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4405|回復: 1

佛說大乘稻稈經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12-3 17: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3230.jpg

佛說大乘稻稈經
〔敦煌本〕1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耆闍堀山,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及諸菩薩摩訶薩俱。
   爾時,具壽舍利子,往彌勒菩摩訶薩經行之處;到已,共相慰問,俱坐盤陀石上。是時具壽舍利子,向彌勒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言:「彌勒!今日世尊觀見稻稈,告諸比丘,作如是說:『諸比丘!若見因緣,彼即見法;若見於法,即能見佛。』作是語已,默然無言。彌勒!善逝何故作如是說﹖其事云何﹖何者因緣﹖何者是法﹖何者是佛﹖云何見因緣即能見法﹖云何見法即能見佛﹖」作是語已。
    彌勒菩薩摩訶薩,答具壽舍利子言:「今佛、法王、正遍知,告諸比丘:若見因緣即能見法,若見於法即能見佛者。
   此中,何者是因緣﹖言因緣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愁、歎、苦、憂、惱而得生起;如是唯生純極大苦之聚。此中,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愁、歎、苦、憂、惱得滅;如是唯滅純極大苦之聚。
    此是世尊所說因緣之法。
    何者是法﹖所謂八聖道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此是八聖道;果,及涅槃:世尊所說,名之為法。
    何者是佛﹖所謂:知一切法者,名之為佛。以彼慧眼及法身,能見作菩提、學、無學法故。
   云何見因緣﹖如佛所說,若能見因緣之法:常、無壽、離壽、如實性、無錯謬性、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障礙、無境界、寂靜、無畏、無侵奪、不寂靜相者,是也。若能如是,於法亦見:常、無壽、離壽、如實性、無錯謬性、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障礙、無境界、寂靜、無畏、無侵奪、不寂靜相者。得正智故,能悟勝法,以無上法身而見於佛。
   間曰:何故名因緣﹖答曰:有因有緣,名為因緣,非無因、無緣故,是故名為因緣之法。世尊略說因緣之相:彼緣生果,如來出現、若不出現,法性常住。乃至法性、法住性、法定性、與因緣相應性、真如性、無錯謬性、無變異性、真實性、實際性、不虛妄性、不顛倒性等,作如是說。
    此因緣法,以其二種而得生起。云何為二﹖所謂因相應、緣相應。彼復有二:謂外及內。
   此中何者是外因緣法因相應﹖所謂:從種生芽;從芽生葉;從葉生莖;從莖生節;從節生穗;從穗生花;從花生實。若無有種,芽即不生,乃至若無有花,實亦不生;有種芽生,如是有花,實亦得生。彼種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芽;芽亦不作是念:我從種生;乃至花亦不作是念:我能生實;實亦不作是念:我從花生。雖然;有種故而芽得生,如是有花故,實即而能成就。應如是觀:外因緣法因相應義。
   應云何觀:外因緣法緣相應義﹖謂六界和合故。以何六界和合﹖所謂地、水、火、風、空時界等和合,外因緣法而得生起。應如是觀:外因緣法緣相應義。
   地界者,能持於種。水界者,潤漬於種。火界者,能暖於種。風界者,動搖於種。空界者,不障於種。時,則能變種子。若無此眾緣,種則不能而生於芽;若外地界無不具足,如是乃至水、火、風、空、時等,無不具足,一切和合,種子滅時而芽得生。
   此中,地界不作是念:我能任持種子;如是水界亦不作是念:我能潤漬於種;火界亦不作是念:我能暖於種子;風界亦不作是念:我能動搖於種;空界亦不作是念:我能不障於種;時亦不作是念:我能變於種子;種子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芽;芽亦不作是念:我今從此眾緣而生。雖然;有此眾緣,而種滅時,芽即得生。如是有花之時,實即得生。
