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4640|回復: 8

正動念中禪:动中禅的原理与方法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0-3-6 21: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9da5df6d38227accdb5983ea88ee143.jpg


正動念中禪:動中禪的原理與方法
一、原理
二、正確方法
三、日常生活
四、生死輪回與涅槃
五、練習境界
六、福慧雙修


正念動中禪

邁向聖寂之佛  禪法部落格
https://smz20121215.pixnet.net/blog

 樓主| 發表於 2020-3-6 21:16 | 顯示全部樓層

一、原理

(一)Mahasati:“大念住”、“全然的覺”、“圓滿的覺”

問:Mahasati Meditation(“正念動中禪”的英譯,簡稱“動中禪”)的含意是什麽?

答:Mahasati 是巴利文(古老的印度語言)名詞。Maha 是“大”,Sati 是“正念或自覺”,因此 Mahasati 的意思是“大念住”、“全然的覺”或“圓滿的覺”。如果能夠培養覺性,我們將越來越能夠知道身體的動作。當隨時都能覺知自己身體的動作時,“覺性”就會自動地運作並逐漸增長,到圓滿時就稱為“Mahasati”。

問:什麽是覺性?

答:現在請你手握拳頭,再放開。知道自己手在動嗎?這種知道的特質就是覺性。依照自然來說,覺性本自具足,但是沒有經過訓練,所以它不穩定。如果沒有訓練覺性,讓它變得穩定,它就無法對我們這個生命帶來利益。覺性是存在每個生命中清凈的本質。覺性的本質是覺知,明白清楚一切。現在我們被無明煩惱蓋住,覺性還沒有被啟發出來,當完全地打開,覺性圓滿了,就會清楚明白一切,會證悟、解脫、離苦。

問:覺性和慈悲之間的關系是什麽?

答:沒有覺性,將會產生盲目的愛與慈悲。有覺性,你就會用智慧去愛。當盡了全力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即使不能幫上什麽忙,你也不會感到痛苦或抱歉,你會用平等心將它放下。每一種善的特質都包含在圓滿的覺性之中。像是慈心、悲心、喜樂、平等心等,所有一切本來就在那里。我們需要通過修行,直到它自然顯現,那時會發現原來所有一切都是自己,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問:覺知、覺念、覺性、正念,實際上意思是不是都一樣?

答:覺知、覺念、覺性、正念都是Sati。知道是正念,知道自己也是正念。好像水,倒在不同的容器都是水。在容器,就叫它那個容器的名字,這些是名相,所以你必須要先有覺性,才不會迷失在名相上面。

問:所謂覺性是智慧,為何通過訓練會知道?它的原理是怎樣?

答:覺性、智慧、三摩地要經過訓練,覺性訓練好了,般若智慧會跟著來,然後,三摩地(定)也會跟著來。把因(覺)造好了,果(慧與定)就跟著來。所以說,這個方法很簡單,把覺性照顧好了,其他會自然明白,所不知道的會知道,所不了解的會了解。動中禪很簡單,沒有任何典禮、儀式,沒有什麽複雜的東西。我們慢慢地做下去,過去的疑惑會慢慢消除,這個我保證。可是要練,如果不練,不能了解啊!如果練了,保證一定會知道的,不用拿那些經典來讀、來鉆研,一樣可以了解,因為它從實踐當中生起,從修行中生起。智慧有三種。第一種來自聽聞,聞慧;第二種來自閱讀思考,思慧;第三種來自實修,修慧。所以我敢保證,就算不識字,讀不了書,但實修有了覺性一樣可以知道、了解生命。所以才會說容易,不用去讀、去記。

問:南傳的覺性跟漢傳的覺察力(覺察環境清楚,吃飯知道吃飯,走路知道走路,清楚當下)有何不同?

答:覺察力跟覺性是一樣的。我們的教導就是要知道,有覺性。

問:一般修禪都提到正見、正知,為什麽我們正念動中禪沒有提到正見、正知?

答:動中禪一直強調覺知、覺性,就是一種正知、正見,只是說法不同。其實它們是連在一起的。當你有覺性,知道在動作,在說話,會分辨這個是對還是錯。自然而然起了正見正知。它不是用想的,我要正知,我要正見。當有覺性的時候,自然會知道,哦!這個該做,這不該做。它自然會啟發出來。因此一般經典所說的正知、正見、慈悲、持戒,這是為了文字上很好地分析,事實上都是一樣的。

問:隆波曾說過三藏十二部經都在我們的心里,那沒有閱讀經典,沒有聽師父的開示,也可以達到究竟的解脫嗎?

答:修行跟學讀經沒有關系。只要培養出覺性,自然會知道從善做布施,不用特意講行善布施。若證悟,自己會很清楚。如果已經學過行善布施,也有助於修行。常布施行善,沒有修行,可能越做越執著,因為不知道修行是要放下。如果修行證悟之後,對這些所作所為,會更清楚,更知道要怎麽去做。不執著自己所做的,只有付出、奉獻,越做越歡喜,越做越快樂。因為不執著,用覺性、智慧去做,做什麽都無所求,所以做得很自在,不會讓自己煩惱痛苦,心靈進而提升,超越善惡。如果沒有覺性沒有智慧去做的話,做功德就迷惑在布施,執著在布施,黏住在布施。越做越執著,當不如己意,得不到所求的時候,就會起煩惱,變成苦惱。有些人喜歡行善布施,認為這樣就夠了,不想要修行解脫,這是因為個人的根器不同。所以不會讀書的,文盲都可以來修動中禪,讀書並不一定重要。當我們有覺性了,會很清楚什麽是正知,什麽是正念。動中禪是以正念為首,當我們證悟了,怎麽講都可以,因為已經自證了。正見、八正道都是從心里出來的。

問:隆波田禪師的 DVD 最後講到可以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北傳禪宗的一個名詞。為什麽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可以明心見性?它的殊勝在哪里?

答:是的。因為容易而簡單的方法,才可以很快地明心見性。本來事情很簡易,但是我們的造作常常讓它變成很難,變成不自然。很多是不必要的,我們卻造作出來,所以變成很難了。因為造作那麽多那麽多,例如這明明是個簡單的方法,我們就會想象,哪有這麽簡單,一下又變成很難的了。所以把簡單的看成簡單就可以了。明心見性不是北傳的,是大家的,但我們卻來制定是誰的是誰的,這就是造作得多,又難的了。本來是每一個人的東西,不是誰的,不是北傳的,是每一個人的。有時候我們就是執著在名相上,所以就很難去契入法的本質,全世界的人就是執著在這個名相上。佛陀說:“不要執著,不要迷惑”,有了,就沈迷在那個地方,有時候沒有,還是迷惑。佛陀說:“覺性對我們的人生非常重要”。有覺性的人就活得很自在,愉愉快快地生活,而且他的心會很溫和、很平靜,對每一件事情都察覺得清清楚楚,因為這個覺性很清明。有了覺性,處理一切事,會很清楚自己要減少哪些惡法,對自己很清楚,別人無法了解的,他都很清明。修行當然是慢慢地去覺知,一點一滴地培養,覺知了多少?是多還是少?依個人的精進。在培養覺性當中,有時候你會說我不知道,沒感覺,但是覺性本身卻清清楚楚。有一句巴利文說:“一切法不可執取”,但我們往往就是會去執著,這是我,我的,我的自我。已證悟法的人,其實不講出去,自己很清楚,故修行者就是要防外境侵入,要很小心,唯有培養覺性才能防範。真法雖然很奧秘,但是如果覺性圓滿,一定察覺得到。無論什麽法發生,它都會清清楚楚的。“動中禪”這個方法就是這麽簡單。只要保持正念,培養覺性,讓覺性越來越強盛,越來越清明,當我們有了覺性,就會走在正道上,這個正道是唯一能讓我們從束縛中解脫出來的。所以大藏經,或是所有的書,或是經論,都在解釋這個正道。這不是廣告,更不是不實的廣告,所以要自己來證明,證悟,就是要用規律的動作來培養覺性。希望大家繼續精進。要保護好這個覺性,不要讓它給爛掉了,不要被昆蟲給咬了,要自己保護好,尤其是回到日常生活的環境,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希望大家能繼續保持正念,培養覺性,讓它強盛、堅固、圓滿,這樣才能更實際地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才可以幫助我們減少很多的負擔,如果修行達到究竟了,圓滿了,沒有任何情況可以讓它退轉。

問:隆波曾說善美心,佛教也講美嗎?

答:這是用人的語言來假設說美,也許不用善、美就聽不懂。如果不執著,講善或是美都沒關系,因為這只是用語言表達來讓人明白。有覺心、清凈心,自然就成為真善美。就好像我們說這個人的心很善良,這是用人的語言來表達他心的美麗。在巴利文里稱僧,是指修行好,修行有證悟,想了脫苦的修行人。能修行證悟,我們尊稱為僧寶,是佛法僧三寶里的僧。僧眾也有凡僧、聖僧。我們稱修成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僧為真正的僧。

問:自性三寶的開發,除覺性的提升之外還需要哪些條件?

答:導師很多,方法也很多,我們要自己選。一個方法如果可培養出覺性,且不離正念正知,就可以修、可以練習。修了可以讓覺性越來越強大,直到覺性圓滿,就可以去練習。修習動中禪強調“覺知當下”,每一個當下要清楚,當每一個當下清楚,就不會走偏,不會離開正知正念。其實我們雙手的十指可以當作香、蠟燭。三支香也可說是我們的身口意,身口意清凈,等於時時點著香供養三寶。兩根蠟燭代表覺性與智慧,有了覺性與智慧好像點了兩盞蠟燭,代表光明。



(二)止觀雙運、俱足四念處

問:動中禪和四念處有何不同或相同?

答:四念處於動中禪中都俱足完備。在《大念住經》中,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等四念處是分開說的。動中禪則合而不分,這是不同的地方。

問:動中禪是不是止和觀同時運作的一種禪法?

答:是!覺(Sati)、定(Samadhi)、慧(Panna),現在是三個,以後它們會變成一個。三藏大經說了八萬四千個法門,但只要覺性能照顧好,所有的一切都融合,最後就剩一心。我們每個人都有心──成就在哪里?就在這個“心”。照顧好這個心,慢慢地讓它增長,它會越來越高。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洹向、斯陀洹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都是來自心。

問:我們應依聞、思、修來用功,並依戒、定、慧來學,為何只談覺性?

答:事實上,一切都具足在覺性里。圓覺就是大圓滿,一切都具足了。當然,在實踐時也有次第,將依次看清粗的、中的及細的煩惱,並依次斷除。

問:禪修法門很多,為什麽選擇“動中禪”?

答:因為動中禪是一種自然的方法,不論從事什麽活動,隨時隨地都可以練習。“覺”是一種存在於每一個人之中清凈、自然的本質。人類的身體不能靜止不動,它總是自然地在動。動中禪是一種始終強調當下的方法。練習者將會照見身、心以及苦(貪、瞋、癡)的來源──自己的念頭。

問:不同的人,是否適用不同的禪修方式?

答:這方法與任何人的教育背景、是否知道經典無關,只要使覺性持續如環鏈,智慧將生起。

問:我對佛法一無所知,請問我可以練動中禪嗎?

答:當然可以。不分年齡,不論性別、職業,每一個人都可練習。無論教育程度、文化、國籍、宗教信仰是什麽──只要可以溝通並了解如何練習,大家都可以練。

問:靜態的禪修和動中禪二者有何不同?

答:靜態的禪修需要靜坐。動中禪則適用於任何地方、任何時間的任何活動。動中禪如此簡單,以致大多數人不相信它會引導我們到達目的地。只有通過練習,才能了解並自己證明它。

問:靜態禪修的三摩地和動中禪的三摩地有什麽不同?

答:練習動中禪得到的定是“自然的定”,自然的定是當走路、跑步、工作時也擁有的定。或者說,在任何活動、任何地方、任何時間所擁有的三摩地,也就是在練習動中禪得到的三摩地。假設有兩個人,他們都擁有汽車,其中一個人只是在車內休息,另一個人則駕著車子在路上行駛,你認為哪個人會先到達目的地?



