而欠缺神性。
(四)佛陀與惡魔(Māra und Buddha)。
(五)佛陀誕生年代考(Buddha's Geburt und die Lehre von der Seelenwanderung),上記二書係德國學者溫地須(Ernst Windish, 1844~1918)所著。
(六)佛滅之傳說(Die Überlieferung von Lebensende des Buddha, Göttingen,英譯名為 The Tradition of the Life End of the Buddha),德國學者沃德舒密特(Ernst Waldschmidt)著。
(七)Recherches sur la biographiedu Buddha dans les Sutrapitaka et les Vinayapitaka anciens,法國學者巴洛(An dré Bareau)著,將上座部、化地部、法藏部等之中有關佛陀生平之經、律藏資料及相關典籍,異同並比而撰成。
(八)Histoire du bouddhisme indien, I, Louvain, 1958,拉馬特(Étienne Lamotte)著,將佛陀傳說之發展過程分為五項相連之階段。
(九)馬鳴佛所行讚第一章之研究(On the first canto of Aśvaghosa's Buddhacarita, Indo-Iranian Journal, IX. No. 4, 1966, pp. 266~290),福吉爾(ClausVogel)著。
(十)喬達摩其人(Gotama the Man),(十一)釋迦或佛教起源(Sakya or Buddhist Origins),上記二書係英國學者大衛斯夫人(Mrs. C.A.F. Rhys Davids, 1858~1942)所著。
(十二)亞洲之光(The Light of Asia),英國學者阿諾德(Edwin Arnold, 1832~1904)著。
(十三)佛陀的教法(The Buddha's Way),(十四)佛陀的一生(The Life of the Buddha),上記二書係真諦帝須(Ven. Hammalava Sadhatissa)所著。
(十五)佛陀的生平與教義(Life and Doctrine of the Buddha),德國學者彼契爾(Richard Pischel, 1849~1908)著。
(十六)佛陀的生平與教義(The Life and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Calcutta, 1957),狄斯羅斯(Csoma de Körös)著。
(十七)佛陀(Buddha, Bern, 1869),魏德曼(Joseph Victor Widmann)著。
(十八)Buddha, Legende in 3 Akten, München, 1899,亨斯頓(Robert Hornstein)著。
(十九)悉達多太子(Le Prince Siddhartha, Tours, 1899),奧伯隆斯基(A. Obolonsky)著。
(廿)佛陀與基督(Buddha and Christ),德國學者傅立丹(Bruno Freydank)著於二十世紀初。
(廿一)佛陀的生平(The Life of the Buddha, 1884),洛克西爾(W.W. Ro ckhill)著。
(廿二)The Life of Buddha As Legend and History, 1927,托馬斯(E.J. Thomas)著。
(廿三)瞿曇佛陀(Gautama the Buddha, 1945),羅達克利須南(Sarvepalli Radhakrishnan)著。〔佛教研究法第二篇佛傳(呂澂)〕(參閱「釋迦牟尼」6824)p2729

-----------------------------------------------------

本文出處:佛光大辭典(第三版)線上名相簡易查詢:http://etext.fgs.org.tw/etext6/search-1.htm

-----------------------------------------------------

 樓主| 發表於 2012-5-5 21:16 | 顯示全部樓層

印度菩提迦耶─大菩提寺─釋迦牟尼佛聖像6.jpg
-----------------------------------------------------

二、【釋迦牟尼佛—佛傳典籍】

-----------------------------------------------------

【長阿含經—大本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1/0001_001.htm
【長阿含經—遊行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1/0001_002.htm
【佛般泥洹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1/0005_002.htm
【般泥洹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01/T01n0006.htm
【中阿含經—未曾有法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1/0026_008.htm
【中阿含經—羅摩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1/0026_056.htm
【雜阿含經—轉法輪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2/0099_015.htm
【增壹阿含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2/0125_026.htm

【本緣部經典上】http://www.cbeta.org/result/T03.htm
【悲華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3/0157_007.htm
【修行本起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03/T03n0184.htm
【太子瑞應本起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03/T03n0185.htm
【普曜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03/T03n0186.htm
【方廣大莊嚴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03/T03n0187.htm
【異出菩薩本起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03/T03n0188.htm
【過去現在因果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03/T03n0189.htm
【佛本行集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03/T03n0190.htm
【眾許摩訶帝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03/T03n0191.htm

【本緣部經典下】http://www.cbeta.org/result/T04.htm
【佛所行讚】http://www.cbeta.org/result/T04/T04n0192.htm
【佛本行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04/T04n0193.htm
【僧伽羅剎所集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04/T04n0194.htm
【佛說十二遊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04/T04n0195.htm
【中本起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04/T04n0196.htm
【佛說興起行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04/T04n0197.htm
【佛說義足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04/T04n0198.htm
【出曜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4/0212_016.htm
【妙法蓮華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9/0262_003.htm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1/0312_009.htm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12/T12n0345.htm
【大般涅槃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2/0374_001.htm
【摩訶摩耶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12/T12n0383.htm
【菩薩處胎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2/0384_002.htm
【金光明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6/0663_001.htm
【佛說灌洗佛形像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16/T16n0695.htm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22/1421_015.htm
【四分律】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22/1428_046.htm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23/1440_002.htm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http://www.cbeta.org/result/T24/T24n1450.htm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http://www.cbeta.org/result/T24/T24n1451.htm
【善見律毘婆沙】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24/1462_002.htm
【毘尼母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24/1463_004.htm
【分別功德論】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25/1507_002.htm
【大智度論】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25/1509_003.htm
【阿毘曇八犍度論】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26/1543_030.htm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27/1545_070.htm
【阿毘達磨俱舍論】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29/1558_018.htm
【佛說八大靈塔名號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32/T32n1685.htm

【俱舍論疏】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1/1822_001.htm
【歷代三寶紀】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9/2034_001.htm
【佛祖統紀】http://www.cbeta.org/result/T49/T49n2035.htm
【佛祖歷代通載】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9/2036_004.htm
【釋氏稽古略】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9/2037_001.htm

【釋迦譜】http://www.cbeta.org/result/T50/T50n2040.htm
【釋迦氏譜】http://www.cbeta.org/result/T50/T50n2041.htm
【景德傳燈錄】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51/2076_001.htm
【傳法正宗記】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51/2078_001.htm
【高僧法顯傳】http://www.cbeta.org/result/T51/T51n2085.htm
【大唐西域記】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51/2087_006.htm
【廣弘明集二教論】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52/2103_008.htm
【經律異相】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53/2121_004.htm
【法苑珠林】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53/2122_008.htm

【宗門拈古彙集(宗門統要)】http://cbeta.org/result/normal/X66/1296_001.htm
【釋迦如來成道記】http://www.cbeta.org/result/X75/X75n1508.htm
【釋迦如來成道記註】http://www.cbeta.org/result/X75/X75n1509.htm
【釋迦如來行蹟頌】http://www.cbeta.org/result/X75/X75n1510.htm
【釋迦如來應化錄】http://www.cbeta.org/result/X75/X75n1511.htm
【釋門正統】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75/1513_001.htm
【釋氏通鑑】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76/1516_001.htm
【五燈會元】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80/1565_001.htm
【五燈嚴統】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80/1568_001.htm
【佛祖綱目】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85/1594_001.htm
【宗統編年】http://www.cbeta.org/result/X86/X86n1600.htm

-----------------------------------------------------

 樓主| 發表於 2012-5-5 21:35 | 顯示全部樓層

Buddha_Bodhgaya4-1.JPG
-----------------------------------------------------

三、【釋迦牟尼佛—相關佛傳】

-----------------------------------------------------

【釋迦如來密行化跡全譜:釋迦如來應化事跡】http://www.edupro.org/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6574&forum=16
【御製釋氏源流應化事蹟:黑白彩色版各四百幅圖】http://www.edupro.org/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7124&forum=16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麥彭仁波切著)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ages/category5_3.htm
【釋迦牟尼佛傳】(星雲大師著) http://www.fgs.org.tw/master/masterA/books/biography/Sakyamuni/index.htm
【釋迦牟尼佛傳原典選集】(林崇安編著) 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S1.pdf

【人間佛陀】(于淩波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118.htm#a12
【介紹佛陀】 http://www.putixin.com/continue/con-index.htm#jsft
【親近釋迦牟尼佛—從巴利經藏看佛陀的一生】http://www.gaya.org.tw/magazine/v1/issue.asp?article=88.95.12.20$10.htm
【佛教漫畫—佛陀傳】http://children.bfnn.org/comic/ftz.htm
【佛教漫畫—佛陀傳】http://www.njsss.com/donghua/ftz.htm

【佛陀的一生:八相成道】 http://www.ctworld.org.tw/dialogue/2010/2010-05/22-3.htm
【佛陀的一生:八相成道】 http://www.ctworld.org.tw/dialogue/2011/2011-05/0507-03.htm
【本師釋迦牟尼佛(上)(中)(下)】http://www.buddhajnana.org/history.php?tID=21
【釋迦牟尼佛修法儀軌】】(全知米滂仁波切造/索達吉堪布譯) http://www.buddhajnana.org/history.php?tID=21&aID=98&show=a
【佛誕節宣言】(李炳南老居士著述) http://www.bfnn.org/book/books2/1708.htm
【佛誕節宣言】(李炳南老居士著述) http://www.amtfweb.org/understand/daybuddha.htm

【佛教聖典:佛陀篇】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1223&cid=43
【流浪者群歌】(佛陀的一生、十大弟子、五大菩薩) http://book.bfnn.org/article2/1746.htm
【圖說釋迦牟尼佛一生】http://hi.baidu.com/fodizi/blog/item/87a9ad02eaed830d4bfb51fa.html
【佛陀的一生】http://13998703119.blog.163.com/blog/static/122596582201061811816657/
【佛陀的一生】http://zdz9069.blog.163.com/blog/static/13295126320100924440346/
【認識佛教:佛陀畫傳】http://www.fosss.org/Book/FoTuoHuaZhuan/1/1_0_1/1_0_1_main.htm#TOP

【佛光教科書─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http://etext.fgs.org.tw/etext6/search-5-detail.asp?DINDEX=3426&DTITLE=33-0107
【佛陀傳記】http://www.xianmifw.com/book/about.php?pid=0&nid=5&id=85
【佛教史大寶藏論】(甲初:總說世間中佛法如何而來的情況) http://www.xianmifw.com/book/about.php?pid=0&nid=2&id=233
【西藏古代佛教史】(丙一:我佛來源) http://www.xianmifw.com/book/about.php?pid=0&nid=2&id=230
【西藏大昭寺─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等身像─資訊法像集】http://www.edupro.org/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5287&forum=19
【菩提道次第師師相承傳:具悲教主導師薄伽梵釋迦牟尼的歷史】http://baus-ebs.org/sutra/fan-read/009/index.html

【故道白雲】(佛陀傳記)(一行禪師著)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1193&cid=43
【佛祖道影白話解】(釋迦牟尼文佛) (宣化上人著)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250&cid=43&page=12

-----------------------------------------------------
 樓主| 發表於 2012-5-5 22:15 | 顯示全部樓層
印度菩提迦耶─大菩提寺─釋迦牟尼佛聖像7.jpg
---------------------------------------------------------------

四、【釋迦牟尼佛—各版藏經】

---------------------------------------------------------------

A.【釋迦牟尼佛—各語系各版藏經介紹 (一)】
B.【釋迦牟尼佛—各語系各版藏經介紹 (二)】
C.【釋迦牟尼佛—各語系各版電子藏經下載】
D.【佛學原典—各語系各類藏經:線上閱讀】
E.【國立故宮博物院千華台上佛經文獻圖說】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文龍藏經.jpg
---------------------------------------------------------------

A.【釋迦牟尼佛—各語系各版藏經介紹 (一)】

---------------------------------------------------------------

1.【各版藏經介紹】
2.【佛教藏經目錄數位資料庫】
3.【各語系佛典版本簡介】
4.【歷代漢文大藏經概述】
5.【民國增修大藏經概述】
6.【藏經總目錄與索引】
7.【現存版本藏經目錄架構】
8.【歷代古經錄的主要架構】

---------------------------------------

1.【各版藏經介紹】

一、《開寶藏》Kaibaozang
二、《契丹藏》Qldanzang
三、《崇寧藏》Chongningzang
四、《毗盧藏》Piluzang
五、《圓覺藏》Yuanjuezang
六、《資福藏》Zifuzang
七、《趙城藏》Zhaochengzang
八、《磧砂藏》Qisgazang
九、《普寧藏》Puningzang
十、《弘法藏》Hongjiaozang
十一、《洪武南藏》Hongwunanzang
十二、《永樂南藏》Yongle Nanzang
十三、《永樂北藏》Yongle Beizang
十四、《武林藏》Wulinzang
十五、《萬曆藏》Wanlizang
十六、《嘉興藏》Jiaxingzang
十七、《龍藏》Longzang
十八、《頻伽藏》Pinjiazang
十九、《普慧藏》Puhuizang
二十、《房山石經》Fangshan Shijing
二十一、《高麗藏》Gaolizang
二十二、《弘安藏》Honganzang
二十三、《天海藏》Tianhaizang
二十四、《弘教藏》Hongjiaozang
二十五、《黃檗藏》Huangbozang
二十六、《卍正藏經》Wanzhengzangjing
二十七、《卍續藏經》Wanxuzangjing
二十八、《大正藏》Dazheng Xinxiu Dazangjing
二十九、《中華大藏經》Zhonghua Dazangjing
三十、《敦煌大藏經》Duenhuang Dazangjing

一、《開寶藏》Kaibaozang

始刻於北宋開寶四年,太平興國八年(983)完成雕版13萬塊;以《開元釋教錄》入藏經目為底本,共480帙,千字文編次天字至英字,5048卷;卷軸式,每版23行,每行14字,版首刻經題、版數、帙號等;卷末有雕造年月干支題記。首刻全藏印本曾於北宋雍熙元年(984)由日本沙門奝然傳入日本。此後,還經過三次比較重要的校勘修訂和不斷增入宋代新譯及《貞元釋教錄》入藏的典籍,形成三個不同的版本:(1)咸平修訂本。 北宋端拱二年(989)到咸平(998~1003)年間的校訂本;(2)天禧修訂本。北宋天禧(1017~1021)初年校訂本, 曾於乾興元年(1022)傳入契丹和高麗;(3)熙寧修訂本。北宋熙寧四年(1071)的校訂本,於元豐六年(1083)傳入高麗。

熙寧以後,陸續有新譯本增入,到北宋末年,已累積到653帙,6628餘卷,增入173帙,1580餘卷。《開寶藏》以書法端麗嚴謹,雕刻精良著稱。現存的數卷為開寶年間雕造,並用宋代官用文書的黃麻紙精工刷印,是宋版精品之一。

二、《契丹藏》Qldanzang

約在遼興宗(1031~1054)時開雕。又名遼藏。它在《開寶藏》天禧修訂本的基礎上增收了《華嚴經隨品贊》、《一切佛菩薩名集》、《隨願往生集》、《釋摩訶衍論》、《大日經義釋》、《大日經義釋演秘鈔》、《釋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羅尼集》等當時流傳於北方的特有經論譯本,先後歷時30餘年刻成。據遼咸雍四年(1068)燕京天王寺志延所撰《陽臺山清水院創造藏經記》載稱,這部藏經共579帙,千字文編次天字到滅字。以前並未發現有流傳的印本,直到1978年修理山西應縣木塔時,才在塔中發現50軸殘卷;圖卷軸本版式為每版24行,每行15~18字不等(也有每行字數較為一致的經卷,如《大法炬陀羅尼經》卷13,“靡”字號,每行均為17字)。

三、《崇寧藏》Chongningzang

即福州東禪院本大藏經。福州東禪等覺禪院住持沖真發起勸募雕造。 始刻於北宋元豐三年(1080),至崇寧三年(l104)竣工。全藏580函,1440部,6108卷,千字文編次由天字起至虢字止;首次採用摺裝式裝幀。版式為每版30行,折為5個半頁,每半頁6行,每行17字。此後的《毗盧藏》、《圓覺藏》、《資福藏》、《磧砂藏》、《普寧藏》、《洪武南藏》、《永樂南藏》等7種版本大藏經都按此版式不變。

四、《毗盧藏》Piluzang

福州開元寺本大藏經。由該寺僧人本明、本悟、行崇等發起勸募,並得到當地信眾蔡俊醫、陳詢、陳靖、劉漸等的贊助;北宋政和二年(ll12)開雕, 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l151)竣工。全藏595函,1451部,6132卷,千字文編次天字至頗字。

五、《圓覺藏》Yuanjuezang

湖州思溪圓覺禪院大藏經。密州致仕觀察使王永從全家發願捐助,比丘淨梵、宗鑒、懷深等負責勸募雕造。約在北宋末年開雕,南宋紹興二年基本刻完。全藏548函,千字文編次天字至合字,共1435部,5480卷。經版後在南宋淳祐以後移藏於資福禪寺。

六、《資福藏》Zifuzang

安吉州思溪法寶資福禪寺大藏經。開雕年月不詳。南宋淳熙二年(1175)竣工。全藏599函,1459部,5940卷,千字文編次天字至最字,較《圓覺藏》增多51函。圓覺、資福兩藏版式相同,所收經籍基本一致,而且圓覺版後又移藏資福禪寺,兩者印本不易區別,故有資福本係在圓覺本的基礎上增補而成之說。這兩部藏經在南宋景定以後的印本,曾陸續傳到日本,各寺所藏甚多。清末楊守敬向天安寺(一說為近江國伊香郡菅山寺)購回一部(原缺600多卷),現藏北京圖書館。

七、《趙城藏》Zhaochengzang

1933年首次在山西趙城縣霍山廣勝寺發現。該藏係金代民間勸募,在山西解州(治所在今山西運城西南)天寧寺刻成。又名《趙城金藏》。發起人為潞州崔進之女法珍。相傳她斷臂勸募刻經,很多佛教信眾深受感動,紛紛捐資協助,甚至有破產應募者。勸募的地區遍及晉南和秦西各州縣。約在金皇統九年(1149)以前,於天寧寺組成「開雕大藏經版會」負責刻造,金大定十三年(l173)完工。金藏刻成之後,崔法珍於大定十八年將印本送到燕京,受到金世宗的重視,在聖安寺設壇為崔授比丘尼戒。二十一年,崔又將經版送到燕京,刷印流通。兩年後,崔受封為宏教大師。

《趙城藏》的原刻版式除千字文編次略有更動外,基本上是《開寶藏》的複刻本;也是卷軸式裝幀,每版23行,每行14字。它保留《開寶藏》蜀版(第一部刻印本)的許多特點,在《開寶藏》和它的另一複刻本——《高麗藏》初刻印本都散失的情況下,保存了數千卷《開寶藏》蜀本的原貌,無論在版本或校勘方面,都具有較高的價值。

金末元初,《趙城藏》部分經版毀於兵火。約在元太宗窩闊台八年(1236),耶律楚材主持以半官半私的名義發動其所轄官員協助並在民間勸募, 同時召集各地寺院會刻字的僧人到弘法寺補雕缺損經版。補雕後的經版基本上恢復《趙城藏》舊刻的內容;千字文編次由天字到幾字,共682帙,6900餘卷。但工作草率,字體不一,版式也不一致。每版22~30行,每行14~27字不等,而且還雜有少量書冊式經卷在內。現存的《趙城藏》係元中統二年(1261)的補雕印本,共4957卷(1952年又發現62種,162卷,此後還陸續發現過一些零散經冊,現存5100餘卷)。 由於年久散失缺損,明萬曆二十年(1592),解州靜林山萬壽禪寺僧悟順曾抄補若干卷;清雍正九至十一年(1731~1733),在信徒的贊助下,廣勝寺又集僧俗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抄補。現存的補抄本200餘卷,即這兩次的補本。 因係根據明代《永樂南藏》本進行抄錄,編次多見錯落重複。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侵略軍曾發動向廣勝寺進攻,企圖劫走《趙城藏》。中共山西省委獲悉後,派出部隊進行保護,並將藏經轉移到一個山洞中保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找回。由於洞內潮濕,不少卷冊遭到毀損。經過十多年的細心修補,終於恢復原貌,現藏於北京圖書館。1959年9月,在西藏薩迦寺北寺圖書館發現31種,559卷卷軸式裝幀木刻印本佛經,其編次和《趙城藏》完全一致。從版式、字體、刻工等方面判斷,基本上可以肯定是《趙城藏》輸版入燕京後的補雕印本。

20世紀30年代,北京三時學會曾把《趙城藏》中所特有而為其他各版藏經中缺少的孤本佛教經籍46種,249卷編為上、中、下三集,縮印成32開本線裝120冊,分12函發行。

八、《磧砂藏》Qisgazang

平江府磧砂延聖院大藏經。延聖院在今江蘇吳縣陳湖,後改名磧砂禪寺。約在南宋寶慶至紹定年間開雕;端平元年(1234)編定並刻出天字至合字548函的目錄。寶祐六年(1258)以後,因延聖院火災和南宋垂亡,刻事曾中斷30年。元大德元年(1297),由松江府僧錄管主八主持,又繼續雕刻,到至治二年(1322)竣工。全藏編次從天字至煩字共591函,1532部,6362卷。由於經過兩個朝代的更迭和兵燹,原刻版片部分毀損,另用其他散刻本補充。因此後來的印本中夾雜元代寺院所刻的補本,甚至還附有翻刻的《普寧藏》數函在內。現存的陝西開元寺和臥龍寺的全藏(略有殘缺),是在明洪武二十三、四年(1390~1391)間刷印的。1931~1935年時,曾用這部藏經影印過500部(缺失者以資福本、普寧本、景定陸道源本、亦黑迷失本和永樂南藏本等補入)。影印本《磧砂藏》共60函,593冊(經文59函,591冊,目錄1函,2冊)。全藏中函卷不詳而經名缺佚者還有 ll卷尚未補入影印。後據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葛思德東方書店所藏的明代補抄配本《磧砂藏》和《洪武南藏》本查對,已有9卷經名核實。

九、《普寧藏》Puningzang

杭州路餘杭縣白雲宗南山大普寧寺大藏經。始刻於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至元二十七年完成。559函,千字文編次由天字至感字,1430部,6004卷。大德十年(1306),松江府僧錄管主八從弘法寺本藏經內(即《趙城藏》版輸入燕京後的元代補雕本)選出南方版本藏經所缺的秘密經約97部,315卷,刻完編為千字文武字到遵字28函,隨同《普寧藏》一同流通。最後又補入約字函的7部,6卷,收入元代沙囉巴譯的秘密經軌5種,白雲和尚初學記和白雲和尚正行集2種。除武字至遵字的28函秘密經不計外(因詳細目錄佚失),應為559函,1437部,6010卷。 該藏基本上是依據《圓覺藏》複刻的,版式略小,但刻工精巧細緻,裝幀古樸典雅。

十、《弘法藏》Hongjiaozang

相傳刻於元代的宮版卷軸式藏經,但至今尚未發現流傳的印本。一般認為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編定的《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即係《弘法藏》的目錄,共收經籍1644部,7182卷,數量冠於任何經錄。據至元二十六年靈隱寺住持淨伏的《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序》云:“大元天子……萬幾暇餘討論教典,與帝師語,詔諸講主,以西蕃大教目錄對勘東土經藏部帙之有無,卷軸之多寡。……遂乃開大藏金經,損者完之,無者書之。……敬入梓以便披閱,庶廣流傳……。”可見元世祖時僅是補寫了金代遺留下來的《趙城藏》印本中損毀缺佚部分,並刻版流通,從而導致有《弘法藏》刻印之說,實際上所謂《弘法藏》不過是《趙城藏》的元代第二次增訂本。

十一、《洪武南藏》Hongwunanzang

明代刻造的3個官版中最初版本。又名《初刻南藏》。明洪武五年(1372)敕令於金陵(今江蘇南京)蔣山寺開始點校,至洪武三十一年刻完。全藏678函,千字文編次天字至魚字,1600部,7000多卷。永樂六年(1408)遭火焚毀。保留下來的唯一印本,直到1934年才在四川省崇慶縣上古寺中發現,巳略有殘缺,並雜有部分補抄本和坊刻本在內。

十二、《永樂南藏》Yongle Nanzang

為明永樂年間據《洪武南藏》的重刻本,編次有所改動。經版57160塊。全藏636函,千字文編次天字至石字,1610部,6331卷。經版藏於報恩寺,由南京禮部祠祭清吏司主管批准,供全國各地寺院請印,平均每年約刷印20藏,所以流傳的印本較多。該藏雖係根據《洪武南藏》重刻,但書寫和鏤刻都不及《洪武南藏》工整。

十三、《永樂北藏》Yongle Beizang

繼《永樂南藏》之後,永樂十九年(1421)在北京雕造的大藏經。 明正統五年(1440)完成。全藏636函,千字文編次天字至石字,1621部,6361卷;大批刷印分賜全國各大寺院。後在明萬曆十二年(1584)又續刻各宗著述36種,41函,410卷,併入該藏,並附《永樂南藏》4種經卷和目錄,計5種,16函,153卷,改變了摺裝本藏經的傳統版式,加大了字體和版心,成為每版25行,5個半頁,每行17字,字體也採用趙體。

十四、《武林藏》Wulinzang

明永樂末年在杭州刻印的大藏經。1982年發現。僅殘存17卷,為9種經籍的零散卷冊。千字文編次,摺裝本裝幀。版式為每版30行,摺為5個半頁,每半頁6行,每行17字。其中兩卷卷末刻有韋陀像,右下角鐫有“永樂二十年六月”小字一行;一卷還附粘“釋迦說法圖”扉畫一幅,近似南宋刻本《磧砂藏》所附的扉畫。經卷字體較《永樂南藏》本肥大。按其千字文編次校對,和磧砂本、洪武本完全一致,基本上可以認定為磧砂本或洪武本的複刻。 其中《大寶積經》卷101,係補刊本,字體較為草率,無補刊年代;但在全卷18版中,有8版的中縫都刻有施刊人姓名,大都冠以“杭州施主”字樣。卷末還印有“杭外在城大街眾安橋北楊家經坊印行”長方形牌子。此外,有12卷的卷末,蓋有宣德已酉歲(1429)北京居民王真全家施經一藏奉福安寺傳供的6行,112字願文。從而可以認定這部藏經約在永樂二十年於杭州刻造。相傳此前曾有方冊武林本的雕造,因未見有流傳的印本,所謂方冊,可能即此摺裝本。

十五、《萬曆藏》Wanlizang

約在明萬曆十七年至清順治十四年(1657)刻造的私版藏經。原藏廣西全州金山寺(部分卷冊內蓋有“廣西全州金山寺常住”長方形圖記),後移藏於山西寧武縣延慶寺(具體時間無考)。1979年初移藏寧武縣文化館。這是一部比較完整而過去未見記載的大藏經版本。全藏678函,千字文編次天字至魚字,共收經、律、論、集、傳等1659部,6234卷。現存660函, 1563部,5997卷;缺失18整函及少數零本共96部,237卷。經過詳細比勘,此本為《永樂南藏》的複刻本,由明惠王選侍王氏發心重刊,明代高級官員陸光祖、錢謙益、周天成、吳崇宗等和其他信徒助刻。扉畫右下角有“南京橋盧巷內街口口口印造”。其中仿宋體補雕卷冊甚多,並有近40名寫經和刻經人題名。 此藏在複刻《永樂南藏》的基礎上,增收《永樂北藏》本萬曆十二年續入藏經41函,36部,410卷;最後又編入魚字函的《天童密雲藏師語錄》13卷。此外,大字函中又有《大明仁孝皇后夢感佛說第一希有大功德經》2卷1冊。但未見載於目錄。

十六、《嘉興藏》Jiaxingzang

明末清初刻選的私版藏經。又名《徑山藏》。發起於明嘉靖東隆慶初。到萬曆七年基本確定。萬曆十七年在山西五臺山開雕,一年內共刻500多卷。因該地氣候寒冷,二十年遷到浙江餘杭縣的徑山繼續刊刻。後又分散在嘉興、吳江、金壇等地募刻,到清康熙十五年(1676)完工; 由嘉興楞嚴寺集中經版刷印流通。全藏分正藏、續藏和又續藏二個部分。正藏210函,完全按《永樂北藏》的編次複刻,千字文編次天字至史字,末附《永樂南藏》特有的5種,153卷。續藏95函,收入藏外典籍248種,約3800卷。又續藏47函,續收藏外典籍318種,約1800卷。康熙十六年以後,抽去續藏5函、又續藏4函,收入內容也略有變動。計正藏210函,續藏90函,又續藏43函,2090部,12600餘卷。該藏除了改變歷來佛經沿用的摺裝式裝幀為輕便的線裝書冊式外,主要是在續藏和又續藏中收集了大量的藏外著述,內容包括疏釋、懺儀、語錄等。
相關資訊《嘉興藏研究》︰http://taipei.ddbc.edu.tw/jiaxing.php

十七、《龍藏》Longzang

清代官版藏經。又名《清藏》。清雍正十一年(1733),於北京賢良寺設立藏經館, 由和碩莊親王允祿、和碩和親王弘晝及賢良寺住持超聖等主持;雍正十三年開雕,乾隆三年(1738)竣工,雕成經版79036塊。全藏724函,千字文編次天字至機字,1669部,7168卷。版式和《永樂北藏》一致。全藏也分正續兩部分,正藏485函,千字文編次天字至漆字,內容完全和《永樂北藏》相同;續藏239函,千字文編次由書字至機字,內容較《永樂北藏》有所增減。刷印100部,頒賜京內外各寺入藏。1935年又印過22部。經版原存宮內武英殿,後移藏於柏林寺,至今尚存。

十八、《頻伽藏》Pinjiazang

民國初年的私版鉛印本。全稱《頻伽精舍校刊大藏經》。1909~1913年出版。全藏入經1916部,8416卷,分訂為414冊(包括目錄l冊);合40函,千字文編次天字至霜字。經文用4號鉛字排印,每頁40行,每行45字,折為兩個半頁,有書口和邊框,書口印經名、頁碼等。基本上是以日本《弘教藏》為底本排印,內容略有變動,刪去部分日本著述。

十九、《普慧藏》Puhuizang

1943年由盛普慧出資在上海成立普慧《大藏經》刊行會,匯集南傳、北傳諸經論,校正前代印本之漏誤,改訂歷代翻譯名義之異同,廣事搜集各藏以前之遺佚等。 由芝峰、黃幼希、范古農負責編輯,經過數年經營,印出100冊,內容包括部分其他各版未收的經、論、疏釋及由日譯本轉譯的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十三經,中部經典根本五十經篇,小部經中的本生經第一篇150個本生故事(以上3種都未譯完)。 因未編印完畢,發行面不廣。紙版現存南京金陵刻經處。

二十、《房山石經》Fangshan Shijing

隋大業(605~617)間、 幽州(今北京地區)沙門靜琬,秉承其師南嶽慧思的發願,於房山雕造石刻大藏經一藏。其目的是防止佛經被焚,藉以長期保存。房山石經自靜琬始刻,歷經隋、唐、遼、金、明等五代(元代時除個別佛教徒對少數經碑作了修理外,刻造工作完全停頓)。在刻造過程中,曾得到歷代皇室、官員和佛教信徒的捐施和支援。唐開元十八年(730),金仙長公主曾大力施助,奏請玄宗賜給大唐新舊譯經4000餘卷,作為石經底本,並命西崇福寺沙門智昇送往房山石經山交付。因此,房山石經中保留著不少唐代宮廷抄本佛典的原貌。但房山石經沒有按照大藏經的編次順序刻制,而施刻信徒往往憑一己之意願刻制,如《金剛經》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流行較廣的佛經,重複刻造的較多。因此,所刻經種只有1100餘部,有的經只刻其中一部分,並且還包括幾部道教經典在內。因此,它不是一部完整的大藏經,但具有與各版木刻本大藏經不同的一些特點:(1)保存了50種以上的各版大藏經所沒有的經籍;(2)絕大部分石經鏤刻技術精湛,書法秀麗,不僅是有價值的佛教文物,也是中國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精品;(3)經文後附有約6000則施刻人題記,有明確紀年者約四分之一,這些題記反映了當時幽州、涿州、范陽等十餘州郡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和工商業發展情況;(4)施刻人中,有不少是歷代的文武官員,其中的職稱和官銜,有的可補史籍記載所缺,有的可和史籍相互印證;(5)題記中所附刻人的籍貿和居住的城市、村鎮、城坊等,對研究古代幽、燕、涿等地的政治區域規劃,特別是關於燕京的城坊佈局,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漢文大藏經隨著佛教的傳播,先後東傳至高麗和日本。他們根據各版漢文大藏經進行複刻、排印或編纂,先後共有8個不同的版本。

二十一、《高麗藏》Gaolizang

據現有記載,《開寶藏》刻成後,印本曾在北宋端拱(988~989)年間傳到高麗;其後的天禧修訂本和熙寧修訂本,也分別在乾興元年(1022)和元豐六年(1083)東傳。另外,契丹王朝在遼清寧九年(1063)也把新刻的《契丹藏》印本贈送給高麗王朝。高麗王朝得宋開寶初本後,即據以複刻,1025年完工,是為高麗藏初雕本。1090年又據《開寶藏》的天禧和熙寧兩個修訂本及契丹本加上高麗沙門義天所編《諸宗教藏總錄》所收章疏典籍3000餘卷,進行校勘,在興王寺開雕《高麗續藏經》4000餘卷;刻完後,和初雕本經版一同藏於符仁寺。1232年全部版本毀於戰火,印本流傳情況不詳。1236~1251年又根據印本複刻,版本原藏禪源寺,1398年遷至支天寺,次年再遷海印寺,後曾刷印50部。1960年刷印12部,70年代以後,又影印改為書冊式裝幀,共45冊。在海印寺刷印的50部中,先後有4部傳人日本。1957年日本曾將其縮印為書冊式精裝本發行。全藏共639函,千字文編次天字至洞字,入經1522部,6558卷。

二十二、《弘安藏》Honganzang

約在日本弘安10年至乾元元年(1287~1302)間雕造。僅有極少數印本流傳,是否刻完全藏,情況不詳。

二十三、《天海藏》Tianhaizang

由德川家光發起,日本僧正天海主持,於1637~1648年在東睿山寬永寺雕造(一說為完成於1651年),又稱《寬永寺藏》、《東睿山藏》或《倭藏》。活字版式,基本上以《普寧藏》為底本續補增添。全藏665函,千字文編次天字至稅字, 收經1453部,6323卷,摺裝式裝幀(現存目錄千字文編次天字至最字,599函,1449部,恐有誤)。

二十四、《弘教藏》Hongjiaozang

日本弘教書院於1880~1885年的鉛字排印本。又稱縮刷藏或校訂縮刻大藏經。它採用中國明代智旭《閱藏知津》據天臺五時判教的分類方法編纂,以《高麗藏》、《資福藏》、《普寧藏》和《嘉興藏》4種版本相互對校,經文加句讀,經題上附4種藏經千字文編次,32開本。全藏分為25個部類,1916部,8538卷,418冊,40函,千宇文編次天字至霜字。

二十五、《黃檗藏》Huangbozang

日本山城州宇治郡黃檗山寶藏禪院沙門鐵眼(道光)在1669~1678年募刻,又名《鐵眼藏》。以《嘉興藏》為底本而有所增補,版式全同。全藏分為19個部類,734函(增加57函),1618部(增加32部),7334卷(增加563卷)。其後於1706~1710年和1828~1836年兩次據《高麗藏》校勘修訂,經版現存萬福寺。

二十六、《卍正藏經》Wanzhengzangjing

日本京都藏經書院於1902~1905年編輯鉛印。又稱日本藏經書院大藏經或校訂藏經。據《黃檗藏》校勘本,用4號鉛字排印,線裝書冊式,共37函(包括目錄和索引1函2冊)。1~35函每函10冊,第36函分為甲乙兩套:甲套2冊,乙套3冊,共357冊。內容分經、律、論、撰述4大類,18部門,1622部(不計目錄和索引),6990餘卷。全藏印完後不久,藏經書院失火,存書被焚殆盡,因此流傳甚少。

二十七、《卍續藏經》Wanxuzangjing

日本藏經書院於《卍正藏經》編印完畢後,在前田慧雲主持下,由中野達慧負責,廣泛搜集中國和日本歷代未入藏的佛教典籍匯編成書。又名《續藏》或《藏經書院續藏經》。內容上至六朝遺編和唐宋章疏,下迄清代著述之缺佚。在編纂過程中,曾得到金陵刻經處楊文會、蘆山寺式定和各寺院、居士們的支持。1905~1912年印行。內容包括950餘人的譯著,1659部,7143卷(總目5卷),分為十門六十三類;一編、二編、二編乙共三編151函,每函5冊(包括目錄1函l冊),24開線裝本,4號鉛字排印,版式同《卍正藏經》。全部印就後,存書和《卍正藏經》一同被焚,流傳不多。

二十八、《大正藏》Dazheng Xinxiu Dazangjing

全稱《大正新修大藏經》。日本大正13年(1924)由高楠順次郎和渡邊海旭發起,組織大正一切經刊行會;小野玄妙等人負責編輯校勘,1934年印行。全藏分3個部分:正藏55冊,續藏30冊,別卷15冊(內圖像12冊,總目錄3冊),共100冊。收入佛籍總數冠於各種大藏經,計正藏、續藏、圖像和總目錄共3493部,13520卷。編輯體例也別創一格,經藏分為阿含、本緣、般若、法華、華嚴、寶積、涅槃、大集、經集、密教十類;律藏包括彌沙塞部、摩訶僧祗部、曇無德部、薩婆多部、解脫戒經(迦葉遺部)和菩薩戒等;論藏分為釋經論、毗曇、中觀、瑜伽、論集等五類;雜藏分為經疏、律疏、論疏、諸宗、史傳、事匯、外教和目錄等八類。續藏30冊中除最末—冊為古逸和疑似兩類,專收敦煌古逸經、律、論疏和疑偽經外,其餘29卷收入日本著述的續經疏、律疏、論疏、諸宗四類及悉曇。圖像12冊收入日本各寺院所藏歷代有名佛教畫像和密宗明王像、金剛像及各種曼荼羅圖等363種。總目3冊收入中國歷代各版藏經目錄和日本各寺院所藏的寫本和刻本藏經目錄以及大正藏勘同錄、大正藏總目錄、總索引、譯著目錄等77種,為比較實用的版本。但校核工作粗放,排印錯字、錯句頗多。此外,大藏經用語研究會編輯出版的《大正藏索引》,為佛教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二十九、《中華大藏經》Zhonghua Dazangjing

正在編輯出版中的大型大藏經有兩種。一是大陸中華大藏第編輯局編輯,中華書局出版。計畫編入中國現存各種文字的大藏經。漢文部分擬分三編:第一編為正藏,收歷代藏經所收編有千字文編號的典籍,約定2000餘種,10000餘卷。以《趙城金藏》為主要底本,補以《高麗藏》等,並以八種有代表性的藏經為校本;第二編為續藏,收入歷代藏經所收未編千字文編號的典籍,部、卷數略同正藏;第一、二編總計約220冊;第三編收入歷代大藏未收之逸典及近現代佛教譯述、著述。現已出版106冊。第二種是臺灣中華大藏經會(1956成立)編刊。計畫將宋以來約近30種漢文大藏經合為一藏,共分五輯:一、 磧砂藏,計精裝100冊;二、 嘉興藏,計精裝80冊;三、 正續萬字藏,計精裝120冊;四、 補藏,收逸散海外之經籍,精裝本約230冊;五、 續藏,收近現代佛教著述,精裝本200餘冊。至1975年,出版至第二輯。後輟印。最近準備繼續印行。

三十、《敦煌大藏經》Duenhuang Dazangjing

《敦煌大藏經》是一九八八年由中國星星出版公司發起,組織編委會負責編輯,由臺北前景出版社影印出版的敦煌佛典寫體大藏經。該藏以北京圖書館所藏敦煌佛典寫體為基礎進行整理,同時增補以英、法、日、俄等國及國內各地所藏經卷的照片。《敦煌大藏經》分正續兩編出版,正編部分共六十三冊,以《開元釋教錄》的體系為藍本進行整理,前六十冊為漢文部分,後三冊為古代民族文字部分。敦煌本的每種經與目前常用的《中華大藏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等同一種或同一卷經進行了校對,附校勘記。敦煌遺書共三萬卷以上,上迄北魏前期,下迄北宋初年,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佛經,這些豐富的歷史文獻資料除《開元釋教錄‧入藏錄》範圍之外,則是近代我國首次發現、在歷代藏經中不曾入藏的佛教典籍。它們的內容有屬於印度佛教原典的漢譯本、有在我國內地久已失傳的中國佛教僧人的著述,有反映敦煌地區佛教情況的著述、還有大量的古代民族文字寫成的佛典,這些資料彌足珍貴,具有特有的研究利用價值。(童瑋)

本文摘自:http://www.buddhist-canon.com/MULU/ldzj.htm,2005/5/16。

1.【各版藏經介紹】 http://jinglu.cbeta.org/knowledge/versions.htm
2.【佛教藏經目錄數位資料庫】http://jinglu.cbeta.org/
3.【各語系佛典版本簡介】http://jinglu.cbeta.org/knowledge/multilang_ver.htm
4.【歷代漢文大藏經概述】http://jinglu.cbeta.org/knowledge/hisutra.htm
5.【民國增修大藏經概述】http://jinglu.cbeta.org/knowledge/mgsutra.htm
6.【藏經總目錄與索引】http://jinglu.cbeta.org/knowledge/interrelated.htm
7.【現存版本藏經目錄架構】http://jinglu.cbeta.org/versionmulu.htm
8.【歷代古經錄的主要架構】http://jinglu.cbeta.org/oldjinglustructure.htm

---------------------------------------------------------------
巴利文藏經.jpg
---------------------------------------------------------------

B.【釋迦牟尼佛—各語系各版藏經介紹 (二)】

---------------------------------------------------------------

大藏經研究—各語系各版藏經介紹

一、《大藏經》
二、《巴厘五藏注疏》 
三、 《巴厘語系大藏經》
四、 《傣文大藏經》 
五、《漢文大藏經》
六、《西夏文大藏經》
七、《藏文大藏經》
八、《滿文大藏經》
九、《蒙文大藏經》 
十、《中國佛教經錄》
十一、《經律異相》
十二、《房山石經》 
十三、《法苑珠林》
十四、《佛教音義》
十五、《開元釋教錄》
十六、《翻譯名義集》
十七、《開寶藏》
十八、《契丹藏》
十九、《崇甯藏》
二十、《毗盧藏》 
二一、《圓覺藏》 
二二、《資福藏》
二三、《趙城藏》
二四、《磧砂藏》
二五、《普甯藏》
二六、《弘法藏》 
二七、《洪武南藏》
二八、《永樂南藏》
二九、《永樂北藏》
三十、《武林藏》
三一、《萬曆藏》 
三二、《嘉興藏》
三三、《龍藏》
三四、《頻伽藏》
三五、《普慧藏》
三六、《房山石經》
三七、《高麗藏》
三八、《弘安藏》
三九、《天海藏》 
四十、《弘教藏》
四一、《黃檗藏》
四二、《卍正藏經》
四三、《卍續藏經》
四四、《大正新修大藏經》
四五、《中華大藏經》

一、《大藏經》tri-pitaka

佛教典籍的叢書。又名一切經、契經、藏經或三藏。內容包括經(釋迦牟尼在世時的說教以及後來增入的少數佛教徒——阿羅漢或菩薩的說教在內)、律(釋迦牟尼為信徒制定必須遵守的儀軌規則)、論(關於佛教教理的闡述或解釋)。大藏經的編纂,始於釋迦牟尼涅槃不久,弟子們為保存他的說教,統一信徒的見解和認識,通過會議方式的結集,形成一致公認的經、律、論內容。其後又增加了有關經、律、論的注釋和疏解等“藏外典籍”,成為卷帙浩繁的四大部類。原始佛教分裂以後,各大派別大多按照自己的觀點編有本派的藏經,但只有上座部的三藏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其他部派的典籍除了在漢文譯本中保存一部分外,基本上都已散佚。早期的梵文經典只剩下少數零散貝葉本或紙寫本至今尚存,全部三藏已難窺全貌。現存的大藏經,按文字的不同可分為漢文、藏文、蒙文、滿文、西廈文、日文和巴厘語系等七年系統。此外還有過契丹文大藏經的刻造,但尚未發現傳世的刻本。

漢文大藏經為大小乘佛教典籍兼收的叢書。佛教傳入中國內地以後的千餘年間,僅經錄即近50種之多,流傳至今尚有20餘種,收錄的經籍數量不等。各個時代編纂的大藏經,形式和內容互有不同。除房山石經外,宋代以前的基本上都是卷軸裝幀的書寫本。北宋開寶(968~975)年間,第一部木版雕印的大藏經問世後,曆元、明、清至民國,共出版過木放慢和排印本大藏經20種(一說21種)。佛教由中國東傳至朝鮮和日本後,高麗和日本王朝均依漢文大藏經進行抄寫刻印或排印。《開寶藏》首刻本于宋雍熙元年(984)傳入日本,端拱(988~989)年間傳到高麗。乾興元年(1022)和元豐六年(1083)又分別將天禧修訂本和熙寧修訂本傳到契丹和高麗。遼清寧九年(1063),契丹還把新刻就的《契丹藏》印本送給高麗。6世紀中葉,部分漢譯佛典通過朝鮮南部的百濟國流傳到日本。7世紀初,佛教在日本有了很大的發展,各種漢譯佛經的寫本和歷代官私刻本的各版大藏經大量傳入日本各大寺院。自13世紀末葉迄20世紀20年代的700多年間,日本佛教界曾依據漢文本的各版大藏經,編纂、雕造、複刻或排印過《弘安藏》、《天海藏》、《黃檗藏》、《弘教藏》、《卍正藏經》、《卍續藏經》和《大正新修大藏經》等7種版本的漢文大藏經。20世紀初,日本佛學界還將小乘上座部三藏譯為日文本的《南傳大藏經》65卷,並編輯出版《國譯大藏經》、《國譯一切經》和《日本大藏經》,這三種藏經的內容除中國著述外,還收錄了大量的日本章疏及雜著等。

藏文大藏經在9世紀初葉已譯出700餘部,其中一部分自漢譯本轉譯。後弘期補譯的經籍,以論典和無上瑜伽的經論為多。全藏分甘珠爾、丹珠爾和松繃三大類;甘珠爾收律、經和密咒,丹珠爾收讚頌、經釋和咒釋,松繃則收藏、蒙佛教徒的有關著述。自元皇慶二年(1313)至民國二十二年(1933),各地共刻造過11種不同版本的藏文大藏經。此外還有刻於不丹的普拉本和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的庫倫本兩種。

蒙文大藏經先後有四次譯刻,最早是元大德(1297~1307)年間在薩迦派喇嘛法光的主持下,由西藏、蒙古、回鶻和漢族僧眾將藏文大藏經譯為蒙文,在西藏地區雕造刷印;明萬曆(1573~1620)年間普補譯過部分典籍增入刊行;崇禎(1628~1644)初年對舊本進行過鷳刊。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和碩裕親王福全領銜監修重刻甘珠爾竣工;乾隆六年到十四年(1741~1749)校譯重刻了丹珠爾,方始完備。

滿文大藏經於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根據漢文大藏經編次和內容翻譯。乾隆五十五年編譯刻完,計108函,只收入般若、寶積、大集、華嚴、涅槃諸部和其他大、小乘單譯經及密秘部經咒等共699種。

西夏文大藏經始由漢文大藏經譯出。宋景祐元年(1034),《開寶藏》傳到西夏(可能是《開寶期待》的天禧修訂本),西夏的開國君主趙元昊於興慶府建造高臺寺加以收藏,並召集回鶻僧人譯為新創造的西夏文。先後歷時53年譯畢,共362帙,812部,3579卷。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由化身一行國師主持重行校勘並翻譯未譯的經籍,印製三藏新經。至元三十年,世祖敕令主僧事的西壁土情轉知沙門慧中等20餘人負責將西夏文舊經送杭州刻印,到大德六年(1302)竣工,前後共刷印了140余藏,但大多毀損無存,現各地發現的經論殘卷僅數十種。

巴厘語系大藏經為南傳佛教上座部奉行的三藏典籍。流傳於斯裏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和中國雲南省傣族地區,是用各種不同文字字母音譯的巴厘語佛典。除僧伽羅文、緬甸文、泰文、高棉文和老撾文外,傣文有4種不同的方言文字譯本,近代還僧加了天城體梵文本、拉丁字母本和日文譯本等3種版本。(童瑋)

二、《巴厘五藏注疏》

佛教上座部律、經、論疏釋的總稱。原系古僧伽羅文,包括《大疏》等古代僧伽羅少門的著述共28種。5世紀時,由覺音、法護、近軍、佛授、大名等人譯編為24種用僧伽羅字母寫定的巴厘語本。大部分是覺音的作品。其中律疏有律藏疏釋、波羅提木叉疏釋(又名戒本疏)2種;經疏有長部諸經疏釋、中部諸經疏釋、相應部諸經疏釋、增支部諸經疏釋4種以及小部諸經如《小誦經》、《法句經》、《自說經》、《本事經》等的疏釋15種;論疏有法聚疏釋、分別疏釋、五論(論事、人說、界論、雙對、發趣)疏釋等3種。

上座部佛教由錫蘭(今斯里蘭卡)輾轉流布到東南亞各國和中國雲南省西南地區之後,其經典和疏釋也隨之一同流傳,並依照傳統習慣,轉寫成泰文、緬甸文、高棉文、老撾文以及3種傣文字母的巴厘語音寫本。這些著述基本上概括了南傳上座部佛教律、經、論的注解,加上覺音所著的《清淨道論》,形成了一大部完整的上座部佛教疏釋叢書,它在錫蘭大寺派傳統的基礎上闡述了上座部佛教教義,不僅是研究上座部佛教哲學思想的參考文獻,而且還保存了大量有關古代錫蘭歷史的重要史料。(童瑋)

三、《巴厘語系大藏經》Baliyuxi Dazangjing

南傳上座部所傳佛教典籍的叢書。佛教傳入錫蘭(今斯里蘭卡)後,於西元前29年在馬塔勒的灰寺舉行第四次結集,把歷來口傳心受的巴厘語佛典第一次用僧伽羅文字母音譯刻寫在銅片和貝葉上。5~9世紀,錫蘭多次派遣僧尼到東南亞地區傳教,用各種不同文字字母音譯巴厘語佛典,逐漸形成以泰文、緬甸文、高棉文、老撾文和4種傣文字母音譯的巴厘語系三藏典籍。

這些文字音譯本的巴厘語系大藏經,其內容基本一致,其編次為:律、經、論和藏外四大部分。

律藏分為分別部(戒的條文)、犍度(僧團生活制度)、附篇(戒條的解釋);經藏分為長部(相當於漢譯《長阿含經》)、中部(相當於漢譯《中阿含經》)、相應部(相當於漢譯《雜阿含經》)、增支部(相當於漢譯《增一阿含經》)和小部;論藏包括《法聚論》、《分別論》、《界論》、《雙論》、《發趣論》、《人施設論》、《論事》;藏外分為注疏和其他兩類。

注疏原系僧伽羅文共28種,5世紀時由佛音、法護、近軍、佛授、大名等編譯,為僧伽羅文字母寫定的巴厘語本24種。其中律藏注疏2種,經藏注疏19種,論藏注疏3種。其他部分包括《島史》、《大史》、《彌蘭王問經》和《清淨道論》等4部。現在流傳於斯里蘭卡、緬甸、柬埔寨、老撾、印度、巴基斯坦、泰國和中國雲南省傣、布朗、德昂等民族地區。

各種文字字母音譯的巴厘語系大藏經共有貝葉、紙寫和排印的譯本8種和日文譯本1種。其中有:僧伽羅文字母貝葉本和排印本(67卷),泰文字母貝葉本和兩種排印本(39卷本和45卷本),緬甸文字母貝葉本和5種排印本(20卷本、21卷本、37卷本、38卷本和51卷的疏釋本),高棉文字母貝葉本和排印本(49卷),老撾文字母貝葉本和排印本,4種傣文字母的貝葉本和紙寫本,天城體梵文字母排印本(41卷),拉丁字母排印本(65卷),日本譯本南傳大藏經(65卷)。1956年,緬甸聯邦政府為了紀念釋迦牟尼涅槃2500年,邀請緬甸、柬埔寨、錫蘭、印度、老撾、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等國的比丘2500人,舉行第六次結集,根據各種版本和1871年第五次結集的校勘記,對巴厘語三藏進行嚴密的校勘,印成了迄今最完善的巴厘語系大藏經。