   彼芽亦非自作,亦非他作,非自、他俱作,非自在作,亦非時變,非自性生,亦無因而生。雖然;地、水、火、風、空、時界等和合,種滅之時而芽得生。
    是故應如是觀:外因緣法緣相應義。
    應以五種觀彼外緣法。何等為五﹖不常;不斷;不移;從於小因而生大果;與彼相似。
   云何不常﹖為芽與種,各別異故。彼芽非種:非種壞時而芽得生,亦非不滅而得生起;種壞之時而芽得生,是故不常。云何不斷﹖非過去種壞而生於芽,亦非不滅而得生起。種子亦壞,當爾之時,如秤高下而芽得生,是故不斷。云何不移﹖芽與種別,芽非種故,是故不移。云何小因而生大果﹖從小種子而生大果,是故從於小因而生大果。云何與彼相似﹖如所植種,生彼果故,是故與彼相似。是以五種觀外因緣之法。
    如是內因緣法,亦以二種而得生起。云何為二﹖所謂:因相應、緣相應。
   何者是內因緣法因相應義﹖所謂:始從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若無明不生,行亦不有;乃至若無有生,老死非有。如是有無明故,行乃得生;乃至有生故,老死得有。無明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行;行亦不作是念:我從無明而生;乃至生亦不作是念:我能生於老死;老死亦不作是念:我從生有。雖然;有無明故,行乃得生,如是有生故,老死得有。是故應如是觀:內因緣法因相應義。
    應云何觀:內因緣法緣相應事﹖為六界和合故。以何六界和合﹖所謂地、水、火、風、空、識界等和合故,應如是觀:內因緣法緣相應事。
   何者是內因緣法地界之相﹖為此身中作堅硬者,名為地界;為令此身而聚集者,名為水界;能消身所食、飲、嚼噉者,名為火界;為此身中,作內外出、入息者,名為風界;為此身中,作虛通者,名為空界;五識身相應及有漏意識,猶如束蘆,能成就此身名色芽者,名為識界。若無此眾緣,身則不生。若內地界,無不具足,如是乃至水、火、風、空、識界等,無不具足,一切和合,身即得生。
   彼地界亦不作是念:我能而作身中堅硬之事;水界亦不作是念:我能為身而作聚集;火界亦不作念:我能而消身所食、飲、嚼噉之事;風界亦不作念:我能作內外出、入息;空界亦不作念:我能而作身中虛通之事;識界亦不作念:我能成就此身名色之芽;身亦不作是念:我從此眾緣而生。雖然;有此眾緣之時,身即得生。
   彼地界,亦非是我;非是眾生;非命者;非生者;非儒童;非作者;非男;非女;非黃門;非自在;非我所;亦非餘等。如是乃至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亦非是我;非是眾生;非命者;非生者;非儒童;非作者;非男;非女;非黃門;非自在;非我所;亦非餘等。
   何者是無明﹖於此六界,起於一想、一合想、常想、堅牢想、不壞想、安樂想、眾生、命、生者、養育、士夫、人、儒童、作者、我、我所想等,及餘種種無知,此是無明。
   有無明故,於諸境界起貪、瞋、癡。於諸境界起貪、瞋、癡者,此是無明緣行;而於諸事能了別者,名之為識;與識俱生四取蘊者,此是名色;依名色諸根,名為六入;三法和合,名之為觸;覺受觸者,名之為受;於受貪著,名之為愛;增長愛者,名之為取;從取而生,能生業者,名之為有;而從彼因所生之蘊,名之為生;生已,蘊成熟者,名之為老;老已;蘊滅壞者,名之為死;臨終之時,內具貪著及熱惱者,名之為愁;從愁而生諸言辭者,名之為歎;五識身受苦者,名之為苦;作意意識受諸苦者,名之為憂;具如是等及隨煩惱者,名之為惱。
   大黑闇故,故名無明;造作故,名諸行;了別故,名識;相依故,名名色;為生門故,名六入;觸故,名觸;受故,名受;渴故,名愛;取故,名取;生後有故,名有;生蘊故,名生;蘊熟故;名老;蘊壞故,名死;愁故,名愁;歎故,名歎;惱身故,名苦;惱心故,名憂;煩惱故,名惱。
   復次,不了真性,顛倒無知,名為無明。如是有無明故,能成三行,所謂:福行、罪行、不動行。從於福行而生福行識者,此是無明緣行;從於罪行而生罪行識者,此則名為行緣識;從於不動行而生不動行識者,此則名為識緣名色。名色增長故,從六入門中能成事者,此是名色緣六入;從於六入而生六聚觸者,此是六入緣觸;從於所觸而生彼受者,此則名為觸緣受;了別受已,而生染愛耽著者,此則名為受緣愛;知己,而生染愛耽著故,不欲遠離好色及於安樂,而生願樂者,此是愛緣取;生願樂已,從身、口、意造後有業者,此是取緣有;從於彼業所生蘊者,此是有緣生;生已,諸蘊成熟及滅壞者,此則名為生緣老死。