(三)覺知規律的動作

問:為什麽要張開眼睛?

答:日常生活中做事都要張開眼睛,因此練習時就要自然張開,這樣在日常生活中才能應用上去。眼要看,耳要聽,才能知道外境。練習時看到、聽到什麽,知道了就好,不要去管它。剛開始張開眼睛好像會影響練習,持續下去就習慣了。人喜歡執著看到的與聽到的,有覺性就不會黏在上面,一切都是自然發生的。覺可超越所見所聞。知道一切都是自然法則,就會喜悅,好好地與自然相處。

問:為何要做規律的肢體動作?有何意義?

答:這是為了喚醒我們的覺性或佛性。以規律而循環的動作,可使覺性持續不斷如環鏈。對一般人,以這種方式規律地做手部動作,會很快而有效地培養覺性,在短期內訓練出強的覺性。在動作中,強調有動有停,覺性比較容易生起,如果只是平順地揮動手臂,仍然容易生起妄想。

問:規律的手部動作,有什麽特別的意義?

答:動中禪規律的手部動作,每一個動作都有特別的意義,就是讓你有覺性。開始是覺性,翻是覺性,提起也是覺性,從開始到最後都是覺性,每一個動作都是覺性。如果沒有覺性,表示跑掉了。15 個步驟,每一個步驟都要知道動作,有覺性。如果持續不中斷,會有15個覺知,以這樣的方式不斷地培養覺性簡單又有效。

問:《自覺手冊》有一段說,我們要把日常生活上的一些舉動規律化,規律地站起來,規律地坐下,規律地躺下。為什麽要規律化,就像手部動作很有規律是降低我們的意根念頭,不管做什麽動作就是把意識念頭降到最低,純粹只是覺知動作,是不是?

答:規律的動作是培養覺性的技巧,當覺性比較圓滿的時候,一切都會變成自然。

問:那現在是個過渡期嗎?

答:是。

問:關於動中禪的修行方式,好像都是一些重複的動作,這是一種自我催眠?通過這種修行,是否會進入我們深層的潛意識?

答:練習這種方法是要你一直帶著覺知。如果自我催眠進去到里面而不知不覺,表示你不知道自己!但這個方法最重要的是你“要覺知”,隨著這種規律的動作知道。如果做著做著就睡著了,不醒了,表示你不知道!不知不覺地揮舞著手做動作,和知道地做手部動作是不一樣的。好像在工作的場合,很多人不知不覺地工作,但是他一樣也在工作啊!走也會走,洗澡也會洗澡,睡覺也會睡覺啊!他一樣在工作,一樣在盡責任,只是不知不覺而已。所以,知道的人是活在當下,知道自己在做什麽。這兩種人看起來很像,其實是不一樣的。知道的人坐在這里,他知道坐在這里;不知道的人坐在這里,但是不知道坐在這里,因為他忘失了,不知不覺,帶著無明坐在這里。有人說那不是一樣嗎?噢!那是不一樣的──所以才說你們必須知道:有動作要知道,沒有動作也要知道。

問:動中禪最主要的修持是不是就在覺知這個手的動作、走路,還有日常當中的動作事情,都要在這上面覺知,就是要一直這樣做,這就是法門的重點,是嗎?

答:對!沒有錯!動中禪這個方法是相當自然簡單的,沒有任何的限制,什麽時間,什麽事情,都可以應用上去。這個方法是最簡單、最自然、最舒服的,無論行、住、坐、臥都可以,無論是轉頭、眨眼睛、呼吸、吞口水、伸屈都可以。只要這樣練習,就會有依靠,無論任何的事情,貪、瞋、癡,都無法來幹擾。有覺性就像有傘帳一樣,無論到哪里都不怕風吹雨打,隨時都有保護。回去之後不要就放棄了,還要繼續練習。這是最簡單、最圓滿、最完整的方法。動中禪覺知手部規律動作的方法,在經典上是沒有的。這是隆波田自己發現的,他用這個方法來教導大家培養覺性。至於覺性,佛陀教導我們行、住、坐、臥,做任何事情,隨時都要保持覺知。

問:只要你知道,就沒事了,問題是你不知道,是不是這個意思?

答:不知道就是無明,知道就是明,如果有覺,所有的一切都是“沒有”,如果不知道,就一切都“有”。如果我們不知、無明,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然後會黏著上去,就是我執。如果明就不會黏著、不會迷失。

問:如何察覺自己的念頭?

答:要練習。經過訓練,會從不知道變知道。剛開始不知道,經過練習就會變知道。從不知道變知道,從知道一點點變很多,慢慢地進展,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是跟無明、不知道在一起。著手開始訓練,這個不知道、無明會變少,知道會變多。如果慢慢地清潔、打掃它,就會慢慢變白、變幹凈起來。

問:經典中提到不要執著,而師父說要知道身體的每個動作,這算不算執著?這只是初步的階段,還是一直都要知道?

答:從剛開始到最後抵達終點,都可以練習這個方法。如果有覺性,不會有執著,知道越多,越不會執著,會執著是因為沒有覺性。有兩種知道,“真正知道”與“不是真正知道”。如果“真知”不會執著,“不是真知”就會執著。



(四)“貓抓老鼠”與“覺斷妄念”

問:“餵貓法”是什麽?

答:覺性像貓,妄念像老鼠。貓的本性不怕老鼠,同樣的,覺性從來不怕妄念。現在妄念很多,如同大老鼠,而覺性還很弱,如同小貓。小貓看到大老鼠就去抓,但會被大老鼠拉著跑。同樣的,弱的覺性知道有妄念,但會被妄念拉著跑。要餵的是貓,讓它變強壯。老鼠看到強壯的貓,就會很快逃走,要不然當場就嚇呆了。所以,我們唯一的責任是養貓,給貓食物,不用註意老鼠。餵什麽食物呢?就是要覺知自己身體的動作。因此想要有強壯的覺性,就要不斷地餵貓,持續地覺知自己的身體動作。當貓長大了,不用教它去捉老鼠,貓的天性自然就會去捉老鼠。

問:隆波說這個方法是“餵貓法”,餵貓法確實是比捕老鼠輕松一點,但是我覺得餵貓還是餵得不輕松──有更輕松的餵貓法嗎?請問奢摩他與毗婆舍那的不同?

答:動中禪這個“餵貓法”已經是很舒服、很輕松的方法了。問題是在餵的時候,不要繃得太緊,不要太嚴肅、太緊張,就輕輕松松、舒舒服服地餵貓就好了。甚至可以躺著餵貓,不要睡著就好了。如果累的話,可以改變姿勢,像這樣輕輕地翻掌也可以。如果練到手酸痛的話,也可以輕輕摩擦手指,覺知,可以這樣改變,不過一次一只手就好,看自己怎樣來調配。甚至這樣轉頭,覺知頭在轉,或是上下這樣,一邊運動,一邊保持覺知。眨眼睛也可以,覺知這個眨眼。呼吸也可以,可是不建議,因為如果用觀呼吸的方式,會很容易就覺得舒服,然後就黏著在舒服上面,

黏著在寧靜里面。觀呼吸雖然舒服、寧靜,但它並不是真正的舒服和寧靜,就像冰箱里面的冰塊一樣。禪修方法有兩種:奢摩他與毗婆舍那。奢摩他的練習會讓你舒服寧靜,毗婆舍那的練習會讓你產生智慧。動中禪的方法屬於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沒有任何時間、地點、動作上的限制,即使在工作,也可以有毗婆舍那的舒服寧靜──所以為什麽說奢摩他像冰箱里的冰塊,因為只要一拿出冰箱,它就融化了。毗婆舍那的寧靜,無論在任何時間地點,在工作或是做任何事,隨時都可以有這種寧靜。奢摩他有時間地點的限制,毗婆舍那沒有任何限制。

問:我有些懷疑──是不是有人用這種方法養貓,養不大,或是大到某個程度,就沒辦法再長大了?

答:只要繼續餵養,它還是會長大的。如果未到終點,就要繼續餵養。有時候自己以為把貓餵胖了,其實它還沒長大,還未抵達目標。我們看貓,看起來已經很好了,就不再餵它。貓如果越胖,越需要餵它。有些人想已經夠胖了,不用再餵了。有些人覺得滿意,不再餵貓了──在泰國很多,有些人餵貓,到達一定程度,就不再繼續,結果就維持在那個程度。我們還是要精進地餵它、照顧它。如果不再餵它,貓可能力氣不夠,就躺下來了。

問:我的貓品種不好,養不胖也養不大?

答:如果好好餵,還是可以改變品種,可以把它變成好的品種。一只懶貓也可以養成一只精進的貓。如果好好餵,還是可以改變的。曾經有一個人在成為佛陀的弟子之前,剁了999 個人的手指,串成項鏈,因為他原來的老師騙他,如果剁下 1000 個人的手指,就會有所成就。最後一個對象是他母親,當他正陷入猶豫時,佛陀適時對他開示,後來也證果了。佛陀的法,非常好,任何人實修,都可以改變。做壞事的人變成向善的人,不好的人變成好人,不知道自己的人變成知道自己的人。慢慢地改過向善,慢慢地變成一個有智慧的人,我們也不必希望成佛或什麽,只是像一般人而有智慧就好。不論出家或在家,真正修行不一定要剃度或穿袈裟,只要好好修行,了解以後,每個人都是可以改變的。

問:是否有些人老鼠少,貓比較容易長大,老鼠多的貓不容易長大?

答:有些人雖然老鼠較多,但是一直勤快地餵貓,貓還是會長大的。最主要的是要勤快地餵它。如果老鼠多,又不勤快地餵它,那就沒辦法去抓老鼠,反而放任老鼠越來越多。怕老鼠多,就越要餵貓,等貓胖而有力時,就有辦法去抓老鼠。精進又精進,自然有辦法把老鼠除去,老鼠再怎麽多也抵抗不過精進。

問:精進的意思是什麽?

答:要精進,不要欲求。如果精進但不急,心還是清涼的,就會自在。一邊做一邊想要,就沒辦法達到。如果有欲求抓老鼠的心,就會起貪心。只是單純地去做,而沒有欲求的心──越沒有欲求的心越容易達到,越想達到反而達不到。

問:隆波田曾說過他在修動中禪以前,瞋心一直不能調伏,一直為它所苦。有很多人說不斷貪瞋癡是不可能開悟的,在動中禪是反過來的,你只要用功、用功,貪瞋癡自然就斷了。請問師父的看法是怎麽樣的?

答:我的看法是要大家培養覺性,保持正念正知。因為如果跟大家說要舍要斷,可能只是暫時的,如果沒有培養覺性,沒有修要怎麽斷?能斷當然要有東西才能斬斷,我強調大家培養出圓滿強大的覺性,不用說要斷,覺性的本質自然會去處理。

問:沒有斷貪瞋癡會不會有覺性?

答:只有覺性才能斬斷貪瞋癡。就像我們要捉蟒蛇或野獸,說要捉要捉,沒有工具怎麽捉?覺性好像刀、槍這些武器,捉野獸要有工具才能去捉它。再舉簡單的例子,作戰時沒有武器,一直喊殺呀!沖呀!沒有武器一直沖過去,不就被殺光了嗎?如果沒有覺性,沒有智慧,就要沖呀、殺呀的殺貪瞋癡,怎麽能成功呢?當我們培養出強大的覺性,不用叫它去殺,它自然會去處理。好像把貓養大一樣,不用告訴它去捉老鼠,它自己會去捉。自己會去斬斷。覺性清明、強大、有力、穩固,貪瞋癡怎麽躲都躲不過。

問:培養覺性的過程中,貪瞋癡會越來越少嗎?

