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2366|回復: 0

敏林堪千仁波切Heart Sutra ~ 與你談談心經 ( 1 )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4-16 21: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尊貴的敏林堪千仁波切於2011年8 月27 ,28 日應中華佛教居士會邀請,

假龍山寺板橋文化廣場以藏傳佛教觀點,講解《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特將開示整理披露,以享十分法友 !

( 本文內容收錄於中華佛教居士會出版之寶筏雜誌‧第五十一期 )
【敏林堪千仁波切心經講座照片  】https://www.facebook.com/mindroling#!/media/set/?set=a.157727967642780.40634.105685006180410&type=3







                                             與您談談心經( 1 )

                                   第九世敏林堪千仁波切口述主講

                                                勝義居士口譯  

                                  The Eastern Sun 團隊編輯整理
  
相隔了一年,能與各位再次的相聚,鄙人( 仁波切 )內心感到非常的歡喜,在此也問候各位「札西德列 」;吉祥如意。

今天所講說的教法次第,是關於《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一般而言,由於般若心經當中所涵括的是一切般若典籍的精華,所以,若要逐一解釋,,很難於兩天當中學習圓滿。同樣的,說法者也很難在兩天當中講述圓滿。

在過去傳統的學習中,「般若」的部份,一般是花上五年、甚至十年的時間來學習。今天只能簡單介紹。

鄙人( 仁波切 )一再強調:聽聞佛法需要以正確的發心為意樂。

平常做一件事情,都有目標。同樣的,今天我們聽聞般若心經,也有目標,其動機必須是良善的。我們當思惟:學習般若波羅密多,並不是只為了自己,還要讓一切有情,都能證知般若的內涵,獲得利益。因此,這時候不僅只追求自利,更要思惟著利益一切無邊的有情眾生。這是我們學習般若、聽聞般若的動機。

也因此,我們所聽聞的正法,是否成為正法,或者,是否朝著正法的方向發展,是動機、發心、思維所決定的。

菩提心、大悲心、善念是正面的思維方式。當下的思維,是真實不造作的。動機則是有著造作的,例如: 頂禮、灌頂、課誦。這是一般的方式。思惟菩提心、增上意樂卻是需要真實不造作的心。


倘若我們今天無法昇起真實不造作的(心),而是以一顆造作的心,就好像平常面對我們的禪修,想著說:要如何…或者是要怎麼做…。那麼,這樣的心,並沒有辦法感受有情的苦,無法真實的生起大悲心,所以,我們現在需要一顆真實不造作的心。

不僅是今天聽聞正法如此,無論在何時、何處,所修的法,是否成為正法,是否成為資糧的累積,都是由發心所決定的。 我們不用太在意於外在的威儀、外在的表現,就算是如何的了不起,但是,內心是否也同樣如此,這也是不一定的。所以,於內心當中,如果擁有正確的動機,如此才能使所學的法、所修的法,成為佛法。

我們今天無論做任何事情,如果內心的動機是良善的、好的,這就是佛法;所謂的修行,它並非一定是:一定要念誦六字大明咒,一定要做頂禮、一定要做供養,最重要的是,它是由我們的內心來決定的。因為佛陀所說的法,是指:利益別人、利益他人的一顆心,並不是指利益他人的外在行為。

所以,當我們今天上班的時候,如果我們以好的動機來面對這件事情,如此就是在修行、累積資糧。所以無論在何時、何處,我們必須注意自己內心的動機。

在此,鄙人( 仁波切 )也希望各位都能夠秉持著一顆菩提心來聽聞佛法。

今天所聽聞的佛法,名為《般若波羅密多》,是由佛所宣說;顯乘、性相乘,最主要的部份。《般若波羅密多》是屬於佛語,屬於加被的佛語。


佛語可以分為許多類型。例如:親宣的法教 (由佛所親自宣說的法教 )、以及隨許的法教。而這一部《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是屬於加被的法教,或是加持的法教。並不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所宣說的。既然如此,又為何將《般若心經》稱為佛語呢?因為這是釋迦牟尼佛入於三摩地所加持的緣故。