   是故彼因緣十二支法,互相為因,互相為緣,非常、非無常、非有為、非無為、非無因、非無緣、非有受、非盡法、非壞法、非滅法;從無始已來,如瀑流水而無斷絕。
   雖然,此因緣十二支法,互相為因,互相為緣,非常、非無常、非有為、非無為、非無因、非無緣、非有受、非盡法、非壞法、非滅法,從無始已來,如暴流水而無斷絕;有其四支,能攝十二因緣之法。云何為四﹖所謂無明、愛、業、識。識者,以種子性為因;業者,以田性為因;無明及愛,以煩惱性為因。此中業及煩惱,能生種子之識;業則能作種子識田;愛則能潤種子之識;無明能植種子之識。若無此眾緣,種子之識而不能成。
   彼業亦不作念:我今能作種子識田;愛亦不作念:我今能潤於種子之識;無明亦不作念:我今能植種子之識:彼種子識亦不作念:我今從此眾緣而生。雖然;種子之識,依彼業田,及愛所潤,無明糞壤所生之處,入於母胎,能生名色之芽。
   彼名色芽亦非自作,亦非他作,非自他俱作,非自在化,亦非時變,非自性生,非假作者,亦非無因而生。雖然,父母和合時,及餘緣和合之時,無我之法,無我我所,猶如虛空。彼諸幻法,因及眾緣無不具足故,依彼生處,入於母胎,則能成就執受種子之識、名色之芽。
   如眼識生時,若具五緣而則得生。云何為五﹖所謂:依眼、色、明、空,依作意故,眼識得生。此中,眼則能作眼識所依;色則能作眼識之境;明則能為顯現之事;空則能為不障之事;作意能為思想之事。若無此眾緣,眼識不生。若內入眼,無不具足;如是乃至色、明、空作意,無不具足,一切和合之時,眼識得生。
   彼眼亦不作是念:我今能為眼識所依;色亦不念:我今能作眼識之境;明亦不作念:我今能作眼識顯現之事;空亦不作念:我今能為眼識不障之事;作意亦不作念:我今能為眼識所思;彼眼識亦不作念:我是從此眾緣而有。雖然;有此眾緣,眼識得生。乃至諸餘根等,隨類知之。
   如是,無有少法而從此世移至他世。雖然;因及眾緣無不具足故,業果亦現。譬如明鏡之中,現其面像。雖彼面像,不移鏡中,因及眾緣無不具足故,面像亦現。
   如是,無有少許從於此滅,生其餘處。因及眾緣無不具足故,業果亦現。譬如月輪,從此四萬二千由旬而行。彼月輪形像,現其有水小器中者,彼月輪亦不從彼移至於有水之器。雖然;因及眾緣無不具足故,月輪亦現。
    如是,無有少許從於此滅而生餘處。因及眾緣無不具足故,業果亦現。譬如其火,因及眾緣若不具足,而不能燃;因及眾緣具足之時,乃可得燃。
   如是無我之法,無我我所,猶如虛空。依彼幻法,因及眾緣無不具足故,所生之處入於母胎,則成就種子之識、業、及煩惱所生名色之芽。是故應如是觀:內因緣法緣相應事。
    應以五種,觀內因緣之法。云何為五﹖不常;不斷;不移;從於小因而生大果;與彼相似。
   云何不常﹖所謂:彼後滅蘊,與彼生分各異,為後滅蘊非生分故;彼後滅蘊亦滅,生分亦得現故,是故不常。云何不斷﹖非依後滅蘊滅壞之時,生分得有,亦非不滅;彼後滅蘊亦滅,當爾之時,生分之蘊,如秤高下而得生故,是故不斷。云何不移﹖為諸有情,從非眾同分處,能生眾同分處故,是故不移。云何從於小因而生大果﹖作於小業,感大異熟,是故從於小因而生大果。如所作因,感彼果故:與彼相似。是故應以五種觀因緣之法。
   尊者舍利子!若復有人,能以正智,常觀如來所說因緣之法:無壽、離壽、如實性、無錯謬性、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障礙、無境界、寂靜、無畏、無侵奪、無盡、不寂靜相、不有、虛誑、無堅實、如病、如癰、如箭、過失、無常、苦、空、無我者。我於過去而有生耶﹖而無生耶﹖而不分別過去之際。於未來世,生於何處﹖亦不分別未來之際。此是何耶﹖此復云何﹖而作何物﹖此諸有情,從何而來﹖從於此滅而生何處﹖亦不分別現在之有。
   復能滅於世間沙門、婆羅門不同諸見,所謂:我見、眾生見、壽者見、人見、希有見、吉祥見、開合之見,善了知故。如多羅樹,明了斷除諸根栽已;於未來世,證得無生無滅之法。
   尊者舍利子!若復有人,具足如是無生法忍,善能了別此因緣法者,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即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說是語已,舍利子及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犍闥婆等,聞彌勒菩薩摩訶薩所說之法,信受奉行。