答:是的,本來這只老鼠很大,培養覺性就是貓越來越大,老鼠不敢出來找東西吃,老鼠就越來越瘦,最後就死掉了,或只好跑掉了,一個往上一個是往下。動中禪是要來培養覺性,我們不用說要斷什麽,也沒有讓大家背什麽佛法,都不用。修動中禪沒有什麽複雜的儀式或方法,是一個簡單的方法,讓大家輕松地修習來培養覺性。



(五)“知道妄念”與“看到妄念”

問:是不是要做到妄念少的時候,才會看到法的生滅?或者妄念仍然很多,還是會看到法的生滅?

答:妄念很多,要繼續地練習,一定要練習到覺性越來越強,念頭越來越少的時候,才有辦法看到苦的生滅。如果妄念還很多,是沒有辦法看見苦的生滅。現在妄念還很多,這不是看見,只是知道而已。

問:知道念頭、看到念頭與沒有念頭,境界是否有高低?

答:知道與看到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每個人知道自己的念頭,這是用弱的覺性知道的,是一般程度的覺性。而看念頭,則是用很強的覺性。兩者是不同的體驗。看念頭時,有時看到念頭生起,有時看到沒有念頭,就像你坐著看工人工作,有的工作停止了,有的正在進行。如果生起的是不想要的妄念,可以立刻丟。有用的念頭(如煮飯時要起念頭)則照常進行,不用丟。念頭的本性就是如此,有時有,有時無。

問:我覺得我只是知道,但是我可以砍斷──這樣是知道?還是看見?

答:如果可以砍斷就是看見,如果只是知道就沒辦法砍斷。

問:想的時候如何帶著覺性?

答:念有兩種。自然的念是做事、思考、企劃所必需,不自然的是妄念、無明。只有自然念頭的時候,想也是帶著覺性的,做事也是。如果連自然的念頭都沒有,就不能做事。自然地念、想的時候,一樣用平常心想。例如:空氣很強就變成風,連樹都會搖動,但和平而自然的空氣則讓我們可以呼吸。為了讓人聽懂,需要藉名相作比喻,但有時候也無法讓人完全了解。

問:無常故苦?知道無常不能體會苦,如何去思維?

答:不用思維苦,只要培養覺性就會知道。有聽聞的,有思維的,最高的是實修的。苦不需要思維,只要培養覺性之後就會知道苦,苦就會熄滅。有的會教你去思維苦,現在這個方法不用思維苦,只要實修就好。實修才能產生智慧,苦就會減少、熄滅。

問:如何看見身心?法的思維是否也是妄念?

答:每個人都有身心。有覺性之後就能見身心。現在知道身心,只是別人從知識上告訴我們的,不是真正的了解。像這樣練習,未走到的地方走到了,自然會看見。從經典上或知識上知道的,不是真正的知道。看見是用心眼或智慧之眼看見。肉眼只能看到外在的東西,此時心眼或智慧之眼尚未發展出來。培養覺性以後,內在之眼就可以看見。肉眼所見是外在的,心眼所見是內在的。用肉眼看,名相上是真的,實際上不是真的。如果用想的,不是真正的了解。心眼看見才是真正的知道。練習能讓我們真正的了解,不用思維,自然就會明白。

問:怎樣能及時看到自己的惡念?

答:用我所教的方法來練習,起惡念或善念時,我們將會知道。覺性的責任是知道發生在周遭的所有事物,你們可能看過佛像有四面,前後方與左右邊,象征著覺性能知萬物。

問:見法是見佛陀,見佛陀是見自性。請問所謂的見法是什麽?

答:在行、住、坐、臥中,見到自己的動作、自己的行為,就會見到佛、見到法。知道與看到是不一樣的東西,看到是比較高的,知道的層次比較低。知道自己在胡思亂想,但看不到自己的念頭。知道念頭是停不下來的,但是看到念頭卻是可以讓它停下來。知道念頭會跟著念頭走,但看到念頭可以停下來,是不一樣的,那就是見到法:先看到外面,再看到里面。

問:有什麽最好的方法可以幫我更有決心消除所有煩惱與不凈?

答:如果不停止培養覺性,覺性會逐漸增長增強。停止練習後覺性將會退轉,所以不要中斷練習,要隨時隨地知道每個身體的動作,讓練習與日常生活結合。巴利經典提到:有覺性的人每天都很快樂。

問:覺受與覺知有何不同?什麽是超越?

答:感受有兩種:一種會苦,一種不會苦。覺知是做事情的時候你都知道,行、住、坐、臥都有感覺,像這樣就是覺知。不論感覺是痛苦或快樂,都不要去執著那種感覺、那種感受。有時候我們會去執著快樂或痛苦的感受,但是有覺性,就會超越這個感覺、感受。覺性是在感覺、感受之上,是超越的。有時候很快樂、很滿意,這是感覺、感受;很不滿意、很難過、悲傷,這也是感覺、感受。如果有覺性、有定,就會了解什麽是覺知、什麽是感覺。因此,不論什麽事情,滿意或是不滿意,都是可以接受、可以超越的。我們來學習法,了解法,這種了解也是一種感覺。喜歡、討厭也是一種感覺,疼痛、酸麻也是感覺。練習的時候有不舒服的感覺,還是要繼續練習,練到不舒服的感覺消失了,這就是超越了感覺,在這感覺之上。如果身體真的很不舒服,不必勉強,可以換一個姿勢。重要的是,變換姿勢時要覺知身體的移動。如果你能忍受而超越,也很好,會越來越堅強。有時要忍受是做不到的,還是要變換姿勢。不過慢慢的,忍受度會越來越強。剛開始可能沒辦法,做久了就能夠忍受,這是需要培養的。

問:當覺知越來越強時,是否可以了知五蘊真相?

答:當覺性圓滿時,你將會了知五蘊真相及自性三藏,對三藏(經、律、論)會完完全全、徹徹底底地知道,並能徹底地放下。培養覺性就好像讀經、律、論一樣,到時候自然一切了解,不需再依賴外在的經論。經、律、論是為尚未達到圓覺的人而說的。覺性圓滿的人是不需要的,但我們必須為覺性未圓滿的人保存,為下一代保留。



(六)有毅力、恒心、耐心

問:如果用功的話,在五至十天之內將領悟“身心目標”。精進的人在一至三個月內,心態會轉變。假如是善良的人,不出三年將證苦滅。請問這種精進是怎樣的精進?

答:除了吃飯、睡覺、洗澡和該做的事之外都在用功,練習規律的手部動作和經行,但是也要吃夠、睡夠、放輕松。

問:動中禪的練習不是一件很輕松、很容易的事,需要多久?可能有很多人急著要看到一些東西,要體驗到一些東西,他才能安定下來。這樣培養覺性的過程中,隆波能夠給大家什麽樣的鼓勵,給大家一點信心?

答:只要能夠好好地培養覺性,讓覺性能夠持續不斷、非常穩固的話,當它可以的時候,就這麽一瞬間而已,就像燈的開關一樣,一開燈就亮起來了。因為我們現在還沒有找到開關,所以會著急,找到時按下去馬上就會亮起來。所以要好好地、勤快地去找,就在此生好好地去找。佛陀也給我們保證了:要如何滅苦?一定要有恒心、毅力、耐心。

問:有時候覺得很辛苦,心里壓力很大,惡緣很重,短時間內沒有辦法解除,然後就心神渙散,沒做手部動作,雖說理智上知道動中禪可以覺察到念頭,可是一時之間的心理壓力讓我呆掉了,沒有去轉換動作。要怎麽調適心情,可以快樂一點?

答:除了修,繼續培養覺性,沒有其他的方法。修這個法會勝過非法。因為不斷地練不斷地修,覺性會很自然地增長,會強盛。如果覺性強盛了,那些壓力、苦惱、煩惱就會減少。泰國俗話說:煩惱一千五,渴求一百八。煩惱太多,而且渴求一百八,這麽多貪,是不可能一時之間就把它完全斬斷。你必須要有堅持的心和它鬥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要帶著這樣的心來修行,和它鬥到最後一口氣才結束。修行的另一個要點是要有耐心,有精進的心。

問:一般人多久可以有成就?

答:因人而異,覺性持續不斷就很快了。我們現在培養覺性,有時可以持續,有時會被妄念打斷──這是因為無明較強,所以無明一靠近就中斷。如果覺性夠強,能持續 24 小時都不斷,就很快了。經典上記載,有人只要一天,有人三天、七天、一年、三年、七年。每人根基不同,有人快,有人很慢,比較困難要多花時間,佛陀時代就有這樣的情形了。

問:如果一輩子精進都沒有看到什麽實相,有何利益?

答:精進到斷氣,說不定在最後一刻就看到了。如果一直精進用功的話,你的利益在斷氣之前就存在了。

問:如果這輩子修到 99 分的覺性,會帶到下輩子嗎?

答:如果再生的話,就只差一分了,只要再修一分。



(七)自覺覺他

問:什麽是我們最終的目的地?有什麽是要去達成的?

答:人生的目的地是沒有苦。如果抵達了目標,就不需要再去達成什麽。因為抵達時,就不必再到其他地方了。無論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或發生了什麽,當不再有苦時,就是我們的目的地。現在當你坐著的時候,請看看自己的心,如果沒有苦,就表示已經抵達了目的地,不過這要看你能停留在這種狀態多久。事實上,這個目的地已經存在於每一個生命中,“去達成目標”只是表達的語言文字,因為如果不說“我們應當達成目標”,就無法溝通。

問:當覺性強到可以看見念頭、照顧念頭時,是否還要繼續練習,沒有練習會不會退轉?

答:只有當旅程結束,到達終點後,個人責任已了,才不用再練習規律的動作。雖然不需再練習,但還要為別人保留這個方法──也就是說,為別人示範出規律的手部動作,為其他人保留這個方法,而不是為自己。

問:學會了如何推廣?可以教人嗎?如何教?另一個問題是:人生的目的是什麽?

答:如果能夠不斷地培養這個覺性,就會知道人生的意義是什麽。知道以後,就知道怎麽去教人家來培養覺性。如果真正知道,就有辦法告訴別人,就像一道美食,自己吃了以後,覺得這個東西很好吃,要跟別人分享。必須要等到真正地知道,真正地看見、真正明白了,真正地親證了之後,才可以來告訴別人,和別人分享。如果知道了還不告訴別人,那就太小氣、太自私了。必須要讓自己先真正地知道,這樣子才可以教導別人、告訴別人──因為現在大多數人都在沈睡,我們就是要幫助別人,喚醒別人。如果真正地知道了,無論到哪里,就不斷地把這個法弘揚出去,

告訴別人這個好東西,讓別人也可以來練習,但是現在大多數的人都還在沈睡,不斷地叫他還不起來。

問:我們知道南傳的小乘佛教都是求自身的解脫,一般的顯教才講利益眾生──隆波雖然是南傳的,可是卻出來把這套教法教給世人,做利益眾生的事,為什麽隆波田、隆波通願意這麽做?

答:生命都是一樣的,不管是哪一個國家,有宗教或沒有宗教信仰,哪一個宗教的人都是一樣的,大家都一樣會苦惱。佛陀覺悟並不是只為印度人,而是為了全世界的人。佛陀覺悟之後,看到眾生都在生死的苦惱里輪回,起大悲心幫助他們,讓人能夠實際地修行、了解。可是佛陀沒有辦法替大家知道,每個人必須自己修行,才能夠知道、見到、明白。
http://www.zndzc.org/1616.htm

 樓主| 發表於 2020-3-6 21:17 | 顯示全部樓層
二、正確方法

(一)張開眼睛

問:如果張開眼睛,會感到比較散亂,可以閉上眼睛嗎?

答:看是眼睛自然的功能,我們平常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必須張開眼睛。動中禪是一種自然的方法,所以我們不應該違反自然。有些從來就是閉著眼睛練習的人,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會感到不自在,但是一段時間之後就會慢慢習慣,甚至能夠應用到日常活動中。

問:眼不能閉,也不能註視手的動作,那麽眼睛該做什麽?