四、《傣文大藏經》Dalwen Dazangjing

部派佛教南傳上座部巴厘語系大藏經之一。有三種不同的方言文字寫刻本,即西雙版納傣文、德宏傣文和傣繃文,其內容和其他文字的巴厘語系大藏經基本一致,也分律、經、論和藏外典籍四大部類,用三種不同的傣文字母音譯巴厘語原典。除了相應部和增支部收入的各經大部分未曾譯出外,其他經籍都有譯本。

此外,還有用傣文翻譯的部分重要典籍和注疏,以及信仰上座部佛教各民族僧侶的著述,涉及天文、曆算、醫藥、歷史、語言、詩歌、民間傳說、佛經故事等,都被視為佛典在信徒中流傳,別具一格。傣文經卷可分為貝葉刻寫本和枸皮紙寫本兩類。紙寫本又分為摺裝本和書冊本兩種式樣。傣文大藏經的流傳地區,以西雙版納傣文和德宏傣文書寫的經卷流布面較廣,傣繃文經卷則只在耿馬的猛定和猛連一帶流傳。

五、《漢文大藏經》Hanwen Dazangjing

漢譯佛教典籍的叢書。佛教傳入中國後,其經典經過歷代的翻譯、流通,數量日益增多,最後彙集、編纂成“藏”,卷帙浩繁。
編次的形成 據《隋書•經籍志》和《歷代三寶記》載:梁武帝蕭衍在天監十四年(515)于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由沙門僧紹撰《眾經目錄》4卷。十七年,又命寶唱改定,共1433部,3741卷。這被認為佛教經典編纂為大藏經的首次記錄。十餘年後,北朝魏孝武帝在太昌元年至永熙三年間(532~534),整理了皇家經籍,命舍人李廓編纂《魏世眾經目錄》,共427部,2053卷。在此以前,東晉甯康二年(374)雖有道安撰寫的《綜理眾經目錄》1卷和南朝宋時編纂的《眾經目錄》2卷,但只是綜集群經,列出目錄,並未進行編次,而且這兩部較早的經錄早已散佚無存,僧紹、寶唱和李廓編撰的經錄也已佚失。現在只能從《隋書》和《歷代三寶記》的片斷記載中,找到一些關於佛典編纂成藏的經過。

自南北朝至唐代,隨著譯出的佛教經典日漸增多,各家編撰 的經錄繼起,總計20餘種。現除唐代的10種全存外,隋代五種失其二,北魏、北魏、北齊三種全佚,梁代五種存其一。這些經錄中,最有研究參考價值的,當推梁天監(503~519)年間僧祐編纂的《出三藏記藏記集》15卷,隋開皇十七年(597)費長房編纂的《歷代三寶記》15卷和唐開元十八年(730)智昇編纂的《開元釋教錄》20卷及“略出”4卷。《開元釋教錄》博采各家經錄的優點,訂正疏漏,以編纂嚴謹、記載翔實和點校精細著稱。尤其是“略出”4卷首創以千字文順序進行編次,更便於尋檢;其編目方式為以後雕印大藏經的藍本。

從南北朝起至木板雕印術發明之前,佛教經典的流通,主要以抄本形式在各大寺院和佛教徒中流傳。當時寫經之風大盛,成為一種專門的行業。據統計,自南朝陳武帝下令寫“一切經”12藏起,至唐顯慶末西明寺寫一切經止的100餘年間(557~660),皇室和民間寫經達800多藏,200余萬卷;但保存至今的為數甚微,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流失海外。近年以來,新疆等地又發現不少古代寫經,現正在整理研究中。
五代、宋初,雕版事業興起,始有佛經木刻本。自北宋太祖于開寶四年(971)命高品、張從信兩人在益州(今四川成都)雕印第一部大藏經起,至元代末年,據傳曾有各種經版20餘副。

《開寶藏》始刻於北宋開寶四年,太平興國八年(983)完成雕版13萬塊;以《開元釋教錄》入藏經目為底本,共480帙,千字文編次天字至英字,5048卷;卷軸式,每版23行,每行14字,版首刻經題、版數、帙號等;卷末有雕造年月干支題記。首刻全藏印本曾於北宋雍熙元年(984)由日本沙門 然傳入日本。此後,還經過三次比較重要的校勘修訂和不斷增入宋代新譯及《貞元釋教錄》入藏的典籍,形成三個不同的版本:①咸平修訂本。北宋端拱二年(989)到咸平(998~1003)年間的校訂本;②天禧修訂本。北宋天禧(1017~1021)初年校訂本,曾于乾興元年(1022)傳入契丹和高麗;③熙寧修訂本。北宋熙寧四年(1071)的校訂本,于元豐六年(1083)傳入高麗。

熙寧以後,陸續有新譯本增入,到北宋末年,已積累到653帙,6628餘卷,增入173帙,1580餘卷。《開寶藏》以書法端麗嚴謹,雕刻精良著稱。現存的數卷為開寶年間雕造,並用宋代官用文書的黃麻紙精工刷印,是宋版精品之一。

《契丹藏》約在遼興宗(1031~1054)時開雕。又名遼藏。它在《開寶藏》天禧修訂本的基礎上增收了《華嚴經隨品贊》、《一切佛菩薩名集》、《隨願往生集》、《釋摩訶衍論》、《大日經義釋》、《大日經義釋演秘鈔》、《釋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羅尼集》等當時流傳於北方的特有經論譯本,先後歷時30餘年刻成。據遼鹹雍四年(1068)燕京天王寺志延所撰《陽臺山清水院創造藏經記》載稱,這部藏經人579帙,千字文編次天字到 字。以前並未發現有流傳的印本,直到1978年修理山西應縣木塔時,才在塔中發現50軸殘卷;圖卷軸本版式為每版24行,每行15~18字不等(也有每行字數較為一致的經卷,如《大未能炬陀羅尼經》卷13,“靡”字型大小,每行均為17字)。

《崇甯藏》即福州東禪院本大藏經。福州東禪等覺禪院住持沖真發起勸募雕造。始刻于北宋元豐三年(1080),至崇寧三年(1104)竣工。全藏580函,1440部,6108卷,千字文編次由天字起至虢字止;首次採用摺裝式裝幀。版式為每版30行,折為5個半頁,每半頁6行,每行17遼。此後的《毗盧藏》、《圓覺藏》、《資福藏》、《磧砂藏》、《普甯藏》、《洪武南藏》、《永樂南藏》等7種版本大藏經都按此版式不變。

《毗盧藏》福州開元寺本大藏經。由該寺僧人本明、本悟、行崇等發起勸募,並得到當地信眾蔡俊臣、陳詢、陳靖、劉漸等的贊助;北宋政和二年(1112)開雕,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竣工。全藏595函,1451部,6132卷,千字文編次天字至頗字。

《圓覺藏》湖州思溪圓覺禪院大藏經。密州致仕觀察使王永從全家發願捐助,比丘淨梵、宗鑒、懷深等負責勸募雕造。約在北宋末年開雕,南宋紹興二年基本刻完。全藏548函,千字文編次天字至合字,共1435部,5480卷。經版後在南宋淳祐以後移藏於資福禪寺。

《資福藏》安吉州思溪法寶資福禪寺大藏經。開雕年月不詳。南宋淳熙二年(1175)竣工。全藏599函,1459部,5940卷,千字文編次天字至最字,較《圓覺藏》增多51函。圓覺、資福兩藏版式相同,所收經籍基本一致,而且圓覺版後又移藏資福禪寺,兩者印本不易區別,故有資福本系在圓覺本的基礎上增補而成之說。這兩部藏經在南宋景定以後的印本,曾陸續傳到日本,各寺所藏甚多。清末楊守敬向天安寺(一說為近江國伊香郡菅山寺)購回一部(原缺600多卷),現藏北京圖書館。

《趙城藏》1933年首次在山西趙城縣霍山廣勝寺發現。該藏系金代民間勸募,在山西解州(治所在今山西運城西南)天甯寺刻成。又名《趙城金藏》。發起人為潞州崔進之女法珍。相傳她斷臂勸募刻經,很多佛教信眾深受感動,紛紛捐盜協助,甚至有破產應募者。勸募的地區遍及晉南和秦西各州縣。約在金皇統九年(1149)以前,于天寧寺組成“開雕大基經版會”負責刻造,金大定十三年(1173)完工。全藏刻成之後,崔法珍於大定十八年將印本送到燕京,受到金世宗的重視,在聖安寺設壇為崔授比丘尼戒。二十一年,崔又將經版送到燕京,刷印流通。兩年後,崔受封為宏教大師。

《趙城藏》的原刻版式除千字文編次略有更動外,基本上是《開寶藏》的複刻本;也是卷軸式裝幀,每版23行,每行14字。它保留《開寶藏》蜀版(第一部刻印本)的許多特點,在《開寶藏》和它的另一複刻本——《高麗藏》初刻印本都散失的情況下,保存了數千卷《開寶藏》蜀本的原貌,無論在版本或校勘方面,都具有較高的價值。

金末元初,《趙城藏》部分經版毀於兵火。約在元太宗窩闊台八年(1236),耶律楚材主持以半官半私的名義發動其所轄官員協助並在民間勸募,同時召集各地寺院會刻字的僧人到弘法寺補雕缺損經版。補雕後的經版基本上恢復《趙城藏》舊刻的內容;千字文編次由天字到 字,共682帙,6900餘卷。但工作草率,字體不一,版式也不一致。每版22~30行,每行14~27字不等,而且還雜有少量書冊式經卷在內。現存的《趙城藏》系元中統二年(1261)的補雕印本,共4957卷(1952年又發現62種,162卷,此後還陸續發現過一些零散經冊,現存5100餘卷)。由於年久散失缺損,明萬曆二十年(1592),解州靜林山萬壽禪寺僧悟順曾抄補若干卷;清雍正九至十一年(1731~1733),在信徒的贊助下,廣勝寺又集僧俗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抄補。現存的補抄本200餘卷,即這兩次的補本。因系根據明代《永樂南藏》本進行抄錄,編次多見錯落重複。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侵略軍曾發動向廣勝寺進攻,企圖劫走《趙城藏》。中共山西省委獲悉後,派出部隊進行保護,並將藏經轉移到一個山洞中保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找回。由於洞內潮濕,不少卷冊遭到毀損。經過十多年的細心修補,終於恢復原貌,現藏於北京圖書館。1959年9月,在西藏薩迦寺北寺圖書館發現31種,559卷卷軸式裝幀木刻印本佛經,其編次和《趙城藏》完全一致。從版式、字體、刻工等方面判斷,基本上可以肯定是《趙城藏》輸版入燕京後的補雕印本。

20世紀30年代,北京三時學會曾把《趙城藏》中所特有而為其他各版藏經中缺少的孤本佛教經籍46種,246卷編為上、中、下三集,縮印成32開本線裝120冊,分12池發行。

《磧砂藏》平江府磧砂延聖院大藏經。延聖院在今江蘇吳縣東湖,後改名磧砂禪寺。約在南宋寶慶至紹定年間開雕;端平元年(1234)編定並刻出天字至合字548函的目錄。寶祐六年(1258)以後,因延聖院火災和南宋垂亡,刻事曾中斷30年。元大德元年(1297),由松江府僧錄管主八主持,又繼續雕刻,到至治二年(1322)竣工。全藏編次從天字至煩字共591函,1532部,6362卷。由於經過兩個朝代的更迭和兵燹,原刻版片部分毀損,另用其他散刻本補充。因此後來的印本中夾雜元代寺院所刻的補本,甚至還附有翻刻的《普甯藏》數函在內。現存的陝西開元寺和臥龍寺的全藏(略有殘缺),是在明洪武二十三、四年(1390~1391)間刷印的。1931~1935年時,曾用這部藏經影印過500部(缺失者者以資福本、普甯本、景定陸道源本、亦黑迷失本和永樂南藏本等補人)。影印本《磧砂藏》共60函,593冊(經文59函,591冊,目錄1函,2冊)。全藏中函卷不詳而經名缺佚者還有11卷尚未補入影印。後據美國普林斯敦大學的葛思德東方書店所藏的明代補抄配本《磧砂藏》和《洪武南藏》本查對,已有9卷經名核實。

《普甯藏》杭州路余杭縣白雲宗南山大普甯寺大藏經。始刻于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至元二十七年完成。559函,千字文編次由於字至感字,1430部,6004卷。大德十年(1306),松江府僧錄管主八從弘法寺本藏經內(即《趙城藏》版輸入燕京後的元代補雕本)選出南方版本藏經所缺的秘密經約97部,315卷,刻完編為千字文武字到遵字28函,隨同《普甯藏》一同流通。最後又補入約字函的7部,6卷,收入元代沙囉巴譯的秘密經軌5種,白雲和尚初學刻 白雲和尚正行集2種。除武字至遵字的28函秘密經不計外(因詳細目錄佚失),應為559函,1437部,6010卷。該藏基本上是依據《圓覺藏》複刻的,版式略小,但刻工精巧細緻,裝幀古樸典雅。

《弘法藏》相傳刻於元牮官版卷軸式藏經,但至今尚未發現流傳的印本。一般認為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編定的《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即系《弘法藏》的目錄,共收經籍1644部,7182卷,數量冠於任何經錄。據至元二十六年靈墜隱寺住持淨伏的《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序》雲:“大元天子……萬幾暇餘討論教典,與帝師語,詔諸講主,以西蕃大教目錄對勘東土經藏部帙之有無,卷軸之多寡。……遂乃開大藏金經,損者完之,無者書之。……敬入梓以便披閱,庶廣流傳……。”可見元世祖時僅是補寫了金代遺留下來的《趙城藏》的元代第二次增訂本。

元代官刻本大藏經 1982年12月在雲南發現,僅存32卷,現藏雲南省釁書館。經版較現有各種大藏經為大,每版7個半頁,42行。每半頁6行,每行17字。行間疏朗,上下有外粗內細的雙欄線,每版中縫及卷首經名下刻有千字文編次,版式為摺裝本。在殘存的32卷中,有2卷卷首附有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太皇太后施印願文,字體為秀麗飄逸的趙體。卷末有詮經講主等僧人及居士23人的名錄,依北方少數民族文字行文慣例,由左起直行按僧職大小順序向右排列。另有一卷的卷末,還附有參加刻藏的38人職官名錄,也是按職位大小依次由左至右排列。這一職官名錄為進一步考證元代官刻大藏經的雕造年代和研究元代職官制度,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資料。據對殘存的32卷經冊千字文編次的初步考察,全藏至少有651函,6500餘卷,入藏內容僅次於《趙城藏》,應是當時規模最大的一部藏經。

《洪武南藏》明代刻造的3個官版中最初版本。又名《初刻南藏》。明洪武五年(1372)敕令于金陵(今江蘇南京)蔣山寺開始點校,至洪武三十一年刻完。全藏678函,千字文編次天遼至魚字,1600字,7000多卷。永樂六年(1408)遭火焚毀。保留下來的唯一印本,址以1934年才在四川省崇慶縣上古寺中發現,已略有殘缺,並雜有部分補抄本和坊刻本在內。

《永樂南藏》為明永樂年間據《洪武南藏》的重刻本,編次有所改動。經版57160塊。全藏636函,千字文編次天字至石字,1610部,6331卷。經版藏於報恩寺,由南京禮部祠祭清吏司主管批准,供全國各地寺院請印,平均每年約刷印20藏,所以流傳的印本較多。該藏雖系根據《洪武南藏》重刻,但書寫和鏤刻都不及《洪武南藏》工整。

《永樂北藏》繼《永樂南藏》之後,永樂十九年(1421)在北京雕造的大藏經。明正統五年(1440)完成。全藏636函,千字文編次天字至石字,1621部,6361卷;大批刷印分賜全國各大寺院。後在明萬曆十二年(1584)又續刻各宗著述36種,41函,410卷,併入該藏,並附《永樂南藏》4種經卷和目錄,計5種,15函,153卷,改變了摺裝本藏經的傳統版式,加大了字體和片心,成為每版25行,5個半頁,每行17字,字行也採用趙體。

《武林藏》明永樂末年在杭州刻印的大藏經。1982年發現。僅殘存17卷,為9種經籍的零散卷冊。千字文編次,摺裝本裝幀。版式為每版30行,摺為5個半頁,每半頁6行,每行17字。其中兩卷卷末刻有韋陀像,右下角鐫有“永樂二十年六月”小字一行;一卷還附粘“釋迦說法圖”扉畫一幅,近似南宋刻本《磧砂藏》所附的扉畫。經卷字體較《永樂南藏》本肥大。按其千字文編次校對,和磧砂本、洪武本完全一致,基本上可能認定為磧砂本或洪武本的複刻。其中《大寶積經》卷101,系補刊本,字體較為草率,無補刊年代;但在全卷18版中,有8版的中縫都刻有施刊人姓名,大都冠以“杭州施工”字樣。卷末還印有“杭州在城大街眾字橋北楊字經坊印行”長方形牌子。此外,有12卷的卷末,蓋有宣德已酉歲(1429)北京居民王真全家施經一藏奉福安寺傳供的6行,112字願文,從而可以認定這部藏經約在永樂二十年於杭州刻造。相傳此前曾有方冊武林本的雕造,因未見有流傳的印本,所謂方冊,要能即此摺裝本。

《萬曆藏》約在明萬曆十七年至清順治十四年(1657)刻造的私版藏經。原藏廣西全州金山寺(部分卷冊內蓋有“廣西全州金冊寺常住”長方形圖記),後移藏于山西寧武縣延慶寺(具體時間無考)。1979年初稱藏甯武縣文化館。這是一部比較完整而過去未見記載的大藏經版本。全藏678函,千字文編次天字至魚字,共收經、律、論、集、傳等1659部,6234卷。現存660函,1563部,5997卷;缺失18整函及少數零本共96部,237卷。經過詳細比勘,此本為《永樂南藏》的複刻本,由明惠王選侍王氏發心重刊,明代高級官員陸光祖、錢謙益、周天成、吳崇宗等和其他信徒助刻。扉畫右下角有“南京橋盧巷內街口□□印造”。其中仿宋體補雕卷冊甚多,並有近40名寫經和刻經人題名。此藏在複刻《永樂南藏》的基礎上,增收《永樂北藏》本萬曆十二年續入藏經41函,36部,410卷;最後又編入魚字函的《天童密雲禪師語錄》13卷。此外,大字函中又有《大膽仁孝皇后夢感佛說第一稀有大功德經》2卷1冊。但未見載於目錄。

《嘉興藏》明末清初刻選的私版藏經。又名《徑山藏》。發起于明嘉靖末隆慶初。到萬曆七年基本確定。萬曆十七年在山西五臺山開雕,一年內共刻500多卷。因該地氣個性寒冷,二十年遷到浙江余杭縣的徑山繼續刊刻。後又分散在嘉興、吳江、金壇等地募刻,到清康熙十五年(1676)完工;由嘉興楞嚴寺集中經版刷印流通。全藏分正藏、續藏和又續藏三個部分。正藏210函,完全按《永樂北藏》的編次複刻,千字文編閃天字至史字,末附《永樂南藏》特有的5種,153卷。續藏95函,收入藏外典籍248種,約3800卷。又續藏47函,續收藏外典籍318種,約1800卷。康熙十六年以後,抽去續藏5函、又續藏4函,收入內容也略有變動。計正藏210函,續藏90函,又續藏43函,2090部,12600餘卷。該藏除了改變歷來佛經沿用的摺裝式裝幀為輕便的線裝書冊式外,主要是在續藏和又續藏中收集了大量的藏外著述,內容包括疏釋、懺儀、語錄等。

《龍藏》清代官版藏經。又名《清藏》。清雍正十一年(1733),于北京賢良寺設立藏經館,由和碩莊親王允祿、和碩和親王弘晝及賢良寺住持超聖等主持;雍正十三年開雕,乾隆三年(1738)竣工,雕成經版79036塊。全藏724函,千字文編次天字至機字,1669部,7168卷。版式和《永樂北藏》一致。全藏也分正續兩部分,正藏485函,千字文編次天字至漆字,內容完全和《永樂北藏》相同;續藏239函,千字文編次由書字至機字,內容較《永樂北藏》有所增減。刷印100部,頒賜京內外各寺入藏。1935年又印過22部。經版原存宮內武殿,後移藏于柏林寺,至今尚存。

《頻伽藏》民國初年的私版鉛印本。全稱《頻伽精舍校刊大藏經》。1909~1913年出版。全藏入經1916部,8416卷,分訂為414冊(包括目錄1冊);合40函,千字文編次天字至霜字。經文用4號鉛字排印,每頁40行,每行45字,折為兩個半頁,有書口和邊框,書口印經名、頁碼等。基本上是以日本《弘教藏》為底本排印,內容略有變動,刪去部分日本著述。

《普慧藏》1943年由盛普慧出資在上海成立普慧《大藏經》刊行會,彙集南傳、北傳諸經論,校正前代印本之漏誤,改訂歷代翻譯名義之異同,廣事搜集各藏以前之遺佚等,由芝峰、黃幼希、范古農負責編輯,經過數年經營,印出100冊,內容包括部分其他各版未收的經、論、疏釋及由日譯本轉譯的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十三經,中部經典根本五十經篇,小部經中的本生經第一篇150個本生故事(以上3種都未譯完)。因未編印完畢,發行面不廣。紙版現存南京金陵刻經處。
小藏 漢文大藏經卷帙繁多,刊刻不易,因此,宋元以來曾有4部僅刻般若、寶積、大集(或華嚴)、涅槃等4部諸經86種,1091卷為一“小藏”的。如南宋景定陸道元本,元建陽報恩寺萬壽堂本(即亦黑迷失本)、吳興妙嚴寺本,都是據《毗盧藏》、《資福藏》或《磧砂藏》校勘而雕造的小藏。

房山石經 隋大業(605~617)間,幽州(今北京地區)沙門靜琬,秉承其師南嶽慧思的發願,於房山雕造石刻大藏經一藏。其目的是防止佛經被焚,藉以長期保存。房山石經自靜琬始刻,歷經隋、唐、遼、金、明等五代(元代時除個別佛教徒對少數經碑作了修理外,刻造工作完全停頓)在刻造過程中,曾得到歷代皇室、官員和佛教信徒的捐施和支援。唐開元十八年(730),金仙長公主曾大力施助,奏請玄宗賜給大唐新舊譯經4000余卷,作為石經底本,並命西崇福寺沙門智昇送往房山石經山交付。因此,房山石經中保留著不少唐代宮廷抄本佛典的原貌。但房山石經沒有按照大藏經的編次順序刻制,而施刻信徒往往憑一已之意願刻制,如《金剛經》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流行較廣的佛經,重複刻造的較我。因此,所刻經種只有1100餘部,有的經只刻其中一部分,並且還包括幾部道教經典在內。因此,它不是一部完整的大藏經,但具有與各版木刻本大藏經不同的一些特點:①保存了50種以上的各版大藏經所沒有的經籍;②絕大部分石經鏤刻技術精湛,書法秀麗,不僅是有價值的佛教文物,也是中國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精品;③經文後附有約6000則施刻人題記,有明確紀年者約四分這一,這些題記反映了當時幽州、涿州、范陽等十餘州郡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和工商業發展情況;④施刻人中,有不少是歷代的文武官員,其中的職稱和官街,有的可補史籍記載所缺,有的可和史籍相互印證;⑤題記中所附刻人的籍貫和居住的城市、村鎮、城坊等,對研究古代幽、燕、涿等地的政治區域規劃,特別是關於燕京的城坊佈局,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漢文大藏經隨著佛教的傳播,先後東傳至高麗和日本。他們根據各版漢文大藏經進行複刻、排印或編纂,先後共有8個不同的版本。

《高麗藏》據現有記載,《開寶藏》刻成後,印本曾在北宋端拱(988~989)年間傳到高麗;其後的天禧修訂本和熙寧修訂本,也分別在乾興元年(1022)和元豐六年(1083)東傳。另外,契丹王朝在遼清寧九年(1063)也把新刻的《契丹藏》印本贈送給高麗王朝。高麗王朝得宋開寶初本後,即據以複刻,1025年完工,是為高麗藏初雕本。1090年又據《開寶藏》的天禧和熙寧兩個修訂本及契丹本加上高麗沙門義天所編《諸宗教藏總錄》所收章疏典籍3000餘卷,進行校勘,在興王寺開雕《高麗續藏經》4000餘卷;刻完後,和初雕本經版一同藏于符仁寺。1232年全部版本毀於戰火,印本流傳情況不詳。1236~1251年又根據印本複刻,版本原藏禪源寺,1398年遷至支天寺,次年再遷海印寺,後曾刷印50部。1960年刷印12部,70年代以後,又影印改為書冊式裝幀,共45冊。在海印寺刷印的50部中,先後有4部傳入日本。1957年日本曾將其縮印為書冊式精裝本發行。全藏共639函,千字文編交天字至洞字,入經1522部,6558卷。

《弘安藏》約在日本弘安10年至乾元元年(1287~1302)間雕造。僅有極少數印本流傳,是否刻完全藏,情況不詳。

《天海藏》由德川家光發起,日本僧正天海主持,於1637~1648年在東睿山寬永寺雕造(一說為完成於1651年),又稱《寬永寺藏》、《東睿山藏》或《倭藏》。活字版式,基本上以《普甯藏》為底本續補增添。全藏665函,千字文編次天字至稅字,收經1453部,6323卷,摺裝式裝幀(現存目錄千字文編次天字至最字,599函,1449部,恐有誤)。

《弘教藏》日本弘教書院於1880~1885年的鉛字排印本。又稱縮刷藏或校訂縮刻大藏經。它採用中國明代智旭《閱藏知津》據天臺五時判教的分類方法編纂,以《高麗藏》、《資福藏》、《普甯藏》和《嘉興藏》4種版本相互對校,經文加句讀,經題上附4種藏經千字文編次,32開本。全藏分為25個部類,1916部,8538卷,418冊,40函,千字文編次天字至霜字。

《黃檗藏》日本山城州宇治郡黃檗山寶藏禪院沙門鐵眼(道光)在1669~1678年募刻,又名《鐵眼藏》。以《嘉興藏》為底本而有所增補,版式全同。全藏分為19個部類,734函(增加57函),1618部(增加32部),7334卷(增加563卷)。其後於1706~1710年和1828~1836年兩次據《高麗藏》校勘修訂,經版現存萬福寺。

《卍正藏經》日本京都藏經書院於1902~1905年編輯鉛印。又稱日本藏經書院大藏經或校訂藏經。據《黃檗藏》校勘本,用4號鉛字排印,線裝書冊式,共37函(包括目錄和索引1函2冊)。1~35函每函10冊,第36函分為甲乙兩套:甲套2冊,乙套3冊,共357冊。內容分經、律、論、撰述4大類,18部門,1622部(不計目錄和索引),6990餘卷。全藏印完後不久,藏經書院失火,存書被焚殆盡,因此流傳甚少。

《卍續藏經》日本藏經書院於《卍正藏經》編印完畢後,在前田慧雲主持下,由中野達慧負責,廣泛搜集中國和日本歷代未入藏的佛教典籍彙編成書。又名《續藏》或《藏經書院續藏經》。內容上至六朝遺編和唐宋章疏,下迄清代著述之缺佚。在編纂過程中,曾得到金陵刻經處楊文會、蘆山寺式定和各寺院、居士們的支持。1905~1912年印行。內容包括950餘人的譯著,1659部,7143卷(總目5卷),分為十門六十三類;一編、二編、二編乙共三編151函,每函5冊(包括目錄1函1冊),24開線裝本,4號鉛字排印,版式同《卍正藏經》。全部印就後,存書和《卍正藏經》一同被焚,流傳不多。

《大正藏》全稱《大正新修大藏經》。日本大正13年(1924)由高楠順次郎和渡邊海旭發起,組織大正一切經刊行會;小野玄妙等人負責編輯校勘,1934年印行。全藏分3個部分:正藏55冊,續藏30冊,別卷15冊(內圖像12冊,總目錄3冊),共100冊。收入佛籍總數冠于各種大藏經,計正藏、續藏、圖像和總目錄共3493部,13520卷。編輯體例也別創一格,經藏分為阿含、本緣、般若、法華、華嚴、寶積、涅槃、大集、經集、密教十類;律藏包括彌沙塞部、摩訶僧祗部、曇無德部、薩婆多部、解脫戒經(迦葉遺部)和菩薩戒等;論藏分為釋經論、毗曇、中觀、瑜伽、論集等五類;雜藏分為經疏、律疏、論疏、諸宗、史傳、事彙、外教和目錄等八類。續藏30冊中除最末一冊為古逸和疑似兩類,專收敦煌古逸經、律、論疏和疑偽經外,其餘29卷收入日本著述的續經疏、律疏、論疏、諸宗四類及悉曇。圖像12冊收入日本各寺院所藏曆代有名佛教畫像和密宗明王像、金剛像及各種曼荼羅圖等363種。總目3冊收入中國歷代各版藏經目錄和日本各寺院所藏的寫本和刻本藏經目錄以及大正藏勘同錄、大正藏總目錄、總索引、譯著目錄等77種,為比較實用的版本。但校核工作粗放,排印錯字,錯句頗多。此外,大藏經用語研究會編輯出版的《大正藏索引》,為佛教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參見彩圖插頁第6~7頁)(童瑋)

六、《西夏文大藏經》Xixiawen Dazangjing

漢文大藏經的西夏文譯刻本。始刻時間不詳。元大德六年(1302)刻成,共3620餘卷。據現有不完整的記錄,先後共刷印140余藏,但今已無全藏可見,經版也毀損不存。現在各地發現的經論殘卷,不過數十種。

西夏文大藏經的翻譯底本,可能系《開寶藏》的天禧修訂本。北宋景祐元年(1034),《開寶藏》印本傳到西夏,西夏開國君主趙元昊于興慶府建造高臺寺予以收藏,同時召集回鶻僧人將其譯為新創造的西夏文字。據西夏文《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所附的發願文載,自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元年(1038)起,由國師白法信和以後的智光等32人參與翻譯,到天祐民安元年(1090)譯完,共譯出362帙,812部,3579卷。此後,從大慶元年(1140)到乾祐二十四年(1193),又據“南北經”重校一次。南經可能指《開寶藏》;北經可能指《契丹藏》。

元初,曾修整過舊經一藏(疑系西夏文的寫本)。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由化身一行國師主持,重行校勘並翻譯未曾譯出的典籍,印製三藏新經。但因經營多年尚未刻就,至元三十年,世祖敕令主僧事的西璧土情轉知沙門慧中等20餘人負責把西夏文舊經本送到杭州萬壽寺安排雕印。到元大德六年(1302)竣工,隨即印施10藏。後松江府僧錄管主八本人在大德十年又印造了西夏文大藏經30余藏施于寧夏、永昌各寺院。其後到了元武宗時,皇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後為仁宗)曾印施過50藏。仁宗繼位後,於至大四年到皇慶元年(1311~1312),又令禦史台徒禦楊那爾征和樞密院知院都羅烏口吃鐵木爾等主持再印施50藏。

元代除了雕板刷印西夏文大藏經之外,還曾有過雕刻木活字版排印西夏文經卷的記錄,但尚未發現有關雕刻活字版的地點和明確的時間。西夏文木雕活字排印術的發明,估計當在其大藏經板片全部刻造完畢的大德六年以後。

七、《藏文大藏經》Zangwen Dazangjing

藏傳佛教典籍的叢書。佛教自7世紀初由漢族地區、印度和尼泊爾分別傳入西藏地區後,據傳在松贊干布執政時,曾派遣端美桑布紮等人到印度學習梵語。學成歸來,始創西藏文字,隨即用以翻譯部分佛教經典。8世紀時,在赤松德贊的大力扶持下,佛教得到很大的發展,興建了桑耶寺,創辦譯場,分別從漢、梵文中譯出佛教典籍4000多部,並編寫目錄,藏文大藏經的內容基本形成。全藏分為甘珠爾、丹珠爾和松繃三大類。甘珠爾又名佛部,也稱正藏,收入律、經和密咒三個部分,相當於漢文大藏經中的經和律;丹珠爾又名祖部,也稱續藏,收入贊傾、經釋和咒釋三個部分;松繃即雜藏,收入藏、蒙佛教徒的有關著述。

據統計,藏文大藏經(德格版)共收佛教經籍4569種。除佛教經、律、論外,尚有文法、詩歌、美術、邏輯、天文、曆算、醫藥、工藝等。其中屬於密教的經軌及論藏等,十之七八是漢文大藏經中所沒有的,因此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

13世紀以前,藏文大藥經以抄寫本形式流傳。元皇慶二年(1313)至延祐七年(1320)間,在江河尕布的主持下,搜集各地經、律、密咒校勘雕印,是為藏文第一部木刻本大藏經。。樂奈塘古版。其版式採取貝葉經夾形式,長方形散葉兩面刊刻,每部(或幾部)或數卷以夾板束為一夾。版片及印本均無流傳。以後續有刊刻,其中在國內各地刻造的版本有:

①永樂版。明永樂八年(1410)在南京據奈塘古版複刻,只刻了甘珠爾。印本大部用朱砂或雲硃刷印,亦稱赤字版。②萬曆版。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續刻了丹珠爾。以上二版早已毀損不存,印本也極少流傳。③塔爾寺版。刻于青海塔爾寺,僅有甘珠爾,版片不存。④昌都版。刻於昌都寺,僅有甘珠爾,版片不存。⑤理塘版。明末崇禎(1628~1644)年間由雲南麗江納西族土司木增贊助,據其家藏寫本刻制,也僅有甘珠爾。版片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毀於兵火。⑥北京版又名嵩祝寺版。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據西藏霞盧寺寫本在北京嵩祝寺刊刻,先刻了甘珠爾。至雍正二年(1724)續刻了丹珠爾。早期印本大部為硃刷,也稱赤字版。版片毀於光緒二十六年康子之役。該版藏經因系清王室官本,刻造、裝幀頗為精良,版型較一般藏文經大,每夾扉畫均為手工繪製,筆觸細膩,設色鮮麗,大多出自藏族和蒙族宗教畫家手筆。該版藏經曾流傳到日本和歐洲。20世紀50年代初,日本曾據以編為151巨冊(內含目錄一冊)影印百餘部,分為兩種精裝本發行。⑦卓尼版。清康熙六十年至乾隆十八年(1753)在甘肅臨潭縣卓尼寺雕造,版片現已不存。⑧德格版。清雍正八年至乾隆二年在德格縣(今屬四川)刻造。甘珠爾為理塘版的複刻;周珠爾則據霞盧寺寫本並增補布敦目錄所收典籍雕造,版藏德格寺。⑨奈塘新版。七世達賴喇嘛據奈塘古版增入布敦目錄典籍刻造,甘珠爾成于雍正八年;丹珠爾成於乾隆七年。該經以刻工精港,校勘優良,被譽為最佳版本。版片原藏奈塘寺,已毀損無存。⑩拉薩版。1933年,在十三世達賴喇嘛•土丹嘉措主持下雕造,當時僅刻出甘珠爾。

國外版本有普拉卡版與庫倫版兩種,有者刻于不丹的夏都普拉止,僅有甘珠爾,版片不存。後者1920年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首都烏蘭巴托刻造。為德格版的複雕本。(童瑋)

相關文章:《恢弘的藏文大藏經》http://www.tibetculture.net/zjsj/zjjd/200712/t20071212_298288.htm

八、《滿文大藏經》Manwen Dazangjing

漢文大藏經的滿文選擇編刻本。又稱國語譯漢全藏經或國語譯大藏經。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根據漢文大藏經的編次和內容選出699部佛籍,譯為滿文編纂成藏。乾隆五十五年譯編刻就,計108函,2535卷,共分為五大部類:

1、五大部諸經選收勝敗若部各經22函,610卷;寶積部1經,6函,120卷;大集部1經,1函,30卷;華嚴部1經,8函,80卷;涅槃部2部,2經,42卷。
2、五大部外諸重單譯經17函,206部,444卷。
3、密部經軌儀法陀羅尼等16函,322部,404卷。
4、小乘經及集傳等20函,155部,460卷。
5、小乘律16函,11部,345卷。

大乘律、大乘論及小乘論全部未曾收錄。乾隆帝在經序中說,譯刻滿文大藏經的目的,並非溺於祈福之說,而是在當時已有漢、藏、蒙三種文字的大藏經,獨缺滿文,似為不可,其次是可供中外學習滿文之用。可能基於這種理由,才沒有譯刻大乘律、論和小乘論。

九、《蒙文大藏經》

蒙古文大藏經是第14世紀初(元成宗大德間),西藏薩迦派大德法光大師與西藏、蒙古、漢、回鶻諸僧自西藏文譯成,後在西藏雕版。至17世紀時(明神宗萬曆間)又有所補譯。現存蒙文大藏經是清代所整理。據其漢文序中所說,甘珠爾是清康熙中譯,丹珠爾是乾隆6年(1741)到14年(1749)所譯,亦即同時所刻。

十、《中國佛教經錄》Zhongguofojiaojinglu

佛教經籍目錄。也稱“眾經目錄”、“內典錄”、“釋教錄”、“法寶錄”等。佛教傳入中國後,譯著漸富,部帙漸增,不同譯本不斷出現。為綜理存佚,研核異同,因而創制經錄。《開元釋教錄》稱其為“別真偽,明是非,記人代之古今,標卷部之多少”,使佛教書籍,有典可征。歷代經錄的製作,約可分類四個階段:

兩晉時期 經錄創始階段。在此之前,《出三藏記集》曾引有《古錄》(一作《古經錄》)和《舊錄》(一作《舊經錄》)兩種,《歷代三寶記》還載有《漢時佛經目錄》1卷和《朱士行漢錄》1卷,但均系後人依託,不足為據。西晉早期,法護譯出170多部佛經,遂撰《眾經目錄》(亦稱《竺法護經目》、《護公錄》、《竺法護錄》1卷,記其所譯諸經名目,當是最早的經錄。其後,聶道真撰《眾經目錄》(亦稱《道真錄》、《聶道真錄》)1卷,記載漢、魏、晉的譯經,通錄各代,且注明譯出的時間、筆受人和經名異稱,對以後經錄頗有影響。東晉成帝時,支敏度撰《經論都錄》(亦稱《支敏諱莫如深產》)和《別錄》各1卷,前者為總錄,後者是分類目錄,但已早佚,內容已無從知悉。就《歷代三寶紀》所引來看,恐有後人增入部分。東晉十六國時有《二趙經錄》(簡稱《趙錄》)1卷,但所記不僅是前越和後趙時代的譯經,而且有南朝時的譯本,或是以二趙地域為範圍的經錄。以上各錄,受時代和區域的局限,還處在草創階段。到東晉甯康二年(374)道安撰《綜理眾經目錄》(簡稱《安錄》、《道安錄》)1卷,才為經錄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內容分經論錄、失譯經錄、涼土失譯經錄、關中失譯經錄、古異經錄、疑經錄、注經及雜誌經錄等七部分。這種分類法綜合了以前經錄的優點,從內容到形式都有所發展。此錄已佚,擔重要內容都收入《出三藏記集》中,後秦僧睿撰《二秦眾經錄》(簡稱《二秦錄》)1卷,以前後兩秦時代譯經為主,間及吳和北涼的譯經。東晉道流撰《魏世經目錄》、《吳世經目錄》、《晉世雜錄》、《河西偽錄》4種,未竟而卒。其同學竺道祖繼其事,書成4卷,稱《道祖錄》,斷代的經錄即從此始。

南北朝時期 經錄逐漸完備階段。當時雖南北分裂,而譯事不輟,經錄所撰漸多,體制日趨定型。分經、律、論,判大、小乘;再別為有譯人、無譯人和卷數;標明抄經異譯,疑經、偽籍以及存佚經目等,作用大顯。

南朝宋不詳作者的《眾經別錄》(簡稱《別錄》)2卷。大卷載大乘經錄、三乘通教錄、三乘中大乘錄;下卷載小乘經錄(篇目本闕)、大小乘不判錄、疑經錄、律錄、數錄、論錄。此錄以經、律、論為類,經類又依大小乘劃分,疑經則另作專篇,比以前經錄的分類更為恰當。同時在每經之下,用簡明的辭句標明一經的宗旨,並以“文”、“質”等字樣,作為對譯本的評價,比以前經錄也有進步。此錄現有敦煌寫本,殘存上卷一部分。

南齊王宗撰《眾經目錄》(簡稱《王宗錄》)2卷。通紀各代,分大小乘。道慧撰《宋齊錄》1卷,專紀宋、齊譯經,尤偏重宋代。另有不詳作者的《始興錄》1卷,始興即今廣東韶州,故此錄我記南方所譯經籍,也名《南錄》。梁僧祐撰《出三藏記集》(簡稱《僧祐錄》、《祐錄》、《三藏記》)15卷,今存此錄共分四部分,第二部分“銓名錄”即佛經目錄。分為新集撰出經律論錄、新集樣解異出經錄、新集表序四部律錄(闕)、新集安公古異經錄、新集安公失譯經錄、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新集抄經錄、新集安公疑經錄、新集疑經偽撰雜錄、新集安公注經及雜經志錄等。其中經論錄及標題安公的六錄,乃是以《道安錄》為基礎加以訂補而成,餘則為僧祐新增。共著錄2162部,4328卷。其分類和著錄的方法,對以後的經錄頗有影響,但考證有不甚確切之處。

梁天監十四年(515)武帝敕僧紹撰《華林佛殿眾經目錄》(一作《華林佛殿錄》)4卷。記錄宮廷所藏佛經。因不合武帝意旨,十七年又敕寶唱重撰,亦成4卷,名《梁世眾經目錄》(簡稱《寶唱錄》),分為:大乘有譯人多卷經、大乘無譯人多卷經、大乘有譯人一卷經、大乘無譯人一卷經、小乘有譯人多卷經、小乘無譯人多卷經、小乘有譯人一卷經、小乘無譯人一卷輕、先異譯經、禪經、戒律、疑經、注經、數論、義記、隨事別名、隨事共名、譬喻、佛名、神咒等20類,所分甚為詳細,把譬喻、佛名、神咒等各自為類,並注意到注經和義記,擴大了所錄的範圍。並以有譯、無譯、一譯、異譯、多卷、一卷分類,對藏經的整理,有一定的便利。

北魏永熙(532~534)中,李廓撰《魏世眾經目錄》(簡稱《李廓錄》)一書,分大乘經、大乘論、大乘經子注、大乘未譯經論、小乘經律、小乘論、有目未得經、非真經、非真論、全非經愚人妄作等10類。是當時已譯未譯經的目錄。

北齊武平中(570~576)沙門統法上撰《齊世眾經目錄》(一作《高齊眾經目錄》、《達摩 多羅錄》,簡稱《法上錄》),分雜藏錄、修多羅錄、毗尼錄、阿毗曇錄、別錄、眾經抄錄、集錄、人作錄等8類。以雜藏居首,與修多羅分列,為它錄所無。這已啟經部再分細類的先聲,後面4類對後世經錄也頗有影響。此外,北魏菩提流支撰《譯眾經論目錄》1卷、陳智敷撰《真諦翻譯曆》,都是個人譯經的目錄。另有南齊《釋弘充錄》1卷,北齊《釋道憑錄》1卷,梁《釋正度錄》1卷,陳《大乘寺藏目錄》4卷、《王車騎錄》1卷、《廬山錄》1卷、《嶺號錄》1卷、《南來新錄》、《一乘寺藏眾經目錄》、《東錄》等,都已佚亡,內容無考。

隋唐時期 經錄發展大成階段。隋唐佛教進一步發展,所撰經錄,體例完善,分類細緻,組織周密,範圍廣泛,已在中國目錄學中,別樹一幟,成為自成體系的專科目錄。

隋開皇十四年(594)法經等撰《大隋眾經目錄》(簡稱《法經錄》7卷。前6卷為別錄、大乘毗尼藏錄、小乘毗尼藏錄、大乘阿毗曇藏錄、小乘毗尼藏錄、大乘阿毗曇藏錄、小乘阿毗曇藏錄(以上六錄每錄均有眾經一譯、眾經異譯、眾經失譯、集體化 別生、眾經疑惑、眾經偽妄六分)、佛滅度後抄集錄(包括西域聖賢抄集、此方諸經抄集二分)、佛滅度後傳記錄(包括西域聖賢傳記、此方諸德傳記二分)、佛教滅度後著述錄(包括西域聖賢著述、此方諸德著述二分),共九錄四十二分。其分類法已擷取前代經錄之長並加以系統化,但著錄譯經只記時代,不詳年月,不別存佚,排次不依時代,不注引用的出處,是其缺點。

開皇十七年,費長房撰《歷代三寶紀》(亦名《開皇三寶錄》,簡稱《長房錄》、《房錄》、《三寶紀》),15卷,分四部分:①“帝年”3卷,上列干支年號,下記佛教的廢興、佛典的傳譯,旁及當時史事,是最早的佛教年表;②“代錄”9卷,記載東漢到隋16個朝代的譯經和撰述。並把目錄和傳記合而為一,既可以見譯人的身世,又可明瞭譯述的淵源、宗派的師承、翻譯的得失,便於知人論世;③“入藏目錄”2卷,分大小乘, 為經、律、論三類,每類又分譯人和失譯人兩項;④“總錄”1卷,詳載本書的表文、總序和全書目錄,末附當時仍存的宋、梁、魏、北齊、隋六家詳細目錄和已佚的古代二十四有目錄,保存了上代經錄極其豐富而又寶貴的資料。此書由於好多務廣,取材不夠嚴謹,駁雜不純,但對後世經錄影響很大。

仁壽二年(602),彥琮撰《眾經目錄》(簡稱《仁壽錄》、《彥琮錄》、《琮錄》5卷,分單本、重翻、賢聖集傳、別生、疑偽、闕本等6類,是以《法經錄》為基礎補充而成。分類簡明而不如《法經錄》的細緻。彥琮又撰有《昆化經錄》5卷,這是大業中隋平林邑所獲得的佛經,系在多梨樹葉上用昆侖文寫出。彥琮編定目錄,分經、律、贊、論、方、字、雜書等7類,是一部專紀昆侖文經典的目錄。又有智果撰《諸經目》分經、疑經、論、戒律、記。經、論、戒律中每類又分大乘、小乘、雜經3類,共11類,與法經、彥琮二錄頗相近。

唐貞觀(627~649)初年,玄琬撰《眾經目錄》5卷,乃就《彥琮錄》補入後來譯經而成。麟德元年(664)道宣撰《大唐內典錄》(簡稱《內典錄》、《宣錄》)10卷,分歷代眾經傳譯所從錄(依代紀人,即是代錄)、歷代翻本單重人代存亡錄(內分大小乘及西域聖賢集傳、大小乘下又分經律論,即單譯傳重譯互勘的目錄)、歷代眾經舉要轉讀錄、歷代眾經有目闕本錄、歷代道俗述作注解錄(即中國僧俗所撰關於佛教經論的注解和著作的目錄)、歷代諸經支流陳化錄、歷代所出疑偽經論錄、歷代眾經目錄終始序9即唐以前經錄的目錄)、歷代眾經應感興敬錄(記關於經典的感應事蹟)等10類。此錄綜合《法經錄》和《三寶紀》的優點而成,被認為“類例明審,實有可觀”。
麟德年間,靜泰撰《大唐東京大敬愛寺一切經論目》(簡稱《靜泰錄》)5卷,乃據《彥琮錄》增補唐代譯經而成。又靜邁撰《古今譯經圖紀》(簡稱《譯經圖紀》)4卷。主要依次記述譯人的事蹟,列所譯各經名於傳末,是經錄的別裁,武周天冊萬歲元年(695)明 等奉敕撰《大週刊定眾經目錄》(一名《武週刊定眾經目錄》,簡稱《大週刊定目錄》、《大周錄》、《武周錄》)15卷。分大乘單譯經、大乘重譯經、大乘律與大乘論、小乘單譯經、小乘重譯經、小乘律論與賢聖集傳、大小乘失譯經、大小乘闕本經、見定入藏流行目、偽經等10類。此錄雖名刊定,但內容雜遝,繁穢甚我。

開元十八年(730)智昇撰《開元釋教錄》(簡稱《開元錄》、《昇錄》)20卷,分總括群經錄(即總錄)和別分乘藏錄(即別錄)兩部。總錄以譯人為主,自錄以譯人為主,自東漢到唐19個朝代,記載其都城、帝系、年號、譯者人數、所譯卷數及存闕,然後再依譯人年代先後,詳載所譯經籍名稱、卷數、譯時、譯地、譯本單重及譯人小傳,並附失譯各經於末,間及此土撰述。最後一卷為敘列古今諸家目錄,載已佚之古代目錄31家及現存之目錄10家。對現存者詳載內容並有所評騭。別錄以經籍為主,分為有譯有本錄、有譯無本錄、支派別行錄、刪略繁重錄、補闕拾遺錄、疑惑再詳錄、偽妄亂真錄7類。最後兩卷為入藏錄,分大乘經律論、小乘經律論及賢聖集傳3類。本書總錄雖承襲前人之“代錄”,而於譯人、譯經之考訂、揀別,用功很深,超過前代經錄。別錄則分類精詳,頗多創例,在經錄中,堪稱上品。智昇又有《開元釋教錄略出》4卷,即《開元錄》第19、20卷見定流行入藏目。它標明部類、譯人、紙數。注有千字文次第,是藏經的排架目錄。北宋以後的大藏經雕版都是以此為藍本。開元十八年另撰有《續大唐內典錄》1卷,自注說是“歷代眾經傳譯所眾錄”部分,續載從麟德元年到開元十八年所譯的經典。現存本不是智昇原書,而是《內典錄》卷一的抄本殘卷。智昇並撰有《續古今譯經圖紀》(簡稱《續譯經圖紀》)1卷。增補唐代譯人自智通到金剛智等21人。另有說逸撰《開元錄廣品曆章》30卷,今存15卷,記歷代經典,尤詳于唐代。每經之下具列品分子目,譯經起旋年月,口傳、筆受的人,可以和《開元錄》相輔而行。每經列子目,是本書的特點。貞元十年(794)圓照奉敕撰《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3卷,記錄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的譯經撰述,並載有上表、制詔、碑文等,保存了當時很多有關佛教的史料。貞元十五年(799)圓照撰《貞元新定釋教目錄》(簡稱《貞元錄》)30卷。此書在《開元錄》基礎上,增加特旨承恩錄于“總集群經錄”之前,另補開元十八年後65年間新譯入藏的眾經和譯人事蹟,並據《續開元錄》載入秦議、詔諭等文字,體例和《開元錄》殊不一致。其後南唐釋恒安於保大三年(945)撰《續貞元釋教錄》1卷,補充新編入藏的唐代譯經和著述140部。此外,《長房錄》載有隋《靈裕法師譯經錄》1卷,未詳作者的《眾經都錄》8卷;《大周錄》各卷引有《化度寺錄》、《真寂寺錄》、《福林寺錄》、《義善寺錄》、《玄法寺錄》。又《法苑珠林》卷100載有道宣撰《西明寺錄》1卷,《新唐收•藝文志》卷三載有唐文宗時王彥威撰《內典目錄》12卷等,均早已散佚。

宋元明清時期 經錄的演變階段。由於大藏經目刊刻,出現了許多大世故經刻本的目錄;又因大藏經部帙浩繁,閱讀不易,出現了一些指導閱藏的解題目錄。另外,自唐代佛教傳入西藏地區,譯經事業隨之而興,就有藏文大藏經的刻印;清代也用滿文 譯了大藏經。由此出現了用藏文與漢文經錄對勘的目錄、漢譯藏文、滿文大藏的目錄等。

北宋大中禪符六年(1013)趙安仁等撰《大中禪符法寶錄》22卷(今存16卷),天聖五年(1027)惟淨等撰《天聖釋教錄》3卷(今存2卷),景祐三年(1036)品夷簡等撰《景祐新修法寶錄》21卷(今存15卷);除《天聖釋教錄》兼記前代外,都是只記當代的譯經,而於譯人、教乘、部別、梵本來源、譯場和翻譯情況,及有奏、詔諭等記載頗詳。自宋開寶四年(971)於四川刊印《開寶藏》以來,刻本的大藏經不斷出現,宋有《崇甯藏》、《毗盧藏》、《圓覺藏》、《磧砂藏》、遼有《契丹藏》,金有《趙城藏》,元有《弘法藏》、《普甯藏》,明有《洪武南藏》、《永樂南藏》、《永樂北藏》、《嘉興藏》,清有《龍藏》等。這些藏經都以《開元錄》入藏目錄為基礎,略有增刪。僅《嘉興藏》在明《永樂北藏》、《永樂南藏》之外,續刊了漢地撰述400餘種,保存了大量中國著作。它們都有目錄(除《開寶藏》、《契丹藏》、《毗盧藏》、《趙城藏》、《弘法藏》外均存)。悉依千字文編號,是一種便於查檢的應用目錄。