佛說大乘稻稈經 終
1本經異譯本有四:(一)佛說稻芋經闕譯附《東晉錄》(二)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喻經唐不空三藏譯(三)大乘舍黎娑擔摩經宋施護譯(四)了本生死經吳支謙譯




 樓主| 發表於 2019-12-3 17:49 | 顯示全部樓層
慈誠羅珠堪布:《佛說稻稈經》

如是內因緣法,亦以二種而得生起。云何為二?所謂:因相應、緣相應。

《佛說稻稈經》的內容主要講的是緣起。緣起分外緣起和內緣起。外緣起講外面的器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外在的世界不是由造物主創造,而是每一個事物有自己的因緣,它的因緣決定了它的發展,另外,還有一個條件是眾生的業力。

雖然有很多人表面是修行人,但因為文化、宗教的影響,沒有深信因果和輪迴,西方這樣的佛教徒比較多。西方文化和宗教都不講佛教說的生死輪迴,他們傳統上沒有這個概念,一下子接受,有一點難度,很多人願意學佛,也非常相信並喜歡慈悲心,緣起性空等等。但是,輪迴,有些人還不能全盤接受。東方相對來說好一點。不過,如今很多年輕人,也因為缺乏這方面的系統學習教育,從小經常聽到的都是負面的否定輪迴的說法,所以對輪迴還是持懷疑態度。

佛教獨特的觀點,主要就是生死輪迴,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很多宗教都承認,善惡因果,但是輪迴觀卻沒有像佛教講得這麼全面,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需要深入思考。

第一個,到目前為止,「否定輪迴的存在」是沒有任何證據的,包括科學和哲學都沒有充分證據說明輪迴不存在。科學不能提供這樣的論證,輪迴也沒有涉及到意識的問題。意識在科學的領域中,是最難解釋的概念。甚至有些科學家希望沒有意識,但不可能,因為人有意識是顛撲不破的事實。如果世上只有物質,解釋起來當然很容易,但因為自然界有意識這個東西,科學家的很多觀點會受到各種挑戰,很多問題解決不了。怎麼樣去解釋意識呢?科學不能完全否定意識不是上一世來的,他們沒有證據說清楚意識是如何從大腦產生的,只是暫時這麼說而已。另外,不相信輪迴,也只是源於傳統文化、環境、教育,各方面不太適應而已,不是找到了一個能否定輪迴的證據,只是不相信而已。

第二,佛教自己來解釋。怎麼解釋呢?人的意識是怎麼誕生和發展的?輪迴是怎麼一回事?僅僅說沒有找到否定的證據,並不能說佛教觀點就成立,只是別人沒有找到,但如何自圓其說呢?佛教是用十二緣起來解釋的,

佛教如何解釋意識的誕生、發展與去向?就是十二緣起。《稻稈經》與《緣起經》內容差不多,《大乘阿毗達磨》、《俱舍論》、《現觀莊嚴論》等等,都解釋了十二緣起。

何者是內因緣法因相應義?所謂:始從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若無明不生,行亦不有;乃至若無有生,老死非有。如是有無明故,行乃得生;乃至有生故,老死得有。無明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行;行亦不作是念:我從無明而生;乃至生亦不作是念:我能生於老死;老死亦不作是念:我從生有。雖然;有無明故,行乃得生,如是有生故,老死得有。是故應如是觀:內因緣法因相應義。