答:可以把視線放在眼前兩三公尺的地方,以自然輕松舒適為好,把腰挺直,不要低頭。

問:眼睛張開著,會看到很多人走動,其實蠻容易分心的──眼睛是要盯看一個點?還是其實是無所謂的?

答:眼光要自然、放松,看到什麽,不要隨著去。別人走來走去,不要去理,不用特地去看這個人臉長得怎麽樣,穿什麽衣服。耳朵聽到聲音也是一樣,不要去註意聽到的聲音,只要覺知當下在做的事,或正在做的動作。



(二)自然呼吸

問:呼吸時該怎麽調適?

答:自然地呼吸,知道自己正在吸氣,或正在呼氣就夠了。不必念“進”或“出”,也不需要知道呼吸是長或短、是粗或細。

問:我們應該結合呼吸和動作嗎?

答:不要這麽做,一次只要知道一個動作。如果想覺知手部的動作,就不要管呼吸,反之亦然。



(三)輕松覺知動作

問:練的時候,怎麽分辨當下自己是不是帶著覺性?

答:練手部動作的時候,知不知道手正在動?做事情的時候,知不知道正在做的事?如果知道,就是帶著覺性,不知道就不是。

問:我很專註地在聽師父說話,這樣有沒有覺知?

答:如果拳頭是輕輕握著沒有用力,這樣就表示有覺知,是沒有用力,輕松地覺知。如果是緊緊地握著,就表示是專註。如果剛剛在聽的時候,不是非常地用力,不是非常專註,而只是輕松地聽,那就是覺知。這個要領用說的不容易了解,一定要自己來練習,有了體驗,才有辦法了解這兩者的區別。如果繼續練習有了覺性,不用問別人,自己就會知道,可以回答自己的問題。

問:動中禪主要是要培養我們的覺性,但是又不能太專註。就好像一只鳥抓在手上,抓太緊了,它不能呼吸,但是太松了,它又會跑掉,所以覺性和專註之間該怎麽拿捏?

答:佛陀說要中道,在中間,正行道,中道行,要剛剛好,但不要太緊。要專心,要適度地專心,不要過度地專心。要平常,要舒適的,太過認真也不好。很多人在做事的時候就是很緊繃,做什麽事都太緊、太認真。如果做什麽事都能輕松、舒適,用平常心去做,這樣就是有覺性的人。



(四)心中不默念,不標記

問:心里如果有一個節奏跟著動,這樣可以嗎?

答:只要覺知手的動作,不要管那個節奏。

問:念佛或持咒時可以同時練習手部動作嗎?

答:如果一定要念佛或持咒,先念完佛或持咒後再練習手部動作。

問:初學的人常常正念不強,覺性不足,所以在走路或做事情的時候都妄念紛飛,隆波是否贊成在開始的這個過渡階段,用默念的方式來輔助,或強化這個覺性?比如說:手舉起時默念“舉起”,腳跨出時,心里面默念“跨出”,跨左腳就念“左腳”,跨右腳就念“右腳”,可以這樣輔助或強化覺性,度過剛開始的那個階段嗎?

答:行、住、坐、臥的時候,知道自己在行、住、坐、臥就好了,不需要去想現在在做什麽。這個方法不要默念或標記。這個方法是要“知道”、有“覺性”(Sati)。只要知道、有覺性就好了,不用默念。在行、住、坐、臥之中,知道自己在行、住、坐、臥,不需要去默念“我現在在睡覺”,知道就好了。單純的內觀就可以,沒有別的東西,就是單純地知道。要培養的是這個覺性,如果去默念或標記,那就表示給它加上東西了。動中禪不要這些,全部都把它去掉。

問:隆波強調的就只是單純地知道。動中禪的特色就是單純地知道?

答:是的!就只是單純地知道。就是這麽簡單。



(五)經行

問:經行與平常走路的覺知,在方法上有什麽不同?

答:經行有一定的距離,長短依自己情況和場地大小決定,沒有特別限制。如果是一般工作或走路,就按實際需要,與經行不同,但是帶著覺性的原則是一樣的。動中禪的經行是直線來回地走,如果繞圈子走,就不是經行了。沒帶覺性也不是經行。像做手部動作,如果沒帶著覺性,就沒有用。做任何事情,都要帶著覺性。任何動作都可以培養覺性,只是經行這動作特別強而有力。

問:經行時大約是八到十二的步數,需要默數、默念嗎?

答:不需要。八到十二步是一個比較適合走動與轉身的距離,是一個方便大家練習的距離。不需要去默數或默念。

問:經行的好處?

答:1. 走路比較不會累; 2. 幫助消化;3. 減少身疾;4. 夢少睡得好;5. 心會堅強穩固,培養覺性和定比較快。

問:在變換成經行之前,應當練習坐姿多久的時間?

答:動中禪的重點是知道身體的動作,持續越久越好。不要折磨身體,如果有需要,隨時都可以改變姿勢。不過改變姿勢的同時,要覺知動作。

問:腳接觸地面時,只要知道腳放下了,還是腳底與地面的接觸感覺也需要知道?

答:只要知道動作就好。

問:我們在走路時,是要覺知在走路就好,還是要知道左右腳,甚至每一個踏腳,都要腳踏實地很清楚?如果路邊有花、樹的時候,看的那個當下,是不是覺知還放在腳上?

答:只要知道在走路,不需要分左右,就只是知道。聽到聲音也不要理,鳥叫狗叫的聲音都不理,只跟自己的腳步在一起。當下這個時刻,如果心到外面去了,就是忘記當下了。不要管外境,不要去思維。

問:是不是我們的心就像一面鏡子,走過去的當下,你可以看到任何東西,聽到任何聲音,可是都沒有特別去覺受,但是心里面都很清楚,只是不去分別它而已?

答:是的。就是聽到了,過去;看到了,過去。有了覺性,那些東西自然就黏不上來。



(六)心念

問:從前學過的方法,常常一剎那間跑進來,這時候是否不理會它?

答:只要繼續不斷地練習,那個舊的方法會自然不見。

問:練習時腦中仍然妄念紛飛,該怎麽辦?

答:這個方法不壓抑念頭。不把註意力放在念頭上,而是放在身體的動作上。不要管妄念,要回到動作。

問:在動作進行中產生許多妄念,應該放下這個妄念,還是動作與妄念一起觀照?

答:開始的時候,只要知道身體的每個動作,妄念都不要管。

問:我們大部分都會被妄念帶走,關於“不要跟隨妄念”,這個意思還是不太懂?

答:當妄念起來的時候,不要跟隨著,也不要去壓抑。不要跟隨而落入妄念,要繼續回到當下的動作。如果正在練習手部的規律動作,就繼續去知道手部的動跟停。如果是在經行,就繼續知道腳移動。不要管妄念,繼續不斷地知道當下的動作,不斷地回到當下,這樣才有辦法讓妄念停留的時間越來越短。如果妄念起來就去跟隨它,或是去看它,就會不斷地跟著妄念跑了。動中禪這個方法就是別管妄念,不管妄念多或少,都不要管。繼續回到當下,知道當下身體的動作,不斷地培養覺性,覺性越來越強,妄念自然就會減少:本來是一百,變成九十九、九十八……慢慢地減少,甚至到零。

問:練習動中禪時,是否需要觀照心?觀照和身體動作有關的微細的無意識反應?譬如當無意識地摸頭時,是否需要觀照這個動作的念頭?

答:不需要觀照心,只要覺知身體的動作。事實上心和身是一起運作的。巴利經典中提到:身體並不知道任何事,心卻會說話。眼睛和耳朵並不知道任何事,每一樣事物都來自心。當眼睛見到美麗的景象時,眼睛本身並不知道,也不會說任何話。耳朵聽到聲音時,也不會說話,但是心卻會。身體就像一個受操縱的木偶,重要的是心。如果能夠訓練自己不斷地知道身體的動作,覺性自然就會見到心。

問:這幾天看到雜念,我發現它來自於緊張,想知道它們是這樣的嗎?

答:如果知道自己緊張,就讓自己放松,看到了緊張就要把它放下。如果看到了不放下,就會繼續造作下去。見了就放下,見了也不為它所動,就沒有什麽。緊張來自心,每一樣東西都是來自心。鬼在心里面,什麽奇怪的東西都是來自心,地獄在心,畜生也在心。高一點來說,天堂在心,最高的涅槃也在心,所以都在這里,就是在心而已。一切法以心為主導,心是一切的指揮、指導,要快樂、要痛苦都是在心,都是從心而來。高興不高興都是從心而來的,沒有誰來指揮,都是心來指揮。

問:自己的覺知其實蠻少的,只能在動作停時,然後再出發時,那一點點的時候是清楚的,真的想去清楚它時會變得很緊,是不是太急了?

答:不要想一定要知道,就不會變緊,只要持續地做,這個知道會自己增長,好像種子丟到土里被不停地澆水、施肥,條件因緣和合,自然就會蹦開了。就算不願意,它自己都會蹦開,一次滴一點水,時候到了它自然會蹦開,因為得到適當的溫度、濕度,還有其他適合生長的條件。所以說要做的就是努力,不要期望快速得到結果,想起正念就努力努力努力,正念這東西用想是無法想清楚的,它是超越思考的。



(七)睡覺

問:如果照隆波講的,不斷不斷地練習,慢慢地覺知每一個動作,衣、食、住、行都能覺知。那最後是否睡覺也能達到有覺知的境界?

答:是!到最後就能帶著覺性睡覺。

問:晚上睡著了,覺性不就中斷了嗎?如何培養持續的覺性?

答:身心都需要休息。晚上累了就休息,醒來就練習。一直練習到覺性很強時,雖然在睡覺,覺性仍在運作,睡時充滿覺性,醒時也充滿覺性。

問:睡覺的時候,覺性到哪里去了?

答:沒有到哪里,覺性還在。

問:為什麽我們不知道?

答:因為覺性還不夠穩定!如果夠穩定、夠強的時候,就會知道。睡跟不睡都一樣的。如果能夠持續了,就是二十四小時,總是清醒著,睡像沒睡。而沒有覺性的人,睡覺像死人一樣,雖然覺性在,但沒有作用。

問:被什麽蓋住?

答:被無明蓋住。

問:有沒有睡覺都一樣嗎?

答:覺性很好的人,睡像沒睡,沒睡像睡;走像沒走,沒走像走;坐像沒坐,沒坐像坐;工作像沒在工作,沒在工作像在工作。

問:覺知貫徹到睡眠,是否是重要的?是否有方法,幫助貫徹到睡眠也念念分明?

答:只要繼續不斷地用功,會在行、住、坐、臥中念念分明,自然包括在睡眠中,甚至往生也念念分明。

問:請問隆波,我看到隆波田禪師在臨終時都還在做手部動作,請問隆波的心里感覺是什麽?

答:他的動作是示現給弟子看的,到最後了,還保持著覺性。他跟弟子說:想到我就修這個動中禪。雖然快圓寂了,他還以身教示現:培養覺性對每一個人有多大的益處,它是一個高尚、無價的東西。那時我剛好去開會,沒有在場。如果在場,就會錄像起來,當時大家都沒想到,沒有準備,沒有完全錄起來。他以身教表達,示現給弟子看,大家要用功,要精進。



(八)對治障礙

問:隆波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有什麽好的跟不好的,可以讓我們知道、遵循?

答:不好的東西就是懶惰、想偷懶的心,亦即無聊、不想做的念頭。這些是不好的,但不必對它們太註意,就是這樣。知道!只是知道,“帶著覺性”,這就是好的。就這樣子!很簡單!如果講經典,會講不完。如果有覺性,表示有波羅蜜,在累積波羅蜜。跟著覺,有覺性,就是在累積波羅蜜。只要跟這個在一起,沒有別的。

問:一個人覺性低,是因為有太多無明障礙著。是什麽樣的情況下,隆波有這麽大的勇氣來摧毀您的煩惱?