大藏經數量過大,不易全部閱讀,就有解題目錄出現。天聖二年遵式撰《教藏隨函目錄》,敍述諸部著作大義,但早已佚亡,內容不詳。崇寧三年(1104)惟白撰《大藏綱目指要錄》(簡稱《大藏經指要錄》、《大藏綱目》、《綱目指要》)8卷,依《開元錄》入藏次第,逐函分列卷次,逐卷略錄義例,鉤玄提要,使閱者能瞭解宏綱。崇甯四年王古撰《大藏聖教法寶標目》(簡稱《大藏法寶標目》、《法寶標目》)8卷。元大德十年(1306)管主八續補成10卷,內容分總標年代、別約歲時、略明藏乘、廣列名題(即各經的解題,以一經或一會為主,加以解說)四部分。但不及《綱目指要》詳細。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寂曉撰《大明釋教彙目義門》(一名《法藏司南》,簡稱《釋教彙目義門》、《彙目義門》41卷,分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陀羅尼、聖賢著述等9部。卷首的《釋例》,即分部的說明。此書按天臺五時判教,依明南北藏。先後更置,分為8部,每經之下寫示經文大意及論疏旨趣,漢人釋經的注疏,即附於同部之後,有利於查閱。萬曆四十六年作者將上書節為簡本,名《大明釋教彙門標目》,4卷,每書之下,以一二語概括介紹,頗便檢閱。南明桂王永曆八年(1654),智旭撰《閱藏知津》,總目4卷,本文44卷,其分類較前大有改進,分經、律、論、雜藏四大類。經藏分大乘小乘,大乘中依天臺判五時教次第而略有改易,分為華嚴、方等、般若、法華、涅槃五部,方等中又分顯說與密咒二門,密咒包拓秘密部諸經及儀軌。律藏也分大小乘,在小乘律之下,附載疑似雜偽的律。論藏分大小乘,大乘論中,又分釋經論、宗經論、諸論釋諸部,下又別為西土、此土二科。雜藏分西土撰述、此方撰述。西土撰述中附外道論、疑偽經。此方撰述分懺儀、淨土(淨土宗)、台宗(天臺宗)、禪宗、賢首宗(華嚴宗)、慈恩宗(法相宗)、密宗、律宗、纂集、傳記、護教、音義、目錄、序贊詩歌及應收入此土撰述15部。其分類,在《彙目義門》之上加以提高,條分縷析,組織更為嚴密完整。著錄漢地的撰述相當廣泛。

此外,還有藏滿佛教經典的目錄。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慶吉祥等撰的《至元法寶勘同總錄》(簡稱《至元錄》)10卷,是元世祖因見西僧經教與漢僧經教音韻不同,疑其有異命兩地名德對辯元差而編纂。因系漢文藏經目錄與藏文藏經目錄對勘,故名《勘同總錄》。全書分兩部分:①總標。標示本書大綱,內分4科:(a)總標年代,括人法之弘綱;(b)別約歲時,分記錄之殊異;(c)略明乘藏,顯古錄之梯航;(d)廣列名題,彰今目之倫序。②正文。分契經、調伏、對法三藏、每藏又分菩薩和聲聞二乘,末尾有聖賢傳記錄。在菩薩契經藏中分顯教大乘經和密教大乘經兩類。顯教大乘經中又分般若、寶積、大集、華嚴、涅槃、諸大乘經六門。密教大乘經中又分秘密陀羅尼和儀軌二門。聖賢傳記也分梵本翻譯集傳和東土聖賢集傳兩類。這種分類法,大致遵照《開元錄》,只是把密教和顯教分列。本書以西蕃大教目錄,對勘東土經藏,凡是有漢文譯本也有藏文譯本的,多將梵文原名用漢字音譯注於經名之下。至藏漢譯本有不同之處,則勘其同異,加以注明。但藏漢對勘上,也有疏漏之處。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編的《如來大藏經總目錄》與乾隆五十七年(1792)編的《禦譯大藏經目錄》各一卷,前者是藏文版甘珠爾目錄的漢譯本,後者是滿文版甘珠爾目錄的漢譯本。

日本、高麗的經錄中也有記載中國佛教典籍的。唐代日本僧人最澄、空海、常曉、圓行、圓仁、惠運、圓珍、宗睿等入唐求法,將求得的經論章疏編成目錄,稱《請來目錄》、《求法目錄》等,現存18種,所記全是唐代已有佛典。885年,安然撰《諸阿闍黎真言密教部類部錄》2卷;1790年,圓超、玄日、安遠、平祚、藏俊、榮穩撰華嚴、天臺、三論、法相、律各宗《章疏》;1094年,永超撰《東域傳燈目錄》,進行總括。宋代高麗義天撰《新編諸宗教藏總錄》3卷,也屬綜錄性質。這些經錄多載中國佛典,很多不見於漢地經錄著錄的譯本和撰述賴以存名,為研究中國佛教經錄的參考資料。(蘇晉仁)

十一、《經律異相》Jingluyixiang

佛教類書。50卷,另有目錄5卷。南朝梁僧人寶唱等集。《開元釋教錄》題作寶唱撰。但該書序言中則有“新安寺僧豪、興皇寺釋法生等相助檢讀”等語,可見並非一人之作。成書于梁天監十五年(516)。

佛教傳入中國後,佛經譯本和中國佛教著作積累漸多,為了便於檢索閱讀,類鈔纂集之作應時而起。先見於晉末,至梁而益盛。《經律異相》正是這種情況下的產物。該書按照出世間的三乘聖者(佛、菩薩、聲聞緣覺)和在世間的五趣眾生(天、人、鬼、畜生、地獄)的劃分,撮鈔經律故實,以類相屬,分天、地、佛、諸釋、菩薩、僧、諸國王、居士、賈客、庶人、鬼神、畜生、地獄等22部。旨在于顯示佛教境界的廣大、行果的殊妙,以引起人們對佛教的敬信。

該書基本上是直接鈔錄經律原文類編而成。引用的經律典籍相當廣泛。據統計,屬於已佚失而賴以傳存的經籍約有140餘種,如《三乘名教經》、《天帝釋受戒經》、《悉鞞梨天子諸佛說偈經》、《過去彈琴人經》、《折服羅漢經》等。其體例和內容為此後佛教類書之先河。唐道世的《法苑珠林》和《諸經要集》即以此為基礎而進行編纂的。(賈題韜)

十二、《房山石經》Fangshan Shijing

佛教石經中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文化珍品。存于北京房山縣雲居寺石經山。山在雲居寺東,故又稱東峰。高約500公尺,開鑿九洞,分上下二層。下層二洞,自南而北為第一、二洞;上層七洞,以雷音洞為中心,右面為第三、四洞,雷音洞為第五洞,左面順次為第六、七、八、九洞。九洞之中以雷音洞開鑿最早,原作經堂,稱石經堂,有石戶可啟閉。其餘八洞在貯滿石經後即以石塞戶熔鐵錮封。至遼金時,又於山下雲居寺西南隅開闢地穴二處,埋藏石經後合而為一,其上建塔鎮之,稱壓經塔。

房山石經由隋靜琬(即智苑)發起刻造。靜琬繼承其師慧思遺願,自隋大業(605~617)年間開始籌畫,至唐貞觀十三年(639),刻完《涅槃經》後即圓寂。據考證,靜琬除刻《涅槃經》外,還有貞觀八年所刻《華嚴經》,以及嵌于雷音洞四壁的《維摩經》、《勝鬘經》等經石146塊。繼承靜琬刻經事業的弟子可考者有所謂導公、儀公、暹公和法公等四人。

唐開元年間,由於帝室的支持,靜琬的第四代弟子惠暹在雷音洞(石經堂)下辟新堂兩口(即今第一、二洞),鐫刻石經。中晚唐時期,由於當地官吏的支持和佛徒的施助,先後刻有石經100餘部,經石4000多塊,分藏于九個石洞。唐末五代戰亂,石經的刻造陷於停頓。

至遼代繼續鐫刻。據清寧四年(1058)趙遵仁《續鐫成四大部經成就碑記》載,涿州刺史韓紹芳曾清點藏于石洞中的石經數量:自太平七年(1027)至清寧三年,有續鐫造《般若經》80卷,計碑240塊;刻《大寶積經》1部120卷,計碑360塊。此乃就所刻般若、寶積二大部經而言。實際上依石經拓片題記看,僅道宗自清寧二年至大安九年(1093)的30餘年間所刻石經,應是161部,656卷,經石(缺佚除外)約1084塊。此後有僧通理繼續刻有佛經44帙,小碑4080片。其門人善銳、善定在天慶八年(1118)于雲居寺西南隅,穿地為穴,將道宗和通理所刻石經埋藏其中,並造壓經塔以鎮之。其後通理弟子善伏等又有續刻。

金代續刻石經始於天會十年(1132)。後天會十四年有燕京圓福寺僧見嵩續刻《大都王經》1帙(10卷);天眷元年至皇統九年(1138~1149)間,有奉聖州(今河北涿鹿)保甯寺僧玄英暨弟子史君慶、劉慶余等續刻密宗經典39帙;皇統九年至明昌(1149~1190)初年,有金章宗的皇伯漢王、劉丞相夫人、張宗仁等續刻阿含等20帙。此外不有不知名者所刻的《金剛摧碎陀羅尼經》、《大藏教諸佛菩薩名號集》、《釋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羅尼集》等。金刻石經,除《大教王經》藏於東峰第三洞外,余均埋於壓經塔下地穴內。

元代石經的鐫刻又告停頓。明代朝廷修理了雲居寺和石經山,萬曆、天啟、崇禎年間,有吳興沙門真程勸募在京當官的居士葛一龍、董其昌等續刻石經。計畫中有《四十華嚴》、《法寶壇經》、《寶雲經》、《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梵網經》、《阿彌陀經》等十餘種。因原有石洞均已藏滿封閉,故另在雷音洞左面新開一小洞,砌石為牆,將所刻經碑藏入,著名書法家董其昌為題“寶藏”二字,俗稱“寶藏洞”(第六洞)。雲居寺的石經刻造,至此結束。據近年統計,石經山九個洞內和洞外共心安理得藏經碑1.4萬餘塊。

明清以來,房山石經已引起學者注意。明代周忱,清代查禮、石景芬、葉昌熾等的遊記和著述中,都曾介紹它的價值。石景芬、葉昌熾等的遊記和著述中,都曾介紹它的價值。但均從碑刻書法著眼,很少從佛教角度研究。1956年起,中國佛教協會開始進行全面整理與拓印。這些經碑,對校勘木刻經本的錯訛,是可貴的實物依據。有些刻經題記還保存有唐代幽州、涿州地區的行會名稱和政治、社會、經濟情況,對研究當時華北社會狀況尚有參考價值,同時也是研究古代金石、書法藝術發展的重要資料。(林子青)

十三、《法苑珠林》Fayuanzhulin

佛教類書。100卷。唐道世撰,因道世姓韓字玄惲,故《大唐內典錄》著錄《法苑珠林》題稱沙門玄惲撰。宋代開始編入大藏經,歷經元、明、清,各藏所列卷數均為100卷。唯《嘉興藏》為120卷。

唐顯慶四年(659),道世先在《經律異相》的基礎上編成《諸經要集》20卷,此後積10年之功,于總章元年(668)撰成《法苑珠林》,100卷(篇)。首起《劫量篇》,終以《傳記篇》。篇下分部,部又分小部,總計640餘目。每篇開始多以簡短的駢文總述大意;再以類相從,廣采博集經、律、論原典故實,夾敘夾議;篇末或部末多附《感應錄》徵引感應事蹟。該書雖基於《經律異相》而編纂,但摒棄前書以“聖凡差別”、“三界五趣”的分類法,以佛教的基礎知識及日常生活規範等為重點。最後的《傳記篇》,對東漢至唐初歷代有關傳譯的經論、譯者及中國佛教著作和因遭禁佛而佚失的經籍以至度僧建寺都作了記述;並對釋迦牟尼的生卒年月和出家成道時日作了考訂。

全書引用典籍達400餘種。除佛教經論外,還引用儒家學說、道教經籍、讖續、雜著等約有140餘種。自《開元釋教錄》行世以來就已不見原本的如《佛本行經》、《菩薩本行經》、《觀佛三昧經》等50餘種,在該書中都有引文。此外還有《西域志》、《中天竺行記》等佚書的引文十餘條,可供研究印度中世紀歷史、地理沿革者作參考。(賈題韜)

十四、《佛教音義》Fuojiaoyinyi

解釋佛教典籍中難讀難解的字音、字義專用書的通稱。唐代以前注釋佛經音義通常採用夾註的方法,即在經籍本文中,對梵文音譯詞語注釋語義,或對難讀字語注以反切。這種夾註音義的方法,自佛典漢譯以來,歷代沿襲。據《高僧傳•慧睿傳》載,慧睿曾著《十四音訓敘》,“條列梵漢,昭然可了,使文字有據”。《開元釋教錄》卷八也有北齊道慧著《一切經音》的記載。今兩書皆佚。

西藏于藏王赤德松贊在位時,曾請印藏譯師多人編定《大分解辭彙》一書,羅列佛教專用名詞及常用語萬餘條,皆梵藏對照,為校訂舊譯及進行新譯之依據。又在丹珠爾中譯收印度聲明著作37種,其中有長壽帥子所著《長壽藏》及廣注,為解釋字源及辭義之作。

現存佛教音義專著主要有:

①《一切經音義》。又稱《眾經音義》、《玄應音義》。唐玄應著。25卷。該書注釋大、小乘的經、律、論458部,為現存最早的佛教音義的著作。仿照《經典釋文》體例,分經注釋,每卷前先列經目,然後逐卷注釋。摘取詞語,先注反切,後釋義。此書除引用佛經外,還保存現已失傳的《蒼頡篇》、《三蒼》、《凡將篇》、《勸學篇》、《通俗文》、《埤蒼》、《古今字詁》、《古文官書》、《字林》、《古文奇字》、《字指》、《字苑》、《小學篇》、《韻集》、《纂文》、《字略》、《廣倉》、《字統》、《聲類》、《韻略》、《字書》、《字體等100多種古籍的片斷。

②《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又稱《新譯華嚴經音義》、《華嚴經音義》、《慧苑音義》。唐慧苑著。2卷。該書對唐實叉難陀譯的《華嚴經》(八十卷本》加以音義注釋,以區別於東晉佛陀跋陀羅舊譯《華嚴經》(六十卷本),故稱新譯。本書體例亦仿《玄應音義》,將經文難字錄出,注音訓於其下,引證古字書甚多。

③《一切經音義》。又稱《慧琳音義》。唐慧琳著。100卷。成書於元和二年(807)。據本書序雲:注釋佛經“總一千三百部,五千七百餘卷”,而希麟書序稱“五千四十八卷”,實際上為1225部,5314卷。凡《開元釋教錄》入藏的經論全部加以注釋。慧琳在漢至唐代諸家字韻的基礎上,刪補玄應、慧苑、雲公、窺基所撰音義,內容增多,注釋加詳,所引古音的典籍更為廣泛。注音不僅區別吳音、秦音,而且辨明清音、濁音。

④《續一切經音義》。又稱《希麟音義》,為慧琳《一切經音義》的續作。遼希麟著。10卷。約成書於北宋雍熙四年(987)。該書拾遺注釋圓照《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入藏全部經論,及不空、義淨、彥琮等譯經266卷(現存本缺8卷),體例仿《慧琳音義》。
此外,還有後晉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30卷;南宋處觀《紹興重雕大藏音》3卷等。

20世紀20~30年代,又有音義索引之書多種行世,如陳作霖《一切經音義通檢》2卷(1923年金陵叢書外編),日本山田孝雄《一切經音義索引》1冊(1925年西東書房初版),北京大學研究院文史部編《慧琳一切經音義引用書目索引》(1936年刊行)。此外,王少樵有《玄應書引〈說文〉校異》5卷、《慧琳書引〈說文〉校異》12卷等。

佛教音義之書,廣征博引,搜羅甚富。它不僅對佛家經典字音字義的闡釋具有重要的價值,而且由於它保存了大量久已失傳的古代字韻和其他文史典籍,又為古籍的輯佚、校勘、訓詁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清代學者曾用它來整治古籍,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成為當時的顯學。(姚長壽)

十五、《開元釋教錄》Tianyuansijiaolu

佛教經錄。唐智昇編纂,20卷,“略出”4卷,共24卷。成書於開元十八年(730)。以編次嚴謹,記載翔實,校核精細著稱。分為總錄和別錄兩大類,各為10卷。總錄又名《總括群經錄》,內容系以時代為序,記載由東漢至唐代譯師176人所出及失譯經籍目錄,並附有譯人傳記和古今諸家目錄。別錄又名《別分乘藏錄》,分為七類記載大小乘經、律、論入藏目錄:①有譯有本大小乘經律論入藏目錄;②有譯無本大小乘經律論及闕本目錄;③支派別行大小乘經律論及集傳別生目錄;④刪略繁重別生同本異名各經等,刪除目錄;⑤拾遺補闕目錄;⑥疑惑再詳目錄;⑦偽妄亂真目錄(新編偽經及群錄中偽經並諸家集鈔等)。別錄中最末2卷為大小乘入藏佛典總錄,計收錄經籍1076部,5048卷。

“略出”4卷內容和大小乘經籍入藏目錄相同,但採用千字文為序的編目方法,以便尋榆(基本上每一個字攝經10卷)。智昇首創用千字文編目方法,便於眾多佛典的整理、庋藏和檢索,在當時是比較科學的方法;以後各種不同版本漢文大藏經的編定,都遵循這一編目方式。(童瑋)

十六、《翻譯名義集》Fanjimyiji

佛教辭書。南宋平江(治所在今江蘇蘇州)景德寺僧法雲編。7卷,64篇。系將散見於各經論中的梵文名字分類解釋、編集而成,另有別行本在《閱藏知津》中作14卷,明代藏經作20卷。該書共收音譯梵文2040餘條。各篇開頭為總論,敍述本篇大意。對音譯梵文,一一舉出異譯、出處並進行解釋。所據資料,除經論外,還旁采音義、注疏及其他佛教著述,對世書經史之類也有所引用。共引用書400余種,作者百余人。對比較重要的名相,詳加論釋,但以天臺宗的觀點為主。對歷代重要的翻譯家有專篇記載。卷首有自序,闡述了編集此書的經過和目的:“思義思類,隨見隨錄”,“前後添削,時將二紀,編成七卷六十四篇。十號三身,居然列目,四洲七趣,燦爾在掌”,為的是使後學者“免檢閱之勞”。又認為由於時間、地點不同,方言有別,“遂致梁唐之新傳,乃殊秦晉之舊譯”。

在宋唯心居士周敦義所作的序文中,保存了唐玄奘提出的翻譯理論“五種不翻”:“一、秘密故,如陀羅尼;二、含多義故,如薄伽梵具六義;三、此無故,如淨淨樹,中夏實無此木;四、順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騰以來常存梵音;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輕淺。”另附元普洽所撰《蘇州景德寺普潤大師行業記》,對編者法雲的生平事蹟有所論述。最後有“續補”數十條。編者說:“初編集時,意尚簡略,或失翻名,或缺解 義,後因披閱,再思索之,復述續補。”(高振農)

十七、《開寶藏》
十八、《契丹藏》
十九、《崇甯藏》
二十、《毗盧藏》 
二一、《圓覺藏》 
二二、《資福藏》
二三、《趙城藏》
二四、《磧砂藏》
二五、《普甯藏》
二六、《弘法藏》 
二七、《洪武南藏》
二八、《永樂南藏》
二九、《永樂北藏》
三十、《武林藏》
三一、《萬曆藏》
三二、《嘉興藏》
三三、《龍藏》
三四、《頻伽藏》
三五、《普慧藏》
三六、《房山石經》
三七、《高麗藏》
三八、《弘安藏》
三九、《天海藏》
四十、《弘教藏》
四一、《黃檗藏》
四二、《卍正藏經》
四三、《卍續藏經》
四四、《大正新修大藏經》
四五、《中華大藏經》

出處及詳細內容《大藏經研究》http://www.buddhism.com.cn/srjz/dazangjing/index.htm

---------------------------------------------------------------
乾隆大藏經02.jpg
---------------------------------------------------------------

C.【釋迦牟尼佛—各語系各版電子藏經下載】

---------------------------------------------------------------

巴利文藏經
梵文佛典
中文藏經
藏文藏經
日文藏經
韓文藏經
英文佛典

資訊出處及下載:香光資訊網:http://www.gaya.org.tw/library/b-ip/tripitaka.htm

---------------------------------------------------------------
藏文藏經.jpg
---------------------------------------------------------------

D.【佛學原典—各語系各類藏經線上閱讀】

---------------------------------------------------------------

出處:國立台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
項目:佛學原典:中文佛典、藏文佛典、梵文佛典、巴利文佛典、滿文佛典、各類大藏經
網站: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
內容:http://ccbs.ntu.edu.tw/BDLM/sutra/sutra.htm
介紹:http://www.edupro.org/city/portal.php?mod=view&aid=61

---------------------------------------------------------------
國立故宮博物院—千華台上—佛經文獻圖說01.jpg
---------------------------------------------------------------

E.【國立故宮博物院千華台上佛經文獻圖說】

---------------------------------------------------------------

出處:國立故宮博物院
內容:http://tech2.npm.gov.tw/sutra/index.html

---------------------------------------------------------------


 樓主| 發表於 2012-5-5 22:51 | 顯示全部樓層
印度菩提迦耶大菩提寺─釋迦牟尼佛聖像02.JPG
-----------------------------------------------------

五、【釋迦牟尼佛—五百大願】

-----------------------------------------------------

A.【釋迦牟尼佛—五百大願】(名相、經文)
B.【釋迦如來—五百大願】(釋洞光)
C.【本師釋迦牟尼佛所發的五百個大願】(麥彭仁波切)

-----------------------------------------------------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說法圖1.jpg
-----------------------------------------------------

A.【釋迦牟尼佛—五百大願】

-----------------------------------------------------

1. 名相釋文

五百大願

謂釋迦如來往昔為寶海梵志時,在寶藏佛處所發的五百誓願。《悲華經》卷七云(大正3‧212b)︰「爾時,寶海梵志在寶藏佛所、諸天大眾人非人前,尋得成就大悲之心廣大無量,作五百誓願已。復白佛言︰世尊,若我所願不成不得己利者,我則不於未來賢劫重五濁惡,互共鬥諍,末世盲癡無所師諮無有教誡,墮於諸見大黑闇中作五逆惡,如上說中,成就所願,作於佛事。」

所謂五百大願,似但約大數而言;《悲華經》卷六、卷七中有詳細的敘述,然願文的起盡並不分明,故實際有多少項並不得知。其內容主要在捨淨土成佛,取穢土成佛;據此可知釋尊於過去因位之種種難行苦行,乃至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槃等均是基於往昔所發之本願。

〔參考資料〕《大乘悲分陀利經》卷五;《觀世音菩薩往生淨土本緣經》;《妙法蓮華經出離生死血脈》;《選擇本願念佛集》。

資訊出處—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三)

五百大願

五百廣大之本願。又稱五百誓願。即釋尊在因位為寶海梵志時,於寶藏佛前所起之五百種誓願,捨淨土成佛,而取穢土成佛。即釋尊於過去因位中所作種種之難行、苦行,乃至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槃等,皆基於其往昔所發之本願。〔悲華經卷六、卷七、大乘悲分陀利經卷五、觀世音菩薩往生淨土本緣經〕p1079

資訊出處—佛光大辭典第三版名相釋文

---------------------------

二、相關典籍

《悲華經卷六、卷七》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3/0157_006.htm
《大乘悲分陀利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3/0158_005.htm
《觀世音菩薩往生淨土本緣經》http://www.cbeta.org/result/X01/X01n0012.htm
《妙法蓮華經出離生死血脈》http://www.biwa.ne.jp/~namu007/txt/DenzenMokuji.html
《選擇本願念佛集》http://cbs.ntu.edu.tw/threadread.php/board=BudaMagazine&nums=308

---------------------------

三、經文內容

悲華經—卷第六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3/0157_006.htm

爾時,佛告寂意菩薩:「善男子!時寶海梵志作是思惟:『我今已勸無量無邊百千億那由他眾生,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今見是諸大菩薩各各發願取淨佛土,唯除一人婆由毘紐。此賢劫中其餘菩薩亦離五濁,我今當於是末世中,以真法味與諸眾生,我今當自堅牢莊嚴作諸善願,如師子吼,悉令一切菩薩聞已,心生疑怪,歎未曾有。復令一切大眾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目*侯]羅伽、人及非人,叉手恭敬,供養於我,令佛世尊稱讚於我,并授記[卄/別],令十方無量無邊在在處處現在諸佛,為諸眾生講說正法。彼諸如來聞我師子吼者,悉讚歎授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亦遣使來,令諸大眾悉得見之。

我今最後發大誓願,成就菩薩所有大悲,乃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若有眾生聞我大悲名者,悉令生於希有之心,若於後時,有諸菩薩成就大悲者,亦當願取如是世界,是世界中所有眾生飢虛於法,盲無慧眼,具足四流,是諸菩薩當作救護而為說法。我乃至般涅槃已,十方無量無邊百千億諸世界中,在在處處現在諸佛,於諸菩薩大眾之中稱讚我名,亦復宣說我之善願,令彼菩薩以大悲勤心,皆專心聽聞是事已,心大驚怪,歎未曾有。先所得悲,皆更增廣,如我所願,取不淨土。是諸菩薩皆如我,於不淨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拔出四流眾生,安止令住於三乘中乃至涅槃。』

「善男子!爾時,寶海梵志思惟如是大悲願已,偏袒右肩,至於佛所。爾時,復有無量百千萬億諸天,在虛空中作天伎樂,雨種種華,各各同聲而讚歎言:『善哉!善哉!善大丈夫!今至佛所發奇特願,欲以智水滅於世間眾生煩惱。』爾時,一切大眾合掌恭敬,在梵志前同聲禮敬而讚歎言:『善哉!善哉!尊大智慧!我等今者得大利益,能作牢堅諸善願也。我等今者,願聞尊意所發善願。』 

「爾時,梵志在於佛前,右膝著地。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種種伎樂不鼓自鳴,飛鳥走獸相和作聲,一切諸樹生非時華,三千大千世界之中,因地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已發心、若未發心,惟除地獄、餓鬼、下劣畜生,其餘眾生皆悉生於大利益心、純善之心、無怨賊心、無穢濁心、慈希有心。飛行眾生尋住於空,心生歡喜,散種種華、末香、塗香,種種伎樂、幢幡、衣服而以供養,柔軟妙音讚詠梵志,皆悉一心欲聞梵志所發善願。乃至阿迦貳吒天天上諸天亦下閻浮提,在虛空中,散種種華、末香、塗香,種種伎樂、幢幡、衣服而以供養,柔濡妙音讚詠梵志,精勤一心欲聞梵志所發善願。 

「爾時,寶海梵志叉手恭敬以偈讚佛:「『
遊戲禪定,  如大梵王;
光明端嚴,  如天帝釋;
捨財布施,  如轉輪王;
持妙珍寶,  如主藏臣;
功德自在,  如師子王;
不可傾動,  如須彌山;
心不波蕩,  如大海水;
於罪不罪,  其心如地;
除諸煩惱,  如清淨水;
燒諸結使,  如火猛焰;
無諸障閡,  猶如大風;
示現實法,  如四天王;
所雨法雨,  如大龍王;
充足一切,  猶如時雨;
破諸外道,  如大論師;
功德妙音,  如須曼華;
說法妙音,  猶如梵天;
除諸苦惱,  如大醫王;
等心一切,  如母愛子;
攝取眾生,  猶如慈父;
身不可壞,  如金剛山;
能斷愛枝,  猶如利刀;
廣度生死,  猶如船師;
以智濟人,  猶如舟船;
光明清涼,  如月盛滿;
開眾生華,  如日初出;
能與眾生,  沙門四果;
猶如秋樹,  生諸果實;
僊聖圍遶,  猶如鳳凰;
其意深廣,  猶如大海;
等心眾生,  猶如草木;
知諸法相,  如觀空拳;
等心行世,  平如水相。
成就妙相,  善於大悲,
能與無量,  眾生授記。
我今調伏,  無量眾生,
惟願如來,  與我授記,
於未來世,  成就勝道。
微妙智慧,  大僊世尊,
願以妙音,  真實說之。
我於惡世,  要修諸忍,
與諸結使,  煩惱賊鬥,
拔出無量,  一切眾生,
安止住於,  寂滅道中。』

「善男子!寶海梵志說此偈讚佛已,是時一切大眾皆讚歎言:『善哉!善哉!大丈夫!善能讚歎如來法王。』

「爾時,梵志復白佛言:『世尊!我已教化無量億眾,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諸眾生已各願取淨妙世界,離不淨土,以清淨心種諸善根,善攝眾生而調伏之。火鬘摩納等一千四人,皆悉讀誦毘陀外典,如來已為是諸人等,授其記[卄/別],於賢劫中當成為佛。有諸眾生多行貪婬、瞋癡、憍慢,悉當調伏於三乘中。是一千四佛所放捨者,所謂眾生厚重煩惱,五濁惡世能作五逆,毀壞正法,誹謗聖人,行於邪見,離聖七財,不孝父母,於諸沙門、婆羅門所,心無恭敬,作不應作,應作不作,不行福事,不畏後世,於三福處,無心欲行,不求天上人中果報,勤行十惡,趣三不善,離善知識,不知親近真實智慧,入於三有生死獄中,隨四流流沒在灰河,為癡所盲,離諸善業,專行惡業。如是眾生,諸佛世界所不容受,是故擯來集此世界,以離善業,行不善業行,於邪道重惡之罪積如大山。

爾時,娑婆世界賢劫中,人壽命千歲,是一千四佛大悲不成,不取如是弊惡之世,令諸眾生流轉生死,猶如機關無有救護、無所依止、無舍無燈,受諸苦惱而反捨放,各各願取淨妙世界。淨土眾生已自善調,其心清淨已種善根,勤行精進,已得供養無量諸佛而更攝取。世尊!是諸人等,為實爾不?』

「爾時,世尊即告梵志:『實如所言。善男子!是諸人等,如其所[喜/心],各取種種嚴淨世界,我隨其心已與授記。』

「爾時,梵志復白佛言:『世尊!我今心動如緊花樹葉,心大憂愁,身皆燋悴,此諸菩薩雖生大悲,不能取此五濁惡世,今彼諸眾生,墮癡黑闇。世尊!乃至來世,過一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後分,賢劫中人壽千歲,我當爾時行菩薩道,久在生死忍受諸苦,以諸菩薩三昧力故,要當不捨如是眾生。

世尊!我今自行六波羅蜜調伏眾生,如佛言曰:「以財物施,名檀波羅蜜。」世尊!我行檀波羅蜜時,若有眾生世世從我乞求所須,向其所求,要當給足,飲食、醫藥、衣服、臥具、舍宅聚落、華香、瓔珞、塗身之香,供給病者醫藥、侍使、幢幡、寶蓋、錢財、穀帛、象馬、車乘、金銀、錢貨、真珠、琉璃、頗梨、珂貝、璧玉、珊瑚、真寶、偽寶、天冠、拂飾,如是等物,我於眾生乃至貧窮,生大悲心悉以施與,雖作是施,不求天上人中果報,但為調伏攝眾生故,以是因緣,捨諸所有。若有眾生,乞求過量,所謂奴婢、聚落、城邑、妻子、男女、手腳、鼻舌、頭目、皮血、骨肉、身命,乞求如是過量之物。爾時,我當生大悲心,以此諸物,持用布施,不求果報,但為調伏攝眾生故。

世尊!我行檀波羅蜜時,過去菩薩行檀波羅蜜者所不能及,未來菩薩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行檀波羅蜜者亦不能及。世尊!我於來世為行菩薩道故,於百千億劫當行如是檀波羅蜜。世尊!未來之世若有欲行菩薩道者,我當為是行檀波羅蜜,令不斷絕。 

「『我初入尸羅波羅蜜時,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持種種戒,修諸苦行,如檀中說,觀我無我故,五情不為五塵所傷。此羼提波羅蜜,我如是行羼提波羅蜜亦如上說,觀有為法,離諸過惡,見無為法,微妙寂滅。精勤修集,於無上道不生退轉。此毘梨耶波羅蜜,我亦如是行毘梨耶波羅蜜。若一切處修行空相得寂滅法,是名禪波羅蜜。若解諸法,本無生性,今則無滅,是名般若波羅蜜。我於無量百千億阿僧祇劫,堅固、精勤、修集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或有菩薩於過去世,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菩薩道,堅固、精勤、修集般若波羅蜜,未來之世或有菩薩,未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菩薩道,堅固、精勤、修集般若波羅蜜,是故我今當於來世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修菩薩道,令諸善法無有斷絕。 

「『世尊!我初發心已,為未來諸菩薩等,開示大悲,乃至涅槃。有得聞我大悲名者,心生驚怪,歎未曾有。是故我於布施,不自稱讚、不依持戒、不念忍辱、不猗精進、不味諸禪,所有智慧不著三世,雖行如是六波羅蜜,不求果報。有諸眾生離聖七財,諸佛世界之所擯棄,作五逆罪,毀壞正法,誹謗賢聖,行於邪見,重惡之罪,猶如大山,常為邪道之所覆蔽;是故我今為是眾生專心莊嚴,精勤修集六波羅蜜。我為一一眾生種善根故,於十劫中,入阿鼻地獄受無量苦,畜生、餓鬼,及貧窮、鬼神、卑賤人中,亦復如是。若有眾生,空無善根,失念燋心,我悉攝取而調伏之,令種善根,乃至賢劫,於其中間,終不願在天上人中受諸快樂,惟除一生處兜術天待時成佛。

「『世尊!我應如是久處生死,如一佛世界微塵等劫,以諸所須供養諸佛,為一眾生種善根故,以一佛世界微塵數等諸供養具,供養十方無量無邊一一諸佛,亦於十方無量無邊一一佛所,得如一佛世界微塵數等諸善功德,於一一佛前,復得教化如一佛世界微塵數等眾生,令住無上菩提之道,緣覺、聲聞亦復如是,隨諸眾生所願而教。若有世界佛未出世,願作僊人,教諸眾生,令住十善,五神通中,遠離諸見。若有眾生事摩醯首羅天,我願化身如摩醯首羅,而教化之,令住善法。事八臂者,亦願化為八臂天身,而教化之,令住善法。事日月梵天,亦願化為日月梵身,而教化之,令住善法。有事金翅鳥,乃至事兔,願化為兔身隨而教化,令住善法。若見飢餓眾生,我當以身血肉與之令其飽滿。若有眾生犯於諸罪,當以身命代其受罪為作救護。

「『世尊!未來世中有諸眾生,離諸善根,燒滅善心。我於爾時,為是眾生當勤精進行菩薩道,在生死中受諸苦惱,乃至過一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後分,初入賢劫,火鬘摩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字拘留孫如來時,我所教化離諸善業、行不善業、燒燋善心、離聖七財、作五逆罪、毀壞正法、誹謗聖人、行於邪見、重惡之罪,猶如大山,常為邪道之所覆蔽,無佛世界所棄捐者,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行檀波羅蜜,乃至行般若波羅蜜,安止住於不退轉地,皆令成佛,在於十方如一佛土微塵數等諸佛世界轉正法輪,令諸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種諸善根,出離惡道,安止得住,功德智慧助菩提法者,願我爾時悉得見之。

「『世尊!若有諸佛在在處處,遣諸眾生至於佛所,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令得陀羅尼三昧忍辱,即得次第上菩薩位,得於種種莊嚴世界,各各悉得隨意所求,取淨佛土,如是眾生悉是我之所勸化者。入賢劫中,拘留孫佛出世之時,如是等眾,亦於十方如微塵等諸佛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在處處住世說法亦令我見。

「『世尊!拘留孫佛成佛之時,我至其所,以諸供具而供養之,種種諮問出家之法,持清淨戒,廣學多聞,專修三昧,勤行精進,說微妙法,唯除如來餘無能勝。是時,或有鈍根眾生無諸善根,墮在邪見,行不正道,作五逆罪,毀壞正法,誹謗聖賢,重惡之罪猶如大山,我時當為如是眾生,說於正法攝取調伏;佛日沒已,我於其後,自然當作無量佛事。伽那迦牟尼、迦葉佛等住世說法,乃至自然作於佛事,亦復如是。乃至人壽千歲,我於爾時勸諸眾生,於三福處,過千歲已,上生天上,為諸天人講說正法,令得調伏。乃至人壽百二十歲,爾時眾生愚癡自在,自恃端正種姓豪族,有諸放逸、慳吝、嫉妒,墮在黑闇五濁惡世,厚重貪欲、瞋恚、愚癡、憍慢、慳吝、嫉妒、非法行欲、非法求財、行邪倒見、離聖七財、不孝父母,於諸沙門婆羅門所不生恭敬,應作不作,作不應作,不行福事不畏後世,不勤修集於三福處,不樂三乘,於三善根不能修行,專為三惡,不修十善,勤行十惡,其心常為四倒所覆,安止住於四破戒中,令四魔王常得自在,[漂*寸]在四流五蓋蓋心。當來世中如是眾生,六根放逸,行八邪法,入大罪山,起諸結縛,不求天上人中果報,邪倒諸見,趣於邪道,行於五逆,毀壞正法,誹謗聖人,離諸善根,貧窮下賤,無所畏忌,不識恩義,失於正念,輕蔑善法,無有智慧,不能學問,破戒諛諂,以嫉妒心於所得物不與他分,互相輕慢無有恭敬,懶惰懈怠諸根缺漏,身體羸劣乏於衣服,親近惡友處胎失念,以受種種苦惱故惡色燋悴,其眼互視無慚無愧,互相怖畏於一食頃,身口意業所作諸惡無量無邊,以能為惡故得稱歎。

爾時,眾生專共修集斷常二見,堅著五陰危脆之身,於五欲中深生貪著,常起忿恚、怨賊之心,欲害眾生,心常瞋惱穢濁麤朴,未得調伏慳吝貪著,不捨非法無有決定,互相畏怖起於諍競,以穢濁心共相殺害,遠離善法,起無善心作諸惡業,於善不善不信果報,於諸善法起違背心,於滅善法生歡喜心,於不善法起專作心,於寂滅涅槃起不救心,於持戒沙門、婆羅門所生不敬心,於諸縛結起悕求心,於老病死起深信心,於諸煩惱起受持心,於五蓋法起攝取心,於正法幢起遠離心,於諸見幢起豎立心,常起相違輕毀之心,共起鬥諍相食噉心,各各相違共相侵陵,攝取怨恨惱亂之心,於諸欲惡起無厭心,於他財物起嫉妒心,於受恩中起不報心,於諸眾生起賊盜心,於他婦女起侵惱心。

是時眾生,一切心中無有善願,是故常聞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疾病聲、老死聲、惱害聲、八難聲、閉繫聲、杻械枷鎖縛束聲、奪他財物侵惱聲、瞋恚輕毀呵責聲、破壞眾人和合聲、他方國賊兵甲聲、飢餓聲、穀貴偷盜聲、邪婬妄語狂癡聲、兩舌惡言綺語聲、慳貪嫉妒攝取聲、若我我所鬥諍聲、憎愛適意不適意聲、恩愛別離憂悲聲、怨憎集聚苦惱聲、各各相畏僮僕聲、處胎臭穢不淨聲、寒熱飢渴疲極聲、耕犁種殖匆務聲、種種工巧疲厭聲、疾病患苦羸損聲,是時眾生各各常聞如是等聲。如是眾生斷諸善根,離善知識常懷瞋恚,皆悉充滿娑婆世界,悉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擯棄,以重業故。

於賢劫中壽百二十歲,如是眾生業因緣故,於娑婆世界受其卑陋,成就一切諸善根者之所遠離。娑婆世界其地多有鹹苦、鹽鹵、土沙、礫石、山陵、堆阜、谿谷、溝壑、蚊虻、毒蛇,諸惡鳥獸充滿其中,麤澀惡風非時而起,當於非時惡雹雨水,其雨水味毒酢鹹苦,以是雨故,生諸藥草、樹木、莖節、枝葉、華果、百穀諸味皆悉雜毒,如是非時麤澀惡濁雜毒之物,眾生食已增益瞋恚,顏色燋悴無有潤澤,於諸眾生心無慈愍,誹謗聖人,各各無有恭敬之心,常懷恐怖,共相殘害,生惱亂心,噉肉飲血,剝皮而衣,執持刀杖,勤作殺害,自恃豪族,色相端正,讀誦外典,便習鞍馬,善用刀槊,弓箭射御,於自眷屬生嫉妒心,若諸眾生修習邪法受種種苦。 

「『世尊!願我爾時從兜術天下生最勝轉輪王家,若自在王家,處在第一大夫人胎,為諸眾生調伏其心,修善根故。尋入胎時,放大光明,其光微妙遍照娑婆世界,從金剛際上至阿迦尼吒天,令彼所有諸眾生等,若在地獄、若在畜生、若在餓鬼、若在天上、若在人中、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悉願見我微妙光明,若光觸身亦願得知。以見知光故,悉得分別生死過患,勤求無上寂滅涅槃,乃至一念斷諸煩惱,是名令諸眾生初種涅槃之根栽也。

願我處胎於十月中,得選擇一切法、入一切法門,所謂無生空三昧門,於未來世無量劫中說此三昧,善決定心不可得盡。若我出胎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彼諸眾生,我當拔出令離生死,如是等眾悉令見我。雖處母胎滿足十月,然其實是住珍寶三昧,結加趺坐,正受思惟。

十月滿已從右脅出,以一切功德成就三昧力故,令娑婆世界,從金剛際上至阿迦尼吒天六種震動,其中眾生或處地獄、畜生、餓鬼、天上人中,悉得惺悟。爾時,復有以微妙光明,遍照娑婆世界,亦得惺悟無量眾生。若有眾生未種善根,我當安止令種善根,於涅槃中種善根已,令諸眾生生三昧芽。

我出右脅足蹈地時,復願娑婆世界從金剛際上至阿迦尼吒天,六種震動,所有眾生依水、依地、依於虛空,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在五道者,悉得惺悟。若有眾生未得三昧,願皆得之,得三昧已,安止令住三乘法中不退轉地。

我既生已,於娑婆世界所有諸天梵王魔天、忉利諸天及日月天、四天王、諸大龍王、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目*侯]羅伽、化生神僊、夜叉、羅剎,悉令盡來共供養我。令我生已,尋行七步,行七步已,以選擇功德三昧力故,說於正法,令諸大眾心生歡喜,住於三乘。於此眾中,若有眾生學聲聞者,願盡此生便得調伏,若有習學緣覺乘者,一切皆得日華忍辱,有學大乘者,皆得執持金剛愛護大海三昧,以三昧力故,超過三住。

我於爾時悕求洗浴,願有最勝大龍王來洗浴我身,眾生見者即住三乘,所得功德如上所說。我為童子乘羊車時,所可示現種種伎術,為悟一切諸眾生故。處在宮殿、妻子、綵女五欲之中,共相娛樂,見其過患,夜半出城,除諸瓔珞嚴身之具,為欲破壞尼揵子等諸外道師。恭敬衣服故,我著袈裟至菩提樹下,眾生見我處於菩提樹下,皆悉發願,欲令我速以一切功德成就三昧力說三乘法。聞是法已,於三乘中,生深重欲勤行精進。若有已發聲聞乘者,令脫煩惱,要一生在當於我所而得調伏;若有已發緣覺乘者,皆悉令得日華忍辱;若有已發大乘之者,皆得執持金剛愛護大海三昧,以三昧力故,超過四地。

我自受草於菩提樹下,敷金剛座處,結加趺坐,身心正直,繫念在於阿頗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入出息,停住寂靜,於此定中,一日一夜,日食半麻半米,以其餘半,持施他人。我如是久遠修集苦行,娑婆世界上至阿迦尼吒,聞我名者,皆到我所,供養於我。我如是苦行,如是等眾悉當為我而作證明。

若有眾生於聲聞乘種善根者,世尊!願令是等於諸煩惱心得寂靜,若餘一生要至我所,我當調伏;緣覺、大乘,亦復如是。若有諸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目*侯]羅伽、餓鬼、毘舍遮、五通神僊,來至我所,供養於我。我如是苦行,是等眾生皆為證明;若有已學聲聞、緣覺及大乘者,亦復如是。若有四天下眾生,修於外道,麤食苦行,有諸非人往至其所說如是言:「卿等!不能悉行諸苦,亦復不得大果報也,非是希有。如我地分有一生菩薩行於苦行,復入如是微妙禪定身口意業,皆悉寂靜,滅出入息,一日一夜,日食半麻半米,如是苦行大得果報,得大利益多所開化,是苦行人不久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卿若不信我所言者,自可往至其所觀其所作。」

「『世尊!願是諸人捨其所修,悉來我所觀我苦行;或有眾生已學聲聞乃至大乘,亦復如是。若有諸王、大臣、人民,在家出家,一切見我行是苦行,來至我所供養於我;或有已學聲聞、緣覺、大乘,亦復如是。

若有女人見我苦行,來至我所供養於我,是諸女人所受身分,即是後身;若有已學聲聞、緣覺、大乘,亦復如是。若有諸禽獸見我苦行,亦至我所,是諸禽獸於此命終,更不復受畜生之身;若有已發聲聞乘者,餘一生在要至我所,而得調伏;若有已發緣覺心者,亦復如是;乃至微細小蟲、餓鬼亦如是。我如是久遠苦行一結加趺坐時,有百千億那由他等無量眾生為我證明,如是眾生已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種解脫子。

「『世尊!我如是苦行,過去眾生未曾有能作如是行,及餘外道、聲聞、緣覺、大乘之人,亦無有能作如是苦行。世尊!我如是苦行,未來眾生亦無能作,及餘外道、聲聞、緣覺、大乘之人,亦無能作如是苦行。我未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已能作大事,所謂破壞魔王及其眷屬。我願破煩惱魔,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為一眾生安住阿羅漢勝妙果中,隨爾所時,現受殘業報身;如是第二眾生安住阿羅漢,第三第四亦復如是。我為一一眾生故,示現百千無量神足,欲令安住正見之中,為一一眾生故,說百千無量法門義,隨其所堪令住聖果,以金剛智慧,破一切眾生諸煩惱山,為諸眾生說三乘法,為一一眾生故,過百千由旬不乘神力,往至其所而為說法,令得安住無所畏中。或有諸人於我法中欲出家者,願無障閡,所謂羸劣、失念、狂亂、憍慢,無有畏懼癡無智慧、多諸結使其心散亂。若有女人欲於我法出家學道受大戒者,成就大願。我諸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悉得供養。願諸天人及諸鬼神得四聖諦,諸龍、阿修羅及餘畜生,受持八戒,修淨梵行。

「『世尊!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若有眾生於我生瞋,或以刀杖火坑及餘種種,欲殘害我,或以惡言誹謗罵詈,遍十方界而作輕毀,若持毒食以用飯我;如是殘業,我悉受之,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往昔所有怨賊眾生,起於害心,種種惡言,以雜毒食,出我身血,如是等人,悉以惡心來至我所;我當以戒多聞三昧,大悲薰心,梵音妙聲而為說法,令彼聞已心生清淨,住於善法,所作惡業,尋便懺悔,更不復作,悉令得生天上人中,無有障閡,生天人中,得妙解脫,安住勝果,離諸欲惡,永斷諸流,障閡業盡,若諸眾生有殘業者,皆悉得盡無有遺餘。

「『世尊!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一切所有身諸毛孔,日日常有諸化佛出,三十二相瓔珞其身,八十種好次第莊嚴。我當遣至無佛世界、有佛世界及五濁界,若彼世界有五逆人,毀壞正法,誹謗聖人,乃至斷諸善根,有學聲聞、緣覺、大乘,毀破諸戒,墮於大罪,燒滅善心,滅失善道,墮在生死空曠澤中,行諸邪道,登涉罪山。如是眾生百千萬億,一一化佛一日之中遍為說法,或有奉事魔醯首羅,隨作其形而為說法。亦於爾時稱我名字而讚歎之。願是眾生聞讚歎我,心生歡喜,種諸善根生我世界。

「『世尊!是諸眾生若臨終時,我不在其前為演說法令心淨者,我於未來終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彼眾生命終之後墮三惡道,不生我國受人身者,我之所知無量正法悉當滅失,所有佛事皆不成就;事那羅延者亦復如是。 

「『世尊!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願令他方世界所有五逆之人,乃至行諸邪道,登涉罪山,如是眾生臨命終時,悉來集聚生我世界,

隨其本相所受身色,艾白無潤,面目醜陋,如毘舍遮,失念破戒,臭穢短命,以此諸惡損減其身,資生所須常不供足。為是眾生故,於娑婆世界諸四天下,一時之中,從兜術下現處母胎,乃至童子,學諸伎藝,出家苦行,破壞諸魔,成無上道,轉正法輪,般涅槃後流布舍利。如是示現種種佛事,悉皆遍滿如是百億諸四天下。

