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1796|回復: 0

《楞嚴經》的核心⠀(傳喜法師)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1-1-4 21: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34313461_3413362198776227_4520682637183623260_n.jpg 《楞嚴經》的核心⠀(傳喜法師)

每晚六時半,慧日法堂,瑞靄香氛,四眾齊聚。⠀
在大屏幕的光影交錯間,前沿科技、影視佳片、人文對話、佛法開示,珍饈廣備,妙味歸一。⠀

觀看結束,更有傳喜法師的精確解讀與深入導引,字字句句,殷殷切切,廣奧輕柔,悲智深長。⠀

這一場場珍貴的甘露法雨,現已輯錄成集、隆重上線,願虔誠渴慕的你,能於此聆正聲,思佛德,入妙理,趣菩提。⠀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 我於彼佛發菩提心。 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 覺所覺空,空覺極圓。 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可以說《楞嚴經》的竅門都在這一段經文裡了。⠀

《楞嚴經》的第一卷開顯了輪迴的根本和菩提涅槃的根本。 上面這一段,就是上合十方諸佛菩提涅槃的本妙覺心,同時也感同一切六道眾生的迷亂與苦難。⠀

所以觀世音菩薩的二殊勝,就是我們常說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對應於諸佛就是“無緣大慈”,對應於眾生就是“同體大悲”。  “大慈”與“大悲”全部都在觀世音菩薩的功德體中。⠀
  ⠀
比如當下,觀音菩薩就在。 所以我們讀了經典要去理解,理解了要去生信,生信了要真的去求。 你有求,祂老人家必應。 當你懇切悲求的時候,感而遂通,無所不應,觀音菩薩有這樣微妙的功德。 當然這是從信仰的基礎上來講的,而上面這段經文主要是從技術層面告訴我們——怎樣成為觀世音菩薩。⠀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這裡實際上是觀音菩薩通過向佛陀禀告,來告訴眾生祂是怎樣從因地經過修行而證得殊妙的果位的。⠀

“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
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
我於彼佛發菩提心”。⠀

我們平時讀經的時候要讀得慢一點,把意思都讀出來,要用自己整個的生命去禮敬、去合一、去修習。 這一句中,觀音菩薩說祂是在這尊佛面前發菩提心的,發了菩提心後,佛就教授竅訣了。⠀

“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從聞思修就直入三摩地,所以《楞嚴經》說“一門超出”,這裡講的是要訣,針對的是發起了菩提心的菩薩。 佛法無上乘主要的核心就是要訣,這裡的聞思修,是要訣的聞、要訣的思、要訣的修,是符合於《楞嚴經》特色的聞、特色的思、特色的修。  《楞嚴經》的特色,是不說那些世間禪定的,它是一個竅門。⠀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可以說是總的從聞思修就入三摩地、入正定;也可以理解為下面是逐步完成的,是層層遞進的關係,但逐步也是建立在 這個總相的基礎上的。⠀

所以在“聞”的修法裡,“初於聞中”,是入手修的過程,在教證二門中完全屬於修證,不是教了。 在這個過程中就體證了一種修證的相,這個相是一種特徵,叫“入流亡所”,就是在這個聞中,入流的時候會“亡所”。 原本我和我所是對待的,但入了這個流之後不存在對立、對待。⠀

乃至在這種正定中再增進下去,“所入既寂”。 所入之後的相,也是寂靜,這種寂靜是非常甚深的。 它又有什麼相呢?  “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在這樣的寂定裡面,能夠再深入,“如是漸增”,乃至初下手的聞和所聞都不存在了,“聞所聞盡”。 再往裡深入,盡聞的相都不住,“盡聞不住”,進而達到覺和所覺也都空掉,“覺所覺空”。 這時候的這種定就是本覺是極圓的一種定,“空覺極圓”。⠀

這種極圓達到什麼程度呢? 空和所空也不存在,“空所空滅”,這個時候一切的生滅之法盡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這實際上就是佛陀所證的無餘涅槃,所以“忽然超越世出世間”。 超越世出世間,世間是三界六道,出世間是聲聞、緣覺、菩薩乃至佛,一共十法界。 忽然超越了世和出世間的一切名相,而體證十方圓明。⠀

前面也講過,觀世音菩薩所體證到的十方圓明的果具有兩種殊勝,第一是跟十方諸佛的本妙覺心同一體性,與佛如來同一慈力;第二是 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所謂的同體,既與眾生同體,也與諸佛同體。 所以說我們眾生只要求觀世音菩薩,無所不應。⠀

世間的電腦會死機,手機信號會不在服務區,但觀世音菩薩永遠都在服務區。 你在夢裡求,夢境裡應;你墮落到惡道,如果能想起求,地獄道求,地獄道應;餓鬼道求,餓鬼道應;畜生道求,畜生道應;哪怕到了天道,天道 求,天道應。 所以說若人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與四事供養六十二億恒河沙數菩薩是同等的功德。⠀

這樣短短一段文字,就是《楞嚴經》的核心所在。 雖然最核心,但其他的文也都各有對應。 大總持門,一句就具有無量義,《楞嚴經》就具有這種功德。 所以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對於娑婆世界來說,因和果比起來,因更殊勝。  《楞嚴經》主要是講因地的,祂是直下的——怎麼樣才能救阿難尊者和末法時代的眾生。 所以一個修行人如果真發起了廣度一切有情的菩提心,再加上面這個法,那就是成佛的竅訣。⠀

過去觀音菩薩就是依此證得佛果的,號正法明如來。⠀

——摘自2020年12月傳喜法師⠀
於慧日禪寺法堂的分享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3-29 03:17 , Processed in 0.021999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