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1662|回復: 0

敏公上师:學習法相名詞的重要性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12-3 15: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f544baa64827e1b3e6ee2064b7e89080.jpg

敏公上师:學習法相名詞的重要性

    有人提了個問題,就是關於“塵沙惑”裏邊的“所知障”,那麼我們今天就把“所知障”跟“煩惱障”這兩個名詞解釋一下。

  我們學法,法相名詞是佛講法的專用名詞,等於說醫藥裏邊用的各式各樣我們看不懂的名字一樣的,如果不用這些名詞,佛法的精義是闡發不出來的,所以非要法相不可。很多人學法,由於沒有法相,聽人家說法的時候,聽起來好像頭頭是道,但是聽過之後,“他講了什麼?”就茫然,拿不岀東西來。那就是沒有法相的軌定。法相是很嚴格的,它有一定的界限,不能超越,也不能講錯。有法相的話,佛說的眞正的內涵才能表達出來,所以法相是很重要的。一般的講開示也好,正式的講經說法也好,若沒有法相名詞,你這個東西拿到之後,就用不上,眞正的內涵你是得不到的。所以,眞正要學法,非學法相不可!

  這就牽涉到“塵沙惑”裏的“所知障”這個名相。“塵沙惑:爲化道之障,菩薩教化,必通如塵如沙無量無數之法門。若心性暗昧,不能達此塵沙無數之法門,自在教化,謂之爲塵沙之惑。蓋非惑體有塵沙之數,惑體唯一,謂即劣慧,以不知之法門多,故名塵沙。菩薩欲斷此劣慧,得道種智,必於長劫學習無量法門。”

  有人說,“所知障”就是執著,但是這裏就很明顯地說:“惑體唯一,謂即劣慧。”“所知障”的體就是“劣慧”。什麼叫“劣慧”?智慧很弱,也就是說的話沒有智慧。

現在我們就講(分析)這兩個名詞:“煩惱障”、“所知障”。

  這兩個障,大家一般都知道了,但是它的講法(解釋)是截然不同的。在印度的語法裏邊,某一個名詞,有一定的含義卡定,不能隨便轉變,叫“六離合釋”,“六離合釋”是學法相必用的一個工具,也是印度語法的一個組成部份。

  “煩惱障”在“六離合釋”裏是持業釋。“煩惱”是體,“障”是用,依體起用,持業釋!二者是一個東西:“煩惱”是主體,即貪瞋癡慢疑等等;“障”,它們(貪瞋癡慢疑等等)是障道的,它們的作用就是障道,那麼“煩惱”跟“障”這兩個東西是一個,一個體,一個用,所以“煩惱”就是那個“障”。能障的是“煩惱”,所障的是道,這個煩惱的作用就是“障”。

  而“所知障”,一般人就誤會了,認爲“所知障”跟“煩惱障”的解釋是一樣講的——“所知”,你知道東西太多了,就“障”,把道給障住了!所以很多人說:“你不要學,學得越多,所知障越大,將來證道就證不上了。”這個話是絕對錯誤的。

  “所知障”是依主釋。依主釋是怎樣的呢?這個“障”是怎麼來的?因爲知識貧乏,“所知”沒有,把你“所知”障住、不能知,這個就是“障”。那就是說,沒有智慧就是障。所以我們要求智慧,知道越多,障就越少。

  這個“所知障”,“障”什麼?“爲化道之障,菩薩教化,必通如塵如沙無量無數之法門”,菩薩行教化的時候,對各式各樣的眾生要用很多的法門去教化他們,那麼這些法門,如果不知道一個,就不能教化一類的眾生;不知道兩個,就不能教化兩類的眾生;如果你什麼都不知道,那你哪一類的眾生都教化不了。所以說知道越多,教化的人也就越多。所以“所知障”就是說我們“所知”沒有,這個叫“障”,這個“障”是因爲我們沒有“所知”。這個解釋跟“煩惱障”不同。“煩惱障”,“煩惱”本身就是“障”;“所知障”,“所知”不是“障”,正因爲沒有“所知”,被障住了,這才叫做“障”。

  “所知障”是依主釋,“煩惱障”是持業釋,這兩個解釋不能同等而看。

  我們一般的錯誤就是把“煩惱障”跟“所知障”拉平,“煩惱”多了是“障”,“所知”多了也“障”。那麼大家不學最好:“佛說了那麼多的三藏十二部,都是白說的,學了之後,你‘所知障’很多,見不了道。佛不說是最好的。”這個話完全是錯誤的。

  佛陀的教是令人覺悟的。覺悟,我們前面講過了,你怎麼能開悟?開悟要見道,見道要從聞思修來:聞的越多,開的悟就越大;聞的越少,開的悟也就越小;聞的是錯的,開的悟也是錯的;聞的是外道,將來證到的也是外道、邪魔。所以說這個必須要從多聞下手。佛再三讚歎“多聞弟子”,就希望弟子多聞,從來沒有說:“多聞是障,你們不要聞。”

  我們中國式的佛教,很多是依文解義搞錯了。“所知障”並不是“所知”多了就會障”。固然,邪知邪見多了是障,既然是邪知邪見多了,也正是正知正見太少、沒有正知正見,歸根到底,也就是“所知”沒有——沒有正知、障住正知、邪知把正知障住,這個就是“障”!