與外因緣法一樣,生命誕生的過程也沒有造物主、萬能神,而是自然的過程。內因緣法也有兩種,也就是因相應和緣相應。

因為無明的原因,產生了十二緣起中的【行】,所以,【無明】是【行】的緣,這二者是因果關係。【無明】為因,【行】為果。

乃至【生】緣【老】、【死】,【生】就是緣,【老】和【死】是果。為什麼這兩個環節要放在一起呢?因為不是每一個人都老了再死,有的人還沒有等到變老就已經死了,這是要我們意識到生命無常。

十二因緣中其餘幾個因緣的關係都是這樣,前面是因,後面是果。

如果從源頭上就沒有【無明】,也就不會有【行】,行(有漏)的善和造惡業,都是因為無明而行,業由無明而造。乃至沒有【生】也不會有【老】和【死】。但雖然都是這樣的因果關係,我們還需要知道,雖然有了【無明】,【行】就得生,但這是一個自然規律,不存在這樣的萬能神設計世界,不會有「我要先創造一個星球,要有水、有人、有比丘。」的念頭。

有因才有果。但是因從來沒有想過:「我要產生這樣的果。」沒有種子不會發芽,但是種子沒有想過要產生這樣的果,豆芽也沒有想過:「我來自種子。」這叫做自然規律,有因一定會有果。

因為有了無明,行得生。但無明不會去想,我要創造一個什麼樣的世界,以及世界上的動植物、山川河流等等,這都是因緣和合的結果。就像種子沒有想過我要發芽,但苗芽自然就生了。因緣之間有他們自己內在的規律,不需要誰去思考,不需要萬能神的控制,產生的因緣具備了,果就誕生了。

行也不會想,我是來自於無明。就像果實不會想自己來源於種子一樣。

生也不會想,我要產生老死。老死也不會想,我來自於生。

這就是緣起的自然規律。

由於沒有思維,因緣具備,自然誕生果。因為有生,就有老和死,是故應這樣看內在的因緣。有【無明】就有【行】,這叫做內因緣法的因相應法。

應云何觀:內因緣法緣相應事?為六界和合故。以何六界和合?所謂地、水、火、風、空、識界等和合故,應如是觀:內因緣法緣相應事。

應該如何觀想內因緣法的緣相應呢?

緣相應是六界和合的緣故,又因六界和合,而生十二緣起,緣是側面幫助因的助緣。

比如,果農栽種蘋果,蘋果樹是蘋果的因,由樹來決定最終的果是梨或是蘋果。蘋果樹上長出來的果一定是蘋果,但是蘋果有不同的品種,顏色、口感都會有所差異,這就是由緣來決定的。按照以前古老的栽種方式,果農會往蘋果上倒牛奶,這樣的話,蘋果就會更加香甜。

六界和合簡單地說,就是地、水、火、風、空、識的聚合。六界可以說是一種載體,如果其中一個不存在,十二緣起也就無法成立。比如,如果沒有識,無明就無法產生,十二緣起也無從談起。地、水、火、風、空五界屬於身體方面,識屬於意識方面。我們應該如此看待內在的緣相應法。

 何者是內因緣法地界之相?為此身中作堅硬者,名為地界;為令此身而聚集者,名為水界;能消身所食、飲、嚼 者,名為火界;為此身中,作內外出、入息者,名為風界;為此身中,作虛通者,名為空界;五識身相應及有漏意識,猶如束蘆,能成就此身名色芽者,名為識界。若無此眾緣,身則不生。若內地界,無不具足,如是乃至水、火、風、空、識界等,無不具足,一切和合,身即得生。

什麼是內因緣法中的【地界】呢?這個地方的【地界】,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大地,而是指人的身體中堅硬的部分,凡是能阻礙其他物質的,骨骼、肌肉、頭髮、皮膚,都稱之為【地界】,而不僅僅是指木頭、石頭等堅硬的東西。甚至在有的時候指的是一種能量。

【水界】是什麼呢?我們的身體是無數的原子和分子組成的,它們為什麼不分散呢?那一定是有一個東西把它們凝聚在一起,那是什麼東西把它們聚在一起?一定有一種能量,這種能量就把它稱之為【水界】。這其實是一種比喻,乾燥的泥土,其中的微塵都會解散飛揚,但因為有了水,泥土和我們吃的麵條才能聚合在一起不會分散。

佛經中對萬有引力的解釋:有一種咒術,念了以後,蛇就不能動。咒語就有這樣一種無形的力量,微塵之間也有這樣的力量。其實這就是對萬有引力的解釋.