答:因為煩惱是不好的,所以要忍耐,要跟他打鬥到底。看到別人可以好好地練,練得很好,都了解了,就覺得自己也要這樣子。經上說:“能夠脫離苦惱的,就是因為精勤、努力。”只要有精勤,就能夠成功。慢慢地往前進步,不要急,不要想要快。有的人想要控制、強迫,想要讓它快一點──快一點!因為年紀大了,想說生命所剩不多,想要快一點,但結果反而哪里都到不了!因此,不要緊張、不要緊繃、不要過度地嚴肅,用輕松、好像在玩遊戲的心情來練習就對了。

問:如何對治昏沈?

答:當昏沈靠近的時候,不要被擊倒,越坐越駝背,一直想睡覺。不要一直坐在那里不動,頭越來越低,手都快舉不起來。不可以這樣子,一定要馬上把昏沈趕走。要有拼個你死我活的決心:如果昏沈不死的話,你就會死;如果你不死,昏沈就會死。昏沈有時候來自於無明,是修行的障礙,會來打擾或考驗我們,看我們會不會害怕。如果坐著練習手部規律動作的時候會昏沈,可以改成經行,不一定要一直坐著,可以去外面掃樹葉。如果還是沒有辦法趕走,也可以去洗臉、洗衣服、掃廁所!

問:如何克服無聊感?

答:如果真有心想要好好修行的人,練習動中禪應該不會覺得無聊。坐著練習動中禪的手部規律動作,累了就改為經行。經行累了,又可以坐在椅子上繼續練習。有很多很多方式,並沒有任何的限制,重點是要繼續覺知當下的動作。只要繼續練習,這個無聊感會消失。有些人無聊的感覺一生起,沒有辦法再繼續練習下去,被妄念帶著跑,甚至想回家算了。一定要有決心好好地來練習,把無聊的感覺克服。

問:我練的時候腦袋空掉了,腳也空掉了,好像要飛了起來,這是體驗還是看見?

答:這不是看見,這是忘了自己。自己有腳,卻忘了自己有腳。在泰國有個出家人,可能是坐在山上懸崖邊練習,禪坐時覺得自己輕飄飄地好像飛了起來,感覺身體好像都沒有了、空了、無我了,抱著缽以為自己飛起來了,一不小心整個人就掉下山崖,缽破了,腦袋也破了。不要忘了自己!要回到當下,繼續知道當下的動作,不要去管這個腳是不是已經空掉,頭腦是不是已經空掉,不要去管這些。要小心!如果覺得有要飛起來的感覺,不要去管它,還是要繼續知道當下的動作。有些人可能沒有這樣的經驗,有些人可能有同樣的經驗,而有些人也許將來會碰到這種經驗,請大家要記得:都不要管它,只要繼續知道當下的動作就好。

問:經過幾天的練習之後,很驚訝地發現生命有了很大的轉變:感覺這個身體不再屬於我,而生起了恐懼?

答:這個身體原本就不屬於我們。不要害怕改變,只要記得回到身體的動作。解脫的道路上障礙重重,要學習去克服困難,才會進步。

問:練習正念動中禪時,會不會有不可預期的危險境界?會不會走火入魔?

答:如果不忘記自己、不忘記身體的動作,就不會發生。那些有危險境界的人,就是因為太專註而沒有覺性。真正的老師不是在身外,而是在自心。不管面對什麽境界,是好是壞、危險或不危險、快樂或不快樂,甚至在寧靜中,都不要卷入其中。只要能保持覺性,不忘記自己,不忘記自己的動作,就不會發生任何危險的事。譬如過河時,這覺性或“知道身體動作”就像是把手,能讓我們安全度過。

問:所謂魔是我們自心幻化出來的,還是外面過來的?需要去對治嗎?如果是外面過來幹擾的,那需不需要去對治?

答:是在心,外面的魔不重要,自己的魔比較重要。惡道在這里(心),惡道知道嗎?有了覺性,這些就都沒有了。

問:動中禪是以肢體的動作為所緣,不斷覺知動作,然後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就像佛陀成佛的狀態一樣,請問這樣說對嗎?

答:我們不住於禪,不迷住於禪。就好像心產生喜,如果執著於喜,就會黏著在喜,沒辦法進步。但是也不需去禁止它,就讓它自然生起,只是不要黏住在喜上,如果黏住在第一層就不會進步到第二層、第三層、第四層,會停在這個地方。所以修行過程,無論心理產生任何的狀態,絕對不能去執著、去黏著那個狀態。“一切法不可取”,覺知之後就要放下,要舍去,如果抓得緊緊的它就會停在那里,但是這樣講不是讓大家不要去看到、見到這些狀態,而是讓它們自然生滅。修習動中禪就是為了讓大家可以見色法、名法、可以見身心,不要去執著。一執取,就變成我,我產生,我所就產生。如果清楚知道、可以放下表示有覺知,如果知道了不能放下表示沒有覺知,所以要放下要舍也是不容易呀。有時候我們講話,嘴巴講“可以”,但是心里面“不可以”;有時候好像話上“有”,其實是“沒有”。如果心有覺性它自然會放下會舍掉。隆波不想法談,就是希望讓大家真的自己能體會、體證,從自己的心體會,不是聽聽而已,不想浪費時間。雖然不想講但是大家還是想聽,那就講來勉勵大家,讓大家清醒,但是最好不用講,就是禁語勤修。其實大家來這里修之前,所讀過、所學過的知識都已經夠了,請大家先放下,好好實修。



http://www.zndzc.org/1615.htm

 樓主| 發表於 2020-3-6 21:17 | 顯示全部樓層

三、日常生活

問:動中禪強調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都可以用。現在練習都是單一的動作,無論在經行或手部的動作,單一動作做所緣比較好、而且簡單。如果去遊泳時,手腳都動,或是在工作時,不只身體動,心念也在動。心里有很多感覺、想法時,要如何去保持正念?還是要修行到一個程度才有辦法?

答:工作時可能有很多所緣,一下子要全部都覺知,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只選擇一樣,等正念變強,自然而然就可以全部照顧到。剛開始只要一樣就好,在工作中訓練正念是很困難的,有時就是沒有辦法,所以要慢慢來。有些工作很忙碌,如果不能保持覺知,就重新再來,一段時間後就會慢慢進步。



問:來這禪修是密集班的,可是回家之後怎麽辦?沒辦法每天都如此密集地修行,而且生活很紛擾,回去之後還要這樣動嗎?回去上班不可能這樣動,該怎麽辦呢?

答:每一個工作都要動,在動中帶著覺知。在工作中的覺知,也許不像在練手部動作中的覺知那樣清楚,可是不管覺知多少,有努力就會有收獲,得多少就算多少。如果在睡覺之前,覺得工作不是那麽累,那麽不管能練幾分鐘就練幾分鐘,三十分鐘或一個小時,經行三十分鐘然後坐三十分鐘再睡覺。醒來以後要先練也可以,要看每個人下多少決心去用功。有很多人想:“啊,今天工作好累喔,休息一下吧!”就睡覺了。可是,如果是正式的上班就非起來不可,會想:“我一定要起來去上班。”因為那是工作。如果對待動中禪像對待工作就很好。有些人是固定的,早上兩個小時、晚上兩個小時,一天四個小時,能這樣練習,才能在工作中應用。



問: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動作很快,如何使覺性跟得上?

答: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空,可以多練規律的手部動作。其他工作時間,雖然身體動作較複雜,但一次以一個主要部位為覺知的對象。開始時難免會有遺漏,但不要緊,不斷地練習,久了就可以時時覺知。



問:看電視可以練習嗎?註意力放在手上嗎?

答:聽講時,覺性就放在聽,練習時就放在手部。覺性不是很強,先只選擇一項練習就好。如果一邊看電視一邊練,效果有限。看電視時要帶著覺性看電視,知道自己在看電視。不過可能沒那麽容易,以為知道,實際上並不知道。



問:每天應該練習多久?

答:能多久就多久,越久越好。有空時就練規律的手部動作或是經行。當工作或是做其他事情時,就選擇覺知身體的一個動作。例如,洗碗盤時,就覺知擦洗碗盤的手部動作。駕駛汽車時,可以覺知動作中的手或腳部動作,一次只要選擇一樣就好。或是當遇到紅燈停下車來時,則可以上下移動手指。



問:光是聆聽法談就能治療心嗎?

答:不錯,如果能以覺性聆聽的話。如果不能以覺性來聆聽,那麽就需要練習。不能只是坐著等待覺性來到,或是祈禱它從天上掉下來。如果問為什麽人們還是坐著祈求它的來到,答案是:“因為他們已經這樣練習一代又一代了。”你可能會繼續問:“能夠停止這麽做嗎?”我們的回答是:“是的,如果你有智慧的話。”但如果沒有智慧,你還是坐著並祈求它的來到,這總比什麽都不做要來得好。



問:如何不生氣?

答:你現在生氣嗎?事實上,沒有所謂的生氣,生氣是因為忘記了身體動作,沒有活在當下。當下忘記了自己,結果就生氣了。如果當下能覺知身體的動作,就能看清生氣,當下生氣就停止了。生氣不是自然的事情,它來自無明,無明是來自你不知道當下身體的動作。生氣像盜賊,當主人不在時,就跑來屋里。如果我們有覺性,就好比有了警衛在屋內,主人不用做任何事情,讓警衛去盡他的責任。佛陀說:一個能熄滅生氣的人,就是快樂的人。我所說的方法不是杜撰的,在《大念住經》中佛陀已有開示。經上雖提到,這還不夠,大家要實際練習,將正念提升到“大正念”,將“覺性”提升到“圓覺”,而後讓圓滿的覺性去做它自己的工作──滅苦。



問:如何面對日常生活中的生氣、沮喪、憂慮?

答:只要有覺性,這些情緒生起時,就能看到,並且微笑地看著它們消失。



問:如果說錯了話,“苦”會不會跟著生起呢?

答:錯就錯了,不用跟,就在那個時候,知道錯了,不要整個都抓過來,就是放下,知道這樣就可以了。長久以來我們被教導的──“如果做了什麽錯事,惡果會跟隨過來”──並不一定正確。其實就在你做的那一刻,就已經苦惱了。以往被教導的:把“過去”拿來教導別人,例如往昔所造的業啦,這是為了教導人們有所警惕,不要造惡。其實不管過去、現在、未來,只要把現在處理好,過去、未來就會好。可是我們卻把過去、未來、現在混在一起,甚至只講過去,只講未來,就是不管現在。我們應該好好地來管“現在”才對(隆波以手在面前往左、右、中比三下)

──過去、未來在左右兩邊,現在在中間,都是教過去、未來,就是沒有中間,沒有教“現在”。抓過去、抓未來,本來是為了讓我們能好好地活在現在,可是,結果剛好相反:我們就一直黏在過去,黏在未來,就是不管現在。因為這樣子的教導,我們一直註意過去、一直註意未來,沒有辦法依靠在這里(指當下)。心一直跟著未來,看著過去,把當下、現在忘失了。這就是為什麽這里一再地強調要活在現在,要能夠和當下在一起,不在意過去,也不渴求未來。好也好,不好也好,就是要把現在照顧好。人們不要現在,就是要那些遠遠的未來。熱熱的食物,香噴噴的,應該現在吃,好好地吃才對。好好的食物在面前不吃,一直要那些遠遠的──等到想吃的時候,卻因為食物壞掉,再也無法吃了。



問:這法門這麽好,現在憂郁癥的人那麽多,這個法門是否對他們有幫助?

答:訓練正念的人無論做什麽事,都不會忘失自己,做什麽都會更好。不知不覺的人會變得知道,見不到自己的人會見到,不曾看到念頭的人會看到。只有好跟更好,睡不著的人來練這個,自然會睡著,不用吃藥,練一練,不知不覺就睡著了。躺下睡覺時就一只手做翻掌動作,如果右臥就用左手,仰臥也可做這個動作,做到睡著為止。沒有任何方法像動中禪這樣了,本來東想西想,想很多,但是練動中禪沒多久就睡著了。很多人習慣睡前想很多,想得頭很重!心有很多雜念,很會胡思亂想,來練這個方法沒多久,就變得很好睡,到了該睡時就像開關一樣,“啪”一下,就睡著了。沒事時不想,到該想時,開關打開就想。如果問:這樣可以做計劃嗎?可以啊!一樣可以做計劃,比以前做得更好。有些人會說:這樣子不想,怎麽工作呢?不是不想,而是該想時才想,那會更好。



問:現在很多外遇問題,先生有外遇,太太很痛苦。在練習動中禪時,各種念頭會跟出來,如要恨、要殺等實際的問題,我們手在動時,碰到那個問題,怎麽解決?