《般若多羅密心經》是釋迦牟尼佛的眷屬(聲聞、菩薩、以及比丘們)彼此問答所產生的。為什麼會彼此問答呢?乃因釋迦牟尼佛進入三摩地,由三摩地的加持,導至他們彼此之間的相互問答。否則,這些釋迦牟尼佛的眷屬,是無法於釋迦牟尼佛的面前做討論的。也就是說,觀自在菩薩以及聲聞之間的討論,是緣於佛陀的威德力、福德力的加持。否則這些眷屬無法於釋迦牟尼佛的面前做討論。


《般若波羅密多》,指的是「般若」的功德無餘圓滿。
對我們而言,存在著許多已知或是無知的部份。在佛並非如此,佛對一切都是圓滿的了知;無論是過去、現在或者是未來。

能夠圓滿的了達萬法的功德,指佛心所具有的本智,稱為遍智;能夠了達一切的遍智,稱為相智,,對一切都圓滿的了知,都能證悟遍智果位、佛位,稱為一切智。所學習的方法,就是出自般若波羅密當中。

如何成就佛地的遍智呢?

在般若心經當中,並不是以直接的方式闡述。

為了容易瞭解起見,因此,藉由彼此之間討論,宣說了如何成就遍智的佛地。簡單說:如何成為究竟的、了不起的、了知一切的佛果 ? 《般若多羅密心經》,有圓滿的闡述。


接下來,為各位介紹般若波羅密多的意義,不過,我們並不是逐字逐句的做解說。

首先,各位所看到的是「巴嘎哇地 塔答 巴拉美答 西答亞」

這是《般若多羅密心經》的梵語名稱。梵語,是天人所使用的語言。

那麼,為什麼最初所看到的是梵語呢?這是因為:佛陀說法時所使用的是梵語。因此,這個語言,它本身就具有加持之力。

除此之外,也是因為:梵語,是印度的文字。後來透過許多的譯師,努力的去學習,才能將這個語言各自轉化,成為各自國家的語言。因此,放上梵語,也是為了能夠讓大家了解到這些譯師們的努力,以及追思他們的付出。

除此之外,梵語的經名,也是要表達法源的清淨。

無論它被翻成藏文也好,中文也好,都必須要了解到:它的源頭究竟在何處,而它的源頭是源自於印度。因此,印度的經名,代表的便是:並非是後人,隨隨便便以自己的分別心所臆測寫下的。
無論是任何的佛語,它被翻譯成西藏的語言,或者是華文的語言,我們都要知道:這是昔日的譯師們,經過許久的努力,才能將梵語翻譯成為各自的語言。

並且透過他們的學習,能夠確保法的清淨、正確。所以,於現代而言,我們必須感念這些古代的大德們。

或許,我們現在無法體會:過去這些譯師們所付出的努力與辛苦;是如何將甚深的經典翻譯成我們的文化。不過,我們可以非常的明白與了解到:過去的時代跟現在是不一樣的。過去沒有飛機,必須徒步的行走,並且,往往必須冒著生命的危險穿越崇山森林。由於他們昔日的努力付出,才有我們現在容易明白的語文,所以,必須要感懷這些古代大德他們的付出。

接下來,藏文的經名:【婆伽梵佛母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第一品】

我們常提到 : 頂禮「般若波羅密多為佛母」,為什麼稱為佛母呢?


因為透過學習般若波羅密多、過修持般若波羅密多,使得妙觀察慧,不斷的增長進步,乃至於能夠成就無上的佛果。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才稱為佛母。

一切的佛,都是透過學習般若、修持般若,才能成就無上的佛果。所以稱之般若波羅密多為佛母。般若波羅密多就好像諸佛的母親,諸佛皆由般若波羅密多所生。是一切佛產生的基礎。

因此,這一段它所說明的就是:如果沒有般若波羅密多的教法,那麼,就無法成就無上的佛果,由此,便能夠了解到般若波羅密多的殊勝,以及珍貴。過去的佛,於未成就此無上的佛果前,其實都跟我們一般的平凡。但是,透過累積資糧,學習般若波羅密多,而能夠成就無上的佛果。