  佛教裏這一類很多。“精進”,你修善法,拼命地幹,這是精進。但是若拼命地做壞事,或者那些做生意的人,晚上不睡覺,打電話問信息,做投機生意,他這樣搞,是不是精進?佛教裏對這樣子的人,即使不睡覺、一天二十四小時拼命幹,也是懈怠、放逸,不叫精進。爲什麼?精進是對善法而說的,對惡法的努力不叫精進。儘管對惡法用了很多氣力,但是善法卻一點也沒搞,這是懈怠。

  “所知障”跟“精進”,都有同樣含義。它不是說所知多了就障道。邪知多,正是所知太少;一定要正知多了之後,才能夠把這個障除掉。這個障,它本身的體就是“劣慧”,“劣慧”就是智慧很差,沒有智慧;你智慧越多,這個障就掃掉了。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誤會,學多了會成“所知障”。除非你學的是邪的,這是會障;你學的是正的,是佛的正知正見,絕對不障!同時還可以使你早日開悟。這是佛經裏邊再再地申明的話。但是很多人就是經書少看,而聽人家的道聽途說卻很多,就會誤解。

  究其原因,法相在中國,玄奘法師翻譯之後,沒過多久,唐武宗滅法;唐武宗滅法的時候,把書燒掉,人也散了;不像佛在世時都能背下來,沒有書了,人也散了,這個法相慢慢地就淡薄下去,乃至於傳到後來就傳不下去;而日本卻是把它(法相)帶回去了。所以自唐朝以後,宋、元、明、清這幾個朝代,法相很少,於是就產生很多誤會,直到清朝末年,楊仁山到日本去做官,發現大藏經裏有很多中國的法相書籍,於是他把它(法相書籍)請回來,中國的法相才復興起來,對這些名相也能夠比較明確地知道了。

  這裏講“所知障”是助緣,而產生“塵沙惑”。我們要去掉“所知障”,就要開智慧;智慧越多,“所知障”就越少。本身這個惑的體就是劣慧。“蓋非惑體有塵沙之數,惑體唯一,謂即劣慧,以不知之法門多,故名塵沙”,“塵沙”這個數字,並不是說它的煩惱體有塵沙那麼多,煩惱的體就是一個,即“劣慧”,而煩惱的對象、無量無數的法門不知道,叫“塵沙”。所謂“塵沙惑”主要就是指這個東西,是“化道之障”,所知太少了!若所知很多,就不成障了。這是補充解釋昨天有人問的問題。

  我再強調一下,大家學法,一定要學法相。法相名詞沒有的話,你聽了半天,叫你說一個名堂出來,你絕對拿不岀一個有體系的東西,總是東扯一句、西拉一句,人家聽起來猶如開無軌電車那樣,這裏開一下、那裏開一下,好像話很多,但是既沒有內涵,又缺乏體系,也沒有邏輯性。這是學法沒有法相的通病。

  我有一個同學,他是早年出家,在金剛道場,大概十幾歲就在那裏了。那時候我做居士,後來我到五臺山,他也上五臺山,學了很久。結果文革以後,我在南普陀上課做老師了,他還做學生。他聽的比我多,他親近過很多大德,但是他學的東西沒有體系,若給那些老太婆們講開示,話就有說不完的多;若是眞正地對一般的學過佛法的人說,他就不敢開腔,他知道他說出來的都是不在路上的話,所以他也很謙虛。他是維那師,在我們上課的時候,他以學生的身份來聽課。那麼這是他的謙虛了,但是也說明了一個問題:你經聽得再多,若沒有法相的攝持,你得不到完整的、有體系的、合乎邏輯的一個東西;整體是沒有的,只能是東湊西拼的這麼一個不成體的東西。這只能給老太婆講開示,眞正正規地拿一套東西出來是不可能的。

  所以,你們要學法的話,非學法相不可!這是我們再再地強調,希望大家對法相名詞不要嫌麻煩。因爲沒有這些法相名詞,你對佛法是鑽不進去的。這是講佛法要用的專用名詞,如果沒有這個名詞,等於說那些化學名詞沒有,你要他在醫藥上做岀成績,他是做不出來的;沒有這些東西,他說話的餘地都沒有了,沒有工作語言了。那麼這是非學不可的!這個是再三地強調。

http://ziminss.blog.ifeng.com/article/16730277.html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3-29 00:03 , Processed in 0.022104 second(s), 20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