大陸四川峨眉山金頂十方普賢菩薩聖像01.jpg

悲華經—卷第七: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3/0157_007.htm

「『世尊!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一音說法,

或有眾生學聲聞乘,聞佛說法,即得知聲聞法藏;
或有修學辟支佛乘,聞佛說法,便得解於辟支佛法;
或有修學無上大乘,聞佛說法,便得解了大乘之法純一無雜;
若有修集助菩提法欲得菩提,聞佛說法,即得捨財,行於布施;
若有眾生離諸功德,悕求天上、人中快樂,聞佛說法,即得持戒;
若有眾生互相怖畏,有愛瞋心,聞佛說法,即得相於生親厚心;
若有眾生[喜/心]為殺業,聞佛說法,即得悲心;
若有眾生常為慳吝、嫉妒覆心,聞佛說法,即修喜心;
若有眾生端正無病,貪著於色,心生放逸,
聞佛說法,即得捨心;若有眾生婬欲熾盛,其心放逸,聞佛說法,即觀不淨;
若有眾生學大乘者,為掉蓋所覆,聞佛說法,即得身念處法;
若有眾生常自稱讚,能大論議,其智慧明猶如抴電,聞佛說法,即解甚深十二因緣;
若有眾生寡聞少見,自稱能論,聞佛說法,即得不奪不失諸陀羅尼;
若有眾生入邪見山,聞佛說法,即解諸法甚深空門;
若有眾生諸覺覆心,聞佛說法,即得深解無相法門;
若有眾生諸不淨願覆蔽其心,聞佛說法,即得深解無作法門;
若有眾生心不清淨,聞佛說法,心得清淨;
若有眾生以多緣覆心,聞佛說法,得解不失菩提心法;
若有眾生瞋恚覆心,聞佛說法,解真實相得受記[卄/別];
若有眾生依猗覆心,聞佛說法,深解諸法無所依猗;
若有眾生愛染覆心,聞佛說法,疾解諸法無垢清淨;
若有眾生忘失善心,聞佛說法,深解日光三昧;
若有眾生行諸魔業,聞佛說法,速得解了清淨之法;
若有眾生邪論覆心,聞佛說法,即得深解增益正法;
若有眾生煩惱覆心,聞佛說法,即得解了離煩惱法;
若有眾生行諸惡道,聞佛說法,即得迴反;
若有眾生於大乘法讚說邪法,以為吉妙,聞佛說法,即於邪法生退轉心,而得正解;
若有菩薩厭於生死,聞佛說法,即於生死心生愛樂;
若有眾生不知善地,聞佛說法,即得覺了善地之法;
若有眾生見他為善不生好樂,生於妒嫉,聞佛說法,即得心喜;
若有眾生其心各各共相違反,聞佛說法,即得無閡光明;
若有眾生行諸惡業,聞佛說法,深解惡業所得果報;
若有眾生怖畏大眾,聞佛說法,深得解了師子相三昧;
若有眾生四魔覆心,聞佛說法,疾得首楞嚴三昧;
若有眾生不見諸佛國土光明,聞佛說法,即得深解種種莊嚴光明三昧;
若有眾生有憎愛心,聞佛說法即得捨心;
若有眾生未得佛法光明,聞佛說法,即得法幢三昧;
若有眾生離大智慧,聞佛說法,即得法炬三昧;
若有眾生癡闇覆心,聞佛說法,即得日燈光明三昧;
若有眾生口無辯才,聞佛說法,即得種種功德應辯;
若有眾生觀色和合,無有堅固,猶如水沫,聞佛說法,即得那羅延三昧;
若有眾生心亂不定,聞佛說法,即得堅牢決定三昧;
若有眾生欲觀佛頂,聞佛說法,即得須彌幢三昧;
若有眾生放捨本願,聞佛說法,即得堅牢三昧;
若有眾生退失諸通,聞佛說法,即得金剛三昧;
若有眾生於菩提場而生疑惑,聞佛說法,即得了達金剛道場;
若有眾生一切法中無厭離心,聞佛說法,即得金剛三昧;
若有眾生不知他心,聞佛說法,即知他心;
若有眾生於諸根中不知利鈍,聞佛說法,即知利鈍;
若有眾生各各種類不相解語,聞佛說法,即得解了音聲三昧;
若有眾生未得法身,聞佛說法,即得解了分別諸身;
若有眾生不見佛身,聞佛說法,即得不眴三昧;
若有眾生分別諸緣,聞佛說法,即得無諍三昧;
若有眾生於轉法輪,心生疑惑,聞佛說法,於轉法輪得心清淨;
若有眾生起無因邪行,聞佛說法,即得法明隨順因緣;
若有眾生於一佛世界起於常見,聞佛說法,即得善別無量佛土;
若有眾生未種諸相善根,聞佛說法,即得種種莊嚴三昧;
若有眾生不能善別一切言語,聞佛說法,即得解了分別種種言音三昧;
若有眾生專心求於一切智慧,聞佛說法,即得無所分別法界三昧;
若有眾生退轉於法,聞佛說法,即得堅固三昧;
若有眾生不知法界,聞佛說法,即得大智慧;
若有眾生離本誓願,聞佛說法,即得不失三昧;
若有眾生分別諸道,聞佛說法,即得一道無所分別;
若有眾生推求智慧,欲同虛空,聞佛說法,即得無所有三昧;
若有眾生未得具足諸波羅蜜,聞佛說法,即得住於淨波羅蜜;
若有眾生未得具足四攝之法,聞佛說法,即得妙善攝取三昧;
若有眾生分別四無量心,聞佛說法,即得平等勤心精進;
若有眾生未得具足三十七助菩提法,聞佛說法,即得住不出世三昧;
若有眾生其心失念及善智慧,聞佛說法,即得大海智印三昧;
若有眾生其心疑惑,未生法忍,聞佛說法,即得諸法決定三昧,以一法相故;
若有眾生忘所聞法,聞佛說法,即得不失念三昧;
若有眾生各各說法,不相[喜/心]樂,聞佛說法,即得清淨慧眼,無有疑網;
若有眾生於三寶中不生信心,聞佛說法,即得功德增長三昧;
若有眾生渴乏法雨,聞佛說法,即得法雨三昧;
若有眾生於三寶中起斷滅見,聞佛說法,即得諸寶莊嚴三昧;
若有眾生不作智業,不勤精進,聞佛說法,即得金剛智慧三昧;
若有眾生為諸煩惱之所繫縛,聞佛說法,即得虛空印三昧;
若有眾生計我我所,聞佛說法,即得智印三昧;
若有眾生不知如來具足功德,聞佛說法,即得世間解脫三昧;
若有眾生於過去世未供養佛,聞佛說法,即得種種神足變化;
若有眾生一法界門於未來世無量劫中未得說之,聞佛說法,即得解說一切諸法同一法界;
若有眾生於諸一切修多羅中未得選擇,聞佛說法,即得諸法平等實相三昧;
若有眾生離六和法,聞佛說法,即得解了諸法三昧;
若有眾生於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勤精進,聞佛說法,於諸通中,即得師子遊戲三昧;
若有眾生欲分別入於如來藏,聞佛說法,更不從他聞,即得分別入如來藏;
若有眾生於菩薩道不勤精進,聞佛說法,即得智慧,勤行精進;
若有眾生未曾得見本生經,聞佛說法,即得一切在在處處三昧;
若有眾生行道未竟,聞佛說法,即得受記三昧;
若有眾生未得具足如來十力,聞佛說法,即得無壞三昧;
若有眾生未得具足四無所畏,聞佛說法,即得無盡意三昧;
若有眾生未得具足佛不共法,聞佛說法,即得不共法三昧;
若有眾生未得具足無愚癡見,聞佛說法,即得願句三昧;
若有眾生未覺一切佛法之門,聞佛說法,即得鮮白無垢淨印三昧;
若有眾生未得具足一切智者,聞佛說法,即得善了三昧;
若有眾生未得成就一切佛事,聞佛說法,即得無量不盡意三昧;
如是等眾生,於佛法中各得信解。 

「『有諸菩薩,其心質直無有諂曲,聞佛說法,即得八萬四千諸法門、八萬四千諸三昧門、七萬五千陀羅尼門。有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摩訶薩修集大乘者,聞是說法,亦得如是無量功德,安止住於不退轉地。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欲得種種莊嚴堅牢故,發不可思議願,增益不可思議知見,以自莊嚴,以三十二相莊嚴故,得八十隨形好,以妙音莊嚴故,隨諸眾生所[喜/心]說法,令聞法者滿足知見;
以心莊嚴故,得諸三昧,不生退轉;
以念莊嚴故,不失一切諸陀羅尼;
以心莊嚴故,得分別諸法;
以念莊嚴故,得解微塵等義;
以善心莊嚴故,得堅固誓願,牢堅精進,如其所願到於彼岸;
以專心莊嚴故,次第過住;以布施莊嚴故,於諸所須,悉能放捨;
以持戒莊嚴故,令心善白,清淨無垢;
以忍辱莊嚴故,於諸眾生,心無障閡;
以精進莊嚴故,一切佐助,悉得成就;
以禪定莊嚴故,於一切三昧中得師子遊戲;
以智慧莊嚴故,知諸煩惱習;
以慈莊嚴故,專心念於一切眾生;
以悲莊嚴故,悉能拔出眾生之苦;
以喜莊嚴故,於一切法,心無疑惑;
以捨莊嚴故,得離憍慢心,心無高下;
以諸通莊嚴故,於一切法得師子遊戲;
以功德莊嚴故,得不可盡藏寶手;
以智莊嚴故,知諸眾生所有諸心;
以意莊嚴故,方便惺悟一切眾生;
以光明莊嚴故,得智慧眼明;
以諸辯莊嚴故,令眾生得法義應辭;
以無畏莊嚴故,一切諸魔不能留難;
以功德莊嚴故,得諸佛世尊所有功德;
以法莊嚴故,得無閡辯,常為眾生演說妙法;
以光明莊嚴故,得一切佛法光明;
以照明莊嚴故,能遍照於諸佛世界;
以他心莊嚴故,得正智無亂;
以教誡莊嚴故,得如所說護持禁戒;
以神足莊嚴故,得如意足到於彼岸;
以受持一切諸如來莊嚴故,得入如來無量法藏;
以尊法莊嚴故,得不隨他智慧;
以隨行一切善法莊嚴故,得如說而行,欲令如是眾生悉得如是等功德利益。

若有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摩訶薩修集大乘,以我說一句法故,悉具如是白淨善法,皆使充足,以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於諸法中所得智慧,不從他聞,得成就大法光明,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若眾生於他方世界作五逆罪,乃至犯四重禁,燒滅善法,若學聲聞、緣覺、大乘,以願力故,欲來生我世界,既來生已,復取一切諸不善業,麤朴弊惡,其心[喜/心]求強梁難調,專以四倒貪著慳吝。如是等眾生,八萬四千異性亂心,我當為其各各異性,║廣說八萬四千法聚。 

「『世尊!若有眾生學無上大乘,我當為其具足廣說六波羅蜜,所謂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
若有眾生學聲聞乘未種善根,願求諸佛以為其師,我當安止於三歸依,然後勸令住六波羅蜜。
若有眾生[喜/心]為殺害,我當安止於不殺中。
若有眾生專行惡貪,我當安住於不盜中。
若有眾生非法邪婬,我當安止不邪婬中。
若有眾生各各故作誹謗妄語,我當安止不妄語中。
若有眾生樂為狂癡,我當安止不飲酒中。
若有眾生犯此五事,我當令受優婆塞五戒。
若有眾生於諸善法不生[喜/心]樂,我當令其一日一夜受持八戒。
若有眾生少於善根,於善根中心生愛樂,我當令其於未來世,在佛法中出家學道,安止令住梵淨十戒。
若有眾生悕心求於諸善根法,我當安止善根法中,令得成就梵行具足大戒。
如是等眾生,作五逆罪,乃至慳吝,為是眾生,以種種門,示現神足,說諸句義,開示陰.界.諸入.苦.空.無常.無我,令住善妙安隱寂滅無畏涅槃,為如是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法。
若有眾生求聞論議,我當說正法論,乃至有求解脫之者,我當為說空無之論。
若有眾生其心不樂於正善法,我當為說營作眾事。
若有眾生於正善法其心愛樂,我當為說空三昧定示正解脫。 

「『世尊!我為如是一一眾生,要當過於百千由旬不以神足,而以開示無量無邊種種方便,為解句義,示現神足,乃至涅槃,心不生厭。

「『世尊!我以三昧力故,捨第五分所得壽命而般涅槃,我於是時,自分其身如半葶藶子,為憐愍眾生故,求般涅槃。般涅槃後,所有正法住世千歲,像法住世滿五百歲。我涅槃後,若有眾生,以珍寶、伎樂供養舍利,乃至禮拜、右繞一匝,合掌稱歎、一莖華散,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 

「『世尊!我般涅槃後,若有眾生於我法中,乃至一戒,如我所說能堅持之,乃至讀誦一四句偈為他人說,令彼聽者心生歡喜,供養法師,乃至一華一禮,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乃至法炬滅、法幢倒。
正法滅已,我之舍利尋沒於地至金剛際,爾時娑婆世界空無珍寶,我之舍利變為意相琉璃寶珠,其明焰盛從金剛際出於世間,上至阿迦尼吒天,雨種種華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波利質多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有淨光明大如車輪,百葉、千葉,或百千葉,或百千華,其光遍照。復有好香微妙常敷,觀者無厭。其明焰盛不可稱計,微妙之香無量無邊,純雨如是無量諸華。當其雨時,復出種種微妙音聲,佛聲、法聲、比丘僧聲、三歸依聲、優婆塞戒聲、成就八戒聲、出家十戒聲、布施聲、持戒聲、清淨梵行具大戒聲、佐助眾事聲、讀經聲、禪思惟聲、觀不淨聲、念出入息聲、非想非非想聲、有想無想聲、識處聲、空處聲、八勝處聲、十一切入聲、定慧聲、空聲、無相聲、無作聲、十二因緣聲、具足聲聞藏聲、學緣覺聲、具足大乘六波羅蜜聲,於其華中出如是等聲,色界諸天皆悉聞之,本昔所作諸善根本,各自憶念,所有不善尋自悔責,即便來下娑婆世界,教化世間無量眾生,悉令得住於十善中。欲界諸天亦得聞受,所有愛結貪喜五欲,諸心數法悉得寂靜,本昔所作諸善根本,各自憶念,所有不善尋自悔責,即便來下娑婆世界,教化世間無量眾生,悉令得住於十善中。 

「『世尊!如是諸華於虛空中,復當化作種種珍寶,金銀、摩尼、真珠、琉璃、珂貝、璧玉、真寶、偽寶、馬瑙、珊瑚、天冠、寶飾,如雨而下,一切遍滿娑婆世界。爾時,人民其心和悅,無諸鬥諍、飢餓、疾病,他方怨賊、惡口諸毒,一切消滅皆得寂靜。爾時,世界有如是樂,若有眾生見諸珍寶,若觸若用,於三乘中無有退轉。是諸珍寶作是利益,作利益已,還沒於地,至本住處金剛際上。

「『世尊!娑婆世界兵劫起時,我身舍利復當化作紺琉璃珠從地而出,上至阿迦尼吒天,雨種種華,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波利質多華,乃至還沒於地,至本住處金剛際,亦復如是。世尊!如刀兵劫,飢餓疾疫,亦復如是。

「『世尊!如是大賢劫中,我般涅槃後,是諸舍利作如是佛事,調伏無量無邊眾生,於三乘中得不退轉,如是當於五佛世界微塵數等大劫之中,調伏無量無邊眾生,令於三乘得不退轉。 

「『世尊!若後滿千恒沙等阿僧祇劫,於十方無量無邊阿僧祇餘世界,成佛出世者,悉是我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所教化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安止令住六波羅蜜者。

「『世尊!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所可勸化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安止令住六波羅蜜,及涅槃後舍利變化,所化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是諸眾生過千恒河沙等阿僧祇劫,於十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成佛出世,皆當稱我名字而說讚歎:

「過去久遠有劫名賢,初入劫時,第四世尊名曰某甲,彼佛世尊勸化我等,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爾時燒滅善心,集不善根,作五逆罪乃至邪見,彼佛爾時勸化我等,令得安住六波羅蜜,因是即得解了一切陀羅尼門,轉正法輪,離生死縛,令無量無邊百千眾生,安住勝果,復令無量百千眾生,安止天人乃至解脫果。」

若有眾生求菩提道,聞讚歎我已,各問於佛:「彼佛世尊見何義利,於重五濁惡世之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世尊,即便向是求菩提道善男子、善女人,說我往昔所成大悲,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莊嚴世界及妙善願本起因緣。是人聞已,其心驚愕歎未曾有,尋發妙願,於諸眾生生大悲心,如我無異,作是願言:「其有如是重五濁世,其中眾生作五逆罪,乃至成就諸不善根,我當於中而調伏之。」彼諸世尊,以是諸人成就大悲,於五濁世發諸善願,隨其所求而與授記。

「『世尊!彼佛世尊,復為修學大乘諸人,說我舍利所作變化本起因緣:「過去久遠有佛世尊號字某甲,般涅槃後,刀兵疾病飢餓劫起,我等爾時於其劫中受諸苦惱,是佛舍利為我等故,作種種神足師子遊戲,是故我等即得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種諸善根,精勤修集於六波羅蜜,如上廣說。」』」

佛告寂意菩薩:「善男子!爾時,寶海梵志在寶藏佛所,諸天大眾人非人前,尋得成就大悲之心廣大無量,作五百誓願已,復白佛言:

『世尊!若我所願不成不得己利者,我則不於未來賢劫重五濁惡、互共鬥諍、末世盲癡、無所師諮、無有教誡、墮於諸見、大黑闇中作五逆惡,如上說中成就所願,作於佛事。我今則捨菩提之心,亦不願於他方佛土殖諸善根。

世尊!我今如是專心,不以是善根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願求辟支佛乘,亦復不願作聲聞乘、天王、人王,貪樂五欲生天人中,不求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目*侯]羅伽、夜叉、羅剎、諸龍王等,以是善根不求如是諸處。

世尊!若得大富以施為因,若得生天以戒為因,若得大智以廣學為因,若斷煩惱以思惟為因,如佛言曰:「如是等事皆是己利功德之人,則能隨其所求皆悉得之。」

世尊!若我善根成就得己利者,我之所有布施持戒,多聞思惟悉當成就,以是果報皆為地獄一切眾生,若有眾生墮阿鼻地獄,以是善根,

當拔濟之,令生人中,聞佛說法即得開解,成阿羅漢速入涅槃。是諸眾生若業報未盡,我當捨壽,入阿鼻獄代受苦惱。願令我身數如一佛世界微塵,一一身如須彌山等,是一一身覺諸苦樂,如我今身所覺苦樂,一一身受如一佛世界微塵數等,種種重惡苦惱之報,如今一佛世界微塵等,十方諸佛世界所有眾生,作五逆惡起不善業,乃至當墮阿鼻地獄,若後過如一佛世界微塵等大劫,十方諸佛世界微塵數等所有眾生,作五逆惡起不善業,當墮阿鼻地獄者,我當為是一切眾生,於阿鼻地獄代受諸苦,令不墮地獄,值遇諸佛諮受妙法,出於生死,入涅槃城。我今要當代是眾生,久久常處阿鼻地獄。

復次,如一佛世界微塵數等,十方世界所有眾生惡業成就,當必受果,墮火炙地獄,如阿鼻地獄、所說炙地獄、摩訶盧獦地獄、逼迫地獄、黑繩地獄、想地獄,及種種畜生、餓鬼、貧窮、夜叉、拘槃、茶毘、舍遮、阿修羅、迦樓羅等,皆亦如是。

「『世尊!若有如一佛世界微塵數等,十方世界,所有眾生,成就惡業,必當受報,生於人中,聾盲、瘖啞、無手、無腳、心亂失念、食噉不淨,我亦當代如是眾生,受於諸罪,如上所說。

復次,若有眾生墮阿鼻地獄受諸苦惱,我當久久代是眾生受諸苦惱,如生死眾生所受陰.界.諸入,畜生、餓鬼、貧窮、夜叉、拘辦、茶毘、舍遮、阿修羅、迦樓羅等,皆亦如是。

「『世尊!若我所願成就逮得己利,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上所願者,十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在在處處現在諸佛,為眾生說法,悉當為我作證,亦是諸佛之所知見。

世尊!惟願今者與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於賢劫中,人壽百二十歲時,成佛出世,如來.應供.正遍知,乃至天人師.佛.世尊。

世尊!若我必能成就如是佛事,如我願者,令此大眾,及諸天龍、阿修羅等,若處地虛空,唯除如來,其餘一切皆當涕泣,悉於我前,頭面作禮讚言:「善哉!善哉!大悲成就無能及也。得念甚深,為諸眾生,生是深悲,發堅固誓願。汝今所作不由他教,以專心大悲覆護一切,攝取五逆諸不善人。汝之善願我今悉知,汝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已為眾生作大良藥,為作歸依擁護舍宅,為令眾生得解脫故,作是誓願。汝今所願得己利者,如來為汝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說是語已,時轉輪聖王無量清淨,尋從座起悲泣淚出,叉手合掌,向是梵志,頭面敬禮,而說偈言:「『
汝今所願,  堅固甚深,
放捨己樂,  為諸眾生,
起大悲心,  為我等現,
諸法真實,  妙勝之相。』

「爾時,觀世音菩薩說偈讚言:「『
眾生多所著,  汝今無所著,
於上下諸根,  久已得自在,
故能隨眾生,  根願具足與,
未來世當得,  陀羅尼智藏。』

「爾時,得大勢菩薩說偈讚言:「『
無量億眾生,  為善故集聚,
見知汝大悲,  一切皆啼泣,
所作諸苦行,  昔來未曾有。』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復說偈讚言:「『
精進三昧,  甚堅牢固,
妙勝智慧,  善能分別,
若以華香,  供養汝者,
汝於今日,  則能堪受。』

「爾時,虛空印菩薩復說偈讚言:「『
汝為眾生,  成就大悲,
捨財布施,  於濁惡世,
嚴持諸相,  微妙第一,
為諸天人,  作調御師。』

「爾時,金剛智慧光明菩薩復說偈讚言:「『
汝今大悲心,  廣大如虛空,
欲為眾生親,  故現行菩提。』

「爾時,虛空日菩薩復說偈讚言:「『
汝所成就,  大悲功德,
勝妙智慧,  善別法相,
除佛世尊,  餘無能及。』

「爾時,師子香菩薩復說偈讚言:「『
汝未來世,  於賢劫中,
多煩惱處,  得大名稱,
復令無量,  諸眾生等,
斷除苦惱,  得妙解脫。』

「爾時,普賢菩薩復說偈讚言:「『
一切眾生,  勤心修集,
生死飢餓,  涉邪見山,
互相食噉,  無有善心,
汝以大悲,  故能攝取。』

「爾時,阿閦菩薩復說偈讚言:「『
燒滅善心,  專作逆惡,
墮大無明,  黑闇之中,
無由得出,  煩惱淤泥,
汝已攝取,  如是眾生。』

「爾時,香手菩薩復說偈讚言:「『
汝今審見,  未來之世,
多諸恐怖,  如觀鏡像,
其中眾生,  毀壞正法,
皆悉燒滅,  一切善心。』

「爾時,寶相菩薩復說偈讚言:「『
汝今純以,  智慧持戒,
三昧慈悲,  莊嚴其心,
故能攝取,  燒滅善法,
誹謗聖人,  如是眾生。』

「爾時,離恐怖莊嚴菩薩復說偈讚言:「『
汝今所修,  無量苦行,
皆為攝取,  當來眾生,
燒滅善心,  依邪見者。』

「爾時,華手菩薩復說偈讚言:「『
汝今大悲,  智慧精進,
於此大眾,  無能及者,
是故攝取,  邪見諸心,
為老病死,  之所逼者。』

「爾時,智稱菩薩復說偈讚言:「『
無量眾生,  多諸病苦,
常為煩惱,  惡風所吹。
汝今能以,  大智慧水,
消滅諸魔,  破其力勢。』

「爾時,地印菩薩復說偈讚言:「『
汝今已得,  堅固精進,
能盡煩惱,  而得解脫,
我等志薄,  不能及是。』

「爾時,月華菩薩復說偈讚言:「『
堅固修習,  精進用意,
依止功德,  生憐愍心;
是故來世,  能為眾生,
斷於三世,  三有結縛。』

「爾時,無垢月菩薩復說偈讚言:「『
菩薩所行道,  大悲為最上,
所說非相立,  是故我稽首。』

「爾時,持力菩薩復說偈讚言:「『
五濁惡世,  多煩惱病,
汝依菩提,  發堅固願,
為諸眾生,  斷煩惱根。』

「爾時,火鬘菩薩復說偈讚言:「『
汝之智慧,  猶如寶藏,
所發誓願,  清淨無垢,
所可修行,  無上菩提,
但為眾生,  作大醫王。』

「爾時,現力菩薩悲泣涕淚,在梵志前,頭面作禮,合掌叉手,說偈讚言:「『
汝今以此,  大智慧炬,
為諸眾生,  斷煩惱病,
亦為貧窮,  窮乏眾生,
斷除一切,  無量諸苦。』

「善男子!爾時,一切大眾、天龍、鬼神、乾闥婆、人及非人,在梵志前,頭面作禮,禮已起立,合掌恭敬,以種種讚法而讚歎之。」

悲華經卷第七後續經文: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3/0157_007.htm

大陸四川峨眉山金頂十方普賢菩薩聖像01.jpg

大乘悲分陀利經卷第五: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3/0158_005.htm

大師立願品第十六

「善男子!爾時海濟婆羅門心生是念:『我已勸化多億那由他百千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此大眾無不是者。此諸摩訶薩各立妙願取淨佛土,唯除披由毘師紐,賢劫中者彼亦避惡世。我念應惡世中以法味諸眾生,我應堅固勇猛,應以如是作師子吼,令此一切菩薩大眾得未曾有。又令一切大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及世人,皆合掌禮恭敬於我。令佛世尊讚我善哉并授我記。又於十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中,現在住世為眾生說法;諸佛世尊,我師子吼時令彼諸佛讚我善哉,亦授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令彼遣使慰喻於我,令此大眾聞見彼使,我當於中為後世具大悲菩薩安立願眼。令後時乃至我逮菩提聞我願者,令彼亦得極未曾有。復於後時菩薩具大悲者,令彼如是於濁佛剎大惡世時願取菩提。尟法闇冥結病漂者,令救濟之而作佛事,為眾生說法。乃至我般涅槃後,過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佛剎中,諸佛世尊皆於菩薩眾前稱譽讚歎我,為諸菩薩說我願眼。令彼菩薩受大悲力,聞我願者得未曾有,亦於眾生發起大悲。令彼如是取菩提願,如我今日取願無異,彼亦如是濁剎中成三菩提;於四漂浪濟脫群萌,以三乘法化度眾生,乃至著涅槃道。』

「善男子!爾時國大師海濟婆羅門具修如是大悲願已,整衣服偏袒右肩,詣寶藏如來所。即於爾時多億那由他百千諸天,於虛空中作億天樂,雨眾天花,同聲讚言:『善哉,善哉!丈夫!至世尊所今取妙願,以智慧水滅世界眾生煩惱苦結。』一切大眾合掌向之,同聲讚言:『善哉,善哉!妙達智慧饒益我等,妙意堅願我等欲聞。』

「時大師至世尊所,右膝著地,時三千大千耐提蘭佛剎,六種震動極大震動,悉極傾搖[山*叵]峨踊沒,鍾鈴蠡鼓自然而鳴,禽獸眾鳥出柔軟音,世界枯樹皆生花葉。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地住鬼神,有勸菩提有未勸者,除地獄、餓鬼、種種畜生;彼一切得饒益心、善心、無怨嫉心、無濁心、慈心、未曾有心皆得充滿。有眾因空住者,彼於虛空意得歡喜,以諸雜花鬘、香音、雜寶、幡蓋,及以幢麾、衣被、頭舍,以柔軟聲,為聞婆羅門願故以用供養。乃至阿迦尼吒際諸天,盡下閻浮提住虛空中,持諸天香乃至頭舍,為聽婆羅門願故以用供養。

「爾時婆羅門叉手合掌,以偈讚歎寶藏如來言:「『
尊遊三昧如梵王,顏色從容猶帝釋;施與錢財如國主,持最妙寶若仙尊;
德濡吼音如師子,堅固不動喻須彌;無有怒恚如大海,含忍好惡等如地;
除一切垢如大水,燒諸結林如仙火;無所染著猶疾風,開現真實如大天;
牟尼澍法如龍雨,充濟世間猶時澤;降伏外道如論師,仙放德香如妙花;
妙聲柔軟如梵王,治世脫苦如良醫;心住平等如慈母,常攝眾生喻如父;
破諸堅怨如金剛,斷恩愛枝如神劍;濟度眾生如船師,施人智慧如牟尼;
施涼光如牟尼月,開敷人花猶如日;施四上果如妙樹,仙眾圍遶如鳥王;
尊意甚廣如大海,等心於世猶草木;觀諸法性如空捲,尊等隨世譬如水;
佛授多眾菩提記,持最妙相善大悲;我化眾生多無量,願今授我菩提記;
於濁結怨世成佛,安置眾生靜寂道。』

「善男子!國大師海濟婆羅門以是偈讚寶藏如來已,即時一切大眾天、龍、夜叉、乾闥婆、世人,歎言:『善哉。』時國大師白佛言:『世尊!我勸化多億那由他百千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各各觀已,而受妙土取清淨意。種諸善根易化眾生,此千四月鬘等通四鞞陀羅,如來所可授賢劫中記者,彼諸丈夫,亦以三乘教化貪欲、瞋恚、愚癡吾我眾生,彼等亦捨重結煩惱惡世,棄無間業,誹謗正法,非毀賢聖,住於邪見乏聖七財;不知父母、不識沙門、不別婆羅門,不知作恩、不知福德、不畏後世;不求三善天人之德,造三不善之十惡業;為一切善知識所棄,為一切慧人所譏;為三界煩惱駛水所漂,沒在生死灰河燒煮;癡冥所弊離諸善業,棄彼眾生置無佛國;離諸善根集不善根,困於邪道處大曠野。當爾之時,娑訶世界賢劫中人轉壽千歲,為此智慧諸善丈夫之所棄捨。當於爾時,為三界生死因緣所逼,無投、無趣、無所歸依,苦器所困;捨此眾生各取妙土易化淨意,種諸善根精進不懈,以曾親近供養多佛而濟化之。世尊!如是不耶?』寶藏如來而告之言:『如是,如是!婆羅門!隨彼眾生立願所取佛土莊嚴,我亦如是授彼等記。』 

「婆羅門白言:『世尊!我心振搖如芭蕉葉,意甚憂慮舉身嗒然。世尊!是一切大菩薩皆發大悲,然棄彼時惡世熾盛,眾生處在闇昧之中皆是所棄。世尊!我亦於當來世,過一恒河沙數阿僧祇、二恒河沙阿僧祇、三恒河沙阿僧祇之餘,於賢劫中待世人壽千歲時,我能於爾所時,處在生死行菩提行,我能不以願力取度眾生,當行六波羅蜜而取化度。曾從佛聞,能捨物施是檀波羅蜜。我當如是行檀波羅蜜。在所生處有來求者,我當如是施之,所謂:飲食、佉闍、蒱闍、螺夜、梨舍,衣服、臥具、園林、房舍、鬘飾、塗香、隨病與藥,幢幡、麾蓋、錢財、象馬、車乘,金銀、雜寶、摩尼、真珠、琉璃[王*累]及車璩、馬瑙、珊瑚、虎珀、玫瑰并及餘寶,悲念眾生以歡喜施如是等物,度眾生故不望果報,為攝度眾生故具足施與。

復有眾生求極難捨我當與之,所謂:奴婢、聚落、城邑、宮殿、王位、妻妾、男女及與手、足、眼、耳、鼻、舌、皮膚、血肉、骨髓、身命乃至求頭,悲念眾生以極歡喜如是施與,不求果報為攝度故,我當如是行檀波羅蜜。先未曾有菩薩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能如是行檀波羅蜜者,後亦無有菩薩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能如是大施。如我在所生處,無量阿僧祇億那由他百千劫中,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行檀波羅蜜。我當為後具大悲菩薩安立施眼功德光思惟諸結,是尸羅波羅蜜,我當如是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種種持戒;我行無上難行苦行如前所說,於境界不墮落,觀我無我故,是羼提波羅蜜,我當如是修行羼提,如前所說。又厭患諸有為,一切無為靜寂行無上而不退,是毘梨耶波羅蜜。於一切作捨行空等,是禪那波羅蜜。如性無生法忍,是般若波羅蜜,我當如是堅固勇力,無量阿僧祇億那由他百千劫中行般若波羅蜜。先無菩薩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有能如是堅固勇力行般若波羅蜜者,後亦無菩薩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有能如是堅固勇力行般若波羅蜜如我所行,為後時具大悲諸菩薩安立慧功德眼。

我初發心為後菩薩示現大悲,乃至無上般涅槃,彼諸菩薩得未曾有,是故我不輕行施、戒、無依忍、無想進、無住禪、無著慧,無二我,不求果報。眾生乏聖七財,捨棄彼一切眾置無佛土中,作無間業,謗正法,毀賢聖,盡皆邪見,集不善根墜在曠野,為此邪道所困眾生故,我以極勇猛力行波羅蜜。一一眾生所為置善根種故,於十大劫能受阿鼻地獄苦痛,如是畜生、餓鬼、夜叉、貧窮人中貧窮,能忍斯苦,如一切眾生所置善根種,我當如是攝度空倦心意燋枯眾生,乃至賢劫之際,我不求人天榮利之福,唯除一生補處在兜率天待成菩提時。 

「『我於爾所時生死中,親近佛土微塵數諸佛,以佛土微塵數種種供具,供養一一諸佛;於一一佛所得佛土微塵數功德,佛土微塵數眾生勸以菩提。辟支佛乘、聲聞乘亦如是,隨其所欲我以如是而勸化之。若世無佛,我作仙人,以諸善業化彼眾生令住神通。因於邪見奉事摩醯首羅天者,即現摩醯首羅天勸以善業。現那羅延日月,乃至現梵天形,勸以善法。或現迦樓羅,勸迦樓羅鳥修諸善行,乃至現為兔形,飢渴眾生以身肉血而充濟之,以己身命救彼一切急厄眾生。世尊!我當於爾所時,以極勇力修諸難行,為心意燋枯乏善根者,我於爾時所為眾生故,受於生死種種苦切,乃至過一恒河沙數阿僧祇、二恒河沙阿僧祇之餘始入賢劫中,如月鬘童子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迦羅迦孫陀如來。令我爾時以聖慧眼,見於十方各千佛土微塵數世界中,已轉法輪現在住世諸佛世尊,是我先所勸化心意燋枯集不善根乏聖七財,為一切所棄在空佛土,作無間業、誹謗正法、非毀賢聖,乃至邪道所困處大曠野者;我先為彼眾生讚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勸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令住其中者;彼眾生是我先所勸化住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者;彼眾生是我置無上涅槃善根種者,拔出惡趣者;使立具智慧福德,將至現在住世諸佛世尊所,得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得三昧陀羅尼忍辱者,得登地者;彼眾生是我先所勸化教使立願取莊嚴佛土,隨彼所欲取莊嚴佛土者。

「『我爾時始入賢劫,迦羅迦孫陀聖日出時,令我見於十方各千佛土,微塵數世界中,現在住世為眾生說法諸佛世尊;迦羅迦孫陀如來.應供.正遍知成佛未久,我當往詣其所,以種種供具而供養之,諮請問難出家修戒,多聞三昧說法第一,唯除如來。於彼時心意燋枯眾生,集不善根、沒邪見道、作無間業,乃至邪道所困曠野眾生,我當攝度而為說法。聖日沒後我當具作佛事,如是迦那迦牟尼迦葉成佛未久,往至其所乃至具作佛事;展轉乃至千歲世人,以三福地安立眾生,過是已往上生天上,為天說法而攝度之。乃至眾生百二十歲,極甚愚癡、憍傲、恃色,自倚種族昏濁無識,多懷嫉恚處在五濁闇冥;是諸眾生,貪欲、瞋恚、愚癡甚重,憍慢、嫉妒、染著非法、非法自活,邪見倒見乏聖七財;非母、非父、非沙門、非婆羅門,不知作恩,不作福德;不畏後世,不修三福地,不求三乘,不修三善業修三惡業,不修十善業樂修十不善;為四顛倒所困,住四迴轉,隨順四魔,四病河所漂;常隨五蓋六情昏愚,沒在八邪曠野,恒起諸使不求天人福德;為倒見邪道所困,作無間業誹謗正法,誹毀賢聖離諸善根,剛強麤獷不知恩分;若有所作尋即忘失,見修善者惡心譏謗,淺慧、少聞、多忘諸根不具,羸瘦少力衣服乏短;親惡知識胎中妄念,眾病所困顏色醜惡,不顧前後無有慚愧更想恐怖;一小食頃身、口、意行多作惡業,以是為貴。眾生常見、斷見,著五陰心、貪五欲心、喜心、掉心、怨心、欺心、濁心、麤心、恚心、不調心、不執心、不柔伏心、著非法心、無住心、相求心、散亂心、更相害心、離法心、無報心、計有法心、滅善心、不生善心、不求涅槃靜心、不知應供養心、集一切使縛心、老病死無因緣心、受諸煩惱心、執一切障礙心、毀法幢心、豎見幢心、更相訾毀心、共相食噉心、自貴心、困他心、嫉妒熾盛心、共相殺心、貪欲無厭心、嫉他一切所有心、無恩分心、盜竊心、邪婬心、欺調心、無願心,是時眾生無不爾者。於中展轉相從,聞如是聲,所謂: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病聲、老聲、死聲、害聲、難聲、陰使他國聲、枷鎖杻械繫閉聲、拷楚聲、說是非聲、罵詈聲、穿鑿聲、壞眾聲、竊盜聲、軍馬聲、飢饉聲、貪欲邪婬聲、妄語聲、癡狂聲、綺語聲、惡口聲、兩舌聲、嫉妒聲、出內積聚聲、鬥諍聲、吾我聲、愛憎聲、愛不愛聲、愛別離怨憎會聲、販賣聲、迭相鬻賣聲、處胎聲、臭穢聲、寒聲、熱聲、飢聲、渴聲、疲乏聲、疾痛聲、種殖聲、憂種種業聲、種種苦逼聲、種種疾疫聲、眾生展轉相從聞如是聲有四十五。
「『如是乏無善根尟善知識惡心眾生,爾時充滿娑訶世界。諸眾生為一切薩婆若所棄處無佛剎,謂無布施、持戒、修定,無善業集諸不善法;我當以八分聖道度生死海置無畏城。爾時眾生緣惡業重故,娑訶佛剎當極弊惡,為諸福德種善根者所見棄捨,處處地生鹹鹵、瓦礫、土石、諸山高下不平,多諸毒蟲、蚊虻、惡蛇、鳥獸;爾時充滿非時風起,惡濁麤澀非時暴雨,雜毒鹹苦霜雹災降;地生如是惡種草木,枝葉花果諸穀種味,眾生服食養身之具;非時惡濁雜毒麤澀,彼諸眾生食之,皆當增長麤惡殺害欺誑;傳說是非不相恭敬,生怖畏心、相憎嫉心、欲相害心;飲血食肉衣之以皮,好執兵器傷殺殘害,恃色族富貴算數外書,跨馬鳴弦人眾鬥戰,嫉妒傲慢,勤修種種如斯鄙賤,是苦難世。 

「『爾時我當從兜率天下,為度眾生熟善根故,於最妙轉輪王種第一夫人腹中受胎而住。我當爾時放淨光明遍照娑訶佛土,上至阿迦尼吒天下至金輪際妙光周遍。爾時眾生生娑訶佛剎者,或在地獄、或為畜生、或為餓鬼、或生天上、或生人中,在色界、無色界、想無想、非想非非想處,令彼一切見斯光明覺觸其身,令彼一切厭生死苦樂求涅槃,乃至住滅結心,是初種涅槃道種。我當受一切法決定三昧,受一意法門三昧心,十月住母腹中。又我得佛,眾生厭離生死,我所應度者,令彼眾生於十月中見我在胎結加趺坐,心入三昧如摩尼現。滿十月生時,以集一切福德三昧,六種震動,一切娑訶佛土,上至阿迦尼吒天下至金輪際,皆悉震動。彼時眾生生娑訶佛土者,或在地獄乃至人中,悉覺悟之。我當從母右脅而出,又以妙光普照娑訶佛剎無不周遍。爾時亦復覺悟娑訶佛土一切眾生,於未種善根眾生所著涅槃種,於已種涅槃種眾生生誓願到。若我足蹈地時,令此娑訶佛土六種震動,岠峨涌沒乃至金輪際。爾時眾生有依水、依地、依空、依四生處、依止五趣,我當覺之;有眾生未生誓願牙者當令生;已生誓願牙者,令住三乘得不退轉。令我生時娑訶佛土大梵魔王、帝釋、日月護世諸天、龍王、阿修羅化生大威德,夜叉、羅剎、龍、修羅令彼一切來供養我。令我適生即行七步。我以集一切福德三昧如是說法,令彼大眾得住三乘;其大眾中求聲聞乘者令住最後身我當度之;其有眾生求辟支佛乘者,令彼一切得顯明花忍;其有眾生求無上大乘者,令彼一切得金剛持海不動三昧,以是三昧得登三地。我欲浴時令其中最勝龍王彼來浴我,其有眾生見我浴者,令彼一切於三乘獲如是德,如前所說。其有眾生見我乘者,略說,為童子遊戲乃種種業示教眾生。

「『在宮婇女遊戲五欲,心生厭患,中夜捨出除去瓔珞嚴身之具,為伏諸異學尼乾陀、遮羅迦、彼利、波羅闍迦,離彼路多衣,求應法服,詣菩提樹。有眾生見我詣菩提樹者,我當以集一切福德三昧,為彼眾生說如是法,令彼一切勤求三乘。其有眾生殖聲聞種,令彼眾生一切結熟,住最後身從我得度。其有眾生求辟支佛乘者,令彼一切得顯明花忍。有殖大乘種者,令彼一切得金剛持海不動三昧,以是三昧得登三地。我當手自執草菩提樹下敷金剛座,於彼座上結加趺坐端身正意;我當如是入不動禪滅出入息,日日一從禪起,食半胡麻半以施人。我當爾所時行是苦行,今乃至阿迦尼吒際,依娑訶佛土,一切諸天來供養我,令彼一切證我苦行。其有求聲聞乘者,世尊令彼諸結皆悉除滅,住最後身從我得度。有求辟支佛乘者,乃至如前所說。如是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目*侯]羅伽,餓鬼、毘舍、遮鳩槃茶五通仙人,如是等來供養我,令彼一切證我苦行。其有求聲聞乘者,乃至如前所說。於此四天下異學行麤弊苦行者,令天非人唱告彼言:「汝等苦行無大果報,復非未曾有,於如是處住最後身菩薩所行苦行,入是禪捨心行縛,離於身行,滅口行喘息,日日一從禪起食半胡麻,行是苦行彼果甚大。彼大寬廣,不久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汝等不信可自往觀。」令彼一切捨難苦行,盡來見我苦行者;有殖聲聞乘種者,乃至如前所說。若有人王、群臣、百官及餘庶民在家事家業者,令彼一切來至我所見我苦行;有求聲聞乘者如前所說。若有女人來見我者,令是最後女身更不復受;有求聲聞乘者如前所說。若有禽獸見我坐修苦行者,令最後畜身更不復受;有禽獸殖聲聞乘種者,令更一生從我得度;有求辟支佛乘者如前所說。種種畜生作如是說,餓鬼亦如是說。

「『我當於爾所時,行如是苦行,一結加趺坐,令多億那由他百千眾生,證我苦行,得未曾有。於彼所種無量阿僧祇解脫種,我當如是修行苦行,先無眾生數異學、聲聞乘、辟支佛乘、無上大乘,能行如是苦行者,後亦無有眾生數異學乃至大乘,能行如是苦行如我所行。我未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丈夫行降魔官屬,留餘業報破結使魔,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其中我當令一眾生得阿羅漢,如是為二法得阿羅漢,如是第三、第四說法得阿羅漢。我當為二眾生故,現百千神通令住正見說多千法,文義具足隨所住果。眾生結山猶如金剛,我要當以金剛慧杵而破壞之,說三乘法。為一一眾生故,步步多百由旬,而為說法置無畏道。令我法出家無有遮礙、羸瘦、少力、荒忘、狂心、剛強、傲慢、無慧、多結、煩惱亂心及與女人,令我法出家得受具足。令我有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令我法中有多耶?若令天見諦,夜叉、龍、阿修羅具八聖分齊,乃至畜生令修梵行。 

「『世尊!我逮菩提已,有眾生於我惡心、害心,若刀、火、石,若以種種器仗,來至我所麤言罵辱,又於十方誹謗揚惡,雜毒飲食而用施我,我當如是留殘業果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逮菩提已,眾生於我先有怨嫌,執持殺具種種器仗,麤言罵辱,雜毒飲食,來至我所,出我身血,我以大悲梵柔軟音,猶如鍾鼓雷震之聲,為彼眾生說如是法,戒聞、三昧及與淨心,令彼眾生得住於善,改悔惡業逮具淨戒。令彼眾生無失解脫果,離欲漏盡障礙業報,我於是盡所留業果。

「『世尊!我逮菩提已,隨身毛孔之數,日現爾所化佛,皆具三十二大人之相、八十種好,我當遣彼化佛至空佛剎,又遣至不空處,亦復遣至五濁佛剎。彼諸國中眾生,造無間業、謗正法毀賢聖乃至集不善根;其中有求聲聞乘者、求緣覺乘者、求大乘者,於戒缺漏威儀不具犯於根罪,心意燋枯違失善道墜生死曠野,為邪道所困沒在曠野,令一一化佛日為如是億那由他百千眾生隨所說法。有眾生奉事摩醯首羅天者,隨現摩醯首羅天形而為說法,稱我娑訶佛土,勸彼眾生迴向誓願;彼諸眾生聞我名者,令彼眾生願生我國。

「『世尊!若彼眾生命欲終時,我不現前、不為說法、不生善心者,令我莫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眾生命終已,若墮惡趣不生我國得受人身者,使我忘失一切正法不現在前,令我不能具成辦作佛事。有眾生奉事那羅延者,乃至眾生命終已後,若墮惡趣,乃至令我不具成辦作佛事也。我逮菩提已,於一切佛土有造無間者,乃至邪道所困墜曠野者,令彼終已生我國中,彼身相貌猶如土色面若毘舍遮;念忘多失破戒臭穢,多病短命乏眾供具,彼諸眾生壽命短促,我時為彼諸眾生故,於娑訶世界隨幾四天下,我當於彼一切四天下從兜率天降神母胎示現出生,略說,童子遊戲種種伎藝、苦行、降魔、成三菩提、轉正法輪,於一切四天下示現具足作佛事已而般涅槃,乃至現分舍利。

「『我逮菩提已說一種句法,有眾生求聲聞乘者,令彼得解聲聞法藏說;有眾生求緣覺乘者,令彼得解因緣法說;有眾生求無上大乘者,令彼純解摩訶衍說;有眾生未具功德欲求菩提者,令彼得解布施法說;有眾生乏無福德求生天樂者,令得解戒說;有眾生更相怖畏濁心惡者,令彼得解慈法說;喜殺生者,令彼得解悲法說;慳貪嫉心者,令彼得解善法說;恃色倚強欲心昏濁者,令彼得解捨法說;耽著愛欲心者,令彼得解不淨法說;有大乘眾生憍慢亂心者,令彼得解阿那波那念法說;少慧求燈明者,令彼得解因緣法說;有少聞學者,令彼得解不忘失聞持法說;處邪見曠野者,令彼得解空法說;多想困者,令彼得解無想法說;不淨願困者,令彼得解無願法說;身意不淨者,令彼得解身意柔和法說;亂行所困者,令彼得解不忘菩提心法說;懷於瞋欲造困者,令彼得解無怨法說;滅至意困者,令彼得解無法說;惱心者,令彼得解無妒法說。

略說,忘善者,解照明說;作魔業者,解淨說;沒他論者,解勇出說;種種結困心者,解去離說;沒偏道者,解旋法說;大乘悕望心者,解不退說;厭生死者,解菩薩樂說;未得善地智者,解增長說;不想喜善根者,解惱悔說;心不等者,解無礙光說;沒惡業者,解濟度說;眾中畏者,解師子勝說;四魔陵心者,解勇健說;意不明佛剎者,解莊嚴光說;憎愛者,解脫捨說;佛法明不覺者,解第一幢翅由邏說;乏大慧者,解晃明說;愚闇困者,解日燈說;不求無盡辭者,解作得說;如沫求我者,解那邏延說;意傾動者,解堅住說;觀頂者,解高幢說;捨先誓者,解堅固說;退通者,解金剛意說;求道場者,解金剛場說;一切法不辱者,解如金剛說;欲知他心所念者,解行處說;欲知他根者,解慧道說;言不相干者,解入辭說;未得法身者,解修一切身說;希見如來者,解不眴說;具念一切作者,解無諍說;求轉法輪者,解無垢輪說;無因邪求者,解明順因緣說;一佛土常見者,解善作語說;未種相好因者,解莊嚴說;不能分別言音者,解辭道說;求一切種智者,解法性不隱說;於法退轉者,解堅固說;不達法性者,解通說;捨誓者,解不退說;道隱者,解無貌說;求等虛空智者,解無所有說;未滿波羅蜜者,解淨住說;未滿攝物者,解善攝說;未住梵行者,解等作說;未滿助菩提寶者,解不住行說;忘失善說智心者,解海印說;悕望無生法忍心者,解決定說;如所聞法廣分布心者,解不忘失說;更相善說無厭足者,解無障說;未得敬信三寶者,解集福德說;法門雨不知足者,解法雲說;三寶斷見者,解寶莊嚴說;不作智業者,解無生說;一切煩惱縛者,解空門說;於一切法輕心者,解智印說;未滿如來德者,解世諦現門說;於先佛所未積德者,解必變化說;未說一法門究竟念者;解一切法性說;一切經未了者,解法實等說;離六和敬法者,解一切法相說;不為思惟解脫者,遊戲神通說;欲入如來祕密者,解不求他說;不勤修菩薩行者,解得智說;不現生者,解至一切處說;行菩薩行有殘者,解受職說;如來十力未滿者,解最勝說;未得四無畏者,解勇進說;未得不共法者,解阿僧祇意說;無愚聞見者,解願道說;不能現前覺一切佛法者,解白淨無垢印說;有餘薩婆若智者,解善覺意說;未逮如來一切作者,解無邊盡法說。

「『有無量阿僧祇求大乘菩薩不諂曲不幻偽端直者,令彼菩薩以一句音得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三昧、七萬五千陀羅尼,以是功德諸菩薩摩訶薩,以大莊嚴而自莊嚴,令勇發不可思議妙願,令菩薩不可思議知見功德以自莊嚴;謂:身莊嚴以相好,口莊嚴以如意善說令眾歡喜,心莊嚴以三昧不退,念莊嚴以持不失,意莊嚴以強識,至莊嚴以至覺,義志莊嚴以堅誓,作莊嚴以辯誓,志極莊嚴以過地非地,施莊嚴以捨一切物,戒莊嚴以白淨無垢,意忍莊嚴於一切眾生無高下心,進莊嚴以一切事辦,禪莊嚴以一切三昧遊戲神通,慧莊嚴以知結使因由,慈莊嚴以至一切眾生處,悲莊嚴以不捨一切眾生,喜莊嚴以一切法得無疑惑,捨莊嚴以毀譽無二,通莊嚴以遊戲一切通,福莊嚴以得寶手無盡藏,智莊嚴以解一切眾生心念所行,覺莊嚴以善法覺一切眾生,明莊嚴以得慧眼明,辯莊嚴以得義法辭應辯,勇悍莊嚴以伏眾魔及諸異論,德莊嚴以逮佛無上德,法莊嚴以阿僧祇辯令普為眾生說法,明莊嚴以照一切佛法,光莊嚴以照諸佛剎變化,說莊嚴以所記不錯變化,教授莊嚴以隨所應教誡,神變莊嚴以到四神足彼岸一切受,如來莊嚴以入如來祕密法,自在莊嚴以智不從他得敬順一切,善法莊嚴以如說修行一切處無能退者。無量阿僧祇求大乘眾生,我以一向音淨除多不善以充足之,令彼諸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不因他得智具大法明,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又餘世界中眾生造無間者,乃至犯根罪心意燋枯;有求聲聞乘、有求辟支佛乘、有求無上大乘者,以隨願故生我佛土,集不善根麤獷樂惡,剛強倒見不攝意志;我當為彼八萬四千心行亂意眾生,廣說八萬四千部法。其中眾生求無上大乘者,我當為彼廣說六波羅蜜法,廣說檀波羅蜜,乃至廣說般若波羅蜜;其中眾生有求聲聞、辟支佛乘,未種善根求度世者,我當令彼住三歸依,後乃令住波羅蜜。喜殺生者令住不殺,貪重者令住不盜,染著非法者令住不邪婬,妄語相說者令住不妄語,樂昏濁者令住不飲酒,其有眾生有此五病者,我當令彼斷是五患住優婆塞戒。有眾生不樂善法者,我當令彼一日一夜住聖八分戒。其有少樂善根者,我當令彼來近我法,出家十戒得住梵行。其有眾生樂求善法者,我當令彼於善法中得受具足盡住梵行。我當為如是造無間業乃至不攝意志眾生故,以多種種若干句義文字變化而為說法,示現陰、界、入、無常、苦、空、無我,令住善安隱妙寂無畏城。 

「『我當為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如是法:其有喜樂論者,我當為彼現諸論法,乃至求解脫者,我當為彼現於空論;其有不樂善法者,我當為彼說勸化業;樂者,我當為說誦習一向禪空解脫。我為一一眾生故,步涉多百千由旬多種種若干句義文字方便變化,忍此疲惓,終至置於涅槃;乃至以誓力,我當五分壽減一;欲般涅槃時,我當碎身舍利如半芥子,為悲眾生故,然後當入涅槃;令我涅槃後正法住世千歲、像法住世復五百歲。

大陸四川峨眉山金頂十方普賢菩薩聖像02.jpg

大乘悲分陀利經立願舍利神變品第十七

「『我般涅槃後,其有眾生以眾寶物供養舍利,乃至一稱南無佛,一禮、一旋、一合掌業、一花供養者,令彼一切隨於三乘得不退轉。我般涅槃後,其有眾生於我法中能受一戒如說奉持,乃至讚誦一四句偈為他人說,其有聞者能發好心,供養法師,能以一花或設一禮,令彼一切隨於三乘得不退轉,乃至正法盡;法燈永滅,法幡倒已,令我舍利乃至入地金輪上住,隨其幾時娑訶世界窮乏珍寶,令成琉璃珠現如火色,名曰勝意。