答:問題愈多愈要練習。念頭來時不要去管它,無論念頭如何生起都不要理它,善的念頭、惡的念頭、有功德的念頭都不要理它。現在在這邊練,就好像在打仗一樣,里面會生起一大堆東西,妄想、造作不理它,就做現在要做的事,培養覺性,這個練久了,覺性變強了,念頭就會變少。如果不練這個動作,會被念頭拖著走,所以說念頭愈多愈好。為什麽?因為念頭愈多,你愈練。在練時,念頭一大堆、一大堆生起,不要隨著它去,這樣練下去,念頭起來、起來,會愈來愈少。有一句話說,笨的人逃走,聰明的人留下來跟它打個輸贏。煩惱即菩提,依瞋恨,解決瞋恨,就化解了。



問:當一個人被侵犯、障礙時,心里往往是不平的、不舒服、不喜悅的。如何以這個覺性來解決這些煩惱?

答:要訓練讓自己有覺性。有覺性之後,重的會變輕,那些很麻煩的問題就會解決──就算問題不會解決,但是你的心會變輕松。沒有覺性的人,問題沒有解決,抓著不放,問題解決了,也緊抓不放。但是有覺性的人知道放下,問題不能解決也放下,就沒有了,就這麽放下。解決問題是放下,不是抓著這個解決,是用一種放下的態度來解決問題。一種是帶著這個“我”在解決問題,另外一種是用沒有“我”來解決問題,帶著覺性,帶著智慧來解決問題。如果帶著不迷惑來解決問題,就會輕松愉快,就算不能解決問題,也不會裝在這里(心)。每天想、想、想,就算想也會帶著覺性去想。用輕松愉快的方式去想。原來這個不行,該用那個,用覺性去想:沒有覺性的人把這個放腦子里,早也想、晚也想。然而,還是解決不了問題,不要跟它絞在一起,每天拿來一直想──外面的問題有時是解決不了的。我們可以解決內心的問題。不能解決這個、這個人、這件事,但可以解決自己的心,那就沒關系了。如果可以解決自己的心,而幫不了別人,解決不了,就放下吧!不放下,不是跟他一起苦了嗎?變成跟別人去苦了!不但幫不了別人,自己還在那邊苦,把別人扛在肩膀上苦。所以,我們說的四無量心──慈、悲、喜、舍,就沒有舍了!不知放下。放得下的人就是四無量心都俱足,就愉悅了。我們要盡力去幫助他人,幫不了就放下,慈悲喜舍這四個都要俱足。大部分人都只有三個,放不下,心想想就黏在里面。因為沒有覺性,如果有覺性,到某一個點就放下了,而且帶著憐憫、慈悲、愛來放下的,不是帶著嫉妒、憤恨。在經典、佛傳里都有記載,幫助不了就放下。就像蓮花的四種譬喻:一種在泥里沒長出來,一種在水中小小的,一種在水面,另一種冒出水面盛開的。這譬喻不同根器的人,有不同的境界,不能強迫他們去了解和接受同樣的道理。就好像有些人墮在黑漆漆的地方,告訴他到外面來吧,或者拿火給他,告訴他會變亮哦!但他不接受,不願意聽話走到外面,遇到光明,他不願出來,只有呆在里面,繼續黑暗。



問:動中禪對身體有無幫助?

答:若有健康的心,就有助於身體的健康。身體有病時,要去看醫生。而心里有病(如貪、瞋、癡)時,就要用覺性來治療。即使身體非常痛,但強的覺性可以使心超越肉體的痛,而不覺得苦。覺性可以超越痛苦與快樂的感受。大多數的人都是感受超越了覺性。我們可以訓練覺性超越感受,身體雖苦卻不受影響。身體的無常及苦是自然現象,不能對它如何,但是心理成分(受、想、行、識),可以使之不苦,覺性可以超越受、想、行、識。



問:有些癌癥病患在末期的時候,會呈現昏迷的狀況,如果覺知正念已經成型了,會不會因為身體的昏迷狀況而消失掉?

答:覺性還是有,還是在,沒有去哪里。我們的覺性培養好了,它就會在那兒。因為沒有覺性,所以就會用藥來控制這個感受;如果把覺性培養起來,我們就有了那個藥。人們因為有強烈的痛苦,痛的感覺、感受,所以會拿藥來控制,讓它不要痛。如果有覺性,覺性自然會去照顧,不需要拿藥來也可以。因為覺性還不夠強,所以就會受到感受的鉗制影響。現在這個世界科學很進步,能想出各式各樣的方法來控制疾病,在 ICU 加護病房里面什麽都有,你會看到那些不凈、痛苦,種種的境相就是幫助你禪修:人生就是這樣──夠了!夠了!有的人看了以後會難忘,不僅眼睛看到,而且看到這里面去(心),或從耳朵進去,然後就停在這里(心)。所以要把心照顧好,知道這個身體,然後就讓它隨順自然。有些師父當他們知道自己生命快要結束的時候,會說不要再拿什麽東西來放在我這里(身體)了,讓這個身體隨著自然而去。我們不知道大自然,不知道身體的自然,然後總想要去做些什麽。有些病救了不會好,不救也不會好,有些病救跟不救都會死。這個身體不是我們的,有了這個色身,就會生、老、病、死。這是真實!因為不知道自然,所以就會拿一些東西,拿一些方法來違逆自然。



問:當父母病危時,雖然自己對每個念頭很清楚,心中還是感到煩惱與痛苦。隆波剛剛提到“當心中苦惱時,就是活在地獄中”,請問隆波,在這個時候,應該如何處理?

答:面對境界時,如果有覺性,我們能看到心的反應,能及時地處理任何事情。遇有親人往生,如果難過,能幫助他們嗎?這樣只會讓痛苦增加。這就是為什麽在平常就要培養覺性:覺性增長後可以幫助我們面對任何境界,特別是當所愛的人要離開時。因此,當所愛的人要往生時,不要哭。如果哭,親人將不能平靜地離開,他們會擔心哭泣的親人。這也是佛陀為什麽說,要保持心的平靜,因為像這樣的苦沒有人可以避免。即使是我們自己,也在等待這個時刻的來臨。



問:這世界上有很多種工作需要用到雙手,譬如:農夫插秧、漁夫撒網、樂師彈樂器、廚師烹飪、理發師剪頭發。像這些用手工作的人,也許不會花很多時間做標準的手部動作,但如果懂這些竅門,利用工作時培養覺性,是不是有希望開悟?

答:如果有時間,要練習手部的規律動作,一次只動一只手。但是工作時,當然要依照工作性質來動,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麽、知道身體的每個動作。如果想用直接又有效的方法來培養覺性,有空時就要做規律的手部動作,一次只動身體的一個部位,而工作時就把覺知帶到日常的生活中。重點是覺知身體的每個動作:覺性增強後,會看清自己的心。這樣練習覺知每一個身體動作,直到覺性圓滿,所以開悟是沒有問題的。有些練習動中禪的人是在工作時開悟的,記得有一位是在農田里撿菜,另外一位是在餵豬時開悟。

動中禪的重點只有一個:覺知身體的每個動作。


http://www.zndzc.org/1614.htm

 樓主| 發表於 2020-3-6 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四、生死輪回與涅槃

問:學習“動中禪”跟我們的生、死有什麽關聯?

答:會讓你了解生與死。如果有覺性,就知道“生”是怎麽一回事,“死”是怎麽一回事。“身”的生和死是怎麽回事,“心”的生和死是怎麽回事。就會知道,知道到完全沒有疑惑的地步。這個世間充滿了無明,如果我們知道了、明白了,要依照所知道的、明白了的來說,有時候是不行的,所以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好好地練動中禪,所不知道的、不明白的就會知道、明白,會看到真實的、不真實的,看到假的、真的。我們現在常常把假的東西當真的,被迷惑住了,在心里把不真的東西當真的。要好好地認真練習!



問:什麽是生,什麽是死,什麽是涅槃?

答:涅槃是超越生死,不生不死,還有再生就不是涅槃。涅槃是沒地方可去,也沒地方可來。打個比喻,像這手緊握,好像里面有東西,可是一打開里面卻什麽都沒有。涅槃是沒辦法說的,如果要說,只好用名相來解釋。但是,不親自修行,不但沒辦法了解名相,還會執著名相,在名相里迷失了,被名相覆蓋住。有修就會超越名相,破名相而出,就不會執著,不會迷失。自在了,心不會沈重,不再黑暗,心會非常的輕,非常舒服。生而為人,能夠超越出來,生命是非常自在的,像被關住的動物放出來一樣,很自在。生而為人,有這個身,要好好珍惜這個機會讓生命成為自由的。色身是父母生的,自己不知道是哪一天生的,是父母告訴我們的。這身體也不知哪一天會死。覺性圓滿時,就能知道什麽時候色身會死。



問:什麽狀況之下會生?

答:無明讓我們生,明就不生,沒辦法對治無明就會再生。來練習就是要對治無明,要來培養覺性,否則就會再生。假如這手背是無明,會帶著我們再生,培養覺性以後,就可把它翻過來變成明,不會再生。



問:有什麽方法能讓我們不再受生?

答:像這樣在動中培養覺性直至圓滿,你將不會再生。



問:我們死後會去哪里?

答:我們從未存在,要去哪里?



問:隆波提到看見自心清凈平穩時,就是涅槃的境界,請問:這樣的涅槃與練習後的涅槃有何不同?

答:現在我們體會到的是短暫的涅槃,至少知道這是短暫涅槃的滋味。因為短暫,所以會變、會退轉。當覺性通過練習,愈來愈增強到圓滿時,就能證入永恒的涅槃──所謂永恒的涅槃是指不變,不來也不去,不上也不下,不生也不滅。



問:喝一滴水與喝整杯水的感覺必定不同,而如隆波所說的:在沒有貪、瞋、癡生起的當下,即稱為“涅槃”,可否請就“短暫的涅槃”與“真正的涅槃”再解釋得更清楚些?

答:沒錯,短暫的涅槃,就像這個例子當中喝一滴水一樣。而真正的涅槃,是永恒的涅槃。現在坐在這里的諸位,你們此刻的心中有貪、瞋、癡嗎?如果沒有,在這個短暫的時刻,你的心就處於覺醒、涅槃的狀態。如果此刻心中還是有苦惱,當下涅槃就從心中立刻消失。看自己的心現在有什麽?有沒有貪、瞋、癡?如果沒有,就是短暫的涅槃,可是能維持多久?誰要是能維持這樣的心持續不斷,便是真涅槃。所以,我們要從短暫的涅槃開始,不要奢望一次就能夠完全滅苦,從偶爾出現,然後一直持續,時間越來越長,從短暫的開始,慢慢地累積。對於一些長期研究經典的人來講,可能沒有辦法接受,會覺得這像在開玩笑一樣──因為涅槃是很崇高的!其實,涅槃就在我們的心中,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任何時刻心中沒有苦、沒有煩惱的狀態,就叫“涅槃”。否則,要是涅槃的意義變得越來越崇高,就會離我們越來越遠,有時連提到這兩個字,都會覺得罪過,要是沒有完全地滅除煩惱,絕對不敢輕易講這兩個字。於是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何日,哪一輩子,才等得到煩惱的完全滅除──真正的涅槃。



問:“涅槃”──完全滅苦的狀態下,五蘊還有嗎?