禮讚文之後,接下來就是經典的正文。

最初,是由舍利子請益:如何學習甚深的般若波羅密多。

舍利子了請益了之後,第二個部份,就是由觀自在菩薩回答:應該如何修學甚深的般若波羅密多。

這一切的問答,都是在釋迦牟尼佛所同意、許可的情況之下。

於典籍當中,我們也看到了:「如是我聞」這段話。那麼,「如是我聞」這句話中,這個「我」所指究竟是誰呢?所指的是阿難。阿難當時也在現場,由他所聽到的,所以是「如是我聞」。

從字面上,我們可以了解到的是:這是於後來闡述過去所發生的事,故云「如是我聞」。

為什麼呢?於釋迦牟尼佛最初的時代,也就是佛法最初的時代,有迦葉、阿難等尊者。他們對於佛法,都以不忘失陀羅尼來憶持。因此,佛法並沒有立為文字。釋迦牟尼佛雖然說法八萬四千法門,但是,在那個時代,尊者們都具有能夠不透過文字,而能夠完全的了達句子的意義於內心,這是因為不忘失陀羅尼的力量。


而在後來,有了經典的結集。於經典結集時,尊者們就宣說了過去所發生的事情、過去所聽到的佛語,所以就有了「如是我聞」,以記載說明了何處、何時所發生。

除此之外,在顯乘的經典當中,我們所看到的「如是我聞」,這大部份所指的都是阿難尊者。但是,於密續經典,「如是我聞」,則不是阿難尊者,而是金剛手菩薩,有這樣子的說法。關於「如是我聞」的意義,或許重要,也或許不重要,不過,最主要的,是對於這當中的內容,並不是聽一聽就算了。而是我們要放在內心當中,長久的實修。

【婆伽梵住王舍城鳩峰山中,與大比丘眾,及諸菩薩摩訶薩眾,同具安住。】

此段說明了:在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住在靠近王舍城鳩峰山中。靈鳩山是釋迦牟尼佛二轉法輪的處所。在這個時候,有許多的大菩薩,以及許多的大比丘;包括了:目犍連、阿難、舍利佛等等尊者。

【爾時釋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說正法三摩地】

那時,於釋尊的密意當中顯現出:必須要有般若波羅密多的問答,使般若波羅密多的理絡、道理,更加的清楚、明白,所以進入了名為甚深光明的三摩地當中。

「入於三摩地」,便是安住於內心的當下。簡單來說,就是在做甚深的光明禪修。禪修的方式有很多種;甚深的光明是其中之一種。


實際上,佛與我們一般世間人不一樣,並不需刻意的去做禪修,去觀照自己的內心;佛是恆時處於三摩地的狀態當中,可是,於這時卻表現出「入於三摩地」的樣子,這是形相的展現。  

那麼,於此際入於三摩地是做什麼呢?是加持舍利弗以及觀自在,令他們產生佛法的問答,也就是給予他們勇氣,令他們有勇氣於佛的跟前問答佛法。( 1 )

......................
¸¸.•*歡迎點閱 敏卓林堪千仁波切官方部落格臉書網頁  : http://www.facebook.com/mindroling )(◕‿◕✿)*♥ღ ♫ ♫¸¸.•*¨*•♫♪ Thank you !

§ 相關延伸閱讀 :  
【空性就像瑞士巧克利 】


http://tw.myblog.yahoo.com/theeasternsun-khenchen/article?mid=3960&prev=4013&next=3767&l=f&fid=16

【心經講座部分照片  】https://www.facebook.com/mindroling#!/media/set/?set=a.157727967642780.40634.105685006180410&type=3

◎圖文版權所有‧ 懇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欲轉貼引用, 敬請連結敏林堪千仁波切對唯一中文官網‧【敏林堪千仁波切的達瑪師利語自在秘密宮殿】( The Eastern Sun  Group‧敏卓林佛學院編輯團隊),謝謝!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5-4 04:53 , Processed in 0.025234 second(s), 16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