令從彼上乃至阿迦尼吒際住,雨種種花: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波利質多羅伽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蘆遮摩那花、陀羅花、摩訶阿陀羅花、無垢輪花、百葉花、千葉花、百千葉花、普光花、普香花、善樂花、薩哆花、蘆遮那花、樂限月光花、明月花、無量色花、無量香花、無量光花,令雨如是等大花雨;令彼諸花出種種柔軟聲,所謂:佛聲、法聲、僧聲、三歸依聲、優婆塞戒聲、聖八分戒聲、出家十戒聲、施聲、戒聲、具足梵行聲、勸化聲、誦聲、習聲、禪定思惟九觀聲、不淨聲、阿那波那念聲、非想處聲、無所有處聲、無量識處聲、無量空處聲、勝處聲、一切處聲、止觀聲、空無相聲、緣起聲,令出具足聲聞藏聲、令出具足辟支佛乘藏聲、具說大乘六波羅蜜。令彼諸花出如是聲,令色界諸天聞如是聲,各自識念先造善根,令彼於一切善法摩訶薩不嫌,令從彼下為娑訶世界一切人說十善業令住其中;令欲界諸天亦如是聞。

令彼一切捨受使遊戲樂著心意;令彼一切各自識念先作善根;令彼從天來下為娑訶世界一切人說十善業勸令住中;令彼諸花於虛空中變成雜寶。世尊!所謂:金、銀、摩尼、真珠、琉璃、車璩、馬瑙及螺、珊瑚、虎珀、玫瑰右旋,一切娑訶佛土,令雨如是等寶;除滅娑訶佛土瞋諍、言訟、飢饉、疾疫,及他軍馬、惡風、雜毒一切除盡,令安隱康健無諸鬥諍言訟繫閉,娑訶佛土一切豐樂;其有眾生見寶觸寶隨作供具者,令彼一切於三乘法得不退轉,令彼逮下乃至金輪上住。

「『世尊!如是刀兵劫時,令彼舍利復更變成紺王摩尼,上至阿迦尼吒際住,降種種花雨,所謂: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花、波利質多羅花,乃至無量光花;令彼諸花出種種妙聲,所謂:佛聲乃至如前所說;令彼舍利乃至金輪上住。如是飢饉劫時,復令舍利上昇虛空乃至阿迦尼吒際住,降大花雨乃至如前所說。如是疾疫劫時,亦如前所說。如賢劫中我般涅槃後舍利當作佛事,勸化過數眾生於三乘住不退轉;如是五佛土微塵數大劫中,我舍利化眾生於三乘住不退。後過千恒河沙數阿僧祇,於十方無量阿僧祇餘世界中,諸佛世尊於彼出者,是我為菩薩時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先所勸化,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令住其中者,亦是我勸以波羅蜜得住中者,亦是我逮菩提已勸化眾生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令住中者。又我般涅槃後,眾生以我舍利神變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彼亦於後過千恒河沙數阿僧祇時,令彼菩薩於十方無量阿僧祇餘世界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稱譽讚歎說我名號:「過去久遠爾時有劫名賢,於彼賢劫始第四聖曰名號如是。彼先勸化我等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燋枯意集不善根造無間業乃至邪見,令我等得住六波羅蜜。緣是我等令得轉入一切種智,行正法輪轉深妙輪,令多億那由他百千眾生生天住解脫果。」

其有眾生求菩提者,彼如來所聞稱譽我,令以如是問彼如來:「唯!世尊!彼如來見何義趣,於彼重結五濁惡世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令彼諸如來為求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說我是具大悲,是初發心佛土莊嚴立願本事。令彼求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得未曾有信樂大法,令彼亦於一切眾生發如是大悲立如是願,攝度重結五濁惡土造無間業乃至集不善根者。

令彼諸佛如來亦以是授彼具大悲求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記,隨善男子、善女人意,重結五濁惡世立願。復餘諸佛世尊以我舍利神變,為求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廣說本事:「過去久遠時有聖日名號如是,般涅槃後舍利,於爾所時為如是苦切眾生現如是種種若干神變。以彼舍利神變,我等初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集諸善根,廣修波羅蜜,乃至如前所說。」』

大乘悲分陀利經歎品第十八

「善男子!爾時國大師海濟婆羅門,住寶藏如來前,乾闥婆、世人前,立如是具大悲五百願,而白佛言:『世尊!若我如是意不滿,不於來世賢劫五濁重結散亂惡世冥時,盲無導師無引導師,為見所困長處冥世造無間者,乃至如前所說。若我不能具成如是佛事如我立願者,我當還捨菩提願,非餘剎中善根迴向。世尊!是我所欲,我亦不欲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求辟支佛乘,亦不求聲聞乘,亦不求人天王位,亦不求五欲供具生天之樂,又亦不求乾闥婆、阿修羅、夜叉、羅剎、龍、迦樓羅,亦不求人中生,我不於如是等處善根迴向。世尊雖說施得大富,持戒生天,多聞大慧修行無異;世尊又說福德生善根迴向隨意皆告。世尊!我所作施、戒、聞、修福德,若我如是立願意不滿者,我以是一切善根迴向地獄眾生;其有眾生在阿鼻地獄受諸苦切者,以是善根令彼得脫,於此佛土得生為人,值如來法,令得羅漢而入涅槃。

若彼眾生業果不盡,令我今命終生阿鼻大地獄中,令我一形分為佛土微塵數身,令此一一身大如須彌山王,令一一身覺如是苦痛,如我一身覺苦痛甚;令我一一身受佛土微塵數地獄苦切,又令現在佛土微塵數十方餘世界中眾生,造無間業乃至造作入阿鼻業,又復於後乃至過佛土微塵數大劫中,於十方佛土微塵數餘佛國中,及此佛土眾造無間業者,我當為彼一切眾生故,住阿鼻獄受彼罪業,令彼眾生不墮地獄,永與苦別值遇諸佛,得度生死入涅槃城。

我當於爾所久遠住阿鼻獄度脫眾生,乃至如是於十方佛土微塵數餘佛剎中,眾生有造如是業應生燒炙地獄者,乃至如前所說。如是大燒炙、啼哭、大啼哭、刀劍、黑繩、還活等種種;畜生中作如是說;餓鬼中亦作是說;夜叉貧窮中亦作是說;如是鳩槃茶、毘舍遮、阿修羅、伽樓羅亦作是說。

於佛土微塵數十方餘世界中,眾生造起如是業,應生人中聾盲瘖啞、癃殘百病、手足不具、心意散亂、應食不淨,略如前說。

我當復還生阿鼻大地獄中,乃至隨幾所時,眾生於生死中受陰、界、入,我當於爾所時,久遠受如是種種地獄、畜生、餓鬼、夜叉、阿修羅、羅剎乃至人苦,如是諸苦我當受之,如前所說。

我若如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不滿,設復我如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滿者,乃至如前所說,令十方無量阿僧祇餘世界中現在住世說法諸佛世尊證我是事。

唯願世尊,授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於彼賢劫百二十歲世人中,我為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乃至佛.世尊,我能成辦如是佛事,如我所立誓願。』

「爾時一切大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及諸世人,在於虛空及住地者,唯除如來,彼一切無不墮淚,皆以五體禮婆羅門足,同聲讚言:

『善哉,善哉!大悲得深妙念於眾生,發深大悲、立深大願,如仁立願,以至意大悲覆一切眾生,又能攝度造無間業乃至集不善根。以是願故知仁是初發心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眾生良藥安濟歸趣,為脫眾生苦故立願,仁如是意必當得滿,如來正爾授仁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爾時無量淨王,啼泣雨淚,五體禮婆羅門足,叉手合掌,以偈讚曰:『奇哉甚深妙,乃至不著樂;愍傷哀眾生,為我等現寶。』

略說,時觀世音菩薩以偈讚曰:『自無所著著眾生,縱根逸馬已調伏;仁於諸根得自在,仁當總持智慧藏。』
時大勢至菩薩以偈讚曰:『是多億眾生,為善故來集;聞仁悲墮淚,異哉甚難事。』
時曼殊師利菩薩以偈讚曰:『精進誓堅固,妙慧甚明了;仁亦應受供,塗香及花鬘。』
時虛空印菩薩以偈讚曰:『仁如是行施,大哀愍眾生;渴時仁為濟,具三十二相。』
斷金剛慧照明菩薩以偈讚曰:『如虛空無邊,仁哀亦如是;為眾生津梁,今現菩提行。』
虛空照明菩薩以偈讚曰:『更無愍眾生,唯除諸如來;仁者功德具,妙慧心甚明。』
師子香菩薩以偈讚曰:『妙士於來世,亂結賢劫中;當得大稱譽,度脫眾生苦。』
普賢菩薩以偈讚曰:『勤劬生死嶮,處於邪曠野;能取燋枯意,食肉飲血者。』
阿閦菩薩以偈讚曰:『墜於無明闇,沒在結使淵;能取燋枯意,造無間業者。』
香手菩薩以偈讚曰:『仁見來世畏,如照鏡觀像;能取燋枯意,誹謗正法者。』
寶積菩薩以偈讚曰:『智戒二俱等,愍哀曰瓔珞;能取燋枯意,謗毀賢聖者。』
無恐畏菩薩以偈讚曰:『仁見苦眾生,於來世三界;能取燋枯意,依邪忘失者。』
花手菩薩以偈讚曰:『愍哀智精進,於此眾為最;能取燋枯意,生老病逼者。』
智稱菩薩以偈讚曰:『多病之所逼,使風塵充遍;掩以智慧水,降伏眾魔兵。』
持印菩薩以偈讚曰:『我等進不堅,能解脫濁結;如大德梵師,降伏諸結力。』
花月菩薩以偈讚曰:『精進力堅固,如德哀愍意;名稱遍三界,當割生死縛。』
無垢王菩薩以偈讚曰:『仁今說大悲,現示菩薩行;我等今禮仁,哀愍無過者。』
持大力菩薩以偈讚曰:『結病惡世中,仁修菩提行;當斷諸結根,仁願甚堅固。』
月鬘菩薩以偈讚曰:『智藏稱譏等,立願淨無垢;仁行菩提行,為眾生良藥。』
現力菩薩摩訶薩,悲泣墮淚,五體禮婆羅門足已,叉手合掌,以偈讚曰:『妙哉智明士,除諸結病穢;積德行如海,脫斯眾生苦。』」

-----------------------------------------------------
印度聖地─菩提迦耶‧正覺大塔1.JPG
-----------------------------------------------------

B.【釋迦如來—五百大願】

-----------------------------------------------------

釋洞光

一、前言

諸佛在因地時所發的本願,在大乘佛教裡,特別在本生談中,常有提到菩薩為了建設種種不同佛國土廣度一切眾生,故發了種種誓願。這些種種的誓願,當然不是說今世發了願,今世就能馬上有所成就,而是生生世世經過無量阿僧祇劫,不斷精進用功修行,以圓滿在因地時所發的誓願。諸佛所發的本願,一般來說可分為總願和別願。所謂的總願,是佛與佛之間的共同誓願,也就是四弘誓願。而別願則是有關下化眾生的種種各式各樣之特殊誓願。[1]因諸佛在因地時所發的誓願多寡、性質、種類不一,所以在成佛時,所攝取之佛國土及眾生也有所不同。比方說:藥師佛十二大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普賢菩薩十大願等等。然而,對於悲願來濁世的教主──釋迦如來,在因地修菩薩道時,所發的悲願,也許對於一般佛教徙來說應該較為陌生。

釋迦佛在因地時所發的五百大願,主要是出現在《悲華經》。 根據學者成松芳子的研究認為:[2]釋迦佛所發的五百誓願,所救渡的對象主要是劣根性的眾生,以及除了歸屬阿彌陀佛本願以外的三者,也即是二乘、造五無間罪以及誹謗正法的眾生。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就著《悲華經》來說,在無諍念王(阿彌陀佛的前身)的誓願中,淨土是無有二乘的,如經文中說:


譯本
內容

曇無讖譯[3]
令我世界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眾純諸菩薩。

秦代譯者失佚[4]
僧眾無數,聲聞、緣覺無能數者

宇治谷祐顯譯[5]
菩薩眾無量、聲聞辟支佛缺無にして、その數を知らず、但し一般智を除く。

Carat Chandra 之梵本[6]
aprameyacca me bodhisattvasaMgaH syAt crAvaka pratyekabuddhavarjito yatra cakyaM gaNayituM anyatra sarvajJAnena


但在《佛說無量壽經》等經典,才提到:「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7]第二、造五無間罪的眾生,以及最後的誹謗正法之眾生,主要如《佛說無量壽經》等中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8]對於彌陀與釋迦本願之間的相關問題,由於限於篇幅的關係,留待以後再作進一步討論。因此,僅針對釋迦如來之本願內容進行探討。

二、相關的經典譯本

在《悲華經》中記載[9]:釋迦佛在無量劫以前,有刪提嵐界善持劫,時是有佛出世,名曰寶藏如來,當時有國王,名無諍念(即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菩薩行時的前身),以及寶海梵志(即釋迦佛在因地修菩薩行時的前身),而寶海梵志教化大眾發菩提心後,聽取大眾發願成佛時,皆攝取圓滿莊嚴之佛國淨土,唯除婆由比紐,因而發了五百大願。經中除了記載釋迦佛本願之外,還記載著諸佛和菩薩在因地時所發的種種誓願。因此,有日本學者木村泰賢把《悲華經》視為本願叢書。[10]根據《開元釋教錄》記載[11]:《悲華經》在漢譯中有四個譯本,即西晉竺法護譯《閑居經》一卷、《大乘悲分陀利經》(秦代譯者失佚)、北涼道龔譯《悲華經》十卷、曇無讖譯《悲華經》十卷,但目前僅存有《大乘悲分陀利經》及曇無讖譯的《悲華經》而已。然而,此經亦存有梵本及藏本。[12]本文主要參考漢譯《悲華經》以及現代日本學術研究成果,來探討釋迦如來,在因地修菩薩行時所發的本願之內容,希望對釋迦如來的悲願有更進一步地認識和了解,以便能夠效仿學習釋迦如來之悲願精神。

三、近代對五百大願之詮釋

在諸佛菩薩當中,當然不因為所發的誓願多寡、成佛時國土淨穢等等而有勝劣之分。然而,諸佛菩薩渡眾生所發之本願皆有其殊勝之處,就如《悲華經》卷6〈諸菩薩本授記品〉中提到:

「爾時,(寶海)梵志復白佛言:『世尊!我已教化無量億眾,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諸眾生已各願取淨妙世界,離不淨土……有諸眾生多行貪婬、瞋癡、憍慢,悉當調伏於三乘中。是一千四佛所放捨者,所謂眾生厚重煩惱,五濁惡世能作五逆,毀壞正法,誹謗聖人,行於邪見,不孝父母……如是眾生,諸佛世界所不容受,是故擯來集此世界……爾時,娑婆世界賢劫中,人壽命千歲,是一千四佛大悲不成,不取如是弊惡之世,令諸眾生流轉生死,猶如機關無有救護、無所依止、無舍無燈,受諸苦惱而反捨放,各各願取淨妙世界。淨土眾生已自善調伏,其心清淨已種善根,勤行精進,已得供養無量諸佛而更攝取。世尊!是諸人等,為實爾不?』[13]

佛便回答寶海梵志說:

「爾時,世尊即告梵志:『實如所言。善男子!是諸人等,如其所憙,各取種種嚴淨世界,我隨其心已與授記。』[14]

儘管目前存有不同的譯本,但卻不容易看出其誓願之具體內容,只能在最後看到「作五百誓願已」,如《悲華經》中說:「爾時,寶海梵志在寶藏佛所,諸天大眾人非人前,尋得成就大悲之心廣大無量,作五百誓願已……」[15]或是在其同本異譯的《大乘悲分陀利經》中說:「爾時國大師海濟婆羅門(即寶海梵志),住寶藏如來前,乾闥婆、世人前,立如是具大悲五百願……」[16]。另外,在日本京都高山寺,供奉著《釋迦如來五百大願經》上、下二卷,此經主要是節錄《悲華經》裡的內容,再加以增補行文,使其經文順暢、條文明顯。之前曾有日本祖師明行比丘尼用自己的鮮血來書寫這一部經,就如高山寺所藏的古寫本中記載,明行比丘尼於「嘉禎三年,從三月廿二日始,於舍利御前每字香華供養,一字一禮儀,刺血和墨,同五月廿六日午時許書寫畢……」[17]另外,學者成田貞寛在他的〈高山所藏『釋迦如來五百大願經』の研究 〉[18]論文中,把高山寺所藏的《釋迦如來五百大願經》的願文,作了整理。也有學者如成松芳子認為:「五百」只是強調釋迦如來的卓越性,並非是實數。[19]無論如何,目前日本學界對五百大願仍持有不同的看法。

但為了對釋迦如來的悲願有更進一步地認識和了解,以便能夠效仿學習釋迦如來之悲願精神。以及在《悲華經》當中,所不容易看出釋迦佛所發五百大願之願文和願文之間的相關性,因此筆者借助了日本學者成田貞寛的〈高山所藏『釋迦如來五百大願經』の研究 〉[20]之研究成果,並加以整理及說明。希望能藉助成田的研究,來對釋迦佛在因地時所發的悲願有所了解。在五百大願中,內容主要可分為七大項:

1
明修行六度者

從第一願至第四十願

2
明八相者

自第四十一願至第二百五十五願

3
明滅後利益者

自第二百五十六願至第二百七十願

4
明重願濟度獄苦者

自第二百七十一願至第二百八十願

5
明現前請瑞者

自第二百八十一願至第二百八十三願

6
明願生死結緣者

自第二百八十四願至第二百九十二願

7
明願未來現益者

自第二百九十三願至第五百願


四、釋尊悲願對佛弟子們的啟示

上來對於釋迦如來五百大願作了整理。[21]在釋尊未成佛時,聽見許多人成佛時,皆取清淨的國土。他明知道這個世界的眾生難調難伏,可是他還是願意選擇在無佛世間、五濁惡世、種種不圓滿的娑婆世界成佛。他願自己成佛時,「所化的眾生,皆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儐棄惡業眾生,[22]願令他方世界所有五逆之人,乃至行諸邪道,登涉罪山,如是眾生臨命終時,悉來集聖聚生我世界……為是眾生,廣作佛事。[23]若有眾生犯於諸罪,當以身命代其受罪。[24]為作救護、為一一眾生種諸善根,願入阿鼻地獄受無量苦。[25]是諸眾生若業未盡,我當捨壽入燒熱地獄,代受苦惱。[26]若諸眾生,惡業急難受諸苦惱,聞我名號至心稱念,到彼苦所,攝持救護,令得解脫,[27]已為眾生作大良藥,為作歸依,擁護舍宅,為令眾生得解脫。[28]」

另外,在本生談中敘述[29]:當年,釋尊出家的主要動機,是不忍眾生受苦。遊四城門後對於生命的無奈、不圓滿,捨棄一切而決然出家。這不是消極厭世,而是更積極地接近人群。唯有「為家忘一人,為村忘一家,為國忘一村,為身忘世間」[30],為了要讓大眾遠離痛苦,找尋一條離苦得樂之方法,因而割捨自我的成見與世間的享受,並且到處和人分享他的法喜與離苦之道,這種大愛的精神不是更積極地接近人群嗎?釋尊成佛後,不以領導者而自居,認為自己也是僧團中的成員[31],他給盲比丘衽針[32];替病比丘洗滌[33];向小比丘懺摩[34]……等等。

釋尊在世時,把正法託付在僧團中,依法來攝僧[35]。而僧團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在家信眾的護持。釋尊的這種高尚的悲願,身為四眾弟子的我們,更應時時刻刻緬懷釋尊的恩德與效法釋尊的悲願精神!因此當我們修行時,遇到種種挫折,或是當我們的工作量太多,而事多心煩快退失道心時,別忘了還有我們的慈悲老師──釋迦世尊,曾經立下五百大願,無時無刻地都在為我們五濁之眾生鼓勵和祝福。所以修行是不孤單寂寞的!因為釋尊時時刻刻都在陪伴和加持著我們。感恩釋尊,來這動蕩不安的五濁惡世教化我們。感恩三寶的加被,讓我能學習到佛法。感恩師長的恩澤,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感恩一切的眾生,願一切眾生沒有身體的痛苦、沒有內心的痛苦,願一切眾生皆得到究竟的幸福、安穩、快樂!

附表︰五百大願的願文
第一檀度利益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行檀波羅蜜時,若有眾生世世從我,求是所須隨其所求,要當給足飲食乃至天冠佛餝如是等物,我於眾生,乃至貧窮生大悲心悉皆施與。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不求果報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雖作是施,不求天上人中果報,但為調伏攝眾生故,以是因緣捨諸所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布施過量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若眾生有乞求過量,所謂奴婢、聚落、城邑、妻子、男女、手、腳、鼻、舌、頭、目、皮、血、骨、肉、身命,乞求如是過量之物,爾時我當生大悲心以此諸物持用布施,雖作是施不求果報,但為調伏攝眾生故。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檀度勝他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我行檀波羅蜜時,過去菩薩行檀波羅蜜者所不能及,未來菩薩行檀波羅蜜者亦不能及。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五數劫行檀度相續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我於來世為行菩薩道故,於百千億劫當行如是檀波羅蜜。世尊,未來之世,若有欲行菩薩道者,我當為是行檀波羅蜜,令不斷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六修行戒度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我初入尸羅波羅蜜時,為阿耨菩提故,持種種戒修諸苦行,雖持是戒不求果報,但為調伏攝眾生故。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七修行忍辱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我行忍辱波羅蜜時,觀我無我,故五情不為五塵所傷,我如是行羼提波羅蜜不求果報,但為調伏攝眾生故。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八修行精進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我行精進波羅蜜時,觀有為諸法離諸過惡,見無為法微妙寂滅,精勤修集,於無上道不生退轉。如是精勤不求果報,但為調伏攝有情故。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九修行禪定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我行禪波羅蜜時,若一切處修行空相得寂滅法,是名禪波羅蜜。如是行時不求果報,但為調伏攝眾生故。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十修行慧度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我行般若波羅蜜時,若解諸法本無生性,今則無滅,是名般若波羅蜜。雖行般若波羅蜜,不求天上人中果報,但為調伏攝眾生故。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十一過去未來慧度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我於無量百千億阿僧祇劫,堅固精勤修集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或有菩薩於過去世不為阿耨菩提行菩薩道,堅固精勤修集般若波羅蜜。未來之世或有菩薩未為阿耨菩提行菩薩道,修集般若波羅蜜,是故我今當於未來世發菩提心,修菩薩道令諸善法無有斷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十二開示大悲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初發心已為未來諸菩薩等,開示大悲乃至涅槃,有得聞我大悲名者,心生驚怪歎末曾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十三不著六度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我行六波羅蜜時,於我布施不自稱讚,不依持戒,不念忍辱,不倚精進,不味諸禪,所有智惠不著三界。雖行如是六波羅蜜不求果報。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十四濟度重罪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有諸眾生離聖七財,諸佛世界之所擯棄,作五逆罪,毀壞正法,誹謗賢聖行,於邪見重惡之罪猶如大山,常為邪見之所覆蔽。是故我今為是眾生,專心莊嚴精勤修集六波羅蜜。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十五自代地獄苦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我為一一眾生種善根,於十劫中入阿鼻地獄受無量苦。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十六自代畜生苦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我為一一眾生種善根故,於十劫中入畜生界受無量苦。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十七自代餓鬼苦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我為一一眾生種善根故,於十劫中入餓鬼界受無量苦。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十八自代貧窮鬼神苦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我為一一眾生種善根故,於十劫中入貧窮鬼神界受無量苦。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十九自代卑賤人中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為一一眾生種善根故,於十中劫生卑賤人中受無量苦。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廿種他善根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空無善根失念燋心,我悉攝取而調伏之,令種善根。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廿一不欣世樂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發心已後乃至賢劫,於其中間終不願在天人中受諸快樂,唯除一生處兜率天待時成佛,世尊!我應如是久處生死。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廿二自行供佛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如一佛世界微塵等劫,以諸所須供養諸佛,為一眾生種善根故。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廿三為他供佛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以一佛世界微塵數等諸供養具,供養十方無量無邊一切諸佛,為一眾生種善根故。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廿四於佛得功德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亦於十方無量無邊一一佛所,得如一佛世界微塵數等諸善功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廿五令住無上菩提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於一一佛前,復得教化如一佛世界微塵數等眾生,令住無上菩提之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廿六令住緣覺菩提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於一一佛前,復得教化如一佛世界微塵數等眾生,令住緣覺菩提之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廿七令住聲聞菩提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於,於一一佛前,復得教化如一佛世界微塵數等眾生,令住聲聞菩提之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廿八作仙結緣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若有世界,佛未出世,願作仙人身教諸眾生,令住十善,五神通中遠離諸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廿九變身摩醯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事摩醯首羅天,我願化身如魔醯首羅而教化之,令住善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卅變身八臂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事八臂天者,亦願化為八臂天身而教化之,令住善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一化日天子願
願我未來得菩薩道時,若有眾生事日天子者,亦願化為日天子形而教化之,令住善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二化月天子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事月天子者,亦願化為月天子身而教化之,令住善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三化梵天身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事梵天者,亦願化為梵天之身而教化之,令住善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四化天帝釋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事天帝釋,亦願化為天帝釋之身而教化令住善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五金翅鳥身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事金翅鳥,亦願化為金翅鳥身而教化之,令住善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六四天王身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事四天王,亦願化為四天王身而教化之,令住善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七諸夜叉身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事諸夜叉,亦願化為諸夜叉身而教化之,令住善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八乾闥波身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事乾闥波,亦願化為乾闔波身而教化之,令住善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九阿修羅身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事阿修羅,亦願化為阿修羅身而教化之,令住善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緊那羅身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事緊那羅王,亦願化為緊那羅身而教化之,令住善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一摩睺羅伽身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事摩睺羅伽,亦願化為摩睺羅伽身而教化之,令住善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二執金剛神身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事執金剛神,亦願化為執金剛神身而教化之,令住善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三威德大神身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事威德大神,亦願化為威德大神身而教化之,令住善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四諸鬼神身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事諸鬼神,亦願化為諸鬼神身而教化之,令住善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五五通仙身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事五通仙,我亦願化為五通仙身而教化之,令住善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六師子等身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事師子等,亦願化為師子等身而教化之,令住善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七兎身教化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事兎,亦願化為兎身而教化之,令住善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八身與飢餓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若見飢餓眾生,我當以身血肉與之令其飽滿。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九代罪救護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犯於諸罪,當以身命代其受罪為作救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五十利益大惡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未來世中有諸眾生離諸善根燒滅善心,我爾時為是眾生,當勤精進行菩薩道,墮在生死受諸苦惱。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五十一賢劫利益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乃至過一恆河沙等阿僧祇劫,入第二恆河沙等阿僧祇劫,後分初入賢劫火鬚摩納,成阿耨菩提字拘留孫如來時,我所教化離諸善業,乃至常為邪道之所覆蔽。無佛世界所棄損者,令發阿耨菩提心,行檀波羅蜜安心住於不退轉地,皆令成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五十二得見諸佛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所化眾生皆成佛己,在於十方如一佛土微塵數等諸佛世界轉正法輪,令諸眾生於阿耨菩提種諸善根,出離惡道,安心得住功德智惠助菩提法者,願我爾時悉得見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五十三化益多佛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若有諸彿在在處處遣諸眾生至諸佛所,受阿耨菩提記令得陀羅尼三昧忍辱,即得次第上菩薩位。得於種種莊嚴世界,各各悉得隨意所求取淨佛土,如是眾生悉是我之所勸化者。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五十四見他方佛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拘留孫佛成佛之時,我至其所以諸供具而供養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五十五諸法利益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拘留孫佛成佛之時,種種諮問出家之法,持戒清淨、廣學多聞、專修三昧、勤行精進、說微妙法,唯除如來餘無能勝。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五十六調伏鈍根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拘留孫佛成佛之時,我至其所,是時或有鈍根眾生,無諸善根墮在邪見行不正道、作五逆罪毀壞正法、誹謗賢聖重惡之罪,猶如大山。我時當為如是眾生,說於正法攝取調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五十七自在佛事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拘留孫佛成佛之時,我至其所,佛日沒已,我於其後自然當作無量佛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五十八恭敬讚歎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伽那伽牟尼佛成佛之時,我至其所,以諸供具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五十九諮問出家法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伽那伽牟尼佛成佛之時,我至其所種種諮問出家之法,持戒清淨、廣學多聞、專修三昧、勤行精進、說微妙法,唯除如來餘無能勝。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六十正法攝取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伽那伽牟尼佛成佛之時,我至其所,或有鈍根眾生,無諸善根行不正道作五逆罪,集諸重罪猶如大山時,我當為如是眾生說於正法攝取調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六十一當作佛事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伽那伽牟尼佛成佛之時,我至其所,彼佛世尊入滅度,我於其後自然當作無量佛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六十二迦葉佛恭敬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迦葉佛成佛之時,我至其所,以諸供具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六十三再諮問出家法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迦葉佛成佛之時,我在其所種種諮問出家之法,持清淨戒、廣學多聞、專修三昧、勤行精進、說微妙法,唯除如來餘無能勝。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六十四再正法攝取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迦葉佛如來成佛之時,我至其所,是時或有鈍根眾生,無諸善根墮在邪見行不正道,作五逆罪、毀壞正法、誹謗賢聖,諸重罪猶如大山我時,當為如是眾生說於正法攝取調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六十五重當作佛事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迦葉佛如來成佛之時,我至其所,彼佛世尊入般涅槃,我於其後自然當作無量佛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六十六千歲利益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乃至人壽千歲,於我爾時勸諸眾生,令住三福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六十七生天利益願
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過千歲已,上生天上為諸天人講說正法,令得調伏、令得不退三乘菩提。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六十八令趣三乘願
願我未來將成佛時,所化眾生,皆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儐棄惡業眾生。愚癡自在有諸放逸、慳貪、嫉妬,墮在黑闇、瞋恚、憍慢、非法行欲、非法求財、行邪倒見、離聖七財,如是眾生滿娑婆界,我皆教化令趣三乘。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六十九再令趣三乘願
願我未來將成佛時,國土眾生,皆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儐棄惡業眾生。不孝父母,於諸沙門、婆羅門所,不生恭敬,應作不作,不應作而作,不行福事,不畏後世,不勤修於三福所,不樂三乘,於三善根不能修行,不修十善、懃行十惡,其心常為四倒所覆,安止住於四破戒中,令四魔王常得自在,漂在四流、五蓋蓋心。如是眾生滿娑婆界,我皆教化令趣三乘。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七十大悲教化願
願我未來將成佛時,所化眾生,皆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儐棄惡業眾生,六根放逸,行八邪法,入大罪山,起諸結缚,不求天上、人中果報,邪倒諸見,起於邪見,行於五逆,毀壞正法,誹謗聖人,離諸善根,貧窮下賤,無無所畏心,不識恩義,失於正念,輕蔑善法,無有智慧,不知學問,破戒諛諂,以嫉妬心,於所得物,不與他分,互相輕慢,無有恭敬,懶惰懈怠。如是眾生滿娑婆世界,我以大悲教化,令住三乘菩提。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七十一令住三乘菩提願
願我未來將成佛時,所化眾生,皆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儐棄惡業眾生,諸根缺漏、身體贏劣、乏於衣食、親近惡友、處胎失念,以受種種諸苦惱故,惡色憔悴,其眼互視,無慚無愧,互相怖畏,於一食頃,身、口、意業,所作諸惡無量無邊,堅著五欲,深生貪著,常起忿恚怨賊之心,欲害眾生,心常瞋惱,穢濁麁朴,未得調伏。如是眾生滿娑婆界,我以大悲教化令住三乘菩提。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七十二再令住三乘菩提願
           
願我未來將成佛時,國土眾生,皆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儐棄惡業眾生,於善不善,不信果報;於諸善法,起違背心;於滅善法,生歡喜心;於不善法,起專作心;於寂滅涅槃,不起求心;於持戒沙門,所生不敬心;於諸結業,起希求心;於諸煩惱,起受持心;於五逆法,起攝取心;於正法幢,起遠離心;於諸見幢,起竪立心;常起相違,輕毀之心;共起鬪諍,相食噉心;於諸惡業,起無厭心;於他財物,起嫉妬心;於受恩中,起不報心;於諸眾生,起賊盗心;於他婦女,起侵惱心。如是惡心娑婆世界,我以大悲悉皆教化,令住三乘菩提。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七十三再大悲教化願
願我未來將成佛時,住所國土,有諸眾生無有善心,常是故聞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疾病聲、老死聲、惱害聲、八難聲、閉繫聲、杻械聲、枷鎖聲、縛束聲、奪他財物侵惱聲、瞋恚輕毀呵責聲、破壞眾生和合聲、他方國賊兵甲聲、餓飢聲、榖貴偷盗聲、邪婬妄語狂癡聲、兩舌惡言綺語聲、慳貪嫉妬聲、攝取聲、著我我所鬪諍聲、憎愛適意不適聲、恩愛別離聲、憂愁聲、怨憎集聚苦惱聲、處胎臭穢不淨聲、寒熱飢渴疲極聲、耕犁種殖忽務聲、種種工巧疲厭聲、疾病苦患羸損聲,如是苦聲充滿國土。眾生常聞如是苦聲,斷諸善根,離善知識,常懷瞋恚,皆悉充滿娑婆世界。我以大悲教化,令住三乘菩提。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七十四下生利益願
願我未來將成佛時,所住國土眾生惡業故,由劫末故,其地多有鹹苦、鹽鹵、土沙、礫石、山陵、埠阜、谿谷、溝壑、蚊虻、毒蛇、諸惡鳥獸,充滿其中;粗涉惡風非時而起,常於非時惡雹雨水,其雨水味毒酢鹹苦。以是雨故生諸藥草,樹木莖節枝葉花香,百榖諸味皆悉雜毒。如是非時,粗涉惡濁雜毒之物,眾生食已增益瞋恚,顏色憔悴無有潤澤,於諸眾生心無慈愍,謗聖人,各各無有恭敬之心,常懷恐怖共相殘害,生惱亂心,噉肉飲血剝皮而衣,執持刀杖勤作殺害,自恃豪族色相端正,讀誦外典便習鞍馬,善用刀矟、弓箭射御於自眷屬,生嫉妬心。若諸眾生修習邪法,受種種苦,爾時願我以大悲願力,從兜率天下生最勝轉輪王家、若自在王家處,在第一大夫人胎內為諸眾生調伏其心,現如是相。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七十五入胎放光願
願我未來修菩薩行將成佛時,尋入胎時放大光明,其光微妙遍照娑婆世界,從金剛際上至阿迦貳吒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七十六令見光明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入胎之光遍照娑婆世界,其中所有諸眾生等,若在地獄、若在畜生、若在惡鬼、若在天上、若在人中、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等,一切眾生悉願令見我微妙光明。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七十七種涅盤根裁願
願我未來世滿菩薩行將成佛時,入胎之間所放光明,一切眾生令得見光。若光明觸身,亦願得知以見。知光故悉得分別生死過患,懃於無上寂滅涅槃,乃至一念斷諸煩惱,是名令諸眾生初種涅槃之根裁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七十八處胎選擇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所胎於十月中得選擇一切法,入一切法門,所謂無生空三昧門。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七十九空門功德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所胎之中得無生空三昧門,於未來世無量劫中,說此三昧善決定心,不可得盡。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八十願出胎利益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若我出胎成阿耨菩提已,彼諸眾生,我當拔出令離生死,如是等眾生悉令見我處胎之相。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八十一正受思惟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我雖處胎滿足十月,然其實是住珍寶三昧,結加趺坐正受思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八十二願從右脇生願
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處母胎內十月滿已,從右脇出,以一切功德成就三昧力故,令娑婆世界從金剛際,上至阿迦尼吒天六種震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八十三生時震動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出胎之時世界震動,其中眾生或處地獄、畜生、餓鬼、天上、人中,悉得醒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八十四出胎光明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出胎之時復以微妙光明遍照娑婆世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八十五見光覺醒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出胎之時所放光明遍照世界,其中眾生令得見光,醒悟一切眾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八十六涅槃善根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出胎放光之時,若有眾生未種善根,我當安止令種善根。餘涅槃中,種善根已,令諸眾生生三昧身。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八十八五道得菩薩願
願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我出右脇足踏地時,世界震動,所有眾生依水、依地;於虛空中,胎生、卵生、濕生、化生,生五道者悉得菩薩出胎足踏地之相。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八十九令得三昧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我出右脇足踏地時,震動世界,其中眾生未得三昧,願皆得之。得三昧已,安止令住三乘法中,不退轉地。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九十異生供養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出胎生已,於娑婆世界所有諸天、梵王、魔天、忉利諸天及日月天、四天王天、諸大龍王,乃至夜叉、羅剎悉令盡來共供養我。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九十一尋行七步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出胎生已,尋行七步。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九十二選擇功德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出胎生巳,行七步已,選擇功德三昧力故,說於正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九十三令生歡喜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出胎生已,行七步時,說正法門,令諸大眾心生歡喜,住於三乘。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九十四意樂聲聞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行七步已,說正法時,若有眾生學聲聞者,願盡此生便得調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九十五意樂緣覺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行七步已,說正法時,若有眾生習學緣覺乘者,一切皆得日光忍辱。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九十六意樂大乘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行七步已,說正法時,若有眾生學大乘者,皆得執持金剛,愛護大海三昧,以三昧力故超過三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九十七誕生洗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出胎已後,我於爾時悕求洗浴,願有最勝大龍王來洗浴我身。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九十八令住三乘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出胎洗浴,一切眾生令得見之、令住三乘如上所說。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九十九示現童子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我為童子乘羊車時,所可示現種種伎術,為覺悟一切諸眾生故。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伎術希有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我童子時所示現之種種伎術,世間希有他人所不及也,令一切眾生見之,令住三乘不退地中。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一在家受樂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為化眾生故示現處在宮殿、妻子、綵女、五欲之中,共相娛樂。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二示現娛樂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示現處在宮殿、妻子、綵女、娛樂之相,一切眾生令得見之,即住三乘不退轉地。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三夜半出家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我雖處在宮殿、妻子、綵女、娛樂遊戲,見其過惡夜半出城,除諸瓔珞嚴身之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四令發道心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厭離世間微妙五欲,夜半出城,諸天來集,龍神驚目,嘆未曾有。見聞眾生皆發道心,於三乘中得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五道場袈裟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夜半出城,為欲破壞尼乾子等諸外道師,恭敬衣服故,我著袈裟至菩提樹。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六令住正法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眾生見我處於菩提樹下,皆悉發願住於正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七已發三乘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坐菩提樹下,以一切功德成就三昧力,說三乘法。眾生聞已,令得三乘聖果。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八受草趺坐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我自受草於菩提樹下,敷金剛坐處,結跏趺坐。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九繫念三昧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菩提樹下坐金剛座,身心正直,繫念入於阿頗三昧之中。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一十食米施殘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於菩提樹下入阿頗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出入息得停住寂靜,於此定中一日一起,日食半麻半米,以其餘半施於他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一十一聞苦供養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於菩提樹下修集苦行,如是乃至久遠修集苦行。娑婆世界上至有頂,聞我名者皆到我所,供養於我。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一十二諸眾證明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於菩提樹下如是苦行,一切諸天龍神,悉當為我而作證明。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一十三心得寂靜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菩提樹下,其樹枝葉花菓花好,眾生見聞來至樹邊,乃至鬼畜、毒蟲之輩,願令是等離貪、瞋、痴心,而得寂靜。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一十四緣覺種善根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菩提樹下修苦行時,若有眾生見聞苦行,於緣覺等種善根者,我當教化二乘正果。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一十五大乘種善根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菩提樹下修苦行時,若有眾生見聞苦行,於大乘種善根者,我當教化大乘佛果。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一十六外道歸依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菩提樹下修苦行時,若有四天下眾生,修於外道,麁食苦行。有諸非人往至其所,說如是言:卿等不能悉行諸苦行,亦復不得大果報也,非是希有!如我法中,有一生菩薩行於苦行,復入如是微妙禪定,身、口、意業皆悉寂靜,滅出入息,一日一夜,日食半麻半米,如是苦行得大果報,得大利益。是苦行人,不久當成阿耨菩提。若不信我所言者,自可住至其所,觀其所作。願是諸人捨其所修,悉來我所觀我苦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一十七住三乘不退地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四天下一切修外道苦行者,捨其所修,來見我苦行者,悉皆安住三乘不退地。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一十八貴賤供養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坐菩提樹下修苦行時。若有諸王、大臣、人民、在家、出家,一切見我行是苦行來至我所,供養於我。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一十九貴賤安住三乘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坐菩提樹下修苦行時,國王、大臣、人民、在家、出家,一切眾生見我苦行者,悉皆安住三乘不退地中。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二十受女人供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坐菩提樹下修苦行時,若有女人見我苦行來至我所,供養於我。是諸女人所受身分,即後邊身不受女身。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二十一女人安住三乘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若諸女人見我苦行,皆悉安住三乘不退地。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二十二不轉畜生身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若有諸禽獸,見我苦行亦至我所,是諸禽獸於此命終,更不復受畜生之身。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二十三禽獸令住三乘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若有一切禽獸,來見我苦行者,皆悉令住三乘不退地。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二十四小蟲令安住三乘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微細小蟲、餓鬼等類,來見我苦行者,皆悉令安住三乘不退地。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二十五遠劫證明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我如是久遠苦行,一結跏趺坐時有百千億那由他等無量眾生,為我證明。如是眾生已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種解脫子。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二十六苦行勝過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我如是苦行,過去眾生未曾有能作如是苦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二十七苦行勝現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我如是苦行,餘一切外道、聲聞、緣覺、大乘人,亦無有能作如是苦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二十八苦行勝未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我如是苦行,未來眾生亦無能作如是苦行,及餘外道、聲聞、緣覺、大乘之人,亦無能作如是苦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二十九超過三世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已能作大事。所謂破壞魔王及其眷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三十樹下降魔願   
願我未來滿菩薩行將成佛時,我願破煩惱魔,成阿耨菩提。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卅一殘業報身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為一一眾生安住阿羅漢勝妙果中,隨爾所現,時受殘業報身。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卅二聞名入菩薩地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諸眾生一聞我名,令入菩薩地。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卅三利益神通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為一一眾生故,示現百千無量神力,欲令安住正見之中。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卅四隨時說法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為一一眾生故,說百千無量法門義,隨其所堪令住聖果。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卅五破眾煩惱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以金剛智慧,破一切眾生諸煩惱山,為諸眾生說三乘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卅六施無所畏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為一一眾生故,過百千由旬不乘神力,往至其所而為說法,令得安住無所畏中。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卅七無障出家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或有諸人於我法中欲出家者,願無障礙。所謂:羸劣、告令、二狂亂、憍慢、無有畏懼、癡無智慧、多諸結使、其心散亂。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卅八女人大戒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女人欲於我法中,出家學道,受大戒者,願令成就。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卅九供養四眾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願我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悉得供養。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四十異類授諦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願諸天人及諸鬼神,於我法中,得四聖諦。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四十一異類八戒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諸龍、阿修羅及餘畜生,於我法中,受持八戒,淨修梵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四十二殘害忍受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於我生瞋,或以刀杖、火坑及餘種種欲殘害於我,我能忍受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四十三誹謗忍受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或以惡言,誹謗罵譽遍十方界,而作輕毀,我能忍受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四十四殘業悉受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或以毒食,以用惡施於我,如是殘業我悉受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四十五濟度怨賊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往昔所有怨賊眾生起於害心,種種惡言以雜毒食,出我身血。如是等人,悉以惡心來至我所,我當以持戒多聞三昧,大悲薰心不生惡念,梵音妙聲而為說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四十六天上障盡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於我所起害心之眾生,聞深妙法心生清淨住於善法,所作惡業,尋復懺悔。更不復作,悉令得生天上人中無有障礙。生天人中得妙解脫,安住勝果,離諸欲惡,永斷諸流,障礙業盡。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四十七眾生業盡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諸眾生惡業急難受諸苦惱,聞我名號至心稱念,到彼苦所,攝持救護,令得解脫。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四十八化佛利益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一切有身諸毛孔,有諸化佛出三十二相,瓔珞其身,八十隨好,次第莊嚴。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四十九化佛道至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己,如是化佛從諸毛孔出,我當遣至無佛世界、有佛世界及五濁界,莊嚴作佛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五十化佛濟惡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己,若世界有五逆人,毀壞正法、誹謗聖人乃至斷諸善根。如是眾生,百千萬億遍滿世界,一一化佛一日之中,遍為說法令住聖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五十一隨類化身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己,若有眾生欲學聲聞、緣覺、大乘,毀破諸戒,退捨所學,燒滅善心失於善道,墮在生死空曠澤中行諸邪道。如是眾生,百千萬億遍滿世界,示現隨類相應化身,遍為說法教化示道,戒品還具聖道現前,令證正果。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五十二變形利益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奉事魔醯首羅,隨作其形而為說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五十三現形說法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於十方界為諸眾生,現大梵天王身而為說法,亦於爾時稱我名字而讚嘆之,令一切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五十四聞讚生人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願諸世界一切眾生,聞讚嘆我,心生歡喜,種諸善根生我世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五十五臨終利益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諸眾生臨命終時,我不在其前為演說法,令心淨者,我於未來終不成阿耨菩提。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五十六惡道生人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現種種異類身教化諸眾生,命終之後墮三惡道,不生我國受人身者;我之所知,見無量正法悉當滅失,所有佛事皆不成就。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五十七轉彼邪心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事諸異道,願得涅槃,轉彼邪心令入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五十八他逆引來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願令他方世界所有五逆之人,乃至行諸邪道登涉罪山,如是眾生臨命終時,悉來集聖聚生我世界,隨其本相所受身色,蒼白無潤,面目醜陋。如毗舍遮失念破戒,臭穢短命,以此諸惡損滅其身,資生所須常不供足。為是眾生,故於婆娑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廣作佛事,令發三乘不退菩提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五十九生兜率天願
願我未來將成佛時,一時化作百億菩薩身,生百億兜率天。為一生補處菩薩,為諸天人說微妙法,利益眾生令證菩提。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六十下生利益願
願我未來將成佛時,從百億兜率天各各下生,百億南閻浮提極勝王家,第一夫人胎中,廣作佛事利益眾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六十一說法利益願
願我未來將成佛時,從第一夫人胎中,右脇一時出生,十方放光七步往來,各各說法利益眾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六十二作童子形願  
願我未來將成佛時,於百億四天下作童子形,學諸伎藝利益眾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六十三苦行利益願
願我未來將成佛時,各於百億南瞻部州作太子,時於五欲樂各生厭離,同時出城,六年苦行利益眾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六十四破諸魔王願   
願我未來將成佛時,於百億菩提樹下,各各端坐破諸魔王,同時斷惑證大菩提,成就惡世一切眾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六十五轉正法輪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於百億四天下轉正法輪,利益眾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六十六流布舍利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廣作佛事於百億四天下,同時入涅槃。後流布舍利,令諸眾生於三乘道得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六十七轉法輪相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一音說法眾生聞者隨類得解。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六十八得知聲聞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或有眾生學聲聞乘,聞佛說法得知聲聞法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六十九得解緣覺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或有眾生修學辟支佛乘,聞佛說法便得解於辟支佛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七十解了大乘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或有眾生修學無上大乘,聞佛說法便得解了大乘之法,純一無雜。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七十一聞法捨財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修集助菩提法,欲得菩提。聞佛說法即得捨財行於布施。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七十二聞法持戒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離諸功德,悕求天上人中快樂,聞佛說法即得持戒。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七十三聞法慈心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己,若有眾生互相怖畏,有愛瞋心,聞佛說法,即得相生於親厚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七十四聞法悲心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喜為殺業,聞佛說法即得悲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七十五聞法喜心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常慳貪,為嫉妬覆心,聞佛說法,即修喜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七十六聞法捨心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端正無病,貪著於色,心生放逸。聞佛說法,即修捨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七十七得不淨觀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婬欲熾盛,其心放逸,聞佛說法即觀不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七十八得身念所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學大乘者,為掉蓋所覆,聞佛說法即得身念處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七十九論議不慢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常自稱讚能大論議,其智慧明猶如抴電,聞佛說法即解甚深十二因緣。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八十得陀羅尼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寡聞小見,自稱能論,聞佛說法即得不奪不失諸陀羅尼。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八十一解法空門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入邪見山,聞佛說法即解諸法甚深空門。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八十二解無相法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諸覆覺心,聞佛說法即得深解無相法門。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八十三解無願法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諸不淨願覆蔽其心,聞佛說法即得深解無作法門。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八十四心得清淨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心不清淨,聞佛說法,心得清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八十五離多緣心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以多緣覆心,聞佛說法得解不失菩提心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八十六解真實相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瞋恚心覆,聞佛說法解真實相,得受記別。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八十七法無依倚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依猗覆心,聞佛說法深解諸法無所依猗。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八十八愛染離心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愛染覆心,聞佛說法疾解諸法無垢清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八十九得日光定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忘失善心,聞佛說法深解日光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九十離諸魔業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行諸魔業,聞佛說法速得解了清淨之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九十一增益正法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邪論覆心,聞佛說法即得深解增益正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九十二解了煩惱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煩惱覆心,聞佛說法速得解了離煩惱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九十三惡道回反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行諸惡道,聞佛說法即得迴反。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九十四遮邪歸正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於大乘法,說諸邪法以為吉妙,聞佛說法即於邪法,生退轉心而得正解。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九十五菩薩生死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厭於生死,聞佛說法即於生死,心生厭離。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九十六覺了善法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不知善地,聞佛說法即得解了善地之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九十七隨喜善根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見他作善,不生好樂生於嫉妬,聞佛說法即得心善。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九十八無閡光明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其心各各共相違反,聞彿說法即得無碍光明。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一百九十九離惡業報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行諸惡業,聞佛說法深解惡業所得果報。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不怖大眾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怖畏大眾,聞佛說法深得解了師子相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一楞嚴三昧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四魔覆心,聞佛說法疾得首楞嚴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二見諸光明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不見諸佛國土光明,聞佛說法即得深解種種莊嚴光明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三捨憎愛心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憎愛心,聞佛說法即得捨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四幢相三昧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未得佛法光明,聞佛說法即得法幢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五法炬三昧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離大智慧,聞佛說法即得法炬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六日燈三昧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愚癡覆心,聞佛說法即得日燈光明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七功德應辯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口無辯才,聞佛說法即得種種功德應辯。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八觀色堅固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觀色和合,無有堅固猶如水沫。聞佛說法即得那羅延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九決定三昧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心亂不定,聞佛說法即得堅牢決定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一十須彌幢定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欲觀佛頂,聞佛說法即得須彌幢決定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一十一金剛三昧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退失諸通,聞佛說法即得金剛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一十二了達道場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於菩提場而生疑惑,聞佛說法即得了達金剛道場。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一十三得厭離心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於一切法中無厭離心,聞佛說法即得金剛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一十四得他心通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不知他心,聞佛說法即知他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一十五得知利鈍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於二諸根中,不知利鈍,聞佛說法即知利鈍。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一十六解了音聲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各各種類不相解悟,聞佛說法即得解了音聲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一十七解了諸身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未得法身,聞佛說法即得解了分別諸身。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一十八不眴三昧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不見佛身,聞佛說法即得不眴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一十九無諍三昧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分別諸緣,聞佛說法即得無諍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二十不疑法輪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於轉法輪心生疑惑,聞佛說法於轉法輪得心清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二十一隨順因緣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起無因邪行,聞佛說法即得法明,隨順因緣。若不爾者,不成取覺。