答:五蘊還是有,但色蘊不苦、受蘊不苦、想蘊不苦、行蘊不苦、識蘊也不苦;五蘊還在,但不再造作。色、受、想、行、識,這五個都在,都還在運作著。一般人的五蘊是晃來晃去的(隆波豎起手掌,五指伸直,手掌搖晃著),現在,變這個樣子(手掌豎立,但不晃動)色不苦、受不苦、想不苦、行不苦、識不苦。(用手指指著雙眼、雙耳……)眼睛還在,耳朵也有啊,鼻、口、舌、身都還在,可是,不苦,就這樣而已,雖然運作,但是不苦。苦跟不苦是這樣,明跟無明也是這樣。無明就是不知道,明就是知道。有時候我們習慣把短變長,把簡單變複雜,然後就開始在里面忙碌起來。



問:“涅槃”了,還有“欲”嗎?

答:“欲望”跟“餓”是兩回事。餓是自然的,可是欲望呢?是煩惱。如果餓的時候,需要食物,這是身體的自然反應。欲望雖然沒有了,但是餓還是會存在,因為身體自然就是這個樣子。我們可以來盡責任,對家人、對工作,可以照常地盡責任跟義務。沒有欲望,並不是說,就坐著,從早到晚什麽事都不做、不動,工作也不做了、家庭也不顧了,這樣的無欲是錯誤的。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這個社會里,要自力更生,要工作養活自己,不是說沒有了欲望,就向人伸手,就什麽都不管,不是這樣子。佛陀教導我們要精勤,沒有教我們懶惰,不事生產。當然對於平常的欲望,要有所限制,不要超過,知道剛好,知道適度──佛陀告訴我們要行中道,就是要“剛好”。佛陀教我們:“擁有,不要苦;沒擁有,也不要苦。”但現在的人,有了也苦,沒有也苦。



問:菩薩已經證到永恒涅槃的境界,因為苦難的眾生不入滅而選擇回來度眾?

答:這是別人的語言文字而你去相信了。如果你真正到達菩薩的境界,可能看法會改變。看見涅槃前像這樣(隆波以手背示範),證悟後就像這樣(將手背反轉到手掌)。現在我們所有的知識是從別人的話或書本而來,當心真正看見時,將會改變,完完全全地改變。



問:大乘佛教的轉世和乘願再來,和阿羅漢苦滅不會再來,請問這種轉世是如何的情形?

答:只要還有無明、還有苦,就是在十二因緣里,在輪回里,沒有辦法跳出來。不只是西藏的喇嘛,每個人只要有無明和苦,有煩惱雜染,就會再生,在十二因緣里繼續地輪回。無論你是生在什麽樣的環境,都脫離不了十二因緣的輪回。有不同的經典或不同的老師,就有不同的教導,越說就會越複雜,然後就沒有辦法結束了。你這樣聽,還是無法了解、解除疑惑,要親自來練習才能解除這疑惑,才不會疑惑說是不是泰國的和尚就不再來了,或是斯里蘭卡、印度、中國西藏的有什麽樣的教導,有什麽樣的說法──你必須親自來練習才有辦法解除這個疑惑。雖然說是佛教,但是有很多分支,南傳北傳,緬甸印度,或是泰國的,越分越多,甚至有不同的教導理論和互相沖突對抗的地方。有些人看了太多的書,或是聽了許多老師的教導,不知道要哪一樣才好。好像一顆心給分出去了,現在只有好好地培養覺性,以後就只有一顆心,就不會有沈重的負擔。現在心里還提著這些問題,而這些都是超越言語的。一定要親自來練習,真的要來培養覺性,才有辦法了解。講覺性的人很少,才讓你覺得我們一直在強調覺性。因為覺性就是真理,所以能告訴你的也就是覺性。真理是每一個人都有的,跟我們在一起的:真理就是四聖諦,佛陀教導的苦、集、滅、道。



問:我們中國佛教徒向來是信仰“六道輪回”,死後會依照生前造的善惡因決定往生哪一道。中國佛教徒向來是相信這些東西,但是隆波的體會好像不是這樣,可否請隆波再說一遍?

答:我們只教當下,不教未來。至於“六道輪回”的教導,是根據這輩子的善和惡,罪和功德,死了之後會在六道輪回里的那一層次。那樣的教導是要給人一個警惕,就像“戒”一樣,讓人好好地遵守,要做好不要做壞,要作善不要作惡,這樣以後會如何如何。關於那種教導已經流傳好久了,在佛陀之前就有。那樣的教導並不是教人如何滅苦離苦,仍在十二因緣里。現在的教導是要你如何脫離十二因緣,不斷地回到當下,回到自己,讓自己更穩固。就只講當下、現在、此時此刻、此生,就講你還活著的時候,不打攪過去,不期待未來,就只講當下的此時此刻,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睛還可以看得見,耳朵還可以聽得見的當下。不講很遠的,只講現在,講可以觸得到、覺知到的。關於未來遙不可及的,不可知的,不講。好好地培養覺性活在當下,對於過去和未來,會非常清楚明白,也會知道,為什麽會有那樣的教導。要聽清楚!現在並不是叫你不要去做任何事,而是做任何的儀式、典禮的時候,都要帶著覺性、智慧。如果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不是帶著覺性、智慧、光明的話,就像閉著眼睛在做。如果是睜開眼睛在做,那就是光明的。然而現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可能都是根據祖先的教導,或是跟隨著習俗傳統,只是盲目地跟著做,並沒有帶著覺性和智慧,所以越做就越讓自己不聰明。一般人做了很多都是為了未來或過去,已經忘了當下,以致於不是想著未來就是靠著過去,沒有活在當下。一般人並沒有真正走在佛陀的教導上、中道上、八正道上,不是太左就是太右,不是在過去,就是在未來。



問:隆波說過練了動中禪就不會入惡道,如果沒有覺性的練習也不會入惡道嗎?

答:如果我們還在相對法上,就是有樂就沒有苦,有苦就沒有樂。所以我們需培養覺性,如果修但是沒有覺性,那就隨時會到惡道。若保持覺性,就沒有所謂的惡道。所以修的時候如果沒有覺性,就是在惡道。有瞋心,就是在惡道啊!雖然有在修,但是還是在惡道。



問:我問過隆波──在我們後山,有一個地方修行還不錯,但是朋友說那里有不幹凈的東西。隆波就跟我說:“那你叫他把鬼抓來給你看。”是不是師父認為六道輪回是不存在的東西?所謂的不存在就像色身一樣會成、住、壞、空?提到鬼,像昨晚我半夜起來上廁所,平常在家不會這樣,而且還會告訴小孩這有什麽好怕的。但是昨天起來心里就怕怕的,在恐懼中,老鼠一出現,就趕快逃回床上去睡覺了,不知道以隆波的法門而言,怎樣做才是比較如法的?

答:害怕是因為那時候沒有覺性,所以就被鬼吃掉了──如果能保持覺知,那鬼就死掉了。沒有覺知,所以黏著在鬼上面,這是自己心里的造作。隆波以前也怕鬼,晚上看到狗、貓、樹或黑影子,就以為是鬼,其實是自己在欺騙自己。有時候晚上把石頭看成是鬼,等到天亮的時候,看了原來是石頭,而昨天晚上還怕得要命。如果不害怕的人就沒有鬼。怕鬼的人,相信有鬼的人,無論有沒有看見鬼,都是怕,都是相信。一個不怕鬼的人,即使真的看到了,還是不相信,還是不害怕。如果真害怕、覺得有鬼,那就叫鬼拿水給你喝──他是沒有辦法拿水給你喝的。所以,不要怕鬼,怕的是自己欺騙自己。如果你問說有鬼嗎?有!鬼跟害怕的人在一起。



問:要如何消除恐懼心?因為我們出家人,常常會外出,有時候要住到空曠沒有人住的寺廟,或是到靈骨塔或是很久沒有人住過的空屋。不知道有沒有可以消除恐懼心的方法?是不是可以念南傳的保護經?還是有其他的方法?

答:不只泰國南傳,一般的國家都有這樣的現象,都有骨灰有骨魂,一般人都相信有鬼,要用什麽咒來鎮壓,要用什麽咒來消除,要用什麽經典來趕鬼魂。其實那是心里面的一種感受,以為可以真的趕鬼出去。其實鬼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自己會被騙。其實鬼不能騙你,別人也不能騙你,大部分人都是自己騙自己。以為那邊有鬼,就一直怕。其實鬼也沒有說“我來了”,是你自己感受到鬼來了,自己一直怕,也不知道在怕什麽,一直在騙自己,就變成恐懼不安了。心中真正有佛、法、僧三寶的人,也就是有覺性,有定力,有智慧的人。鬼不但不敢接近,還會尊敬他們。

http://www.zndzc.org/1613.htm

 樓主| 發表於 2020-3-6 21:19 | 顯示全部樓層
五、練習境界

問:何謂“見法”?“見法”意謂著所見的事物不同於世俗所見嗎?

答:見法是見到“法”,是要真正來練習、實際來遵行的人,才見得到法。否則,就算我們跟別人講,別人也聽不懂。一般世俗的語言──就是人類的語言──跟法的語言是不一樣的。法的語言和一般世俗的語言是完全不一樣的。就像此刻在座有一些人,真正實際地來修持之後,有了一些了解,就把這些去跟一般人講,講完後,別人可能並不了解,心里會想:“你到底在講什麽啊?”──所以知道法和不知法的人,見法跟不見法的人,是不一樣的,見解也完全不同。



問:動中禪修行過程是否有次第?用功多久可達到貓自動抓老鼠?

答:有次第,但不詳細說。約略是證果的次第: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此外也有五禪那,但不說,練了以後就會看見。看過經典的也很好,沒有看過的人實修之後也可看到。至於多久,要看你的貓狀況如何,抓什麽老鼠。很厲害的貓會把老鼠砍斷。



問:練到某個階段不練是否會退轉?

答:五禪那未到最後階段還是會退轉,這之前都要好好保持。像錢財一樣,未能守住就會散掉。



問:第五禪那是哪一果?須陀洹、斯陀含?

答:最後是阿羅漢。前面三果也會有起伏,會退轉。到終點可以說是涅槃了,沒有地方可去了,但日常生活還是可以跟一般人一樣。



問:隆波你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了沒?

答:沒有了,三界都沒有了,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沒有了,不是要你相信,只是讓你聽聽而已──這樣講你會相信嗎?(回答不知道)這樣很好,不知道很好,沒有相信,也沒有不相信,就說不知道。這樣表示你很聰明,因為不曉得要怎麽回答。



問:隆波!你斷三毒了嗎?

答:貪、瞋、癡?沒有!因為貪、瞋、癡本來就沒有──沒有貪、沒有瞋、沒有癡,有的只是人忘失自己。因為忘失正念,貪、瞋、癡才會生起。



問:兩個問題請問隆波:首先,新生第一次練習,要練習到什麽階段當作指標?第二是看《自覺手冊》,隆波田說他好像死掉又活了過來,在蓮花上站起來,那是指什麽?



答:關於第一個問題,要問自己──只要練習到覺性強了,就會知道自己到哪里了。至於要到哪個階段呢?就是覺性能夠持續不要斷掉,那時就會知道。因為覺性都不停地斷掉,沒有持續如鏈。只要覺性能夠持續不斷,就會很快。至於書上所寫的死掉了再活過來,這死是指所有不好的東西都沒有了,就像新生再活過來。覺性圓滿就只有好的,所有貪、瞋、癡都死了,就像新生一樣。沒有貪、瞋、癡的時候,心就像盛開的蓮花一樣,非常的光明。這個心是自由自在的,沒有任何的事情可以幹擾你,隨時都保持平常心。有些佛像坐在蓮花上,只是象征,指心就像盛開的蓮花一樣自由自在光明。只要心沒有貪、瞋、癡,沒有無明,就是自由自在,隨時都是光明、潔亮的。心不再起伏,不再悲傷、快樂,不會因為任何人而苦,就是沒有苦,所以就用這個盛開的蓮花來象征,來作譬喻。只要還有貪、瞋、癡,心中的蓮花就不是隨時盛開的:有的時候是枯萎的,有的時候是稍微開放的,有的時候是幹枯的,沒有辦法隨時盛開。



問:南傳的開悟是阿羅漢嗎?

