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2236|回復: 0

澤絨洛吾堪布: 我是誰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3-26 10: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01205080727162.jpg

澤絨洛吾堪布: 我是誰

當有人問及你是誰的時候,大多數的人會認為這個身體就是我,這種錯覺一直延續到肉體腐爛或者放在棺材裏並入土為止。當其肉體下葬的時候,你才知道原來這身體不屬於你的或者不是你,但你會成為另一個身體的主人,此時的你還會犯同樣的錯誤,一樣的執著、迷戀它。你不但會認為身體是你獨有的財產,甚至會覺得除了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外,任何人都不允許碰它。有時甚至會把身體當作真正的自己,就這樣一直迷茫。其實心裏很清楚你的內在是很孤獨的,只是不願意知道真相,便通過人間的各種娛樂來麻醉自己。這些都是因為對自己沒有自信,缺乏安全感之故。譬如:當你穿漂亮衣服、化妝如花的時候,你才有一點點自信;或者會認為賺到很多錢、擁有了一切權利和金錢的時候,才對自己有自信;或者找到男友、女友,不再是一個人的時候,心裏才會踏實。但實情好像並非如此,因為我們換過很多男朋友和女朋友,也賺了不少錢,擁有過世間的各種權利,但你心裏仍然是孤獨的。身體會生病、變老、變醜、腐爛,但你所認為和執著的那個“你”仍然存在,為什麼呢?也許那時才知道身體不是你,除了身體以外也沒有真正的你。

身體不是你,除了身體以外也找不著任何你,那你會是誰?這個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會保護好自己,為了保護好自己,可以拋棄他人、傷害他人或者埋怨他人。譬如:當你的頭撞上牛角時,我們通常會注意牛角,甚至會埋怨它,心裏想著它怎麼會在那裏,如果不是那頭牛,我也不會撞上它,從來都不會去想如果不是自己的頭,就不會撞到牛角上這一問題。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自我”,保護自己是“自我”無法推卸的責任。我們應該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你一直要保護的“我”不是你身體,那會是誰?難道是心?那到底什麼是心?是這個靠不住、摸不透、多變化、多狡猾的感覺嗎?如果是的話,我們又有一大堆問題了,因為感覺是靠不住的。我們可能被這個靠不住、不健全、無常的東西所欺騙。

譬如:當你遇見自己喜歡的人時,你心裏會感到無比的喜悅和快感;當你遇到仇人的時候,你心裏充滿著憎恨和不安全感;當你與親人相見時,你就會很踏實、安全;當你身陷災難、戰爭之中,心裏不會有絲毫的安全感,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內在的感受,這個感受是靠不住的。我問你:遇見親人或情人時候的人,是“你”?還是仇恨或者戰爭中的人是你?哪一個是真實的你,你可能也蒙在鼓裏吧。

西藏佛教經常會提及把自己觀想成本尊,當自己的身口意與本尊的身語意無二無別境界時,就是很大成就。那時候的“你”是否實際存在?如果是的話,那麼“你”是本尊還是“本尊”是你?這通常有一大堆問題要問。如果在這個時候,你還不能戰勝自我,那你的觀想就會一團糟。你賺錢、工作、交朋友、談戀愛、結婚都是為了餵養你的“自我”。修行雖然是為了打破自我,消除自我,但有時候我們的修行便成為餵養自我的另一種方式,因為我們對自己缺乏安全感。那麼你的修行又是為了什麼?不會還是為了培養“自我”的吧?當你皈依、受灌頂、受加持、念經、打坐的時候,要清楚你為什麼做這些,如果還是在麻醉自己,餵養自我的話,那麼你的見地就出問題了,必須改變你的見地。我們有的時候,因為研究佛學,卻忽視了自己,到了死亡的時候才發現,你不是在學佛而是在研究佛學,通過佛學找感覺,餵養自我,違背了佛意。

有的居士會認為當自己有了師父時,自己就很有成就感,找到了人生歸宿,不再是街頭流浪者。如果這個師父恰好很有名氣、有威望,自己就更有自豪感。我覺得問題不在於師父夠不夠格,而在於你能否做到一個合格的弟子,虔誠的弟子。譬如:當你為師父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在餵養自我還是在修心,戰勝自我?他不是你的親人、愛人,他也不是你的朋友,但你為什麼還要伺候他,是因為他是你的精神導師嗎?那他在精神上給予你什麼了?你修行有進步嗎?你到底為什麼拜這個師父為師,我覺得對你而言都是個謎團。拜一個師父不是為了佛菩薩,也不是為了宗教傳承,更不是為了某某師父,而是為了瞭解自己是誰。

作為人類的我們,無論你有信仰或者沒有信仰,都要去瞭解自己,審視自己。“我”到底是誰?身體還是身體以外的,心還是心以外的,都要去觀察。譬如:我們經常會認為這頭髮是我的頭髮,當你把頭髮剪了,埋在地下時,這頭髮也不再是你的了。同理,身體不是你,心不是你,語言不是你,那你是誰?我們好像活得很無明,幾乎都在麻醉或者醉酒狀態,不太清醒。我們也上過學,受過很多的教育,學過很多哲學、邏輯,但最後還是兩手空空,到底哪里出問題了?

原來在見地上出問題了。

見地是什麼呢?見地是對自己和萬物的認識或者觀點。我相信人人都有不同的見地,歸納起來,只有兩個見地,那就是表面的認識和本質上的認識。常人比較在乎形象、顏色和外觀,聖人比較在乎本質的東西。比如當常人看一個人的,以他的長相、學歷、工作經歷和人生經歷作為標準。如果他(她)是沒有結過婚的人,你對此很好奇;若是結過婚的人,你對他(她)另有看法。對於比較有智慧、有內涵的人而言,長相、學習、工作經驗都只是外包裝,靠不住,他比較在乎的是這個人,甚至是他的本質。之所以我們跟佛菩薩的觀點不一致,是因為他看到的是本質,而我們卻所看見的只是表像,被表像所蒙蔽,我們就放不下。

澤絨洛吾堪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0fe33d0102dzo1.html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5-4 04:41 , Processed in 0.028071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