第二百二十二善別佛土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於一佛世界若起常見,聞佛說法即得善別無量佛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二十三種相善根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未種諸相善根,聞佛說法即得種種莊嚴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二十四解了言音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不能善分別一切言語,聞佛說法即得解了分別種種言音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二十五法界三昧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專心求於一切智慧,聞佛說法即得無所分別法界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二十六不退轉法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退轉於法,聞佛說法即得堅固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二十七得大智慧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不知法界,聞佛說法即得大智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二十八不失誓願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離本誓願,聞佛說法即得不失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二十九一道無別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分別諸道,聞佛說法即得一道無所分別。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三十得無所有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推求智慧欲同虛空,聞佛說法即得無所有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三十一得波羅蜜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未得具足諸波羅蜜,聞佛說法即得住於淨波羅蜜。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三十二得四攝法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未得四攝法,聞佛說法即得妙善攝受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三十三平等懃心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分別四無量心,聞佛說法即得平等懃心精進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三十四住不出世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末得具足卅七助菩提法,聞佛說法即得住不出世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三十五智印三昧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其心失念及善智慧,聞佛說法得大海智印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三十六決定三昧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其心疑惑末生法忍,聞佛說法即得諸法決定三昧,以一法想故。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三十七聞法不忘願
願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忘所聞法,聞佛說法即得不失念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三十八得淨慧眼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各各說法,不相喜樂,聞佛說法即得清淨慧眼,無有疑網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三十九得信三寶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於三寶中,不生信心,聞佛說法即得功德增長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四十法雨三昧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渴乏法雨,聞佛說法即得法雨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四十一離斷滅見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於三寶中,起斷滅見,聞佛說法即得諸寶莊嚴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四十二智慧三昧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不作智業、不懃精進,聞佛說法即得金剛智慧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四十三不縛煩惱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為諸煩惱之所繫縛,聞佛說法即得虛空印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四十四離我我所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計我我所,聞佛說法即得智印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四十五得世間解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不知如來具足功德,聞佛說法即得世間解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四十六得諸變化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於過去世,未供養佛,聞佛說法即得種種神足變化。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四十七解諸法同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一法界門,於未來世無量劫中,未得說之,聞佛說法即得解說一切諸法同一法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四十八選擇諸經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於諸一切修多羅中,未得選擇,聞佛說法即得諸法平等實相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四十九解六和敬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離六不和法門,聞佛說法即得解了諸法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五十懃解脫法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於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懃精進,聞佛說法於諸通中,即得師子遊戲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五十一入如來藏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欲分別入於如來藏,聞佛說法更不從他聞,即得分別入於如來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五十二智慧懃行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於菩薩道不懃精進,聞佛說法即得智慧懃行精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五十三見本生住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未曾得見本生經,聞佛說法即得一切在在處處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五十四受記三昧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行道未竟,聞佛說法即得授記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五十五無壞三昧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未得具足如來十力,聞佛說諸法即得無壞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五十六得四無畏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未得具足四無所畏,聞佛說法即得無盡意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五十七得不共法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未得具足佛不共法,聞佛說法即得不共法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五十八願句三昧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未得具足無愚癡見,聞佛說法即得願句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五十九得鮮白淨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未覺一切佛法之門,聞佛說法即得鮮白無垢淨印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六十善了三昧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未具足一切智,聞佛說法即得善了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六十一成就佛事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未得成就一切佛事,聞佛說法即得無量無盡意三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六十二聞法信解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於聞法中,各得信解無空過者。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六十三菩薩得諸法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諸菩薩其心質直無有謟曲,聞佛說法即得八萬四千諸法門。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六十四菩薩得三昧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諸菩薩其心質直無有謟曲,聞佛說法即得八萬四千諸三昧門。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六十五菩薩得陀羅尼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諸菩薩其心質直,聞佛說法即得七萬五千陀羅尼門。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六十六菩薩不退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有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聞佛說法得無量功德,安止住於不退轉地。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六十七相好莊嚴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以三十二相而自莊嚴。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六十八隨相好嚴身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以八十隨好次第嚴身。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六十九妙音莊嚴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以妙音莊嚴故,隨諸眾生所喜,說法令聞法者滿足知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七十定心莊嚴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以心莊嚴故,得諸三昧不生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七十ㄧ想念莊嚴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以念莊嚴故,得解微塵等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七十二善心莊嚴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以善心莊嚴故,得堅固誓願,牢堅精進如其所願到於彼岸。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七十三專心莊嚴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以專心莊嚴故,次第過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七十四布施莊嚴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以布施莊嚴故,於諸所須悉能放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七十五持戒莊嚴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以持戒莊嚴故,令心善白清淨無垢。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七十六忍辱莊嚴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以忍辱莊嚴故,於諸眾生心無障碍。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七十七精進莊嚴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以精進莊嚴故,一切佐助悉得成就。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七十八禪定莊嚴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以禪定莊嚴故,於一切三昧中,得師子遊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七十九智慧莊嚴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以智慧莊嚴故,知諸煩惱習。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八十慈心莊嚴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以慈莊嚴故,專心念於一切眾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八十一悲心莊嚴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以悲莊嚴故,悉能拔出眾生之苦。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八十二喜心莊嚴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以喜莊嚴故,於一切法心無疑惑。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八十三捨心莊嚴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以捨莊嚴故,得離憍慢,心無高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八十四諸通莊嚴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以諸通莊嚴故,於一切法得師子遊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八十五功德莊嚴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以功德莊嚴故,得不可盡藏寶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八十六知心莊嚴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以智莊嚴故,知諸眾生所有諸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八十七意樂莊嚴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以意莊嚴方便故,醒悟一切眾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八十八光明莊嚴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以光明莊嚴故,得智慧眼。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八十九諸辨莊嚴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以諸辨莊嚴故,令諸眾生得法義應辭。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九十無畏莊嚴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以無畏莊嚴故,一切諸魔不能留難。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九十一得佛功德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以功德莊嚴故,得一切諸佛所有功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九十二說法莊嚴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以法莊嚴故得無碍弁,常為眾生演說妙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九十三佛光莊嚴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以光明莊嚴故得一切佛法光明。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九十四照明莊嚴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以照明莊嚴故,能遍照於諸佛世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九十五他心莊嚴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以他心莊嚴故得正智無亂。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九十六教誡莊嚴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以教誡莊嚴故,得如所說護持禁戒。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九十七神足莊嚴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以神足莊嚴故,得如意足到於彼岸。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九十八法藏莊嚴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以受持一切諸如來莊嚴故,得不隨他智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百九十九善法莊嚴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以隨行一切善法莊嚴故,令眾生得如說而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說一句法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有諸菩薩無量無邊以我說一句法故,悉具足無量白淨善法皆使充足。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一成就大法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諸菩薩聞我說法,不從他聞得成就大法光明成阿耨菩提。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二廣說法門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他方界作五逆罪極惡眾生,以大願力來生我國,我當為其極惡眾生,隨其種姓廣說法門令住正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三令得正見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他方世界犯四重禁極惡眾生,以我願力令生我國,隨其種姓廣說法門令得正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四廣說法聚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他方世界造諸惡業燒滅善心眾生,以我願力來生我國。既來生已,復聚一切諸不善業,麁朴弊惡其心憙求,強梁難調,專以四倒貪著慳悋。如是等眾生八萬四千異性亂心,我當為其各各異性,廣說八萬四千法聚。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五廣說六度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學無上大乘,我當為其具足廣說六波羅蜜。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六安止三歸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學聲聞乘,未種善根願求諸佛以為其師,我當安止於三歸依,然後勸令住六波羅蜜。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七安止不殺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憙為殺害,我當安止於不殺中。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八安止不盗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專行惡食,我當安止於不盗中。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九安止不婬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非法邪婬,我當安止不邪婬中。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十安止不妄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各各故作極妄語,我當安止不妄語中。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十一安止不酒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樂為狂癡,我當安止不飲酒中。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十二受持五戒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樂為殺生、偷盗、邪婬、妄語、飲酒五種惡事,我當令受優婆塞五戒。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十三受持八戒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於諸善法不生喜樂,我當令其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十四安止十戒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少於善根,於善根中心生愛樂,我當令其於未來世在佛法中,出家學道,安止令住梵淨十戒。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十五梵行大戒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悕望於求諸善法,我當安止善根法中,令成就梵行具足大戒。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十六開示五陰法門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迷諸陰苦,我為開示五陰法門令住正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十七開示十二入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不知諸入生長法門,我為開示十二入法令住正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十八開示十八界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迷亂諸界,我以神足開示十八諸界門令住正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十九令入正見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執著一切有漏樂,我當宣說有漏皆苦令入正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二十得入正道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執著念言有為常住,我當說法令解一切有為無常得入正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二十一安止無我法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計我所,當令安止無我法中。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二十二安止無畏涅槃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不知寂滅,當令安止無畏涅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二十三正法論義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求聞論義,我當宣說正法諸論。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二十四令住五神通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欲求神通,我當令住五神通中。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二十五宣說和伽羅經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欲求受記,我當宣說和伽羅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二十六宣說阿浮陀經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欲聞未曾有事,我當宣說阿浮陀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二十七宣說修多羅經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求聞法本,我當宣說修多羅。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二十八宣說祇那正教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求聞重說,我當宣說祇那正教。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二十九宣說伽陀正教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求聞一遍不樂重說,我當宣說伽陀正教。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三十宣說優陀那正教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雖有樂聞而不聞義,我為宣說優陀那正教。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三十一宣說毗尼正教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欲求戒律,我為宣說毗尼正教。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三十二宣說和多伽正教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欲聞諸法本事,我為宣說和多伽正教。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三十三宣說諸譬喻經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依譬得解,我當宣說諸譬喻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三十四宣說種種因緣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當依因緣得正道者,我當宣說種種因緣。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三十五宣說十二頭陀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欲求頭陀,我當宣說十二頭陀。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三十六宣說甚深正教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欲求說法,我當宣說方便巧說甚深正教。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三十七教示空理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欲觀空法,我當教示畢竟空理。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三十八說空無論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有求解脫法者,我當為說空無之論。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三十九營左眾事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其心不樂於正善法,我當宣說營佐眾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四十示正解脫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於正善法其心愛樂,我當為說空三昧定示正解脫。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四十一教化正道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為一一眾生要雖當徒百千萬劫,必以神力而住經教化,令入正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四十二種種方便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為一一眾生,以無量無邊種種方便開示教化,令入正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四十三示現神足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為一一眾生令得解句義故示現神足。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四十四放大光明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為一一眾生放大光明,令得見之入於正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四十五現諸瑞相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為一一眾生現諸瑞相,令得見之入於正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四十六震動世界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為一一眾生震動世界,令得見之入於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四十七現諸音樂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為一一眾生現諸音樂,令得聞之為說正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四十八雨諸天花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為一一眾生雨諸天花,令得見之為說正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四十九大海入芥子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為一一眾生,無量須彌大海入芥子中,令得見之為說正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五十現諸佛國土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為一一眾生現他方諸佛國土,令得見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五十一常行乞食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為一一眾生常行乞食,令得見之為說正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五十二示現涅槃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為一一眾生示現涅槃心不生厭,令入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五十三入滅減壽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入涅槃時,我三昧力故,捨第五分所得壽命而涅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五十四求般涅槃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入涅槃時,我於是時自分其身如半亭歷子,為憐愍眾生故求般涅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五十五正法千歲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入涅槃後,所有正法住世,千歲利益眾生,令住正果。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五十六像法五百歲願
願我來世成正覺已,入涅槃後,像法住世滿五百歲利益眾生,令入正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五十七珍寶供養舍利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以諸珍寶供養舍利,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五十八伎樂供養舍利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以諸伎樂供養舍利,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五十九歌舞供養舍利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以諸歌舞供養舍利,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得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六十歌唄舍利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以諸偈頌歌唄舍利,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得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六十一衣服供養舍利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以諸衣服供養舍利,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六十二飲食供養舍利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以諸飲食供養舍利,以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六十三塔廟供養舍利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以起塔廟供養舍利,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六十四勸人供養舍利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勸令他人供養舍利,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六十五供養舍利隨喜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見他供養舍利心生隨喜,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六十六讚歎舍利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讚歎舍利微妙功德,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六十七妙花供養舍利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以諸妙花供養舍利,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六十八妙香供養舍利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以諸妙香供養舍利,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六十九禮拜舍利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至心合掌禮拜舍利,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七十右遶舍利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至心合掌,右遶舍利乃至一迊,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七十一散於舍利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至心以一茎華散於舍利,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七十二供養三寶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以諸寶建立塔寺及僧坊寺供養三寶,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七十三雕畫佛菩薩像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捨諸珍寶,刻雕、綵畫佛菩薩像,莊嚴供養,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七十四聚砂為頭塔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以微善心聚砂為塔,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七十五畫諸佛像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以微善心,指爪甲上如芥子形,畫諸佛像,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七十六衣服臥具供養三寶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以諸衣服臥具供養三寶,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七十七花香供養三寶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諸妙花香供養三寶,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七十八歌唄三寶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至心讚嘆歌唄三寶,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七十九花供養三寶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以微善心,以一枝花供養三寶,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八十善心一禮三寶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以微善心一禮三寶,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八十一珍寶衣服施眾生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以諸珍寶衣服等具施於眾生,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八十二飲食施貧窮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以諸飲食施諸貧窮,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八十三食施有情蟲類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乃至一搏之食,施諸有情蟲蟲蟲類,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八十四受具足戒堅持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受具足戒如說堅持,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八十五願受十重戒堅持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受十重戒如說堅持,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八十六受五戒堅持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受優婆塞五戒如說堅持,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八十七受八齋戒堅持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一日一夜受八齋戒如說堅持,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八十八受一戒食堅持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乃至受一戒食堅持,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八十九忍受諸苦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信佛所說忍受諸苦,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九十忍不致報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信佛所說,被加罵言忍不致報,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九十一勤修佛事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一心精進勤修佛事,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九十二攝念坐禪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除諸散亂攝念坐禪,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九十三解脫大乘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解說大乘,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九十四受持一四句偈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讀誦受持乃至一四句偈,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九十五供養一四句偈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書寫供養乃至一四句偈,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九十六令聽教法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勸諸他人令聽教法乃至一四句偈,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九十七供養法師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聞法隨喜,心生歡喜供養法師,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九十八一禮三寶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若有眾生聞法歡喜,乃至一花供養三寶、一禮三寶,以是因緣隨其志願,於三乘中各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百九十九舍利不滅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乃至法炬,滅法幢倒,正法滅已。我之舍利尋沒於地,至金剛際永住不滅。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舍利出現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正法既滅,不聞佛法,爾時娑婆世界眾生,轉惡心薄福;無祐空、無珍寶,我之舍利變為意相瑠璃寶珠,出現世間利益眾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一舍利雨花曼陀螺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我之舍利瑠璃寶珠,其光炎盛,從金剛際出,於世間上至阿迦尼吒天。雨種種花、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波利質多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有淨光明大如車輪,其光遍照,亦有妙香觀者無厭利益眾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二舍利雨諸妙花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從舍利珠雨諸妙花,時復出種種微妙音,佛聲、法聲、比丘僧聲,諸天聞之入於聖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三舍利出三歸依聲等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從舍利珠復出微妙三歸依聲、優婆塞戒聲、成就八戒聲、出家十戒聲。諸天聞之憶念菩提,於諸不善尋自悔責,來下娑婆教化眾生,令住十善。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四舍利出布施聲等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從舍利珠復出微妙布施聲、戒聲、持清淨梵行聲、具足大戒聲、助佐眾事聲。諸天聞之憶念善根,於諸惡業尋自悔責,來下娑婆教化眾生,令住十善。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五舍利出讀經聲等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從舍利珠復出微妙讀經聲、坐禪思惟聲、觀不淨聲、念出入息聲、非想非非想聲、有想無想聲、識處聲空處聲,諸天聞之憶念善根,於諸不善尋自悔責,來下娑婆教化眾生,令住十善。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六舍利出八勝處聲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從舍利珠復出微妙八勝處聲、十一切入聲、禪定聲、慧聲、空聲、無想聲、無作聲、十二因緣聲、具足聲、聞藏聲、學緣覺聲、具足大乘六波羅蜜聲,諸天聞之憶念善根,於諸不善,深尋自悔責。復來下娑婆教化眾生,令住十善。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七舍利雨諸華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從舍利珠雨諸花時,諸天聞音,所有愛結貪恚,五欲諸心,數法悉得寂靜於三乘中得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八舍利化作珍寶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從舍利珠所雨諸華於虛空中,復當化作種種珍寶:金銀摩尼、真珠瑠璃、珂貝璧玉、真寶偽寶、瑪瑙珊瑚、天冠寶飾,如雨而下遍滿娑婆世界利益眾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九無諸鬪諍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諸華變作珍寶下時,國土人民,其心和悅,無諸鬪諍,如母視子,各懷慈心,住十善中。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一十除諸貧苦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諸華變作珍寶下時,一切眾生,除諸貧苦,永離飢餓,身心安樂,住十善中。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一十一無諸病苦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諸花變作珍寶下時,一切眾生,無諸病苦,永離疾病執惱之事,行十善道,於三乘中,得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十二無諸災難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諸華變作珍寶下時,國土安穩,無諸災難;他方怨賊,惡口誅毒,一切消滅,皆得寂靜,於三乘中,得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十三舍利至本住處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我之舍利作利益已,而不散滅,還沒於地至本住處金剛輪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十四舍利治兵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娑婆世界兵劫起時,我身舍利復當化作紺璃瑠珠,從地下方而出,上至阿迦尼吒天,廣作佛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十五舍利雨曼陀羅花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從舍利紺璃瑠珠,雨種種花、曼陀羅花等,光明微妙異香芬芳,諸天觸之住三乘地。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十六舍利出佛聲等願
我來世入涅槃後,從舍利珠復出妙音,佛聲、法聲,比丘等諸天聞之行諸善業,來下人間教化眾生,令住十善。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十七舍利出妙聲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從舍利珠復出妙聲:歸依佛聲、歸依法聲、歸依僧聲、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聲。密其具陰微妙說諸法門,諸天聞之生心隨喜,悔責不善行諸善業,住不退地。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十八舍利放五色光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從舍利珠放五色光,其光照耀,依諸佛事,諸天見之行諸善業,住不退地。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十九舍利出諸珍寶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從舍利珠出諸珍寶:金銀瑠璃、真珠等寶、衣服瓔珞諸莊嚴具,如雨而下,遍滿娑婆利益眾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二十舍利國土安穩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爾時國土依舍利珠安穩豐樂,刀兵劫災,自焚轉滅;眾生惡心,任運止息,皆生慈心,如父母于有恩儀。無一念害心,修十善道住三乘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二十ㄧ舍利諸惡消滅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從舍利珠雨珍寶,故一切諸惡悉皆消滅。眾生壽命日日增長,一切世界修十善道,於三乘地得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二十二舍利至本住處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我之舍利於刀兵劫中,作大佛事。利益眾生令住三乘不退地已,而不散滅還沒於地,至本住處金剛輪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二十三舍利變作佛事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娑婆世界劫末,惡增疾病劫起,一切眾生受病死,惱亂骸滿世界時,我身舍利變作紺璃瑠珠,從地出現上至有頂天,廣作佛事利益眾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二十四舍利放種種光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疾病劫起時,從舍利珠放種種光遍照虛空,諸天觸光,身心安樂憶念善根發菩提心住不退地。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二十五舍利雨華香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疾病劫時,從舍利珠雨種種華及種種香,遍滿虛空,諸天見之身心喜樂,皆發菩提心住不退地。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二十六舍利出妙音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疾病劫時,從舍利珠出微妙音,謂伽陵頻愛雅。殊勝如佛現在說法之聲,演說一切苦、空、無我、六度、四攝、無量法門,諸天聞之深生歡善,一切煩惱永得遠離,於三乘中各得不退。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二十七舍利出珍寶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疾病起時,從舍利珠出諸珍寶如雨而下,謂金、銀等,希有寶衣服、臥具、天冠、瓔珞,眾生資具遍滿娑婆。眾生受用,作大利益眾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二十八舍利出妙藥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疾病劫時,從舍利珠出諸妙藥,如雨而下遍滿世界。一切眾生取之服已,四百四病皆悉除。愈四大調和疾病,皆生歡喜修十善道,於三乘中各得不退。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二十九舍利國土安寧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疾病劫時,舍利珠力故國土安寧,無諸災難,怨賊惡鬼,永無其名。一切眾生皆生善心修十善,故壽命日增,如彼增劫於三乘中,得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三十舍利不散滅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疾病劫時,我之舍利作大佛事利益眾生已,而不散滅還沒於地,至本住處金剛輪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三十一舍利從地出現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娑婆世界惡業轉增、壽命日減、飢饉劫起;一切眾生身色消養,骨現皮薄,但食草根或食子肉,飢死失命骸骨如山。爾時,我舍利復作紺瑠璃珠威光無量,從地出現上至有頂,周遍世界大作佛事,教化眾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三十二舍利放光明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飢饉劫時,從舍利珠放五色光明遍照虛空,諸天集會各生歡喜修諸善業住不退地。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三十三舍利雨妙華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飢饉劫時,從舍利珠雨種種花,諸雜妙華遍滿虛空,諸天見之憶念善根,來下娑婆教化眾生令住十善。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三十四舍利出妙音聲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飢饉劫時,從舍利珠出妙音,聲甚可愛,樂說諸法門八萬四千甚深正教。諸天聞之皆離煩惱,於三乘中各得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三十五舍利出諸珍寶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飢饉劫時,從舍利珠出諸珍寶如雨而下滿娑婆界,廣作佛事利益眾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三十六舍利出百味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飢饉劫時,從舍利珠出諸百味甘露飲食,充滿缽器如雨而下周遍國境。飢饉眾生競取食已,身色珠妙戒圓滿,一切皆如第二天身;飢饉劫名自然不聞,皆修十善,慈心布施住不退地。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三十七舍利世界安穩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飢饉劫時,從舍利珠雨珍寶故,世界安穩上下和合,無諸災難亦無惡毒眾生。歡喜修十善道,壽命增長。於三乘中各得不退地。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三十八舍利令入佛道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飢饉劫時,願我舍利如是方便利益眾生,不遺一眾生令入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三十九舍利作大利益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飢饉劫時,願我舍利作大利益教化眾生已,而不散滅還沒於地,至本住處金剛輪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四十舍利廣益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願我舍利大賢劫中,作大利益調伏無量無邊眾生,於三乘中得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四十一舍利久住願
願我來世入涅槃後,願我舍利當於如五佛世界,微塵數等大劫之中,調伏無量無邊眾生,令於三乘得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四十二皆得成佛願
願我來世修菩薩道時,所可教化發菩提心,令住六波羅蜜之眾生,滿千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後,於十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皆得成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四十三令安住勝果願
願我未來修菩薩道時,教化眾生滿千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後,於十方世界得成佛已,各於眾會中,當稱我名字。而說讚嘆過去久遠有劫,名賢劫,初入劫時,第四有佛,名釋迦牟尼世尊。未成佛前名大悲菩薩,修菩薩道時,勸化我等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爾時燒滅善心,集不善根作五逆罪,乃至邪見。彼大悲菩薩勸化我等,令住六波羅蜜。曰是今日得無上果,轉正法輪,令一切眾生離生死苦,安住勝果。說其本緣稱我名字,讚歎功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四十四舉後因緣願
願我未來修菩薩道時,教化眾生於十方界成正覺已,說我名字、讚我功德時,其會菩薩天人大眾聞此事已,各問於佛,彼大悲菩薩見我何義利,於重五濁世修菩薩道,於惡世中得成正覺。是諸世尊即便向是求菩薩道善男子、善女人說我往昔所成大悲初發菩提心,莊嚴世界及妙善願本起因緣,諸人聞已,其心驚愕嘆未曾有,尋發妙願。於諸眾生生大悲心,如我無異發大願誓,彼佛世尊以是諸人成就大悲於五濁世,發諸善願隨其所求而與授記。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四十五令得成正覺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所可教化發菩提心令住六波羅蜜之眾生,滿千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後,於十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皆令得成正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四十六說其本緣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所化眾生滿千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後,於十方世界得成道已,各於眾會中當稱我名字。而說讚嘆:過去久遠有劫,名賢劫初入劫時,第四有佛,名釋迦牟尼世尊。勸化我等初發道心,我等爾時燒滅善根作五逆罪,乃至邪見。彼釋迦尊,勸化我等令住六波羅蜜,因是今日得無上果轉正法輪,令一切眾生離生死苦,安住勝果,彼佛世尊是。故大師說其本緣,稱我名字讚嘆功德利益眾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四十七隨求授記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所化眾生於十方界成正覺已,說我名字讚我功德時,其會菩薩天人大眾聞此事已,各問於佛,彼釋迦尊見何義利重五濁世得成正覺?是諸世尊,即便向是菩薩大會說,我往昔所成大悲初發菩提心,莊嚴世界及妙善願,隨其所求而與授記。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四十八舍利遠益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入涅槃後,舍利變化所化眾生不遺一人留生死者。過千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後,於十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令得正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四十九舍利大師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入涅槃後,舍利住世所化眾生於十方世界成正覺已,各於眾會中當稱我名字,而作是言:過去久遠有佛,名釋迦尊。彼佛入涅槃後,刀兵、疾疫、飢饉劫起,我等爾時於其劫中,受諸苦惱。是佛舍利為我等故作種種神足師子遊戲,是故我等因彼佛舍利教化力故,即發菩提心,修集善根。今日得成正覺,轉妙法輪教化眾生,彼佛舍利是我大師。說其本緣稱我名字,讚嘆功德利益眾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五十舉後利益願
願我未來成正覺已入涅槃後,舍利所變化功德及稱我名讚功德時,其會眾生於十萬界得成佛已,說我舍利變化。菩薩天人大眾聞此事已,各問於佛彼釋迦尊見何義利,於重五濁世得成正覺;入滅已後所有舍利久住世間大作佛事,是諸世尊各便向是菩薩大會,說我往昔所成大悲乃至舍利變化功德本起因緣,諸人聞己其心驚愕嘆未曾有,尋發妙願。於諸眾生起大悲心,如我無異。彼佛世尊以是諸人成就大悲,於五濁世發諸善願隨其所求,而與而授記。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五十一諸願不滿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若我所願不成不得己利者,我則不於未來賢劫,重五濁世乃至成就所願作佛事。我今則捨菩提心,亦不願於他方淨妙殊勝土中成無上道,不以是善根成阿耨菩提。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五十二重誓不滿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若我所願不成不得己利者,我則不於未來賢劫,重五濁世得成正覺,教化眾生。我今則捨大菩提心,亦不願求辟支佛果,亦復不願作聲聞乘自乘之樂。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五十三捨自利他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依此大悲不於未來五濁惡世,得成正覺教化眾生者,我今則捨大菩提心,乃至不求天王人王貪樂五欲,不求乾達婆王等一切諸王樂。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五十四結緣地獄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若我善根成就得己利者,我之所有布施、持戒、多聞、思惟,悉當成就。以是果報,所有功德,皆為廻向地獄一切眾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五十五出阿鼻地獄生人天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若我善根成就得己利者,我之所有布施、持戒、多聞等善根,悉皆廻向阿鼻地獄一切眾生。若有眾生墮阿鼻地獄,以是善根當拔濟之,令生人天中。聞佛說法,即得開解成阿羅漢速入涅槃。是諸眾生,若業報未盡,我當捨壽入阿鼻地獄代受苦惱。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五十六入阿鼻地獄代受苦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若我善根成就得己利者,願念我身數如一佛世界微塵,一一身如須彌山等。是一一身入阿鼻地獄覺諸苦樂如我今身所覺苦樂;一一身受如今佛世界微塵數等,種種重苦惱之報代諸眾生受如是苦。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五十七處地獄代受苦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若我善根成就得己利者,願如今佛世界微塵數等十方諸佛世界。所有眾生作五逆惡起不善業,乃至當墮阿鼻地獄,經過如一佛世界微塵等大劫,受大苦惱者,我當為是一切眾生久處於阿鼻地獄,代受諸苦;令不墮地獄值遭諸佛出於生死,入涅槃城。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五十八出大燒熱地獄生人天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若我善根成就得己利者,我之所有布施、持戒、多聞等善,悉皆廻向大燒熱地獄一切眾生。若有眾生墮大燒熱地獄,以是善根當拔濟之,令生人天中,聞佛說法。於三乘中得不退轉,速入涅槃。是諸眾生若業未盡,我當捨壽入火燒熱地獄,代受苦惱令證佛果。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五十九入大燒熱地獄代受苦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若我菩提成就得己利者,願令我身數如一佛世界微塵,一一身如須彌山等;是一一身入大燒熱地獄,覺諸苦樂,如我今身所覺苦樂。一一身受如今佛世界微塵數等,種種重惡苦惱之報,代諸眾生受如是苦,令證菩提。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六十出燒熱地獄生人天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若我善根成就得己利者,我之所有布施、持戒、多聞等善,悉皆廻向燒熱地獄一切眾生。若有眾生墮燒熱地獄者,以是善根當拔濟之,令生人天中聞佛說法,於三乘中得不退轉。是諸眾生若業未盡,我當捨壽入燒熱地獄,代受苦惱,令證佛果。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六十一入燒熱地獄代受苦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若我善根成就得己利者,願令我身數如一佛世界微塵,一一身如須彌山等,是一一身入燒熱地獄覺諸苦樂,如我今身所覺苦樂;一一身受如今佛世界微塵數等,種種惡苦惱之報;代諸眾生受如是苦令證佛果。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六十二出大廬獦地獄生人天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若我善根成就得己利者,我之所有布施、持戒、多聞等善,悉皆廻向大廬獦地獄,以是善根當拔濟之,令生人天中聞佛說法,於三乘中得不退轉。是諸眾生若業未盡,我當捨壽入大廬獦地獄,代受苦惱令證佛果。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六十三入大廬獦地獄代受苦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若我善根成就得己利者,願令我身數如一佛世界微塵,一一身如須彌山等,是一一身入大廬獦地獄覺諸苦樂;如我今身所覺苦樂,一一身受如是今佛世界微塵數等,種種重惡苦惱之報,代諸眾生受如是苦令證佛果。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六十四出廬獦地獄生人天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若我善根成就得己利者,我之所有布施、持戒、多聞等善,悉皆廻向廬獦地獄一切眾生。若有眾生墮廬獦地獄,以是善根當拔濟之,令生人天中,聞佛說法,於三乘中,得不退轉。是諸眾生若業未盡,我當捨壽入廬獦地獄,代受苦惱令證佛果。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六十五入廬獦地獄代受苦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若我善根成就得己利者,願令我身數如一佛世界微塵,一一身如須彌山等,是一一身入廬獦地獄,覺諸苦樂;如我今身所覺苦樂,一一身受如今佛世界微塵數等,種種重惡苦惱之報,代諸眾生受如是苦,令證佛果。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六十六出眾合地獄生人天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若我善根成就得己利者,我之所有布施、持戒、多聞等善根,悉皆廻向眾合地獄一切眾生。若有眾生墮眾合地獄,以是善根當拔濟之,令生人天中聞佛說法,於三乘中各不退轉。是諸眾生若業未盡,我當捨壽入眾合地獄,代受苦惱令證菩提。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六十七入眾合地獄代受苦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若我善根成就得己利者,願令我身數如一佛世界微塵,一一身如須彌山等,是一一身入眾合地獄,受如一佛世界微塵等苦,代諸眾生受如是苦,令證菩提。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六十八出黑繩地獄生人天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若我善根成就得己利者,我之所有布施、持戒、多聞等善,悉皆廻向黑繩地獄一切眾生,若有眾生墮黑繩地獄,以是善根當拔濟之,令生人天中,聞佛說法,於三乘中得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六十九入黑繩地獄代受苦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若我善根成就得己利者,願令我身如一佛世界微塵,一一身如須彌山等,入黑繩地獄住如佛世界微塵劫,受如一佛世界微塵數等苦,代諸眾生受如是苦,令證菩提。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七十出等活地獄生人天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若我善根成就得己利者,我之所有布施等善,悉皆廻向等活地獄一切眾生,以是善根當拔濟之,令生人天中得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七十一入等活地獄代受苦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若我善根成就得己利者,願令我身數如一佛世界微塵,一一身如須彌山等,入等活地獄,經微塵數劫,受如一佛世界微塵數苦,代諸眾生受如是苦,令證菩提。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七十二出八寒等地獄生人天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若我善根成就得己利者,我之所有布施等善,悉皆廻向八寒等一切地獄受苦眾生,以是善根當拔濟之,生人天中,聞佛說法,於三乘中各不退轉。是諸眾生若業未盡,我當捨壽入諸地獄,經無量劫代諸眾生受苦,令證菩提。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七十三出畜生生人天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若我善根成就得己利者,我之所有布施等善,悉皆廻向畜生一切眾生,以是善根當拔濟之。令生人天中聞佛說法於三乘中得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七十四入畜生道代受苦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若我善根成就得己利者,令我身數如一佛世界微塵,一一身如須彌山等入畜生道,經微塵數劫代諸畜生,受殘害等無量苦惱,令證菩提。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七十五出鬼類生人天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若我善根成就得己利者,我之所有布施、持戒、多聞等善,悉皆廻向餓鬼、貧窮、夜叉、拘涅槃荼、毗舍遮等一切鬼類,以是善根當拔濟之,令生人天中,聞佛說法,令證善根。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七十六入餓鬼界代受苦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若我善根成就得己利者,願令我身數如一佛世界微塵數,一一身如須彌山等入餓鬼界,經無量劫代諸餓鬼,受餓鬼等無量苦惱,令證菩提。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七十七出阿修羅生人天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若我善根成就得己利者,我之所有布施、持戒、多聞等善根,悉皆廻向阿修羅、迦樓羅等,當拔濟之令生人天,聞佛說法得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七十八入惡趣代受苦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若我善根成就得己利者,願令如我身數如一佛世界微塵,一一身如須彌山等廻向修羅等惡趣境界,經微塵數劫代諸眾生受鬪諍、熱惱等苦,令證菩提。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七十九人界證菩提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若我善根成就得己利者,我之所有布施等善,悉皆廻向一切人界眾生,以是善根,我當拔濟之,聞佛說法令證菩提。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八十生人界代受苦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若我善根成就得己利者,如一佛微塵等十方世界,所有眾生惡業成就,必當受報生於人中,聾盲瘖瘂、心亂失念、食瞰不淨。願令我身數如一佛世界微塵,一一身如須彌山等生人界中,經無量劫代諸眾生受盲聾等無量諸苦,令證菩提。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八十一諸天得不退轉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若我善根成就得己利者,我之所有布施等善,悉皆廻向十方世界一切諸天,以是善根當拔濟之。各於娛樂生厭離心,聞佛說法於三乘中得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八十二請諸佛證明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若我善根成就逮得己利,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上所願者,十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在在處處現在諸佛為眾生說法,悉當為我作證明,亦是諸佛之所知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八十三大會感淚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若我善根成就逮得己利成無上覺者,今此大眾及諸天龍阿修羅等,若處地上、虛空。唯除如來,其餘一切皆當涕泣。悉於我前,頭面作禮讚言:善哉!大悲成就無能及也,得念甚深。為諸眾生,生是深悲,汝今所作不由他教,以專心大悲覆護一切,攝取五逆諸不善人。汝之善願,我今悉知汝初發阿耨菩提心時,已為眾生作大良藥,為作歸依,擁護舍宅,為令眾生得解脫,故作是誓願。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八十四受者無損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世尊!我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在在生處為菩薩時,有諸乞士在我前住,若求飲食、或以軟語、或以惡言、或輕毀訾、或真實言;世尊,我於爾時乃至不生一念惡心,若生瞋恚如彈指頃,以施因緣求將來報者,我即欺誑十方三世無量無邊阿僧祇現在諸佛,於未來世亦當必定不成阿耨菩提。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八十五歡喜布施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我行布施時,以歡喜心,施於乞者,願令受者無諸損益,諸善根亦無留難,乃至一毫。若我令彼受者有一毫損益善根留難者,則為欺誑十方世界現在諸佛,若誑佛者,則當必墮阿鼻地獄。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八十六布施不求果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我行布施時,若彼乞者或以軟語、或麁惡言、或輕毀訾、或真實語,求索如是頭目髓惱。世尊,若我是時心不歡喜乃至生一念瞋恚,以此施緣求果報者,則為欺誑十方世界現在諸佛,必定墮於阿鼻地獄。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八十七禁戒不犯誓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我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在在生處處菩薩時,持諸禁戒不犯微塵禁戒。若有人來,或麁惡言,或輕毀訾,我於是人不生一念惡心,乃至以持戒因緣求將來報者,則為欺誑十方世界現在諸佛,若誑諸佛者必當墮阿鼻地獄。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八十八忍辱不退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我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在在生處為菩薩時,修忍辱行,不生異心、堅固不退。若有人來或復罵詈、或復打擲、刮截身體或致命終,我於是人不生一念惡心,返為利益。乃至以忍辱因緣求將來報者,則為欺誑十方世界現在諸佛,若誑諸佛者,必當墮阿鼻地獄。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八十九精進無退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我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在在生處為菩薩時,一心精進勤求佛道,經無量劫無一念退。以是善根精進求報者,則為欺誑十萬世界現在諸佛,若誑諸佛者必當墮阿鼻地獄。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九十禪定不動轉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我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在在生處為菩薩時,攝諸散亂修諸禪定。於無量劫,心不動轉,修諸佛道。以是因緣求將來報者,則為欺誑十方世界現在諸佛,若誑佛者必當墮阿鼻地獄。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九十一般若不生分別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我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在在生處為菩薩時,修般若波羅蜜。於一切法不生分別,能相、所相著時,一切皆空。以巧妙智,微妙方便歷諸境界,修無相行。以是般若善根因緣求將來報者,則為欺誑十方世界現在諸佛,若誑佛者必當墮阿鼻地獄。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百九十二布施無緣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若未來世,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如是眾生來至我所,受我所施頭目、髓腦乃至飲食如一毛分已。我阿耨菩提已,若不脫生死,不得授記於三乘者,我則欺誑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現在諸佛,必定不成阿耨菩提。

第四百九十三小善菩提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我今所願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我當常勸化令安止住於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乃至勸化令住如一毛端善根乃至成阿耨菩提。若不安止乃至一眾生,於三乘中令不退轉者,則為欺誑十方世界無量無邊阿僧祇等現在諸佛,必定不成阿耨菩提。

第四百九十四弟子袈裟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世尊我成佛時,若有眾生入我法中,出家著袈裟者,或犯重戒或行邪見,若於三寶輕毀不信,集諸重罪。如是眾生乃至一人,不於三乘得受記別而退轉者,則為欺誑十方世界現在諸佛,必定不成阿耨菩提。

第四百九十五四種尊重三寶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我未來成佛時,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於我佛法中,生一念恭敬心,尊重世尊,或於法、僧。世尊!如是眾生乃至一人,不於三乘得受記別而退轉者,則為欺誑十方現在諸佛,必定不成阿耨菩提。

第四百九十六異類貴袈裟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我未來成佛時,諸天龍鬼神人及非人,若能於此著袈裟者,恭敬、供養、尊重、讚嘆,如是眾生乃至一人,不於三乘得受記別而退轉者,則為欺誑十方世界現在諸佛,必定不成阿耨菩提。

第四百九十七異類見袈裟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我未來成佛時,諸天龍鬼神人及非人,若得見此袈裟少分,如是眾生乃至一人,不於三乘得受記別而退轉者,為欺誑十方世界現在諸佛,必定不成阿耨菩提。

第四百九十八袈裟濟飢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我未來成佛時,若有眾生為飢渴所逼,若貧窮下賤,諸人乃至餓鬼眾生。若得袈裟少分乃至四寸,其人即得飲食充足,隨其所願疾得成就;乃至不得不退轉者,則為欺誑十方世界現在諸佛,必定不成阿耨菩提。

第四百九十九袈裟脫危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我未來成佛時,若有眾生,共相違反而起怨賊,輾轉鬪諍。若諸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拘辨荼、毗舍遮、人及非人共鬪諍時,念此袈裟尋生悲心、柔軟之心、無怨賊心、寂滅之心、調伏善心;乃至不得不退轉者,則為欺誑十方世界現在諸佛,必定不成阿耨菩提。

第五百袈裟脫兵願
願我今於佛前,發大誓願,我未來成佛時,若有人,若在兵甲鬪訟斷事之中,持此袈裟,少分至此輩中,為自護故。供養、恭敬、尊重是諸人等,無能侵毀、觸嬈、輕弄,常得勝他,離此諸難。世尊,若我袈裟,不能成就如是功德者,則為欺誑十方世界,現在諸佛未來不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1] 木村泰賢著,《木村泰賢全集》第六卷p440,昭和五十七年七月第六刷,大法輪閣出版。
[2] 成松芳子著,《悲華経における根機の問題》p75-p90,《日本仏教学会年報》no:49, 日本佛教學會出版。
[3] 《悲華經》卷3〈諸菩薩本授記品〉 (大正03,p184,b6-7)
[4] 《大乘悲分陀利經》卷3〈離諍王授記品〉 (大正03,p250,a18)
[5] 宇治谷祐顯著,〈梵藏對照に依る悲華經所說の無量壽佛本願文について〉,收錄在《印度學佛教學研究》vol.13,p. 223, 東京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於1965.01.31出版。
[6] 引文轉引宇治谷祐顯著,〈梵藏對照に依る悲華經所說の無量壽佛本願文について〉p224。
[7] 《佛說無量壽經》(大正12,p268, a17-19)
[8] 《佛說無量壽經》(大正12,p268, a26-28)。
[9] 《悲華經》卷3至卷8 (大正03,p.183-p.222)
[10] 木村泰賢著,《木村泰賢全集》第六卷p447,昭和五十七年七月第六刷,大法輪閣出版。
[11] 《開元釋教錄》卷4 (大正55, p. 519, b20-21);另,也有人認為竺法護與道龔之譯本亦持有不同之見解。
[12] 《佛光大辭典》p.4954,慈怡主編,1989年第五刷,佛光山宗委會發行。
[13] 《悲華經》卷6〈諸菩薩本授記品〉(大正03p204,c14-p.205, a21)
[14] 《悲華經》卷6〈諸菩薩本授記品〉(大正03,p.204,c14-p.205,a21)
[15] 《悲華經》卷7〈諸菩薩本授記品〉 (大正03,p.212,c1)
[16] 《大乘悲分陀利經》卷5〈18歎品〉 (大正03,p.271,a4-8)
[17] 引文轉引成田貞寛之論文:〈高山所藏『釋迦如來五百大願經』の研究 〉,收錄在《佛教大學大學院研究紀要》no.7, p.3,京都佛教大學學會於1979.03.14出版。
[18] 成田貞寛著,〈高山所藏『釋迦如來五百大願經』の研究 〉,收錄在《佛教大學大學院研究紀要》no.7, p.3,京都佛教大學學會於1979.03.14出版。
[19] 成松芳子著〈悲華經所說の生因願について─ 無量寿経との対照を中心に〉,收錄在《佛教研究論集》p271n2,昭和五十年十一月二十日發行,清文堂出版株式會社。
[20] 成田貞寛著〈高山所藏『釋迦如來五百大願經』の研究 〉,收錄在《佛教大學大學院研究紀要》no.7, p.1-71,京都佛教大學學會於1979.03.14出版。
[21]在短時間內,能夠整理完成五百大願,特別鳴謝元融法師、洪詩涵、楊旻娟、徐如君等大德幫忙打字、校對、標點等。
[22] 詳參五百大願之第68大願。
[23] 詳參五百大願之第158大願。
[24] 詳參五百大願之第49大願。
[25] 詳參五百大願之第15大願。
[26] 詳參五百大願之第460大願。
[27] 詳參五百大願之第147大願。
[28] 詳參五百大願之第483大願。
[29]《普曜經》卷3(大正3, p. 499a26-b6)
[30] 《增壹阿含經》卷31〈38 力品〉 (大正02, p. 722, c2-3)
[31]《成實論》卷3〈辯三寶品〉:論者言:「摩醯舍婆道人說:佛在僧數。」答曰:「若說佛在四眾,所謂:有眾.生眾.人眾.聖人眾,是則非過。」(大正32,p.258, c21-23)
[32] 參見《大智度論》卷10(大正25, p. 129a6-15)
[33] 參見《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20,(大正22, p. 139c-140a)
[34]《增壹阿含經》卷24(大正2, p. 677a6-9):「世尊…勅諸比丘:我今欲受歲,我無過咎於眾人乎?又不犯身口意?」
[35] 印順導師著,《佛法概論》p.19 ,正聞出版社於民國八十九年新版一刷。

附表︰五百大願的願文︰http://blog.yam.com/fuyanalumni/article/26371770
出處︰福嚴校友會部落格︰http://blog.yam.com/fuyanalumni/article/26371770

------------------------------------------------------------
印度聖地─菩提迦耶‧正覺大塔.jpg
------------------------------------------------------------

C.【本師釋迦牟尼佛所發的五百個大願】

------------------------------------------------------------

世尊釋迦牟尼佛所發的五百個大願,您知道嗎?

所有三藏法門,包括能令五濁興盛時之眾生於短暫一生中即獲佛果之密道金剛乘,佛法及弘揚顯密教法之高僧大德、僧眾,也均依佛陀之慈悲力才得以顯現。釋迦牟尼佛如果當初不攝受此刹土之眾生,亦不放射顯密教法光芒,我等眾生恐連三寶名聲都難以聽聞,更何談修持顯密佛道?因此,無論修持新、舊等何種教派,對釋尊必須具備強烈、堅定之信心,此點斷不可缺。還需對其格外恭敬,並精進觀修釋迦牟尼佛。

祖師米滂(麦彭)仁波切(1846-1912 年)在本傳記《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中就曾說過:「聽到本傳記中的任何一個公案後,僅僅於一剎那間生起信心,解脫的種子就會播植在自相續中,無量無邊功德就此孕育、產生。若全部聽聞、完整閱讀,並對之生起恭敬心與信心的話,所得功德更無法用言語描述。以此種方式了知大乘菩薩道之內容,並對其生起信解心,此種做法對自他都能帶來極大利益。正如馬鳴論師所說:『以殊勝感人故事,宣說如來與佛法,不信之人令生信,對佛法生歡喜心。』」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尊者(1933-2004年. 喇榮五明佛學院創辦人)曾開示:「無等大師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這些濁世眾生付出如此難以描述、難以盡數的代價與心血,若沒有他的精進修行與終成正果,這娑婆世間哪裡還會有佛法?我們這些愚癡眾生又何以擺脫輪迴?他如果不成佛,或不宣說佛法,身陷無明暗夜中的眾生又怎會知道這世上還有朗朗慧日,還有湛湛乾坤?」

「作為佛門弟子,每天都應該念誦釋迦牟尼佛的儀軌及心咒,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就太令人慚愧了。」

以上摘錄編輯自米滂(麦彭)仁波切著,堪布索達吉譯之《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

本師釋迦牟尼佛所發的五百個大願

出處:《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繁體: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ages/category5_3.htm
简体: http://www.zhibeifw.com/book/bailianhual/main.htm
原著:麥彭仁波切
中譯:堪布索達吉

海塵(本師釋迦牟尼佛之前世)心生一念:我已於如來前勸無數眷屬皆發菩提心,眾人均發廣大願住持各自剎土,所有菩薩皆捨棄濁世眾生,唯除遍入風。故我當為濁世眾生發願。如是發願必有利於人天眾生,諸佛菩薩亦必讚歎。將來有大悲心之菩薩會行此道,十方菩薩亦將度化濁世可憐眾生。我涅槃後過不可思議劫,十方諸佛定讚歎我今日所發之願,聽聞後也當發願住持濁世剎土。我現今應發大願、出獅吼聲。

海塵婆羅門便將法衣披於肩上,來到寶藏如來前。當時千萬天人出擊鈸樂音、降下花雨,並讚歎道:'善哉,善男子! '所有在場眷屬亦合掌讚歎:'善哉,善男子!利益我等之大智者,你應發堅定誓願,我等樂聞。 '海塵婆羅門於是右膝著地,當此之時,三千大千世界如來剎土皆一一震動,擊鈸樂器自然出聲,鳥、獸發動聽悅耳之鳴,一切樹木開花結果,世間惡趣眾生痛苦滅盡、生起慈悲心,虛空中天人以鮮花作供養。乃至色究竟天以下天界諸天人為聽海塵婆羅門誓言全都來到南瞻部洲,手捧妙香、鮮花等各種供品以作供養。

海塵婆羅門合掌作偈讚歎如來道:'禪定解脫如梵天,色界光明如帝釋,廣行布施如法王,具足寶藏如商主。宣說滅法如山獅,不動穩固如山王,安祥平靜如大海,功過平等如大地。 '海塵如是讚嘆如來功德後祈請道:'如來尊者,我已勸請無量無邊眾生發菩提心,他們亦各自發願住持未來剎土。其願度化之眾生心地清淨、守護善根,因之易於調化。護星等一千零四位婆羅門子,如來也已授記皆當於賢劫中成佛。眾聖者雖願調化具貪、嗔、痴、慢之眾生,願以三乘佛法教化他們,但煩惱障深重眾生及濁世眾生均被拋棄。一切造五無間罪、捨法、誹謗聖者、執持邪見、遠離聖者七財、不孝父母、不恭敬比丘及婆羅門子、造諸惡業、做諸非福德之業、離十善道、於來世痛苦不以為然、不行三善行反持三惡行、被善知識與智者捨棄、身陷囹圄、趨入世間濁流、沉迷輪迴利欲、跨入無明黑暗、為惡道摧毀,已入險道等等諸多眾生,皆不為此等聖者攝受。娑婆世界賢劫人壽十歲時,可憐眾生亦被捨棄。所有一切無有皈依處、怙主之眾,只能於輪迴漩渦中承受種種苦痛。
聖者所居剎土清淨無染,所調化眾生易於積累善根。不被攝受之眾生可憐可嘆,此理昭然。 ’

寶藏如來答道:‘所言正是。各個眾生依自己之意願發願、住持剎土,我亦按其誓願一一為之授記。 ’

海塵婆羅門緊接著說道:‘世尊,看到此種情景,我心如紫根樹葉般跳動,並生起大痛苦,身體也感覺疲倦。世尊,眾菩薩已捨棄此等眾生,而於濁世黑暗中,我願以大悲心攝受他們。第二個恒河沙數劫中,於賢劫人壽一千歲時,願我長行菩薩道,對輪迴不生厭煩心。願以禪定力長期調化眾生,以歡喜心使之行六度萬行。