答:是!開悟是阿羅漢。下面還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還沒有開悟。阿羅漢是證悟者,沒有什麽好做的了。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有學,就是還有待學習;阿羅漢就是無學,不用再學。所以“世尊”不用再學。但有一樣,就是教導佛法。阿羅漢也一樣,滅苦以後,只剩下教導別人的責任,教導那些還在迷惑、還不清楚、還有苦惱的人。點燃燈火,讓那些人變得光明。



問:現在隆波到底是“無學”?還是“有學”?

答:不是什麽!不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不是!一也不是,二也不是,沒有什麽可以成為的。就這樣!



問:開悟以後是不是可以不要練了?

答:第一部分:凡人要練;第二部分:聖人(阿羅漢)不練,因為他已經到那個境界,所以永遠不會退!



問:隆波還需不需要再練習?

答:也練!坐著!坐著就開始練習了。也一樣練。



問:阿羅漢他們都不生,他們去哪里?

答:沒有地方可以去,沒有地方可以來。過去也不去,未來也不去。就靠我們的覺、定、慧來了解,阿羅漢是不生、不老、不病、不死的。如果阿羅漢一百年、二百年後會再生,那是假阿羅漢,不是真的,或許只是宣傳要讓人來相信而已。因為沒有真正地了解,或者只是因為從經典上看來的,就這麽說,以為一百年、二百年會再生。如果真正地了解就不會這麽說。阿羅漢不會再去哪里,也不會再生了。沒有苦,所以不會再生。如果再生就是有苦,因為阿羅漢沒有苦了,所以他沒有辦法再生。再生是因為無明,無明讓我們再生。現在來培養覺性,就是要來破除無明。



問:假使阿羅漢扭傷了,會感覺怎樣?

答:身苦還是在,可是心超越了苦受。經典上提到,有一次佛陀和阿難出去,佛陀身體不舒服,要阿難到河邊拿水來。佛陀的身體苦,心會即刻知道,但心是不苦的。就算有病痛,還是可以紓解,不會那麽的苦,會輕松(隆波伸手在杯子旁邊比):受、受苦,在這里(杯子),可是心(手掌)是有距離的──正念(覺性)越強,手就離杯子越遠。有痛但是不黏著,而一般人是黏著在一起。心黏在苦受上,沒有正念,不知道要怎麽離開。如果有正念、有智慧,就有辦法離開,超越受、超越苦。如果身體扭傷了,卻不知道有身苦的感受,這樣就不自然、不正常了。



問:佛陀覺性圓滿了,還需要睡覺嗎?

答:每一個人的身體都需要休息,佛陀也要睡覺。佛陀一樣行、住、坐、臥,可是跟一般煩惱還很粗重的凡夫是不一樣的。他不會黏著在“味”上。睡覺有睡覺的滋味,但他不會黏在睡眠或飲食的滋味中。一般人不同,好吃,就黏好吃;睡覺時,睡得好舒服!繼續睡吧,就不想起床,這就是黏著睡眠。差別就在於有沒有黏著。就好像苦與不苦,不苦的時候就是涅槃,苦了就下地獄了。佛陀只是(在根門上)簡單地入與出,進來了就出去了,不會黏,不會抓。



問:滅苦的人已降伏五蓋了,要修深定是否很容易?再修神通加行,豈不美上加美?一位有神通之解脫聖者,又有實際可行的修行方法,人們一定趨之若鶩。又有神通,更能夠知道眾生的心病所在,更能夠對治。經過指導的人,學起來更容易滅苦,這樣不是更能成就隆波幫助眾生滅苦的心願嗎?

答:五蓋有五項,有時候我們只講三項(貪、瞋、癡)。覺、定、慧,覺包括了定、慧,如果有覺性也會有定與慧。雖然名相上分覺、定、慧,其實說的是同一件事。像佛、法、僧,意義也一樣。所有的法,真正說來只有一樣,可是名相上會講很多。為什麽要說這麽多名相?只不過是為了讓大家更清楚。有關神通,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等等,這是個人的。這些神通與熄滅貪、瞋、癡是兩回事。我們討論的是實修內在的部分。關於某些大師有神通,知道別人的貪、瞋、癡,因此有助於他的弘法,這似乎是我們自己的想法。《葛拉瑪經》里面有講到十項不能隨便信以為真的,有誰記得?佛陀的弟子有神通,佛陀不希望他這樣做,不希望他練了這些而執著、而迷失掉。佛陀希望大家重視滅苦的方法,這才是最重要的。誰都不想要有苦,但還是有苦。佛陀教導大家來修行,真正了解四聖諦苦、集、滅、道。如果有那些神通,可還是沒辦法解決內在的困擾。某某大師可教人飛行,來去自如,佛陀也去學會了,可是內在里還是有苦。後來決定離開,自己去修行,實修證悟了四聖諦的真理,因體驗苦的原因之後,一項一項熄滅,最後才能滅苦。佛陀真正體悟真理,才成為我們的導師。我們每個人來修行,並不是要修神通,那些反而會讓我們產生執著。所以,還是要把那些放下,來修行怎樣滅苦。無論再生什麽都是苦,不再生就沒有苦,怎麽滅苦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問:活在當下,腦子放空了。在世間法來講,腦子要越用越不會退化,把它放空以後會不會越來越癡呆?

答:把腦子的垃圾清完後它會變成怎樣我們很清楚。但是現在的問題在於腦子的垃圾太多了。現在的人很煩,很苦,很多問題。因為腦袋垃圾太多,如果能清掉腦中的垃圾,不是很好嗎?怎麽會癡呆呢?如果會變成癡呆的話,佛陀是第一位癡呆的。佛陀因為空,才叫做佛,他的法才能傳到現在。他非常的清凈,你看佛陀,沒聽過也沒人說過他癡呆。

http://www.zndzc.org/1612.htm

 樓主| 發表於 2020-3-6 21:19 | 顯示全部樓層
六、福慧雙修

問:如何“無我”?

答:只要不斷培養覺性,覺性越高,我執就自然逐漸減少了。

問:“無我”跟“空”一樣或不一樣?“空”是大乘後來傳承的,一直強調“空”。在此一直強調“活在當下”,究竟是指空或者是指無我?

答:能夠跟當下在一起,那就沒有什麽了。既不是空,也不是不空;既不是無我,也不是我。

沒有什麽,只有當下、只有“覺”。空也沒有, “無我”也沒有。有時候經典上寫的這些語言名相,讓人越看越迷糊。有了覺性以後,對於空和不空,對於我和無我,就不會有所疑惑。如果有覺性的話,會自己知道,就算不說,也已經存在於自心之中了。所以才不用說這個、那個。只要說一個,就是“覺性”:有了覺性,就含攝了所有的一切,不少、不多。所以,隆波努力地少說話,甚至於不要說,只是一再地強調要努力來實踐、來修習。

問:這兩天隆波一直在開示中提到說很多人都黏到持戒與做功德上面,這個在我們漢傳的佛教是非常普遍與鼓勵的,我們不斷地推行,請大家都能夠舍,能夠布施,最後再無相布施,都是希望大家能夠行善。行善就是張揚他們的慈悲心,所以這個應該是方便。事實上,全世界六十幾億人,只有少數人在練動中禪,那麽要把它推廣普及很難。眾生的根器都不一樣,因此可以發展出非常多的方便,也因為個人程度不同,有些人就在這個程度,這個層次上接受教化,讓他的身心比較柔軟,當身心柔軟之後,對佛法就會自動追求,然後慢慢會成長。如果一開始就要用這麽原汁原味這麽純的,簡單但一般來講是很枯燥的方法,可能難度很高。在南傳,隆波也講在泰國佛教會發展成現在這個狀態。所以請隆波談談這方面的看法,隆波說他們黏在持戒、黏在功德上面,我相信在這里很多人會有不同的意見。

答:同意或不同意這個沒關系,講的不一定要別人同意,講的也不一定要人家相信,主要是要讓人去思考,看大家要的是什麽,並沒有反對功德,也沒有反對持戒,這些都好,某種程度的好,但是大部分的人容易黏上去。現在是要那些人把那黏著切斷,連根切斷,因為人們都黏上去了。泰國也一樣,做了功德就黏功德,持戒就黏持戒,執著戒,如果捐錢就執著在捐錢上面,都是執著,有時候就是這樣眼睛閉著做功德,沒有覺性。不是反對做功德,只是要張開眼睛(帶著覺性)做功德而已。全世界都是這樣的,只因為信仰,只因為相信就去做,沒有用智慧。佛陀說要有智慧,智慧很重要,以智慧為先導,因為講的是真話,大家同意或不同意都沒關系──這法到哪里講都一樣。對一些還很執著的人來說,在泰國是這樣,在出家人中也這樣在那邊爭執。如果聽到我這樣的說法,會責備說你這樣說是叫人家不要做功德嗎?有很多的說法做法都是傳承下來的,已經時代久遠,各式各樣的典禮儀式,讓人們沒有辦法進入到真實法,反而黏在這個表相上。我們需要有人把我們敲醒,因為大部分的人都在睡覺,有人敲了都還不醒。大家醉了,好像喝醉的人──醉什麽呢?醉天堂、醉功德,不管說什麽,對那些還在沈醉的人、不清楚的人、很迷惑的人,你一講他反而會生氣!直接講,他反而不接受。

問:我們剛剛的討論偏於智慧的發展,但佛經有教導要福慧雙修。當生活中遇到困境時,有些人會以布施來消業,請問師父的看法?

答:這些活動對社會很好,但只在某些層面上有益。因為即使做這些善行,還是會痛苦煩惱;這樣的善事只是方便法,並不能滅苦。這些是好事,但還在輪回中,而現在所講的是如何斷輪回。布施是該做的事,因為我們共存在這世上,要彼此互相幫忙。

問:隆波說得很清楚,但是我想強調修福的部分。有時候,在短時間內無法增長智慧,需要做一些事來幫助自己。請問隆波放生有用嗎?

答:放生只有短暫的幫助。做善事時,心只在一定的時間內覺得快樂。動中禪的方法,並沒有說不可以做這些事,但一再強調: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麽,帶著覺性。

問:我已經受菩薩戒了,不過現在蚊子很多,晚上睡覺的時候就一直叫一直叫。我受不了它一直吵,有時會把它打死。受戒不是不殺生嗎?那我不是造了殺蚊子的罪?向隆波懺悔──要怎麽消除?

答:守戒就不能殺生,如果殺生就破了這個戒。現在知道了,以後就不要再殺生。之前被殺死的蚊子已經死了,接下來,以後的蚊子就不要把它殺死。你可以搭蚊帳,蚊子就沒有辦法跑進來。如果看到蚊子,要咬你的時候,就把它抓起來放到外面去。蚊帳里面很好抓,輕輕地,不要把它握死。因為太用力了,就會把它給捏死——那不是抓,根本就是把它殺死,接下來要好好地守戒。剛剛所說的這些戒都是外在的戒,無論你守了幾百條,如果心還在動搖,不是清凈平穩的狀態,那只是守外在的戒。真正的戒是指平常心,如果能培養覺性,隨時保持平常心,那時是心戒在護人,自然不犯戒,才是真正的清凈戒。現在是人守戒,所以當蚊子咬你的時候,你還會打死它。以後如果能保持平常心,心戒會自然保護你,蚊子咬你的時候就不會把它打死。只要你的心好好來照顧,好好培養覺性、平常心的話,那時自然就有戒了。現在人守戒,即使做了再多的功德,還是有疑惑。了解嗎?以後要好好地守這個“心戒”,它是超越世間法的,不是外在名相的戒。照顧這個心,這是出世間法的。

http://www.zndzc.org/1611.htm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3-29 21:44 , Processed in 0.039193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