此處的水,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水,而是指一種力量。鋼鐵等乾燥的東西也可以聚在一起,其中不一定有水,而是有聚集能力的水界。

身體吃喝以後消化東西的能力,稱之為【火界】。胃裡的食物需要發酵,那就需要一定的溫度,否則我們無法消化。

我們的呼吸,稱之為【風界】。

我們的口腔、鼻腔、腹腔等,人類身體中的空間,稱之為虛通,也就是【空界】。

身體上的五識,以及有漏的意識,稱之為【識】。

佛教認為,物質,包含了精神的成分。凡是對其他東西能夠產生作用的,都稱為物質。所以,外面的物質與內在的精神都是物質。精神可以引起事物的各種變化。物質包含了液體、氣體、固體、能量乃至精神等各種形態。總有一天,科學家會承認這一點。佛教與科學會走到一起。

因為有了五識與有漏的意識,就會產生父母的精卵,就像蘆葦捆在一起,就能夠像三腳架一樣站立,只要缺少了其中一個,蘆葦捆就會倒下,六界的和合,才能產生萬事萬物。如果沒有意識,即使具備了所有的其他因緣,人和動物的身體根本無法形成。

科學界從來不知道意識是如何從大腦中誕生的,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也有漏洞,只是相對而言比較合理,所以科學界只有接受,但並不是說生物進化論就是天衣無縫的,如今反面的證據越來越多。不但不支持意識是大腦的產物,反而越來越認為,意識對物質的產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通過禪定,完全可以改變大腦。由此可見意識的重要性。

達爾文的進化論即使成立,只能解釋身體的進化。但桌子、磚頭等等,卻不能成為身體。當意識可以參與之後,物質才能成為生命,如果有一天意識可以參與,計算機就可以變得像大腦一樣。前幾天有一個機器人,已經成為第一個地球公民,但卻沒有獨立的意識,不能自己思考,所以不能稱之為生命。

以前國外的科學家有一種說法,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個發動機,發動機工作以後產生熱量。但是現在也有很多科學家已經承認,意識不可能如此簡單。現在的心理學、醫學、腦神經科學,出現了很多意識中產生的特殊功能,所以,現在的科學家不像過去那樣忽略意識,但是到現在還沒有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但是將來他們的解釋一定會是佛教中所說的那樣。

就像一粒豌豆,如果沒有溫度、濕度,永遠不會發芽,只有具備適當的溫度濕度,才能發芽。同樣,克隆、試管嬰兒,能否成為生命,都取決於是否有意識的參與。有了意識的參與,才開始有了活力。

如果六個緣不存在,身體則不會誕生。尤其是意識的成分,尤為重要。

地球為什麼在軌道上運行,除了引力以外,還有暗物質的作用,由此而使地球成千上萬年地轉繞。

同樣,腦神經科學家們都承認,需要意識的參與,才會有物質的產生,當然,這種觀點還不是主流的觀點。

雖然目前的科學非常先進,卻仍然不是全知。科學未知的領域,實在是太多太多。沒有顯微鏡的時候,看不到分子原子等微粒。如今與佛教走得越來越近,但還沒有發現意識對身體產生的作用。

如果沒有以上的緣,人的身體就不會產生。

以上便是內因緣中所說的緣相應。

彼地界亦不作是念:我能而作身中堅硬之事;水界亦不作是念:我能為身而作聚集;火界亦不作念:我能而消身所食、飲、嚼 之事;風界亦不作念:我能作內外出、入息;空界亦不作念:我能而作身中虛通之事;識界亦不作念:我能成就此身名色之芽;身亦不作是念:我從此眾緣而生。雖然;有此眾緣之時,身即得生。

【地界】不會認為:「我能讓身體變得堅硬。」【水界】也不會想:「我能讓身體聚集。」【火界】不會想:「我能消化飲食。」【風界】不會想:「我能出入呼吸。」【空界】也不會想:「我能為這個身體創造一些空間。」【識】也不會想:「我產生身體的名色,讓種子能夠發芽。」身體也不會想:「我是從眾多因緣中產生。」雖然他們都沒有這樣的想法,但是眾緣和合的時候,身體隨即誕生,這一切都是自然規律產生的果。

誰發現這個因緣,就能見到法;如果見到法,就能見到佛;如果能見到佛,就能獲得解脫。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3-29 07:27 , Processed in 0.025372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