世尊所言無有相狀之殊勝布施,我即以此行布施波羅蜜多。生生世世中,無數眾生以乞討過活,我發願以飲食、藥物、寶傘、寶幢、珍寶等給予此類乞丐,且以大悲心不希求果報賜與他們。願我能見他們得解脫,願我能為利益如此眾生甘願捨棄一切。為利益眾生,極難布施之自己眷屬、城市、王位、宮殿、子女、乃至自身皮膚、血肉、骨骼、頭、及至生命,願我皆以歡喜心布施捨棄。過去無人行之布施、未來行持菩薩道眾人任誰亦無法布施之物,我願捨棄。無數生生世世,為獲菩提,願我能行布施。不惟自己布施,也能勸眾人布施。
願我以種種難行之行,持清淨戒律,行淨戒波羅蜜多。
願我於難忍對境中,行堅韌、安忍波羅蜜多。
願我以無為法寂滅之方式行精進波羅蜜多,觀一切有為法為空性。
願我能行菩薩道永不退轉,為斷一切障礙修持空性,以此行禪定波羅蜜多。
願我能接受一切無生空性,行智慧波羅蜜多。過去、未來諸菩薩以歡喜、堅定心、難行此智慧波羅蜜多,願我能行之。
願我能使一切眾生生大悲心,從初發願乃至得菩提之間,皆得具足殊勝大悲心。
願從今乃至涅槃間,為使眾多菩薩生起稀有感嘆,我布施、持戒等無有絲毫傲慢與執著心。
我為遠離七聖財、諸佛未調化、捨法、造諸惡業、趨入惡道等眾生發願,不希求自己安樂果位,以歡喜、堅定心利益此等眾生。
為播植善根於一眾生心相續中,我願十大劫中以歡喜心感受無間地獄痛苦。
為播植善根於一眾生心相續中,我願於旁生、餓鬼、貧窮夜叉、困苦眾人中感受各種痛苦。
為播植善根於一眾生心相續中,我願利益一個眾生乃至所有眾生。
願我能圓滿行持,達於赤手空拳或燒壞心相續般調柔境界(原意不明,藏文中亦不甚明瞭,請深思!)。
願我以精通一切諸法等持之一法門,亦能於隨後劫中宣說佛法,並於母胎中入定十月。
願我成佛以後,從輪迴中所度化眾生皆能見我於母胎中以跏趺坐入於摩尼寶般等持之相。
十月期滿,以我所積真實福德等持力,願整個娑婆世界從色究竟天至金剛大地六次震動,眾生皆當甦醒。
願我從母親右肋降生人間後,此娑婆世界有大光輝遍照,所有眾生均得以了知。善根未成熟眾生能因之播下涅槃菩提種子;善根種子已成熟眾生,能生起等持苗芽。
願我出生後,腳掌接觸大地時,娑婆世界金剛大地以上之大地六次震動,所有四生、五道眾生,水里、虛空中眾生皆得甦醒。
願此等眾生心相續中,尚未生起等持苗芽者,我能使之生出;等持苗芽已生起者,我應使之穩固,使他們於三乘法中獲不退轉果位。
願我降生於娑婆世界中後,大梵天、魔王波旬、帝釋天、日、月、世間怙主、龍王、非天天王、具神變之夜叉王、羅剎王、龍、非天諸眾,為供養故而現在我前。
願我降生後立刻就能行走七步。
願我能以自己所積福德等持力,於在場所有眷屬前宣說三乘清淨佛法。
願我能調化所有當場眷屬中之聲聞乘最後有者。
緣覺乘根機眾生,我願他們獲殊勝安忍;無上大乘根機眾生,願他們獲如大海般金剛定等持。依此等持,願他們超離三界。
願我開始沐浴時,諸大龍王能來在我前為我行沐浴。凡見我沐浴者,願他們皆得現前證悟三乘法中所宣示之功德境界。
任何見我乘馬車;做童稚遊戲;學工巧;做諸事業;學文學語言;於美女前享五種妙欲;對此世間享樂生厭離心;半夜捨棄王位後,著紅色衣、袈裟趨於菩提樹下等諸種景象者,願他們能對三乘法生信,且開始精進修法,並願我能為他們宣說佛法。
願聲聞、緣覺乘者各獲等持境界。
願我於金剛座吉祥草墊上跏趺而坐,能行持熄滅呼吸、如虛空般禪定。
願我從禪定中出定後,自己享用芝麻粒之一半,另一半布施乞討者。
願我能使娑婆世界色究竟天以下天人均來向我做供養。
願諸天天人見我苦行後皆能生敬佩心,願他們亦能行苦行。
願我熄滅一切聲聞乘根機眾生煩惱,調化緣覺根機眾生成最後有者。
願龍、夜叉、非天、具五神通仙人為供養我而來在我前,以我苦行之感召,他們全得調化。
願四大部洲中,種種外道禁行者、苦行者面前均有非人助我調化,非人語於外道:“你等苦行實不究竟,此最後有者菩薩亦在苦行,而他定會成佛,故你等皆應前往一睹,受其勸化。”此等苦行者聞言後均能捨棄各自之苦行來在我前。見我苦行後,各入聲聞諸乘,依各自根機而得調化。
願人間國王、人中英傑、城市中諸人皆能到我苦行之地,並依三乘法而得解脫;願諸女人為瞻仰我而來到我眼前,且成最後女身,最終各依自己因緣於三乘法中而得解脫;願飛禽走獸睹我苦行之後,永不再為旁生,並於三乘法中而得解脫;願餓鬼見我行持之後永不再為餓鬼,並於三乘法中而得解脫;願無量眾生見我苦行後皆生稀有心,於心相續中播下解脫種子;願我能於漫漫時日中,以跏趺坐厲行苦行;願我能行過去任一外道、聲聞乘者、菩薩眾未能行之苦行,未來亦能行如上之眾無法行之苦行。
願我得菩提果時,能以大勢力勝伏所有魔眾,因前世業力剩餘之煩惱魔亦被降伏,現前成就無上菩提。
願我能使一眾生獲阿羅漢果位,乃至二、三、四等所有與阿羅漢有緣眾生,皆得以我說法而得阿羅漢果位。
願我即使只為一眾生亦能顯示數十萬神變。
願我能為可憐眾生宣說正見、具成千上萬法義之詞句;願此等眾生皆據自己根機而得相應果位。
願我能以智慧金剛摧毀眾生心相續中煩惱大山。
願我能宣說使眾生趨入三乘法之佛法,能為哪怕一眾生宣講佛法,並賜其無畏布施。為行布施及賜其無畏,願我為說法能步行數百由旬。
願在我教法下多有出家眾人,且出家時無有諸多障礙;於我教法下,可憐眾與脆弱、忘性大、精神障礙、譫妄、魯莽、邪見、因煩惱而心煩意亂諸眾,及諸女人皆得圓滿出家。
願我具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類眷屬。
願有眾多大士弘揚我之教法。
願諸天天人現見真諦;夜叉、龍、非天等能持守八關齋戒;乃至旁生也能行梵淨行。

寶藏如來,願我得菩提時,任何眾生以嗔恨心用兵器、火、矛及其它武器損害我,以粗言惡語毀謗我、咒罵我、隨處造謠、宣揚生事,施與我有毒飲食,我未斷盡業障亦應先成佛。待我獲菩提時,眾生因前世所生怨恨,以粗言惡語詆毀我,用種種兵器、有毒飲食出我身血,我皆當賜與他們清淨戒律、等持、大悲,為他們宣說如天鼓聲般妙法,使他們獲清淨信心而行持善法。願此等眾生業障清淨、守持淨戒。願他們皆不以造此等惡業而障礙得離貪、生善趣及無漏法。願我自己業障亦得以究竟圓滿清淨。

寶藏如來,願我獲菩提果後,全身所有毛孔每日皆能幻變具三十二相、八十好之如來,此幻化如來能入所有有佛住世、無佛住世、五濁興盛世界。此等幻現世尊每日於種種剎土中,在造諸五無間罪、捨法罪、誹謗聖者、與惡友交往、趨入聲聞乘、戒律不清淨、毀壞戒律、犯根本戒、焚毀心相續、善心敗壞、喪失善道、趨入輪迴深淵、已入惡道等種種眾生前,宣說佛法。
何人對大自在天、遍入天生信,願我即能以此類形象為他們宣說正法。
願眾生於這些剎土中聽聞對我功德之讚歎並生羨慕心,且發願將來轉生我之剎土。
此類眾生若於臨死時,我未能親去宣說佛法,或未能清淨他們心地,則我不欲成佛;此類眾生若死後墮於惡趣,亦或不能轉生於我之剎土獲得人身,則我前此所發誓願皆當敗壞,願我不能成佛,願我如來事業不應實現。
其它剎土造五無間罪、趨入惡道眾生,若於死後轉生我之剎土則有種種相:身體顏色暗淡無光、面如食肉鬼、昏沉迷亂、臭氣熏天、毀壞戒律、短命夭折、罹患惡疾、失壞一切財物……為此類眾生得度,願我於娑婆世界之所有四大部洲,從兜率天降入母胎,長大後玩童稚遊戲、學習工巧技藝、行持苦行、降伏魔眾,及至最後示現成佛、廣轉法輪。顯示如是相後,最終顯現涅槃,並將舍利留於人間。願以此而調化眾生。

願我得菩提後,僅僅宣說一句法要,亦能使——聲聞、緣覺根機眾生各自聽聞相應乘法語;所有遠離資糧之眾聽聞布施法雨;遠離福德、希求善趣眾生聽聞持戒法語;互相憎恨、各感恐怖眾生聽聞慈心法語;殺害眾生之有情聽聞悲心法語;具嫉妒、吝嗇心眾生聽聞喜心法語;迷於色界、無色界眾生聽聞捨心法語;對欲界生貪之眾聽聞言其過患法語;反感、厭惡大乘法眾生聽聞隨呼吸生正念法門法語;執持邪見者聽聞緣起法語;孤陋寡聞眾生聽聞不忘失法語;執持惡見眾生聽聞空性法語;雜念紛呈眾生聽聞無相法語;欲求熾盛眾生聽聞清心寡欲法語;心地不清淨眾生聽聞心淨法語;善惡混雜眾生聽聞不忘菩提心法語;狡詐偽善之徒聽聞真實無偽法語;失壞信戒者聽聞無所依法語。願此等眾生皆得以據各自根機而聽聞相應法門。

願我得菩提後,僅僅宣說一句法要,亦能使——具煩惱心眾生聽聞善心法語;遺忘善法眾生聽聞無忘失法語;造魔業眾生聽聞空性法語;希求勝義諦眾生聽聞真諦法語;受煩惱逼迫眾生聽聞無可言說法語;入不平等道眾生聽聞平等道法語;於大乘法門生稀有心眾生聽聞不退轉法語;對輪迴生厭倦心菩薩聽聞歡喜法語;未了達善法、智慧、聖諦眾聽聞離於愚癡法語;滿足一般善法眾生聽聞聞法功德法語;互相用心不平等眾生聽聞無礙光明法語;疲厭做事眾生聽聞做事方便法法語;於輪迴生恐怖眾生聽聞獅證法語;為魔眾壓服眾生聽聞英勇無畏法語;未見如來剎土眾生聽聞淨土光輝莊嚴法語;生貪、嗔心眾生聽聞山蘊法語;現見如來剎土莊嚴眾生聽聞無能勝幢如來莊嚴法語;遠離智慧眾生聽聞明燈法語;蒙蔽於無明黑暗中眾生聽聞日燈法語;精勤滅盡語眾生聽聞功德源泉法語;如與我爭鬥般眾生聽聞遍入天法語。願此等眾生皆得以據各自根機而聽聞相應法門。

願我得菩提後,僅僅宣說一句法要,亦能使——心不穩固、易於變化之眾生聽聞穩固不移法語;貢高我慢眾生聽聞山王寶幢法語;捨棄過去盟誓眾生聽聞精藏法語;欲獲神通眾生聽聞金剛句法語;欲獲菩提果位眾生聽聞金剛藏法語;希求一切諸法眾生聽聞金剛般法語;希求了知眾生心態眾生聽聞他心通法語;欲了知其他眾生根機之眾聽聞智慧明燈法語;言談乏味眾生聽聞辯才無礙法語;欲獲法身眾生聽聞修行妙法資糧法語;見不到如來眾生聽聞目睹如來身相法語;一切散亂、憂愁眾生聽聞寂止法語;欲轉法輪眾生聽聞離垢法輪法語;趨入無意義世間學問眾生聽聞真諦佛法法語;僅觀一如來剎土眾生聽聞廣大佛剎法語;欲播下如來相好眾生聽聞如來相好莊嚴法語;言語木訥、囁嚅眾生聽聞無畏辯才法語;欲獲如來一切智智眾生聽聞無迷亂清淨法界法語;反復趨入現世法眾生聽聞穩固現世法法語;欲希求法界眾生聽聞殊勝神通法語。願此等眾生皆得以據各自根機而聽聞相應法門。

願我得菩提後,僅僅宣說一句法要,亦能使——遠離智慧眾生聽聞勝妙智慧法語;入歧途眾生聽聞正道法語;希求如虛空般智慧眾生聽聞無所得智慧法語;欲求清淨六波羅蜜多眾生聽聞圓滿清淨六度法語;未圓滿四攝者聽聞圓滿四攝法語;希求四梵住眾生聽聞平等四梵住法語;菩提法未圓滿眾生聽聞圓滿出離心法語;不修智慧、有嗔恨心眾生聽聞大海手印法語;於無生法生希有心眾生聽聞心性為空法語;喪失聞法能力眾生聽聞不忘失法語;相互不喜說愛語眾生聽聞忠誠法語;於三寶起信眾生聽聞三寶大功德法語;於佛法無饜足眾生聽聞法雲法語;持三寶斷滅見眾生聽聞珍寶莊嚴法語;神誌恍惚眾生聽聞無喻法語;受束縛眾生聽聞虛空門法語;思維別無它法眾生聽聞智慧手印法語;持如來功德未圓滿見眾生聽聞現量世法法語;曾承侍如來者聽聞決定幻變法語;未來宣說唯一法眾生聽聞一切法門法語;精通一切經部眾生聽聞諸法本性同等法語;捨棄舊法、六隨順法眾生聽聞諸法實相法語;精進解脫心乘眾生聽聞獲神變技能法語;隨如來秘密而尋思者聽聞不隨它轉法語;不精進菩薩行者聽聞智慧殊勝法語;依賴親友眾生聽聞隨順他人法語;行殊勝菩薩行眾生聽聞殊勝灌頂法語;如來十力未圓滿者聽聞不壞法語;未得四無畏者聽聞無盡法語;未得如來不共法者聽聞不奪法語;認定見聞無意義者聽聞廣大誓願法語;焦慮於現量證悟如來佛法者聽聞無垢大海法語;希求佛陀一切智智者聽聞如來正等覺法語;未得諸佛意趣者聽聞宣說無量無邊法門法語。願此等眾生皆得以據各自根機而聽聞相應法門。
任何無狡詐心、禀性真誠、願趨入大乘法菩薩,願我僅對其宣說一句法,他亦能獲八萬四千 法門、八萬四千等持、七萬五千總持功德。

為成大菩薩,願我能具足大精進、不可思議發願、智慧、殊勝菩提,身俱相好莊嚴、語言善妙可滿眾生願;為得無可言說等持,願我能具足聞法功德;為得無有遺忘,願我能具足正念;為了知惡劣眾生,願我能最後顯示涅槃;為得誓言堅固,願我具足思維;為永不退失所發誓言,願我具足加行;為增上地道功德,願我能獲勝解;為能捨棄一切財物,願我具足布施;為所聞法要融入清淨心,願我具足淨戒;為所有眾生離於怨恨,願我具足精進安忍;為積集資糧,願我具足精進;為神通滅盡定現前,願我具足禪定;為斷除煩惱習氣,願我具足智慧;為救一切眾生,願我具慈心;為不捨棄任何眾生,願我具悲心,為對一切諸法不生懷疑,願我具足喜心;為能不分別高低,願我具足捨心;為能起神機妙用,願我具足神通;為能擁有受用無盡寶藏,願我具足福德;為了達一切眾生心,願我具足智慧;為了知眾生如何證悟,願我具足妙慧;為得智眼,願我具足光明;為得意義、法、句、辯才無礙,願我具足四無礙解;為壓服一切造危害者與魔眾,願我具足無畏法;為得如來功德事業,願我具足種種功德;為能恆久、無畏為眾生宣講佛法,願我具足正法功德;為廣弘如來一切法要,願我具足光明;為能現前如來一切剎土,願我具足光輝;為得如來授記,願我具足神變;為能如實宣說真諦,願我具足如來幻變;為得究竟四禪足,願我具足神變;為能趨入如來秘密,願我能得一切如來加持;為能獨立獲取智慧,願我能得法自在;為能實行自己所言,不受任何損害,願我具足精勤善法之力。

願我即便宣說一句佛法,也能使入大乘之無量無邊眾生行持善法且獲滿足。願此等大菩薩獲不隨轉智慧、佛法大光明,並於極短時間中獲如來正等覺果位。

寶藏如來,其它世界中趨入三乘法眾生,如有造五無間罪、根本墮罪、毀壞自相續者,願以我發願力使之轉生我之剎土。
行不善業、性情粗暴、為非作歹、急躁易怒、野蠻兇狂、無有厭世、飽受束縛眾生,願我以八萬四千發心、八萬四千種語言度化他們。
此等眾生喜不善業、懈怠懶惰,願我能為其宣說八萬四千法門。
大乘根機眾生,願我能為其宣說六度萬行法語。
聲聞、緣覺根機眾生、善根未成熟者、不希求佛法者,願他們皆能暫時先皈依三寶、後行六度萬行。
願喜殺生者斷殺;希求財富者斷除不予取;貪執非法行者斷除邪淫;樂說粗語者斷除妄語;飲酒者戒酒;如是造諸五不善業眾生,願他們守持五戒。
願我能使不喜善法眾生守持即便一日八關齋戒。
願我能使對善法信心不大眾生守持沙彌十戒。
願我能使圓滿求善法者守持具足戒。
所有造五無間罪、煩惱粗大深重眾生,願我能以種種神變、善妙文字語言調化他們,為之宣說五蘊、十八界、十二處法及無常、痛苦、無我空性法;願此類眾生最終趨入寂滅、無畏之涅槃城。
願我能為比丘等四種眷屬宣說佛法。
願我能為喜辯論眾生宣講辯論經論。
願我能對於善法不生信眾生宣說種種教言。
願我能為喜念誦者宣說禪定解脫道。
願我即使只為一眾生亦能步行數十萬由旬為之顯示種種幻變而無有厭煩心。
眾生趨入涅槃前,願我終生均能以等持力度過。
願我涅槃時,遺體能變成芥子許舍利子以利益眾生。
願我涅槃後,佛法尚能住世一千年,中有五百年為形像佛法期。
任何眾生能對舍利塔歡喜供養珍寶、樂器,甚至僅持誦名號一次,頂禮、繞轉、合掌一次,或供養一朵鮮花,願此等眾生皆得按其意願於三乘法中獲不退轉果位。

任何眾生能於我教法中守持一分戒律,或按我所說持戒者,及守持、念誦、為別眾宣說,或自己聽聞即便只有一偈,皆能生信,且對說法上師供養一朵花或頂禮一次者,願他們皆得按各自意願於三乘法中獲不退轉果位。
一旦佛法隱沒、佛教燈火熄滅、法幢倒下時,願我之舍利能傾到于人間乃至金剛大地之上;此世界缺乏珍寶,願我之舍利能變成智慧藍寶石,如火焰般明亮。此舍利又上至色究竟天變成曼達羅花、薩亞紮花等多種花,並降下花雨;花雨中願傳出三寶音聲、居士戒等戒律音聲,又傳出聞、思、修、不淨觀、呼吸觀、四無色禪、十住處、八勝處、止觀、三解脫、三乘法等法音。以此法音宣流,色界天人皆能憶念前世善根。願此等眾生能於善法發誓願,且降臨此娑婆世界之人間,教化人行持十善法;欲界天人亦能聽此法音宣流,且於聽法後能斷除有結(三有之結。結指結縛,煩惱因。由煩惱故,心於三界貪著無厭,不行善行,力行惡行,後來定為眾苦系縛,故名為結。)、喜上界之心與心所,並能憶念前世善根。

願此欲界天人能從天界降臨人間,教化眾人行持十善法;願眾多花能于天上變成金、銀、海貝、珍珠、藍寶石等各種珍寶;願如是珍寶能降於娑婆刹土;待降於娑婆世界後,願此珍寶能熄滅戰爭、饑荒、疾病、惡語中傷、毒藥等禍患;願此世界變為安樂、無病、無戰爭、無束縛等富庶之地;任何觸、見聞、享用此等珍寶眾生,願他們能於三乘法中獲不退轉果位;願此等舍利能存在于金剛大地以上之所有世間,於兵器惡劫時,將舍利變成安達尼珍寶,安達尼珍寶後又至色究竟天變為曼達羅等鮮花。花中降種種花雨,傳出三寶或其他悅耳動聽之音。凡此種種願皆能存在於世;至饑荒惡劫時、乃至疾病惡劫時,願舍利能變成珍寶,上至色究竟天以下變為各種鮮花,花中降下花雨且出種種妙音。願凡此種種皆能存在于金剛大地以上之所有世間;願此等舍利能於賢劫中廣做如來事業,使無邊無際眾生能於三乘法中得不退轉果位。

願我行菩薩道時所教化之初發菩提心、中行六度萬行眾生,能過恒河沙數劫之後,於無邊十方世界中皆獲如來正等覺果位。
我得菩提後勸發菩提心之眾生,或依我涅槃後之舍利而發菩提心眾生,未來於不同佛刹土中獲得佛果時,願他們能以美妙言詞讚歎我道:“賢劫時第四位如來釋迦牟尼佛出世時,彼勸我等初發無上菩提心。時我輩皆為毀壞心相續,恒時造惡業、無間罪及持邪見者。世尊引導眾人行六度萬行,故我等乃得以現今成佛且你好。”願我能如是令其遠離眾生之輪迴,使無量無邊眾生暫獲善趣、終至於解脫。

願所有希求菩提眾生亦能聽聞諸如來對我之讚歎;願此等眾生趨於如來前請求道:“釋迦牟尼佛當年為何願攝受五濁興盛眾生而發無上菩提心?”

願諸如來能為善男子、善女人宣說我初發大悲心、菩提心,中間住持刹土之功德莊嚴,及以前如何發願之經過;願此等希求菩提心之善男子、善女人聞後皆感稀有,並對廣大菩提生信;願他們能對眾生生大悲心;願他們發願于五濁興盛刹土中攝受所有造無間罪、行不善業眾生;願諸如來能依他們各自意願而為其一一授記;除此而外,諸如來亦為此等善男子、善女人宣說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其舍利現大幻變令眾生初發菩提心、中圓滿六度萬行、最後成佛之經過。’

海塵婆羅門如是在寶藏如來前為利益一切眾生而以大悲心發下五百誓願。

海塵隨即又請求道:‘尊者寶藏如來,未來五濁興盛時如無有如來出世,所有造無間罪眾生已趨入黑暗,若我所發利樂誓願圓滿、且能做如來事業,則我定不捨棄所發菩提願,善根亦不迴向其他刹土。也即不以此善根求得聲聞、人王之位;亦不希求財富、五種妙欲;不願以之轉生天人、尋香處。因如來曾言:佈施能得大受用,持戒能轉生善趣,聞法能得大智慧,修行能得妙果位,具福德眾生若迴向善根則能成辦一切所願。佛所說既如此,則我誓願如能圓滿,我願將佈施、持戒、聞法、修行所得福德盡皆迴向眾生。我願入無間地獄為眾生代受罪苦、感受無量苦痛,並以之為迴向。願以此善根令地獄眾生獲得人身;願他們得人身後聽聞佛陀教法,以戒為師;願此等眾生終得涅槃;眾生業力如若未能滅盡,願我死後墮大地獄;願我身體能成如來微塵數身體,每一軀體皆如山王大,每一軀體能如現今之身軀一般感受苦樂;願如是之每一身體能於地獄中感受微塵數眾生強烈痛苦;如是十方微塵世界中,為利益任何造無間罪、捨法罪、及趨入無間地獄眾生,願我於無間地獄中受諸痛苦,願此類眾生勿墮惡趣,且於佛生歡喜心,並從輪迴中得解脫,直至趨入涅槃城;所有十方微塵刹土中,以前世業力感召,有眾生生於燒熱地獄、極燒熱地獄、號叫地獄、大號叫地獄、眾合地獄、黑繩地獄、複活地獄中;有眾生墮於旁生、閻羅世界、貧窮夜叉、食肉鬼諸類中。願他們再勿墮落,而我則願墮入諸惡趣中,惟願他們得解脫。

人中聾、啞、無舌、無腳、無手、神志不清者,造此諸業之人或感受此種果報之人,尚有食不淨糞眾生,願此類眾生皆能於各自所處位置而得解脫;如若未能滅盡他們業力,則我願墮入無間地獄;我得菩提果位時若未能滿此類眾生願,則我願於無邊輪迴中,恒時於地獄、餓鬼、旁生、夜叉、非天、羅刹、人間感受種種痛苦;
若我願眾生得菩提之誓願能滿足,則我現前如來正等覺智慧,請十方世界無量無邊如來為我加持,願我獲得智慧。

世尊,我如是發願廣做如來種種事業,若我於賢劫人壽一百二十歲時現前如來正等覺果位,則請世尊賜予我獲無上正等覺菩提之授記。’

海塵婆羅門如是發願已,除寶藏如來外,所有在場天界、地面中之人、天、非天等世間眾生紛紛落淚,且五體投地頂禮海塵並說道:‘大悲尊者,你之正念深奧無比,且對無邊眾生生大悲心,發甚深廣大誓願;能以如此廣大強烈之悲心利益眾生,並已攝受造無間罪等難以調化之眾;又能以如此堅韌之耐心護持誓言,我等均已了知。你實為眾生妙藥、皈依處、無偏親友,你為解脫眾生一切痛苦而發誓願,願你如願以償,願寶藏如來能賜予你無上菩提授記。’

輻輪王則涕淚縱橫於海塵婆羅門腳下頂禮,且做偈讚歎:‘奇哉極為深奧,汝乃不住安樂,汝具度眾悲心,我實無法比肩。’觀世音自在亦誦偈讚歎:‘汝未貪有情,諸根極調伏,諸根獲自在,總持智慧藏。’大勢至等菩薩眾也各自呈偈以作讚歎。其餘眷屬皆五體投地,合掌稱頌,各自做偈以為讚歎。

海塵婆羅門此時于寶藏如來前右膝著地,當此之時,整個大地震動,出巨大聲響。從此乃至十方微塵數如來刹土皆震動且出聲響。十方所有如來住世、不住世刹土均顯現極大光芒,降五顏六色繽紛花雨。諸刹土中菩薩眾趨於住持各自刹土之如來前詳問緣由,諸如來一一告之道:‘于一具清淨正念世界中有一寶藏如來,此如來前有一具大悲心菩薩正發願,寶藏如來欲為其授記,故顯現此等妙相。’眾菩薩皆問:‘此位菩薩何時發菩提心、行菩薩行?’諸如來答道:‘此具悲心之善男子現今始發無上菩提心。’

東方刹土中有一刹土名為寶積,住持此刹土之寶月如來交給寶頂菩薩、月頂菩薩皎潔無垢美麗月亮花,且令其傳語於海塵婆羅門:‘大智者,你善妙非常,特贈你皎潔無垢美麗月亮花。大智者,你初發之菩提心因其大悲心之力,令十方世界微塵數刹土皆傳出美妙聲音,眾人稱讚你已獲大悲尊主名號。大智者,你未來以大慈大悲心所發誓願,願你具足大悲。你會再三樹立慈心勝幢,無數劫中,於無量佛刹中,你之美譽都將傳遍四方。大智者,你勸發菩提心之眾生也將得佛授記,並於其他刹土中示現成佛。成佛後亦會讚歎你助其成佛之功德。以上述三種理由,你將善妙非常。’寶月如來如是令寶頂、月頂菩薩傳語于海塵婆羅門。

兩位菩薩及其他九億兩千萬菩薩來到寶藏如來與海塵婆羅門前,並按寶月如來所述如實相告。同此,南、西、北方及上、下諸方如來亦遣眾多菩薩贈花相贊。詳細經過原經中有廣述,在此恐繁未錄。如欲了知,請翻查原文。

此時,三乘根機眾生如稻田一般遍滿現場,無量花朵變成花雨降於如來不住世刹土中,且從中傳出三寶、六度十力、四無畏等法語。為調化眾生而來此世界之在場大菩薩眾聽聞此法音宣流後,以海塵發願力、如來加持力、等持力而欲于此安住聞法。海塵婆羅門以皎潔離垢月亮花等種種鮮花供養寶藏如來,且請求道:‘尊者寶藏如來,請賜予我獲無上圓滿正等覺授記。’

相關內容 (1) http://hk.myblog.yahoo.com/rewunewyork-usa/article?mid=1820
相關內容 (2) http://hk.myblog.yahoo.com/rewunewyork-usa/article?mid=1821
相關內容 (3) http://hk.myblog.yahoo.com/rewunewyork-usa/article?mid=1823

------------------------------------------------------------
 樓主| 發表於 2012-5-5 23:21 | 顯示全部樓層
印度菩提迦耶─大菩提寺─釋迦牟尼佛聖像9.JPG
-----------------------------------------------------

六、【釋迦牟尼佛—聖號功德】

-----------------------------------------------------

央掘魔羅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2/0120_004.htm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一切眾生無本業耶?」

佛告文殊師利:「彼有本業,但少聞此經,無量阿僧祇罪皆悉除滅。所以者何?如來無量阿僧祇劫發大誓言:一切眾生未度令度,未脫令脫。以此誓願善根,如來慧日光明所照,無量阿僧祇罪皆悉除滅。

復次,文殊師利!譬如一切雲霧覆過,日未出時,皆悉障蔽一切世間;日光少出,一切世間闇障悉滅。如是阿僧祇大罪積聚,乃至此經日未出時,一切眾生輪迴生死;此經日出,阿僧祇惡大闇積聚,一彈指頃,於如來常恒不變如來之藏,若戲笑說、若隨順他,此及道外,若波羅夷無間惡業、阿僧祇罪,須臾悉滅。所以者何?若聞釋迦牟尼如來名號,雖未發心,已是菩薩。所以者何?以如來勝願一切世間是我有故,諸未度者當令得度,化以正法悉令覺悟。是故,文殊師利!聞如來名者皆為菩薩,非但自能速除煩惱,。亦復當得我所得身。」

---------------------------

不退轉法輪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9/0267_003.htm

阿難言:「云何如來,得具足見、無闕失見,具足聞佛、具足見佛、具足親近。」

佛告阿難:「汝不知耶?」阿難言:「我實不知。」 

佛言:「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言:「唯然世尊!願為解說。」

「阿難!汝今聞我釋迦牟尼佛,已聞、當聞,如是等,皆得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一切法身若有所說,其見聞者皆悉利益。阿難!若以一華供養如來,及般涅槃後,為佛舍利起塔供養,亦得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難:「乃至畜生,得聞佛名,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佛言:「阿難!復有人聞釋迦牟尼佛音聲,稱其名號,皆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種子。若善男子、善女人聞釋迦牟尼佛名號,如其所說皆實不虛。阿難!譬如尼拘陀樹,若一、若二、若三、若四,乃至五、十、百、千無量等眾,止息其下皆蒙覆蔭。阿難!於汝意云何?尼拘陀子為大小耶?」阿難言:「尼拘樹子最為甚小。」


佛告阿難:「如是尼拘陀樹,以水雨、糞土、人功因緣,積其日月漸漸長大。」阿難言:「如是世尊!」


佛告阿難:「以尼拘樹子本甚微小,以水土日月因緣故,漸漸長大。如是阿難!得聞釋迦牟尼佛名,善根種子終不敗壞,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復如是。何以故?無相種子於一切不住,是故不壞;以不壞故,如是種子不可毀壞,亦不取相,是故於一切法不壞。」 

阿難白佛言:「世尊!為是如來本願之力,為是諸佛法應爾耶?」

佛即答言:「以本願力故,若有眾生聞我名者,皆得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諸佛法亦如是。何以故?一切佛法皆平等故。」

阿難言:「一切佛法平等有何利益?」 

佛言:「能令眾生雖不聞法,以發願力故亦使得同聞法利益。」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成就未曾有法故,能大利益諸菩薩摩訶薩等。」


佛言:「如是,如是!阿難!我今雖為眾生作大利益,若聞法者,無不得住利益福田;我於過去供養諸佛,不惜身命,一切皆捨,離諸貪嫉,勤修精進,諸根清淨,於一切法,不取不著,無所依止。是故阿難!我成菩提能大利益一切眾生。」

---------------------------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9/0268_004.htm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諸佛世尊聞不虛耶?」

佛告阿難:「汝不知耶?」阿難白佛言:「世尊!實所未知,唯願說之,云何如來聞不虛耶?」

佛告阿難:「一心善聽,吾今解說。阿難當知!若有眾生,已聞、今聞、當聞釋迦牟尼佛名者,是諸眾生,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所以者何?諸佛菩提無虛妄故,亦無貪欲及以瞋恚。阿難!何況今日現於我前能以一華散我上者;若有眾生,我泥洹後形像舍利,能持一華以供養者,如是眾生亦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

阿難白佛:「若有畜生聞釋迦牟尼佛名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耶?」

佛告阿難:「若有畜生聞釋迦牟尼佛名者,是諸眾生皆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種子因緣。所以者何?諸佛如來,其有聞者聞必不虛,是故諸佛如來言無有二。阿難!譬如尼拘陀樹枝葉茂盛,能蔭百人至五百人。阿難!於意云何?其樹種子為大小耶?」

阿難白佛言:「世尊!其子甚小。」

佛告阿難:「是尼拘陀樹種子雖小,得地、水、火、風、虛空眾緣故,而得生長漸次廣大。如是阿難!彼諸眾生種菩提種子漸次增長,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可腐敗不可敗壞。所以者何?以不住一切法作種子故,而不腐敗亦無毀壞。」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為是諸佛本願之力?為是諸佛法應爾耶?」

佛告阿難:「是我本願,若有聞我名者,必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是諸佛法應如是。所以者何?一切諸佛法皆等故。」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2/0371_001.htm

爾時,觀世音及得大勢菩薩摩訶薩白彼佛言:「甚奇,世尊!釋迦如來現希有事。何以故?彼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遍知,少現名號,令無想大地六種震動。」

爾時,阿彌陀佛告彼菩薩:「釋迦牟尼不但此土現其名號,其餘無量諸佛世界悉現名號。大光普照六種震動,亦復如是。彼諸世界無量阿僧祇眾生,聞釋迦牟尼稱譽名號,善根成就,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時,彼眾中四十億菩薩,聞釋迦牟尼如來.應供.等正覺名號,同聲發願,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即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印度菩提伽耶大菩提寺釋迦牟尼佛聖像.JPG

觀世音菩薩往生淨土本緣經: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01/0012_001.htm

爾時,阿彌陀如來、無數百千聖眾,現空中,說偈言:
善哉釋迦文!在濁利眾生,聞名見身者,決定成佛道。
往昔因緣故,今來現空中,欲生我因者,必來迎西方。

爾時,釋迦牟尼佛讚阿彌陀,說偈曰:
善哉兩足尊!能利娑婆界,證明真實法,慈悲施一切。
若有重業障,無生淨土因,乘彌陀願力,必生安樂國。
若人造多罪,應墮地獄中,纔聞彌陀名,猛火為清涼。
若念彌陀佛,即滅無量罪,現受無比樂,後必生淨土。

---------------------------

文殊師利問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4/0468_002.htm

佛告文殊師利:「若能專念如來十號,佛於彼人常在不滅,亦得當聞諸佛說法,并見彼佛現在四眾,增長壽命、無諸疾病。

云何十號?謂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文殊師利!念十號者,先念佛色身具足相好,又念法身壽命無盡。當作是念,佛非色身,佛是法身。以執取、以堅取,見佛如虛空。樂虛空,故知一切法義。

文殊師利!如須彌山、由乾陀山、伊沙陀山、須陀梨山、珂羅底迦山、阿輸迦羅山、毘那多山、尼民陀羅山、斫迦羅山,如是等山悉是障礙。若人一心念佛十號,此等諸山不能為障。何以故?以正念故、佛威神故。


復次,文殊!念佛十號猶如虛空,以知如虛空故,無有過失;以不失故,得無生忍;如是依名字,增長正念;見佛相好,正定具足。具足定已,見彼諸佛。如照水鏡,自見其形。彼見諸佛亦復如是,此謂初定。

復次,如一佛像現鏡中分明,見十方諸佛亦如是分明,從此以後常正念思惟,必有相起,以相起故,常樂見佛,作此念時諸佛即現,亦不得神通,亦不往彼世界,唯住此處,見彼諸佛,聞佛說法,得如實義。」

---------------------------

大乘寶雲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6/0659_001.htm

爾時,降伏一切障礙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在蓮華臺上,合掌向佛而前白言:「世尊!何因、何緣有此光明遍照,種種雜色不可思議,清淨無垢悅樂一切菩薩身心?」

是時,佛告菩薩言:「善男子!去此西方過恒河沙數世界,彼有佛剎名娑訶世界,是中有佛,名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若有眾生得聞釋迦牟尼佛名號,是諸眾生則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光明則是釋迦如來所放光明,清淨無垢微妙第一,悅樂一切菩薩身心。

作是語已,復白佛言:「世尊!以何義故,有諸眾生得聞釋迦牟尼佛名,而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作是問已,芙蓉眼佛告降伏一切障礙菩薩言:「善男子!釋迦如來於過去世行菩薩時已發誓願,我成佛時,凡是眾生聞我名者,皆悉令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彼世界中,一切眾生聞佛名者,盡不退轉耶?」

佛言:「不然。」

「世尊!彼土眾生,不聞釋迦牟尼佛名耶?」

佛言:「善男子!皆得聞也。」

「世尊!彼土眾生,無退轉者,云何不退轉耶?」

佛言:「善男子!是諸眾生種植不退轉因,藉聞彼佛名號而生。今者如來見是事已,說彼眾生無有退轉,非但聞名而不退轉。

善男子!我今為汝當說譬喻成是義故。善男子!如樹種子若大若小,但無事礙具諸外緣,即生萌牙乃至增長。
善男子!云何說是為種子耶?」對曰:「世尊!無事礙故說為種子。」

佛言:「如是!善男子!聞如來名,則便得種不退轉種,是諸眾生即得名為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悲華經卷第六: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3/0157_006.htm
悲華經卷第七: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3/0157_007.htm

請參閱《悲華經》卷第六、第七及上篇【釋迦牟尼佛—五百大願】匯編,寶海梵志(釋迦牟尼佛往昔)所發五百大願之相關內容。

---------------------------

索達吉堪布開示—不退轉的唯一方法:多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名號

我們在座的人,既然現在已經學了這樣殊勝的佛法,那在學佛道路當中就儘量不要退轉。不退轉的唯一方法,《釋迦牟尼佛廣傳》當中已經講了,就是要多念釋迦牟尼佛的名號,這樣就會在菩提道當中不退轉。

佛陀在五百個大願當中(另外參閱編者註)最重要的一個發願就是在菩提道當中不退轉,他有與其他佛不同的能力。

所以我們平時應該一心一意地祈禱本師釋迦牟尼佛,這樣就會在菩提道當中不退轉,也一定能感受佛法最殊勝的至高無上的境界。

—索達吉堪布 (摘自《解義慧劍釋第十課》)

-----------------------------------------------------

 樓主| 發表於 2012-5-5 23:31 | 顯示全部樓層

印度菩提迦耶─大菩提寺─釋迦牟尼佛聖像12.jpg
-----------------------------------------------------

七、【釋迦牟尼佛—相關咒語】

-----------------------------------------------------

大佛頂廣聚陀羅尼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9/0946_004.htm

釋迦牟尼佛根本咒

南謨薄伽[口*縛]帝舍枳也(二合)牟那曳多他伽多
耶阿(去)羅訶帝三藐三步馱耶怛姪他唵阿爾
帝阿爾多(引)祚曳何羅何羅米底唎(二合)阿耶
婆嚕枳帝迦羅迦羅摩訶三末耶(引)悉[口*弟]婆囉
跋羅摩訶菩提曼荼尾誓莎末囉娑摩鉗三摩
炎菩提菩提摩訶菩提塞[口*縛]訶

釋迦牟尼佛心咒

唵末里末里摩訶末里塞[口*縛]訶

釋迦牟尼佛心中心咒

唵末你末。你薩羅莎叱訶

釋迦牟尼佛印根本咒

唵摩母。你陀羅。你[合*牛][合*牛]泮(引)塞[口*縛]訶(引)

釋迦牟尼佛心印咒

唵三末你室哩(二合)[合*牛]莎[口*巳]訶

釋迦牟尼佛心中心咒

唵阿奢摩你[合*牛]

---------------------------

密咒圓因往生集: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6/1956_001.htm

釋迦牟尼滅惡趣王根本咒 

唵捺麼末遏斡
碇 薩[口*冷]末(二合)[寧*各](切身)[口*冷]遏(二合)帝缽哩商[口*捺]爾禰
囉(引)[口*拶](引)也 怛達(引)遏怛(引)也 啊囉訶(二合)
碇 薩滅三莫[口*捺](引)也怛涅達(引)唵商[口*捺]禰商
[口*捺]禰 薩[口*冷]末(二合)缽(引)[口*邦] 覓商[口*捺]禰 熟寧
覓熟寧 薩[口*冷]末(二合)葛[口*冷]麻(二合) 啊(引)斡囉捺
覓熟寧孤嚕 莎(引)訶(引)

《拔濟苦難陀羅尼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誠禮敬滅惡趣王如來、受持此咒,萬四千劫常憶宿命,所在生處得丈夫身,具足諸根深信因果,善諸伎術妙解諸論,好行惠施厭捨諸欲,不造惡業離諸危怖,具正念慧眾所愛重,常近善友恒聞正法,求菩提心曾無暫捨,以諸功德而自莊嚴,具善律儀怖諸惡業,恒無匱乏調柔樂靜,於天人中常受快樂,速證無上正等菩提,終不退於十到彼岸,願常利樂一切有情,諸所修行非事自利,在所生處常得見佛,護持正法預賢聖眾。

---------------------------

拔濟苦難陀羅尼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21/1395_001.htm

善男子!復有世尊,名滅惡趣王如來應正等覺,為欲利樂諸有情故,說陀羅尼令眾誦念。陀羅尼曰:

輸達泥輸達泥 薩縛播波毘輸達泥 戍睇
毘戍睇 薩縛羯莫毘戍睇 莎訶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誠禮敬滅惡趣王如來應正等覺、受持此咒,
萬四千劫常憶宿命,所在生處得丈夫身,
具足諸根深信因果,善諸技術妙解諸論,
好行惠施厭捨諸欲,不造惡業離諸危怖,
具正命慧眾所愛重,常近善友恒聞正法,
求菩提心曾無暫捨,以諸功德而自莊嚴,
具善律儀怖諸惡業,恒無匱乏調柔樂靜,
於天人中常受快樂,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終不退於十到彼岸,常願利樂一切有情,
諸所修行非專自利,在所生處常得見佛,
護持正法預賢聖眾。

---------------------------

拔濟苦難陀羅尼經—藏文版:http://www.kagyuoffice.org.tw/karmapa_17th/works/translation/2007/20070510.htm

註1:2007年5月10日第十七世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於達蘭沙拉圓滿譯成(中翻藏)
註2:本文出處:大寶法王噶瑪巴官方中文網

-----------------------------------------------------

 樓主| 發表於 2012-5-5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印度菩提迦耶大菩提寺─釋迦牟尼佛聖像11.JPG
-----------------------------------------------------

八、【釋迦牟尼佛—讚頌文集】

-----------------------------------------------------

佛本行集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3/0190_008.htm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復然,世間所有我盡觀,一切更無如佛者。

---------------------------

大智度論─卷四: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25/1509_004.htm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界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讚佛偈因緣:http://www.edupro.org/eduplog/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419&blogId=29

---------------------------

無量義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09/T09n0276.htm

大哉大悟大聖主,無垢無染無所著,天人象馬調御師,道風德香熏一切。
智恬情怕慮凝靜,意滅識亡心亦寂,永斷夢妄思想念,無復諸大陰界入。
其身非有亦非無,非因非緣非自他,非方非圓非短長,非出非沒非生滅,
非造非起非為作,非坐非臥非行住,非動非轉非閑靜,非進非退非安危,
非是非非非得失,非彼非此非去來,非青非黃非赤白,非紅非紫種種色。
戒定慧解知見生,三明六通道品發,慈悲十力無畏起,眾生善業因緣出。
示為丈六紫金暉,方整照曜甚明徹,毫相月旋項日光,旋髮紺青頂肉髻,
淨眼明照上下眴,眉睫紺舒方口頰,脣舌赤好若丹果,白齒四十猶珂雪,
額廣鼻脩面門開,胸表卍字師子臆,手足柔軟具千輻,腋掌合縵內外握,
臂脩肘長指直纖,皮膚細軟毛右旋,踝膝不現陰馬藏,細筋鎖骨鹿膊腸,
表裏映徹淨無垢,淨水莫染不受塵。如是等相三十二,八十種好似可見,
而實無相非相色,一切有相眼對絕,無相之相有相身,眾生身相相亦然。
能令眾生歡喜禮,虔心表敬誠慇懃,因是自高我慢除,成就如是妙色軀。
我等八萬之等眾,俱共稽首咸歸命,善滅思想心意識,象馬調御無著聖。
稽首歸依法色身,戒定慧解知見聚。稽首歸依妙幢相。稽首歸依難思議。
梵音雷震嚮八種,微妙清淨甚深遠,四諦六度十二緣,隨順眾生心業轉,
有聞莫不心意開,無量生死眾結斷。有聞或得須陀洹,斯陀阿那阿羅漢,
無漏無為緣覺處,無生無滅菩薩地。或得無量陀羅尼,無礙樂說大辯才,
演說甚深微妙偈,遊戲澡浴法清池。或躍飛騰現神足,出沒水火身自由,
如是法輪相如是,清淨無邊難思議。我等咸復共稽首,歸依法輪轉以時。
稽首歸依梵音聲。稽首歸依緣諦度。世尊往昔無量劫,懃苦修習眾德行,
為我人天龍神王,普及一切諸眾生。能捨一切諸難捨,財寶妻子及國城,
於法內外無所吝,頭目髓腦悉施人;奉持諸佛清淨戒,乃至失命不毀傷,
若人刀杖來加害,惡口罵辱終不瞋;歷劫挫身不倦惰,晝夜攝心常在禪;
遍學一切眾道法,智慧深入眾生根。是故今得自在力,於法自在為法王,
我等咸共俱稽首,歸依能懃諸難懃。

---------------------------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4/0456_001.htm

彌勒佛讚釋迦牟尼佛偈

忍辱勇猛大導師,能於五濁不善世,教化成熟惡眾生,令彼修行得見佛。
荷負眾生受大苦,今入常樂無為處,教彼弟子來我所,我今為汝說四諦。
亦說三十七菩提,莊嚴涅槃十二緣,汝等宜當觀無為,入於空寂本無處。

大梵天王、釋提桓因讚佛偈

正遍知者兩足尊,天人世間無與等,十力世尊甚希有,無上最勝良福田。
其供養者生天上,未來解脫住涅槃,稽首無上大精進,稽首慈心大導師。

四大天王讚佛偈

三界無有比,大悲自莊嚴,體解第一義,不見眾生性,
及與諸法相,同入空寂性,善住無所有,雖行大精進,
無為無足跡,我今稽首禮,慈心大導師。
眾生不見佛,長夜受生死,墜墮三惡道,及作女人身,
今日佛興世,拔苦施安樂,三惡道已少,女人無諂曲,
皆當得止息,具足大涅槃,大悲濟苦者,施樂故出世。
本為菩薩時,常施一切樂,不殺不惱他,忍心如大地,
我今稽首禮,忍辱大導師,我今稽首禮,慈悲大丈夫,
自免生死苦,能拔眾生厄,如火生蓮花,世間無有比。

---------------------------

文殊師利問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4/0468_001.htm

文殊師利讚佛偈

我禮一切佛,調御無等雙,丈六身法身,亦禮於佛塔,
生處得道處,法輪涅槃處,行住坐臥處,一切皆悉禮。
諸佛不思議,妙法亦如是,能信及果報,亦不可思議。
能以此祇夜,讚歎如來者,於千萬億劫,不墮諸惡趣。

---------------------------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9/0997_001.htm

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讚佛偈

如來威容不可量,超出人天及眾聖,譬如滿月澄空界,一切星宿奪光暉。
佛處慈悲大海中,放百千光而照耀,譬如須彌出巨海,諸天依住放光明。
當住解脫禪定中,自在光明照一切,譬如三千大梵主,寂靜光超諸梵天。
功德智慧以嚴心,寶相嚴身光普照,如帝釋光及智慧,超過一切忉利天。
大慈悲意自莊嚴,安立眾生於聖道,如四天王能護世,慰喻教化諸眾生。
佛日恒放法光明,普照眾生滅邪見,譬如千日光明照,映奪摩尼火等光。
佛面圓滿相端嚴,見者歡悅心清淨,譬如中宵圓淨月,眾生樂見得清涼。
大仙恒放智光明,滅除一切無明暗,如夜高山大火聚,無遠不照發光耀。
佛說無我諸法空,一切外道皆驚怖,如山窟中師子吼,百獸聞者喪精光。
佛身如鎔紫金山,光明映蔽於大眾,亦如摩尼寶光曜,超奪一切寶光明。
福德智慧方便門,精勤一切皆善巧,遍觀世界無倫匹,況復能過於世尊。
我見大雄哀世間,智慧大海光明照,五體投於佛足下,踊躍歡喜難自持。
我讚如來世間燈,能生功德最勝智,以此福聚利含識,一切速證大菩提。

---------------------------

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http://cbeta.org/result/normal/T20/1191_001.htm

聖妙吉祥童子菩薩摩訶薩讚佛偈

歸命調御大丈夫,歸命無上大丈夫,歸命最上大丈夫,能作一切事成就。
歸命師子大丈夫,能破一切諸惡事,歸命無畏大丈夫,能破一切諸惡趣。
歸命白蓮大丈夫,福智馨香無邊際,歸命蓮華大丈夫,清淨超過三界泥。
歸命解脫大丈夫,能離一切諸苦惱,歸命寂靜大丈夫,能善調伏一切惡。
歷命成就大丈夫,善知一切真言語,歸命吉祥大丈夫,一切不祥能吉祥。
歸命佛陀大丈夫,善知一切諸法藏,歸命如來一切法,善入真實無戲論。
歸命如來一切智,一切智智離幻法,所有三乘無漏道,令入涅槃而安住。

---------------------------
印度菩提迦耶─大菩提寺─釋迦牟尼佛聖像11.jpg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讚佛法身禮:http://cbeta.org/result/T20/T20n1195.htm

文殊師利菩薩讚佛偈

無色無形相,無根無住處,不生不滅故,敬禮無所觀。
不去亦不住,不取亦不捨,遠離六入故,敬禮無所觀。
不住於諸法,離有離無故,行於平等故,敬禮無所觀。
出過於三界,等同於虛空,諸欲不染故,敬禮無所觀。
於諸威儀中,去來及睡寤,常在寂靜故,敬禮無所觀。
去來悉平等,已住於平等,不壞平等故,敬禮無所觀。
入諸無相定,見諸法寂靜,常在三昧故,敬禮無所觀。
無住無所觀,於法得自在,慧用常定故,敬禮無所觀。
不住於六根,不著於六境,常在一相故,敬禮無所觀。
入於無相中,能斷於諸染,遠離名色故,敬禮無所觀。
不住於有相,亦離於諸相,入相於無中,敬禮無所觀。
無分別思惟,心住無所住,諸念不起故,敬禮無所觀。
無藏識如空,無染無戲論,遠離三世故,敬禮無所觀。
虛空無中邊,諸佛心亦然,心同虛空故,敬禮無所觀。
諸佛虛空相,虛空亦無相,離諸因果故,敬禮無所觀。
不著於諸法,如水月無取,遠離於我相,敬禮無所觀。
不住於諸蘊,不著於處界,遠離顛倒故,敬禮無所觀。
常等於法界,我見悉皆斷,遠離二邊故,敬禮無所觀。
不住於諸色,非取亦非捨,遠離非法故,敬禮無所觀。
證無障礙法,通達於諸法,遠離魔法故,敬禮無所觀。
非有亦非無,有無不可得,離諸言說故,敬禮無所觀。
摧折我慢憧,非一亦非二,遠離一二故,敬禮無所觀。
身口意無失,三業常寂靜,遠離譬喻故,敬禮無所觀。
一切智常住,應現無功用,遠離諸過故,敬禮無所觀。
微妙無漏念,無限無分別,等情非情故,敬禮無所觀。
以心無礙故,悉知一切心,不住自他故,敬禮無所觀。
無礙無所觀,常住無礙法,遠離諸心故,敬禮無所觀。
心常無所緣,自性不可得,平等難量故,敬禮無所觀。
以無所依心,悉見諸剎土,知諸有情故,敬禮無所觀。
諸法薩婆若,畢竟無所有,佛心難測故,敬禮無所觀。
諸法由如幻,如幻不可得,離諸幻法故,敬禮無所觀。
佛常在世間,而不染世法,不染世間故,敬禮無所觀。
一切智常住,空性空境界,言說亦空故,敬禮無所觀。
證無分別定,得如幻三昧,遊戲神通故,敬禮無所觀。
非一亦非異,非近亦非遠,於法不動故,敬禮無所觀。
一念金剛定,剎那成等覺,證無影像故,敬禮無所觀。
於諸三世法,成就諸方便,不動涅槃故,敬禮無所觀。
涅槃常不動,無此岸彼岸,通達方便故,敬禮無所觀。
無相無所有,無患無戲論,不住有無故,敬禮無所觀。
智處悉平等,寂靜無分別,自他一相故,敬禮無所觀。
一切平等禮,無禮無不禮,一禮遍含識,同歸實相體。

---------------------------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2/0359_004.htm

妙吉祥童真菩薩摩訶薩讚佛偈

無形顯色無狀貌,是中無滅亦無生,無住亦復根本無,無所緣尊今讚禮。
以無住故無出入,亦復無彼諸分位,已能解脫六處長,無所緣尊今讚禮。
一切法中無所住,有性無性皆遠離,諸行平等得圓成,無所緣尊今讚禮。
已能出離於三界,虛空平等性中住,世間諸欲不染心,無所緣尊今讚禮。
三摩呬多常安處,行住坐臥亦復然,諸威儀事妙肅成,無所緣尊今讚禮。
平等而來平等去,平等性中妙安住,不壞平等性法門,無所緣尊今讚禮。
大聖善入平等性,諸法皆住等引心,遍入無相妙法門,無所緣尊今讚禮。
大聖無住無所緣,定中高積慧峰峻,普遍諸法得圓成,無所緣尊今讚禮。
眾生威儀及色相,語言音聲亦復然,普能示現剎那間,無所緣尊今讚禮。
大聖已離於名色,於蘊界法亦普斷,復能善入無相門,無所緣尊今讚禮。
大聖善離於諸相,諸相境界亦遠離,已能善入無相門,無所緣尊今讚禮。
無所思惟無分別,淨意亦復無所住,無諸作意無念生,無所緣尊今讚禮。
譬如虛空無含藏,已離戲論無所著,其心平等復如空,無所緣尊今讚禮。
譬如虛空無中邊,諸佛法性亦如是,已能超越三世門,無所緣尊今讚禮。
諸佛猶如虛空相,即此虛空亦無相,已能解脫事及因,無所緣尊今讚禮。
一切法中無依止,如水中月無所取,無我相亦無音聲,無所緣尊今讚禮。
大聖不依止蘊法,界處諸法亦復然,已能解脫顛倒心,無所緣尊今讚禮。
大聖已離於二邊,亦復斷除於我見,法界平等得圓成,無所緣尊今讚禮。
色相名數已解脫,亦復遠離不正法,無取無捨平等心,無所緣尊今讚禮。
已能超越諸魔法,一切法中悉通達,妙入無障礙法門,無所緣尊今讚禮。
正智不說諸法有,亦復不說諸法無,無語言道無發生,無所緣尊今讚禮。
聖不依止於二法,久已摧折我慢幢,解脫二無二法門,無所緣尊今讚禮。
所有身語意過失,大聖久已普除斷,不可譬喻不可思,無所緣尊今讚禮。
大聖無轉無發悟,一切過失悉遠離,智為先導遍所行,無所緣尊今讚禮。
無漏淨念最微妙,實不實法悉了知,亦無繫著無思惟,無所緣尊今讚禮。
大聖於心無所緣,而能遍知一切心,亦無自他想念生,無所緣尊今讚禮。
無所緣中有所緣,於一切心不迷著,無障礙法已圓明,無所緣尊今讚禮。
大聖於心無所緣,亦復自性無所有,無心平等得圓成,無所緣尊今讚禮。
大聖不依於智法,而能遍觀諸剎土,一切眾生行亦然,無所緣尊今讚禮。
智者於心無所得,是中亦復畢竟無,於一切法正遍知,無所緣尊今讚禮。
知一切法皆如幻,即此幻亦無所有,已能解脫幻法門,無所緣尊今讚禮。
正覺雖行於世間,亦不依止於世法,復無世間分別心,無所緣尊今讚禮。
大聖於彼空中行,由空所成空境界,空與非空聖所宣,無所緣尊今讚禮。
現大神通起化事,悉依如幻三摩地,離種種性遍入門,無所緣尊今讚禮。
了知非一非多性,若近若遠無所轉,無高無下平等心,無所緣尊今讚禮。
金剛喻定現在前,一剎那中成正覺,遍入無對礙法門,無所緣尊今讚禮。
雖知涅盤無所動,亦於三世善調伏,具足種種方便門,無所緣尊今讚禮。
於彼一切眾生類,善解智慧及方便,然亦不動涅盤門,無所緣尊今讚禮。
大聖無相無發悟,已離戲論無對礙,無我故無對礙心,無所緣尊今讚禮。
已離疑惑無過失,無我我所亦復然,於一切處正遍知,無所緣尊今讚禮。

---------------------------

佛吉祥德讚:http://www.cbeta.org/result/T32/T32n1681.htm

歸命大覺尊,現證正覺道。不修梵行者,佛善為建立。
佛是知道者,識道說道者,佛為正道尊,諸道所歸向。
佛從照明生,復是智生者,義生及法生,善說明了義。
諸義出離者,人中大師子,人中大象龍,人中大仙王。
人中正知者,人中智勇尊,人中勝無比,人中極最上。
人中殊妙士,人中白蓮華,無怖及無驚,無怯亦無懼。
佛是離怖者,無畏無奔競,怖畏險難除,斷滅諸怖難。
自出過怖境,復令他亦出,自斷滅怖難,復令他亦斷。
自渡怖難海,復令他亦渡,離身毛喜豎,離身毛悚立。
佛勝無比等,亦復無等等,功德不可稱,已過於稱量。
復不可取像,亦無各別分,勝補特伽羅,唯一而無二。
佛是自然智,而無同等者,廣利諸眾生,稽首一切智。
諸天人世間,梵魔沙門中,佛是最上尊,復為無勝者。
佛寶甚希有,而亦復難得,遇佛寶出生,實希有難得。
佛是廣大眼,復為大光明,大曜大明照,大燈大光炬,
無暗大熾明,已得最上法,根力覺道圓,不與聲聞共。
若無利益事,如來即不生,無利不現化,無利亦不隱。
佛為諸群品,利益故出生,悲愍諸世間,作諸利樂事。
於諸天人中,佛是正見者,以正道法律,普教示一切。
復一切眾中,佛為所愛尊,咸起敬愛心,作尊重觀想。
佛是所親近,及隨從恭敬,頂禮見真如,吉祥最上寶。
佛慧眼光明,復從慧眼生,開發慧焰明,持廣大慧炬。
燃慧燈普耀,大慧破諸暗,一切性自性,如來悉照了。
如來勝慧根,微妙復最上,如來大慧力,而不可屈伏。
積無盡慧財,具無價慧寶,持快利慧刀,執勝慧器仗,
秉鋒利慧劍,慧無墮無減,佛善開正慧,覺了一切法,
廣慧為宮殿,正智者安處,堅固慧為牆,周匝而密護,
不思議正慧,為階梯進趣,無屈伏勝尊,無異心安住,
不為他所伏,亦伏無所取,而於三界中,所應供養者。
一切現觀察,一切無所著,所應知已知,所應離已離,
所應得已得,勝所作已作,己事悉周圓,為世間教授。
佛是大聖者,精進未曾有,已安立清淨,希有廣大行,
現證最上道,希有難思法,獲得取上句,飲涅槃甘露,
拔除愛網根,絕諸過失本,善行無別異,無染法能著,
善生及善體,勝善而出家,善本所從來,稽首善來者。
無動不思議,智者智中尊,諂曲過染除,已渡煩惱海,
相應行解脫,解脫諸纏縛,已得無取心,已盡一切漏,
已盡過失邊,已破一切毒,已斷一切障,盡燒諸見網,
所有邪妄言,及邪妄見聞,邪念邪作事,佛一切已離。
蘊處界諸法,隨廣略善說,依止淨無縛,諸依止中勝。
無救者為救,無歸者作歸,諸無趣向者,佛為作趣向。
已渡生死海,遍入諸境界,所應現化處,一切皆能到。
諸墮惡趣者,佛常知常思,即以善方便,而普為救度。
無貪及無瞋,無癡善根具,大身常住身,悲愍利益者。
身被釋種服,廣作吉祥事,希有精進力,大智正識者。
戒忍法真實,內心常精進,廣大復甚深,具足諸功德。
光明大照耀,調伏心潔白,猶湛水澄清,善種現圓滿。
世間清淨眼,青優鉢羅華,廣大而殊妙,周遍十方界。
寂止性潤澤,一切智妙月,佛德廣無邊,是故我稱讚。

---------------------------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2/0353_001.htm

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無比不思議,是故今敬禮。
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歸依。

---------------------------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4/0454_001.htm

正遍知者兩足尊,天人世間無與等,
十力世尊甚希有,無上最勝良福田,
其供養者生天上,稽首無比大精進。

---------------------------
印度菩提迦耶大菩提寺─釋迦牟尼佛聖像14.jpg

金光明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6/0663_004.htm

無量百千萬億諸菩薩眾讚佛偈

如來之身,金色微妙,其明照耀,如金山王;
身淨柔軟,如金蓮華;無量妙相,以自莊嚴;
隨形之好,光飾其體;淨絜無比,如紫金山;
圓足無垢,如淨滿月;其音清徹,妙如梵聲—
師子吼聲、大雷震聲,六種清淨,微妙音聲;
迦陵頻伽,孔雀之聲,清淨無垢,威德具足;
百福相好,莊嚴其身,光明遠照,無有齊限,
智慧寂滅,無諸愛習。世尊成就,無量功德,
譬如大海,須彌寶山,為諸眾生,生憐愍心,
於未來世,能與快樂。如來所說,第一深義,
能令眾生,寂滅安隱;能與眾生,無量快樂;
能演無上,甘露妙法;能開無上,甘露法門;
能入一切,無患窟宅;能令眾生,悉得解脫,
度於三有,無量苦海,安住正道,無諸憂苦。
如來世尊,功德智慧,大慈悲力,精進方便,
如是無量,不可稱計。我等今者,不能說有,
諸天世人,於無量劫,盡思度量,不能得知,
如來所有,功德智慧,無量大海,一滴少分。
我今略讚,如來功德,百千億分,不能宣一;
若我功德,得聚集者,迴與眾生,證無上道。

信相菩薩讚佛偈

世尊百福,相好微妙,功德千數,莊嚴其身,
色淨遠照,視之無厭;如日千光,彌滿虛空,
光明熾盛,無量無邊;猶如無數,珍寶大聚,
其明五色,青紅赤白,琉璃頗梨,如融真金,
光明赫奕,通徹諸山,悉能遠照,無量佛土;
能滅眾生,無量苦惱,又與眾生,上妙快樂。
諸根清淨,微妙第一,眾生見者,無有厭足。
髮紺柔軟,猶孔雀項,如諸蜂王,集在蓮華;
清淨大悲,功德莊嚴,無量三昧,及以大慈,
如是功德,悉以聚集;相好妙色,嚴飾其身,
種種功德,助成菩提。如來悉能,調伏眾生,
令心柔軟,受諸快樂;種種深妙,功德莊嚴;
亦為十方,諸佛所讚,其光遠照,遍於諸方,
猶如日月,充滿虛空;功德成就,如須彌山,
在在示現,於諸世界。齒白齊密,猶如珂雪;
其德如日,處空明顯;眉間毫相,右旋宛轉,
光明流出,如琉璃珠,其色微妙,如日處空。

道場菩提樹神讚佛偈

南無清淨,無上正覺,甚深妙法,隨順覺了,
遠離一切,非法非道,獨拔而出,成佛正覺。
知有非有,本性清淨,希有希有,如來功德;
希有希有,如來大海;希有希有,如須彌山;
希有希有,佛無邊行;希有希有,佛出於世,
如優曇華,時一現耳;希有如來,無量大悲。
釋迦牟尼,為人中日,為欲利益,諸眾生故,
宣說如是,妙寶經典。善哉如來,諸根寂滅,
而復遊入,善寂大城;無垢清淨,甚深三昧,
入於諸佛,所行之處;一切聲聞,身皆空寂,
兩足世尊,行處亦空。如是一切,無量諸法,
推本性相,亦皆空寂;一切眾生,性相亦空,
狂愚心故,不能覺知。我常念佛,樂見世尊,
常作誓願,不離佛日。我常於地,長跪合掌,
其心戀慕,欲見於佛;我常修行,最上大悲,
哀泣雨淚,欲見於佛;我常渴仰,欲見於佛,
為是事故,憂火熾然;惟願世尊,賜我慈悲,
清冷法水,以滅是火。世尊慈愍,悲心無量,
願賜我身,常得見佛。世尊常護,一切人天,
是故我今,渴仰欲見。聲聞之身,猶如虛空,
焰幻響化,如水中月;眾生之性,如夢所見。
如來行處,淨如琉璃,入於無上,甘露法處,
能與眾生,無量快樂。如來行處,微妙甚深,
一切眾生,無能知者;五通神仙,及諸聲聞,
一切緣覺,亦不能知。我今不疑,佛所行處,
惟願慈悲,為我現身。

---------------------------

金光明最勝王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6/0665_006.htm

四天王讚佛偈

佛面猶如淨滿月,亦如千日放光明;目淨脩廣若青蓮,齒白齊密猶珂雪。
佛德無邊如大海,無限妙寶積其中;智慧德水鎮恒盈,百千勝定咸充滿。
足下輪相皆嚴飾,轂輞千輻悉齊平;手足鞔網遍莊嚴,猶如鵝王相具足。
佛身光曜等金山,清淨殊特無倫匹;亦如妙高功德滿,故我稽首佛山王。
相好如空不可測,逾於千月放光明;皆如焰幻不思議,故我稽首心無著。

金光明最勝王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6/0665_010.htm

十方菩薩讚佛偈

佛身微妙真金色,其光普照等金山;清淨柔軟若蓮華,無量妙彩而嚴飾。
三十二相遍莊嚴,八十種好皆圓備;光明[日*丙]著無與等,離垢猶如淨滿月。
其聲清徹甚微妙,如師子吼震雷音;八種微妙應群機,超勝迦陵頻伽等。
百福妙相以嚴容,光明具足淨無垢;智慧澄明如大海,功德廣大若虛空。
圓光遍滿十方界,隨緣普濟諸有情;煩惱愛染習皆除,法炬恒然不休息。
哀愍利益諸眾生,現在未來能與樂;常為宣說第一義,令證涅槃真寂靜。
佛說甘露殊勝法,能與甘露微妙義;引入甘露涅槃城,令受甘露無為樂。
常於生死大海中,解脫一切眾生苦;令彼能住安隱路,恒與難思如意樂。
如來德海甚深廣,非諸譬喻所能知;於眾常起大悲心,方便精勤恒不息。
如來智海無邊際,一切人天共測量;假使千萬億劫中,不能得知其少分。
我今略讚佛功德,於德海中唯一渧;迴斯福聚施群生,皆願速證菩提果。

妙幢菩薩讚佛偈

牟尼百福相圓滿,無量功德以嚴身。
廣大清淨人樂觀,猶如千日光明照;焰彩無邊光熾盛,如妙寶聚相端嚴。
如日初出映虛空,紅白分明間金色;亦如金山光普照,悉能周遍百千土。
能滅眾生無量苦,皆與無邊勝妙樂;諸相具足悉嚴淨,眾生樂睹無厭足。
頭髮柔軟紺青色,猶如黑蜂集妙華;大喜大捨淨莊嚴,大慈大悲皆具足。
眾妙相好為嚴飾,菩提分法之所成;如來能施眾福利,令彼常獲大安樂。
種種妙德共莊嚴,光明普照千萬土;如來光相極圓滿,猶如赫日遍空中。
佛如須彌功德具,示現能周於十方;如來金口妙端嚴,齒白齊密如珂雪。
如來面貌無倫匹,眉間毫相常右旋;光潤鮮白等頗梨,猶如滿月居空界。

菩提樹神讚佛偈

敬禮如來清淨慧!敬禮常求正法慧!敬禮能離非法慧!敬禮恒無分別慧!
希有世尊無邊行,希有難見比優曇;希有如海鎮山王,希有善逝光無量。
希有調御弘慈願,希有釋種明逾日;能說如是經中寶,哀愍利益諸群生。
牟尼寂靜諸根定,能入寂靜涅槃城;能住寂靜等持門,能知寂靜深境界。
兩足中尊住空寂,聲聞弟子身亦空;一切法體性皆無,一切眾生悉空寂。
我常憶念於諸佛,我常樂見諸世尊;我常發起慇重心,常得值遇如來日。
我常頂禮於世尊,願常渴仰心不捨;悲泣流淚情無間,常得奉事不知厭。
惟願世尊起悲心,和顏常得令我見;佛及聲聞眾清淨,願常普濟於人天。
佛身本淨若虛空,亦如幻焰及水月;願說涅槃甘露法,能生一切功德聚。
世尊所有淨境界,慈悲正行不思議;聲聞獨覺非所量,大仙菩薩不能測。
惟願如來哀愍我,常令睹見大悲身;三業無倦奉慈尊,速出生死歸真際。

---------------------------

佛地經論: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26/1530_001.htm

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
如是六種義差別,應知總號名薄迦。

---------------------------
印度菩提迦耶大菩提寺─釋迦牟尼佛聖像15.jpg

佛三身讚: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32/1678_001.htm

佛三身讚 (西土賢聖撰)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詔譯

法身
我今稽首法身佛  無喻難思普遍智
充滿法界無罣礙  湛然寂靜無等等
非有非無性真實  亦非多少離數量
平等無相若虛空  福利自他亦如是

報身
我今稽首報身佛  湛然安住大牟尼
哀愍化度菩薩眾  處會如日而普照
三祇積集諸功德  始能圓滿寂靜道
以大音聲談妙法  普令獲得平等果

化身
我今稽首化身佛  菩提樹下成正覺
或起變現或寂靜  或復往化於十方
或轉法輪於鹿苑  或現大光如火聚
三塗苦報悉能除  三界無比大牟尼

迴向
如是佛身無漏智  我常信解淨三業
以無量慧大福行  一心垂愍諸群生
以今頌讚三身佛  所獲無漏功德種
願我速證佛菩提  盡引眾生歸正道

---------------------------

佛一百八名讚:http://cbeta.org/result/normal/T32/1679_001.htm

佛一百八名讚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教大師臣法天奉 詔譯

歸命一切智  一切世間師
牟尼大法王  一百八名號
無邊功德海  具足眾吉祥
能滅諸有情  罪業諸煩惱
我今歸命禮  一切大吉祥
救度諸群生  令得大安樂
我今歸命禮  悲愍二足尊
圓滿於眾生  一切吉祥事
我今歸命禮  無相無上尊
成就天中天  祕密大明義
如來正等覺  利樂於世間
最上百八名  我今集彼說
南無一切義成就
南無正等覺
南無一切智
南無大釋子
南無一切法自在無畏
南無大金僊
南無功德海
南無如來
南無應供
南無善逝
南無世尊
南無一切世間解
南無離一切垢染
南無最上法燈
南無無畏淨飯王子
南無甘蔗王種
南無瞿曇
南無日族
南無吉祥大牟尼
南無囕儗囉娑族
南無天人師
南無十力降魔軍
南無離過除毒
南無調御丈夫
南無妙解脫
南無除障暗
南無止息降諸根
南無清淨戒
南無無垢王
南無滅罪無我相
南無無驚無怖畏
南無第一法圓滿
南無無邊無可喻
南無大論師
南無希有不思議精進
南無三界親慈父
南無三明知三世
南無滅三毒
南無具足三變通
南無說三乘菩提
南無無相亦無老
南無無我無二執
南無無怨無戲論
南無無業無怖
南無施願無畏
南無法師子二足尊
南無調伏除煩惱
南無最上意清淨
南無明行足
南無自在變化王
南無調伏心清淨
南無離塵無上士
南無止息一切罪
南無得清涼
南無得寂靜
南無救度世間師
南無勇猛大清淨智
南無圓滿吉祥相
南無能除怨
南無沙門月
南無釋師子
南無作善清淨業
南無六佛法莊嚴
南無六根清淨眼
南無第一六神通
南無六趣海到彼岸
南無無師自然覺
南無善逝德成就
南無一切世間為愛樂
南無無等大智慧
南無恒入三摩地
南無一切有情利益主
南無真實降諸根
南無一切世間尊
南無普遍有情精進者
南無永過輪迴苦
南無圓滿諸所求
南無降伏得最勝說四諦
南無到彼岸度他大龍王
南無得最上涅槃
南無尊師大梵行
南無第一寂靜樂
南無祕密最勝大丈夫
南無調伏聲聞者
南無利益諸有情
南無世間供養出世智
南無聖智照世間
南無離世法利養
南無出世為如來
南無大法主
南無大法王
南無調御明
南無救度第一二足尊
南無行忍辱
南無善意端嚴相
南無善持善戒相
南無金色光善逝
南無善逾愛尊重
南無人師子吉祥雲
南無佛陀
南無無畏獨除闇
南無無邊利世間
南無無等三有師
南無能斷諸結縛
南無無我最第一
南無普照一切眼
南無證理淨慧眼
南無三慧真實眼

如是一百八名,若復有人,於其辰朝,發志誠心,或讀誦,或禮念,或憶持,或聽聞,獲得最上吉祥福德,所有一切煩惱及諸罪業,速得清淨,不受輪迴,當得解脫,乃至成佛。

此大牟尼功德名  我今讀誦及禮念
普將迴施與群生  同得證成菩提果

---------------------------

一百五十讚佛頌: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32/1680_001.htm

一百五十讚佛頌

尊者摩咥制吒造

大唐沙門義淨於那爛陀寺譯

世尊最殊勝  善斷諸惑種  無量勝功德  總集如來身
唯佛可歸依  可讚可承事  如理思惟者  宜應住此教
諸惡煩惱習  護世者已除  福智二俱圓  唯尊不退沒
縱生惡見者  於尊起嫌恨  伺求身語業  無能得瑕隙
記我得人身  聞法生歡喜  譬如巨海內  盲龜遇楂穴
忘念恒隨逐  惑業墮深坑  故我以言詞  歎佛實功德
牟尼無量境  聖德無邊際  為求自利故  我今讚少分
敬禮無師智  希有眾事性  福慧及威光  誰能知數量
如來德無限  無等無能說  我今求福利  假讚以名言
我智力微淺  佛德無崖際  唯願大慈悲  拯我無歸處
怨親悉平等  無緣起大悲  普於眾生界  恒作真善友
內財尚能捨  何況於外財  尊無悋惜心  求者滿其願
以身護彼身  以命贖他命  全軀救一鴿  歡喜無慳悋
尊不畏惡道  亦不貪善趣  但為心澄潔  尸羅由此成
常離諸邪曲  恒親質直者  諸業本性空  唯居第一義
眾苦逼其身  尊能善安慮  正智斷諸惑  有過悉興悲
殉命濟他難  生無量歡喜  如死忽重蘇  此喜過於彼
怨對害其身  一切時恒惱  不觀其過惡  常起大悲心
正遍菩提種  心恒所珍玩  大雄難勝智  無有能及者
無等菩提果  苦行是其因  由此不顧身  勤修諸勝品
豪貴與貧賤  等引以大悲  於諸差別中  而無高下想
勝樂等持果  心無有貪著  普濟諸群生  大悲無間斷
尊雖遭極苦  於樂不悕求  妙智諸功德  殊勝無能共
染淨諸雜法  簡偽取其真  如清淨鵝王  飲乳棄其水
於無量億劫  勇猛趣菩提  於彼生生中  喪身求妙法
三僧祇數量  精勤無懈惓  持此為勝伴  以證妙菩提
尊無嫉姤心  於劣除輕想  平等無乖諍  勝行悉圓成
尊唯重因行  非求果位圓  遍修諸勝業  眾德自成滿
勤修出離法  超昇眾行頂  坐臥經行處  無非勝福田
拔除眾過染  增長清淨德  斯由積行成  唯尊最無上
眾福皆圓滿  諸過悉蠲除  如來淨法身  塵習皆已斷
資糧集更集  功歸調御身  欲求於譬類  無能與佛等
遍觀諸世間  災橫多障惱  縱有少分善  易得為比對
遠離諸過患  湛然安不動  最勝諸善根  無能為譬喻
如來智深遠  無底無邊際  世事喻佛身  牛跡方大海
深仁荷一切  世間無有比  大地持重擔  喻此實為輕
愚癡闇已除  牟尼光普照  世智非能譬  如螢對日光
如來三業淨  秋月皎空池  世潔喻佛身  俱成塵濁性
如上諸所引  世中殊勝事  佛法逈超過  俗事可哀愍
聖法珍寶聚  佛最居其頂  無上無比中  唯佛與佛等
如來聖智海  隨樂歎少分  鄙詞讚勝德  對此實多慚
時俗覩降魔  一切咸歸伏  觀彼同真性  我謂等輕毛
假令大戰陣  智勇能摧伏  聖德超世間  降彼非為喻
隣次降魔後  於夜後分中  斷諸煩惱習  勝德皆圓滿
聖智除眾闇  超過千日光  摧伏諸邪宗  希有無能比
三善根圓滿  永滅貪恚癡  種習悉已除  清淨無能喻
妙法尊恒讚  不正法恒非  於斯邪正處  心無有憎愛
於聖弟子眾  及外道師徒  於彼違順中  佛心初無二
於德情無著  德者亦非貪  善哉極無垢  聖智恒圓潔
諸根常湛寂  永離迷妄心  於諸境界中  現量由親覩
念慧窮真際  非凡愚所測  善安立語言  證彼亡言處
寂靜無礙光  皎潔逾輝映  妙色世希有  熟不懷敬心
若有暫初觀  或復恒瞻覩  妙相曾無二  前後悉同歡
最勝威德身  觀者心無厭  縱經無量劫  欣仰似初觀
所依之德體  能依之德心  性相二俱融  能所初無異
如斯善逝德  總集如來躬  離佛相好身  餘非所安處
我因先世福  幸遇調御師  仰讚功德山  遠酬尊所記
一切有情類  皆因煩惱持  唯佛能善除  由悲久住世
誰當先敬禮  唯佛大悲尊  聖德超世間  悲願處生死
尊居寂靜樂  處濁為群生  永劫久精勤  慈心為一切
從真還利俗  由悲所引生  如呪出潛龍  興雲注甘雨
恒居勝定位  等觀以怨親  兇嶮倡聒人  投身歸聖德
神通師子吼  宣言三界尊  久已厭名聞  由悲自稱讚
常修利他行  曾無自利心  慈念遍眾生  於己偏無愛
悲願無邊際  逐器化群生  隨處皆饒益  猶如散祭食
深心念一切  恒不捨須臾  利彼反遭辱  由咎非佛作
慈音演妙義  誠諦非虛說  廣略任機緣  半滿隨時轉
若聞尊演說  孰不歎希奇  縱令懷惡心  有智咸歸信
義詞恒善巧  或復出麁言  利益悉不虛  故並成真妙
柔軟及麁獷  隨事化眾生  聖智無礙心  一味皆平等
勝哉無垢業  善巧喻良工  成此微妙身  演斯珍寶句
覩者皆歡喜  聞說並心開  美顏宣妙詞  如月流甘露
慈雲灑法雨  能清染欲塵  如彼金翅王  吞滅諸龍毒
能殄無明闇  喻如千日光  摧碎我慢山  譬猶天帝杵
現證非虛謬  靜慮除亂心  如實善修行  三事皆圓滿
創聞佛所說  心喜已開明  從此善思惟  消除諸垢染
遭苦能安慰  放逸令生怖  著樂勸厭心  隨事皆開誘
上智證法喜  中根勝解生  淺劣發信心  尊言遍饒益
善拔諸邪見  引之趣涅槃  罪垢能洗除  由尊降法雨
一切智無礙  恒住正念中  如來所記莂  一向非虛謬
無非處非時  亦無非器轉  尊言不虛發  聞者悉勤修
一路勝方便  無雜可修學  初中後盡善  餘教所皆無
如斯一向善  狂愚起謗心  此教若生嫌  無怨與斯等
歷劫為群迷  備經眾苦毒  此教縱非善  念佛尚應修
況能大饒益  復宣深妙義  縱使頭被焚  先應救此教
自在菩提樂  聖德恒淡然  皆由此教生  證彼亡言處
世雄真實教  邪宗聞悉驚  魔王懷惱心  人天生勝喜
大地無分別  平等普能持  聖教利群生  邪正俱蒙益
暫聞佛所說  金剛種已成  縱未出樊籠  終超死行處
聞法方思義  如實善修行  次第三慧圓  餘教皆無此
唯獨牛王仙  妙契真圓理  斯教不勤修  寧有怨過此
暫聞除渴愛  邪見信心生  聽者發喜心  依斯具淨戒
誕應時咸喜  成長世皆歡  大化利群生  示滅興悲感
讚詠除眾毒  憶念招欣慶  尋求發慧明  解悟心圓潔
遇者令尊貴  恭侍勝心生  承事感福因  親奉除憂苦
尸羅具清潔  靜慮心澄寂  般若圓智融  恒沙福所集
尊容及尊教  及尊所證法  見聞思覺中  此寶最殊勝
漂流作洲渚  害己恒為護  怖者作歸依  引之令解脫
淨戒成妙器  良田生勝果  善友能饒益  慧命由此成
行恩及和忍  見者咸欣悅  廣集仁慈心  功德無邊際
身口無過惡  愛敬由之生  吉祥眾義利  咸依善逝德
導師能善誘  墮慢使翹勤  等持調曲心  迷途歸正道
善根成熟者  駕馭以三乘  [怡-台+龍]悷不調人  由悲故暫捨
於遭厄能設  安樂勸善修  悲愍苦眾生  利樂諸群品
違害興慈念  失行者生憂  暴虐起悲心  聖德無能讚
恩深於罔極  舉世所咸知  於此返生怨  尊恒起慈愍
亡身救一切  自事不生憂  於諸崩墮人  親能為援護
二世行恩造  超過諸世間  於闇常照明  尊為慧燈炷
人天所受用  隨類有差殊  唯尊正法味  平等無差別
不觀於氏族  色力及年華  隨有善根人  求者皆蒙遂
廣現諸希有  無緣起大慈  聖眾及人天  合掌咸親近
嗚呼生死畏  佛出乃光暉  饒益諸眾生  皆能滿其願
惡人與共處  摧樂取憂危  謗惱害其身  猶如受勝德
為物行勤苦  曾無染著心  世尊希有德  難以名言說
尊遊嶮惡道  馬麥及牛鏘  苦行經六年  安受心無退
尊居最勝位  悲愍化群生  縱遇輕賤人  身語逾謙敬
或位尊貴主  曾無憍慢心  屈己事眾生  卑恭如僕使
機情億萬種  論難百千端  如來慈善音  一答疑皆斷
恩深過覆載  背德起深怨  尊觀怨極境  猶如極重恩
怨於尊轉害  尊於怨轉親  彼恒求佛過  佛以彼為恩
邪宗妬心請  毒飯與火坑  悲願化清池  變毒成甘露
以忍調恚怒  真言銷謗毀  慈力伏魔怨  正智降邪毒
群迷從曠劫  習惡以性成  唯尊妙行圓  一念翻令善
溫柔降暴虐  惠施破慳貪  善語伏麁言  唯尊勝方便
難提摧巨慢  鴦掘起慈心  難調能善調  誰不讚希有
唯尊聖弟子  法味自怡神  草座以為安  金床非所貴
善知根欲性  攝化任機緣  或有待其請  或無問自說
初陳施戒等  漸次淨心生  後談真實法  究竟令圓證
怖畏漂流處  唯佛可歸依  勇猛大悲尊  拯濟諸群品
身雲遍法界  法雨灑塵方  應現各不同  隨機故有異
善淨無違諍  唯尊可承奉  廣利諸人天  咸應興供養
身口無起作  善化遍群方  所說妙相應  此德唯尊有
久修三業淨  妙瑞現無邊  普觀諸世間  曾無此勝德
況於極惡者  純行最上悲  廣利諸眾生  勇猛勤精進
聲聞知法者  於尊恒奉事  設使證涅槃  終名為負債
彼等諸聖眾  為己而修學  由捨利生心  不名還債者
無明睡已覺  悲觀遍群方  荷負起翹勤  聖善宜親近
魔怨興惱害  佛力已能除  無畏功德中  斯但顯少分
悲心化一切  聖意絕希求  利樂無不施  能事斯皆畢
如來勝妙法  若或可遷移  調達與善星  不應投此教
無始流轉中  互為不饒益  由斯佛出世  開示化眾生
鹿苑度俱隣  堅林化須跋  此土根緣盡  更無餘債牽
法輪久已轉  覺悟諸群迷 恒沙受學人  皆能利三有
以勝金剛定  自碎堅牢身  不捨於大悲  自化猶分布
二利行已滿  色法兩身圓  救攝一闡提  雙林顯佛性
悲心貫三有  色像應群方  粟粒以分身  爾乃居圓寂
善哉奇特行  希有功德身  大覺諸法門  世所未曾有
流恩遍含識  身語恒寂然  凡愚背聖恩  於尊興謗怒
法聚寶藏真無際  德源福海實難量  若有眾生曾禮尊  禮彼亦名為善禮
聖德神功無有盡  我今智劣喻微塵  欲讚如來功德山  望崖怯退由斯止
無量無數無邊境  難思難見難證理  唯佛聖智獨了知  豈是凡愚所能讚
一毫一相充法界  一行一德遍心源  清淨廣大喻芳池  能療眾生煩惱渴
我讚牟尼功德海  憑斯善業趣菩提  普願含生發勝心  永離凡愚虛妄識

---------------------------
印度菩提迦耶大菩提寺─釋迦牟尼佛聖像13.JPG

悲華經: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3/0157_006.htm

寶海梵志讚佛偈

遊戲禪定,如大梵王;光明端嚴,如天帝釋;
捨財布施,如轉輪王;持妙珍寶,如主藏臣;
功德自在,如師子王;不可傾動,如須彌山;
心不波蕩,如大海水;於罪不罪,其心如地;
除諸煩惱,如清淨水;燒諸結使,如火猛焰;
無諸障閡,猶如大風;示現實法,如四天王;
所雨法雨,如大龍王;充足一切,猶如時雨;
破諸外道,如大論師;功德妙音,如須曼華;
說法妙音,猶如梵天;除諸苦惱,如大醫王;
等心一切,如母愛子;攝取眾生,猶如慈父;
身不可壞,如金剛山;能斷愛枝,猶如利刀;
廣度生死,猶如船師;以智濟人,猶如舟船;
光明清涼,如月盛滿;開眾生華,如日初出;
能與眾生,沙門四果;猶如秋樹,生諸果實;
僊聖圍遶,猶如鳳凰;其意深廣,猶如大海;
等心眾生,猶如草木;知諸法相,如觀空拳;
等心行世,平如水相。成就妙相,善於大悲,
能與無量,眾生授記。我今調伏,無量眾生,
惟願如來,與我授記,於未來世,成就勝道。
微妙智慧,大僊世尊,願以妙音,真實說之。
我於惡世,要修諸忍,與諸結使,煩惱賊鬥,
拔出無量,一切眾生,安止住於,寂滅道中。

---------------------------

釋迦牟尼佛成道在菩提樹降魔讚:http://www.cbeta.org/result/T19/T19n0941.htm

T19n0941_p0097a07(13)║釋迦牟尼佛成道在菩提樹降魔讚
T19n0941_p0097a08(00)║
T19n0941_p0097a09(00)║爾(而以反)多(平音)麼(引)羅迦[口*陵](一)惹[言*我]禰(引)迦虞[口*輪]
T19n0941_p0097a10(00)║(二)素囉藥乞叉(二合)麼護(引)囉[言*我]禰(引三)你也(二合)
T19n0941_p0097a11(00)║曩頓(四)拶睹娑[示*(與/手)](丁烈反)素禰(引五)
T19n0941_p0097a12(00)║始多麼(引)儉弭蒙(平一)虞拏銘(引)健麼唅(二)缽囉
T19n0941_p0097a13(00)║(二合)拏麼(引)弭娑娜(引三)婆[口*縛]鼻(引)麼麼護(四)捺
T19n0941_p0097a14(00)║地末馱也[言*我]旦(五)訖哩(二合)缽捺(引轉舌)跢囉鍐
T19n0941_p0097a15(00)║娑麼吠(引)乞史也(三合)惹難(上)缽哩謨(引)左以頓
T19n0941_p0097a16(00)║也伊郝(入)缽囉(二合)抳(地寅反)缽囉(二合)左迦(引)
T19n0941_p0097a17(00)║囉尾唅娑多(二合)麼唅缽囉(二合)拏多(都各反)儗哩
T19n0941_p0097a18(00)║囉若你婆(蒲紺反)捨囉你(泥以反)嬾地琰素母欠素步
T19n0941_p0097a19(00)║惹(子琰反)[口*縛]囉嚕缽馱[口*覽]素[言*我]丼[言*我]多麼缽囉(二合)
T19n0941_p0097a20(00)║底[牟*含]素[言*我]擔缽羅(二合)拏妒(引)悉弭(二合)娑娜(引)
T19n0941_p0097a21(00)║惹[言*我]達他迦楞迦曩劫缽囉(二合)婆野(引)跛哩
T19n0941_p0097a22(00)║臂(引)怛妒訥[口*縛]囉訥娜嬾鼻妒(引)拽娜[口*縛][打-丁+羅]麌
T19n0941_p0097a23(00)║(二合)嚕擔[言*我]惹唅娑尾藍弭[口*縛](二合)多地(引)囉[言*我]
T19n0941_p0097a24(00)║丼始囉娑鼻曩妒(引)悉弭(二合)麌嬭(引)迦你地
T19n0941_p0097a25(00)║(地寅反)多嚕捺(引轉聲)迦娑每(引)囉左[口*(隸-木+士)](引)囉曩(二合)以
T19n0941_p0097a26(00)║乃(入引)娑普(二合)嚕訥[言*我]羅(二合)麼賀(引)捺你鼻(引)
T19n0941_p0097a27(00)║麼囉吠(無蓋反入引聲)曩母汁缽囉(二合)賀[口*(隸-木+士)](引)囉悉捨
T19n0941_p0097a28(00)║乞底(二合)馱[口*(隸-木+士)](入引)左里妒(引)悉尾步(引)囉曩(二合)
T19n0941_p0097a29(00)║呬妒(劫素反)尾乞哩(二合)戴(引)[打-丁+羅][口*縛]里(引)頗[打-丁+羅]半女
T19n0941_p0097b01(00)║(去音)嚕建拏補吒(引)知左婆(引)囉尾曩(引)弭多[言*我]
T19n0941_p0097b02(00)║(引)怛囉(二合)[打-丁+羅]跢(引)曩麼捺娑多(二合)[口*縛]勢(引)矩
T19n0941_p0097b03(00)║嚕曩儼素跢(引)濕[口*縛](二合)悉戴(引)娑佉(二合)里禿
T19n0941_p0097b04(00)║(引)囉比迦伽以頓多囉[口*縛](無博反)矩素麼娑多(二合)
T19n0941_p0097b05(00)║[口*縛]迦(引)鼻囉拏(引)[口*縛]吽(短聲)囉怛曩(二合)娑賀娑
T19n0941_p0097b06(00)║囉(二合)唧跢(引)室左(二合)曩[言*我](引)曩多他(引)鼻囉
T19n0941_p0097b07(00)║丼惹暴野鼻娑擔(引)惹曩野乞底(二合)野他(引)多
T19n0941_p0097b08(00)║[口*縛]尾(引)囉麌拏(引一)娑普(二合)吒唧怛囉(二合)缽
T19n0941_p0097b09(00)║旦[口*縛]吽(短聲)欲乞底(二合)欲擔[言*我]麼劍[口*縛]左難多
T19n0941_p0097b10(00)║[口*縛]迦囉拏(二合)■■(里藥反)素欠秫(詩律反)婆(蒲紺反)麼
T19n0941_p0097b11(00)║(引)囉[言*我](二合)頗藍缽囉(二合)娑彌(引)乞史也(三合)
T19n0941_p0097b12(00)║惹難那戍[口*論](二合)難(引上)帝補諾(入呼)多哩底(丁異反引)
T19n0941_p0097b13(00)║賀也(二合反)[口*縛]作(入呼)伊底[口*縛]捨囉赧娑麼吠(引)
T19n0941_p0097b14(00)║乞史也(三合)惹難(上)曩跛多毘葉(二合反)比羯臘
T19n0941_p0097b15(00)║波(二合)捨戴(引)你囉曳(引)尾你賀婆也(二合)左禰
T19n0941_p0097b16(00)║(引)灑哩奔[口*縛]吽(短)礫跛哩延底(引)秫(詩律反)婆(蒲紺反)
T19n0941_p0097b17(00)║[口*縛]囉謨(引)乞叉(二合)補[口*覽]多[口*縛]賽(引)麼也(二合引)多
T19n0941_p0097b18(00)║野(引)跛也(二合反)鼻步(引)多[口*縛]曩尾囉(引)惹底施(引)
T19n0941_p0097b19(00)║底迦[口*路](引)[言*我][言*我]嬭(引)多[口*縛]建(引)左曩矩矩麼娑
T19n0941_p0097b20(00)║缽囉(二合)婆野(引)缽囉(二合)婆野(引)鼻賀妒(引)曩
T19n0941_p0097b21(00)║尾娑(引)底囉刎多[口*縛]曩(引)他秫(詩律反)陛(引)[口*縛]娜
T19n0941_p0097b22(00)║難(引)沒嚕係(引)曩野曩婆[口*藍](二合)麼囉(引)你跛多
T19n0941_p0097b23(00)║胝多哩(二合)赧(去引)缽囉(二合)底沒馱娜黎(引)迦
T19n0941_p0097b24(00)║麼黎(引)尾麼黎(引)婆囉(二合)麼囉(引)伊[口*縛]本灑麼
T19n0941_p0097b25(00)║(二合)捨跢(引)矩里擔(引)伊底妒(引)吒迦文涅哩(三
T19n0941_p0097b26(00)║合)底[口*縛][口*束*頁](引)囉睹曆(引入)跛哩枳(引)多也(二合)麼
T19n0941_p0097b27(00)║野(引)多[口*縛][口*縛](無缽反)囉拏(二合)覽鍐野耨播(引)呰
T19n0941_p0097b28(00)║(而以反)多麼你也(二合反)秫(同上反)婆(蒲紺反)尾補覽始者麼
T19n0941_p0097c01(00)║娑睹(二合)多妒(引)步尾禰(引)[口*縛]涅哩(二合)嬭(引)麼
T19n0941_p0097c02(00)║囉尾若野娑妒(二合反)怛[口*覽](二合)娑麼(引)跛多(二合)
T19n0941_p0097c03(00)║弭底
T19n0941_p0097c04(00)║釋迦牟尼佛成道在菩提樹降魔讚
T19n0941_p0097c05(00)║  靈雲校本云 貞享四中春二十一一校了
T19n0941_p0097c06(00)║             淨嚴(四十九)

---------------------------
印度菩提迦耶大菩提寺─釋迦牟尼佛聖像12.jpg

釋迦佛讚: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9/0942_001.htm

內廷清字經館行走唐古忒學教習闡福寺副達喇嘛薩穆丹達爾吉譯

納摩沙喇伊麻尼鴉徂郭卡阿鴉

三時及釋冤  成道與龍乾
悉戴上寶尊  妙莊足蓮下
金光朗耀威德身  乾闥妙音難比語
億日光潔清明心  導引眾生釋迦尊
如清天列諸星宿  遍照海中悉澈明
誠意海內眾德像  分明不共極顯然
手指相扶心間持  如月映照少水生
一心現前與尊身  微讚世尊祈悲憐
諸勇猛菩薩圍繞  眾羅漢聚會排前
如星在天皆拱月  似群牛中之勝尊
光現千輻網遶身  其輝遍滿虛空界
種種神變施無礙  來如鵝王飛降臨
爾時因昔修善業  百千人天應成熟
將睹尊面即解脫  諸縛百罪暴心捐
菩提樹下英勇坐  以慈慧兵鎮魔君
威力降伏皆已盡  猶如烈風掃黑雲
不著甲冑器  獨與億萬魔
全勝無餘陣  除尊有誰能
世尊仁慈火  極煎欲天心
慈海於有情  親疏無不均
為利眾生故  絲毫無倦時
眾生在尊前  誦德亦無倦
心深莫測如淵海  語善妙若天鼓音
身勝現似須彌臺  見聞憶念悉不空
所有世界諸眾生  一時共稟所疑義
隨彼一一各等前  同時示現身及語
即斷諸惑已盡矣
聖身語意之密理  菩薩緣覺及羅漢
任爾觀察非智境  何況釋梵世間等
如金翅王行虛空  有時力弱即止回
惟有虛空無盡止  言佛功德亦如是
亦如大鵬奮翼飛  途間微雀勉隨行
十力自在所行境  彼勝道中雖欲入
見至理之智眼盲  菩提厭離心又窮
大力煩惱冤常擾  復陷我執之深窟
如是垢辱可歎處  設被慈尊再棄置
大慈憐憫諸卑下  非歸依仁而誰持
五濁惡世儳雜境  他尊棄時仁全持
諸佛菩薩咸讚歎  直比白蓮今柰何
世尊事業為調伏  雖無微舍不觀察
盡因惡緣自作罪  故於爾尊無過時
我願從今修菩提  乃至成道伏魔君
生生世尊常隨護  承受甘露語無厭

右為釋迦牟尼讚文謂速得攝受因持三藏弟子將[巴/拉][加/么]磋祈請多聞大德慧賢名師在西藏雪山洞萵德工[加/拉]之神祠著作。

如來體微妙云何  及於眷屬共壽量
境界及於號云何  願我等皆亦復然
讚祝世尊微善力  我等隨方所在處
病魔貧爭盡消除  善祥增長祈皆賜
一切諸佛興於世  聖教顯明如日光
持教相和如兄弟  願施正教恒吉祥
右十二句誦者之願文隨前讚誦之可也。
釋迦佛讚竟

---------------------------

佛陀十二相成道讚頌: http://www.edupro.org/eduplog/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417&blogId=29

悲智方便生於釋迦族,不為他勝摧滅魔軍眷,
猶如黃金妙高威嚴身,釋迦之王我虔誠禮敬。
釋尊汝初發菩提心已,修持圓滿福慧二資糧,
彼時行持事業極廣大,成為眾生怙主我讚歎。
調伏諸天知調伏之時,從天下降猶如象降臨,
觀察種姓已入摩耶胎,從天降世入胎我頂禮。
十月圓滿釋迦之太子,誕生吉祥藍毘尼園時,
梵天帝釋恭敬斷聖相,確為菩提種姓我頂禮。
少年強壯有力人之獅,於阿噶瑪噶達顯技藝,
折服諸具傲慢士夫已,強壯無有對手我頂禮。
為與世間行為相一致,為斷人言誹議之過失,
迎娶后妃妻室具眷屬,善巧護持國政我頂禮。

觀見輪迴之事不真實,由天空從俗家出離去,
於清淨塔前由己為己,落髮剃度出家我頂禮。
思惟欲精進成就菩提,六年中於尼連禪河畔,
苦行已精進臻至究竟,獲得最勝禪定我頂禮。
為令無始來精進具義,於瑪噶達菩提樹之前,
跏趺不動現証佛陀果,圓滿實証菩提我頂禮。
慈悲迅急垂見眾生已,於瓦拉那西等殊勝處,
轉動法輪調伏諸化眾,置彼等於三乘我頂禮。
為摧滅其餘惡諍論故,外道六師提婆達多等,
諸魔於扣莫吉被降伏,能仁戰勝魔敵我頂禮。
以三世間無比之功德,於舍衛城顯現大神變,
人天一切眾生皆供養,致使佛教興盛我頂禮。
為快速激勵諸懈怠者,於乾淨地拘尸那城中,
如金剛無死之身逝已,脫離憂苦涅槃我頂禮。

於真實性上無壞滅故,為令未來眾生獲福故,
於彼上變化諸多舍利,舍利分成八分我頂禮。
如是佛教之教主世尊,其宏化事業僅略讚歎,
願以此善眾生之行為,皆與善逝之行相等同。

釋迦之王汝身似何如,眷屬壽命之量與淨土,
汝之至善聖名復何如,願吾等眾生亦唯如是。

---------------------------

佛行十二誼讚:

善巧慈悲生於釋迦族 催服他人難伏之魔軍
威儀赫赫身似金須彌 釋迦佛之蓮足前頂禮
世尊首先生起菩提心 隨後圓滿福慧二資糧
此時所作佛行極廣大 眾生依怙尊前我讚嘆
利益諸天了知調伏機 自天而降如巨象降臨
親見種姓而後方進入 天女幻化母胎我頂禮
圓滿十月懷胎釋迦子 吉祥藍毗尼園誕生時
梵天帝釋咸禮彼相好 決定菩提種性我頂禮
大力童子彼乃人中獅 昂卡摩竭陀國顯技藝
凡夫驕慢見眾咸催折 世尊舉世無匹我頂禮
世間諸法彼咸隨順之 為斷批評罪業而納妃
世尊深明善巧方便法 以此護衛國家我頂禮
洞察輪迴諸行無實義 駕車騰空飛離皇宮宅
清淨佛塔之前逕自行 落髮出家之舉我頂禮
決意精進求證大菩提 尼連禪河河畔六年間
難行苦行精進達彼岸 獲致殊勝禪定我頂禮
無始以來具義精進故 摩竭陀國菩提聖樹下
示現不動金剛跏趺坐 現證圓滿菩提我頂禮
以大悲心迅速視眾生 於鹿野苑等殊勝聖地
轉妙法輪凡諸所化眾 皆安置於三乘我頂禮
悉斷他人惡意辯難已 外道六師提婆達多等
擴摩吉之境內降魔眾 能仁勝諸戰鬥我頂禮
於三有中以無比功德 於舍衛國示現大神通
天人一切眾生咸供養 法教廣為流佈我頂禮
為放逸眾迅速惕勵故 於拘尸城清淨大地上
無死金剛之身毀壞已 示現寂滅涅槃我頂禮
清淨法性不被摧毀故 當來眾生獲得福德故
世尊化現許多舍利子 示現靈骨八份我頂禮
如彼示現之主薄伽梵 種種行誼簡要行讚嘆
以此善業願一切眾生 所行皆與善逝所作同

一如世尊如來之佛身 眷屬壽限以及淨土等
一如尊之殊勝善妙相 僅僅如彼吾等願成就
以此讚嘆祈請世尊力 吾等無論身處於何處
疾病貧窮戰爭悉平息 祈願佛法廣佈吉祥增
佛陀幸臨世間之界域 法教如同日光極清明
持教徒眾輾轉益興盛 法教常久住世願吉祥

佛行十二誼讚 影音(怙主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念誦)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_BeVyOUlck
本師釋迦牟尼佛心咒 (怙主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念誦) http://www.hwayue.org.tw/karmapa/mamtra01.mp3

---------------------------

本師釋迦牟尼佛心咒:嗡 牟尼 牟尼 瑪哈牟尼耶 梭哈

此「釋迦牟尼佛心咒」分別出於漢傳《大佛頂廣聚陀羅尼經》卷第四及藏傳《小般若經》,彼經云:「諸佛皆從此陀羅尼咒中生,釋迦佛亦依此陀羅尼咒之威力而成佛,觀世音依此現前得菩薩果。僅以聽聞此陀羅尼咒也將無勤獲得廣大福德,並清淨一切罪障。若修密咒,則無有魔障而成就。」

------------------------------------------------------------


 樓主| 發表於 2012-5-5 2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西藏拉薩大昭寺─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等身像.JPG
-----------------------------------------------------

九、【釋迦牟尼佛—聖像法照】

-----------------------------------------------------

【安像造像—儀軌規矩概論】http://www.edupro.org/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6519&forum=16
【喜瑪拉雅藝術網站—釋迦牟尼佛主頁】http://www.himalayanart.org/search/set.cfm?setID=92
【藏密網:佛教全球資訊網—釋迦牟尼佛佛像】http://www.edupro.org/modules/myalbum/viewcat.php?cid=65
【藏密網:佛教全球資訊網—釋迦牟尼佛法相】http://www.edupro.org/modules/myalbum/viewcat.php?cid=71
【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線上圖像資料庫—佛教文物】http://www.airitinpm.com/
【國立故宮博物院—千華台上—佛經文獻圖說】http://tech2.npm.gov.tw/sutra/index.html
【敦煌研究院 Dunhuang Academy China】http://www.dha.ac.cn/
 
【戒幢佛學教育網:圖像專區】http://jcedu.org/dispdir.php?class=0030
【中國美術全集:佛教藝術篇】http://www.jcedu.org/art/index.htm
【圖說釋迦牟尼佛一生】http://www.fjdh.com/Article/HTML/Article_20090103104531.html
【釋迦牟尼佛—聖像】http://www.buda.idv.tw/db.asp?node=682
【釋迦牟尼佛—法照】http://www.ucchusma.net/station/art_web/thangka/tk_buddha/Buddha_Shakyamuni/index.html
【釋迦牟尼應化圖】http://new.jingzong.org/Category_140/Index.aspx
【佛陀的一生】http://13998703119.blog.163.com/blog/static/122596582201061811816657/
【佛陀的一生】http://zdz9069.blog.163.com/blog/static/13295126320100924440346/
【敦煌藝術】http://hk.chiculture.net/0509/html/a01/0509a01.html
 
【印度聖地】http://www.lyu.org.tw/India/India_00.htm
【佛教東傳】http://www.chiculture.net/1601/html/c01/1601c18.html
【中國名塔】http://www.chiculture.net/0220/html/0220a01.html
【心靈石窟】http://tw.myblog.yahoo.com/c03260326/
【西藏布達拉宮:釋迦牟尼佛神變月圖集】http://www.edupro.org/city/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26&extra=page%3D1
【印度菩提伽耶─大菩提寺─釋迦牟尼佛資訊法像集】http://www.edupro.org/eduplog/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743&blogId=29
【西藏大昭寺─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等身像─資訊法像集】http://www.edupro.org/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5287&forum=19
【釋迦如來密行化跡全譜:釋迦如來應化事跡附圖】http://www.edupro.org/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6574&forum=16
【御製釋氏源流應化事蹟:黑白彩色版各四百幅圖】http://www.edupro.org/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7124&forum=16

------------------------------------------------------------
西藏拉薩大昭寺─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等身像2.JPG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16 14:51 , Processed in 0.087391 second(s), 20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